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过则喜

更新时间:2024-02-18 19:15:02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古人有“闻过则喜”之说,而今天有些人则不然,总是( ),对比之下,实在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篇二:闻过则喜

闻过则喜

对于金扫帚奖所遭受的冷遇,我并不感到惊奇。在我国,公开的批评调侃显得太新锐,也太异类了。

我们现在缺乏一种“闻过则喜”的气度。我们对他人的批评唯恐避之不及。这是一个爱听好话的年代,这是一个蛋担忧批评的年代。

我们为什么会对批评如此恐惧?是什么又让人们不敢批评指证?我想,功利的心理所造成的“精致利己主义”是包裹人们恐批心的那层壳。

演员景甜一听到“金扫帚”三个字就挂断了电话,因为她知道这代表她在演艺事业上的失败,但估计更令她担忧的是这样一个奖会让其名利尽失。

景甜可以代表现代人的恐批心里。在功利心的驱使下,批评所包含的一丝否认被放大成名利路上的拦路之石。于是他们采取逃避批评的鸵鸟战术,甚至是采取以牙还牙的对骂。比如郭德纲与记者的骂战,李娜与记者的骂战,微博名人之间的骂战。这体现的不是一个人的个性,而是这个人的自卑或自负的消极心理,不可谓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况且,听到批评后所受到的并非就是冷遇,如果你能够知错就改,公众还是乐于接受你的改变。音乐人高晓松酒醉后十分诚恳的认错,连说“永不酒驾!对不起!”并且写下悔过书并公示与人。正因为他的这种态度,出狱后又坐在了中国达人秀的评委席上。郭德纲在受批评后的不谦逊的抵赖令许多支持他的人渐渐反感。因此,收到差评的

电影人是否也能明白,金扫帚奖并非是否定,而是对你高质量回报影坛的希冀。

由于人们恐惧批评,一种劣根性又让人们甘于沉默,放弃批评指证的权利 。叔本华说,一个不愿指出罪恶的人,本身就是罪恶的,因为它是一切罪恶的飞本源。如果你看到了丑恶却不愤怒的手指将之点出来,那么,你离丑恶也就不远了。

无论何时,我们都会发现,只有那些敢于针砭时弊并力促变革的人成为了社会的脊梁。如果你甘于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委曲求全的活着,即便生活得很好,也是手持沉默奴性的圣旗,满面红光的走向罪恶。

希望各行各业都出现像“金扫帚”这种奖,用批判的扫帚,扫除那些深藏的丑恶与落后。

篇三:闻过则喜的小故事

闻过则喜的小故事

贞观十八年,太宗对群臣道:“现在我想听听自己有何过失,你们要畅所欲言,专谈我的缺点。”长孙无忌等大臣都说:“陛下以恩德教化,使天下太平,有何过失。”侍中刘洎却说:“陛下圣德确如长孙无忌所言,但近来有人上书,陛下觉得不称心,当面诘难,使上书者惭愧退下,这不是褒奖进言之路。”太宗听后,高兴地表示:“你说得对,我一定改正。”后人评价说,正因为唐太宗闻过则喜,才取得留名青史的“贞观之治”。

看看现实生活中,少数领导干部是如何对待的。一是闻过则怒。动辄训人,给提意见者以难堪。二是闻过则辩。自以为是,使他人觉得这些意见本不该提。三是闻过则惘。不敢面对现实,有时感到茫然无措,甚至消极沉沦。四是闻过则疑。视提意见者为异己,暗中打击报复。

正确对待自己工作中的失误和别人的批评意见,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应具备的素质修养。应当说,群众向我们提意见是好事,有利于我们的工作,有利于树立党在群众中的形象。一些人之所以不能正确对待,究其原因,除了心虚以外,恐怕就是怕负责任,怕丢乌纱,说到底,“官本位”思想作祟。 历史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现实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闻过,就要敢于正视。闻过,就要虚怀雅量。闻过,就要知错就改。听其言,纳其说,方能集他人智慧。常自警,方能使自己日臻成熟。

闻过则喜 ( wén guò zé xǐ )

解释 :过:过失、错误;则:就。听到别人批评自己的缺点或错误就很高兴。形容虚心接受意见。

出处: 先秦·孟轲《孟子·公孙丑上》:“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用法: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示例: 宋·陆九渊《与傅全美书》:“故其~,知过不讳,改过不惮。” 近义词: 严于律己、知错必改

