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初步设计编制规定

更新时间:2023-03-08 05:33:3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初步设计编制规定 1 总论 1.1 概述

1.1.1 主要设计依据

1 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文件的全名、编号和主要内容的摘录; 2 工程所在地区的气象、地理、建设场地的工程、水文地质条件的概述; 3 水、电、气、燃料等能源的供应,公用设施的利用,交通运输条件及拆迁情况等;

4 城建规划、环境保护部门等有关用地、环保、消防、人防、劳动保护、职业卫生、抗震设防烈度等的要求和依据; 5 用户对设计提出的要求。 1.1.2 建设性质及设计范围 1 建设厂址; 2 生产性质;

3 说明建设项目是新建、改建、扩建还是技术改造,改、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尚须扼要描述项目的现状; 4 承担设计的范围与分工。 1.1.3 设计指导思想

1 设计在贯彻国家政策、法令和有关规定等方面所遵循的原则; 2 设计在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结构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3 设计在节约用地、节约能源、节约用水、抗震设防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4 设计在开展综合利用、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 5 设计按照使用功能要求合理确定设计标准的说明。 1.2 建设规模及生产纲领

1.2.1 工程建设的规模及项目组成。

1.2.2 如果是分期建设,应说明近期、远期工程的情况。 1.2.3 产品种类、产量及配套关系

1.2.4 产品的主要性能、结构特征包括外形、重量、几何尺寸、精度等。

1.2.5 产品的工艺特点和特殊要求。 1.3 生产工艺 1.3.1 工艺要点。

1.3.2 重大关键设备选用的原则。 1.4 设计要点

扼要说明设计中贯彻方针政策的简明情况以及各专业设计要点和重大问题、设计方案的说明。 1.4.1 总图、运输

1 平面、竖向布置与厂内外交通运输的设计原则和概况。工业区、生活区和附近城镇的关系;

2 占地面积、建筑系数、利用系数和土石方工程量; 3 重要的防护工程设施。 1.4.2 建筑

1 主要建筑物平面布置、层数、层高以及立面造型的设计原则; 2 主要建筑物的建筑标准;

3 建筑为满足生产使用和其它特殊要求而采取的措施。 1.4.3 结构

1 说明工程及水文地质特性、地基处理及基础型式; 2 地震设防烈度,结合施工条件说明结构选型的确定; 3 结构为满足生产和其它特殊要求而采取的措施; 4 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的采用。 1.4.4 给水、排水

1 全厂各种用水量及重复用水量的说明;

2 是城市水源还是自备水源、给水系统供水量、水源构筑物的设施和位置; 3 雨水量、废水量、废水水质、排水系统及主要排水构筑物的设施和位置的说明。

1.4.5 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

1 设置集中采暖的原则,热媒选用与采暖方式,生产供热和热水的供应方式

和位置;

2 通风设计的原则、主要措施和位置;

3 空调和洁净房间设计原则,主要技术参数、采用的主要措施和位置。 4 空调冷热源及其参数。 1.4.6 动力 1 供热

(1)全厂热负荷的说明;

(2)热源来自城市供热系统还是自建锅炉房;锅炉房的规模及其附属设施。锅炉、位置、供热方式; (3)燃料种类及其来源 2 供气

(1)全厂气体消耗量的说明; (2)气体站、库的主要设施及位置;

(3)供气方式; 1.4.7 电气

1 全厂设备安装功率,计算负荷,自然功率因数、提高功率因数的措施及其予期效果的说明;

2 电源和配电设施概况,如有自备柴油发电机站,尚须说明其容量和位置; 1.4.8 弱电

电信、广播、电视、消防监控、保安监控等主要设施和位置。 1.4.9 环境保护、职业安全与卫生、节约能源和消防。 1 环境保护

简要说明环境保护和综合利用的主要措施。 2 职业卫生与安全

简要说明职业卫生、劳动保护及技术安全措施。 3 消防

简要说明消防组织和主要设施。 4 节约能源

简要说明全厂各专业节约能源的主要措施。 1.5 设计概算及资金来源 1.5.1 设计概算

说明总投资数及其中含外汇数。

各项投资构成: 表1.5.1-1 序号 1 2 3 4 5 6 7 8

1.5.2 资金来源

说明资金来源的渠道和资金来源性质(基建贷款或技改贷款)及达纲年所需流动资金。

1.6 全厂主要数据 表1.6-1

项目名称 建筑工程费 设备购置费 设备安装费 工程建设其它费用 预备费 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建设期贷款利息 经营性建设项目铺底流动资金 总 计 金额(万元) 占总投资% 其中外汇(万美元)

全厂主要数据及技术经济指标

表1.6-1 序号 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7 需要说明的问题

名 称 2 一、主要数据 职工总人数 其中:基本生产工人 辅助生产工人 工程技术人员 行政管理人员 年总劳动量 其中:XX产品 设备仪器总数 其中:金属切削机床 锻压设备 焊接设备 炉子 ………… 全厂占地总面积 其中:工业区占地面积 生活区占地面积 建筑面积 其中:工业区建筑面积 生活区建筑面积 全厂性仓库面积 建筑系数 厂区 生活区 总用电量 (1)设备容量 (2)需要量 (3)需要系数 总用水量 其中:生产用水(最大)量 平均用水量 生活用水量 重复用水量 全厂用热量 全厂压缩空气用量 高压(压力:Pa) 低压(压力:Pa) 燃料耗量(分种类) 总投资 单 位 3 人 人 人 人 人 万工时 工时 台(套) 台 台 台 台 公顷 公顷 公顷 ㎡ ㎡ ㎡ ㎡ % % kW kW t/d t/h t/h t/h t/h kW m3/min m3/min t/d 万元 指 标 4 备 注 5

