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

更新时间:2023-10-12 19:2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劳动关系概论

单选:从宏观上看,劳动关系是现代工业社会中最主要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

了解:劳动特指生产性劳动,即是指人们运用自己的劳动能力,利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创造人们来一身村和发展的财富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 多选:人们进行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性劳动,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和劳动要素。其中劳动资料中的最主要形式是生产工具。

多选:劳动的概念,1.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2.劳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3.劳动是一个过程的概念。

名词、单:所谓劳动关系,是指在生产关系中,直接与劳动相关的那部分社会关系。具体的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在实现劳动的过程中所结成的一种社会经济利益关系。 劳动关系的基本含义:是指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受制于一定社会中,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劳动关系的主体:一方是员工方以及工会组织为主要形式的员工团体。另一方则是管理方以及雇主协会组织。二者构成劳动关系的主体,是主要研究对象,广义上讲,劳动关系的主体还包括政府。

名词,员工:员工是指在就业组织中,本身不具有基本经营决策权力并从属这种决策权力的工作者。

名词,管理方:管理方一般是指,由于法律赋予对组织的所有权,或一般称产权,而在就业组织中具有主要的经营决策权力的人或团体。

多选,员工的关系力量有多种,尤以退出、罢工、岗位三种力量最为重要。

简答,劳动关系的性质:1.劳动关系具有平等的性质(平等性主要表现为双方权利义务的表面上的对等)2.劳动关系也具有不平等的性质(劳动关系具有人身让渡的特征,劳动者同管理方签订合同,缔结劳动关系之后,就有义务在工作场所接受管理方的管理和监督,按照管理方所规定的纪律、要求付出劳动,实际上是人身自由权力的一种让渡。另外,在劳动关系平等性质的内部,也具有不平等性质。)3.劳动关系具有经济利益或财产关系的特征(劳动关系最基本的内容是经济关系。一方面劳动者在工作场所提供劳动,生产产品或服务,管理方实现了财富的增值,另一方面,管理方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或福利,形成劳动者的主要收入来源。)4.劳动关系具有社会关系的性质(在劳动关系双方互动过程中,劳动者追求经济利益,也寻求其他方面的利益,如荣誉、周围人尊敬、归属感、成就感等。) 多选。劳动关系的类型:均衡型、不均衡型和政府主导型。

多选。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政策环境、法律制度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单选。在诸多政策环境中,就业政策对于劳动力市场以及就业组织中的劳动关系的影响最为直接。

单选。投入是指“冲突”,产出是指“管理规则”从而把劳动关系调节看成是一个吧冲突转化为管理规则的过程。

单选。美国学者邓洛普在其1958年出版的《产业关系体系》一书中提出了产业关系系统理论。

多选。产业关系系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即主体、环境、意识形态以及规则。 克雷格在邓洛普模型构架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产业关系系统,产业关系系统是由“投入、主体、转换过程和产出”四个相互连续相关的组成。 第二章 现代劳动关系的历史演变和制度背景

单选。任何一种经济制度下的劳动关系,其本质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市场经济国家的劳动

关系更是如此。

早期的工人组织,资本主义各国立法都禁止工人结社、罢工和示威,英国1799-1800年颁布的《新社法》和法国1791年颁布的《夏勃里挨法》就是这类法律的典型代表。 1802年英国通过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劳动法《学徒健康和道德法》。1871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会法。到1904年新西兰出现了较规范的集体合同法。

在劳动关系领域,劳动者工资、工时、福利等劳动条件依然是最主要的问题。集体谈判制度成为处理劳动关系日常问题的主要手段。

名解。三方性原则:在制定劳动法规、调整劳动关系、处理劳动争议等方面,政府、雇主和劳工三方代表共同参与决定,相互影响、相互制衡。

简答: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1.劳动关系的简历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2.劳动关系的确立时通过契约的形式认可的。3.劳动者集体组织在劳动关系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4.劳动关系的是指任然是对抗性的。

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向用人单位让渡自己的劳动力,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在这当中,工资是连接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最基本的因素,在实质上,既是劳动力价值的价格表现,所以,劳动关系的本质上,也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

