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说史论文 - 王舒民

更新时间:2023-10-15 05:3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经济学说史》

浅析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班 级: 金融F1408

姓 名: 王 舒 民

学 号:201418290416

指导老师: 王 海 红

浅析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摘要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苏联政府与面对不甘心被打到的国内地主派和虎视眈眈的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战争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极大地促进了苏俄政府的备战需求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人力,同侵略者进行抵抗并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是战时共产主义被苏俄政府的领导阶级,看做是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最佳途径并实施,然而导致苏俄经济更加落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的优点与弊端,给后来的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

关键词:战时共产主义 战争 苏联 国内经济

一:战时共产主义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简介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又称“军事共产主义”。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苏俄国内战争爆发后,苏俄的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的主要产地陷入敌手,苏维埃国家处境十分困难。苏俄政府为粉碎国内地主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发动的反苏维埃政权的战争而采取的一系列特殊的临时性的社会经济政策的总称。1918年开始实施。

2.战时共产主义主要内容

①国内贸易国有化。1918年11月21日,人民委员会颁布了《关于组织一切产品、个人消费品及日用品的居民供应》的法令,规定:一切食品、个人消费品和家用物品均由国家和合作社组织供应,取代私商。国家继粮食垄断制之后,这时开始对糖、茶、盐、火柴、布匹、鞋、肥皂等实行国家垄断。②余粮收集制。1919年1月11日,人民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国家在出产谷物的省份征粮办法》的命令,在全国各地实行了谷物和饲料的余粮收集制。征收数额由粮食部根据收

成情况规定,原则是富农多征,中农少征,贫农不征。不按期完成的,其储粮一经发现,当即没收。③实物配给制。一切非农业人口都必须加入消费合作社(一度称消费公社),由合作社分配站按照工种定量配售食品及日用品。但其供应量远远不能满足居民的需要。1920年开始逐渐改为免费供应,使工资实物化,货币工资失去实际意义。④劳动义务制。要求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必须参加劳动,并强迫剥削阶级分子参加体力劳动。强制贯彻“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政府可以招募公民完成不同的社会工作,而不论其担任何种经常性工作。⑤全部工业国有化。大工业国有化是内战前就开始的,1918年6月正式颁布法令,加快了国有化速度。1920年11月29日,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决定,将拥有机械动力,工人在5人以上的,或没有机械动力,工人超过10人的私营企业,全部收归国有。

3.战时共产主义的主要措施

1.农产品方面:

①1919年1月11日,人民委员会发布法令,实行余粮收集制,涉及到各种农产品。粮食人民委员部和工会派出征粮队收集农产品时,付给农民一定数量的货币或少量工业品。由于通货膨胀,农民交出的产品几乎是无偿的。

2.工业方面:

②除大工业外,国家对中小工业也宣布实行国有化。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管理。但到内战末期仍有相当数量的小企业在私人手里。

3.商品方面:

③在交换方面,政府实行最小限度的商品交易和最大限度的国家分配。1918年11月决定取消私人商业,由国营商业和合作社组织供应。随着产品日渐缺乏和物价不断上涨,政府实行凭证供应。根据阶级和年龄的差别,规定不同口粮标准。后来对儿童和全体工人职员免费供应面包和日用品。货币依然存在,但其作用受到极大限制。

4.劳动方面:

④实行普及于一切阶级的成年人劳动义务制,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条件下被迫采取的。1921年,苏俄政府用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4.战时共产主义的积极作用

在整个国内战争时期,苏维埃政府通过采用这些带有军事性质的手段,在市场之外建立起城乡之间直接的商品交换,使苏维埃俄国迅速形成了严格控制整个国民经济的、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为赢得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战争结束后,该政策与和平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不适应性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并引起了社会动荡,1921年被“新经济政策”所取代。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残酷的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非常措施。在“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列宁语),它使苏维埃俄国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物力和财力,从

而保障了军事上的胜利,为粉碎协约国的武装进攻,捍卫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

因此,作为应战解危的非常措施,战时共产主义无疑是巨大的成功。

5.战时共产主义的弊端

1、 从措施本身来说,很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主要表现有:“在贸易国有化和工业国家化方面,在禁止地方周转方面做得过分”“超过了理论上和政治上所需要的限度”(列宁语)。由于不顾条件,强令大中企业全部收归国有,致使不少企业减产或倒闭,1920年工业总产值下降为1917年的21%;取消一切私人贸易后,合作社和国营商业没有相应发展,影响了日用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正常供应;工业生产的总管理局体制造成中央与地方的不协调,出现官僚主义滋长经济效益低下现象;特别是余粮收集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严重偏差,征收的不仅仅是余粮,必需的口粮和饲料粮甚至种子粮都被征收,严重破坏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有损于工农联盟。 2、 战时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主义的模式,其特点是在组织社会主义经济中,基本上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撇开市场,采取纯粹军事、行政的手段和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俄共(布)在指导思想上存在急于超阶段地直接实行社会主义的空想错误。特别是到1920年底国内革命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作为非常时期的非常措施不但没有因非常时期结束而收缩,反而进一步加强。如余粮收集制扩大到棉花、麻类、皮革等农副产品和经济作物,国有化有大中企业推广到广大小企业,进一步取缔一切私人贸易活动等等,这些措施远远超出了俄国社会能够承受的水平,结果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生产下降,1921年春苏俄发生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二:关于战时共产主义的讨论