1.8 附件

1 区域位置图

2 工厂总平面布置及竖向布置图 3 全厂工艺区划总图 4 可行性研究批件复印本 5 环境影响报告书(表) 6 协议文件摘要

7 城市规划部门对本项目建设的批复 2 工艺

2.1 工艺设计总说明 2.1.1 概述 1 设计依据

(1)批准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文件名称、批准单位、日期、编号、批准的生产纲领、面积、投资等)。

(2)产品资料(主要产品图纸、结构图纸、技术条件、工艺规程、测试和试验要求等)。

(3)改扩建工厂(或车间)和生产现状的说明。

(4)引进重大技术和设备的上级批文(文件名称、批准单位、日期、编号)。 2 设计原则

(1)主要生产工艺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原则。 (2)工厂发展新技术、新产品和改进老产品的原则。 (3)按任务要求考虑产品品种和批量的原则。 (4)提高和保证产品质量的技术原则。 (5)军民品结合和选择的原则。

(6)节约能源、环境保护和综合利用的原则。 (7)工厂改扩建技术改造的原则。 (8)大协作、不搞重复建设的原则。

2.1.2 生产纲领及产品简介。

列出全厂军品年生产纲领,设计任务书规定的产品或代表产品的名称、型号、单发(台、套、件)的年产量和备件数量。列出产品的生产纲领。 1 产品种类、产量及配套关系。

2 产品的主要性能、外形尺寸、重量及精度等主要技术参数。 3 产品的构造、结构、系统、材料情况。 4 产品的工艺特征、试验要求。 2.1.3 主要协作关系

说明毛坯、零部件、配套设备、附件、成品件、试验项目等的协作关系,按协作项目列表说明协作单位,落实情况(协议文件,由上级下达任务等)。 民用产品的协作关系要求单独列表。 2.1.4 产品、原材料的运输量及运输方法。 2.1.5 劳动量及劳动量的分配 1 全厂总劳动量。 2 劳动量分配的原则和依据

3 各生产车间(或独立工段)的劳动量分配。列表如下:(表2.1.4-1) 序 号 1 2 3 4 5 车间名称 产品劳动量 备件劳动量 总 计 备 注 民品劳动量单独列表 2.1.6 工作制度、年时基数 1 全年采用工作日。

2 列出采用一班制、二班制、三班制的单位。 3 各工种工作每班的工作小时数。 4 工人采用年时基数。 5 设备采用年时基数。

2.1.7 全厂工艺组成及典型工艺流程。

1 按生产、生产准备、辅助、试验室、仓库、车库、厂部的顺序列出全厂工艺组成,并说明各子项承担的主要任务。

2 主要产品的典型工艺、典型试验及其它特殊要求。

3 阐明从材料到成品流程最短和从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角度合理进行全厂工艺区划的原则。

4 阐明按材料、毛坏、加工、装配、试验、试车、生产准备、辅助等分区布置的原则。

5 阐明工厂扩展和预留发展生产流程合理布置的原则。 2.1.8 工厂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

1 给出全厂工艺人员的总组织机构编制图。 2 给出各类工艺人员的数量。 2.1.9 技术进步

1 说明为适应产品生产工艺技术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的要求,需要采用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情况和为改善劳动条件、节约能源、环境保护需要采用的技术措施。

2 说明技术来源、落实情况和对技术发展的作用,说明采取技术进步措施对相关专业设计的特殊技术要求。

3 对引进技术、设备应说明必要性和来源,并以提高经济效益作为评价准则,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和比较。

4 对生产线的技术改造应说明其必要性、可行性、改造内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1.10 环境保护

1 说明从工艺方法选择和设备选型上,采取的避免或减少污染源和减低污染程度的措施。

2 阐述从工艺区划、工艺布置、车间分工和协作上采取减少污染环境的措施。 3 阐述从工艺上采用综合利用的措施,以避免和减少污染环境。 4 说明和其它专业配合对污染的防治。 2.1.11 节约能源、劳动保护和技术安全。

1 说明从工艺方法和设备选型上采取的节约能源的措施。

2 阐述从车间分工和协作上以及从其他方面采取的节约能源的措施。 3 说明全厂生产中采取劳动保护和技术安全措施的工种、工作点。阐述从工艺方法、设备选择、工艺区划和工艺布置上所采取的劳动保护、技术安全措施。 2.1.12 主要技术指标和动力消耗 1 生产原材料的年消耗量。

2 主要工艺设备的台数和工艺设备费。 3 主要车间的工艺设计面积。 4 生产用水、电、汽、燃料的耗量。 5 全厂工艺人员的数量。 2.1.13 存在问题和建议

1 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凡能影响设计规模、设计质量、总图布置和投资的都要加以说明。

2 对设计有较大影响的建议。

注:研究所、试验站等项目可参照本规定编写。 2.2 车间(含实验室、研究室、试验站等子项)工艺设计 2.2.1 任务、生产纲领及劳动量

1 说明本车间承担的生产任务、主要产品、规格及年产量。 2 按产品单件工时或按工种分配的工时计算本车间的总劳动量。 2.2.2 协作关系

说明本车间与外厂及本厂外车间之间的协作关系。必要时列表说明协作供应的主要的产品、零件、组件、部件、锻件、铸件和加工工序、试验项目等内容。 2.2.3 产品特征、工艺特点。

说明本车间所生产的产品的主要特征、主要加工工艺特点。采用新工艺、新设备的理由。

2.2.4 车间的组成及面积 1 车间内主要分工原则。 2 车间的组成及面积。

(1)生产部分面积。 (2)辅助部分面积。 (3)仓库部分面积。 (4)办公室部分面积。

(5)其他部分(如变电站冷冻空调机房面积)。 (6)车间总面积。

3 必要时说明车间面积的计算依据。 2.2.5 工作制度、年时基数。

说明本车间的工作制度、工人和设备的年时基数。 2.2.6 人员编制

1) 生产工人。

基本生产工人= 工人年时基数×工时利用系数 同时有产品生产及辅助生产时,应分别计算基本生产工人及辅助生产工人,并说明辅助生产工作量(或劳动量)或其他计算依据。 2 其他人员

