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规划与管理》复习资料 整理版

更新时间:2024-03-26 05:5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市政规划与管理》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从城市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城市最初是一种具有防御和商品交换功能的人类定居点。 2、城市的集聚性包含了诸多要素,主要包括人口的集聚和经济活动的集聚。

3、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城市人口逐渐增加,大城市逐渐增多,迅速膨胀的城市人口甚至使城市无法满足城市人口对城市功能的需要,出现了所谓“城市病”的问题。

4、工业化导致的城市化发展,使市政的概念逐渐突出并独立出来。

5、古代城市的市政与“乡政”并没有严格的区别,是一种城乡合治的体制。

6、一般认为,市政管理的主体是城市政府,也包含一定的城市公共团体、组织和市民,这是由市政公共管理的性质所决定的。

7、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城市政权的领导者。

8、我国的非政府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两种形式。

9、城市政治民主化,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本质要素,也是市政管理现代化的基本标志之一。 10、将个人利益表达纳入规范化渠道,避免非正式关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创新市民利益表达方式的重要方面。

11、市政体制的本质是处理城市中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 12、西方国家城市权力的中心,既不在城市的议会、政府或法院,也不在城市的政党组织,而在城市的商会。

13、副省级市是20世纪90年代在原有建制市的行政等级中新增加的一个层次,虽然在宪法第30条规定的中国行政区划中并没有这一层次,但在我国市级行政区划中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 14、我国城市行政管理,实行“两级政权三级管理”体制。

15、市政管理手段要从过去单纯的计划手段、行政手段为主转向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特别是重视公共政策的使用。

16、城市的战略愿景即城市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最终将要达到的总体目标。

17、就是因为城市基本职能的存在和强化,导致城市的形成、发展和迅速生长,这是城市存在和成长的根本动力。 18、供给型的城市发展战略观主要形成和发展于20世纪初叶至20世纪中叶的阶段,强调不断提升城市的生产能力,包括工业产品、有形服务等多方面,从而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实力。

19、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开始初步形成了营销导向的地方发展战略观。

20、人文GPD就是为了保障人的健康和全面发展而投入财富的增长指标,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方面。

21、现代城市规划的创始者本质上是一群社会改革家,虽然他们当时关注的是物质空间环境问题,但其思想的核心却是社会公正。

22、每个城市由于客观条件的不同,存在着不同的制约城市发展的因素,妥善解决城市发展的主要矛盾是搞好城市规划的关键。

23、土地用途管制的最根本的核心任务是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用途管制。

24、美国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中政府主导的主要是道路。

25、城市成长管理是主要针对城市空间规模扩展的控制和管理。

26、城市经济与乡村经济相比,一个显著区别在于城市经济是一种集聚性、综合性的经济。 27、城市经济管理中的经济方法主要是通过经济杠杆和经济责任制的运用,调整城市经济活动中有关各方面的经济利益,以达到控制、协调经济活动的目的。

28、世界银行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在评价政府在与市场相互协作过程中的作用认为,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是各国政府应该向社会提供的最重要的公共物品。

29、城市财政管理的具有公共性和地方性的性质。

30、税收是城市政府主要的收入来源。 31、在人口学理论分析中,通常用城市人口结构来描述城市人口的一些基本特征。 32、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是指由于人口迁移而引起的城市人口增长,它一般随着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并与城市自身的功能和吸引力大小有关。

33、户籍管理的实质是一个国家政府对其所辖人力资源所进行的控制和规划。

34、提高城市公共住宅的管理质量,必须从分析城市公共住宅的供求关系入手。

35、法定社区尤其是指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两级辖区。

36、城市环境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城市的自然环境;二是城市的人工环境。 37、“以人为本”是城市环境的根本宗旨。 38、煤烟型细微颗粒物PM10(即可吸入颗粒物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杀手” 39、排污权交易是当前国际上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的一种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市场运作方式,即在排污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允许企业买卖排污指标,以经济杠杆促使企业主动削减排污量。

40、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

41、纵观世界历史,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也是逐步实现城市化的过程。 42、我国城市化2004年已经超过40%。 43、城市边缘区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的成因中,城乡二元管理体制造成的双重标准和管理漏洞是根本原因。

44、小城镇是随着多种产业集聚逐渐由乡村形态转变为现代化城市的过渡性社区。 45、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是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

46、按政府机构的权力大小,可以将大都市政府分为超城市的和城际的两种类型。 47、非政府区域协调机构分为综合功能的协调机构与单一功能的协调机构两种类型。 48、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反映为各国核心城市的竞争,也表现为区域之间的竞争。

49、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

50、Citistate不是一个行政边界,而是一个组织边界、市场边界、信息边界、社会边界,乃至生态与环境的边界。

51、决策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核心。

52、对执行系统而言,最为重要的方面是执行的敏捷化程度,而这一点又必须以信息系统的完备和信息渠道的顺畅息息相关。 53、对于反应而言,留有足够的预备队是十分关键而又往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

54、危机管理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选

第 1 页 共 15 页

择合适的响应策略。

55、城市信誉危机突发事件处理,必须首先注意启动停止策略。 二、选择题

1、具体分析,现代城市的涵义主要从A、人口数量;C、产业构成;D、行政管辖区别于农村地区。

2、C、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人类社会中城市形成的直接原因。

3、总体来看,古代城市的经济功能较弱,主要以A、军事;C、政治功能为主。

4、A、美国是最早面临“城市病”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探索市政管理理论的国家,同时,也是首创多种城市市政体制的国家。

5、市政经济的基本特征是A、社会性;B、长期性;C、不可分性;D、政府性;E、公共性。 6、在我国城市中,城市政治权力系统包括A、市法院;B、中共市委;C、市检察院;D、市政府。 7、市人民代表大会主要有地方A、任免权;B、监督权;C、决定权;D、立法权。

8、根据《行政许可法》这部法律的规定,除A、国务院;B、省一级人民政府;D、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其他国家机关包括各个部门一律不能设定行政许可。

9、根据我国现行法规和相关制度,构成我国市民概念的基本条件为A、从事非农业生产劳动;B、居住在市区内;D、具有本市户口。 10、在我国城市中,D、集团参与渠道是一种方兴未艾的市民利益表达渠道。

11、市政管理体制的内容包括A、市行政管理体制;B、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C、市政府构成体制;D、市建制体制。

12、我国目前的建制市包括A、副省级市;B、县级市;C、地级市;D、直辖市。 13、中共市委对城市国家政权机关,包括对A、市人民政府;B、市人民法院;C、市人民检察院;D、市人大起着领导作用,处于领导地位。

14、下列的市政职能中,A、消防;D、治安管理属于传统职能范围。

15、市级政府的经济调控具有A、双向性;B、间接性;C、综合性;D、有限性;E、超前性的特征。

16、城市发展战略通常由A、战略措施;B、战略反馈;C、重点战略;D、战略愿景;E、战略依据组成。

17、城市发展战略依据,主要通过A、优劣机威分析方法;B、竞争—合作分析方法;C、政经社技分析方法;D、历史分析方法获取。 18、世界银行组织认为可持续城市是指一个A、适于居住的;B、银行信赖的;C、治理和管理良好的;D、有竞争力的城市。

19、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理论支撑包括A、范围经济;B、可持续发展理论;C、规模经济;D、集聚经济。

20、城市营销的主要内容包括A、产品;B、城市营销主体;C、目标市场需求;D、目标市场。

21、B、行政合理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不仅应事实清楚,在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和范围内做出行政决定,而且要求这种决定符合立法目的。

22、我国土地储备的运行模式包括A、上海模式;B、杭州模式;C、南通模式;D、武汉模式。

23、城市基础设施的特性是A、地方公共物品

性与效益的外部性;B、运行的协调性与系统性;C、经营管理的垄断性与多样性;D、建设的同步性与超前性。

24、现代城市成长管理从A、美国萌生。

25、根据国际经验,当城市化水平达到B、30%以后,城市化将步入高速发展的阶段,直至达到70%以后才逐渐减速至平稳发展,我国正处在这样一个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区间之中。 26、城市经济的一般功能是指城市总体的共同性功能,主要是以C、第三产业;D、第二产业为主导,为国民经济服务。

27、经济性规制主要针对B、信息不对称问题;D、自然垄断。 28、21世纪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城市化水平要达到60%。

29、城市财政管理的内容包括A、预算管理;B、城市维护与建设资金的管理;C、税收管理;D、预算外资金管理。

30、在公共选择理论出现之前,对政府行为的假设有A、慈善模式;B、民主模式;C、巨物模式。 31、一般情况下,把城市人口划分为A、中小学年龄;B、老龄;C、劳动年龄;D、托幼年龄。 32、依据一座城市的人口年龄比例将城市划分为A、稳定型;B、衰退型;D、增长型。

33、在D、衰退型城市的人口年龄比例中,幼年比例小,老年人口多。

34、从地域特征和管理角度考察,城市社区主要有A、自然社区;B、功能社区;C、法定社区。 35、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组成包括A、社区成员;B、社团性组织;C、企事业组织;D、行政性组织。 36、城市环境的特征是A、脆弱性;B、开放性;C、人为性;D、复合性。 37、目前我国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包括A、水污染;B、固体废弃物污染;C、视觉污染;D、大气污染。 38、城市环境保护的手段中A、行政手段;C、经济手段是日常管理的必要条件。

39、城市环境管理治理方面的制度包括A、谁污染谁治理制度;B、排污权交易制度;C、奖励制度;D、排污收费赔偿制度。 40、一个理想的循环经济系统通常主要包括的行为者是A、处理者;B、消费者;C、废物处理者;D、资源开采者。

41、A、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

42、C、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

43、各国城市化进程的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处于B、30%~70%左右,发展速度很快。