反义词 :文过饰非、知错不改、讳疾忌医

示例:现代学生缺乏一种闻过则喜的精神,这种现象值得人沉思。 编辑本段故事文献

【原文】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①大焉,善与人同②,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 渔以至为

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③者也 故君于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注释】

①有:同“又”。②善与人同:与人共同做善事。③与人为善: 与:偕同。

【翻译】

孟子说:“子路,别人指出他的过错,他就很高兴。大禹听到有教益的话,就给人家敬礼。伟大的舜帝又更为了不得:总是与别人共同做善事。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人家的优点,非常快乐地吸取别人的长处来行善。从他种地、做陶器、捕鱼一直到做帝王,没有哪个时候他不向别人学习。吸取别人的优点来行善,也就是与别人一起来行善。君子。最重要的就是要与别人一起来行善。”

战国时期,孟子对他的弟子们谈到勇于接受批评的问题时,举出历史上三个善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即子路、禹和舜。春秋时期鲁国人子路是孔子的弟子之一,他为人诚实,刚直好勇,别人指出他的缺点时,他虚心接受,并且十分高兴。

现在很多领导者,他们所倡导的都是三个字:德、才、胸。

胸怀的大小往往是决定一个人成功多少的关键。

虚怀若谷 大赢若绌——《道德经》成功密码之四十五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的内容是:“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其意思是指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躁动战胜寒冷,心静战胜燥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在这里老子精辟地指出了 “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处人、处事、处世的哲学。这是一种虚怀若谷、大赢若绌的成功哲学,是我们破解的《道德经》第四十五个成功密码。

道德之学是探寻大道、超越自我的成功学说。道德有成之人,虽有“大直”之德,“大巧”之能、“大辩”之才,却从不自我炫耀,留给别人的印象是“若

屈”、“若拙”、“若讷”,这充分体现了有道之人一切自我行为都完全遵循客观规律,绝不盲从主观情感,妄作妄为。这正是自我的无为之德,不争之德,是虚怀若谷、大赢若绌的成功之德。老子的这种哲学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表现形式,比如:“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大智若愚”、“月满则缺”等等,这些常挂在人们嘴边的俗话、成语里都蕴涵了老子的这种人生哲学。古往今来,许多成大事者都有这样的人生哲学。

唐朝著名军事家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以84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像郭子仪这样位极权重的人,连守门的家丁都没有,任何人都可以径直到内宅来找他。这正是“大成若缺”的表现,正因为如此,满朝文武才没有人嫉妒他。

秦始皇时代的老将王翦,率领倾国之兵60万去伐楚国,征战前向秦始皇三索其封地,就是“大盈若冲”的表现,正因为如此,秦始皇才会放心大胆的把军队交给他。

古今中外的例子不胜枚举,其实中华民族的文化都融入了这种哲学思想。在我们周围,哪些“虚怀若谷”、“沉稳持重”、“不苟言笑”的人往往会被交口称赞,这些都是老子的这种哲学思想在起作用。

“虚怀若谷”,这个成语,往往用来称扬非常谦虚、“不耻下问”、“从谏如流”的伟大人物。其实对任何人都适合,在人群中往往虚怀若谷的人都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是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决定的,本身虚怀若谷就是成大事的必要储备条件。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他写诗,要先念给老婆婆听,只有老婆婆能听懂,他才定稿,这可以算不耻下问、虚怀若谷了吧?担任杭州太守的白居易,去拜访著名的鸟窠道林禅师,请教“如何是佛法大意?” 鸟窠道林禅师回答他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这时候可没有“虚怀若谷”地表示“承教”,而是不以为然,颇为失望地说:“这是三岁孩儿也知道的道理呀!” 鸟窠道林禅师再次点悟他:“三岁孩儿说得出,八十老翁做不到哇!”白居易恍然大悟。

文人学士如此。那些君临天下的统治者,需要选贤任能,帮助他治理天下,更需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

唐太宗下朝回到后宫,还在气鼓鼓地自言自语:“我一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连忙迎上去,询问怎么回事。唐太宗咬牙切齿地说:“还不是魏征这个乡巴佬,又在朝堂上当面顶撞朕!” 长孙皇后马上跪下,给唐太宗磕头,

笑吟吟地连称:“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唐太宗问她,何喜之有? 长孙皇后说:“只有明君,才能有直言谏诤的忠臣,也才能保住江山永固!” 唐太宗这才幡然醒悟,扶起皇后说:“幸亏有皇后提醒,免去朕一次过失呀。”

