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张抗抗

更新时间:2024-02-12 13:00: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浅析作文与生活的关系

激发兴趣 快乐作文

遂平县灈阳三小 张巍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写作理论也告诉我们,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学生的生活内容是学生作文的基础,可见,作文教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的联系。

现在的学生每到作文课,就抓耳挠腮,冥思苦想,总是苦于无米下炊,无话可写。我认为,学生作文尽管是一种创造,但毕竟不同于作家的创作,主要的目的是感受生活,抒发情感。因此,作文的内容应该符合学生的身心实际,写出真是真情真话。

对于孩子还说,只要真诚的写下你在生活中所经历的某件事情,所领悟到某种思想,所体验到的一份情感,这样持之以恒,就一定真正的学会写作,假如不依生活为根基,总是说假话,说空话,那就无法真正学会写作的本领。对于我们教育者来说,只有明白了这些,才能有的放矢的指导学生的作文,使学生的作文正确生动的反映五彩缤纷的生活。这既不是一般的指导,也不是泛泛而谈写作形式的研究,而是在生活中学写作文,指导学生写出反应生活的作文,写出生活气息浓厚,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我就谈谈这几年来自己在寻找沟通生活与写作的良好途径中所采取的措施:

一, 创设故事情景,联系生活实际想像作文的方法

我在指导习作时,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用语言或借助电教手 段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意境中去感受,去联想,从而使学生入境生情,

浮想联翩,继而有感而发。

例如,我在讲《稻草人》这一课时,最后写到:他痛心,不忍再看,想到主人今年的辛苦只能换来眼泪和叹气,禁不住低头哭了。我趁机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想稻草人“禁不住低头哭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在写下来。让学生自己去补充高潮与结局。让学生想像性与创造性得到了从分的发挥和发展。学生积极思维,找到了不同的结果。

二, 创设生动形象的情景,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写作

在些活动作文时,学生往往记成流水帐。为了避免再出现这种情况,训练时,我不妨把富有儿童情趣的生活画面,活动场景搬进课堂,精彩的课本剧表演,激烈的小竞赛,活生生的小动物等等。让学生亲自参与进来,这样他们兴趣很高,写出的文章非常生动。

由此可见,创设各种情景,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才能使他们能够在学习中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才能,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思想,真诚的表露自己的情感,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往往事半功倍,效果极佳。

三, 充分利用网络再现生活情景,让学生与作文零距离贴近 例如:一个学生在看完《鲁滨逊漂流记》后写道:一个人会在一生中经受许多浪头,浪头总是汹涌无比,让你胆颤心惊,充满得失之患。但是,小船是被浪头击倒还是平稳的渡过,真正掌握他的命运的是你!

可见,阅读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正确的认识生活,得到间接的生活

经验,还可以让学生从中汲取作文的材料。

总之,要想让学生寻找到写作的快乐和成就感,就必须让学生写真实的生活,真实的自己。这就是我的愚见,和大家共同探讨。

篇二:作文教学与生活的关系

内容摘要】作文教学要贴近生活,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必须在融洽活泼的生活气氛中进行。表达真实思想,抒发真实感情,使作文教学变的丰富有趣、生动活泼、其乐无穷。

【关键词】贴近生活 自主探讨 畅所欲言 体验成果

作文源于生活,“生活化”做文教学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水平,是新课改形式下作文教学的必然选择。作文教学应贴近生活,具体体现在下面几个环节:

一、 生活中选择作文素材

生活体验中得到启发,打开自己的写作闸门。例如,一次访问种菜教师将写作的范围和题材先交给学生探讨,他们在大王,我想让学生一次访问生活为内容写一篇作文。开始,好多学生感到可写的东西太多也太乱,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才好。让他们回想,有什么东西可贵,什么地方对自己启发教育最大,所得教训最深。后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学生们立刻沉浸于美好的回忆之中,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有的写笔记,有的拿出精美的照片,欣赏着自己与种菜大王辛勤劳作的热闹场面。

他们谈论着,切磋着。慢慢地,有人若有所悟,微微点头;有人似得启发,在找纸笔;有人陷入沉思;有人伏案疾书。此时,我发现一位女生眼眶似乎有泪花在闪,她拿出纸、笔飞快地写了起来。正是这个女孩,她的作文题目《我的种菜爸爸》写得真情实感。她叙述了爸爸从一个种粮户转为一个种菜能手专业户,从一个半文盲变为一个学科学、用科学、研究试制蔬菜新品种的种菜能手。可见,贴近“生活话”的作文素材,远比教师个人凭空想象的说教要好得多。