44、城中村产生的原因主要有A、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成本;B、交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成;C、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避;D、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 45、A、撤市(县)设区;B、撤村设街;C、人口农转非是未来区域中心城市行政区划改革的方向。 46、A、伦敦大都市政府,成立于19世纪末,是最早建立的大都市政府,开创了大都市政府的先例。 47、发达国家区域协调机构的特点是A、形式多种多样,且在不断调整;B、在组织上更多采用合作、自愿参与和弹性的方式;C、“政府”与“非政府”两类协调机构逐步融合;D、受政党更替的影响大。 48、从问题的相互关系不同,区域协调问题可以分为A、纵向协调;D、横向协调。

49、总体而言,区域协调机构的组织方式与运行机制可以分成A、弱调控模式;B、多元调控;D、强调控模式。

50、A、法国;B、荷兰;C、日本;D、希腊实行强调控模式。

51、对于突发事件而言,其涉及的内在结构体系并

非单纯的线性逻辑抑或平面关联,而是一个包含A、保障系统;B、执行系统;C、信息系统;D、决策系统的构架体系。

52、C、保障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支撑。

53、C、预防是突发事件管理最为重要的功能要求,是重中之重,也是各个国家突发事件处理中最为关注的焦点。

54、坚持快速反应,就必须把握A、齐;B、实;C、准;D、快。

55、突发事件处理的一般程序包括A、预警系统的建立;B、危机应对;C、危机判断;D、确认危机来源。

三、名词解释

1、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2、市政:是指城市政府根据国家法律和通过与市民个体与群体的互动,为实现城市自身和整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制定城市运行规则和公共政策,并主要通过行政手段保障城市公共事务运行的管理和监督行为。 3、市政管理学:是指研究城市政府行政机关和其他城市公共管理主体,对城市日常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规律的科学。

4、城市政治权力系统:是指拥有某种正式、直接行使城市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权力的各种组织。

5、城市政治参与系统:是指虽不具有正式市政决策和执行的权力,但对市政决策和执行有积极影响作用的群体、组织和个人的总称。

6、市人民团体:是指以表达和维护一定阶层的群众的具体利益为基础,担负着部分社会管理职能,起着依照各自的切身利益协调社会各部门之间关系的作用,并按照一定章程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的社会政治团体。在我国城市特指市工会、市妇联、市共青团等组织。

7、市民参政:是指市民个人或群体通过一定途径和形式向政府及其领导人员提出各种要求和建议(亦称市民的利益表达),向有关部门进行检举揭发,行使选举、罢免、监督等权利,阻止或促成某项政策的行为,参与城市管理与决策的各项活动。

8、市民利益表达:是指代表某种利益的市民组织或市民团体,通过一定途径和方式,向城市权力机构提出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利益要求的行为。

9、市政管理体制:是关于城市政权机构、特别是城市政府的建制、地位、职能配置和机构内外上下权力关系及运行机制的各种制度规范的总和。

10、市行政管理体制:是指市的行政组织结构、职能结构、行政管理方式和行政运行机制的总和。 11、集权制:是指行政权力集中于上级机关,下级机关没有或很少有自主权。

12、分权制:是指上下级依法各负其责,下级行政机关在法定管辖范围内有自主权,上级机关不得干涉。

13、层级制:是指政府组织纵向分作若干层级,每个层级所管业务性质相同,各对其上级负责,但其管辖范围随层级下降而缩小。 14、职能制:是指政府组织平行划分若干部门,各个部门所管业务内容不同,但所管范围大体相同。

第 2 页 共 15 页

15、完整制:又叫集约制或一元统属制,是指同一层级的各个机构或一个机构的各个组成部门完全集中于一个首长或一个机关的指挥监督之下,只存在单一的领导隶属关系。 16、分离制:又称独立制或多元统属制,是指同一层级的各个机构或一个机关的各个组成部门不集中在一个首长或一个机关的指挥监督之下,存在着多元的领导隶属关系。

17、政府职能:即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国家任务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在依法行使国家权力的过程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具有的作用。 18、市政职能:是指城市政府在依法管理城市公共事务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具有的作用,从动态来看,它是城市政府行使职权、发挥作用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19、市政执行:是指城市政府以贯彻市政决策为核心的职务行为,是市政府和它的工作部门以及工作人员执行市政决策中枢的决策、指令和法律法规的过程。

20、城市发展战略:是指在较长时期内,人们从城市发展的各种因素、条件和可能变化的趋势预测出发,做出关系城市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全局的根本谋划和对策,城市发展战略是城市经济、社会、建设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 21、可持续城市:是指一个有竞争力的、适于居住的、银行信赖的,而且治理和管理良好的城市。

22、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担负的任务和发挥的作用。

23、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

24、集聚经济:指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和聚合而给经济主体带来的一种额外的经济利益。

25、规模经济:是指因生产规模的扩大所产生的平均花费的降低,因为规模扩大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它们是通过高效的熟练工人、专门化的生产工具、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流程的专门化和产品的专门化等方法来达到。

26、经营城市:是指城市政府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城市的自然资源、基础设施和人文资源等进行优化整合和市场化营运,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

27、城市营销:是指把地区视为一个市场导向的企业,将地区的未来发展愿景作为一个吸引人的产品,通过强化地方经济基础以及更加高效地满足和吸引既有的和潜在的目标市场(主要包括产业、投资者、定居人口、观光游客和会议人士等),来主动营销地区的特色。

28、学习型政府:是指在政府内部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和机制,形成全员学习、团队学习、组织学习的局面,从而提高整个政府的群体能力。

29、循环经济:是指以可循环资源为来源,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并举,把人类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过程中,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生态负增长转变为生态正增长,实现人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30、城市规划:是指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

排。 31、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导城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基础,是城市政府进行城市规划管理的法律依据。

32、土地用途管制:是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土地用途区域,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土地的所有者、使用者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用途利用土地的制度。

33、土地利用:是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和社会经济的需要,通过采取一系列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的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活动。

34、土地利用规划:是据土地开发利用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历史基础与现状的特点,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等,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利用和经营管理活动。

35、土地储备制度:是指政府依照法定程序,运用市场机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对收回、收购、置换和征用等方式取得的土地,进行前期开发和储存,以公开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供应土地,调控各类建设用地需求的制度。

36、城市成长管理:主要是指以政府为主体的针对城市空间规模扩展的控制和管理。

37、城市基础设施:就是为城市生产和生活提供的一般公共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8、城市经济管理:就是城市政府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对城市经济环境、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协调,以使城市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取得最大的城市效益。

39、城市经济功能: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生活中所担负的任务和所起的作用。

40、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

41、宏观调控:是指政府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发展进行调节和控制,以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实现政府的政策目标,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经济措施。

42、规制:是指具有法律地位的、相对独立的政府管制者,依照一定的法规对被管制者所采取的一系列行政管理与监督行为。

43、城市财政:是城市政府参与社会收入或产品的分配活动,也就是城市政府在占有和支配一定份额的社会产品过程中与社会各方面发生的分配关系。 44、城市财政管理:是指以城市政府为管理主体,以市政工作为主要目标的预算管理、税收管理、城市维护与建设资金管理和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45、城市维护与建设资金:是指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与维护活动所需要的资金,是国家规定用于城市维护与建设的专项资金。

46、预算外资金:是地方财政或城市事业单位直接掌握的财政性资金,即根据国家财政管理制度的规定,不纳入国家预算,由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自收自支,满足各自特殊需要的财政资金,是下放财权的一种管理形式。

47、城市经济结构:是指城市是由多个产业、行业部门和企业组成的,每个产业部门从事着特定的经济活动,在城市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同的作用,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交织,形成一个整体。 48、城市人口:是指居住在城市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工作的非农业人口,包括拥有城市户籍的常住人口和在城市暂住的流动人口。

49、城市人口管理:是指城市政府对城市居民户籍和人口变动、人口流动的行政管理工作。

50、人口预测:又称城市人口发展现状的预测,就是根据城镇人口的现状和发展特点,运用科学方法,推测若干年后城市人口的状况。 51、社区:是指一定区域内有特定生活方式并且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

52、城市社区:是城市中的社区,是指城市中被道路环绕的居住地段上,由有特定生活方式并且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

53、城市社区管理:是指在市及市辖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街道为主导、居委会为协同,以社区组织和社区成员为依托,运用行政与法律、经济与教育、公德与情感等手段,合理调配和利用社区资源,发展社区事业,提高社区成员的生存质量,促进社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

54、城市流动人口:指没有城市常住户口暂住(具有暂住证)或暂时逗留于城市的人口。 55、环境容量:指在人类健康与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是考察污染是否发生的重要标志。

56、环境污染:指自然环境要素中,混入对人体有害、破坏自然生态的物质或非物质形式,并达到一定的程度、超出环境自我净化能力的现象。 57、环境质量:指自然环境构成的诸要素(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等)之一,或环境整体受到污染的程度。

58、环境保护:指采取各种方法保护环境,使之适合于人类的生存发展和自然生态平衡的实现。

59、城市环境:是指影响城市人类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60、城市环境管理:指按照一定环境功能目标,运用行政、法律、教育、经济与科学技术等手段,协调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以防止环境污染、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一种措施。

61、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是指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城市生态理论为指导,以发挥城市综合功能和整体最佳效益为前提,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从总体上找到制约和影响城市生态系统发展的综合因素,理顺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的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用综合的对策整治、调控、保护和塑造城市环境,为城市人民群众创建一个适宜的生态环境,使城市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62、排污权交易: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在污染物排放总量不超过允许排放量的前提下,内部各污染源之间通过货币交换的方式相互调剂排污量,从而达到减少排放量、保护环境的目的。

63、城市化:是指社会经济关系、人口、生活方式等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过程。 64、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发展到特定阶段所形成的紧靠城区的一种不连续的地域实体,是处于城乡之间,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经济等要素激烈转换的地带。

