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答问

更新时间:2024-03-28 12:3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语法答问》读书报告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语法问答》的主要内容,根据书中的对话概括出朱德熙先生关于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些理论和思想,从而获得更多有用的汉语语法知识,记录下笔者阅读后的一些感想和疑问,方便以后再次阅读的时候作为提醒。

关键词:语法;问答;讨论

一、作品简介

《语法答问》是由朱德熙先生编著的一本通俗小书,属于《汉语知识丛书》系列,薄薄的一个小册子,由商务印书馆于1985年出版。

1.作者简介

朱德熙(1920~1992),江苏省苏州市人,中国著名古文字学家、语言学家、语法学家、教育家。他由物理专业转入语言研究,曾与吕叔湘等一起为国家语言文字做出卓越的贡献。他长期从事现代汉语语法的教学及研究工作,为语言学事业倾注了毕生的心血,是汉语语法学界伟大的语言学大师,在中国语法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写作背景

在中国的传统语言学领域里,只有语法学是十九世纪末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因此,汉语语法研究一直受到印欧语语法的深刻影响。早期的汉语语法著作大部分都是模仿印欧语语法的,印欧语语法观念给汉语研究带来的消极影响很深。朱德熙先生认为中国的语言学研究受到了印欧语传统语法观念的干扰,希望尽量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分析和评论一些长期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常常引起争论的问题,使读者能够通过阅读此书看清汉语语法的本来面目。

3.内容概述

《语法问答》共分七章,共84页,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此书与一般的语法书不同,是采用对话的形式编写的,据作者说是受到了Eugene A. Nida Linguistic Interludes一书的启发。此书可以说是作者和他老同学的谈话记录,这位老同学也是研究人文科学的,由于业务需要和个人的业余兴趣,他要求与朱德熙先生进行关于汉语语法研究中常常引起争论的基本概念和观点的一些讨论,因此有了这本对话形式的《语法问答》。

二、具体内容

《语法答问》共分七章。第一章“汉语语法的特点”,朋友像作者提问:汉语语法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表示“没有比较就没有特点”,询问要与哪种语言相比较。随之两人讨论起了汉语语法与印欧语语法的特点及相同点和不同点,总结出汉语语法最根本的特点还是缺乏形态变化。

第二章“词类”,提出了“划分词类的依据是什么?”、“词的同一性问题指什么?”、“语法功能指的是什么?”、“语法性质指的是什么?”、“真正的名词化指的是什么?”等问题,作者一一举例作答,与朋友展开激烈的讨论。

第三章“主语和宾语”,朋友浏览了五十年代关于主宾语问题的文章后,针对如何区分主宾语归纳出两派不同的意见,一派主张根据意义区分主宾语,一派主张根据词序区分主宾语。作者既不同意根据意义区分主宾语,也只大体接受词序派的观点,作者认为区分主宾语的关键在于位置的前后。

第四章“定语、状语、补语和连动式、兼语式”,讨论了句法成分和句法结构,解答了“如何区别定语和状语?”、“最典型的述补结构是什么?”等问题。明确了“句法成分只是句法结构的组成部分,研究句法成分不能离开句法结构”。

第五章“中心词分析和层次分析”介绍了作者反对把层次分析作为一种方法看待,原因是作者认为所有的人类语言的语法构造都是有层次的,层次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之一,层次分析是进行语法分析不课缺少的手续之一。虽然中心词分析法也并不是完全不管层次的,但中心词分析法的原则是一开始就在句子里提取中心词,把词组化为单词,层次分析是丛全体到部分逐层分析,找出每一层的直接组成成分,两种方法的精神完全不同。

第六章“汉语语法体系”对旧的汉语语法体系提出了一些批评,对于一种比起旧语法体系来更合理、更简单的语法体系做了介绍。旧语法体系也可称为句本位语法体系,其组成成分有词类观:根据句子成分定词类的观点;中心词分析;以句子为基点进行句法分析。汉语的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是一致的。

第七章“形式和意义”介绍了语法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弄清楚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语法研究应当把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将语法的形式和意义真正的结合起来,需要使形式和意义互相渗透,讲形式的时候能够得到语义方面的验证,讲意义的时候能够得到形式方面的验证。当形式与意义真正结合起来的时候,两方面互相渗透、互相验证,不分主次。

