专题训练2-3常见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更新时间:2023-03-08 06:02:1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专题训练2-3 常见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

时间:4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1.(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化学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对下列现象或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 选项 A B 现象或事实 用热的烧碱溶液洗去油污 漂白粉在空气中久置变质 解释 Na2CO3可直接和油污反应 漂白粉中的CaCl2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CaCO3 C 施肥时,草木灰(有效成分为K2CO3)K2CO3与NH4Cl反应生成氨气会降不能与NH4Cl混合使用 低肥效 D FeCl3溶液可用于铜质印刷线路板FeCl3能从含有Cu2+的溶液中置换制作 出铜 解析 A项烧碱是NaOH而不是Na2CO3,并且Na2CO3为强碱弱酸盐,其溶液因CO23发生水解反应而显碱性,油脂在碱性溶液中发生水解反应,生成易

溶于水的高级脂肪酸盐和甘油,并非Na2CO3直接与油脂发生反应。

B项酸与盐发生复分解反应符合“较强酸制取较弱酸”的规律,HCl、H2CO3

和HClO的酸性强弱顺序为HCl>H2CO3>HClO,因此漂白粉发生变质时,Ca(ClO)2与空气中的CO2、H2O(g)反应生成CaCO3和HClO,HClO再分解为HCl和O2,而CaCl2与空气中的CO2不能发生反应。C项K2CO3为强碱弱酸盐,NH4Cl为强

-+

酸弱碱盐,草木灰与NH4Cl混合使用时,CO23与NH4发生水解相互促进反应生

成NH3,降低肥效。D项FeCl3溶液可用于制造铜质印刷线路板,发生的反应为2FeCl3+Cu===2FeCl2+CuCl2,Fe3+将Cu氧化为Cu2+,并非发生置换反应。

答案 C

2.(2014·福建卷)常温下,下列各组物质中,Y既能与X反应又能与Z反应的是( )

X Y Z

① ② ③ ④ NaOH溶液 KOH溶液 O2 FeCl3溶液 Al(OH)3 SiO2 N2 Cu B.①④ D.②③

稀硫酸 浓盐酸 H2 浓硝酸 A.①③ C.②④

解析 ①组:Al(OH)3+NaOH===NaAlO2+2H2O,2Al(OH)3+3H2SO4===Al2(SO4)3+6H2O,故①组符合。②组:2KOH+SiO2===K2SiO3+H2O,但SiO2与浓盐酸不发生反应。③组:N2与O2在高温或放电条件下反应生成NO,N2与H2在高温、高压、催化剂条件下反应生成NH3,常温下均不反应。④组:2FeCl3+Cu===CuCl2+2FeCl2,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答案 B

3.(2014·潍坊市期末)向NaOH和Na2CO3混合溶液中滴加0.1 mol·L-1稀盐酸,CO2的生成量与加入盐酸的体积(V)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在0~a范围内,只发生中和反应

-+

B.ab段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O23+2H===CO2↑+H2O

C.a=0.3

D.原混合溶液中NaOH与Na2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解析 在0~a范围内,先发生中和反应,后发生CO23与H生成HCO3的+

反应,A项错误;ab段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CO-B3+H===H2O+CO2↑,

项错误;因a~0.4范围内发生的反应是H++HCO-3===CO2↑+H2O,n(CO2)=0.01 mol,n(H+)=n(CO2)=0.01 mol,所以a=0.3,C项正确;由碳元素守恒可

2-知溶液中n(CO3)=n(CO2)=0.01 mol,在0~a范围内,生成0.01 mol HCO-3消

耗0.1 L稀盐酸,故NaOH消耗稀盐酸的体积为0.2 L,n(OH-)=0.2 L×0.1 mol·L

-1

=0.02 mol,因此原混合溶液中NaOH与Na2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D项

错误。

答案 C

4.(2014·海淀区期末)下列实验现象不能说明相关结论的是( )

A.将铜与浓硫酸共热,产生使石蕊溶液变红的气体,说明浓硫酸具有酸性 B.将金属钠投入冷水中,钠熔为小球,说明钠与水的反应为放热反应且钠的熔点低

C.向AgCl浊液中滴加Na2S溶液,白色沉淀变成黑色,说明AgCl的溶解平衡正向移动

D.向Al(OH)3沉淀中滴加NaOH溶液或盐酸,沉淀均消失,说明Al(OH)3

是两性氢氧化物

解析 铜与浓硫酸共热,产生的SO2能使石蕊溶液变红,这体现了浓硫酸的氧化性,A项错误。

答案 A

5.(2014·武汉市高三调研)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描述和该性质的应用均正确的是( )