65、城乡一体化:是指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人为协调,达到经济一体化和空间融合的系统最优的状态。

66、城镇体系规划: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

第 3 页 共 15 页

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67、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同一区域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通过契约和协定,形成一个跨越国界或地区的商品、资本、人才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经济区的组织形式。 68、Citistate(城市联盟):是指由相同特征和功能的城市和城镇环绕所组成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上相对独立的贸易、商业和通讯区域。 69、公共紧急状态:是指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民,并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构成威胁。

70、危机管理:是指组织对所有危机发生因素的预测、分析、化解、防范等等而采取的行动。包括对组织面临的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技术的、自然的、人为的、管理的、文化的、环境的和不可确定的等所有相关因素的管理。

四、简答题

1、从政治学角度如何理解市政的内涵? 答:从政治学角度理解的市政是指城市政治主体围绕城市公共事物而展开的各种政治决策与行政执行活动过程的总称,目的是保持城市运行的稳定。

这一概念包含了如下几层意见:①城市政治主体是指全部城市政治体系;②城市公共事物是指城市广泛的经济、文化、教育、基础设施、社会福利、公共安全、交通、环境与公共卫生、公共事业、游憩设施等有关的城市社会公共事务;③政治决策和行政执行活动具体表现为城市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与执行过程;④市政的目的是政治性的,即保持城市运行各个方面的平衡与稳定。

2、从经济学角度如何理解市政的内涵? 答:从经济学角度理解的市政是指城市政府围绕城市公共经济事物而展开的各种公共经济决策与行政执行的活动过程的总称,目的是实现城市总体效益最大化。

主要有以下几层含义:①市政主体或者说城市政府作为城市政府经济职能的承担者,具有寻求城市效益最大化的行为取向;②公共经济事务是城市公共事务的物质基础,研究城市公共事务主要着眼于城市的公共经济事务;③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主要体现为运用经济手段引导和约束政策实施对象的经济行为;④市政的目的的经济性是以效用来评价的,即保持城市运行能在社会、经济、环境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中获得较高的发展速度和社会、环境、经济效益。

3、从法学角度如何理解市政的内涵? 答:从法学角度理解的市政是指广义的城市政府,包括城市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等主体,围绕城市事务而展开的各种国家政权管理活动的总称,目的是提供有效的公共供给,保证城市有序、高效、公平运行。法学意义上的市政着重研究在国家立法的前提下,如何补充立法的执行细则,针对市场失灵制定规则和保证市场秩序,以及为公平执法确定科学的行政程序,具体来说城市内各种国家政权管理的活动主要指:

① 补充国家立法,即根据国家法律原则,对于需要立法而国家没有明确法律规定的情况制定补充法律,保证各种行为有法可依;② 根据国家法律和城市运行的市场失灵现象,制定公共规制的规则,以保证市场运行的秩序;③

依法监督各主体的行为,通过法律程序和行政程序纠正各种“违规”现象。④ 依法调整行政程序,提高行政效率。

4、市政具有哪些特征?

答:① 政治性。市政实质上是一种国家管理活动,或者说是国家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② 历史性。市政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内涵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进;③ 系统性。市政是个大系统,是一个由各要素、各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④ 综合性。市政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管理活动。⑤ 动态性。市政不仅是组织、制度、体制等面的静态结构,而且也是一个有序运行的动态过程。

5、为什么说工业化改变了、促进了现代城市的发展?

答:①工业化改变了城市性质;②工业化造成了城市人口的集中;③工业化不仅创造了新兴的工业形式,而且带来了工业在地域上相对集中的倾向,以便满足企业资本寻求协作利益和竞争优势的需要;④工业化产生了一系列的关联效应,工业产品价值的实现要求有比较发达的商业、交通运输业、通讯信息、金融以及其他各种服务业,从而使城市的经济职能进一步复杂化。

6、市政管理学主要有哪些研究方法?

答:①综合分析方法。市政管理学的目的是指导市政管理实践活动;②系统分析方法;③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④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⑤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7、简述我国城市政治权力系统的构成。

答:在我国城市中,城市政治权力系统包括: ⑴ 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组织。

⑵ 国家政治权力系统的城市政权机构:①城市国家权力机关—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②行政机关—市人民政府;③司法机关—市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以及这些机构的下级组织机构。 8、简述中共市委的领导作用。

答: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城市政权的领导者,但城市党组织本身并不是城市国家政权机构,它并不直接、具体地管理城市事务,而是体现为市委对城市和城市政权机构的领导,市委的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 政治领导。政治领导主要指在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上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主要干部。

② 思想领导。指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全党和全体人民,提高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使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人心,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城市的繁荣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③ 组织领导。指通过党组织的工作,使党和广大群众成为一个坚强的战斗集体,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党的目标。

9、简述市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答:市人民代表大会主要有地方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决议的遵守和执行,保证国家计划和国家预算的执行; ② 审查和批准本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及其执行情况的报告;

③ 讨论、决定本市的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环境和资源保护、民政、民族等工作的重大事项; ④ 选举和罢免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选举和罢免市长、副市长;选举和罢免市人民法院院长和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选举上一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⑤ 听取和审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听取和审查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

⑥ 改变或者撤销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不适当的决议;撤销本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⑦ 保护社会主义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

⑧ 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项权利;

⑨ 制定地方性法规。

11、我国法院审判活动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①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②独立行使司法权的原则;③公开审理的原则;④尊重民族文字的原则;⑤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⑥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 12、我国各级市法院的审判活动包括哪些基本制度?

答:① 合议庭制。市各级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实行合议庭制;② 人民陪审制。人民陪审员依法参加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除不得担任审判长外,同法官有同等权利;③ 两审终审制。市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实行两审终审制;

④ 法官的职务职业限制制度。法官不得兼任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不得兼任行政机关、检察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的职务,不得兼任律师。 10、简述市政府的职权。

答:① 执行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议,以及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规定行政措施,发布决定和命令; ② 领导所属各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工作,改变或者撤销所属各工作部门的不适当的命令、指示和下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依照法律的规定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③ 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管理本市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环境和资源保护、城乡建设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民族事务、司法行政、监察、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

④ 保护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的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保护各种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少数民族的权利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帮助本市内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依照宪法和法律实行区域自治,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建设事业;保障宪法和法律赋予妇女的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和婚姻自由等各项权利;

⑤ 行政立法权。直辖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报国务院和本级人大常委会备案。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

第 4 页 共 15 页

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报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的人大常委会、人民政府以及本级人大常委会备案。制定规章,须经各该级政府常务会议或者全体会议讨论决定;

⑥ 办理上级国家行政机关交办的其他事项。 13、我国检察司法活动所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答: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②实事求是原则;③检察独立原则;④法制原则;⑤互相配合原则。

14、市人民团体的职能是什么?

答: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根据市委和上级领导部门的工作部署,结合本市和本团体实际,确定工作目标和任务,指导本团体的工作;②协助党政部门,参与城市管理;③代表和反映团体群众的利益要求;④沟通信息,协调矛盾;⑤监督和制约党政部门。 15、城市居民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①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及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②办理本居住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③调解民间纠纷;④协助维护社会治安;⑤协助政府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青少年教育等工作;⑥沟通政府与居民之间的联系;⑦搞好社区服务;⑧加强民族团结;⑨管理居民委员会的财产。

16、市民参政的意义是什么? 答:①市民参政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切入点;②市民参政是市民当家作主的集中体现;③市民参政是廉政建设的推进器。 17、目前我国城市在市政公开方面的主要尝试有哪些?

答:①设立市长公开电话,随时听取市民的意见,解答市民提出的问题;②实现现场公开办公制度,组织有关部门开赴现场,就地办理事务,解决困难问题;③建立政府发言人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记者招待会,公开市政府近期工作状况和目标;④举行公开的市政对话会或市政讲评会,由市党政机关主要负责人与市民直接对话,并对市领导班子进行评议;⑤实行公开办事制度,把市政机构的职责、权限、工作方式、工作程序,以及工作人员的姓名、年龄、性别和具体职责等,张榜公布,实行挂牌服务,并印刷成册,摆放在政府业务部门的窗口或其他地方,由市民自由取阅;⑥公开市党政机关重要领导人的活动、去向,包括日程、出国、出访、收入、住房、用车、子女、财务等,以便于广大市民的公开监督;⑦将重大市政决策和与市民息息相关的公共事务公之于众,允许记者采访,报道有关会议,并创造条件,允许市民旁听某些会议;⑧通过政府上网,将有关市政管理的法律、法规、政策和以上诸项内容公布于网上,便于市民了解、查询、沟通。 18、市民意见表达方式的创新主要集中在哪几个方面?

答:① 扩大基层和地方选举的范围和力度,广开言路,给各个阶层、各种职业、各社会团体和基层自治组织的市民,创造意见表达的途径和条件,并尽快将这些途径、方式和条件纳入制度化的轨道;② 在法制化、制度化的基础上,借助大众传媒及其他舆论工具,为市民参政议政提供一个意见表达的阵地;③ 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努力发展教育事业,积极开展

市民终身教育和职业培训,不失时机地抓好提高市民素质工作,以确保市民参政议政和意见表达的质量和效果。

19、我国市民利益表达的主要途径有哪些?

