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法根

更新时间:2024-05-31 22:2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薛法根《生命 生命》教学实录及点评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625 更新时间:2012/11/24

那一处生命的风景

——《生命 生命》教学实录及点评 执教:江苏省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 王晓奕 点评:江苏省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 薛法根

师:课文有五个自然段,想想课文写到了哪几个生命? 生:(朗读第一自然段)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 师:请你再想想。 生:(再读第一自然段) 师:还要想想。

生:(三读第一自然段) 师:这个问题要常常想。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你常常这样想吗? 生:不这么想。(众笑)

师:一般人都不想这样的问题。如果你常常想这样的问题,你就不一般了!(众笑)这段话写了什么? 【一个简单的语句,由于老师的一“问”三“想想”,就变得不简单了,饶有情趣,也就能引起学生的格外关注。教学,就是在这样的不经意间,让学生自然将目光投注到文本上,投射到语言中。学生注意什么,他就会学到什么。语文教学,就是要将学生的注意力聚焦到语言文字上来。只有觉得文本语言“好玩”、“有味”了,学生才会自觉地去学习、品味。】

生:作者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师板书:是什么?)说明到底是什么?往下看——

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读得很流利!在这段里,生命是什么? 生:生命是一只飞蛾。(师板书:飞蛾) 师:这里有一个词,“骚扰”。哪些东西骚扰过你? 生:我做作业的时候,玩具总是骚扰我。

师:到底谁想“骚扰”谁啊?玩具没招你惹你吧?(众大笑) 生:我的弟弟很调皮,他总是在我做作业的时候骚扰我。 师:弟弟的“骚扰”往往让哥哥既爱又恨,是吧? 生:我睡觉的时候,蚊子在我耳边飞来飞去,骚扰我。 师:蚊子的“骚扰”就让人讨厌啦!继续读——

【词语需要理解,而理解有多种方式。照搬词典、以词解词难免囫囵吞枣,实物印证、表演体验未免过于实在,汉语的意合性、模糊性,往往决定词语的理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不清意思,但却能用得恰当。此处的“骚扰”便是让学生说说“哪些东西骚扰过你”,显然,说“玩具骚扰我”是用错了对象,说“弟弟骚扰我”是一种嗔怪,说“蚊子骚扰我”则用了词语的原意。一个词语放到了具体的语境中,才显出它的分寸感、妥帖感。要知道:运用是理解的最高水平。】 生:(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师:生命是什么?

生:生命是一截小瓜苗。(师板书:瓜苗) 生:生命是我们的心跳。 师:说得更准确些。

生:生命是我们那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着的心脏。(师板书:心脏) 生:(读第五自然段)

师:你读得很有力量!那生命是什么? 生:(沉默)

师:这里没生命了?注意这句话,“虽然生命短暂”,生命是——

生:(恍然大悟)生命是短暂的。 师:对呀!生命是短暂的。生命还是—— 生:生命是有限的。 生:生命是有价值的。

生:生命是可以活得光彩有力的。 生:生命是不能白白浪费的。 师:这段话是写给谁看的? 生:是写给我们大家看的。 生:她也是写给自己看的。

师:是写给我们看的,更是写给她自己看的。大声地读一读。 生:(大声齐读)

师:如果你的朋友自暴自弃的时候,你可以这样对他说——

生:虽然你的生命短暂,但是你可以让你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你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能让它白白浪费,使你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师:真好!有些人经历了地震,经历了洪水,经历了巨大的灾难,当他们对生活失去信心的时候,我们可以这样对他们说—— 生:(齐读原文)

师:注意,我们现在是对“他们”说。

生:(思考了几秒,重读这句话,并且把“我们”改成了“你们”。)

师:说话的对象不同,要注意改变人称。许多时候,我们更重要的是要这样对自己说—— 生:(齐读原文,声音响亮)

师:对自己说,不需要那么大声,可以深沉一点,但语气一定要坚定!把这段话记在我们的心里。 生:(再读,深情地)

【学生读完第5自然段,囿于习惯性思维,一下子不知如何回答“生命是什么”,此时老师的提示“注意这句话”显得尤为关键,这是对学生思维路径的点拨:原来不是要说哪个具体的生命,而是对于生命特点的

概括。面对不同的对象,运用第5自然段来说话,既是变换人称的训练,又是情境运用的练习,更重要的是将文本语言连同蕴含其中的情意,悄悄地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养料”了。这样含义深刻、富有哲理而又明白如话的语段,没有必要翻来覆去地提问与讲解,如这般多说几遍,学生自然就了然于心了。越要解释含义,必然越说越复杂,越说越糊涂。把复杂的说得简单明了,那才是智慧。】

师:(指着板书)“飞蛾”、“瓜苗”、“心脏”都是寻常的生命,但在作者眼里却很独特,请你再认真地读一读这三个自然段,画出那些关键的词语来形容在作者眼里这是怎样的飞蛾?怎样的瓜苗?怎样的心脏? 生:(读段落、画词语。教师巡回指导) 师:这是一只怎样的飞蛾? 生:这是一只求生的飞蛾。 生:这是一只挣扎的飞蛾。

生:这是一只生命力强烈、鲜明的飞蛾。 师:说得真好!请坐!

生:这是一只极力鼓动双翅的飞蛾。

生:虽然它知道挣扎是没有用的,但是它还是想活下来。 师:简单地说—— 生:求生欲望强烈的飞蛾。

师:朗读的时候就要让人感受到这些词语。谁来读? 生:(朗读,声音较响亮)

师:声音很响亮,但不够有力量!注意:“那样强烈!那样鲜明!”,两个“那样”是一种赞美、一种颂扬。想想该怎么读?

生:(再读,依然如故)

师:谢谢你!你要注意节奏,听老师读。(师范读) 生:(再读,进步明显)

师:我们看到的是“一只求生欲望强烈的飞蛾”,但是课文中还有这么一句话,听老师念:“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这又是怎样一只飞蛾?

生:很脆弱的飞蛾。

师: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 生:无法动弹了, 师:我再一用力,它就—— 生:没命了。 师:所以——

生:它的生死是由我决定的。 生:它的生命掌握在我的手里。

师:其实哪怕我放了它,一只飞蛾它也只能活九天,它的生命是那样—— 生:短暂的。

师:读课文的时候我们还要关注这样的句子。那么,再来看看,这是怎样的瓜苗呢?

【在学生只看到一只“求生的飞蛾”时,老师只念了一句话“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便打开了一条新的思维路径,学生读到了作者藏在其中的话语意图:这是一只生命掌握在他人手里的飞蛾!这就与“我自己的生命”能够“自己做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学生的思维局限在一个方向的时候,教师适时的点拨与提示,就是“雪中送炭”了。此处不点拨,便错过了一个最佳的学习时机。可见,老师对文本的深刻解读与学生心理的准确把握,才会教到点子上,教到正当时。】 生:(默读课文后)不屈向上、茁壮成长的瓜苗。 生:生命力顽强的瓜苗。 生:可以冲破坚硬外壳的瓜苗。

生:它在没有阳光与泥土的情况下只能活几天。 生:生命短暂的瓜苗。

师:即使它仅仅只能活几天,也要—— 生:不屈向上。 生:茁壮生长。

生:(齐读)即使它只能活几天,但它也要不屈向上茁壮成长。

师:怎样的心脏?

生:沉稳而又有规律的心脏。

师:什么叫“沉稳而又有规律的心脏”?应该是—— 生:沉稳而又有规律地跳动着的心脏。 生:令我震撼的心脏。 生:单单属于我的心脏。

师:不管我们的心脏跳动得多么沉稳有规律,终究有一天,它会—— 生:停止跳动。 师:生命是短暂的。

师:飞蛾、瓜苗,如此弱小、短暂的生命却让我震惊,习以为常的心跳却让我震撼,这是为什么?(师板书:震惊 震撼 ?) 生:(沉默)

师:(深沉地)因为本文的作者杏林子,她不是一个一般的人,她是一个残疾人。(出示作家简介,师范读)作家杏林子本名刘侠,12岁就得了一种怪病,瘫痪了。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抬,头不能转。在她遭遇生命挫折的那一刻,她对生命抱着消极的态度:“我不知像我那样既没有念过多少书,又瘫痪在床上的病人到底有什么用?我活着到底是干什么?仅仅为了自己受苦、拖累家人吗?……”于是她曾经告诉自己,“如果三年还不康复的话,就不要活了。” 师:你现在有什么想说了吗?

生:因为她觉得飞蛾都能在她的手里逃脱,她得了瘫痪不算什么!