社会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但这一关系的本质特点,是在劳动关系中体现的,如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特点是雇佣劳动。

决定劳动关系的特质和特点的基本因素是所有制的性质,不通的所有制下的劳动关系的特质和特点也有所不同。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劳动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最本质的变化就是劳动关系开始市场化。

劳动关系特质的新变化:首先,劳动关系回复为一种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

我国劳动关系分三种:公有经济的劳动关系、混合经济的劳动关系、私有经济的劳动关系。 第三章 劳动关系理论

最早研究劳动关系和集体谈判的,通常被认为是卡尔.马克思。

韦布夫妇是英国人。他们第一次尝试对工会进行分析和科学研究的代表人物。

罗斯的基本假设是,工会是一个在经济环境中的政治代理人。罗斯更为关注的是工会领导人在他们的集体谈判活动中的政治权利动机。

罗斯指出:一般来说,工会的工资对策是工会的主要行为,但它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合于经济分析。但工会则是一个典型的组织,一个集体。

邓洛普于1950年写成了《产业与劳动关系评论》一书。邓洛普提出了一个理解集体谈判和劳资关系的分析框架,这个分析框架将经济、技术和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包含在内。1958年出版的创新之作——《产业关系体系》,邓洛普构建了一个全面的分析框架,用来解释影响产业关系体系的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

邓洛普分析框架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1.行为者,2.环境,3.思想意识。邓洛普劳动关系分析框架中心任务是用来解释,为什么某些规则制度被建立起来,以及为什么这些规章制度需要随着劳动关系体系中的某个要素而变化。邓洛普将约束行为的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建立过程看作是劳动关系研究的中心。

美国学者桑德沃在1987年出版的《劳动关系:过程与结果》一书中提出了自己劳动关系分析理论模型。

桑德沃认为,劳动关系过程中,外部环境因素、工作场所和个人因素是导致工作紧张冲突的基本因素;工作紧张冲突的解决,依赖于管理和个人撤出以及工会运动,工会运动在解决紧张冲突的过程中,集体谈判是基本手段。工会一般就是工资工时和工作条件等同雇主或管理

者进行集体谈判。

劳动关系影响因素,一、环境因素,(1.经济因素2.技术因素,3.政治法律因素,4.思想意识因素。)二、工作场所因素(1.工作场所的技术 2.预算和市场力量 3.工作场所的管理 4.所有制和企业思想.)三、个人因素(1.经济、安全和保障需求 2.社会化、交往和权力需求 3.公平和平等需求 4.价值观和信仰)

桑德沃认为,通常情况下,工作中产生的紧张冲突是十分温和的。

紧张冲突的解决方法 1.最普遍的方法,雇主一方在解决雇主工作紧张或冲突中所作出的反应 2.紧张冲突的解决方法是工人的个人撤出,个人撤出有两种方法,身体撤出和心理撤出 3.缓解工作紧张感方法是工人们的集体行动,也就是开展工会运动 集体谈判是工会用来介乎而工人们在工作场所紧张冲突的主要手段。 集体谈判的基本产物是劳动协议或劳动合同的签订。

劳动协议是一个劳资双方在谈判中达成一致的所有问题的书面材料。一旦发挥作用,它很大程度上就可以对劳动者和管理者双方起约束和限制作用。 第四章 劳动关系的内在动因:人的需要

市场经济下劳动关系的主要驱动力是利益,利益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带来劳动关系的千变万化,对这点,人们已经达成了共识。因此,劳动关系双方的需要,劳动者和经营者及各个层次人们的需要是否得的到满足是调整劳动关系的目的所在。 需要与利益的关系:人的需要和人的利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中,利益是人的外显追求,需要是人的内隐追求,因此,利益是人的需要的外在反映。

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斯发现了那只“看不见的手”。

马克思主义认为,需要本身并不取决于人的思想意识和心理感觉,而是取决于自然地、社会的、历史的、经济和文化的等等客观条件。

基本需要是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条件下,人们满足自身要求的最起码得条件,

马斯洛认的“人的基本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分五个层次,一、生理需要(最优先的)二、安全需要 三、爱的需要 四、尊重的需要 五、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什么样的角色就应该干什么样的事,我们把这种需要叫做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指促使她的潜在能力得以实现的趋势。