答:① 个人联系渠道。这是一种最为传统的表达方式,即在特定情况下利用家庭、学校、社区等地区范围内的各种血缘、地缘、事缘、学缘或其他非正式关系,来接近有关市政决策的人物,直接反映其利益要求。

② 代理人或代表渠道。即在城市政治系统内居于特殊地位并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个人,通常由他所的集团推选出来,进入城市权力系统内部,担任市政治或行政职务,直接参与政策制定,作为一个定社会集团利益的代理人。

③ 集团参与渠道。在我国城市中,集团参与渠道是一种方兴未艾的市民利益表达渠道,即通过职业集团对市政管理和决策施加有效影响,实现其利益要求。

④ 市民监督渠道。市民监督是维护市民利益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即通过政治、行政、经济、法律和舆论的监督,防止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侵害市民的合法权益,危害市民个人和整体的利益。

20、简述市政管理体制的概念、本质和核心。 答:① 市政管理体制:是关于城市政权机构、特别是城市政府的建制、地位、职能配置和机构内外上下权力关系及运行机制的各种制度规范的总和;② 本质:是处理城市中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③ 核心:是城市的权力在国家机构、政党组织之间的配置及其相互制约的关系。

21、简述市政管理体制的内容。

答: 市政管理体制包括的下四个方面的内容:① 市建制体制。实际上是国家为了便于对城市地区的管理而设置的一级政权机构。

② 市政府构成体制。包括城市国家政权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我国城市国家政权由市人及其选举产生的市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市人民检察院组成,通常概括为“一府两院”。

③ 市行政管理体制。包括市行政领导体制、市行政管理跨度和管理层次的有机结合体、市政府各职能部门与本级政府与上级对口业务部门的权责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等。

④ 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也称市权力系统权责关系,即在城市公共事务管理系统中,政府、事业单位及企业单位之间的关系定位。

以上四方面的内容中,市建制体制是市政体制存在的前提,市行政管理体制则是市政体制研究的重点:而市政体制的核心问题则在城市公共事物管理过程之中,各部门如何实现其职能。

22、我国城市建制体制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答:① 设市的标准;② 市的行政地位。市的行政地位是指在国家的行政区划级别中所处的等级和行政隶属关系;③ 市的设置模式。市的设置模式是指建制市设置的空间组织模式;⑷ 市的下级行政建制。

23、我国当前的城市设置模式主要有哪几种?答:① 切块设市模式,即以县的中心城镇或其他重要城镇连同其近郊部分析置市,城市区域与乡村区域界限分明,市县共存,城乡分治;② 多中心组合模式,即由若干个集聚中心或城镇组合而设置市;③ 整县改市模式,指将整个县改为市,或几个县整块合并为市,也包括撤销市外围的县并入市;④ 市领导县的模式,此种模式是由一个中心城市领导若干个县,即以经济相对发达的中心城市带动周围农村的城乡合治型的建制模式。

24、街道办事处的职能主要有哪些? 答:① 城市管理职能;

② 经济职能。即创办和主管经济实体; ③ 协调职能。即协调辖区内单位之间、居民之间、街道与居民之间、街道与居委会之间的关系;

④ 指导职能。主要指导居委会的工作。 25、处理党政关系的原则是什么?

答:①坚持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原则,从中央到地方均应如此;②依法活动的原则;③职能分工原则。

26、如何正确处理中共市委与市人大的关系?

答:①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必须坚持的一项重要原则;②市委应带头遵守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规和通过的决议;③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应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执法监督。 27、市政职能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① 市政职能是城市政府各项公共事务及其管理活动的组织化,代表了城市政府活动的基本方向,反映了城市政府行为的基本目的和宗旨;

② 市政职能决定着城市政府管理范围和组织规模;

③ 市政职能既取决于国家和地方行政体制,又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城市各级政府上下左右的行政关系,是中央、省和城市政府权责分工和事务分割的重要依据;

④ 市政职能是城市政府实施“三定方案”(定人、定编、定机构)的重要依据。 28、市政管理职能具有哪些特征?

答:①广泛性;②服务性;③规范性;④自主性;⑤多样性。

29、我国城市政府的基本职能有哪些?

答:① 经济职能:是指城市政府利用经济、财政、金融、法律和行政手段,从宏观上对城市经济进行调控、仲裁和服务,目的在于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良性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物质的丰富和生活的改善;

② 社会职能:主要是指城市政府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目的在于维护良好的社会公共秩序,促进城市社会的良性发展,为市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安全、福利、保障、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公共服务;

③ 规划职能:即城市政府依法制定的土地开发、资源优化、建设布局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中长期发展计划,目的在于预测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为城市建设和管理提供思想、政策和制度依据; ④ 建设职能:即城市政府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组织规划项目的建设和实施,进而落实城市规划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计划;

⑤ 管理职能:是在城市政府的各种规划项目落实以后,保证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秩序,维护城市能源、道路、交通、安全、市容、环境、卫生、防灾、消防等城市事务的正常秩序,对城市各项事业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包括决策管理、过程管理、绩效管理、法制管理等内容,目的在于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

30、我国市政管理的职能有哪些?

答:①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职能;②城市社会发展、社会控制与社会保障职能;③公共经济管理和经济振兴职能; 31、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职能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 5 页 共 15 页

答:① 城市规划与管理职能,即由市国土规划局依据国家法规和政策绘制城市一定时期的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蓝图的职能;

② 城市建设与管理职能,即由市城建局依据经批准的城市规划,实施城市具体建设项目的职能;

③ 环境保护职能,即由市环保局具体负责的贯彻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制定全市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及其相应的基础方法标准的职能。

32、城市社会发展、社会控制与社会保障职能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答:① 公安管理,其主要职能是预防和打击犯罪,与企事业单位的保卫部门共同保卫正常的工作秩序,维护社会治安;户籍管理;维护交通安全;安全防灾,保护公共财产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② 司法行政管理,其主要职能是培养司法人才,加强司法行政队伍建设;领导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普及法律常识,努力使国家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民主化轨道;贯彻以改造为主的方针,作好劳改劳教工作;领导管理公证、律师工作;

③ 民政管理,其主要职能是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民政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做好全市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优抚安置、减灾救灾、社会福利、殡葬管理、婚姻登记、行政区划、社会救助和军供站等;

④ 计划生育管理,其主要职能是宣传贯彻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编制并组织实施人口计划和长远人口规划,并培训计划生育管理和技术服务人员;指导计划生育人口学会、协会的工作,探索人口结构的调整,搞好理论研究和群众工作;

⑤ 劳动和社会保障管理,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全市劳动就业政策和劳动统计分析工作;负责城市养老、疾病、伤残等社会保障政策和基金管理;完善劳务市场建设,积极促进各单位开发劳动岗位,疏导城市流动劳动力;监督检查用工情况,落实国家劳动法规,保护劳动者利益;开展劳动力的基本教育和专业培训;搞好劳动保护和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等。 33、公共经济管理和经济振兴职能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答:除了城市规划与建设和社会服务的公共经济职能外,具体来说还包括:

① 公共财政职能,即由市财政局负责的城市公共投资和其他公共支出、税收、转移支付等职能;

② 公共产品供应和公共经济服务及其管理职能,即由市政府组织提供的解困房、公共保健、特殊物品供应等公共产品供应,和社区服务的管理职能;

③ 公共经济规制职能,即城市政府根据法规从保护和实现市民公共利益出发,针对市政经济活动中的市场失灵现象对城市公共事业(市政企业)的经济活动和行为进行的行政性约束,包括对价格、服务方式、投资规模、进入退出等方面活动的干预职能; ④ 城市经济振兴职能,即市政产业政策职能,是城市政府鼓励规模经济、保护中小企业利益、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经济信息公开、城市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等产业发展振兴的经济管理职能。

34、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的特点有哪些? 答:① 经济管理职能广泛而突出;② 对其负责的事务管理控制程度高,表现为控制面广和

控制程度高,而且还几乎都借助强制性的行政手段;③ 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服务职能较弱;④ 独立性的职权较少;⑤ 职权与职责相脱节。

35、新形势下市级政府经济调控的特征是什么? 答:① 双向性。即市级政府中观调控作用目的的双向性;② 间接性。即中观调控作用方式的间接性;③ 综合性。即运用多种调控手段和方法进行综合调控;④ 有限性。即市级调控的有限性;⑤ 超前性。即市级政府中观调控作用时效的超前性。 36、我国市政管理职能如何进行改革?

答:①实行市政职能的分解;②加强市政管理的法治化、制度化建设;③科学配置市政职能职位;④加强市政职能岗位人员的业务素质训练;⑤转变市政管理手段。

37、城市发展战略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① 战略依据,城市发展战略的依据就是城市制定发展战略时的基础和发展条件;

② 战略愿景,城市的战略愿景即城市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最终将要达到的总体目标;

③ 重点战略,重点战略是作用于对实现战略目标具有关键、主导意义而目前发展又比较薄弱,需要特别加强,且在发展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的经济环节、产业部门或管理领域的战略举措。

④ 战略措施,战略措施是针对实现战略过程中的矛盾所采取的策略和具体措施; ⑤ 战略反馈。

38、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理论支撑有哪些?

答:① 集聚经济。指在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和聚合而给经济主体带来的一种额外的经济利益;

② 规模经济。指因生产规模的扩大所产生的平均花费的降低;

③ 范围经济。强调的是企业生产上的多产品互补性;

④ 未利用资源和成长经济。企业通过对自身资源更好地利用能够实现新的增长,并从中获得成长经济。

39、城市营销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① 目标市场。分为在大类:企业、居民、旅游者;

② 目标市场需求。对应于企业、居民、旅游者不同的目标市场,其需求可归纳为创业需求、生活需求和旅游需求;

③ 产品。对于不同的“购买者”来说,城市提供的产品是千差万别的;

④ 城市营销主体。通常城市营销机构由公众、企业界人士和城市管理者共同组织。

40、如何制定营销导向城市发展战略?

答:①将城市作为企业来进行营销;②要在市场营销中取得长久的优势地位;③营销城市要“走出去”;④营销城市的另一个重要的目的是“请进来”。 41、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潜在重点是什么?

答:①全面导入绿色GDP、人文GDP的目标绩效观;②构建敏捷城市,提高城市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捷反应能力;③全面导入循环经济;④重视突发事件管理。

42、学习型政府组织具有哪些特征?