生:那小小的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里都要生长,作者想到自己,就深深地震撼了。 师:你很会思考。

生:她听到了自己的心跳是那么有力,她觉得应该珍惜生命。 师:你的体会很深刻。

师:飞蛾、瓜苗的生命虽然弱小,虽然短暂,但它们依然有强烈的求生欲望,不屈的向上精神。弱小的动物、植物尚且如此,何况人呢?读——

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师:人的生命与飞蛾、瓜苗的生命有什么不同?

生:飞蛾的生命掌握在我的手里,瓜苗也无法选择自己的生命。 生:人的生命是属于自己的。

师:我的生命是强大还是弱小,由我自己决定!由自己决定才能谈得上浪费和珍惜!读—— 生:(齐读第五自然段)

师:她是这样思考的,是这样下决心的,她后来的生命是这样过的(出示简介)——轮椅上的杏林子在几乎无法执笔的情况下,凭着坚强的毅力在病痛中写下了四十多本著名的散文、小说、传记、剧本,被誉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作家”。她组织成立了“伊甸残障福利基金会,”致力于推动残障福利工作。 师:这是怎样的生命? 生:是强壮的生命。 生:是有价值的生命。 生:是坚强而有毅力的生命。 生:是光彩有力的生命。

师:弱小的生命同样也可以精彩。 生:是坚持后得到成果的生命。 生:是顽强的生命。

生:是可以体现出无限价值的生命。 生:是对自己负责的生命。

师: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要做到不容易。生命是什么,作者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印证了她自己对生命的理解!

生:(齐读第五自然段)

【飞蛾、瓜苗、心脏,都是寻常的生命,为何让作者如此震惊,乃至震撼呢?这个问题触及到了文本的深处,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仅凭三个事例无法得出令人信服的解答。在学生处于“沉默”的时刻,老师补充了作者的背景资料:原来作者是一个曾经对生活绝望了的残疾人!由此,学生便豁然开朗,读到了作者的心灵深处,产生了情感的共鸣,自然有话要说了。可见,课外资料的引入必须立足文本、选择时机,在学生愤

悱时,将阅读引向深入。教者选取引入的两段文字,可谓“及时雨”,而不是“添加剂”。】

师:文章的题目为《生命 生命》,为什么用两个“生命”呢? 生:作者想强调生命的重要。 师:反复强调,要我们珍惜生命。

生:一开始作者是在问自己“生命是什么?”,后来她理解了“生命是什么!”所以用两个。 师:有道理!

生:是作者对生命的感叹,所以要两次。

师:啊,不停地感叹,很独到!那如果现在请你们根据对课文、对生命的理解,为这两个“生命”加上标点,透过这两个标点,来表达你对课文,对生命的理解!说出你的理由! 生:生命?生命!作者一开始提出问题,后来她明白了。 师:从疑问开始,由震撼结束!(齐读) 生:生命!生命!强调生命的重要。

师:作者告诉我们要珍惜生命,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齐读) 生:可以先加顿号,再加感叹号,因为每个生命都可以变得杰出。 师:真有意思!

生:生命,生命……因为生命永不停止!

师:生命是什么?它需要我们自己去经历,去感悟。让我们用自己的生命历程来证明你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生:(齐读课题)

【为何用两个“生命”?加上两个标点。课尾的这道训练,有一石三鸟的效果:一是引发了学生对文题与内容关系的思考与思辨;二是引起学生对文题(重复词语)的关注和推敲;三是引动学生对文本情意的回味与想象。一个文题,却在教者的精巧设计下,生发出如此精彩的课堂智慧,实在是一种教学的智慧。】 【综述】

我一直以为,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现代文,学生自己多读几遍就能读懂个大概。因此,我主张有三个不教:学生已经读懂的,不必教;学生自己能读得懂的,不需要教;你教了,学生也未必能懂的,暂时

不教。真正需要教师教的,就是学生自己读不懂,或者自以为懂了而实际上没有读懂的地方。比如,当学生自以为飞蛾就是一个“求生欲望强烈的生命”时,教师念出了那句学生常常疏忽的句子“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让学生看到了他自己阅读所看不到的东西:这是一只生命脆弱,且掌握在别人手里的飞蛾,是身不由己的。而这,恰恰是作者真正的言语意图。能从文本中读出作者藏在其中的言语意图,就具有了一种透视文本的阅读眼光。而教学就是要在学生自己所不能达到的地方加以及时、恰当的点拨,让学生获得一种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阅读快感。这种阅读的愉悦体验,来自于学生对文本的理智挑战,是在领会思维路径之后的一种阅读满足感。这样的教,才具有教育学意义,即教给学生的是能影响其一生的东西。 现时的阅读教学,常常如流水,从头教到尾,似乎什么都教了,又似乎什么都没有教好。满满一课教下来,学生仍旧似懂非懂。症结在于:一篇课文,可教的东西太多,而时间却是个常数,样样都教必然蜻蜓点水。因此须聚焦核心目标,集中教学内容,宁愿教得少一些,务必教得透一些。本课教学中,教者围绕三个核心问题展开:(1)生命是什么?(2)这是怎样的生命?(飞蛾、瓜苗、心脏)(3)人的生命与飞蛾、瓜苗的生命有什么不同?层层剥笋,步步深入,犹如登山观景,登上一层,便领略到一层的风景。这样的阅读教学,便具有了一种阅读的魅力。而教者呢?应似一个高明的导游,在看似没有风景的地方,让学生看出风景来。你看,“飞蛾、瓜苗、心脏,都是寻常的生命,为何让作者如此震惊,乃至震撼呢?”“文题为何用两个?生命??”“请你在文题中加两个标点!”在没有问题的地方,教者偏偏惹出点问题来,于是,便有了学生精彩的发现与深刻的思想。试想,匆匆而过的导游,又怎会让人欣赏到那一处处深藏不露的风景呢? 说到底,是教者眼中先有了那一处风景。 附课文: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 夜晚,我在灯下写稿,一只飞蛾不断地在我头顶上飞来飞去,骚扰着我。趁他停下的时候,我一伸手捉住了他,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他就不能动弹了,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欲望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他! 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了一粒香瓜子,过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有一次,我用医生的听诊器,静听自己的心跳,那一声声沉稳而规律的跳动,给我极深的撼动,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的使用它,或是白白糟蹋它;我可以使它过一个更有意义的人生,或是任它荒废虚度,庸碌一生;全在我一念之间,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虽然生命短暂,但是,从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绝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薛法根《和时间赛跑》教学实录及点评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73 更新时间:2012/11/24

薛法根《和时间赛跑》教学实录及点评

(执教:薛法根 点评:钱正权)

师:课文中有这样三组词语,会读的小朋友请举手。 (出示:忧伤、哀痛;着急、悲伤;高兴、快乐) 生读第一组:忧伤、哀痛。

师:你读得真好!这是一种心情,你有过忧伤、哀痛的时候吗? 生:有时候我考试考不好就会忧伤。

师:把忧伤和哀痛让时间带走吧!再一起读一读这两个词。 生读第二组:着急、悲伤。“伤”念成了平舌音。 师:悲伤,这个“伤”念翘舌音。 生再读。

师:真好!你什么时候最着急了? 生:我上学迟到的时候最着急。 师:是啊,如果你能起得早一点—— 生:就不着急了。

师:啊,好样的!再读一读这个词。 生读第三组:高兴、快乐。

师:从你脸上就看得出你是高兴的,是快乐的!你希望每天的心情是哪一组词语?

生:第三组,高兴、快乐。

师:是啊,我们最希望自己的心情是—— 生:(齐读)高兴,快乐!

师:我们最希望时间把哪些心情统统带走啊? 生:(齐读)忧伤、哀痛;着急、悲伤。

师:你看,课文中出现了这些表达心情变化的词语。我们读这篇课文时就要特别留意作者为什么会忧伤、哀痛?为什么会着急、悲伤?又为什么会高兴、快乐? 二

师:都读好了吗?那谁来说说作者为什么有这样三种不同的心情?

生:因为我的外祖母死了,外祖母生前最疼爱我,我就十分忧伤和哀痛。 师:说对了!但我们的亲人“死了”不直接说“死了”,课文中用了什么词? 生:去世了。

师:对,“去世”这个词表示对死者的尊敬。

生:因为我的外祖母去世了,我就十分忧伤和哀痛。 师:请接着说。

生:时间过得很快,我有点着急和悲伤。 师:说得真好!能说第三句吗?

生:因为我二十年以后受益无穷,所以我很快乐。 师:要等到二十年以后才感到很快乐吗?(众笑)

生:因为我跟时间比赛,每次赢的时候我都很高兴、很快乐。 师:对了吧? 生:(众)对了!