其他人员按生产工人的百分比计算。

3 不按年劳动量计算生产工人的车间(包括基本生产工人和辅助生产工人),应说明其计算依据。如按设备配备或按工作岗位配备。 2.2.7 工艺设备选型 1 主要设备选型的原则。

2 设备台数的计算和配套设备的选择。 工种 工时

设备计算= 设备年时基数×设备负荷率 3 设备的总数及分类。 金属切削设备台数。 锻压设备台数。 炉类槽类设备台数。 试验设备台数。

年劳动量

仪器仪表数量。 设备平均载荷率。

4 工艺设备总投资(万元) 已有设备台数,已有设备费(万元)。 新增设备台数,新增设备费(万元)。 2.2.8 车间内部运输。

如采用机械化程度较高的运输设备时,须专门说明车间机械化运输情况,一般可不详述。

2.2.9 对土建及公用专业的技术要求。

一般要求及对温湿度、洁净度、消音、防震、防磁等特殊要求及其理由。 2.2.10 动力消耗。

说明对水、电、汽、压缩空气及其他气体、特殊电源等的要求和需用量。 2.2.11 环境保护、技术安全和节能

说明排放的有害物及对环境影响程度、工艺治理方法或需其他专业治理的要求,对易燃易爆场所应采取的防护和技安措施以及在工艺上采取的节能措施。 2.2.12 主要数据及技术经济指标 1 年劳动量××万工时。 其中:机工 钳工

2 车间职工总人数××人。 其中:基本生产工人 辅助生产工人 技术人员 行政及政工人员 其他非生产人员 3 设备总台数 台(套) 其中:金属切削设备 锻压设备

焊接设备 炉类设备 其他设备

4 车间总面积 平方米 其中:生产面积 辅助面积 仓库面积 办公室面积 其他面积

5 工艺设备投资 万元 其中:已有 新增 6 专业技术数据 生产用电量 kw 生产用水量 t/d 生产用热量 kw 生产用气量 m3/min 7 技术经济指标 (1)铸造车间

每平方米总面积年产合格铸件重量。 每平方米生产面积年产合格铸件重量。 每平方米造型面积年产合格铸件重量。 辅助及仓库面积与生产面积之比。 每吨合格铸件总工艺投资。 (2)锻造车间。

每平方米总面积年产锻件数量。 每平方米生产面积年产锻件数量。 辅助及仓库面积与生产面积的百分比。

(3)钣金铆焊车间。

车间劳动量占全厂劳动量的百分比。 平均单台设备所占面积。

辅助及仓库面积与生产面积的百分比。 设备平均载荷率(金切、钣金、焊接设备)。 (4)机械加工车间。

车间劳动量占全厂总劳动量的百分比。 平均单台生产用金属或木工切削设备所占面积。 辅助及仓库面积与生产面积的百分比。 生产用金属或木工切削设备平均载荷率。 (5)热处理车间 平均单台炉子所占面积。

辅助及仓库面积与生产面积的百分比。 (6)生产准备、工具、修理车间。

车间生产用金属切削设备数量与全厂生产车间主要金属切削设备数量的百分比。

平均单台生产用金属切削设备所占总面积。 钳工工人数与机工工人数的百分比。 辅助及仓库面积与生产面积的百分比。

(7)总装车间、部装车间,表面处理车间,研究所实验室和试验站的技术指标,可根据具体项目确定。 2.2.13 存在问题和建议。 2.2.14 附件。

1 工艺平面布置图和工艺生产流程图。 2 工艺设备明细表。 2.3 全厂性仓库工艺设计 2.3.1 概述

1 说明必要性、隶属关系。

2 主要任务、仓库内容。

3 协作关系,贮存下料等的协作关系。 2.3.2 主要物资的贮量及周期。 2.3.3 库房的组成及面积。 1 全厂库房划分的原则。 2 组成。

3 各类库房的面积确定。

4 仓库面积占全厂总面积的百分比。

2.3.4 库房设备选择(主要是起吊、运输、下料设备)。 1 选型原则。 2 设备数量。 3 设备投资。

2.3.5 库房对土建及公用专业技术要求。 2.3.6 动力消耗。 水、电、汽、气等。 2.3.7 环境保护及安全防护。

1 环境影响情况及防治要求:有害气体及化工品对土建和环境的要求。 2 技安情况及防护要求(防火、防爆等的技术要求)。 2.3.8 人员配备。 2.3.9 需要说明的问题。 2.3.10 附件。

1 工艺平面布置图。 2 工艺设备明细表。

工 艺 设 备 明 细 表

_______________(工程或工厂) 设计阶段 ________ 序平面设备名号 图号 称 电容量 (kW) 型 号 规外形尺寸 单电压 相生产厂 或图号 格 (长×宽×高) 位 (V) 数 共现有 增加 共计 单台 计 数 量 单 重 (kg) 设备价格(元) 单台 共计 备注 注:工程设计时该表格实用宽度按A3设置。

3 总图、运输 3.1 设计依据

3.1.1 主管部门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选址报告等有关文件的文号及其有关内容的摘录(如与总论合并一册时,可仅摘述与本专业设计的有关内容)。 3.1.2 用地范围、铁路接轨点、道路接点、水源、污水处理厂位置、垃圾、消纳场地协议和提供单位等。

3.1.3 区域位置图、地形测量图、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等,提供单位名称和日期。 3.1.4 当地规划管理和其他有关部门对本工程的平面布局、空间处理、景观设计、文物保护、环境保护、分期建设等方面的要求。 3.1.5 国家主要规范和行业标准。 3.2 场地概述