答:①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意愿,即组织的共同构想;②组织与各成员均善于学习;③组织结构扁平化;④组织具备极强的自我创造力;⑤弹性化的组织结构;⑥能够实现充分的自主管理。 43、建立学习型政府的作用和意义是什么?

答:①具有高效竞争力的学习型城市政府能够更好应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要求;②高瞻远瞩的学习型政府才能满足入世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③有凝聚力的学习型政府能够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水

平。

44、如何构建学习型政府?

答:①使公务员成为终身的学习者;②使政府成为适合公务员学习的组织;③使培训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5、简述城市规划的发展。

答:①第一代城市规划的理念——城市规划脱胎于建筑学;②第二代城市规划理念——城市规划的整体观;③第三代城市规划的理念——城市规划扩展到社会经济等宏观规划领域。

46、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答:①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②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③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47、城市规划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①收集和调查基础资料,研究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条件和措施;②协助制订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发展规模,拟定城市分期建设的技术经济指标;③确定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城市各项用地,并考虑城市空间的长远发展方向;④提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区域性基础设施的规划原则;⑤拟定新区开发和原有市区利用、改造的原则、步骤和方法;⑥确定城市各项市政设施和工程措施的原则和技术方案;⑦拟定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原则和要求;⑧根据城市基本建设的计划,安排城市各项重要的近期建设项目,为各单项工程设计提供依据;⑨根据建设的需要和可能,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步骤。

48、我国城市规划体系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① 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导城市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基础,是城市政府进行城市规划管理的法律依据;

③ 城市分区规划,城市分区规划是大、中城市为了进一步控制不同地段的土地用途,协调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所制订的规划,以便与详细规划更好地衔接。并非所有城市都需要编制分区规划,对于一些小城市和空间结构简单的城市可以不必编制分区规划;

③ 城市详细规划,城市详细规划是在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的基础上,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直接对局部地区的建设做出安排的具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两大类。 49、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是什么?

答:① 综合性,综合性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特点,它涉及许多方面的问题;

② 法治性、政策性,城市规划既是城市各种建设的战略部署,又是组织合理的生产、生活环境的手段,涉及国家的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众多部门。特别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都必须以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为依据;

③ 地方性,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是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能,其目的是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要根据地方特点,因地制宜地编制;同时,规划的实施要依靠城市政府的筹划和广大城市居民的共同努力;

第 6 页 共 15 页

④ 长期性、经常性,城市规划既要解决当前建设问题,又要预计今后一定时期的发展和充分估计长远的发展要求;它既要有现实性,又要有预见性;

⑤ 实践性,城市规划的实践性,首先在于它的基本目的是为城市建设服务,规划方案要充分反映建设实践中的问题和要求,有很强的现实性。其次是按规划进行建设是实现规划的唯一途径,规划管理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最后,城市规划的实践性还在于其可实施性,应当在规划编制时,考虑城市的财力和能力,不能盲目提出过高的要求,同时,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要注意城市规划自身的弹性。

50、城市规划的编制程序是什么?

答:我国的城市编制城市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进行。

⑴ 第一阶段——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又分为下列步骤:①勘察、搜集和分析城市的基础资料;②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纲要;③起草城市总体规划;④评议城市总体规划草案;⑤审议和通过城市总体规划;⑥上级政府审查、批准城市总体规划。

⑵ 第二阶段——编制城市详细规划,设市城市的详细规划由市政府的城市规划部门负责组织编制。县政府所在地镇的详细规划由县政府的城市规划部门负责组织编制。其他建制镇的详细规划,由镇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在编制城市详细规划时,可以提出多种方案,从功能、经济、环境、景观等效果和建设次序、周期等方面进行综合的比较和论证,然后选定实施方案。城市详细规划具有作为各项工程设计依据的性质,应当遵守国家和地方政府颁布的各种法规、技术标准和规定。

52、依法行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① 任何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都必须严格执行和遵守法律,在法定范围内依照法律规定办事;

② 任何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都不能够享有不受行政法调节的特权,权利的享受和义务的免除都必须有明文的法律依据;

③ 国家行政机关进行行政管理必须有明文的法律依据;

④ 任何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行为都是行政违法行为,它自发生之日起就不具有法律效力。一切行政违法主体和个人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51、城市规划管理中的行政法制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答:行政法制原则也即行政法基本原则,它是贯穿于行政法之中,指导行政法制定和实施的基本准则。

⑴ 行政合法原则。行政法首要的和基本的原则是行政合法性原则,它是社会主义法制原则的体现和具体化。

⑵ 行政合理原则。行政合理原则的宗旨在于解决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合理性问题;

⑶ 行政效率原则。遵循依法行政的种种要求并不意味着可以降低行政效率。廉洁、高效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要求,提高行政效率是国家行政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

⑷ 行政统一原则。行政统一原则分为三项内容:①行政权统一;②行政法制统一;③行政行为统一;

⑸ 行政公开原则。行政公开原则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原则在行政法上的体现,我国行政公开的原则是:国家行政机关的各种职权行为

除法律特别规定的外,应一律向社会公开。 53、行政公开原则的要求是什么?

答:① 行政立法程序、行政决策程序、行政裁决程序和行政诉讼程序公开;

② 一切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必须向社会公开,未经公布者不能发生法律效力,更不能作为行政处理的依据;

③ 国家行政机关及公务员在进行行政处理时,必须把处理的主体、处理的程序、处理的依据、处理的结果公开,接受相对人的监督,并告知相对人对不服处理的申诉或起诉的时限和方式;

④ 行政相对人向行政主体了解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时,行政主体有提供和解释的义务。 54、城市规划实施控制包括哪些内容?

答:①建设项目的审批,包括建设项目选址,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三个基本环节,通常称为“一书两证”;②违法建设的查处,根据《城市规划法》第37条,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对城市规划区内的建设工程是否符合规划要求进行检查。

55、土地利用的内容是什么?

答:① 土地利用方式:即据土地自然、社会经济特点所确定的土地利用类型,反映了土地利用的单元外貌特征;

② 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开发的深度,体现土地利用质量和密度,可以从低级到高级不等;

③ 土地利用的结构:在一定区域内各种单元土地利用方向的有机组合,是有效利用土地的关键之一;

④ 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布:指相同或相似土地利用类型在地域上的集中与分散状况;

⑤ 土地利用的效益:是指土地利用产生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效益,三者是辩证统一的。 56、土地利用规划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① 效益原则。即应全面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三方面的效益;

② 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相结合;

③ 动态原则。土地利用规划应随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旧有的规划在一定时间内有指导作用,但从长远看可能会成为有效利用土地的障碍;

④ 协调原则。土地利用规划涉及许多复杂部门,牵动方方面面的利益,必须由多个部门共同参与才能保证顺利完成并有效贯彻实施。

57、土地用途管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土地用途管制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从标本兼治的角度看,目前管制的重点是城镇建成区、城郊用地、村庄用地、农业结构调整以及基本农田保护区土地用途管制。通过对前二者的管制,提高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率,抑制城镇规模的扩大和郊区城市化的速度,从根本上保护耕地;对后者的管制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直接有效措施。土地用途管制的最根本的核心任务是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用途管制。

58、我国城市土地市场管理中存在哪些问题? 答:①城市存量土地供应失控;②协议出让,政府让利;③生地出让,效益粗放;④“有地没人用,有人没地用”。

59、土地有形市场的基本职能有哪些?

答:① 提供交易场所为土地交易、洽谈、招商、展销等交易活动和招标、拍卖会提供场地,为交易代理、地价评估、法律咨询等中介机构提供营业场所;

② 办理交易事务为政府有关部门派出的办事机构提供服务窗口,方便交易各方办理有关手续;

③ 提供交易信息公布和提供土地供求信息,收集、储存、发布土地交易行情、交易结果,提供有关土地政策法规、土地市场管理规则、土地利用投资方向咨询等;

④ 代理土地交易接受委托,实施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或受托代理土地使用权交易活动。

60、土地储备的运行由哪些环节构成? 答:① 土地的收购,是指土地储备机构采用对农地征收,对城市划拨用地转制,对城市出让用地转换、购买和到期回收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

② 土地的储备,在我国土地的储备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储备机构将收购集中起来的土地进行开发和再开发,通过清理权属关系、拆迁、平整、归并整理和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形成可供出让和出租的“熟地”(杭州称为净地)。其次,储备机构将已完成开发的“熟地”进行储备,等待出让。其中前一阶段也被称为城市土地整理;

③ 土地的出让,根据城市建设用地的需要,政府将那些经过一段时间的储备,并已完成前期开发的熟地,分期分批地推向市场。土地出让一般采取出售和出租两种方式。 土地储备的三个环节中,对土地市场供求关系和市场价格产生直接影响的是土地收购和土地出让两个环节。虽然土地储备的时间和数量对土地市场的供求会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都是通过收购和出让两个环节来实现的。 61、我国土地储备的运行模式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答:①按照市场机制运行的上海模式;②行政指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杭州模式;③行政指导、市场运作与土地资产管理相结合的南通模式;④土地储备与交易许可相结合的武汉模式。

62、城市基础设施的特性是什么?