师:因为和时间赛跑每次都胜过时间,所以高兴,所以快乐。“胜”可以用另外一个字表示? 生:赢! 师:会写吗? 生:不会。

师:有些生字啊,我们不抄写也能把它记住。伸出手指跟老师写。“赢”字由五个字组成。第一个是“亡”,第二个是“口”,下面三个每个都要写得跟老师一样瘦。(众笑)“月,贝,凡”。这个字念—— 生:赢。

师:“赢”的意思就是—— 生:胜利了。

师:“赢”的反义词就是? 生:输。 生:败。

师:现在请你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生:我的外祖母去世了,我十分忧伤和哀痛;(师插话:真好!)看到时间过得很快,我感到有点着急和悲伤;(师插话:非常好!)后来跟时间比赛,每次赢的时候我都很高兴,很快乐。 师:说得好不好?你知道这叫什么吗?这叫进步!(掌声) 师:同学们,知道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了吗?这些都是作者—— 生:林清玄。

师:写的是他小学三年级时的一段经历。这段经历中有外祖母去世的—— 生:忧伤和哀痛。 师:后来,他看到——

生:时间过得很快。 师:心里有点—— 生:着急和悲伤。 师:于是——

生:和时间赛跑,常常赢了时间。 师:心里——

生:很高兴,很快乐。

师:以后能不能不说“很”啊,可以说非常,特别,格外……(众笑) 三

师:一般人都忌讳讲“死”字,所以文中说的是外祖母“去世了”。而爸爸妈妈在我面前连“去世”这个词也不讲,说了一个什么词? 生:永远不会回来了。 师:在哪儿?

生:(朗读)爸爸妈妈知道与其对我说外祖母睡着了,还不如对我说实话,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 师:爸爸妈妈对我说的是哪一个词? 生:永远不会回来了。

师:是啊,睡着了是骗小孩子的话,你们相信吗? 生:不相信。

师:但是父母又不说“去世了”,而是说“永远不会回来了”。于是我就问什么叫“永远不会回来了”呢?我的爸爸跟我说了一大段话,让我听着就像一个谜。我们自己来读读这个谜,看你能不能读懂? 生自由阅读父亲的话。 师:这个谜,你理解吗?

生:所有时间里的事物再也不会回来,昨天过去就永远变成昨天。有一天我也会像外祖母一样老,就再也不会回来了。

师:解释清楚了吗?你这不就是把父亲的话再说一遍嘛!这段话就像一个谜,好像有点懂,又好像说不清楚。今天我们要不要解开这个谜? 生:要!

师:好。我们一句一句解。看看这段话一共有几句话?这一排同学,每人读一句。(一排4位学生站起来,分别读4个句子。)

师:四位小朋友听好,你觉得你自己读的这句话最难理解的,就坐下。(学生都不坐下,众笑)都不坐下就是都理解,对不对?好,先来问你第一句话是什么意思?(生全坐下了。众大笑)

师:(指第二位学生)万事开头难,第一句话可能比较难。你这句也这么难吗?你再把第一句念一下。 生:你的昨天过去了,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了,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 师:读得好!你的昨天—— 生:过去了。 生:没有了。

生:永远不能回来了。 生:被时间带走了。 师:懂了吗? 生:懂了。

师:那你连起来说说。

生:我的昨天被时间带走了,没有了,永远都不会回来了,再也不会回来了。 师:爸爸的童年——

生:被时间带走了,再也不会回来了。 师:外祖母——

生:被时间带走了,再也不会回来了。 师:父亲告诉你有一天——

生:我也会被时间带走了,再也不会回来了。 师:换种直白的说法,就是—— 生:死了。

师:你看,昨天,童年,外祖母,将来的我,都会被时间带走的。在这时间里面,所有的人,所有的东西,都会被时间带走。你以前的忧伤,哀痛,都被时间—— 生:带走了。

师:所以你就剩下了—— 生:高兴和快乐。

师:(指第一位学生)你读的第一句话跟后面的话有什么联系? 生:因为先是昨天,再是童年,再是过完我的一生。

师:对的,但是没说清楚。你看,这三个时间段,哪个长,哪个短? 生:昨天最短,童年长一些,一生最长。

师:他是按照时间从短到长的顺序排列的。短的时间过去了,长的时间也过去了。所以我的心情就越来越——

生:着急。 师:越来越—— 生:悲伤。

师:因为我们的一生都会被时间带走的。现在你来读第一句话。 生: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 师:你现在知道这句话和后面三句什么关系? 生:把后面三句都包括进去了。

师:对的,这句话是总的写,也就是概括地写,下面三句话是具体地写。 生齐读父亲的话。

师:小朋友想不想听老师读? 生:想!

师:那老师来读一读,你们听听,和你们的读有什么不一样。(老师有感情地朗读) 生:老师读得有感情。

师:什么样的感情你感觉出来了? 生:有点忧伤。

师:你跟我心里想的一样。 生:有点哀痛。 生:十分悲伤。

生:你读出了他过完一生的漫长。

师:一生的漫长都读出来了?(众笑)同学们,老师和你们对时间的感受不一样,所以和你们读的不一样。我们同学觉得读得很轻松,很愉快。但老师读得很忧伤,因为老师已经四十多岁了,剩下的时间比你们要短很多。明白了吧?那这段话怎么才能读得好呢?这段话有很多重复的词语,有哪些啊? 生:了。

师:这个“了”很重要,表示一切都过去了。 生:还有一个“再也”。

生:“永远”。

师:同学们,这些词语我们把它删掉,感觉一样吗?你来读一读,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PPT上删掉相关词语,生读)

生:不一样。去了“了”感觉读不惯。 师:对啊,这个“了”加上去很顺畅。 生:不通。

师:不是不通的问题,作者这时候内心的沉重就表达不出来了。读这段时要特别注意这些词语。 生朗读。

师:要是声音能读轻一点就更好了,“了”要读轻声。 生读得很深情。

师:真好,真好!真像课文中的父亲。你的爸爸会不会说课文中那样的话? 生:有时我犯错的时候,他会说一些话让我感到自己是错的话。 师:会不会像文中父亲一样,像说谜一样跟你说话? 生:从来没有过。

师:父亲跟你说话一般都是比较直接的,不会像这段话一样,让你似懂非懂。那为什么课文中的父亲要对孩子这样说呢?不能直接说嘛?

生:如果他把话直接告诉孩子,会令孩子更加悲伤。

师:爸爸不忍心告诉他实话,又不能骗他,所以只能说这样一句话,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作者听了这段话后越听越迷糊,越听越不明白。他感到非常害怕。因为人都要被时间—— 生:带走! 师:都会—— 生:死的。

师:你们怕死吗? 生:怕!

师:一般人都怕死,要是不怕死的那就不是一般人了。(众笑)时间都会过去的,有办法让他停留吗? 生:没有!

师:因为有一句话叫—— 生: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师:时间过得像什么一样快?

生:箭射出去一样快,梭子穿梭一样快。 师:时间能买得到吗? 生:不能!

师:因为有一句话叫做——

生: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师:你看,时间买不到,也留不住,更慢不下来。于是让作者感到有一点可怕,有一点着急,就悲伤。这时候,太阳落山,小鸟归林,在他眼里就变得不再美丽了。 生读PPT上的语段。 师:他在看什么? 生:太阳下山。

师:其实是在看什么? 生:时间流逝。

师:太阳一寸一寸地沉进了山头,这时间过得快还是慢?

生:快。因为太阳沉入山头就代表一天过去了,一日难再晨。 师:太阳一寸一寸地沉入山头。你能把它拉住吗?能让它停住吗? 生:老师,要是有一天科技发达了,有时光穿梭机呢?(众笑) 师:是啊,我也期待有这一天。我就可以不老了!(众大笑) 生接着读PPT上的语段。 师:他在看什么? 生:鸟儿飞过天空。 师:其实,他是在看—— 生:时间过去了。

师:可是有一天,他看太阳落山时的心情不一样了。谁来读? 生读PPT上的语段。

师:这时候他的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和快乐。 师:因为他——

生:那一天跑赢了时间,跑赢了太阳。

师:太阳下山就说明太阳回家了。我跑赢了太阳,我走在了时间的前面。读得真好,再往下读! 生接着读PPT上的语段。

师:我和太阳赛跑,我赢了—— 生:太阳。

师:我跑在了时间的前面。我和西北风比赛—— 生:我跑赢了西北风。

师:我跑在了时间的前面。我和暑假比赛——

生:别人一个暑假就做完的作业,我十天就做完了。

师:我跑赢了暑假,走在了时间的前面。我三年级就做哥哥五年级的作业—— 生:我走在了时间的前面。 师:我这是和谁比赛? 生:时间。 生:哥哥。 师:哥哥? 生:自己。