有赖于签名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以及尊重需要的满足。我们把这些需要得到满足的人叫做基本满足的人。

所谓期望需要(或目标需要)是人类超出基本需要而向往的目标。

对于劳动关系来说,主体各方的期望需要是使劳动关系摆脱僵化,充满活力的不可缺少的内在动力。期望又分为现实目标和理想目标。

期望需要的作用也启示企业的经营者,在订立企业经济发展目标时,生产、分配、福利都要从企业实际出发。

在人的多种需要当中,在某种条件下会有一种需要排在第一位,在需要结构中占据优势,其他需要排在它的后边,这排在第一位的需要就是优势的需要。 人的需要和利益是劳动关系运行当中最主要、最直接的动因。 第五章 劳动关系的属性、特定与界定 劳动关系的属性

一、社会经济关系:劳动关系的基本属性 1.劳动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劳动问题是劳动关系的核心 3.经济利益是劳动关系的直接指向

二、社会契约关系:市场经济下劳动关系的重要特征

集体合同与劳动和他那个相比有以下区别。1.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当事人不同。2.集体合同和劳动和同的内容上相比,集体合同涉及切中职工生活的各个具体方面,当个人劳动关系内

容中某些问题没有由法律、法规加以调整时,才在集体合同中规定。3.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作用不同。4.两种合同的效力不同。 5.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产生的时间不同,集体合同产生于劳动过程中,劳动合同产生于当事人一方参加劳动之前。 三、社会文化关系:劳动关系的灵魂所在 简答、论述(劳动关系的特征):一、作为我国劳动法调整对象的劳动关系是兼有平等额隶属关系特征(1.劳动关系具有平等关系的特征 2.劳动关系具有隶属的特征 3.平等关系转化为隶属关系的原因)、二、劳动关系兼有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性质的社会关系(1.劳动关系具有人生关系的特征 2.劳动关系具有财产关系的属性)。

单选 劳动法最初就是从维护劳动者生存权利出发来调整劳动关系的。

单选 1804年,法国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的民法典——《法国民法典》(《拿破仑法典》)以确立和保护资产阶级的财产权为目的。

劳动行政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区别主要有:1.劳动行政关系一般着眼于社会的宏观利益,以全社会的利益为宗旨,指挥和协调两个人活动,而劳动关系则局限在较小的范围内,一般着眼于微观利益。2.劳动行政关系是指按指令和服从、组织和监督原则建立起来的隶属关系,而劳动关系是按协商原则建立起来的合同关系 3.劳动行政关系是无偿的关系,是国家在进行各类管理,维护社会安定,执行社会保障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是有偿的经济关系,按劳分配,就它是等价交换而言,“这里通行的就是调节商品交换”的“同一原则”。

多选 在这种统一的管理模式中,劳动关系基本特征是:劳动力实行计划配置;用工形式采取国家用工;劳动管理实际上是公共管理;调节方式是行政调节。

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关系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力走向市场配置、用工形式实行企业用工、劳动管理成为经营管理、调节方式采取合同调节。

简论: 行政关系的联系和区别:1就联系方面而言,劳动关系是劳动法调整的主要对象,但劳动关系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关系,必须将其置于广泛的社会联系中来考察。在社会化的大生产条件下,劳动关系成为国民经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关系的状态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总体运行;同时,由于劳动力还是劳动者生存的基础,是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各国一般吧劳动问题作为社会问题,把大量存在的个人劳动力作为社会劳动力来规定。为实现劳动关系而产生的其他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是辣的哦哦那个行政关系。2.劳动行政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区别主要由,a劳动行政关系一般着眼于社会的宏观利益,以全社会的利益为宗旨,指挥和协调个人活动,而劳动关系则局限在较小的范围内,一般着眼于微观利益。B劳动行政关系是按指令和服从、组织和监督原则建立起来的隶属关系,而劳动关系是按协商原则简历起来的合同关系c劳动行政关系是无偿的关系,是国家在进行各类管理,维护社会安定,执行社会保障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是有偿的经济关系,按劳分配,就它是等价交换而言,“这里通行的就是调节商品交换”的“同一原则。”