二、 作文指导贴近生活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如:思路不清、材料短缺、中心不确定、初衷难继等等,往往向老师求助。教师千万不能包办代作,也不能仅仅给予他们的总是“再想一想”之类的空调之词,而应针对实际情况,分析困难所在,通过循循善诱,推敲侧击的点拨,引导他们联系实际生活克服困难。教师指导作文时,切忌单单说教章法,脱离实际训练,而应该与生活联系,引导学生寻找创作的生活源头,使学生的作文了更丰富更新鲜的素材。

指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材料,积累语言,首先要让学生读课文,没读一篇都由收获,而是尽可能熟读成诵,是课文中的词语句式、精彩片段,成为自己语言仓库中的积累。还要广泛阅读,多读书,读各种书,通过广泛阅读拓展日积月累,同时引导学生的想法与思考与练笔相结合,随时记下所得所感。

教师引导,切记“指责”作文,横加批评,须知问无定法,不能将自己的想法与感受施加给学生。有一位学生,对写作很反感,问其究竟,他原来的语文老师在不经意间批评他,“你的作文比小学生低年级的学生还差劲”,“你不是写作文的料”。这些话深深地伤害了他的创作的心灵。我认为,指导作文,需要的不仅仅是教师大量的时间、精力更需要亲切的关怀,伙伴式地一起走进生活中感知生活,体验生活、从而学生会从生活中脱颖而出,渡过作文难关。

三、 写作过程走近生活

写作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维劳动,对繁锁生活的素材进行加工提炼,按一定的逻

辑顺序有重点地写成文章。由于许多学生写作经验不足,思维认识方法不当,素材选择提炼不当,切入点难以摸准,或泛泛而谈、游离主题或立意不新、流于一般化,或言不表意、七拼八凑等等。其次,我们往往给学生过多束缚,要求学生写多少字数,限于多少时间内完成,否则就怎样怎样。有些学生由此出现紧张心情,敷衍了事,言而无物,条理不清。常些一往,失去了写作的信心,为了能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摆脱恐感,我们有必要为学生迎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写作氛围,像作家一样行云流水地创作。如有必要,让他们再次回归生活,到生活中去民现,去提取,去成文,去交流,这样更有利于思维的开放性训练,有利于提高作文的质量,有利于学生从小坚定创作服务于现实的思想。

四作文修改贴近生活

学生的作文一般情况下,有语文老师亲自批阅,写几句评语,给出他数。这样沿着一种模式批改作文,事倍功半。因为严惩脱离写作主体,极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长期以来,作文批改存在着劳而少功的现象,老师辛辛苦苦的批改,学生却只看重分数,并不能认真领会老师批改的意图。

我认为,以学生为主体:1、把教师的批改与指导学生自己

修改结合起来,可采用:先示范;教师比;学秉性主;互批改,面批改的方法;

2.作文批改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3。作文批改要尊重学生多鼓励少批评。

学生在写作问的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难免的,教师要热情地帮助指导,不能在批语中横加批责。特别是作文基础较差的学生,更要多表扬、多鼓励点滴进步。这样,学生得到表扬,对写作产生兴趣,把写作当成一种学习的乐趣。

五、作文讲评贴近生活

传统的作文讲评,往往由教师罗列出该次作文优点缺点,读上两篇范文作罢。学生听后,效果不佳,未然能发扬优点,也未然根治文病。因为作文讲评,必须参与的实际生活内容,可采用:交流和品位,得失的分析,文字的推敲。让他们当小“评论家”,畅所欲言,总结得失。与此同时,要抓住重点,多鼓励少批评,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把作文与作文指导、作文批改紧密地联系起来,教师只以导演的身份参与作文探讨,在必要的时候恰如其分的引导点泼。

总之,“贴近生活”的作文教学其全过程,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必须在融洽气氛中进行。它自始至终都笼罩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学生可以轻松愉快自由地从事写作活动,表达真实思想,抒发真实感情,使作文教学变的丰富有趣、活泼、其乐无穷。