3.2.1 说明建筑场地所在省、市、县、乡名称,描述四周环境、最高建筑物的高度及性质,与当地交通、能源、水电公共服务设施及城镇的相互关系。 3.2.2 概述场地的地形、地貌、山、丘、河、塘等状况,场地的最低、最高标高,地面的最大坡度、平均坡度等。

3.2.3 描述场地内原有建、构筑物的拆除和搬拆的情况以及需要保留的文物古迹、大树、古树、稀有珍贵树木等。

3.2.4 叙述与总图布置有关的基础资料,如气象资料、工程地质(黄土、岩溶、膨胀土、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和水文地质、山洪、河流最高洪水位以及所在地区小气候影响等。

3.2.5 说明场地内所占用土地的数量和类别(如水田、旱地、荒地等)以及这些土地所属乡村名称和居民搬迁户数等。 3.3 总平面布置

3.3.1 根据使用功能和生产性质确定功能分区,合理安排工艺流程及人流和货流的情况,说明建筑物的组成和合理布局的原则,对改扩建项目要说明对原有建、构筑物的利用情况。

3.3.2 叙述合理使用土地(不占良田,少占农田,利用荒地坡地),正确确定通道间距,提高建筑系数、建筑面积密度、节约用地所采取的措施。

3.3.3 说明如何结合地形,避免大填大挖,如何避开不良工程地质地段,如何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节约工程量,减少建设投资。

3.3.4 说明如何使物流流程为最短,合理组织交通运输,正确确定出入口、自行车棚及停车场位置和道路宽度等。

3.3.5 说明室外空间的合理组织和环境设计以及周围环境的协调关系。简要说明工厂出入口,厂前区的布置原则和布置情况。

3.3.6 简要说明如何根据地形、朝向、风向、防火、卫生以及环境保护等要求布置建、构筑物,并说明对环境相扰(如防尘、防噪音等)采取的防护措施及对特殊要求(如有较高要求的防震、防辐射等)在布置上采取的措施。 3.3.7 对后期发展及远景规划的考虑以及近期与远景规划的相互关系。 3.3.8 有关绿化布置、建筑小品和美化设计等的说明。,

注:对有多个独立场地(工厂区、科研区、居住区等)组成的综合区、基地或规模较大的综合居住区,应首先对其总体布置中分区原则及相互关系作出说明。 3.4 竖向布置

3.4.1 说明场地标高确定的原则

3.4.2 简述场地防洪(包括山洪、江河湖洪)的原则,采用的洪水频率和所采取的措施(如填高场地、筑防洪堤或由城市统一解决防洪等),说明防洪、排洪构筑物(排洪沟、挡墙、护坡等)的设置和做法。

3.4.3 说明场地竖向布置的方式和雨水排水系统的选择。

3.4.4 对土石方工程平衡采取的原则(如就地平衡、借土、弃土等)如有较大量借弃土时,应说明借土来源和弃土地点。 3.5 交通运输

3.5.1 铁路接轨点的位置(座标及标高),线路的布置,采用的技术条件,上部构造的选用,桥涵荷载等级形式的选择。

3.5.2 道路接线点的位置(座标及标高),线路的布置,采用的技术条件、路面结构,桥涵荷载等级。 3.6 保卫设施、消防、人防

3.6.1 说明保卫设施设置的原则和采用的方式,警卫点、岗亭的布置和围墙高度

及材料等。

3.6.2 说明是否设置消防站,如设置消防设施时,应说明与城市消防站的距离及其位置。

3.6.3 说明根据当地人防主管部门要求的人防工程的面积和规划布置情况。 3.7 居住区规划

3.7.1 确定居住区职工总数(除本厂职工外,还应包括由本厂兴办的各项企事业的职工人数)和居住区的组成。

3.7.2 居住区总人数(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双职工和单身职工数)。 3.7.3 公共服务设施面积计算(即千人指标) 3.7.4 概述规划情况及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 3.7.5 说明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和绿化布置。

注:本节适用于带有居住区的工厂或基地的规划,如工程本身就是居住区的规划,则本节内容在总平面布置一节中说明。 3.8 需要说明的问题

3.9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和工程量 表3.9-1~表3.9-3

民用建筑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和工程量表

表3.9-1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用地面积 建筑物占地面积 构筑物占地面积 露天专用堆场面积 体育用地面积 道路广场及停车场面积 绿化面积 总建筑面积 建筑系数 名 称 单位 量 公顷 公顷 公顷 公顷 公顷 公顷 公顷 ㎡ % % 如煤、灰堆场 (2)+(3)+(4)/(1) (8)/(1) (7)/(1) 如医院㎡/床 学生㎡/生 工程量 ㎡ m m m 填土 挖土 m3 m3 注明材料和高度 注明材料和平均高度 数备 注 10 建筑容积率 11 绿化系数 12 单位综合指标 13 拆迁房屋 14 排水沟长度 15 围墙长度 16 挡土墙长度 17 土方量 注:(1)表列项目随工程内容增减。

(2)体育用地系指田径、球类、器械等用地面积。

居住小区(或工矿生活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和工程量表

表3.9-2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名 称 总用地面积 其中:居住建筑用地 公共建筑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 集中绿化用地 总建筑面积 其中:居住建筑面积 公共建筑面积 总建筑占地面积 总居住户数 总居住人口 住宅平均层数 居住建筑面积毛密度 居住建筑面积净密度 建筑系数 人口毛密度 人口净密度 人均居住建筑用地 人均公共建筑用地 人均道路、广场用地 人均绿化用地 工程量 拆迁房屋 排水沟长度 围墙长度 挡土墙长度 土方量 填土 挖土 单位 公顷 公顷 公顷 公顷 公顷 ㎡ ㎡ ㎡ ㎡ 户 人 层 ㎡/公顷 ㎡/公顷 % 人/公顷 人/公顷 ㎡/人 ㎡/人 ㎡/人 ㎡/人 ㎡ m m m m3 m3 数量 备 注 注明户均人口 居住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 居住建筑面积/居住建筑用地 总建筑占地面积/总用地面积 总居住人口/总用地面积 总居住人口/居住建筑用地 注明材料和高度 注明材料和平均高度 注:表列项目随工程内容增减。