三、优势与不足

《语法问答》以对话问答形式书写,相较于其他语法类书籍显得形式新颖,使读者阅读起来没那么枯燥。此书建立了词组本位的语法理论,由于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所以以词组为基点描写句法,内部一致,没有矛盾;同时词组的结构讲清楚了,句子的构造也相应的讲清楚了,用不

着分两套讲,显得严谨、简明而又自然、这种全新体系的提出,对汉语语法研究来说,是一个突破性的发展。另外,此书强调形式和意义的结合,摆脱了结构主义过分强调形式而轻视意义的局限性,对汉语语法研究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语法问答》是在结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编写出来的,深受结构主义语法理论的影响,这种理论来源于印欧,所以从根本上来说仍未能摆脱印欧语的干扰。

四、阅读感悟

汉语语法的特点,跟印欧语比,经常提到的有两点:一是说汉语是单音节语,二是说汉语没有形态。作者认为真正的特点有两点,一是汉语词类跟句法成分(就是通常说的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二是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就汉语本身的实际情况来看,动词和形容词既能做谓语,又能做主宾语。做主宾语的时候,还是动词、形容词,并没有改变性质。这是汉语区别于印欧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而造成这两个特点的根据都在于汉语词类没有形式标记。

我们通常说名词表示事物的名称,动词表示动作、行为或变化,形容词表示性质或状态。作者认为根据词的意义划分词类是行不通的。划分词类的目的是把语法性质相同或者相近的词归在一起。可是表示同类概念的词,语法性质并不一定相同。有人认为是名词和形容词以外的一个独立的实词词类,管它叫区别词,还有人认为根本不是独立的词。语法性质相同的词,意义上往往有共通之处。划分词类的根据只能是词的语法功能。严格说起来,词义是没有地位的。从理论上说,划分词类只能在确定了词的同一性向题的基础上进行。在确定词的同一性问题的时候,当然要考虑意义。词的同一性指的是在不同的句法环境里出现的几个词到底应该算同一个词,还是算不同的词的问题。词的语法功能指的是词和词之间的结合能力。例如通常说的形容词可以放在名词前头做修饰语,可以放在名词后头做谓语,可以受程度副词(“很、挺、太”之类)修饰等等。说得准确一点,一个词的语法功能指它所能占据的语法位置的总和。要是用现代语言学的术语来说,就是指词的(语法)分布(distribution)。同类的词必须有共同的语法功能,异类的词必须有互相区别的语法功能。说同类的词有共性,并不是说同类的词语法功能完全和同。讨论词类问题,一定要把词类的共性和个性区分清楚,否则会引起逻辑上的混乱。

主语是对谓语说的,宾语是对述语说的。主语和宾语之间在结构上没有直接的关系。从表面上看,“张老师教地理”里的动词“教”一头牵着主语,另一头牵着宾语,好象二者处在同一个平面上。其实主语“张老师”是跟谓语“教地理”发生关系的,宾语“地理”跟述语“教”发生关系的。主语后头一定有谓语,可不一定有宾语;宾语前头一定有述语,可也不一定有主语。(例如“教地理的张老师来了”里述语“教”后头有宾语,前头没有主语。)所以确定句子里一个成分是主语还是宾语,实际上就是确定包含这个成分的结构是主谓结构还是述宾结构的问题。目前还没有人能够给主谓结构、述宾结构等等基本语法概念下严格的

定义。五十年代主宾语问题讨论中曾经出现许多胡涂想法,其中有一些就是由于没有把这些概念的性质弄清楚引起的。进行语法分析,一定要分清结构、语义和表达三个不同的平面。结构平面研究句子里各部分之间形式上的关系。语义平面研究这些部分意义上的联系。表达平面研究同一种语义关系的各种不同表达形式之间的区别。这三个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在上边提到的那些概念里,主语、宾语属于结构平面,施事、受事、与事、工具等等属于语义平面,话题、陈述属于表达平面。形式既包括有形的形式,例如词语的次序、停顿、轻重音以及某些虚词的有无等等,也包括无形的形式,例如词类、层次和可能的变换形式等等。

