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威力》

更新时间:2023-09-20 05:18:01 阅读量: 医药卫生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思考的威力》导学案

一.目标

知识目标:把握文章的论证结构。

能力目标:学习文章运用典型事例和名人言论作为论据进行论证的方法。 二.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

牛守贤,河南内乡人。发表有议论文《思考的威力》,杂文《学者与卡片》,报告文学《太行不老松》等。 (2)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证、论据

(3)议论文三段论式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4)整理课文字词注音(参考学海导航)

(5)根据下列词语的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

①一心一意,集中精神。( ) ②全副精神高度集中。 ( ) ③掌握了关于某一事物的知识,而推出同类中其他事物。( ) ④形容远得无影无踪。( )

⑤顾不上睡觉,忘记吃饭。形容非常专心努力。( ) 一.再读课文,合作探究,解决思考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个中心论点是不是在开头就提出来的呢? 它是怎样提出来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 思考本文运用了哪些论据来证明思考的威力大?这些论据有何作用? 文中列举的人物有 人,引用的具体事例有 个, 引用的言论有 段。

3.找找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具体指出。 4.本文分几部分?概括本文结构。 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①这个创造发明的幼芽伴随着‘思考’的雨露,在他心灵里扎下了根。( ) ②多想出智慧,深思能创新。毕升经过长久的细心钻研,终于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周恩来同志在上中学的时候曾经说过:“思之思之,神鬼通之。”( )

三、鸿翼 四、拓展阅读

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方法仿写句子。

“思考”是人类向科学进军的先导,是探索大自然秘密的侦察兵,是孕育发明之花的阳光雨露,是攀登科学高峰的阶梯。

勤奋是 。 (课外阅读)认真阅读下面的《气候的威力》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气候的威力》(节选)

①然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②就拿风来说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每秒32.6米,但10级以上大风就足以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到巨大损失。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每秒55.6米,有时甚至可达每小时三百多千米!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这样的风速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威胁。

③大风的直接后果则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A)1960年8月24日,苏联人在他们设在东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88.3℃的极低温度。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东方站又记录到了-89.6℃的温度;同年7月,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达站也记到了同样的温度。这还不是最低温度。据说,1967年初,挪威人在极点站曾记录到-94.5℃的最低温度。(B)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C)

④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例如,1970年,美国的一架运输机在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路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暴风。结果,运输机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实际上,在南极的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气候的威力》阅读题目

1.下面是对上述4段文字内容的概括,其中不恰当的是( ) A.人类不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威力。 B.南极的风极大,被称为“风极”。 C.南极气候极度寒冷。 D.南极的气候变幻莫测。

2.第②段所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其中“举例子”方法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说明方法有:①_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举例子”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这种条件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和考验就可想而知了”这句话应放在第③段的什么位置上?(A)处,(B)处,(C)处。正确的是________

4.第③段所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顺序,从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

5、找出选文中的过渡句。

《气候的威力》阅读答案: 1.A

2.作比较 列数字 举例子 大风对人类生存是严重的威胁 3.C 4.举例子 逻辑 概括 具体

5、大风的直接后果则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面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

资料:科技文阅读 解题方法

在社科类阅读中,对信息的准确理解是阅读的侧重点。通读→筛选→比较→排除,是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下面具体说明。

1.通读 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的是“懂”。这个“懂”就是读懂材料,理解把握整个材料的基本内容。要读“懂”,通读是关键,获得整体理解。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进行自我训练,提高通读的能力。

第一,要根据文段的一般模式,提高自己一边阅读、一边预测下文、一边自动概括的技能。高考选文属消息一类,其结构多为“倒金字塔式”:第一段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后面若干段落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应养成依据模式预测,并逐段概括的习惯和意识。

第二,要培养对文段中关键信息点的敏锐感知能力,特别应留心先与后、因与果、现象与本质、可能与现实、条件与结果、局部与主体、肯定与否定这些关键之处。阅读中运用勾、画、圈点方式自我提醒,让关键点牢牢印入脑中。

第三,养成遇到复杂的长句自动紧缩加工、提取句子基本意思的习惯。论述类文章阅读材料大多是译文,表达上与我们平时的习惯有距离,多长句,多概念,意思绕来绕去,比较别扭,要删枝叶抓主干,把握句子主体部分的意思。

2.筛选

筛选,就是联系阅读材料,依据试题要求,进行比较、过滤、选择,从中选出所需要的词语或句子。筛选的范围可以是一句一段,也可以是多段甚至全篇。筛选的关键是找准与选项对应的原文。有时候可以找到几处原文,但只有一处是符合要求的,要比较分析;有时筛选出的几处原文又可以互相补充。

3.比较

筛选出原文后,要把原文与选项仔细对照比较,辨明正误。比较时要特别注意范围大小、程度高低、数量多少、可能性与现实性等。需要注意的是,筛选和比较是同步进行的,只有准确筛选,认真比较,才能逐一辨别选项与原文的异同。

4.排除

排除法在阅读中是十分有效的。因为作为选拔性考试,高考阅读涉及较宽的知识面、较深的知识点和较高的能级,给正面作答造成困难。命题者估计到我们答题的困难,往往会不动声色地提供一些辅助条件,将错误选项难度降低,使错误项有破绽可寻。高考这类阅读错误选项的类型,主要有自相矛盾、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无中生有、超前肯定、指代混乱、强加因果、杂糅纠缠等等,我们要熟悉各种错误类型,养成自觉运用排除法的习惯,以适应高考科技文阅读的需要。

揣摩命题陷阱,力求知己知彼

1.以偏概全——即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或者以全局替代局部,以一般替代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阅读科技文原文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到??为止、除??之外、一些、某些”等表范围的词语。严格区别“部分”与“整体”。做这类题关键是沉着细心推敲。

2.无中生有——选项中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中推断出来。注意: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有效信息句合理地推断出来。

3.有意缺失——原文中某些信息在选项中被命题者故意略去。

4.强加因果——选项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都说成是有因果关系的。

5.因果颠倒——选项把原文的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之间关系。

6.偷换概念——选项将原文中相关信息换成一种与之不符的说法。常见是漏字、添字、换字、错位。

7.指代不明——指选项中代词的指代内容发生错误。方法:要留心文中的“这些”、“那些”、“这个”、“哪个”、“其”、“即”等词。联系上下文,弄清楚它们的指代内容。

8.转化失误——将某一个意思的句子转化成另一个句子时,误将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全称变特称,变相对为绝对,变绝对为相对,把未然说成已然和已然说成未然等。

(1)未然说成已然——忽视原文中“将”等修饰语。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

(2)已然说成未然——忽视原文中“已经”、“了”等修饰语,把原文中既成事实说成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

(3)或然说成必然(变相对为绝对)——注意:“可能”、“一些”、“肯定”、“一定”、“也许”、大概、绝大多数、差不多等。

(4)前后语序的变换,语意也发生变化

(5)言此与言彼——不分彼此,转换中将此事物表述为彼事物 (6)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混淆是非

(7)夸大其词——夸大事物实有的地位、能力、功用和效果等

9.先期与后期——不分先来后到。在事物、现象产生、发展的时间,命题者有时将先期表述为后期,有时把后期表述为前期,有时把“前期或后期”表述为“前期和后期”。

10.从必要和充分条件上看,注意“只要?就”(表充分条件)、“只有?才”(表必要条件)等词。 11.主次颠倒(主次不分)——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12.曲解原意——指对词句的理解与有效信息句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13.答非所问——选项的内容非题干要求的范围。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mg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