答:①地方公共物品性与效益的外部性;②经营管理的垄断性与多样性;③建设的同步性与超前性;④运行的协调性与系统性。 63、以项目为主体的投融资机制的特点是什么?答:①在投融资中政府不再以负债人身份出现。债权人主要针对项目公司及其资产和现金流量追索其债权;②投资将与项目产权相结合;③有效分散各种风险;④融资结构中的信用支持形式多样。如根据受益者负担原则,以项目使用费作为投融资信用支持;以提供固定价格、固定工期合同或“交钥匙”工程合同等方式从工程承包公司获得信用支持;以项目竣工后的特许经营权或管理权来获得信用支持;⑤技术较为复杂,融资时间较长,前期成本有所增加。 64、以项目为主体的投融资机制可根据城市公共建设项目的不同特点采取哪些不同的投融资方式? 答:① 投资者共同组建项目公司;② 以“设施使用协议”为载体的投融资方式;③ 以“有偿供给”为基础的投融资方式;④ BOT投融资方式是指建设项目由企业投资建设,企业同时获得该项目一定期限的经营权,期满后再将设施转让给政府的一种投资建设方式,是国际通用的投资运营模式;⑤ 捆绑式组合型投融资方式,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无投资回报项目和有投资回报项目的捆绑和组合,将投资负担和投资回报相结合,从而形成一个项目成为另外一个项目信用

第 7 页 共 15 页

保证的投融资方式;⑥ PPP 模式,即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模式,指政府、营利性企业和非营利性企业基于某个项目而形成的相互合作关系的形式。 65、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渠道有哪些? 答:城市维护与建设资金是指导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与维护活动所需要的资金,是国家规定用于城市维护与建设的专项资金。其主要来源有:城市基本建设资金、城市维护费拨款、城市维护建设税、各种附加收入(即城市地方财政掌握的预算外资金)、城市公用设施与企业税后留利收入;城市按照互利、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向受益单位集资和收取的基本建设配套费、土地使用费、城市水资源费等等。 66、完善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的总思路是什么? 答:①重新界定城市基础设施的可市场化与不可市场化的界限;②充分发挥政府在基础设施投资中的主导作用;③利用项目的盈利性吸引非财政投资。

67、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机构有哪些? 答:① 综合机构,城市(乡)建设委员会,是市政府的工作部门,是市政府的全面负责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综合职能机构;

② 专业机构,即从事专门系统的管理机构; ③ 协调机构,它是横向的跨部门、跨行业的从事部门、行业之间协调管理的机构;

④ 临时机构,根据需要,市政府或它的职能部门为了筹建重大的基础设施工程,或综合解决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可以设置临时机构。

⑤ 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机构,除了上述市政府的工作部门和附属机关外,还有一部分是中央政府的部门设在城市的下级机构,它们与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工作上有协作关系。 68、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是什么? 答:①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统一领导,是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根本保证;②市政府其他有关部门的配合,以及区、县政府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的分工协作,是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组织保障;③改革和依靠基础设施的企、事业单位的经营和管理,是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关键;④吸收多种所有制经济投资和经营基础设施,是搞活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新途径;⑤人民城市人民建,是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源泉。 69、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内容是什么?

答:⑴ 城市供电管理。内容有:①输变电建设管理;②供电设备运行、检修管理;③用电营业管理。

⑵ 城市供水管理。内容有:①水资源管理;②供水工程的建设管理;③供水的水质和水压管理;④节约用水管理。

⑶ 城市供气管理。内容有:①供气规划管理;②供气工程的建设管理;③供气的安全管理。 ⑷ 城市道路管理。内容有:①对新建或改建道路的质量、进度的监督;②对道路的维修和养护;③路政管理。

⑸ 城市灾害管理。内容有:①各种防灾设施的建设和维护;②防灾报警系统和预警系统的建设和管理;③防灾物资的储备管理;④普及防灾救灾知识。

71、中国城市成长中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答:①城市用地数量增长过快;②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③城市新区开发的倾向严重;④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

72、中国城市成长具有哪些特殊性?

答:①城市化阶段差异;②城市化发展速度差异;③土地所有制基础差异;④中西方城市行政基础差异;⑤市场化程度不一。

73、中国城市成长管理的主要包括哪个方面的内容?

答:①土地投放的规模、时序和区位,是传统的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指向的目标;②成长模式——内涵与外延。对中国城市而言,很重要的一个成长经济因素就是城市中的未利用资源;③功能分区——纯化或复合。城市功能分区的纯化和复合利用必须以能够作为推动城市健康成长的满意方案出现,并主要基于市场的力量进行运作。

70、如何对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答:①使基础设施建设从事业型转向企业型;②使基础设施从福利型转为营利型;③使城市基础设施由保险型转为竞争型;④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人治型转为法治型;⑤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应当科学化。

74、城市经济管理具有哪些特征?

答:① 区域性。城市经济管理是城市政府及其所属机构,对本城市区域范围内的经济体系的管理; ② 综合性。城市经济管理既包括城市再生产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各个环节,又包括城市的各个经济部门、各类企业,是城市经济各环节、各部门、各企业的整装待发、协调和控制;

③ 两面性。城市经济管理既要服从中央政府的统一规划、统一下午,服从国家的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又要从本市的实际情况出发; ④ 二重性。城市经济管理的二重性是指它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75、现代城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①制定和实施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计划;②不断改革和完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③不断调整和优化城市经济结构;④有效控制城市生产力发展规模;⑤加强对企业经济活动的间接管理;⑹ 规划、建设和管理好市政公用设施。 76、城市经济管理的方法有哪些?

答:① 经济方法,经济方法是指依靠经济组织,运用经济手段,按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来管理经济,以达到预期的经济目标的方法。

② 行政方法,城市经济管理的行政方法是依靠行政组织、运用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的一种方法。 ③ 法律方法,城市经济管理中的法律方法,是指城市政府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来管理经济的方法。

77、城市经济管理机构由哪些系统构成?

答:① 决策系统。城市政府和市长是城市行政最高层次、最高权威性的决策中心;

② 执行系统。由宏观调控机构及专业经济管理部门的各局、委、办组成;

③ 咨询系统。由政策研究机构、政府情报咨询机构、社会研究机构、社会咨询机构组成;

④ 监督系统。由行政监督机构、经济调节监督机构、财政监督机构、法律监督机构、群众监督机构组成。 78、中国传统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① 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和单一的经营方式;

② 在经济决策结构方面,经济活动的决策权高度集中于政府手中,企业没有多少经营自主权; ③ 在经济调节结构方面,主要通过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管理,市场机制的作用微小; ④ 在经济利益结构方面,实行统收统支、统负盈亏,过分强调国家利益,忽视劳动者个人和企业的

利益,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

⑤ 在经济组织结构方面,按行政系统和行政区划来组织经济活动。 79、中国传统城市经济管理体制的主要弊端是什么?

答:① 政企职责不分,造成城市经济管理的行政化;

② 条块分割,城乡分割,造成城市经济组织结构的封闭化和分割化;

③ 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造成经济调节方式的单一化;

④ 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造成城市经济主体丧失从事经济活动的内在动力;

⑤ 排斥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造成城市经济生活的单调和呆板。

86、社会性规制的方式主要有哪几种? 答:①禁止特定行为;②对营业活动进行限制;③确立资格制度;④检查、鉴定制度;⑤基准、认证制度。 87、我国解决土地市场的垄断和投机的措施有哪些?

答:①制订法规,规范土地市场的进入;②土地交易过程的管理;③加强对土地使用的监管;④直接干预土地市场的供求。

96、近年来我国城市人口结构的变化是什么?

答:①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趋势;②文化结构的高文化发展趋势;③就业结构的服务化趋势。 80、我国城市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是什么?

答:①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② 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③ 转变城市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方式为主的完善的经济调控体系,保证城市经济的健康运行;

④ 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⑤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市居民提供同中国国情及市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81、21世纪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目标是什么?

答:①城市化水平要达到60%左右;②城市经济实力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③居民生活水平达到富裕水平;④城市经济与区域经济实现一体化。 82、中国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① 加速城市化进程,使城市化水平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重点是发展小城镇; ② 要在全国建立2~3个现代化国际城市并带动周边地区大中小城市的发展,形成最具活力和经济实力的城市群和城市带,成为三角支撑的国家经济支柱、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中流砥柱、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极;

③ 以特大城市、大城市为中心建立和发展

第 8 页 共 15 页

区域性的城市带和城市群,并以城市群带构架形成经济区,经济区成为中心城市的经济腹地。同时在每个经济区内要发展一批特大城市,发挥特大城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以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④ 建立一批生态城市;

⑤ 建立以交通为网络,以城市为结点,以市场为内容的国家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和基本构架,即以主干线、次干线、一般线三个层面的立体交通体系,超(特)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三个层次的城市体系,并以沿海、沿边、沿江三边城市作为通向国际市场的通道,以广大农村为基础,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完整的、强大的国民经济体系。

83、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答:① 垄断势力的存在;在垄断的市场上,供给并不由市场决定,垄断企业可以控制产量,进而影响价格;

② 外部性;外部性是指某种经济活动给予这项活动无关的第三方带来的影响;

③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特征,使市场调节无法提供充分的公共物品,导致市场配置资源无效率,引起市场失灵; ④ 非对称信息;完全市场的前提之一是完全公开和具备完全流动性的信息。

8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特征有哪些?

答:①具有“公共物品”属性;②以“间接性”为主;③以“经济性”为主。

85、经济性规制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答:① 进入规制。其主要手段有特别许可、特别注册制度和申报制;

② 数量规制。其主要手段有投资规制和产量规制;

③ 质量规制。其主要手段有质量标准和规范、质量达标许可证、专门的检查监督制度等; ④ 价格规制。其主要方法有边际成本定价、平均成本定价、历史最高水平限价以及投资回报率定价。

88、政府失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根据公共经济学界的研究,导致政府失灵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政府的行为动机;②政府的低效率;③政府的自我扩张倾向;④政府赤字问题。

89、城市财政管理的职能有哪些? 答:城市财政管理除了具有地方财政的优化资源配置、收入合理分配和稳定经济发展等作用外,还有如下的具体职能:

① 筹集资金,市政经济管理为了履行城市建设与维护的公共经济职能,要筹集大量的资金;

② 合理安排支出,这是城市财政(通过市政财务)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将筹集的资金有计划地分配给城市各部门各单位,并利用支出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制约分配比例和城市建设、城市经济中的各种比例关系;

③ 综合平衡调节,总体控制、全面监督,以解决城市问题、实现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

④ 财政监督和调节,财政监督和调节的职能是根据市政管理目标对城市主体的社会经济行为进行监督和调节的职能。

90、城市财政管理的内容有哪些?