师:对,和自己比赛。原来的我要到五年级才能做五年级的作业,现在的我只要读三年级就能做五年级的作业。因为时间只是你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其实每个人和时间赛跑,就是和—— 生:自己比赛! 师:原来我是—— 生:走着回家的。 师:现在—— 生:跑着回家。

师:原来一个小时的作业要花两个小时,现在—— 生:半个小时就能完成。

师:原来我的作业要一个暑假才能完成,现在只要—— 生:十天就能完成。

师:原来我做作业速度比较慢。现在—— 生:比较快。

师:原来我比较拖拉,现在—— 生:超前完成。

师:原来我常常睡懒觉,现在—— 生:很早就起来了。

师:原来我浪费时间,现在—— 生:我节约时间。

师:原来我糟蹋时间,现在—— 生:我利用时间。

师:明白了吗?原来我是看着时间从我眼前跑过。现在—— 生:我跑到时间的前面。

师:我常常和时间赛跑。所以课文的作者说我们要和时间赛跑,跑到时间的前面去。记住:人最大的胜利就是战胜自己,超越自己!一直和时间赛跑的人,就能战胜自己,就能超越自己,就能赢!于是他的心情就——

生:高兴,快乐。

师:如果一个人老是看着时间从眼前跑过,他的心情就—— 生:忧伤,着急。 师:甚至—— 生:哀痛。

师:你想要哪个心情,一起告诉老师! 生:(齐)高兴,快乐!

师:那就和时间赛跑吧。这是作者三年级时一段经历。通过这段经历他还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我们一个哲理。这个哲理就明明白白地写在了课文的结尾,你回去好好读一读。我们这节课已经被时间—— 生:带走了。 师:再也不会—— 生:回来了。

师:那你脑子里还会留下什么吗? 生:深刻的记忆。 生:美好的回忆。

师:虽然时间过去了,但能在我们每个人心里留下美好的记忆。真好!

教学任务多端性复杂性,决定了语文课——难教!你看,性质,工具性人文性;目标,培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内容,课文内容语言形式;方法,听说读写。事一复杂,难免顾此失彼。大凡称之为“名师”的,有化繁为简的整合本领。细细咀嚼品味薛法根老师执教《和时间赛跑》,复杂的问题就变得不复杂了。 先赏识学习词语的技巧

学习词语要先读课文。学生课前已经读了课文,教师呈现了三组词语:①忧伤、哀痛;②着急、悲伤;③高兴、快乐。一般老师教学先读后释义,可是薛老师不这样教:读第一组,这是一种心情,你有过忧伤哀痛的时候吗?生:有,有时候我考试考不好就会忧伤。告诉你,这些忧伤都会被时间带走的。读第二组。悲伤,这个“伤”念翘舌音。你什么时候着急了?生:我上学迟到的时候最着急。如果你能起得早一点就——生:不着急了。读第三组。从你脸上就看得出你是高兴的,快乐的:希望我们每天的心情都是——生:高兴,快乐!不希望——生:忧伤、哀痛、着急、悲伤。我们希望时间把哪些心情统统带走呢?生:带走的是忧伤、哀痛、着急、悲伤。然后提醒学生读下面的课文,要注意作者为什么会忧伤、哀痛,为什么会着急、悲伤,为什么会高兴、快乐?

这样教词语很奇妙吧,妙在哪里?妙在一箭“三”雕:运用中学词语,词语活了,内化为学生的血肉;联系生活学词语,融汇了掌握词语和心理健康疏导;联系课文内容学词语,发现了作者的一条情感线索,自然

地导入课文。

再品味初读感知的艺术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再围绕上述词语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读好以后再作交流。生:因为我的外祖母去世了,我就忧伤和哀痛。/时间过得很快,我有点着急和悲伤。/因为和时间赛跑每次都胜过时间。所以高兴,快乐。“胜过”的“胜”可以用另外一个字。生:赢。会写吗?极自然地引出这个难字。指导写法,第一个是“亡”,第二个是“口”,下面三个每个都要写得跟老师一样瘦“月,贝,凡”(生笑)。把三句话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其间,说到“很高兴,很快乐”,提示这个“很”,可说“非常、特别、格外”。

初读整体感知,大多老师提这样的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读后即说。问题的空泛反映教学的粗糙和简单化。粗糙简单化的教学形式有了,教学效果却是空的。教学是精致的细腻的,应与学生的心灵丝丝入扣。薛老师精心为学生铺设着思维的阶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就水到渠成。顺带着,把理解内容、说完整的话、难字的书写指导,有机整合取得综合效应。 再看研读课文的智慧

研读是从怎样表达“死”引入的。外祖母死了,课文中叫“去世”了。父亲对我说的一大段话里说了一个什么词语?生:“永远不会回来了”。“死”,“去世”,“永远不会回来”,研读了词语的感情色彩和多种表达形式,且又快捷地引向课文的中心。

爸爸说的一段话似懂非懂像一个谜。解开这个谜自然是研读的重点。谜是怎么解的?技巧有讲究。没有提问,没有让学生说“读懂了什么”,而是先读好写这个迷的四句话。因为只有读才是解谜的最佳选择。学生读中感受“昨天”,“童年”,“一生”从短到长的三个时间,都永远不会回来了。然后研读前一句跟后三句的关系。前一句是总的,后三句具体而有层次地写这个总的意思。内容到语言形式,学生从两个方面解开了这个谜。

解谜只停留在理解的表层,还需鞭辟入里。接着的朗读指导进入情感体验的深层。老师范读,让学生感受老师忧伤的语气。“老师已经四十多岁了,剩下的时间比学生要短得多”,巧妙地参与其中,读得真切而感人,把自身作为活生生的教学资源。读毕,顺势让学生发现这段话中多次重复的一个词语“了”。“了”,了了,一切都过去了。这个词删掉行不行?学生读一读比一比,感到没有这个“了”,内心忧伤的感情出不来。原来琢磨推敲文字,可以进一步增强表达的效果。最后的引导,是让学生移情体验父亲这番话的表达智慧。你们的父亲跟你说话是不会让你似懂非懂的,为什么文中的父亲要这样说呢?领悟文中父亲说得既真实又委婉含蓄的目的,是为了不使孩子悲伤。

破了重点难点,以下的教学势如破竹,有“轻舟已过万重山”之感。按课文顺序,先积累和内化珍惜时间的语言:时间过得快有一句话叫——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买不到有一句话叫——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接着强调和时间赛跑的高兴与快乐。原来看到太阳落山,小鸟归去,心情是“着急”“悲伤”,后来不一样了。教师连续用几个排比,强调和时间赛跑:“我跑在时间的前面,我和××比赛——”。学生一一用跑赢时间作回应:我跑赢了西北风/别人一个暑假就做完的,我十天就做完了/我走在了时间的前面……老师归结:和时间比赛就是“与自己比赛!”最后提升课文的主题:人最大的胜利就是战胜自己,超越自己。你们要跑到自己的前面,跑到时间的前面!教学“结束语”照应课始的三组词语,给学生留下深深的烙印。 教学一路走去,思路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教师是按学生学语文的规律教学语文的。学,是学生学,教要顺应学生的心理和思维惯性,每每在思维“悱”“愤”的关键点和转折处引之导之;学的是语文,学语文总是学生读与思的实践在先,而不是说教空洞概念起步。教学效果,积累语言领悟表达形式和懂得要珍惜赶超时间,“文”与“道”达到完美统一;学生自主阅读和教师点拨引导,链接天衣无缝。

综观教学过程,朴实无华中闪耀着语文的光彩。时下观摩课中真语文纯语文并不多见。感到振奋的是,原来语文只要把她真实的容颜展示出来,就会美丽动人就富有魅力,并不需要在外表打扮得花枝招展。 教无定法。赏识名师之作,只为取其精髓。教学并非只有一条思路一种形式。假如是平时的教学,也许削减一些内容,扩充一些自读自悟空间,则更为从容。

薛法根《匆匆》教学实录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39 更新时间:2012/11/24

薛法根《匆匆》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可能都不认识我,我姓薛。有同学姓这个姓吗?(无人举手)这个姓很少,所以很珍贵。 (生笑)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 课 读题—— 生:齐读课题。

师:预习过课文吗?你在预习过程中都预习了什么? 生:我把课文读了三遍。

师:你很自觉,没有要求,你能自觉地读3遍。不错。

生:我先看了预习提示,然后根据预习提示中的问题,去读课文。 师:能够根据预习提示有针对性地预习,很好。 生: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都想好了。

师:(笑)了不起,答案都想好了,能透露一个给我吗? (生笑) 生:不能。

师:还保密呢!你能带着思考进入课堂,收获就要比一般同学多。 生:我借助工字典解决了预习中不认识的问题。

师:能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来解决预习时遇到的问题,这是会学习的同学。 生:我边读边想有什么问题,想了每一段的段意思。 师:一边读一边想,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

师:好像还有很多同学搜集了许多名人名言,是你吧。 生:高尔基曾说了一句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 师:这句话记得吗?能背出来吗?