工厂厂区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和工程量表

表3.9-3 序号 1 用地面积 2 建筑物占地面积 3 构筑物占地面积 4 露天仓库及露天操作场面积 5 堆场面积 6 道路、广场及停车场面积 7 标准(窄)轨铁路占地面积 8 绿化面积 9 总建筑面积 10 建筑系数 11 建筑容积率 12 绿化系数 工程量 名 称 单位 数量 指集中绿化面积 (2)+(3)+(4)/(1) (9)/(1) 构筑物要说明如丁坝顺导流堤等。 15 涵洞(规格) 16 过水路面 17 挡土墙长度 18 护坡 座 座 m m2 要注明总长度。 注明材料和平均高度。 不同辅砌的分别列出砌体数量,要写简要说明。 19 室外踏步 20 排洪沟铺砌 21 其他排洪构筑物 22 截水沟 23 排水明沟 24 排水构筑物 25 土方量(填土、挖土)

备 注 公顷 公顷 公顷 公顷 公顷 公顷 公顷 公顷 ㎡ % % % ㎡ 13 拆迁房屋 14 构筑物及室外工程桥梁(规格) 座 座 ㎡ 座 m m 座 m3

如栏洪坝等 说明材料及尺寸 水簸箕、跌水、 消力池等。 3.10 设计图纸 3.10.1 区域位置图 1 地形、地物; 2 城市坐标网、坐标值; 3 建设场地范围的城市坐标;

4 场地附近原有的和规划的城市、集镇、交通运输线路和公共设施(如车站、码头、机场、大型桥梁等)应注明名称、交通线路应注明通往前方城市的名称,本工程的道路、铁路接线点的位置(坐标、标高); 5 水、电、气等公用设施进入本工程的位置; 6 指北针、风玫瑰图。

注:本图可根据具体情况,也可与总平面布置图合并。 3.10.2 总平面及竖向布置图

1 地形和地物;

2 城市坐标网、场地建筑坐标网(不设场地建筑坐标网者无此项下同)坐标值;

3 场地四界的城市和建筑坐标(扩建工程可以某原有建筑为依据标注尺寸);

4 建筑物、构筑物的位置,其中主要建筑物、构筑物的坐标(或相互关系尺寸)、名称(或编号)、层数、室内地面设计标高; 5 铁路、主要道路的起点、终点、转点的坐标及标高;

主要道路、铁路的纵坡值、坡长及坡向,用箭头示出设计地面坡向,主要挡土墙的地面和墙顶标高。场地外的道路、铁路、河道或地面的关键性标高及洪水位标高;

6 绿化、美化设施布置示意; 7 指北针;

8 图例、建构筑物一览表、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9 说明栏内、尺寸单位、城市坐标和高程系统的名称、城市坐标网和场地建筑坐标网的关系、其它必要的说明。

注:复杂的工程可根据实际情况将总平面布置图和竖向布置图分两张图纸制。 3.10.3 管线综合平面图。

1 以细线绘制总平面布置图有关部分,主要建筑物的坐标;

2 各管线的平面布置,注明各管线与建、构筑的距离尺寸和管线间的尺寸; 3 场外管线接入点的位置,并注明来或去地点或站名; 4 指北针、图例、说明。

注:单项工种或管线较简单的可不出此图。

3.10.4 土方工程图:可作为内部作业图,也可作为附图。 3.10.5 鸟瞰图:根据需要 4 建筑 4.1 设计依据

4.1.1 从依据性文件中摘录与建筑设计有关的内容;(注明发文单位、文件名称、日期和编号)

4.1.2 工艺和各专业提出的技术条件; 4.1.3 建设单位提出的技术要求;

4.1.4 建筑物的等级,人防、抗震设防等级和卫生、消防的标准;

4.1.5 城市规划等部门对建筑物平、立面和街景的要求以及对噪音控制、日照、净化等特殊要求;

4.1.6 国家主要规范和行业标准。 4.2 建筑设计

4.2.1 根据使用功能或生产工艺要求,经过优选确定建筑平面布置、层数和层高。对满足室内声、光、热工、通风、视线、消防、节能、人防、环境保护设施、以及其它环境条件所采取的技术措施;

4.2.2 说明建筑物的造型和立面设计与周围环境空间的关系;

4.2.3 说明各类屋面和外墙的构造方案及其保温、隔热、防水、防潮等措施; 4.2.4 所采用的装修标准及包括内、外墙面饰面,地面和顶棚,隔墙、隔断等构造;

4.2.5 说明采用的门窗种类,包括内、外门,特殊用门,侧窗,材料和层数等; 4.2.6 说明为满足生产的特殊要求,如防腐蚀、耐高、低温、恒温、洁净、防爆、防射线、电磁波屏蔽等所采取的技术措施;

4.2.7 说明为适应某些特殊自然条件,如湿陷性黄土地区表面处理车间的地面防水,高地下水水位地下室的防水、防潮等技术措施; 4.2.8 新技术、新材料的采用和经济效果。 4.2.9 说明在节能方面的所采取的措施。

4.3 建筑物组成、建筑面积、使用面积、平面系数和其他主要建筑技术指标的说明。

4.4 对分期建设或有扩建计划的工程,说明分期建设内容及对以后续建或扩建的处理。

4.5 需要说明的问题。 4.6 附表

本工程建构筑物一览表4.2-1 门窗表4.2-2 4.7 设计图纸 4.7.1 平面图

1 纵、横墙、柱(墩)和轴线、轴线编号;

