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孺皆知造句

更新时间:2024-02-16 01:44: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试题

班级

姓名分数

一、积累与运用(36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8分)

妇rú皆知 义愤填yīng 鞠躬尽cuì 群蚁排yá呕心lì血jiǒng 乎不同 锲.( )而不舍鲜.()为人知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马革果尸妇儒皆知心会神凝彷徨B.感情震荡燕然勒功 零乱不堪徙劳C.一拍即合当之无愧惹人注目磐石D.和爱可亲死而后己 无瑕顾及 滑稽 3.根据语句内容,选择恰当的一项( )(2分)

今天在此追悼李公朴、闻一多先生,时局极端险恶, 。但此时此地,有何话可说? 我谨以最虔诚的信念,向殉难者献誓:心未死, ,和平可期 ,杀人者 必覆灭。

A人民无比沉痛 志不绝 争取民主B人心异常悲愤 意志紧 民主自由C人生生活痛苦 斗志昂 民主有望D人心异常悲愤 志不绝 民主有望 4.下列括号内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 )(2分) A.亘古(远古);人迹罕至(罕:稀少);气冲斗牛(斗牛:星宿名) B.余暇(暇:空闲); 疲惫不堪(堪:能忍受); 进退维谷(维:是) C.晦暗(昏暗);略胜一筹 ( 筹:档次);人声鼎沸(沸:开水) D. 蓦然(突然); 面面相觑 ( 觑:看); 鲜为人知(鲜:少) 5.下列说法中与课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2分) A.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选自《人民日报》,作者臧克家,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有《烙印》《桔红》等。

B. 贝多芬是德国作曲家、钢琴家,也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家,其代表作有《田园交响曲》《命运交响曲》。

C. 莫泊桑在着力刻画四位著名作家形象时,插入一些抒情和议论,其作用是让渎者更深刻地认识四位作家,有助于提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D. 《孙权劝学》节选自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迁编的《资治通鉴》。 6.用下列哪一句话概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更合适( ) (2分)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D.曲高和寡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

A.能否刻苦钻研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 B.增加质量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C.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D.当外国友人来福州时,受到了福州人民的热烈欢迎。 8.填空:(9分)

长篇小说《童年》的作者是前苏联作家。这是以作者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 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其他两部分别为《、《)《童年》讲述了作者一段沉重的童年往事。主人公是 ,他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在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他过早地体会到了人间的痛苦和丑恶。小说塑造了贪婪吝啬、专横残暴的外祖父、宽厚善良、聪明能干的外祖母、还塑造了淳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这些使小说主人公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 的人。

9、背诵优美诗文,可以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尽你所知,在下面的横线上补齐所缺的名篇佳句。(5分) ① “歌以咏志,诗以传情”, 李白的“,何人不起故园情”表现的是浓郁深沉的思乡思亲之情;岑参的“故园东望路漫漫, ”也抒写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王维的“ ,明月来相照。”传达出一种宁静淡泊的心情。(3分)

②《木兰诗》以质朴生动的语言塑造了木兰的美好形象,一句“,关山度若飞”就让巾帼

制卷:湖北省嘉鱼县南嘉中学 徐士顶

英雄的飒爽英姿跃然纸上;一句“,对镜帖花黄”则细腻传神地表现了青年女子的爱美之心。(2分)

10.造句:朋友,你会微笑吗?微笑是一杯浓浓的咖啡,,,微笑是一曲动人的音乐。微笑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温馨。

二、文言文阅读

《孙权劝学》(20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6.解释加点的词。(4分)

孰.若孤?()治经为博士邪.( ) 即更.刮目相待() 及.

鲁肃过寻阳 () 27.翻译句子(6分)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8.解释文中出现的成语。(4分)

29.翻译下列各句,并分别指出句子的语气。(6分)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译 (表示语气)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译 (表示语气)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译(表示语气)

三、现代文阅读(45分)

(一)(9分)

①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②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传记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③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④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

⑤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⑥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11.邓稼先和奥本海默相同的地方是(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 2分)

12.文章表现了奥本海默 的性格和为人;表现了邓稼先性格和为人。

1

( 3分) 13.邓稼先和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截然不同的原因除了他们自身的因素外,重要的是因为 (2分)

14.文章主要运用了 的写法,这样写的作用是 ( 2分)

(二)(14分)

⑴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⑵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⑶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⑷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⑸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⑹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⑺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宣传单!