生:“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师:小结:大部分同学都认真读了课文,有的根据预习提示进行有针对性地预习;有的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有的借助工具书解决预习时遇到的问题。这些都是你们在预习时自觉做到的,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坚持这个习惯,你必定受益终生。

师:课文读了三遍的同学请举手。 (生全部举手。)

师:读了三遍以上的请举手。 (生无一人举手)

师:(笑)你们都统一要求读三遍啊?

师:读得怎么样,你来选择其中一段读,我们看看你读得三遍与他人读得三遍有什么不同。 师:你来读第一自然段 ……

师:读得不错,很流利。这第二个句子很长,“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

返呢?”读得很流利,不错。谁再来读给我听听,也能像他读得那么流畅吗?

生读

师:别急着坐下,考一考,你在读这一段的时候想些什么?心情有没有什么变化? 生:(略停一下)这一段中有问句,感情要深厚一些。

师:你注意了这段中有4个问句,感情不同,他注意到了,两位同学这一段都读得很好,边读边思考,说明他们读得很专心投入。

师:谁来读读其他的自然段,是不是都像他们一样认真? 生读第四小节(强调“呢”) 众师笑

师:他读得很投入,(笑了)因为他的得很沉重。内容可能很沉重,但有些词语可以读得比较轻快。谁再来读一读这一段?

生读(依然强调“呢”)

师:比较轻快,很好!但是,你说说看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呢”呢? 生:因为作者好像是有问题在问我。

师:谁能不通过强调“呢”来体现这是问句。 生读得很好。

师:美吗?想她一样读,会给人一种美的感受,一种全新的感受。 生:我来读最后一小节。 师:为什么?

生:一来是这一节很短,二来是这一节也很重要。 师:我们就请你来读读这最重要的一句话。 生读。

师:他虽只读了一句话,这却是课文的灵魂,这个问句的答案文中没有。正是因为这个问句,使这篇文章成为千古名篇。 生读第二小节。

师:你有点忧伤的语调,不错。

师:你们看第三小节最长,谁有勇气来读读第三小节? 生读

师:这么长的段落,读得这么流利,看来是真的下了一番工夫。

师:看课题,“匆匆”就是“急急忙忙”的意思,脚步匆匆,吃饭匆匆,洗脸匆匆……课文写的是什么匆匆? 生齐:时间。

师:先别急着告诉我,请你大声朗读全文,文中有一个词告诉我们:是什么匆匆。 生大声读文

师:读好的请举手

师:课文有一个词,写出了什么“匆匆”? 生:课文写的是“日子”匆匆。

师:“日子”就是时间,就是时光,意思是一样的。

师:我们每天都在过日子,往往就这最普通的事情,就容易被忽视。在作者眼中,日子有什么特点?到底是怎样的?请你们再认认真真地读第一自然段,告诉我日子有什么特点?好吗? 生读文

生:我觉的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日子是一去不复返的。 师:这是日子最大的一个特点(板书:一去不复返)

师:你再看一看,这段话中还能看出日子有什么特点? 生木然

师:(强调这句话: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从这句话中又能看出日子有什么特点?

生:这是作者的想象(不入题)

师:日子能偷吗?能藏吗?又到哪里去了呢?不知道,日子无影无踪(板书:无影无踪) 我们齐读这句话。 生读

师:听我来读。……一起再来读。 生齐读

师:作者没有直接写了日子一去不复返,而是写这一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老师这样排列,你能看出什么特点?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 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 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生:这是排比句。

师:你注意了句式的特点,除了排比句,在内容上有什么发现? 生:前面都是讲了什么事物去了,后面都讲这个事物又回来了。

师:你讲得很好。无论是燕子,杨柳,还是桃花,他们去了,都能再回来。那叫失而复得。 你来读一读。 ……

师:你注意到了这三样事物去了可以再来,他们都会在时间上留下痕迹。 师:日子去了也应该是可以回来的啊? 生:不可以

师:日子与桃花、燕子、杨柳比有什么不同? 生:日子一去不复返。 师:作者为什么还这样写?

生:作者为了突出时间的一去不复返。 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他很渴望时间回来。

师:是啊,他很留恋。(板书:留恋) 生:他很无奈 师板书:无奈

师:读书后能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蕴涵了怎样的感情,这叫会读书。 请大家把那种留恋、无奈、怅然若失的感觉读出来。 生自由练读

师:我相信,此刻你再来读这一段,感觉就不一样了。 指名读

师:不错,体会到、感受到的都包含在读书中,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课文一开始提出一个问题,也告诉我们时间是一去不复返,无影无踪的。但在作者笔下,日子是匆

匆的,能看得到,摸得着的,感觉得到的。日子的影子是怎样的?

请你们读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日子的样子。 ……

师:日子是有样子的,找到了吗? 生:没有

师:再读读,找找日子的样子。

师:找不到没有关系,你去读读第三自然段,日子是什么形象?找找。 日子的影子在哪里?是什么样的? 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师:日子是什么样子的? 生摇头

师:找不到没关系,请你接着读第4自然段,(众师笑)读了这一段如果再找不到,那就真得糟糕了。 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师:这一段中,你找到的日子的样子是怎样的? 众生举手

师:把你找到的句子画下来。 师:请画出来的举手。

师:请你往上看,第2、3自然段中,日子的影子在哪里?请你画下来,一定能找得到? ……

师:现在都找到的请举手。 大部分学生举手

师:请大家读读3、4自然段,发现在作者笔下,日子、时间、光阴是能看得见的,是形象的。 谁来读一读。

生:像针尖上的一滴水……

师:这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有声音吗?有影子吗? 生再读 ……

师:现在你能看到八千多日子的影子吗? 生:就像针尖上的一滴水。 师:有多大? 生:一点点

师:也就是说,八千多日子就像针尖上的一滴水,你经历了只不过半滴水都不到。你有什么感觉? 生:……

师:你们算算,八千多日子相当于多少年? 生:24年

师:作者写这篇文章时,24岁。你读到这个句子时(板书:八千多日子 像针尖上的一滴水) 你能感觉到、能摸得到吗?你读了这个句子,有什么体会? 生:日子太容易被人忽视了。 生:时间太短暂了。

师:时间很珍贵,你一生有几个八千多日子?那仅仅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你有什么感受? 生:时间太珍贵了

师:因为少,所以珍贵,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句话。 生齐读

师:八千多日子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是有限的,人一生只有几个八千多日子,只有几滴水一样短暂,(板书:短暂)属于你的时间就像一滴水,你现在连一滴水都不够。人的生命在时光的大海里,可以忽略不记,是那样的渺小,想到这里,所以作者“头涔涔,泪潸潸了”

师:你明白吗?

生:一直以来,我们认为时间是用不完的,没想到,你的生命是短暂的,是有结束的那一天的,所以作者“头涔涔,泪潸潸了”。 师:你还怎么认为?

生:他浪费了一些时间,这二十几年里,他没有做什么有成就的事情,所以他“头涔涔,泪潸潸了” 师:是啊,当他突然发现时间已经过去时,很难受,你有过这种感受吗?作者蓦然地发现八千多个日子已经过去了,你们13年已经过去了,我们齐读……

生读……

师: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有声音吗?听不见。有影子吗?看得见吗?为什么? 生:因为人们忽视了时间 ……

师:读到这里,你不要急于回答,读第四自然段,你对这个问题会有更深刻地理解。 生读

师:八千多日像针尖上的一滴水,那每一个日子也是看得见的,是什么样子的?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他是什么样子的? 生:飞快的

师:读得好,但是还抓不住,我要让你抓住。 生:太阳有脚……

师:是啊,太阳有脚,像一个人,就是一个人,我们读这句话。 出示:……

师:你有没有看到他的脚步? 生读……

师:这都是时间的脚步在那儿移。怎样地挪移? 生读:轻轻地……

师:快吗?慢吗?所以吃饭时…… 生读

师:时间都是慢慢地悄悄地挪移,我们一起俩读 生齐读

师:开始是挪移,后来从哪里看到他的脚步匆匆而过? 生:跨过、飞过、闪过、溜走(板书) 师:时间的脚步是怎样匆匆的呢?……

师:你从这些词语感觉到什么?或是有什么发现? 生……

师:所以,日子是有形象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有脚,我可以让他停下来,可是他与人有什么不同?

