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文化苑导游词2006

更新时间:2023-11-04 23:3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白洋淀文化苑

导游词

尊敬的各位游客,你们好:

欢迎大家到白洋淀文化苑景区旅游观光,我是景点X号导游员XXX,非常荣幸,我能为各位服务,陪伴大家度过这愉快而美好的旅游时光。

白洋淀文化苑,建于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华北明珠白洋淀的中心。占地2000多亩。苑内有孙犁笔下的荷花淀、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嘎子村、世界名荷园、康熙水围行宫、敕赐沛恩寺、太空荷园、东堤烟柳等八大景点。

清新秀丽的荷花淀,天蓝水青,苇绿荷红,鸟飞鱼跃,蛙鼓蝉鸣;世界名荷园 668种天下名荷,姹紫嫣红、争奇斗艳;天下稀有的太空荷花已落户白洋淀文化苑。这里是世界名贵荷花的大全。

白洋淀文化苑是绿色旅游的精品景区,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白洋淀文化苑是集休闲度假、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水乡生态、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生态旅游景区。景区门口这对雄踞的麒鳞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种寓意祥瑞的动物,形状像鹿,头上有角,全身有鳞甲,有尾。它与广场对面九龙壁上栩栩如生、形态各异腾起的九条飞龙一起喜迎游客,预祝各位游客祥瑞、幸福。进入景区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三座建筑分别是雁翎队纪念馆、康熙水围行宫、敕赐沛恩寺。

(一) 沛恩寺

沛恩寺是清朝康熙四十四年在白洋淀郭里口建起的皇家禅寺,为康熙皇帝驻跸行宫的重要组成部分。康熙御题:“敕赐沛恩寺”匾额尚保存完好。寺名是康熙帝御敕(chì,指皇帝的诏令,如敕封、敕令——只供解说人员

第 1 页 共 19 页

参考)。“沛”喻意盛大、旺盛;与“恩”字连在一起是代表广施恩泽的意思。(公元前2年,史书已有佛教的记载,到汉明帝永平7年(公元64年),我国在洛阳建立了第一个寺院——白马寺。这里是沛恩寺的“山门”,原来因有中门和两个旁门,被称作“三门”,后因寺院多建在山上,“天下名山寺占尽”。而被改称为山门。——供解说员参考掌握)。山门内两尊神像分别是哼哈二将,(右侧为哼,左侧为哈)是佛寺的守护神。走进山门后,我们看到的是寺院常见的钟楼、鼓楼,院内的钟、鼓楼为木结构重檐歇山式建筑,分上下两层,顶施十字脊,体态玲珑、剔透十分典雅,这造型在其他寺院极为少见。钟、鼓楼的作用,正如人们常说的古代有 “晨钟暮鼓”的说法,就是早上敲钟,晚上击鼓。它还有另一种作用,恰如一首古诗所述:晨钟惊醒世闻名利客,暮鼓唤起苦海梦迷人。第一个院落迎门的大殿为天王殿、也就是前殿,正中供奉的佛像为弥勒佛。这尊佛像稳坐在台座上,袒胸露腹,大肚滚圆凸出,手掐佛珠,喜眉乐目,笑口常开。民间有:“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的楹联,对联生动有趣,极富哲理。(我国最大的铜制弥勒佛像在西藏扎什伦布寺,仅佛身穿的那件佛衣就可以覆盖几节火车车箱。最大的木雕弥勒佛像在北京雍和宫万福宫,是由一根完整的白檀香木雕成,若给巨佛做件长袍,则需用黄缎1800米。最大的石雕弥勒佛则为四川凌云大佛,他的耳朵中间可并立2人,赤脚上可围坐百人。从上面,可以看出弥勒佛在我国佛文化所占地位。——供解说员参考掌握)。

弥勒佛的左右两侧为佛教中的四大天王,持剑者管“风”,握琴者管“调”,执伞者管“雨”,握龙者管“顺”。这样,就构成了“风调雨顺”一词,表达了百姓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天下太平的愿望。弥勒佛身后雕像为护法神韦陀。两个侧殿分别为奶奶殿和菩萨殿,这里我向大家重点介绍一下“四大菩萨”。菩萨在佛教中的地位仅次于佛,四大菩萨各自有分

第 2 页 共 19 页

工和特点:文殊菩萨表“大智”普贤菩萨表“大行”,观音菩萨表“大悲”,地藏菩萨表“大愿”。

走进沛恩寺第二个院落,我们看到的是威武的大雄宝殿,是寺中的主殿、正殿。由于佛教中宗派不同,供奉的佛家也不同。据史书记载沛恩寺供奉的是横三世佛:释迦牟尼佛居中,药师佛居东,阿弥陀佛居西,佛像两侧为塑金身的18罗汉。据我国佛教史书记载,释迦牟尼为公元前六世纪人,姓乔达摩,名叫悉达多,因属于释迦族人,故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牟尼族圣人。另外两尊佛像,一位是药师佛,主消灾延寿,另一位是阿弥陀佛,手托莲台,意思是接引众生。两旁的房室分别为禅房和斋室。

佛教文化传入我国已将近两千年,学术成果灿烂辉煌,佛教中的慈悲、平等、无常、无我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曾在知识界中起到了启发和鼓舞的作用,在艺术雕塑、音乐、天文、医药方面都有着卓越的贡献。白洋淀上的沛恩寺在翠苇掩映,碧草如茵,荷香阵阵,景色宜人中翌立,更增添了无限春色,成为我们今天旅游的一个新亮点。