作者强调主语是对谓语说的,宾语是对述语说的,定语、状语是对中心语说的,我们不能离开谓语谈主语,不能离开述语谈宾语,也不能离开中心语谈定语、状语。句法成分只是句法结构的组成部分。研究句法成分不能离开句法结构。所以讨论补语、宾语和状语的界限,实质上就是讨论述补结构、述宾结构和谓词性偏正结构的界限。这是从正面说的。从反面说,也有两条原则:一条是不能从意义出发,一条是不能望文生义,即不能把一个语法概念的名称字面上的意思作为根据来证明这个概念应该指什么,或者不应该指什么。

作者表示:语法分析必须在词类区分的基础上进行。区分词类也是进行语法分析不可缺少的步骤之一。我们从来不说什么“词类分析法”,因为说词类分析法,就暗示还有非词类分析法存在。事实上完全不讲词类的语法分析方法是没有的。同样,完全无视结构层次的语法分析也是没有的,因为这种分析必然导致荒谬的结果,不可能被人接受。中心词分析法的原则是一开始就在句子里提取中心词,把词组化归为单词。层次分析是从全体到部分逐层分析,找出每一层的直接组成成分。这两种方法的精神完全不同。中心词分析和层次分析的对立不在提取中心词这一点上,而在中心词分析法不承认词组可以做句子成分这一点上。其实层次分析并不排斥提取中心词,而中心词分析法却不能容忍包含在层次分析里的词组可以做句法成分的原理。偏正结构(包括定语加中心语的名词性偏正结构和状语加中心语的谓词性偏正结构)的语法功能跟它的后一个直接成分(中心语)相同,述宾结构和述补结构的语法功能都跟它的前一个直接成分(述语)相同,所以都是向心结构。主谓结构的语法功能跟它的两个直接成分(主语和谓语)都不一样,所以是离心结构。所有由虚词组成的句法结构如介词结构、“的”字结构等等也都是离心结构。联合结构的语法功能跟它的每一项组成成分都相同,是一种多核心的向心结构,布龙姆菲尔德管它叫并列式向心结构(co-ordinative endocentric construction)。

中心词分析法要找的中心词正是布龙姆菲尔德所说的向心结构的核心。中心词分析法对于偏正、述宾、述补三类结构一律采取找中心词的做法,单单把主谓结构和联合结构剔开,作为另案处理,不找中心词。这是因为偏正、述宾、述补都是向心结构,都有可供提取的核心。主谓结构是离心结构,没有核心;联合结构是多核心结构,也是找不出中心词来的。布龙姆菲尔德关于向心结构和离心结构的说法实际上为中心

词分析提供了理论根据。不过采取中心词分析法的某些语法著作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中心词分析法里蕴含的层次观念是不自觉的,模糊的。现在我们又看到,中心词分析法甚至对于中心词的理解也是模糊的,不深刻的。

通常说的语法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指的语法事实和语法规律的表述系统,就是讲语法的间架。语法体系并不是企图揭示语法构造的本质和规律的理论。以句子为基点进行句法分析,就是把一切句法分析都附丽在句子的模型上进行。由于句子里最活跃、变化最多的部分是谓语,所以在采用句本位语法体系的语法著作里,句法部分的主要内容就是讨论谓语。把谓语位置上的动词性结构跟其它位置上(主语、宾语、定语)的动词结构区别开,看成不同的东西,是句本位语法体系一项带根本性的主张,这种不合理的主张是受到了印欧语的影响。汉语的动词结构不管在哪里出现,形式都完全一样。句本位语法体系的一个根本矛盾,即词组和句子成分两个概念之间的矛盾。这种语法体系一方面承认有词组这种东西,另一方面又不肯承认词组可以入句做句子成分。

结语

语法学在语言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难点,其涉及到的问题和概念都具备很强的逻辑性、复杂性,要想学好汉语语法学,需要多方面了解语法的规律,了解汉语语法的独特性。此书以对话的形式针对各种语法问题进行探讨,讨论过程中还常举出贴切的例子及图示帮助读者理解,我们应当学习这种互相探究、共同学习的精神,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取得进步。

附:

壹 贰 叁 肆 伍 陆 柒

汉语语法的特点 词类 主语和宾语 定语、状语、补语和连动式、兼语式 中心词分析和层次分析 汉语语法体系 形式和意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4os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