篇三:写作是生活的生命化——谈作文与生活的关系

于冬梅

(赤峰学院 作文报社,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生活是作文的生命线,没有生活,作文就是海市蜃楼,虚幻而且短命。生活是无处不在的,决定写作成败的,不是你有没有生活,而是你能不能感受、表现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化的生活,如果没有言语生命的体验和渗透,再怎么去“贴近”生活也是枉然。对于写作来说,更需要贴近的是自我的心灵世界,对生活要有一种独特的感悟力、创造力,否则,生活再丰富,也不真正属于你,写出来的文章也会枯燥乏味、苍白贫血。生命需要相互感应,哪怕生活不怎么丰富,但你情动于衷,有感而发,笔下也会变得丰富、生动、活泼起来。写作,不是人的生活化,而是生活的人化、生命化。

关键词:作文;生活;生命化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1-0214-02

作文与生活,就如同庄稼与土地和阳光的关系,生活是作文的生命线,没有生活,作文就是海市蜃楼,虚幻而且短命。这方面的论述有许多,在这里就不必赘述了。我认为有必要说说怎样理解“生活”这两个字。

现在,我们的一些老师,一讲到作文,就说学生没有生活,什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生活两点一线,没东西可写,等等。这都是我们对生活的认识上走进了误区。长期以来,在“生活”二字上积聚了太多的褒义和政治意蕴,使人见到这两个字就肃然起敬,例如:文艺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文艺家要“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教育即是生活”、“美是生活”等等,把如何看待生活弄成了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其实,人一生下来,生活就向你敞开了大门,你就融入到生活之中,你想不生活都不行,你不贴近生活,生活也会贴近你。所以,整天嚷着学生没有生活,要贴近生活,满世界找生活,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我们常常把学生写作上的言之无物,归咎于他们生活面狭窄,似乎他们只要经常逛街、旅游或时不时地参观访问,就能写出有“生活”的精彩文章了。这种看法也是失之偏颇的。要是这么说,农民对农村生活再熟悉不过了,工人对工厂生活再熟悉不过了,市民对城市生活再熟悉不过了,又有几个农民和工人或者市民成了作家?所以我们说,写文章当然离不开生活,但生活是无处不在的,对每一个人都是开放的,活着的人想不生活都不成。所以决定写作成败的,不是你有没有生活,而是你能不能感受、表现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化的生活,如果没有言语生命的体验和渗透,再怎么去“贴近”生活也是枉然。对于写作来说,更需要贴近的是自我的心灵世界,对生活要有一种独特的感悟力、创造力,否则,生活再丰富,也不真正属于你,写出来的文章也会枯燥乏味、苍白贫血。生命需要相互感应,哪怕生活不怎么丰富,但你情动于衷,有感而发,笔下也会变得丰富、生动、活泼起来。所以,潘新和教授说:写作,不是人的生活化,而是生活的人化、生命化。请看史铁生的自传体散文《记忆与印象》开篇的一段话:

现在我常有这样的感觉:死神就坐在门外的过道里,坐在幽暗处,凡人看不到的地方,一夜一夜耐心地等待我。不知什么时候它会站起来,对我说:嘿,走吧。我想那必是不由分说。不管是什么时候,我想我大概仍会觉得有些仓促,但不会犹豫,不会拖延。“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说过,徐志摩这句诗未必牵涉生命,但在我看来,却是对生死最恰当的态度,作为墓志铭真是再好也没有。

这绝对是史铁生式的生活体验,因为从下乡到双腿瘫痪返城,再到患尿毒症,史铁生对生命的体验太深刻了,死神一次又一次地与他擦肩而过,所以他对生与死的思考比我们要深刻得多。他为什么能写出《我与地坛》那么深刻的作品?在别人的眼中,地坛可能就是个废弃的园子,可在史铁生的心目中则不然,因为那里融进了他太多的思考和感悟。在他的眼中,地坛是有生命的景物,能与他进行心灵的交流,他在地坛的生活经历,已经变成了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化的生活,所以,他写出来才那么生动,那么发人深思。

对于我们来说,缺少的不是生活,而是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能力。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读了某部作品,或是看了某个电影、电视连续剧,觉得其中所描写的故事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电视剧中的某个人物,就是自己的某位朋友,太逼真、太像了,有些事甚至就发生在自己身上。可是自己怎么就写不出来呢?人家编剧怎么就写得那么生动形象呢?原因就在于你缺乏一种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作为语文老师,没有必要为了制造作文的材料把语文课上成活动课,不要以为领着孩子们玩一场游戏,孩子们就有材料可写了,适当的活动是必要的,但你不能总把语文课上成活动课吧。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就拿校园生活来说吧,写作业、做早操、课间休息、各种考试、开主题班会、调座位、开家长会、过愚人节、过教师节,等等,还有同学、老师、校长、门卫、住校生和宿舍生活、校园内一年四季的变化,这么多鲜活的人和事,足够你写的,怎么就犯愁没什么可写呢?看来,素材是到处都有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就看你是否善于挖掘。我们语文老师的责任,就是引导和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能力。