⑻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⑼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⑽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⑾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⑿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⑿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5.选文一、二两段起什么作用? (2分)

16. 概括选文所写的三件事。(每件不超过8个字) (3分)

17. “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这句话表明了闻一多先生的 精神。

。(用一成语填写)(1分)

18 、为什么文中说闻一多先生“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2分)

19、文善于用典型的语言和神态表现人物性格,请从选文中选出相应的语句。(2分)

语言: 神态:

20、最后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21、对于是先言后行还是先行后言,你是如何看的?对于言和行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制卷:湖北省嘉鱼县南嘉中学 徐士顶

2

篇二:鲁教版七年级上册(新)语文第二单元测试题

初二语文试题编制人:尚现刚

七年级语文(上)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6分)

1、[认一认].选出下列各组词语中注音无误的一组( )(2)

A.赫(hè)然弥(ní)坚可歌可泣(qì) 风悲日曛(xūn)B.重荷(hè) 彷徨(páng)锲(qì)而不舍 鲜(xián)为人知 C.磐(pán)石 筹(chóu)划兀(wù)兀穷年 沥(lì)尽心血 D.深邃(suì) 踌(chóu)躇 气冲斗(dòu)牛警报迭(dié)起 2、[写一写].补全下列词语,并解释所填的字。(4)义愤填()( )轻怕重 ()乎不同 锋芒( )露 3、[辨一辨]下列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

A、对犯错误的同学,我们应认真地指出他的特点,真诚地帮助他,不能讳疾忌医。

B、暑假了,李明参加了旅行社组织的“海南三日游”活动,他那被晒黑的饱经风霜的脸,让人联

想起亚热带的阳光。

C、我们就是要虚张声势,把全班同学的热情鼓起来。 D、你们学校打篮球的水平实在高,我们甘拜下风。 4、[记一记]按要求填空(14)

(1)○1《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的作者是 ,国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等。 (2)名句填空

○1.鞠躬尽瘁,。 ○2.金无足赤, 。○3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④ 杜甫的《望岳》一诗中表达作者远大志向的名句是 , ⑤气蒸云梦泽, 。

⑥《陋室铭》中说明作者志趣高雅的句子是: ,

⑦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 的人,一个有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5、[想一想]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的人物,请写出两个你崇拜(喜欢)的人,并用一句话来评价他。(4)

○1人名 评价 ○2人名 评价 二、阅读理解与分析( 44分) [课内回顾]

(一) 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

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 。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方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说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信任他。

“文革”初期,他所有的研究所(九院)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而邓稼先去了,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1、奥本海默与邓稼先性格和为人是截然不同的:奥本海默是 _____;

邓稼先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欣赏理由是

初二语文试题编制人:尚现刚

造句(3)

2、选文第二小节中加点的词“常常”和“时有”能互换位臵吗?为什么?(2)

刮目相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列举邓稼先在“文革”中的两件事正是为了说明(2)

4、怎样理解“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这句话的

含义(2).

5、 选择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准确意义。(2) (1)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 ( )

A、纯粹 B、纯洁C、纯朴D、单纯 (2)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

A、对未来事物的希望 B、使人满意的C、符合希望的 (二)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日:“孤岂欲卿治

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

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划线的词(2)

卿今当涂掌事()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 2.解释句子(4)

(1) 蒙辞以军中多务。(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本文选自《》,那是一部____体通史,其主编者是 (人名)是______家、 家(2) 4.解释下边两个成语并造句。(4)

吴下阿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句

[课外演练]

(三)《鲁迅自传》

其实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大约过了半年,我

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

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

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囚

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斯

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我又想往德国去,

也失败了。终于,因为我的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

我是二十九岁。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

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

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

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

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

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

上海。

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初做小说是一九一八年,因为一个朋

友钱玄同的劝告,做来登在《新青年》上的。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

短论。现在汇印成书的有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

诗,四本短评。别的,除翻译不计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国小说史略》,和一本编定的《唐宋传

奇集》。

1.“初做小说是一九一八年”中所提到的“小说”即《 》,它是我国现代

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一本回忆记”指《》。(2分)

2.鲁迅学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弃医从文的原因又是什么?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画出。(2)

3.请分别说明下面句子中两个“不好”的不同含义。(2)

①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

不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二语文试题编制人:尚现刚

②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

不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加点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谈谈你对鲁迅人生道路选择的看法以及你所得到的启示。(2)

(四) 生死攸关的烛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

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____的搜查。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地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走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去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等待着。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了。

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娇气地对德国人说:“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1.根据上下文选词填空:(1)

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______(A.严谨 B.严峻 C.严密 D.严厉)的搜查。

2.第5段中,“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加点的的词“厄运”在文中具体指 (2)

3.“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保持原意,把这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上下文可看出,文中用反问句而不用陈述句,是为了表现那个中尉____________的态度。(2) 4.“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两个句子分别运用了______和 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伯诺德夫人此时既_______又________的复杂心理。(2)

