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周邦彦

更新时间:2024-02-19 20:54: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周邦彦《苏幕遮》说课稿

周邦彦《苏幕遮》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周邦彦的《苏幕遮》,我将从以下八个环节来说这首词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

一、说教材,二、说学情,三、教学目标,四、教学重点和难点,五、说教法和学法,六、说教学过程,七、说板书设计,八、说效果

一、说教材

周邦彦的《苏幕遮》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自主赏析中第三首词,这个单元要求运用“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的方法鉴赏诗歌。《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通过这首词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掌握“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鉴赏方法 ,并受到感染抒发自己的情感。

二、说学情

学生为高二年级学生,在两个单元的诗歌教学的基础上,学生对诗词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而且本篇“思乡”的主题也较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作品,通过鉴赏感受诗词的画面美,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学会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和新课改理念,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知识和技能: 1、因声求气,品味诗词的音乐美。2、缘景入境,赏析诗词的画面美。

3、吟咏诗韵,体会诗词的情感美。

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赏析等方法,进一步掌握吟诵诗词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以致用,感悟诗词的思乡情。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为:重点:诵读指导,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难点: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五、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因此, 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诵读。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讨论法:设计问题,让学生探讨,品味语言,描绘画面,体会意境,把握教学重点。

3、点拨法:指点迷津,拓展思路。在学生回答不到位的地方加以点拨总结。帮助学生攻破教学难点。

4、多媒体辅助,展示画面(视觉享受)和问题(强调)

(二)说学法

依据新课改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要转变学习方式,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同时要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采用了下列学法:

1、诵读法:初读,品味音乐美,再读,赏析画面美,三读,体会情感美。

2、自主合作学习法: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3、仿写法:学以致用,让学生仿写,不仅有利于更好的把握作者的情感,也有利于学生学会如何抒发自己的情感。

1

教学课时:一课时六、

(目的:奠定词的感情基调,营造伤感氛围)

2、作者简介(目的:“知人论世”,对于周邦彦,学生在这以前未接触过,让学生对作者有所了解,有助于理解诗词的内容。)。

3、目标展示:让学习明白需要达到的目标,齐读,引起大家的关注。

4、(检查预习,提前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初读正音,体会音乐美。再读解意,为下文赏析打基础。

想让学生读得更美、更有情感,必须详细的赏析诗词的画面和情感。所以下面分两大内容讲解诗词。 5、体会画面美

小组讨论交流—— 品味语言、赏析画面

让学生通过画面,把握诗人心情的变化,再来齐读上片,读出情感。(意图: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鉴赏成果,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提高鉴赏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并各抒己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使自己的赏析活动更活跃更丰富,更能体现出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独特个性。)

6、体会情感美(设计意图:从细微处揣摩作者情感,更能有感情朗读)

补充王维《九》,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对写法”的写作手法。规范答题不是本课主要内容,所以选择一个特殊的进行了规范。 7、总结全词,板书(设计意图:让学生把握词的结构和主旨:羁旅之苦,思乡之愁。)

8、再次有感情朗诵(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词的意境,感受情感变化,突出了教学重点。)

9、评价学生读,并总结过渡,唤起学生的思乡情。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巩固所学知识。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强化学生表达情感的能力。)

10、课堂小结,并齐读全词,重温文本。

11、作业:背诵并默写

12、带着歌声离场,回味无穷,乡情导入,乡情结尾。

七、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直观地领会本词的内容、结构。增强了教学直观性和教学效果。)

八、 说效果

在课堂上学生表现积极,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悟自己的乡情,强化表达情感的能力,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受到挫折时,希望学生因乡情的存在而倍感慰藉。

不足:从充分加强学生主体地位角度看,我的语言多了一些,如能多引导学生小结,那么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将更有利。以后我会有意识的注意这一点。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教学过程 1、导入:播放歌曲,引出故乡,体会乡愁,导入诗词