A.FeCl3具有氧化性,用FeCl3溶液刻蚀印刷电路板 B.氢氟酸具有强酸性,用氢氟酸蚀刻玻璃

C.过氧化钠只有氧化性,用过氧化钠为潜水艇舱提供氧气 D.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铝弱,可用铜罐代替铝罐贮运浓硝酸

解析 2FeCl3+Cu===2FeCl2+CuCl2,用FeCl3溶液刻蚀印刷电路板,A项正确;氢氟酸是弱酸,B项错误;过氧化钠与水反应,体现了过氧化钠的氧化性和还原性,C项错误;常温下,铝遇浓硝酸钝化,而铜与浓硝酸反应,不能用铜罐代替铝罐,D项错误。

答案 A

2-

6.(2014·山西省联考)某溶液仅含Fe2+、Na+、Al3+、Ba2+、SO4、NO-3、

Cl-中的4种离子,所含离子的物质的量均为1 mol。若向该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有气泡产生,且溶液中阴离子种类不变(不考虑水的电离和离子的水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向该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灼烧,最终所得固体的质量为72 g

B.若向该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产生的气体遇空气能变成红棕色 C.若向该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和KSCN溶液,溶液显血红色

--

D.该溶液中所含的离子是:Fe2+、Na+、SO24、NO3

解析 向该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有气泡产生,则H、Fe2、NO3之

间一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硝酸铁和NO气体,溶液中阴离子种类不变,则

原溶液中一定存在SO24。已知溶液中含有4种离子,所含离子的物质的量均为

1 mol,由电荷守恒可知,一定含有Na+。A项最终所得固体为氧化铁,其质量为0.5 mol×160 g/mol=80 g,错误;B项生成的NO遇空气易被氧化成红棕色的NO2,正确;C项,向溶液中加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Fe3+,加KSCN溶液,溶液显血红色,正确。由上述推断可知,该溶液中所含的离子是:Fe2+、Na+、

--SO24、NO3,D项正确。

答案 A

7.(2014·沈阳市监测一)某稀硫酸和稀硝酸的混合溶液200 mL,平均分成两份。向其中一份中逐渐加入铜粉,最多能溶解19.2 g(已知硝酸只被还原为NO气体)。向另一份中逐渐加入铁粉,产生气体的量随铁粉质量增加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AB段的反应为:Fe+2Fe3+===3Fe2+ B.第二份溶液中最终溶质为FeSO4

C.混合酸中NO-3物质的量为0.4 mol D.混合酸中H2SO4浓度为5 mol·L-1

3+解析 由图象可知,OA段发生反应Fe+4H++NO-3===Fe+NO↑+

2H2O,AB段发生反应Fe+2Fe3+===3Fe2+,BC段发生反应Fe+2H+===Fe2++H2↑,反应中NO-3全部参与反应,最终第二份溶液中的溶质是FeSO4,A、B选项正确;第一份溶液中NO-3全部参与反应,消耗铜的物质的量为

19.2 g

=0.3

64 g·mol-12+

mol,根据反应3Cu+8H++2NO-3===3Cu+2NO↑+4H2O可知,参与反应的

HNO3为0.2 mol,所以混合酸中NO-3物质的量为0.4 mol,C选项正确;第二份

-2+溶液中n(SO24)=n(Fe)=n(Fe)=

22.4 g

=0.4 mol,则混合酸中硫酸的浓度

56 g·mol-10.8 mol

为0.2 L=4 mol·L-1,D选项错误。

答案 D

8.(2014·广东卷)(双选)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 选项 A 实验操作 向苏打和小苏打溶液中分别加入盐酸 向AgNO3溶液中滴加过量氨水 将可调高度的铜丝伸入到稀HNO3中 现象 均冒气泡 结论 两者均能与盐酸反应 Ag+与NH3·H2O能大量共存 Cu与稀HNO3发生置换反应 氧化性:Fe3+>I2 B 溶液澄清 C 溶液变蓝 D 将KI和FeCl3溶液在试管中混下层溶液显合后,加入CCl4,振荡,静置 紫红色 解析 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且要保证操作、现象和结论的一致性。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均可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A项正确。向AgNO3溶液中滴加过量氨水,最终生成银氨络离子,而使溶液澄清,B项错误。Cu与稀HNO3反应生成Cu(NO3)2、NO和H2O,不属于置换反应,C项错误。将KI和FeCl3溶液混合后发生的反应为2Fe3++2I-===2Fe2++I2,生成的碘被CCl4萃取且在下层,因此下层溶液显紫红色。由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知,氧化性关系:Fe3+>I2,D项正确。