5. 简洁的语言概括那天晚上母子三人为了保护秘密情报所采取的具体行动。(2) 如:大儿子杰克借口搬柴,端走烛台。

伯诺德夫人 。 小女儿杰奎琳。 6、母子三人保护秘密情报的行为表现出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优秀品质。(2) 三、写作展台(50)

年轻的贝多芬闯荡维也纳,在那儿他得到了亲王李希诺夫斯基的关怀备至。对此,贝多芬十分感激。后来,亲王企图迫使贝多芬改变自己的意志,贝多芬勃然大怒,并宣布与之绝交。他在致亲王的绝交信里写道:“您之所以成为一个亲王,是由于偶然的出身;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却是由于我自己。亲王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贝多芬永远只有一个!” 请以“只有一个”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要求:(1)除诗歌外,其它体裁不限。(2)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3)书写工整规范。(4分)

篇三:第三单元各课练习

第三单元各课练习题

《邓稼先》练习题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鲜为人知( ) 任人宰割( ) 大厦( ) ...

至死不懈( ) 截然不同( ) 孕育( ) ...

二、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鞠躬尽瘁:

2、死而后已:

3、家喻户晓:

4、妇孺皆知:

三、选词填定

1、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________者。( )

A.开始 B.开辟

C.开创 D.开展

2、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________,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

A.震荡 B.激荡

C.回荡 D.动荡

四、阅读课文第三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举了“文革”时期,邓稼先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表现了他出色的口才,请你站在邓稼先的角度,结合当时情况,说一句劝说的话。

2、文章第三部分中为什么要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3、根据本部分内容,概述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4、文中作者说“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

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作者这样的看法是否有道理,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练习题

巩固练习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无暇及此( ) 赫然而出( )

目不窥园( ) 热情澎湃( )( )

仰之弥高( ) 漂白四壁( )

2.解释下列词语及加粗字。

(1)诗兴不作: (5)迥乎不同:

(2)锲而不舍: (6)一反既往:

(3)群蚁排衙: (7)潜心贯注:

(4)兀兀穷年: (8)气冲斗牛:

3.填空

(1)本文所记叙的闻一多先生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文的作者是________,我们学过他的诗歌《________》。

(2)人家说了再做,我是________。

(3)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________,越坚,________。

(4)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________,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________,并指着这群败类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________,气冲斗牛,________!

4.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仿照上面的句式,选取你熟悉的一个同学来描写。要求:积极向上有新意。3、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概括了闻一多先生在治学方面的特点。( )

⑵“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的艰难困苦。( )

⑶“不动声响,无声无闻”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问,默默无闻,不问世事,与世无争。( )

⑷“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赞扬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

⑸“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赞扬了作为革命家闻一多先生言行高度统一的美德。( )

5、散文常用叙议结合的方法表明作者的见解,这篇散文也是如此。文中的议论有的放在有关的叙述之前(A),有的放在有关的叙述之后

(B),还有的放在叙述的中间;它们的作用或提示下文(a),或过渡衔接(b),或归纳总结(c)。请指出下面几处议论的位置和作用。

⑴“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 )

⑵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 )

⑶闻一多先生还有另一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 )

⑷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 )

拓展练习题

一、对这篇课文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与老师同学作进一步的探究。

1.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体会句中加粗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

2.作为学者的闻一多,作者选取了三个事例来表现,试分析并体会作者的详略处理?

答:

3.体会下列句中加粗的“说”的含义。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2)“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3)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

答:(1)

(2)

(3)

4.体会“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句的含义及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

二、阅读

我的父亲丰子恺,平时作画,喜欢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取材,记得抗战前在故乡时,他曾画过一个人牵着几只羊,每只羊的颈上都系着一根绳子。画好了挂在墙上,正好被帮我家挑水的青年农民看到了。他笑着说:“牵羊的时候,不论几只,只要用一根绳子系住带头的那一只,其余的都跟上来了。”父亲听了恍然大悟,同时想起了杜处士的故事。他重画了一张之后就把那故事讲给我们听。他说从前有个杜处士,珍藏着一幅“斗牛图”,是唐朝名画家戴嵩的作品。有一天他把画拿出来挂在门上晒,一个过路的牧童看到了,说“画错了!画错了!”杜处士听了心里想,一个乡下小儿竟敢批评起名画家来了,这还了得,便很不以为然地问错在哪里。那牧童说,两牛相斗,牛最用力的是两只角,尾巴总是紧紧地夹在两股中间的;画上的两只牛,尾巴都翘了起来,这不是画错了吗?父亲在结束故事时感慨地说:“看来要画好画,不能光凭想象,必须仔细观察事物,还应该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父亲说到做到。有一次为了画一幅背纤图,他事先特地到河边去进行实地观察,发现来往货船走在最前面的纤夫大多是倒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r2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