2

篇二:苏幕遮 周邦彦 赏析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原文】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曰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学习目标】 1、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因献《汴都赋》升太学正,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宗正少卿等职。徽宗即位后,由于他精通音律、善作词,被任命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有《清真集》,又名《片玉集》。在北宋,以苏轼为代表的词风在大力开拓词的表现领域的同时,又往往成为“曲子中缚不住者”,表现出作为文字作品的词与音乐逐渐分离的趋向。而周邦彦却是朝另一个方向发展,极端重视词与音乐的配合,使词的声律模式进一步规范化、精密化。在任大晟府提举时,周邦彦以他的音律知识并吸收民间乐工曲师的经验,搜集和审定了前代与当时流行的八十多种词调,并创制了《六丑》等不少新调。 周邦彦的词虽说在题材和情感内涵方面没有提供更多的新东西,但在艺术形式、技巧方面都堪称北宋词的又一个集大成者,为后人提供了许多经验。因此,南宋以后的姜夔、吴文英等人都十分推重周邦彦,有人甚至称他为“二百年来以乐府独步”。直到清代的常州词派,还奉他为词之“集大成者”。这说明在词的艺术形式和语言技巧上,周邦彦确有出色的贡献与深远的影响。 周邦彦,北宋晚期一个重要词人,是北宋晚期的集大成者,他集结了北宋的大成,开拓了南宋的先声。他开拓出一种新的作风,不重感发而重思力。 “人望之如木鸡,自以为喜”,周邦彦是以自己的私人得失利害为主的,跟苏东坡以国家得失利害为主是不同的。 二.词文赏析: (前人评周邦彦写词“擅长写景咏物,精工词语,铺叙中,曲折,变化,回环。” )——张炎《词源》。 此词以咏雨后荷花为中心,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表现思念故乡的情怀,段落极为分明。 1、“燎沉香,消溽暑”描述室内的活动。 梅雨季节,一场连绵阴雨过后的清晨,房间里面又潮又闷,人的心情也闷闷的。词人点起沉香,驱赶室内湿热的暑气。 2、 这两句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词人室内的活动? 是从嗅觉、触觉两方面来描述的。词人嗅到点燃的沉香弥漫室内的清香,那使人感到闷热的暑气,已经消失。“消溽暑”句,包括触觉上的反应,这是作者醒后的第一个感受。“ 3、“鸟雀呼晴”是醒后的第二个感受,这又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 听觉方面来写的。溽暑消失,天气放晴,故鸟雀也十分活跃,鸟雀的鸣声透露出雨后新晴带来的喜悦。 4、“侵晓窥檐语”,是醒后的第三个感受,这又是词人从哪个角度写的? 从视觉、听觉方面来写的。词人听到鸟雀的欢叫之声以后,由于关心天气的阴晴,他立朝窗外望去,首先看到的便是雀儿们立在屋檐上往下窥视,一边彼此叫个不停。“语”,在这里不光是鸣声,而是侧重于刻画鸟鸣时摇头张口与尾部翕张抖颤的动作,这是视觉的形象。 5、“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中有两个词用的精准,请找出并分析。 “呼”“窥”字的作用。 鸟雀叽叽喳喳的鸣叫,非常欢快,好像在互相转告天气转晴的消息。“呼”字非常有神采,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 词人循声望去,看到鸟儿们一大早就已经在屋檐下探头探脑、互相交谈了。“窥”字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6、以上四句是词作的第一层,写词人醒后所见、所闻、所感,烘托五月雨后清晨的气氛。 7、鸟雀的叫声仿佛为这个潮湿闷热的早晨带来了一股清新凉爽的气息。于是,词人信步走 到室外,看到了怎样的美景?词人是按怎样的层次来写荷塘美景的?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这几句描写词人看到的荷塘美景。【在这个雨后初晴的早晨,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滴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晒干。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叶就像玉盘一样圆满,经过雨水的洗涤又那么清新润泽,一片一片在微风中亭亭玉立。】 词人像一个高明的摄影师,“叶上初阳干宿雨”这句很像特写镜头,连荷叶上的雨滴以及雨滴被“干”掉的过程也都被摄进画面。形象如此逼真!“水面清圆”这句词人把镜