(二)康熙水围行宫

现在我们来到白洋淀文化苑第二个景点——康熙水围行宫。康熙水围行宫是清康熙帝在白洋淀水上围猎时修建的水上宫殿建筑。(据清史记载,八旗子弟善骑射生活,同时也从事渔猎活动。康熙皇帝继承祖先传统,常进行旱围和水围。当时直隶(即现在的河北)水淀分东西两淀,可以作围场的多达21处。据乾隆《淀神庙碑记》记载:“西淀之大,周300余里”(西淀指现在的白洋淀)可以看出白洋淀是康熙水围首选的地方。这些文字是为导游人员提供的资料)。史载康熙帝先后40余次到白洋淀巡幸水围,其中水围29次,并在赵北口、郭里口、圈头、端村修建了4座行宫。乾隆

第 3 页 共 19 页

帝也曾4次来白洋淀水围,并对4座行宫进行了修葺(qì)。眼前这座行宫就是按照郭里口行宫(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历史记载的图样进行修建的。

行宫建成后,康熙皇帝巡幸水围白洋淀十三次驻跸于此,以便在水围之余憩息和办理政务。因行宫四面环水,环境清幽。致使康熙皇帝流恋忘返,赋诗吟颂,其中有五言诗一首“草堂荒产蛤,茶井冷生鱼。一汲清凉水,高风味有余。”并题匾额:“溪光映带,盛赞大淀风光。”第一层宫院为大殿,也叫前殿,是行宫的首座建筑。供皇帝水围之余,在这里批阅奏章、召见官员、发布谕令,是从事政务活动的场所。亁隆四十五年,在赵北口就曾觐见过班禅来使。另有御膳房和书房分别左右两侧,御膳房建在行宫东侧,为烹饪御膳所用,康熙和乾隆都曾在行宫享受野鸭和淀泊水产的美味。书房建在行宫的西侧,行宫都设有书房,书房内藏有皇家典籍及舆图,以供皇帝在行宫驻跸时阅览。大家请看,这是康熙用来读书写字用的文房四宝。第二个宫院是万岁宫,是供康熙召见官员、做准备上朝的地方。今为康熙乾隆水围行宫展览。第三个宫院是寝殿,也叫寝宫,是皇帝休息的地方。凡有行宫,必有寝殿。皇帝可以不办理政务,但是一天也不能不休息。寝宫内正中悬挂的画像是康熙50岁时的画像,庄严肃穆,不失为一代大帝的风范。御案上陈列的食盒,蟹篓别致精巧、玲珑剔透,具有水乡特色。墙上挂的另一幅山水画是康熙时,朝中唯一外籍官员朗世宁的杰作,这是康熙的睡袍,这张御案是用鸡翅木制作的,纹理清晰可见,床是檀香木的,都是极为珍贵的物品。正像一首唐诗所说,“昔日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代大帝行宫,我们也可以自由出入欣赏,这也是一种精神享受吧!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康熙五十五年春天,康熙水围驻跸郭里口水围行宫时,二月二十六日下午,距行宫四里远的赵庄子村赵可新家中失火。康熙帝立即责令大臣、士兵前往救火。火灭后,又派人给失火各家送去米粮面食,并传旨慰恤各家。(观赏之余,我再向大家推荐两首康熙水

第 4 页 共 19 页

围时写下的《水淀》杂诗:其一:轻舟十里五里,垂柳千丝万丝。忽听农歌起处,满村红杏开时。其二:春水行船天上,冷风雨过田家。深处几声布谷,晚晴千里明霞。这两首诗具有民歌风味,清新淡雅,足见康熙的文学造诣很高。大家请跟我来,走过垂花门,在行宫东侧便是钓鱼台,经行宫与石桥相通,台上建有四柱双层四角敞亭,勾心斗角,金碧辉煌。游客可以在这里小憩。——仅供导游人员机动运用。)

(三)雁翎队纪念馆

尊敬的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您参观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

这是雁翎队纪念馆的序厅。迎面屏风上的九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是曾在冀中战场率部驰骋的开国上将吕正操99岁高龄时亲笔题写的(2004年提写,今年102岁)。屏风的画面是以淀区景色为背景。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反映了白洋淀的旖旎风光。我们看到的是身姿矫健的雁翎队员,正娴熟地驾驶小船形成人字形划行在广阔的白洋淀水面上。从画面上,我们不仅看到波光粼粼的淀水,纵横交错的苇塘,而且欣赏到雁翎队员的勃勃英姿。

现在展板上展示的图片就是白洋淀的秀丽迷人自然景观。抗日战争爆发前,白洋淀人民就在这块风景秀丽的水域上辛勤劳作,过着美好的田园生活。

巧手织云锦,白洋淀渔家姑娘织席忙,白洋淀苇席久负盛名,以产量高、质量好、销路广闻名全国。说起白洋淀的苇席,人们自然会想起著名作家孙犁在他的名作《荷花淀》,文章的开头这样写到:“月亮升起来了,院里凉爽的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织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绕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这段描写可以使我们了解到质地柔韧、色泽洁白的白洋淀席那诱人的魅力了。

千亩荷塘满淀飘香,游白洋淀,自然少不了观赏荷花,坐在船上,掩映在荷花丛中,人与荷花相媲美,成为淀上出水芙蓉,给你一种别样的感受和情趣,那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感觉,在这里体会是最深了。

第 5 页 共 19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8qa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