答:① 预算管理,主要包括城市财政预算和由财政管理下的市政工程预算管理; ② 税收管理,1994年,我国分税制改革之后,

城市税收分别由国税局和地税局管理; ③ 城市维护与建设资金的管理; ④ 预算外资金管理。

91、从理论上讲,政府工作效率低下主要有哪几个方面的原因?

答:①缺乏竞争导致低效率;②政府没有激励提高效率;③监督信息不完备。

92、描述城市人口特征的指标有哪些?

答:① 城市人口数量,城市人口数量是指城市区域内人口的总数,包括常住人口数量和流动人口数量;

② 城市人口密度,城市人口密度是指城市用地范围内或城市区域内单位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常用人/平方千米或人/公顷等来表示;

③ 城市人口分布,城市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城市空间的分布状况,它涉及城市人口迁移、人口城市化、人口城市规划和增值等要素;

④ 城市人口性别比例,城市人口性别比例是指城市中人口总数或某个年龄段中男性与女性的人口比例;

⑤ 城市人口年龄比例,城市人口年龄比例是指在城市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数量的分布情况,或指各年龄段人口分别占城市人口总人口数的比例;

⑥ 城市人口职业结构,城市人口职业结构是指城市劳动人口在各社会部门所占的比例,即各部门的职工或劳动人员占城市在职人口总数的比例。 93、城市人口管理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①树立人口意识,贯彻基本国策;②正确选择城市人口增长途径;③做好人口普查和人口预测工作;④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⑤制定城市人口发展战略和规划。

94、做好人口普查工作的作用是什么?

答:①掌握人口的职业构成和行业的人才分布情况,利于决策机关研究人口的经济结构,使其合理化;②掌握人口的年龄构成和文化构成,利于规划托幼养老事业和文化教育事业,也为研究提高劳动力素质提供科学依据;③掌握民族人口构成及分布情况,利于制定符合实际的民族政策,特别是少数民族的生育政策;④掌握城乡人民各户平均人口情况,利于分析家庭人口变动的一般规律;⑤为研究城乡人口结构、地区人口布局和人口迁移提供资料;⑥为制定人口生育计划,预测人口发展趋势,以及制定切实可行的人口政策提供数据。 95、我国城市人口的运动趋势是什么?

答:城市人口运动包括城市人口存量、流量、结构等变化趋势。①城市人口存量不断增大;②城市人口流量不断增大;③城市人口结构变化。

97、简述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主要内容。 答:⑴ 城市流入人口管理。城市政府必须对流入本市的人口抓好以下工作:①加强流入人口的暂住登记和发证工作,以便准确地了解流动人口情况;②依靠社会力量,加强对流入人口的治安管理;③加强对流入人口的查验工作,及时掌握流入人口的动态状况;④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

⑵ 城市流出人口管理。城市流出人口管理的主要内容是:①建立流出人口登记制度;②建立流出人员培训制度;③建立流出人员档案。 98、如何加强居民身份证管理?

答:①从完善法律法规着手,规范居民身份证的管理;②加强对派出所户籍员工作的管理;③加强对居民身份证的日常管理;④加强对群众使用居民身份证的宣传教育;⑤采用高科技手段完善身份证管理。

99、我国城市流出人口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① 建立流出人口登记制度。市政管理部门根据流出人员的需要,制作统一规范的流动人口就业登记卡或者在身份证的基础上,增添有关内容,以方便流动者的流动性就业和居住的需要; ② 建立流出人员培训制度;

③ 建立流出人员档案。市政管理部门在流动人口就业登记卡的基础上,建立流出人口的反馈信息登记制度。

100、城市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① 改革城市住房建设投资由国家、单位统包的体制,实行城市住房建设投资由国家、单位、个人三者合理负担的体制,实现城市住房建设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和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

② 改革城市住房实物福利分配的方式,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货币工资分配方式; ③ 改革各单位建房、分房和维修、管理住房的体制,实行社会化、专业化运行的体制; ④ 建立以高收入家庭为对象的商品房供应体系、以中等收入家庭为对象的经济适用房供应体系和以低收入家庭为对象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廉价房或廉租房供应体系; ⑤ 根据“个人存储、单位资助、统一管理、专项使用”的原则,全面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

⑥ 发展住房金融和住房保险,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并存的住房信贷体系;

⑦ 建立规范化的房地产交易市场和社会化的房屋维修、管理市场。

101、城市政府住宅管理的职能是什么? 答:⑴ 住宅发展规划管理。这项工作主要有两方面内容:①城市住宅需求预测;②住宅发展规划;

⑵ 住宅商品化改革管理。住宅商品化管理是针对我国城市住宅管理体制的改革而出现的市政管理的特殊职能,目前城市住房的有如下几大类别和相应的管理方式:①公有租赁房;②房改房;③商品房;④经济适用房;

⑶ 一般行政管理。城市住宅一般行政管理是市房管局的一般职能。

102、城市公共住宅管理的范围是什么? 答:① 住房事务和服务的管理。即城市政府对公共住宅建设活动的开展、管理和评价;

② 公共住宅标准的建立和管理以及公共资助的住房租金和标准的管理;

③ 为一般公众或有特殊需要的人员提供专门住房,即建造购置、改造和修缮住所以及购置建造住房所需的土地;

④ 与提供住房有关的低收入社区管理;用以增加、改善或维护住房的津贴、补助或贷款的管理;

⑤ 提供和传播有关住房公共信息的机关以及与住房标准和设计有关的应用科研和试验开发。

103、城市公共住宅经营管理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① 城市公有住宅的分配与交换管理。城市公有住宅的分配与交换管理是指房管部门如何分配公共住宅以及分配后发生调换时重新分配的管理;

② 租赁租金管理。公共住宅建成后,在优先出售之后,要出租给不能购买住房的低收入者,于是就产生了公共住宅的租赁和租金管理问题;

③ 城市住宅维修。为了防止或减缓房屋的损耗,全面或者部分地恢复房屋的使用功能,除加强宣传教育、进行使用指导外,更

第 9 页 共 15 页

重要的是要加强房屋的维修管理。

104、社区主要由哪些要素构成?

答:①稳定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居住地域;②具有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的人群;③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设施;④具有本地特征的文化积淀;⑤居住人群对居住地的情感沟通和心理认同。

105、城市社区主要具有哪些特点? 答:①城市中被道路所环绕的居住地段为其地域,这一地域边界较为确定,范围较小; ②社区的人群规模大、密度高、异质性较强; ③公共设施较齐全,能够承担相对完整的社会功能,满足社区居民基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④社区内社会组织结构复杂,经济、文化发达,人们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有较强的归同感。 106、从地域特征和管理角度考察,城市社区可以划分为哪几大类?

答:① 法定社区。这主要是指具有法定地位,其界限可明确标定在地图上的社区,尤其是指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两级辖区;

② 自然社区。这是指人们长期共同生产生活或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而形成的聚集区; ③ 功能社区。这种类型是指由于人们从事某些专门的活动而在一定地域上形成的聚集区。 107、简述城市社区管理的主体。

答:① 行政性组织。这主要是指街道办事处及各政府主管部门在社区中的派出机构; ② 企事业组织。这主要是指社区中的各类生产、服务性组织,如工厂、商店、医院、学校以及各种业主管理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等; ③ 社团性组织。这是指群众性自治组织及专业性社会团体;

④ 社区成员。从性质上来看,目前社区管理是行政性、社会性与自治性相结合的一种模式,但无论从其本质还是从其发展来看,走向自治才是社区管理的基本方向。社区管理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实现它的自治,即由社区居民自己管理自己生活所在社区的社会事务。 108、简述城市社区管理的内容。

答:① 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这是指由社区内司法、警察、安全、消防等部门组成的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及由社区居民组成的从事治安保卫工作的自治性组织(如治保会、联防队、门栋关照小组等组织),为创造安全有序的良好社会环境,而对社区内的社会公共秩序、户口、特殊行业(如旅馆业、旧货业等)、道路交通、消防及法制和安全教育进行的管理;

② 社区环境卫生管理。这是由街道环卫所及各房管所、园林所及社区内各单位组成的市政管理委员会以及群众自治性组织和全体社区成员,为谋求适合居民身心健康的和谐环境,而对生活垃圾、污水、粪便处理工作,道路清扫工作,植树种草等绿化工作,以及环保宣传工作等等进行的管理; ③ 社区卫生保健。这主要是指由街道卫生科、计划生育委员会及地段医院和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的卫生保健部门,组织发动社区成员,为保证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而对卫生防疫、计划生育、老年人保健、妇幼保健和少年儿童保健,以及心理咨询、社区康复等工作进行的管理;

④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这主要是指由社区自治性组织和各专业性团体,以及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发动全体社区成员,积极开展创建文明

小区、文明里弄、文明楼和文明家庭等活动,进一步完善调解、帮困、服务网络。同时,做好教育、科学、文化、艺术、体育及传媒的发展规划,以生态环境物质文明为基础,加强理想、道德、法制教育,提倡科学的生活方式,形成文明的社区社会风尚。

109、经济转型给社区管理带来了哪些新的挑战? 答:①“无单位归属人员”日益增多;②外来人口越来越多;③随着市政管理体制的权力着力点的下移,许多繁重的市场管理、市容保洁、园林绿化、民政福利、计划生育、社会秩序、道路畅通、居民动迁安置等管理任务逐渐在社区一层展开工作,这给城市社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整合能力的要求。 110、在处理社区自治组织和城市政府各级相关机构的关系中,要遵循哪些原则?