2 墙、柱、内外门及门洞、窗、天窗、楼梯、电梯类型及吨位、作业平台、吊车型号、吨位、跨距、行驶范围、铁轨、阳台、雨蓬、平台、吊车、台阶、踏步、坡道、变形缝、隔断、水池、卫生器具等必须表示的内容;

3 各房间、工段等名称,有特殊要求的主要厅室的布置;并标注空调精度、洁净级别等;

4 标明轴线之间尺寸及总尺寸,墙厚、柱断面及门窗尺寸及其他尺寸与轴线的关系;

5 标明室内、外地面设计标高及地上地下各层楼面标高(底层地面为±0.00);

6 地面下如有多层,从底层向下顺序,为地下一层、地下二层……; 7 剖切线及符号;

8 指北针(画在底层平面)尽量取上北下南的图面;

9 多层或高层住宅建筑的标准层、标准单元或标准间,需要时应绘制放大平面图及室内布置图;

10 住宅平面图中须标注的技术经济指标,见表4.7.1-1、2。

技术经济指标 表4.7.1-1 单元类型 建筑占地面积 (㎡) 层数 (层) 总建筑面积 (㎡) 总套数 (套) 平均每套建筑面积 (㎡) 标准层建筑面积 (㎡) 标准层使用面积 (㎡) 使用面积系数 ℅

标 准 层 套 型 表 4.7.1-2 单元类型 套型 使用面积(㎡) 建筑面积(㎡) 大套 中套 小套 合 计 注:当标准层仅有一种套型时可不列本表

4.7.2 立面图

根据建筑物的性质、繁简,选择绘制有代表性的立面。 1 建筑两端部的轴线、轴线编号;

2 立面外轮廊、门窗、门头、天窗、雨蓬、檐口,女儿墙顶、屋顶、阳台、平台、栏杆、台阶踏步、勒脚、线脚和立面各类装饰材料等。

3 平、剖面未能表示的屋顶、檐口、女儿墙、窗台等标高或高度。 4 关系密切、相互间有影响的相邻建筑部分立面。

套数 占百分比(℅)

4.7.3 剖面图

剖面图应剖在层高不同、楼层不同、内外空间比较复杂有代表性的部位。一般应给出:

1 内、外墙、轴线编号,内外门窗,地面、楼板、屋顶、檐口、女儿墙、出屋顶烟囱、吊车及型号、吊车梁、平顶、天窗、档风板、楼梯、电梯、平台雨蓬、阳台、踏步、坡道等。

2 标注高度尺寸,由室外地面至建筑檐口或女儿墙顶的总高度,各层之间尺寸、门、窗洞口高度其它必须的尺寸等。要标注楼地面、门窗洞、屋架下弦、吊车轨顶、女儿墙等的标高。

门 窗 表 表4.2-2 类别 设计编号 洞口尺寸(㎜) 门 窗 樘数 材料及类型 备 注 注:材料及类型栏可作注释,如半截玻璃门、平开钢窗带纱窗等。

本工程建(构)筑物一览表 表4.2-1 建 耐 建筑序 总 筑图 主 层 柱 层 占 地火 物主 物 地 震灾火 要尺 图 或 要 面 设危 寸: 构 积计险等(m) 编 筑 结 (m2烈类 长× 物 ) 度 别 宽×号 号 名号 构 数 网 高 级 高 称 建 筑 面 积(m2) 主要建筑特征 主要结构特征 起独 楼 门窗 屋屋重内 顶 外 墙 独 吊 盖备运墙 地 楼 面 立 层 承注 输 和墙 墙 立 车 设 保门 窗 基 结 重结备 体 面 面 温面 棚 面 基 柱 梁 层 构 础 构 注:1、子项中有特殊要求者可写在备注栏内,如防微振、屏蔽、洁净、防爆等。

2、仅个别子项有吊车或电梯,亦可取消起重运输设备栏,而在备注中注出吊车或电梯。

5 结构 5.1 设计依据

5.1.1 工艺和各专业提出的设计要求、技术条件; 5.1.2 建筑物结构的安全等级、人防、抗震设防等级; 5.1.3 现行的设计规范、规程;采用的计算机软件名称; 5.1.4 场地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5.1.5 国家主要规范和行业标准。 5.2 建设地区的气象、地质条件 5.2.1 基本风压。 5.2.2 基本雪压。 5.2.3 最大冻土深度。

5.2.4 建厂地区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概况,其中着重对场地的特殊地质条件(如软弱地基、湿陷性黄土、膨胀土或其他特种土壤的特性和等级。滑坡、溶洞、破碎带等不良地质条件等)分别予以说明。 5.3 施工条件

予制结构构件(予制厂或现场制作)制作的能力,吊装能力,打桩或地基处理能力,采用新的施工技术的可能性,若尚未确定施工单位,应提出对施工条件配合的要求。 5.4 结构设计

5.4.1 建筑物结构选型,说明建筑物柱网,层高,楼层活荷载等。

5.4.2 说明基础形式和材料,埋置深度,基础防侵蚀等措施;不良地基的加固和人工地基(打桩等)的采用情况;说明为适应特殊的自然条件,如湿陷性黄土、膨胀土、溶洞、滑坡等所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 5.4.3 伸缩缝、沉降缝和抗震缝的设置情况。

5.4.4 主要结构材料的选用,以及主要承重构件的断面尺寸;

5.4.5 根据使用功能、生产需要对结构设计耐高温、防爆、防震、防腐蚀等特殊要求相应采取的技术措施;

5.4.6 说明设计中采用的新技术、新结构和新材料的内容,所采用的技术进步措

施,在技术上是否落实,使用的历史和推广的程度,原材料的供应情况,对施工的技术要求,对生产和技术发展上以及经济上的效果。 5.4.7 予制构件的选型(应注明其标准图集的名称、代号);