生:人的脚步可以快可以慢,可以自由停下来,而时间的脚步一去不复返 师:他的脚步只能匆匆而过,你想留也留不住,挡也挡不住,读第一句。 生……

师:……表达作者对时光一种怎样的感受? 生:无奈

师:你能留住吗?那种对日子的无奈表现得非常清楚。(板书:无奈) 师:第四自然段中,你找到日子的形象了吗? 生:…… 师:青烟、薄雾,看得见吗?你看多形象,如青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朝阳蒸融的样子,你看过吗? 作者说八千多日子……

为什么把时间比作青烟、薄雾?而不是比作一滴水?

生:因为被微风吹散的青烟、被蒸融的薄雾都无影无踪了。

师:说得多好啊。八千多日子就想青烟薄雾无影无踪、没有痕迹。主要告诉我们八千多日子没有在生命中留下任何痕迹。我们来读…… 生读……

师:你看到过这样的痕迹吗? 生:没有

师:要急促些,听老师来读 生再读

师:这里有两个问句一样吗?为什么要反问一个问题? 生:强调了没有留下一点点的东西

师:对,这没有留下一点点痕迹,为什么? 往前看,读读第四自然段的第二句话。 生读

师:八千多日子……留下两样东西,一是徘徊,一是匆匆,他没有做什么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东西。八千多日子就这样过去了,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所以有怎样的感情在里面?

生:后悔

生:惭愧,因为没有做过有意义的事情。 师:…… 生读

师:这个“平”是什么意思?我不能理解

生:我觉得来得时候、去的时候不能一样平凡,应该做点什么 师:有点懂了

生:不能平静地、白白地走这一遭

师:要留下点什么,哪怕是一丝痕迹,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师:它告诉我们,一生要有所作为。人生短暂,生命有限,岁月无情,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应该怎样走这一遭呢?怎样有所作为呢?所以作者留下这样一个疑问,齐读最后一节。

师:在作者眼里及笔下,日子匆匆过去,是有形象的,八千多日子……(指着板书总结) 我们再来读读这最后一句话。 生读

师: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却没有回答 他为什么这样写?

生:给我们留下思考的空间

师:是啊,一个需要用一生思考的问题,人生一去不复返,人生该留下一个怎样的痕迹,今天留一个作

业:为这个问题写一个答案,想想我们该怎样走这一遭?

师:把这句名言送给大家,我们共勉: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师:看看现代人是如何看待时间的…… 将时间用于工作,那是成功的代价。 将时间用于思考,那是智慧的来源。 将时间用于运动,那是青春的奥秘。 将时间用于阅读,那是知识的源泉。 将时间用于爱人,那是幸福的所在 将时间用于奉献,那是人生的真谛 将时间用于空想,那是生命的浪费 将时间用于微笑,那是减负的良方。

将时间用于计划,那是你能做好上述一切秘诀。

师:相信大家学习了今天这一课,对时间会有自己的理解,会有自己珍惜的方式!下课。

薛法根《哪吒闹海》教学实录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20 更新时间:2012/11/24

薛法根《哪吒闹海》教学实录 版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5册 执教:江苏省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 薛法根 板块一:练习朗读

师:你最早是怎么知道《哪吒闹海》这个故事的? 生:我是听爸爸妈妈讲的。 生:我是在电视里面看到。 生:我看了妈妈给我的书。

生:我是在电脑上看到的,五岁的时候。

师:看来小朋友对这个故事都很熟悉了。有的是从电视里看到的,有的是从书上读到的,有的是从父母那里听到的。那有没有同学是在梦中梦到的啊? 生:(齐笑)没有!

师:这个故事是明朝一个叫许仲琳的想出来的,他写了一本书叫《封神演义》。“哪吒闹海”这个故事出自第十二回《陈塘关哪吒出世》。谁会读课文? 生:(读第一段。)

师:读得真流利!你还可以读得更好些。这段话当中有些词语很重要,要读重音。哪些词语呢?称霸一方、兴风作浪、治一治。

生:(再读第一段,重音突出了。)

师:嗯,有轻有重,就有起伏,就好听了。这就是进步!这一段讲东海龙王父子怎样呢? 生:(齐读)称霸一方、兴风作浪。 生:治一治(众大笑)

老师:是他要治一治你呢,还是你要治一治它? 生:治一治它!

师:哎,这就对了!你还知道什么? 生:(茫然地)……

师:啊,不知道了。龙王称霸一方,你被吓坏了是不是?(众笑) 生:龙王父子害得人们不敢下海捕鱼。 生:龙王父子欺侮百姓,胡作非为。

师:真好!你这是真的读懂啦!课文第一自然段就是讲龙王父子—— 生:(齐读)称霸一方、兴风作浪,胡作非为。 师:所以哪吒要—— 生:治一治他们!

生:为老百姓出一口气!

师:我们朗读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谁来读第二自然段?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请划出词语:巡海夜叉。就是专门在海上巡逻、巡视的夜叉,名叫李艮。这里“浑天绫”的“浑”字读hún不读hùn。 生:(齐读)混天绫。 师:哪咤还有一件宝物—— 生:乾坤圈。

师:嗯,哪吒就是带着这两件法宝去闹海的。这一次,他是怎么闹的? 生:他用混天绫在水里一摆,龙王的水晶宫摇晃起来。 师:你看这个混天绫在水中一摆,便—— 生:便掀起滔天巨浪。 生:龙王的水晶宫便摇晃起来。 生:龙王的水晶宫便振动起来。 生:龙王的水晶宫便晃动起来。

师:哪吒轻轻一摆混天绫,便把龙宫搅得天翻地覆、鸡犬不宁。一闹东海!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反复指导学生读正确,略)终于读通了,真好!这一回哪吒怎样闹海了?

生:小哪吒随即取下乾坤圈,向夜叉扔去。可别小看这小小的乾坤圈,它比一座大山还重,一下就把夜叉打死了。

师:哪吒二闹东海,只是一扔乾坤圈,便把夜叉给打死了。夜叉该不该死? 生:该死!

师:你怎么知道它该死? 生:他胡作非为。

生:谁叫他跟龙王父子一起称霸海洋。 生:谁叫他跟龙王父子一起祸害百姓。 生:谁叫他跟龙王父子一起干坏事。 生:谁叫他一上来便砍。

师:请你划下来:举起斧头便砍。你看,他知道哪吒在洗澡,举起斧头便砍。 生:说明他是坏人。 生:说明他凶恶。

生:一见人就杀,很凶残。 生:他非常残暴。

师:你看这个词:举起斧头便砍。他有没有跟人家说话?有没有跟人家讲道理? 生:没有!

师:拿起斧头便砍,说明夜叉残忍无比,杀人不眨眼,不是好人!举枪便刺,好不好? 生:不好! 师:抡起拳头便打? 生:不好! 师:张口便骂? 生:不好!

师:像这种“什么便什么”的人,都不是好人!(众笑)好,继续往下看。 生:(读第四自然段,读到“气嗷嗷直叫”处。) 师:(插话)龙王为什么气嗷嗷直叫? 生:因为夜叉被哪吒打死了。 生:夜叉被哪吒用乾坤圈砸死了。

师:对的!这个龙王叫“敖光”,所以要嗷嗷直叫。(众大笑)

生:(继续往下读。) 师:第三次如何闹的?

生:哪吒抖出混天绫,混天绫立刻喷出一团团火焰,把三太子紧紧裹住。三太子只好现出原形。 师:哪吒一抖混天绫,便怎样? 生:便使三太子现出原形。 生:便把三太子逼出了原形。 师:看最后一段。 生:(读第五自然段。) 师:这里有两个字很重要。 生:再也,又。

师:哪咤闹海有三次,一摆,一扔,一抖。你能做一下这三个动作吗? 生:能!(纷纷做动作) 师:你能掀起滔天巨浪吗? 生:不能!

师:你能把人打死吗? 生:不能!

师:你能让它现出原形吗? 生:不能! 师:这是为何?

生:因为哪咤用的是法宝。(众笑) 生:因为哪咤是神仙。(众笑) 生:因为这是神话故事。(掌声)

师: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法宝?有没有这样的神力?

生:没有!

师:这就是神话故事!(引读词句)我们知道龙王父子——称霸一方、胡作非为,经常——兴风作浪。所以哪吒要去——治一治它。哪吒一摆混天绫,便——掀起滔天巨浪,连龙王的水晶宫也摇晃起来,龙王连忙派巡海夜叉上去察看。一扔乾坤圈,便——把夜叉给打死了。一抖混天绫,便——把三太子逼出了原形。最后老百姓——又过上了太平日子。

板块二:学习概述

师:读完《哪吒闹海》这一个故事,我们可以用几句话把它清清楚楚地说出来,这叫概述。不管多么复杂的一件事,都可以用三句话概述。哪三句话呢?第一句:哪吒为何闹海?第二句:如何闹海?第三句话:闹了又如何?请你根据这三个问题,概述一下这个故事。 生:(练习概述。) 师:谁有这个本事?