答案 AD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9.(16分)(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铅及其化合物可用于蓄电池、耐酸设备及X射线防护材料等。回答下列问题:

(1)铅是碳的同族元素,比碳多4个电子层。铅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为第________周期,第________族;PbO2的酸性比CO2的酸性________(填“强”或“弱”)。

(2)PbO2与浓盐酸共热生成黄绿色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3)PbO2可由PbO与次氯酸钠溶液反应制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PbO2也可以通过石墨为电极,Pb(NO3)2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为电解___,阴极上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若电解液中不加入Cu(NO3)2,阴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这样做的主要缺点是________。

(4)PbO2在加热过程发生分解的失重曲线如图所示,已知失重曲线上的a点为样品失重4.0%(即

样品起始质量—a点固体质量

×100%)的残留固体。若a点固

样品起始质量

体组成表示为PbOx或mPbO2·nPbO,列式计算x值和mn值________。

解析 (1)碳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二周期第ⅣA族,铅是碳的同族元素,比碳多4个电子层,故铅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为第六周期第ⅣA族;铅位于碳的下方,同主族元素由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故PbO2的酸性比CO2的酸性弱。

(2)PbO2中的Pb为+4价,Pb为+2价时相对稳定,故PbO2中的Pb具有强氧化性,能发生类似MnO2与浓盐酸的反应,将Cl-氧化为Cl2,故反应方程式

为PbO2+4HCl(浓)=====PbCl2+Cl2↑+2H2O。

(3)由PbO和NaClO反应制PbO2,PbO→PbO2,Pb的化合价升高,则NaClO作氧化剂,本身被还原为NaCl,故离子方程式为PbO+ClO-===PbO2+Cl-;石墨为电极,电解Pb(NO3)2和Cu(NO3)2的混合液制PbO2,则Pb2+应在阳极发生氧化反应得到PbO2,故阳极电极反应式为Pb2++2H2O-2e-===PbO2+4H+;阴极上阳离子反应,阳离子有Pb2+、Cu2+、H+,根据阳离子放电顺序,应为Cu2++2e-===Cu,而生成的金属Cu会覆在石墨电极上,故阴极观察到的现象为石墨上包上铜镀层,若电解液中不加入Cu(NO3)2,阴极Pb2+放电,生成金属Pb,Pb2

+2e-===Pb,这样Pb2+被消耗不能生成PbO2,降低了Pb2+的利用率。

2-x

(4)根据PbO2=====PbOx+2O2↑(注PbO2相对分子质量为239) 2-x

由2×32=239×4.0% 得x=2-

239×4.0%

≈1.4 16

根据mPbO2·nPbO 得

2m+nm0.42

=1.4 n=0.6=3。 m+n

答案 (1)六 ⅣA 弱

(2)PbO2+4HCl(浓)=====PbCl2+Cl2↑+2H2O

(3)PbO+ClO-===PbO2+Cl- Pb2++2H2O-2e-===PbO2+4H+ 石墨上包上铜镀层 Pb2++2e-===Pb 不能有效利用Pb2+

2-x2-x

(4)根据PbO2=====PbOx+(2)O2↑,有2×32=239×4.0%,x=2-2m+n2

(239×4.0%/16)=1.4,根据mPbO2·nPbO,=1.4,m:n=3 m+n

10.(10分)(2014·新疆测验)根据Fe3++Ag液将试管中的银镜洗去。

(1)FeCl3溶液显酸性,原因是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2)关于FeCl3溶液洗银后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填选项字母)。

Fe2++Ag+,可用Fe3+做刻蚀

a.铁元素质量减小 c.c(Cl-)不变

b.c(Fe3+)减小

(3)用Fe(NO3)3溶液洗银后,某同学欲从洗银废液(含Fe3+、Fe2+、Ag+、NO-3)中回收银,设计了如下路线:

①过程Ⅰ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过程Ⅱ中加入的试剂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过程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FeCl3是强酸弱碱盐,Fe3+水解,溶液显酸性,水解方程式为Fe3

+3H2O

Fe(OH)3+3H+。(2)由Fe3++Ag

Fe2++Ag+可知,铁元素质量不变,

c(Fe3+)减小,由于发生反应Ag++Cl-===AgCl↓,所以c(Cl-)减小。

(3)①由框图可知过程Ⅰ加入了过量的铁粉,发生反应:2Fe3++Fe===3Fe2+、Fe+2Ag+===Fe2++2Ag。②过程Ⅱ是把固体中的铁粉和银分离,所以加入的试剂可以是稀盐酸或稀硫酸。③过程Ⅲ是把Fe2+转化为Fe3+,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Fe2++H2O2+2H+===2Fe3++2H2O。

答案 (1)Fe3++3H2O

Fe(OH)3+3H+ (2)b (3)①2Fe3++Fe===3Fe2+、

Fe+2Ag+===Fe2++2Ag ②稀盐酸或稀硫酸 ③2Fe2++H2O2+2H+===2Fe3++2H2O

11.(14分)(2014·北京卷)用FeCl3酸性溶液脱除H2S后的溶液,通过控制电压电解得以再生。某同学使用石墨电极,在不同电压(x)下电解pH=1的0.1 mol/L FeCl2溶液,研究废液再生机理。记录如下(a、b、c代表电压值): 序号 电压/V 阳极现象 检验阳极产物 Ⅰ x≥a 电极附近出现黄色,有气泡产生 有Fe3+、有Cl2

Ⅱ a>x≥b 电极附近出现黄色,无气泡产生 有Fe3+、无Cl2 Ⅲ b>x>0 无明显变化 无Fe3+、无Cl2 (1)用KSCN溶液检验出Fe3+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 (2)Ⅰ中,Fe3+产生的原因可能是Cl-在阳极放电,生成的Cl2将Fe2+氧化。写出有关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Ⅱ推测,Fe3+产生的原因还可能是Fe2+在阳极放电,原因是Fe2+具有________性。

(4)Ⅱ中虽未检验出Cl2,但Cl-在阳极是否放电仍需进一步验证。电解pH=1的NaCl溶液做对照实验,记录如下:

序号 Ⅳ Ⅴ 电压/V a>x≥c c>x≥b 阳极现象 无明显变化 无明显变化 检验阳极产物 有Cl2 无Cl2 ①NaCl溶液的浓度是________mol/L。 ②Ⅳ中检验Cl2的实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与Ⅱ对比,得出的结论(写出两点)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SCN-与Fe3+发生反应生成Fe(SCN)3而使溶液变成红色,常根据这一颜色变化检验溶液中的Fe3+。

(2)实验Ⅰ中阳极附近出现黄色,有气泡产生,则该气体应为Cl2,Cl2将Fe2

氧化成Fe3+,有关反应为2Cl--2e-===Cl2,Cl2+2Fe2+===2Fe3+。

(3)电解过程中,阳极发生氧化反应,由于Fe2+具有还原性,若其浓度较大,

可能在阳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Fe3+。

(4)①pH=1的0.1 mol/L的FeCl2溶液中c(Cl-)=0.2 mol/L,若保证电解时溶液中c(Cl-)相同,则pH=1的NaCl溶液中c(NaCl)应为0.2 mol/L。

②Cl2具有强氧化性,可取少量阳极附近的溶液,滴在淀粉-KI试纸上,试纸变蓝。

③对比实验Ⅱ和Ⅳ、Ⅴ可知,电极附近出现黄色可能是由于生成Fe3+、Cl2

所致,通过控制电压,证实产生Fe3+的两种原因都成立,验证Fe2+先于Cl-放电。

答案 (1)溶液变红

(2)2Cl--2e-===Cl2,Cl2+2Fe2+===2Cl-+2Fe3+ (3)还原 (4) ①0.2

②取少量阳极附近的溶液,滴在淀粉-KI试纸上,试纸变蓝

③通过控制电压,证实了产生Fe3+的两种原因都成立;通过控制电压,验证了Fe2+先于Cl-放电

12.(12分)(2014·江苏卷)碱式碳酸铝镁 [ MgaAlb(OH)c(CO3)d·xH2O]常用作塑料阻燃剂。

(1)碱式碳酸铝镁具有阻燃作用,是由于其受热分解需吸收大量热量和____________。

(2)MgaAlb(OH)c(CO3)d·xH2O中a、b、c、d的代数关系式为________。 (3)为确定碱式碳酸铝镁的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①准确称取3.390 g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生成CO2 0.560 L(已换算成标准状况下)。