头远远拉开、推高,然后居高临下,俯视整个荷塘,终于摄下那铺满水面的圆圆荷叶。继而,又把镜头拉下,转移角度,进行水平摄影,镜头在水面上缓缓推进:那一株株亭亭玉立的荷叶,仿佛由什么人高高擎起,在晨风中摇曳生姿,在镜头面前纷纷后退。这三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运用不同的镜头摄下了荷花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形象。 8、王国维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你能说说它妙在何处吗? 首先,这两句词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水面是水平的,清圆的荷叶以及荷叶上的 雨滴是圆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茎又是垂直的。这种几何图形般的简约造型,让读者过目不忘。 第二,这两句词练字功夫了得。 清圆:写出了荷的形状是圆的,一种很饱满的感觉。再加上是雨后,显出荷叶的清新;一一:写出了荷塘里的荷叶很多,每一片都是那么美。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风: 极富动态美,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妩媚、娇羞的姿态不动声色的勾勒出来了;举:写出了荷亭亭玉立的姿态,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有一种非常阳刚的健康向上的美;那“风荷举”合起来,就是妩媚中有风骨。 9、上阕后三句是写词人户外所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写出荷花的风韵。 10、 下阕言情。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会由眼前的风荷想到故乡?也就是“景”与“情”的结合点是什么? 家乡——“故乡遥,何日去?” 词人的家乡在钱塘,那里有西湖的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于是词人喃喃自语:故乡是那样遥远,我何时才能够回去呢? 11、词人目前身处何处?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我的家在南方,可是我长期羁留京城,旅居他乡。 12、 词人的乡愁很深,可说得淡然,词人的思绪沿着这缕乡愁回到了故乡。他想起什么? “五月渔郎相忆否?”在这盛夏五月的时节,故乡曾一起钓鱼的朋友们,你们是否想念我? 13、 “五月渔郎相忆否?”是从哪个角度写的?表达了什么? 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是从对方深一层的写法。 表达词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14、 词人的思归、思乡之情是怎样得到片刻的满足的? “梦入芙蓉浦”终于把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缩短,使词人思归、思乡之情得到片刻满足。15、词中情和景的关系是什么? “见景生情”,由写景到抒情过渡自然,不着痕迹。“风荷”是引起词人思乡之情的纽带,而思乡的情感中又有“芙蓉浦”的梦境和“风荷”意象相照应,构思精巧,自然天成。 ’ 板书设计苏 幕 遮 周邦彦写景————荷花————抒情五月清晨思归荷花风韵思乡

篇三:苏幕遮周邦彦原文

《苏幕遮·燎沉香》①

周邦彦

燎沉香②,消溽暑③。鸟雀呼晴,侵晓④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⑤,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⑥,久作长安旅⑦。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⑧轻舟,梦入芙蓉浦⑨。

①《苏幕遮·燎沉香》:苏幕遮,词牌名。周邦彦(1057-1121),北宋著名词人,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有“词中老杜”之称。

②燎(liáo)沉香:燎,烧。沉香,木名,其芯可作熏香料。

③消溽(rù)暑:消除潮湿的暑气。溽,湿润,潮湿。

④侵晓:快天亮之时。侵,渐近。

⑤叶上初阳干宿雨:出升的太阳晒干了荷叶上残留的雨水。宿雨,昨夜下的雨。 ⑥吴门:即现在的江苏苏州。此处以吴门泛指吴越一带。钱塘古属吴郡,故称之。 ⑦久作长安旅:长年旅居在京城。长安,借指北宋的都城汴京。

⑧楫(jí):桨。

⑨芙蓉浦:有荷花的水边。有溪涧可通的荷花塘。词中指杭州西湖。芙蓉,又叫“芙蕖”,荷花的别称。浦,水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e8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