生:东海龙王父子称霸一方、兴风作浪,哪咤决心治一治他们。(师插话:第一句)他来到海边,一摆浑天绫,搅得水晶宫都摇晃起来;(师插话:这里用分号,继续)他一扔乾坤圈,一下子就把夜叉给砸死了;(师插话:还是用分号,继续)他一抖浑天绫,就将三太子逼出了原形。(师插话:句号。这是第二句。)从此,老百姓又过上了太平日子。(师插话:这是第三句)。 师:谁还有本事说得不一样?

生:哪咤决心治一治胡作非为的东海龙王,(师插话:父子)哪咤决心治一治胡作非为的东海龙王父子,(师插话:第一句简洁明了)便带着乾坤圈和浑天绫来到大海边,他就是那么轻轻一摆、一扔、一抖,便打死了夜叉和龙王的三太子。(师插话:了不起!将三闹用三个“一”概括,的确有本事!这是第二句。)从此,东海龙王再也不敢胡作非为,老百姓又过上了太平日子。(师插话:第三句。) 师:有个小建议,两次用到了“胡作非为”,重复了,可以换一个词语。 生:从此,东海龙王再也不敢兴风作浪了。 师:这样就完美了!谁还有本事概述? 生:(概述,略)

师:这三句话:为何闹?是原因;如何闹?是经过。闹了又如何?是结果。把原因、经过、结果说清楚,就把这个故事说得—— 生:完完整整。

生:具体。 生:清清楚楚了。

板块三:学习讲述

师:有些同学说这个故事是爸爸妈妈讲给你听的,讲故事可不能这样概括地讲。要讲得—— 生:栩栩如生。 生:清清楚楚。 生:讲得完整、具体。 生:讲得精彩。

师:这个故事讲给谁听比较好? 生:薛老师。(众笑)

生:讲给比我们小的弟弟妹妹们听。 生:讲给不知道这个故事的人听。

师:怎样把一个故事讲得精彩呢?老师有一个法宝。 生:什么?(好奇地)

师:概述的时候,我们把一个故事变成三句话;现在讲故事的时候,我们要把一句话变成三句话。有了这个本事,你就能把故事讲得栩栩如生了。我们一起来练一练吧!就看这一句:“夜叉从水底钻出来,只见一个娃娃在洗澡,举起斧头便砍。”怎么变成三句话呢? 生:(齐读)夜叉从水底钻出来。 师:(板书)只见——

生:只见一个白白胖胖的娃娃在洗澡。

师:“白白胖胖”,多好玩啊!这叫“形象”!夜叉看到后,(板书)就大喝一声—— 生:你敢到海里洗澡,看我把你收拾! 生:你敢在海里洗澡,我一定要把你杀死!

生:你敢在这里洗澡,一定是活得不耐烦了!

师:这句话说得真好!因为哪吒把水晶宫搅得不得安宁,天翻地覆,这不是找死吗? 生:你居然在龙王面前洗澡,你不想活啦?(众大笑) 师:谁在龙王面前洗澡啦?(众又大笑)

生:夜叉大喝一声,哪里来的小娃娃,居然在龙宫前洗澡,你不想活啦?还把我们的水晶宫搞得摇晃起来。 生:夜叉大喝一声,哪里来的小娃娃,竟然敢在水晶宫门前撒野?你活得不耐烦了! 师:大喝一声,“呔!”(众大笑)加一个“呔”字,就有声有色了!

生:夜叉大喝一声,呔,你这个小娃娃,在龙王的地盘上撒野,看我不把你收拾了! 生:夜叉大喝一声,呔,你个小娃娃,把我们的龙宫搅得天翻地覆,我看你是不想活了! 师:(板书)哪吒转身一看,只见——

生:哪吒转身一看,只见一个凶猛的怪物举起锋利的斧头便砍了过来。

生:哪吒转身一看,只见一个相貌丑陋的怪物,穿着三角裤衩(众大笑),凶神恶煞地向他冲过来,举起斧头便砍。

师:看看课文中的插图:青面獠牙的一个怪物。哪吒怕不怕? 生:一点都不怕!

师:于是,(板书)就笑着说——

生:哪里来的怪物,想要我的命啊,门都没有! 生:哈哈,红毛怪物,你也会说人话的啊?

师:人物一开口,故事就生动啦!现在,将刚才这几句话连贯地讲一讲。 生:(练习讲故事。)

师:谁有本事,把一句话讲成三句话?

生:夜叉从水底钻出来,只见一个白白胖胖的娃娃在洗澡,便大喝一声:“呔,你这个臭娃娃,居然敢在龙王的地盘上撒野,看我不把你收拾了。”哪吒转身一看,只见一个红毛的怪物凶神恶煞地盯着他,便笑着说:“哈,哈,你想打我?还嫩了点。”夜叉一听便火冒三丈,暴跳如雷,举起斧头便向他砍去。(掌声)

生:(讲述故事,略)

师:一句话讲成三句话!这就叫具体、生动、形象!如果一个故事,把每一句都变成三句话,好听不好听? 生:(齐)好听!

师:课后,我们要努力把一句话变成三句话!这就是讲故事。

板块四:学习转述

师:课文最后有一句话,说:“从此,龙王父子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太平日子。”如果你是龙王,会善罢甘休吗?

生:不会!我会带着虾兵蟹将跟他斗。 生:我会向其他龙王搬救兵。 生:我要亲自去收拾哪吒。

师:哪吒是一个七岁的小娃娃,一般小娃娃闯了祸,你会找谁? 生:会找他的爸爸、妈妈。

师:假如你是龙王,找到了哪吒的父亲李靖,你会怎样? 生:去告状。

师:你帮龙王想一想,怎么“告”才能让李靖相信是哪吒的错?

生:李靖,你的儿子哪咤犯了滔天大罪!他一摆混天绫,就使得我的龙宫摇晃起来;他一扔乾坤圈,便把我家夜叉打死了;他一抖混天绫,还把我三太子的原形逼了出来,最可恨的是他还把龙筋抽了出来。赶快把你的儿子交给我处置!我要将他碎尸万段!

师:你这么说,我就奇怪了。我的小孩哪咤才7岁啊,怎么会打死夜叉和三太子呢? 生:你不知道啊?他有两件法宝,一件是混天绫,一件是乾坤圈。 师:那他怎么会到大海边去,怎么会把龙宫搞得鸡犬不宁啊? 生:他干坏事,我什么也没干。(众大笑)

师:你这叫“此地无银三百两”,自露马脚!(众大笑不止)

生:哪吒把我的龙宫摇晃得快塌了,派出去的夜叉又被他打死了,还把我三太子的龙筋抽出来送给你做成了

腰带。(师插话:哪咤还来不及送呢!)所以你要把他交给我,交给我处置。不然,我要上玉皇大帝那里告你!

师:龙王是这么说的,那么作为哪吒的父亲,他相不相信? 生:不完全相信!他马上会去问哪吒的。 师:如果你是哪吒,到了父亲面前,会怎么做? 生:会解释。

生:会向父亲揭露龙王父子的罪行。 生:会和龙王争论。

师:如果你是哪吒,会怎样来说这件事?

生:父亲,你知道吗?龙王父子常常为非作歹,老百姓都不敢下海捕鱼了。我只不过是在海边洗个澡,就出现一个怪物,他举起斧头便砍,我没办法才打了他,但不知道怎么的他死掉了。后来又来了一个人,举枪便刺。我也没办法,不心又把他打死了。

师:两个“没办法”,责任都在夜叉和三太子身上了。但你说得不太清楚,还能讲得更明白一些吗? 生:父亲,你不知道吧?这龙王父子常常兴风作浪,老百姓都恨透他们了。我在海边洗澡,也不碍他们什么事,却有一个怪物举起斧头便砍我,我一扔乾坤圈,他就死了;后来又来了一个人,举枪便刺,我只是抖了一下浑天绫,他也死了。我不知道他就是三太子啊!

师:同样一件“哪咤闹海”的事,龙王和哪咤都在李靖面前讲述了一遍,这样的讲述都是对原来这件事情的转述。龙王和哪吒两个讲的一样吗?