5.4.8 说明重大结构或特殊构筑物的设计原则,如高、大、精、尖、重型厂房、深基础、特殊机械设备基础等,并拟定施工方案。 5.5 需要说明的问题。 5.6 内部作业及结构附图

5.6.1 与建筑及其他专业配合、确定设计方案。

5.6.2 提出结构草图(内容包括结构布置、构件截面估计、采用结构材料等),并作为资料提供编制概算。

5.6.3 对复杂的建筑或构筑物进行结构方案比较,并作必要的计算工作,对已确定的方案应有平面布置和必要的剖面图;计算书经校审后要妥为保存,以便查对。 5.6.4 桩位平面布置图(含桩断面、长,桩选型) 5.6.5 框架及框-剪结构梁、柱断面及布置图。

6 给水排水 6.1 设计依据

6.1.1 批准文件、给水排水重大原则方案的协议和资料(注明发文单位、文件名称、日期和编号)。

6.1.2 工艺和其它专业提出的给水排水设计技术条件。 6.1.3 总平面布置图。

6.1.4 地质资料简述(如湿陷性黄土的等级、地震烈度、膨胀土性质、冻土深度、地下水埋藏深度、地下水的侵蚀性等)。

6.1.5 气象资料(如冷却塔计算用气象参数、年平均降雨量、最冷月平均气温等)简述。注明资料来源、名称、测定日期和编号。 6.1.6 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工厂现状资料。 6.2 设计范围

说明工程性质、设计任务要求,本专业设计的内容和分工。

6.3 室外给水

6.3.1 设计用水标准及用水量。

用文字说明或用表格列出生活用水标准及用水量、生产用水标准(按工艺要求确定)及用水量,其他项目用水标准及用水量、消防用水标准及消防用水量,并列出用水量总表。

见表6.3.1-1~6.3.1-4。 6.3.2 水源

1 由城市供水时,应说明供水干管接管点位置(坐标)、标高、管径、管材,能提供的水量、水压、水质情况以及对计量方面的要求,并应说明与城市供水部门签订的协议文件或其他书面依据。

2 当水源为自备水源取地下水时,需对水井的出水量、水温、水质、动、静水位、影响半径等加以说明,并对取水方式、水井数量、水泵型号、泵房大小、水质处理方法、处理构筑物的计算作具体说明。

3 当自备水源取地表水时,说明水质所属水系、河流名称、河流的最高洪水位、常年水位、最枯水位、水的泥砂含量及水质分析资料等,取水方式、取水构筑物的选择,水的净化系统(工艺流程)及构筑物的计算要有具体的设计数据和计算结果,要标明主要设备的具体型号、构筑物的结构型式及尺寸。

提出地下水或地表水水源地卫生防护要求和防护措施。 6.3.3 给水系统及管网。

说明共有几个给水系统,系统的划分及组合情况。(包括生活、生产、消防、各种循环或重复使用给水系统和分质分压供水系统以及专门的水质处理系统)。

水量、水压不足时采取的措施,调节设施容量及高度。 扩建工程,应对现有给水系统加以简介。

1 消防系统:说明设计依据,用水量标准及总量,水源形式,消防制度,供水能力及消防贮水容量,各类消防设施,供水方式,设备选型以及控制方法等。

2 循环给水系统:说明循环给水的服务对象及其对水量、进水和出水温度、水质、水压的要求,列出当地有关气象参数并说明选择循环冷却水构筑物或设备的依据及水质稳定处理等。

3 重复利用给水系统:说明重复利用水的来源及其水量、水压、水质、水温和重复利用的对象,采取的措施及系统的组成等。系统较大时,应概述系统流程,净化工艺并绘制水量平衡图。

上述各系统中,凡新设计的构筑物,均需列出设计数据、计算结果、构筑物的主要尺寸、设备的型号、性能、数量等,凡新设计的管网均需确定管径、管材、接口、敷设方式及管道埋深等以及保证输水的安全措施。 6.4 室外排水

说明原有排水系统的情况,排水能力及扩建发展的可能性。排入城市或其他外部管沟及明渠时,应说明原管沟、明渠的大小、坡度与标高、排入点的位置(或坐标)或检查井编号。

说明采用分流或合流制排水系统与近、远期规划的原则,明确工厂排水与城市(区域)排水系统、厂区排水与宿舍区排水系统的关系。 6.4.1 污水

1 污水量和污水水质

分别确定生活和各类生产污水的昼夜排出量、平均时、最大时流量和计算秒流量,并说明各类生产污水的成份。

2 污水管道

进行管道布置和水力计算,确定管径,坡度和主要控制标高及起点埋深,选择管材、敷设方式、接口材料等。

3 污水泵站

如需提升应先确定泵站的位置、尺寸、深度、提升设备选型及设计数据、紧急排放的措施以及对污水泵的控制要求等。

4 污水处理

说明有毒有害污水的来源、污水性质、污染指标、污水量、采用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及各主要建筑物、构筑物的设计依据及预期效果。

说明生活污水处理场近期和远期的规模,位置、处理流程、处理建筑物和构筑物的计算结果和主要尺寸以及所需设备的型号、性能、数量等。

说明处理后污水流出方向及排至何处;说明污泥的处理及出路以及是否已取

得当地卫生机关和有关部门的同意。

说明未能解决的问题及其原因和影响,预留解决的条件、其它意见和建议。 6.4.2 雨水

说明雨水排水采用的暴雨强度公式(或采用的暴雨强度)、重现期、迳流系数、汇流面积、降雨量等。

确定采用管渠或暗管与明渠相结合的排水形式,进行系统布置和水力计算,确定管径、坡度、控制标高、起点深度、选择出口位置、选用管材、接口材料等。

如需提升则需说明提升站位置、规模、提升设备选型及设计数据、占地面积、紧急的排放措施等。 6.5 室内给水

6.5.1 说明民用或工业建筑物内对水量、水质、水压、消防的要求,列出各建筑物用水量表。

6.5.2 说明主要厂房的给水系统方式,个别厂房的循环冷却水和加压系统、厂房内部重复使用给水系统、局部水质处理系统(如纯水、软化水的制备和供应系统),高层建筑的给水系统,分区供水要求及采取的措施,管道敷设及材料、接口的情况,计量设施、水箱和水池的容量、水箱高度选择的依据、设备选型等。 6.5.3 对水质、水温、水压有特殊要求者,应说明采用的特殊技术措施,并列出各设计数据、工艺流程及设备选型。 6.5.4 热水及开水供应。