多选 在这种集中同一的管理模式中,劳动关系基本特征是:劳动力实行计划配置;用工形式采取国家用工;劳动管理实际上是公共管理;调节方式是行政调节。

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关系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力走向市场配置、用工形式实行企业用工、劳动管理成为经营管理、调节方式采取合同调节。

名词 事业单位:是直接从事为国家创造和改善生产条件,为社会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服务,不以为国家累计资金为直接目的,不以赢利为生存、发展条件的单位。

多选 劳动关系与民事关系区别,1.劳动关系是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财产关系 2.劳动关系是隶属型财产关系 3.劳动关系是人身型财产关系

民法是以财产关系、人身关系分别调整为方式的一套制度设计,对于这种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的高度融合的关系是无能为力的。

名词 劳务关系可以说是劳动关系的一种边缘关系,是指当事人之间因提供劳务二发生的民

事关系。 (劳务是指以活动形式提供给社会的服务)

多选 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 1.社会关系性质不同 2.劳动力的支配权不同 3.风险责任不同 4.劳动报酬的性质不同 第六章 劳动关系的运作

单 劳动关系的运作有两种基本形式:冲突与合作

劳动关系的运作机制从本质上来说是以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为调节轴心的。 劳动关系的基本手段 1.罢工 (经济罢工 政治罢工) 2.怠工 3(联合抵制)

单 第三方的而参与和帮助是解决劳动关系冲突的基本手段。 劳动关系的运行和发展,一般可分为三种状态,良性运行和谐发展 中性运行常态发展 恶性运行畸形发展。

单 劳动关系运行市场化是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劳动关系变化发展的目标取向,也是劳动关系运行的新起点。

简论,培育劳动力市场从以下入手 1.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有市场就有竞争,建立劳动力市场也离不开劳动竞争,离开竞争的市场就没有活力,也达不到劳动资源的优化配置。 2.建立良好的劳动市场运行秩序。建立劳动力市场良好的运行秩序,就是将劳动力市场的运行纳入法制轨道。 3.完善劳动力市场的服务和保障体系。劳动力市场的服务就是为求职者和求人的双方提供服务的部分或设施。4.培育劳动力市场还要把握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规律,以减少盲目性,增加自觉性。

劳工关系加以规范的立法,是从1802年英国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解开序幕的。 1919年德国把颁布的《魏玛宪法》,正式规定了统一的劳动法,使劳动法成为新的法律部门。(现代资产第一步宪法)

北洋军阀政府为了缓和工人斗争情绪而制定了《暂行工厂规则》 第七章 劳动关系的实质:冲突与合作 多选 冲突的根本根源包括四种:1.异化合法化 2.客观的利益差异 3.雇佣关系的性质 4.劳动合同的性质。

合作的根源主要由两方面组成,即“被迫”和“获得满足。” 冲突按表现形式可分为明显的冲突和潜在的冲突。

名 共同协商:是指资方为协调与员工的关系而在制定决策之前,先征求员工的意见或态度,但是不需要征得员工或其代表同意的决策程序。

简答 共同协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共同协商使双方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寻求更大的一致。2.共同协商使一种合作的表现形式,也是冲突的一条转化渠道。 3.共同协商能够部分的调整劳动关系。 4.共同协商具体作用的多样性。

选择 任何文化的和客观因素都只能影响冲突合作的程度与表现形式,而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劳动关系的本质属性—冲突和合作的存在。

第八章 劳动关系调整机制

三方性原则的实质是在有差异的三方之间实行的三方权力分享,共同协商,增进了解,求得共识。

选 三方性原则的真正运作要依赖于一下因素,1.雇主和工人组织相互合作的意愿 2.双方代表各自团体自由发表各自意见的权力 3.政府与社会伙伴分享决策权的意愿 4.各方对于三方性原则的准确理解和共识。 选 在向市场经济过程中,中国政府于1900年批准了第144号《三方协商促进国际劳工标准公约》。

选 产业关系的核心是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是劳动关系。 多选 世界各国劳动法基本上包括了劳动关系的一切方面:1.就业安全 2.劳动标准法 3.劳动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7q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