生:不一样,一个是讲哪吒干坏事,一个是讲龙王干坏事。(众笑) 生:龙王是告状,哪吒是解释。

师:对!因为他们的目的不一样,所以说法也不一样。那么,这篇课文的编者,他是站在谁的角度写的?在帮谁说话? 生:帮哪吒说话。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称霸一方、兴风作浪、胡作非为,这些词语都是说龙王是坏人。 生:坏人都被哪吒打死了,为老百姓出了一口气。

生:夜叉举起斧头便砍,三太子举枪便刺。这些都不是好人。(众笑) 生:作者说哪吒有法宝,还把哪吒打死三太子的事情省略了。 师:编者把哪吒当成了什么来写的? 生:英雄。

师:对!目的是为了颂扬这样一位英雄。现在我们看一下,一个故事有了三种说法,都因为—— 生:目的不同!

师:如果现在有两个同学在你面前说这件事情,一个这样说,另一个同学那样说,两个同学的说法不一样,你相信谁?

生:……(不知道怎么回答) 师:你糊涂了?(众大笑) 生:相信后面一个。(众笑) 师:后面的都对? 生:谁也不相信! 师:总得相信一个? 生:相信自己!(掌声)

师:对!要相信自己,要学会分辨是非,这样你才能变得有本事。今天我们先是朗读了课文;然后是概述课文,一件事说成三句话:原因、经过、结果,说得清楚,完整;我们还练习了讲述故事,一句话变成三句;最后我们学习了转述,一个故事有三种说法,目的不同说法不同。那么,《哪吒闹海》这个故事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还是让我们回去读原著《封神演义》吧! 板书: 哪吒闹海

朗读:两件法宝——三闹东海 龙王父子___________

哪吒闹海

一摆___________,便____________; 一扔___________,便____________; 一抖___________,便____________。 老百姓____________。

概述:一件事——三句话 为何闹? 如何闹: 闹如何?

讲述:一句话—三句话

夜叉从水底钻出来,只见______,便大喝一声_________; 哪吒转身一看,只见________,便笑着说_____________; 夜叉一听,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述:一个故事——三种说法(目的不同,说法不同) 龙王(告状) 哪吒(解释) 编者(颂扬)

附录课文: 哪吒闹海

东海龙王父子称霸一方,经常兴风作浪,害得人们不敢下海捕鱼。哪吒决心治一治他们,为老百姓出一口气。

一天,小哪吒带上他的两件法宝——混天绫和乾坤圈,来到大海边。他跳进大海里,取下混天绫在水里一摆,便掀起滔天巨浪,连东海龙王的水晶宫也摇晃起来。龙王吓了一跳,连忙派巡海夜叉上去察看。 夜叉从水底钻出来,只见一个娃娃在洗澡,举起斧头便砍。小哪吒可机灵啦,身子一闪,躲过了这一斧头,随即取下乾坤圈,向夜叉扔去。可别小看这小小的乾坤圈,它比一座大山还重,一下就把夜叉给打死了。 龙王听说以后,气得嗷嗷直叫,就派他的儿子三太子带兵去捉拿哪吒。三太子跳出水面,气冲冲地对哪吒说:“你打死我家夜叉,该当何罪?”说着,举枪便刺。哪吒一纵身,趁势抖出混天绫。那混天绫立刻喷出一团团火焰,把三太子紧紧裹住。三太子只好现出了原形。 从此,东海龙王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人们又过上了太平日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实录及随感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59 更新时间:2012/11/24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实录

薛法根

师:有人说了这样一个观点“这里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并且说这个观点也是一个真理。你相信吗? 生:(纷纷答)相信! 师:没人有疑问吗? 生:(纷纷摇头)没有!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是别人已经证明过了的。 生:因为课文中已经有结论了。 师:真的没人有疑问啦? 生:没有!(众笑)

师:真理不是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吗?你们一个问号都没有,真理怎么这么快就诞生了呢?(众大笑)敢于怀疑别人的观点,敢于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是发现真理必不可缺的精神!没有经过质疑的真理不一定就是真理,而可能是——

生:歪理。(众大笑) 生:谬论。

师:对啊!所以,你要敢于怀疑这个观点。有疑问吗? 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生:真理一定要在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能诞生吗?

生:是不是所有的真理都是在一百个问号之后诞生的呢?

师:(高兴地)你们这么想、这么问就迈出了发现真理的第一步!打开课文,作者在提出这个观点之后是怎么解释这个观点的含义的?

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后,指名一生朗读) 师:理解吗? 生:(纷纷)理解。 师:有问题吗?

生:(纷纷)没问题。(众笑)

师:看来,你们真是太听话了,都成习惯了,要想有问题都很难。(众大笑)司空见惯理解吗? 生:就是看得多了就不觉得奇怪了。 生:经常看见的事就习以为常了。 生:见的次数多了就见怪不怪了。 师:生活中哪些事情你们已经司空见惯了? 生:太阳每天都从东方升起,从西边落山。

师: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不从西边升起,从东边落山。(众笑) 生:我们每天饿了都要吃饭,困了都要睡觉。

师:从来没有想过为什么不是饿了要睡觉,困了要吃饭。(众大笑) 生:白天升起的是太阳,晚上升起的是月亮。

师:一天又过去了。(众笑)从来没有想过这流过去的时间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些现象都是司空见惯的。你们对“司空见惯”的理解是就是习以为常,见怪不怪。有谁想过“司空见惯”这个词语怎么来的?为什么叫“司空”“见惯”呢?

生:(惊异地)没有!不知道!

师:我们对于熟悉的事物常常失去好奇心、探究欲,也就没有问号了!“司空”是古代的一个官职,专门掌管建设工程,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部长。相传唐代司空李绅请卸任的和州刺史、大诗人刘禹锡喝酒。酒席上叫歌妓劝酒,并歌舞助兴,极尽奢华。刘禹锡就写了一首诗:“高髻云环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这原是一首讽刺官员花天酒地奢侈生活的诗,后来就有了“司空见惯”这个成语。明白了吧?

生:(恍然大悟的样子)哦! 师:不问不知道——

生:一问吓一跳。(众大笑)

师:你吓什么呀?那叫——问了才知道!(众笑)问号才能变成感叹号。这里的“?”和“!”分别表示什么?

生:“?”表示对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产生了疑问;“!”表示经过不断的探索,终于发现了真理。 生:“?”表示一个接着一个的问题;“!”表示最终找到的真理。

师: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意思。但是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生:这样说就是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表示,让别人印象深刻。 师:这是你的理解?

生:《课文详解》里看到的。 师:书上写的是别人的理解。你的呢? 生:这样说感觉很新鲜,也很简单。

师:这才是你的理解,你的观点。说得多好啊!新鲜,简单!把一个真理说得那么通俗易懂、简单明了,让人耳目一新。一起再读一读这个语句。

生:(齐读)

师:刚才有人问为什么一定要是“一百个”真理呢?99个不行吗?101个也不行吗? 生:“一百个”并不是真的是100个问号,而是说很多问号,无数个问号。 生:“一百个”是形容有很多很多问题。

生:“一百个”是说真理的发现过程是很长的,要经过艰苦的探索。 生:“一百个”是指那种不断探索的求真精神。

师:说得都有道理!“一百个”不是实指,而是指真理的发现要经历长期而艰辛的发问、探索的过程。比如“这件事交给我,你放一百个心吧!”是不是一定要正好放一百个心?

生:不是!是指绝对放心的意思。 师:对了!一起读一读这个观点。 生:(齐读课题)

师:用什么来证明这是一个真理呢?请你默读课文,概括一下文中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生:(认真默读,教师巡视并请一生将概括的事例写在黑板上。) 师:课文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观点?

生:(读黑板上的概括)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花的变色,睡觉时眼睛的转动。

师:你转动一下眼睛让我看看。(众笑)能转动的是你的眼珠啊!(学生快速修改)这三个事例有什么相同之处呢?快速默读课文,发现相同点。

生:这三个事例都是从生活当中的小事开始的。 师:怎么开始?说清楚些。

生:都是从生活中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的。 师:这是第一个相同点。

生:这三个事例中的人都是生活当中的有心人。 师:哦,哪里体现他们是有心人呢?

生:谢皮罗教授敏锐地注意到;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那位奥地利医生是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他们都是很善于从小的地方看出大的问题的,是有心人。

师:他们都是“有准备的人”!这是第二个相同点。 生:这三个事例中的结论都是经过不断探索才得到的。 生:是经过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才找到的真理。 师:分别说说?

生:谢皮罗教授紧紧抓住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波义耳呢,对一连串的问题,进行了许多次的实验;那位奥地利医生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他们都是反复试验才得出结论的。

师:说得清楚明白!这是第三个相同点。

生:三个事例都是先写发现问题,再写反复试验,最后写得出结论。写法是一样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2s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