说明热水及开水需要量、供应方式、耗热量、热源及加热方式、所选设备的型号及数量、采用的管材及敷设方式等,有利用余热和太阳能时,应说明采用的依据、技术措施和供应方法。 6.6 室内排水

说明生活和生产污水量、排水管材和接口、管道敷设方式、室外排放条件、排出口控制标高、有毒有害污水的局部处理工艺流程及设计数据、屋面雨水排水方式、采用的暴雨强度和重现期等。 6.7 节水节能

6.7.1 采用节水节能的设备,如卫生器具及其配件等。

6.7.2 采用适宜的用水计量装置,便于计量管理。

6.7.3 循环水系统及重复使用给水系统应用的范围及水量、重复使用率。 6.7.4 中水设施

1 设中水道的依据,使用中水的范围。

2 说明中水道系统的组成。集水管线、水处理设施、供水管线、计量、检测设施等。对设计参数、计算结果、设备选型需作具体交待等,并附流程图。

3 所设计的中水道水质指标是否已达到标准以及保证中水道运行完好的措施。

6.7.5 节水的预期效果

采取节水措施后,预计节约的水量及效果。 6.8 消防(一般项目可合并在室内给水部分)

说明室内、室外消防所需的水量和水压,确定厂区消防给水系统,低压制或高压制,单独供水系统或与生产、生活合并供水系统,消火栓设置形式(地上式或地下式)。

确定各建筑物内部消防系统,单独供水系统或与生产、生活合并供水系统,设置消火栓或固定灭火装置。

说明有特殊要求的消防设备的选型及设计依据(如设置闭式自动喷水灭火设备、水幕设备、雨淋喷洒设备、水喷雾灭火设备、卤代烷或二氧化碳灭火设备、蒸汽灭火设备等)。要绘出固定灭火装置的平面布置图和系统图。 6.9 技术进步

说明设计中所采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和自动化程度等技术进步措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6.10 需要说明的问题 6.11 附表 6.12 设计图纸

6.12.1 给排水管道总平面图

1 绘出全部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平面位置、道路、专用铁路等,并标出坐标网、标高、方位等。

2 绘出给排水管道平面位置,标注出干管的管径、闸门井、检查井、化粪池和其他给排水构筑物位置及编号、排水坡向。

3 绘出场地内外给排水管道连接点、进出口控制标高和坐标。 6.12.2 给排水工程局部总平面图

1 取水构筑物平面布置图。如自建水源时,取水构筑物距离较远,应单独绘出取水构筑物平面,包括取水头部(取水距离较远,应单独绘出取水构筑物平面,包括取水头部(取水口)、取水泵房、转换闸门井、道路平面位置、坐标、标高、方位等,必要时还应绘出流程示意图,标注各构筑物之间的高程关系。

2 如工程设计项目有净化处理厂(站)时(包括给水、污水及专门的水质处理),应单独绘出水处理构筑物总平面图、工艺流程图及高程系统图。各构筑物是否要绘制单线条的平、剖面图,应视工程复杂程度而定。在上述图中,并应列出建(构)筑物一览表。表中内容包括构筑物的平面尺寸、结构形式、占地面积、定员情况等。

6.12.3 场外输水管线平面图

一般应绘出带状输水管线平面位置图。如工程简单,距离较短时,此图可与给排水平面图合并。 6.12.4 室内给排水平面图

对于重要的和大型的民用建筑、较复杂的车间、室内给排水管道和设备较复杂的项目等,应绘制室内给排水平面布置及系统图,标注出室内外接管位置、管径、标高。

对于简单工程项目一般可不出室内给排水平面图,但应绘制草图以提供编制概算,并据以提出主要设备、材料表。 6.12.5 主要设备及材料表 6.13 计算书(供内部使用) 1、各类用水量的计算。 2、有关的水力计算及热力计算。

3、设备选型及构筑物尺寸计算。

生 产 用 水 量 表

表6.3.1-1

厂最高日用平均日用平均时用最大时用计算秒 每日工作房水量水量水量水量流量 备注 小时数(h) 3333号 (m/d) (m/d) (m/h) (m/h) (L/s)

生 活 用 水 量 表

表6.3.1-2

序号 1 用水项目 2 用水标用水量(m3) 最大班平均小时变化准(1/时用水量系数 最大班 全天 最大班 全天 人) (m3/h) 数量 3 4 5 6 7 8 9 最大时用 水量 (m3/h) 10 计算秒 流量(L/s) 11 备注 12 1 冷车间工作人员 2 热车间工作人员 3 冷车间使用淋浴人员 4 热车间使用淋浴人员 5 洗涤汽车(辆) 6 道路及绿地洒水 7 食堂用膳人员 8 居住区人员 9 其他用水项目 10 附近居民用水 共 计

冷却用水量表

表6.3.1-3

日用水量 每日工作小时数 小时用水量计算秒流量厂房号 (m/d) (h)

3 备注 (m/h) 3(L /s) 用 水 量 总 表

表6.3.1-4

序号 项目 日用 平均时 最大时 计算秒中水日 水量用水量用水量流量用水量备注 333(m/d) ( m/h) (m/h) (L/s) (m3/d)

给水排水主要设备、材料表

表6.12.5-1

序号

名称 型号 规格 单位 数量 备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x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