要培养学生养成爱观察的习惯,培养他们具有一双观察生活的慧眼。一个对生活熟视无睹的人,笔下永远无情可抒,没东西可写。下面我们重点谈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我们所说的感悟,是指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有所感受而获得某种领悟,也就是学生通过对情感、事物、文章的内省体察,有了新的感触,悟到某些可能言说或未必言说的知识,养成某些行为习惯乃至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概而言之,就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事物或阅读材料,有所感悟,从而进行具体的作文。

第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我们常常说“厚积薄发”,意思是学生博览群书,便可以形成一种知识的积累,到写作时自然而然地流泄出来。其实这种观点也不完全正确,有的人读了那么多的书,也做不到“下笔如有神”,关键是缺乏对作品的感悟能力。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思考,产生认识,形成感悟。要想办法使学生把作家感悟生活的真谛,化为自己的东西,并从中揣摩,学会一些感悟的方法。达到对作品心领神会,在阅读中产生一种情绪体验,或高兴,或愤怒,或悲伤,像林黛玉读《西厢记》,“嘴角不禁生出缕缕的清香来”。比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要让学生揣摩作者感悟生活的方法——朱自清笔下那么琐碎的生活小事,写出来之后为什么就具有了那么感人的力量?关键是这些事发生在非同寻常的时候——朱家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父亲自己都下岗失业了,内心还要忍受丧母的悲痛,对“我”却是呵护备至,这样的父子情能不感人吗?我们的学生是否也有相同或相似的人生经历?是否也能写出这样动人的文章?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比教会学生写作技巧更重要。要让学生学会写读书笔记,边品味,边记录,边思考,随时记录与作者思维碰撞的灵感。记录的形式不拘一格,可圈可点,渐进性地进行,不要急于求成。鼓励学生深层次地思考,使学生思想在感悟中深刻,人格在感悟中升华,写作能力也就在感悟中自然萌芽并提升。

第二,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体验人生,积累创作素材。只感悟文本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感悟生活。陶行知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我们教学生感悟生活时,一是让他们感悟直接体验到的东西,即对生活中的人、事、情、理亲自观察,亲身体验、亲口品尝生活的原汁原味,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情深意切,趣味无穷;二是教他们间接地感悟生活,通过别人了解到自己所不曾知道的人、事、景、情、理,体会到自己所不曾感受到的东西。

第三,提高思想修养,激发兴趣,教给方法,培养学生善于感悟的习惯。首先,一个人的思想修养往往决定着他的文章的思想、趣味水准,所谓“文以载道”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情操和审美修养,才能分清真假美丑,才能感悟到冷暖炎凉、悲欢离合,

才会对缤纷的生活有所感悟。教师首先要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给学生树立做人的样板并进行无声的诱导,身教重于言教。其次,要教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加强他们的文学修养,培养他们的民主意识和科学精神。再次,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淀情感,调动学生感悟生活的积极性。爱因斯坦曾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两点最为重要:一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二是让学生在写作中获得成就感。作为语文老师,首先要赏识学生的习作,在拟题中发现学生的不同凡响的立意、别出心裁的构思、准确生动的遣词、妙手偶得的佳句、干净整洁的卷面,要打高分,也可以打满分。一句话,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赏识学生微不足道的创造。要有这种意识:即使再差的作文,也是学生的创造,也有它的长处。老师千万别说刺耳的话伤学生的自信心,不写嘲弄的评语打击学生,时时处处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其次是要给学生提供能激起他们写作灵感、唤醒他们写作自信心的作文命题、形式、主题、题材、立意和自由表达、自由批改的多种途径,寻找那些学生有生活体验的人或事,作为写作的对象去训练,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再次要教给学生感悟的方法,让学生抒写灵性,表达真情。方法自然是因人而异的,我们在指导学生时要教给他们一些基本的方法,如指导学生观察,指导学生阅读,指导学生用心感受生活、感受人间真情,从课文中感悟写作技巧,等等。总之,引导学生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培养学生善于感悟的习惯,增强感悟能力,学生的写作水平慢慢地就会得到提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64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