②另取一定量样品在空气中加热,样品的固体残留率(

固体样品的剩余质量

固体样品的起始质量

×100%)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样品在270 ℃时已完全失去结晶水,600 ℃以上残留固体为金属氧化物的混合物)。

根据以上实验数据计算碱式碳酸铝镁样品中的n(OH-

过程)。

解析 (1)因为碱式碳酸铝镁分解得到Al2O3、MgO,二者的熔点都较高,

2-

n(CO3)(写出计算

都具有阻燃作用。(2)Al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Mg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OH

整体显示-1价,CO23整体显示-2价,根据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得

出关系:2a+3b=c+2d。(3)n(CO2)=

0.560 L-2

mol -1=2.50×10

22.4 L·mol

m(CO2)=2.50×10-2mol×44 g·mol-1=1.10 g

在270~600 ℃之间,失去结晶水后的样品进一步受热分解放出CO2和H2O m(CO2)+m(H2O)=3.390 g×(0.734 5-0.370 2)=1.235 g m(H2O)=1.235 g-1.10 g=0.135 g n(H2O)=

0.135 g-3

mol -1=7.50×10

18 g·mol

n(OH-)=7.50×10-3 mol×2=1.50×10-2 mol

2-

n(OH-):n(CO3)=(1.50×10-2 mol):(2.50×10-2 mol) =3:5

答案 (1)生成的产物具有阻燃作用 (2)2a+3b=c+2d (3)n(CO2)=

0.560 L-2

mol -1=2.50×10

22.4 L·mol

m(CO2)=2.50×10-2 mol×44 g·mol-1=1.10 g

在270~600 ℃之间,失去结晶水后的样品进一步受热分解放出CO2和H2O m(CO2)+m(H2O)=3.390 g×(0. 734 5-0.370 2)=1.235 g m(H2O)=1.235 g-1.10 g=0.135 g n(H2O)=

0.135 g-3

mol -1=7.50×10

18 g·mol

n(OH-)=7.50×10-3 mol×2=1.50×10-2 mol

2-

n(OH-):n(CO3)=1.50×10-2 mol:2.50×10-2 mol

=3:5

都具有阻燃作用。(2)Al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Mg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OH

整体显示-1价,CO23整体显示-2价,根据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为0可得

出关系:2a+3b=c+2d。(3)n(CO2)=

0.560 L-2

mol -1=2.50×10

22.4 L·mol

m(CO2)=2.50×10-2mol×44 g·mol-1=1.10 g

在270~600 ℃之间,失去结晶水后的样品进一步受热分解放出CO2和H2O m(CO2)+m(H2O)=3.390 g×(0.734 5-0.370 2)=1.235 g m(H2O)=1.235 g-1.10 g=0.135 g n(H2O)=

0.135 g-3

mol -1=7.50×10

18 g·mol

n(OH-)=7.50×10-3 mol×2=1.50×10-2 mol

2-

n(OH-):n(CO3)=(1.50×10-2 mol):(2.50×10-2 mol) =3:5

答案 (1)生成的产物具有阻燃作用 (2)2a+3b=c+2d (3)n(CO2)=

0.560 L-2

mol -1=2.50×10

22.4 L·mol

m(CO2)=2.50×10-2 mol×44 g·mol-1=1.10 g

在270~600 ℃之间,失去结晶水后的样品进一步受热分解放出CO2和H2O m(CO2)+m(H2O)=3.390 g×(0. 734 5-0.370 2)=1.235 g m(H2O)=1.235 g-1.10 g=0.135 g n(H2O)=

0.135 g-3

mol -1=7.50×10

18 g·mol

n(OH-)=7.50×10-3 mol×2=1.50×10-2 mol

2-

n(OH-):n(CO3)=1.50×10-2 mol:2.50×10-2 mol

=3: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1m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