虚怀若谷,就是既要有自己的思想文化,同时又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满招损,谦受益”,这是老子所说的“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其意是说,一切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这也是忠告世人要经常保持虚怀若谷的心态。孔子为警省自己,曾在身边的座位左侧放一个欹器,欹器是古代用来汲水的陶罐,因提绳位于罐体中部,所以一旦装满了水就会翻倒,当水满一半时能端正直立,当水空了就倾斜。把这种器具用来警省自己的言行心态,的确是一个聪明的办法。

要知道一个人的内心如果充满了妄想和杂念,便会失去真心,代之而起的是骄狂傲慢之心,处于这种心态之下,自然会像欹器一样翻倒。就事理而言也确实如此,一个人一旦有了骄狂的态度,就容易招致他人的嫉恨,于是千方百计设法陷害,那么这个人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岂有不败之理?

战国末年,韩国阴谋用派水工帮助秦国修理灌溉用水渠为名,企图削弱秦国的势力。事发后,秦皇室震惊,乃至上下草木皆兵,请秦王驱逐在秦朝廷的一切外援客卿。

当时,楚国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在被逐之前,李斯冒死给秦王上了一表,此表乃历史上有名的《谏逐客书》,表说:“今日秦国能如此强大繁荣,都是秦历代君主起用贤能之士的结果。秦能容士,故天下贤士纷纷慕名而来。自春秋五霸之一的穆公任用降臣百里奚以来,外援贤能之士来秦国者,络绎不绝。所以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海洋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服其德。对国家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寻求贤能的人才。只要是人才,就该畅其所用。而不能因为臣子是异国人,而就怀疑他、驱逐他。眼下这种逐卿的做法,对秦国有百害而无一利呀!人才尽去,永无贤人复来,又怎么能期望国家长治久安呢?”

看了《谏逐客书》后,秦王恍然大悟,为了秦国前途,万不可自减其势。于是,立刻废除了逐客令。

秦王听信李斯的忠言,采取了明智的方法,各方人才纷纷涌进秦国,为后来秦国统一全国打下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只有虚怀若谷,才能容纳百川,实践告诉我们这是一切成功者必有的胸怀。

周瑜(175-210),字公瑾,东吴四英将第一位,庐江舒城人。幼年与孙策相识,结为生死之交。后孙策脱离袁术自立后,周瑜主动投奔孙策。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战争中起到了谋士和武将的双重作用,用计谋收服了太史慈。孙策平定江东后,周瑜任水军都督。200年,孙策早逝,临死前对孙权说“外事不决问周瑜”。孙权继位后,也十分信任周瑜。208年,孙权西征黄祖,周瑜立下了大功。208年,曹操南下,目标直指江东,孙权战和未定。周瑜及时从鄱阳湖赶回,正确分析了曹操远来的种种弊端,使孙权决定与曹操一战。周瑜身为水军大都督,用火攻之计大破曹操,这就是有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后,周瑜攻打南郡时中毒箭,但还是拼死取下了南郡。随后周瑜割长江南岸给刘备,但刘备至京口见孙权,要求得到整个荆州,孙权同意,因此周瑜只得退往柴桑郡养伤,在生病期间周瑜提醒孙权要提防刘备。210年,周瑜领兵攻打西川,行至巴丘城时箭伤发作,英年早逝,年仅36岁。孙权闻讯后,立即素服迎接周瑜灵柩回柴桑。

历史上的周瑜风姿英发,心胸广阔。东吴老将程普,早年跟随孙坚,自以功高,瞧不起年轻的周瑜。但周瑜并不与程普计较,最后使程普自己折服,程普说道:“与周公瑾交,如饮醇缪,不觉自醉。”到宋代时,世人还是很喜欢周瑜,这一点从苏轼的《念奴娇》一词中就可以看出。但到了元代以后,人们就逐渐对周瑜进行丑化,至到《三国演义》成书时,周瑜就完全成了另一个人了。这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周瑜和刘备的关系,周瑜一方面主动割长江南岸地给刘备,但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外交行为;另一方面周瑜又看出刘备的枭雄本色,不愿刘备一天天壮大,因此上书孙权,要求孙权将刘备软禁在京口(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美人计的由来,但其实周瑜本人并未施美人计,孙尚香也是由孙权主动嫁给刘备的),但孙权不愿。在对刘备一方的态度上,周瑜和鲁肃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周瑜是激进派,而鲁肃则眼光看得更远。遗憾的是,千百年之后,这两个人都成为了当时还默默无闻的诸葛亮的垫背人,周瑜成了心胸狭窄的代名词,而鲁肃则变成了一个老实得笨得出奇的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7w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