1.基本持否定态度

持这种意见的以复旦大学的姜义华为代表,他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是“十足的农业社会主义”,是旧俄国专制主义长期统治下形成的政权万能论以及宗法式的情绪对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头脑侵袭的结果。(注:杜立克《喀琅施塔得叛乱及其教训》,《内蒙古大学学报》1981年增刊)杜立克也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采取的办法是完全错误的,是由于党的一些领导人为热情的浪潮所激动,试图用无产阶级的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此外,也有人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成绩有限,错误严重”。

2.基本持肯定态度

这种观点以北京大学的谢有实为代表,他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超越了客观历史阶段,而是战时客观现实的反映和需要,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保全了社会最主要的生产力——工人和广大劳动群众,保全了遭受战争破坏的工业,为恢复生产保全了前提条件。战时共产主义不是农业社会主义。(注:谢有实:《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世界历史》1921年第1期)另外,许多人的文章也强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动员了全国的人力,物力供应前线,保证了战争的胜利,从而巩固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保卫了国家独立。

3.具体分析的态度

王斯德、叶书宗认为,否认战时共产主义的历史作用,把它看成是造成当时种种灾难性后果的根源是离开了历史的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有两个不同的阶段:前期从1918年6月到1919年底,主要为了适应战争需要;后期从1920年到1921年初,此时才把适用于战争环境的特殊措施,用来进行经济恢复和经济建设,以便“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王斯德、叶书宗:《也论列宁主义和战时共产主义》,《世界历史》1982年第2期)张培义指出,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不同阶段,因而它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这些措施产生于战争环境,使国家能集中人力、物力,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另一方面,由于领导人企图借助这些措施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最后造成严重后果,引起人们强烈不满和生产力下降。

三: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具体分析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积极方面

我认为,战时共产主义体制的实质是在一个落后的小农占优势的国家里,企图以建立高度集中的生产、分配和管理体制来实现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其主要内容是:在工业方面,加速推行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生产资料公有化基础上,建立以一长制为核心的、以行政命令方式为主的高度集中的总管理局制;在农业方面,采用余粮征集制,试图割断千百万小农和市场的联系,由国家直接实行工农业之间的产品交换;在分配方面,否定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调节的作用,推行经济实物化。 应当指出,战时共产主义的一些主要措施,在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中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它们保证了前线的胜利。这些作用着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手里集中全国所有的原料、物质和人力资源的储备,保证了红军日益增长的武器和军备供应;

2.建立了领导国家最重要的国民经济部门的各级苏维埃经济机构; 3.镇压了资产阶级公开的反抗,剥夺了其在生产和流通领域内的主要手段。剥削阶级及其残余在国内经济生活中已不起决定作用;

4.打击了富农利用手中余粮进行投机的活动,富农进一步被削弱,农民保住了从富农手中夺取的土地等革命胜利的果实;

5.完成了自己最主要的任务,即战胜了国外武装侵略者的进攻和平息了国内反革命分子的武装暴乱。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终于站住了脚,作为无产阶级专政基础的工农联盟经受住了考验。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

2.战时共产主义的恶果

战时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主义的模式,其特点是在组织社会主义经济中,基本上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撇开市场,采取纯粹军事、行政的手段和方法.余粮收集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严重偏差,征收的不仅仅是余粮,必需的口粮和饲料粮甚至种子粮都被征收,严重破坏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有损于工农联盟.农民起义时有发生.

3.战时共产主义的认识与改正

1.列宁指出,我们“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

2特别是在战时共产主义后期,当从战争转向和平建设时期之时,当布尔什维克党人试图把这些应付战争行之有效的措施固定化,制度化,向资本主义发起最后冲击,建立以高度集中为特征的管理体制以解决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时,战时共产主义体制遭到了失败。布哈林后来在总结这条路线失败的原因时指出:“这乃是我们关于向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某些荒谬见解的错误观念的破产,而这些见解和观念都与所谓的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有联系??”

3布哈林还指出:“如果说我们过去关于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想法是,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以后我们立即消灭市场,从而立即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和立即实行计划经济,那么在这里我们是错了。不是立即,而是通过排挤、战胜和改造一系列过渡的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关系、货币、交易所、银行等等起着非常巨大的作用。”

4战时共产主义体制所带来的直接后果不仅表现在工农业生产的破坏,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石——工农联盟面临着破裂的危险。列宁敏锐地注意到了这个情况,他说:“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遭到了严重的失败,这次失败比高尔察克、邓尼金或皮尔苏茨基使我们遭到的任何一次失败都要严重得多,重大得多,危险得多。这次失败表现在: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

5正反两方而的经验教训使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终于决定抛弃战时共产主义体制,转向新经济政策。苏维埃俄国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总结: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苏俄的历史长河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它帮助了苏俄政府抵抗住了本国地主势力的反扑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扼杀,成功的维护了政权统治。但是一时的美景给战后苏俄经济带来了深痛的影响,打破了苏俄领导人想要从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幻想,综合起来讲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要注意实事求是结合自身需求加以运用。

引述材料:

(张培义:《战时共产主义和列宁主义的总结》,《山东师大学报》1982年第11期)此外,张驰、黄济福都具体分析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功过、经验教训。(张驰《如何评价苏维埃国家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世界经济》1980年第6期。黄济福:《也评苏俄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苏联历史问题》1984年第1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91i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