答:①面向社区,重心下移的原则;②事权下移,责、权、利配套的原则;③以人为本,资源整合的原则;④有利于扩大民主,依法自治的原则。 111、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答:从总体上看,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目标已确定: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城镇住房制度,实现住房商品化、社会化;加快住房建设,满足城镇居民逐步增长的住房需求;发展住房金融,建立与规范住房交易市场,促使住宅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112、如何理解城市环境的内涵?

答:由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组成的城市环境在内涵上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①人口与环境的关系;②经济与环境的关系;③资源与环境的关系。 113、城市环境具有哪些特征?

答:① 复合性,城市环境是一种高度人工化的自然—人工复合环境;

② 人为性,城市环境是以人为主体和中心的环境; ③ 开放性,城市环境是一个高度开放性的环境系统;

④ 脆弱性,由于城市环境是高度人工化的环境,受到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自然调节能力弱,主要靠人工活动进行调节,而人类活动具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而且影响城市环境的因素众多,各因素间具有很强的联动性,一个因素的变动会引起其他因素的连锁反应,因此城市环境的结构和功能表现出相当的脆弱性。

114、目前我国的城市环境污染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① 大气污染,煤烟型与机动车尾气的复合型污染直接破坏了城市大气环境;

② 水污染,有机污染仍然是水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

③ 固体废弃物污染,城市垃圾是城市环境的重要问题;

④ 噪声污染、光污染、电磁波污染和视觉污染等在城市环境中的破坏作用也不容忽视。 115、城市环境管理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⑴ 城市环境的国家标准管理。具体管理内容包括:①污染物控制指标管理;②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它包括对污染物和污染源两方面的控制管理;③城市环境总量结构控制管理。

⑵ 制定城市环境发展战略;⑶ 城市环境规划管理;⑷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116、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是什么?

答:①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落后。②污染治理机制尚不健全。③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仍是污染治理的强硬约束。④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 117、城市环境规划编制的依据是什么?

答:①城市总体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②本地区的环境状况和改善环境的要求;③经济技术的现

实条件和发展水平。

118、城市环境规划的程序是什么?

答:① 确定环境规划目标,目标的确定是编制规划的中心环节;

② 掌握城市区域的环境现状、特征、主要环境问题与制约因素,主要是进行调查以及收集整理、监测分析城市环境的基础资料; ③ 进行人口、资源、环境预测,为了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行预测是一个关键环节;

④ 提出控制污染、改善环境的具体要求和实施方案,在提出具体要求和措施时,要着眼于区域背景下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119、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内涵和目的各是什么?

答:①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就是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城市生态理论为指导,以发挥城市综合功能和整体最佳效益为前提,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从总体上找到制约和影响城市生态系统发展的综合因素,理顺经济建设、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的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用综合的对策整治、调控、保护和塑造城市环境,为城市人民群众创建一个适宜的生态环境,使城市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②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目的在于解决城市环境污染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120、为什么说我国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展落后于城市坏境保护发展的需要?

答:①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理论、规划、工作程序、效果评价等还不够完善,没有做到法律化、程序化与定量化。各城市间综合整治的进展也不平衡;②市长负责制,部门参加,环境保护部门监督管理,分工合作,各负其责的综合整治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各部门参与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还不够积极主动。

121、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答:①把环境保护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②改革城市环境管理体制,强化环境管理;③广开渠道,解决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资金来源;④加强政府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领导。

122、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①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该原则有三层涵义,一是城市的环境保护规划与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结合;二是城市的环境保护规划与城市规划相结合;三是全面规划城市的环境保护工作;

② 综合利用、化害为利,这是指全面和充分地利用各种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既充分地利用资源和能源,又减少环境污染;

③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城市环境一旦污染便很难恢复,因此保护环境应以预防为主,但预防不可能完全避免污染,对已经存在的污染必须治理,因此要防治结合; ④ “三同时”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在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时,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⑤ 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防治污染不仅仅是政府的职责,也是全体社会组织和市民的职责;

⑥ 污染者负担原则,指污染和破坏环境造

第 10 页 共 15 页

成的损失,由排放污染物和造成破坏的组织或个人所承担;

⑦ 除了上述原则以外,城市环境保护与管理还应始终坚持一个总的原则,即可持续发展原则。

123、如何理解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原则? 答:①城市的环境保护规划与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结合;②城市的环境保护规划与城市规划相结合;③全面规划城市的环境保护工作。以上三层涵义中第一、第二层涵义强调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应当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紧密结合、统筹安排,使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三者协调发展,第三层涵义强调环境保护管理本身的规划需要全面综合考虑。 124、简述城市环境管理的手段。

答:① 行政手段,这是以政府的名义,通过研究制定城市环境管理的政策,组织制定城市环境规划以及在自身职能范围内的一系列政策活动对城市环境进行管理;

② 法制手段,包括建立和健全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并且按照环境法律、法规依法对城市环境进行管理。一是做到有法可依,二是做到依法办事,三是做到违法必究;

③ 市场手段,指运用价格、成本、利润、税收等与价值有关的各种经济杠杆,影响和调节社会再生产过程,利用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使国民经济在生态环境健全的基础上发展; ④ 技术手段,即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对城市环境进行管理,改进城市环境管理的手段,提高环境管理的质量;⑤ 教育手段,包括两个层面的教育,一是环保知识的教育,教育各社会组织和公众懂得如何进行环境保护;二是环保意识的教育,教育社会组织和公众懂得城市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上述几方面的手段应综合使用,不能偏废,其中法制手段是根本保障,教育手段是长远基础,技术手段是优化条件,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是日常管理的必要条件。

125、城市环境管理的制度有哪些?

答:① 预防方面的制度,包括环境监测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许可证制度;

② 治理方面的制度,包括排污收费赔偿制度、谁污染谁治理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奖励制度;

③ 监督方面的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对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规定必须运用目标化、定量化、制度化的管理方法,确保责任范围内的环境质量符合要求。

④ 排污检查制度,环保部门有权对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监督其是否遵守排污许可证的规定。

126、循环经济3R原则的内容是什么?

答:① 减量化原则,循环经济的第一法则是要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因此又叫减物质化;

② 再利用原则,循环经济第二个有效的方法是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多种方式地使用人们所购买的东西;

③ 资源化原则,循环经济的第三个原则是尽可能多的再生利用或资源化。

127、如何理解循环经济中3R原则的排列顺序?答:①3R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②人们必须认识到再生利用存在的某些限度;③综合运用3R原则是资源利用

的最优方式。

128、环境污染末端治理的局限是什么?

答:①传统末端治理是问题发生后的被动做法,因此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污染发生;②末端治理随着污染物减少而成本越来越高,它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增长带来的收益;③由末端治理而形成的环保市场产生虚假的和恶性的经济效益;④末端治理趋向于加强而不是减弱已有的技术体系,从而牺牲了真正的技术革新;⑤末端治理使得企业满足于遵守环境法规而不是去投资开发污染少的生产方式;⑥末端治理没有提供全面的看法,而是造成环境与发展以及环境治理内部各领域间的隔阂;⑦末端治理阻碍发展中国家直接进入更为现代化的经济方式,加大了在环境治理方面对发达国家的依赖。 129、如何理解城市化的内涵?

答:城市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①人口向城市的集聚;②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变;③农业产业向非农产业的转变;④农业景观向城市景观的转变;⑤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130、城市化浪潮的动力系统包括哪些内容?答:①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内在动力;②农业现代化是城市化的推动力;③信息化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131、城市化的进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① 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30%,发展速度比较缓慢;

② 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处于30%~70%左右,发展速度很快;

③ 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70%,发展速度大为降低,进入平稳阶段。

132、简述我国现代城市化发展的脉络。

答:① 城市建设健康发展时期(1949~1957),这是我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化水平保持协调发展的较好时期;

② 城市发展波折时期(1958~1965),这一时期,城市发展出现大起大落;

③ 城市发展停滞时期(1966~1978),在这整个期间,城市建设和发展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④ 城市发展恢复正常、城市化进程加快时期(1978年以后),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逐渐转入城市,我国城市发展步入一个健康的、快速发展的时期。

13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城市发展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 答:①地域型市的出现;②市管县体制的广泛推行;③小城镇建设的迅速发展。

134、在我国城市化的过程中,城乡之间出现了哪些新的问题?

答:①城市和乡村的空间交界地带——城市边缘区中存在的众多经济、社会问题;②城市中的灰色地带——城中村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③生活工作在城市中的农民工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135、城市边缘区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①城乡交错的地域综合性;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复杂性;③功能的双重性,即表现为对城市的依附性和对农村的带动性;④发展演变的动态性和不均衡性。

136、城市边缘区管理中现存的问题有哪些?

答:①发展建设无序,违法用地、违章建设现象普遍存在;②基础与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生活环境质量较差;③经济收益主要依赖不断升值的土地及物业租赁,利益调控缺乏弹性;④社会治安形势严峻,是刑事犯罪的高发区;⑤精神文明建设落后,社会文化层次偏低;⑥流动人口大量聚集,是城市人口管理的“盲区”。

137、城市边缘区管理中现存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①城乡二元管理体制造成的双重标准和管理漏洞是根本原因;②管理的理念仍停留在农村层面,导致了问题的复杂化和治理难度加大;③改制与后续管理衔接不够,造成改革不彻底或阻力较大;④在城市化扩展中对城市边缘区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滞后。 138、城市边缘区的管理原则是什么?

答:①更新观念,强化大都市整体意识;②加快改制步伐,理顺管理体制,尽快消除“二元结构”,转向一体化发展;③加强统一规划、建设,严格监督管理,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④推进小城镇建设,实行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双向城市化改造措施;⑤营造良好的社区生活环境。

139、城中村的成因是什么?

答:①投资主体回避农村居民点以减少建设成本;②交通轴的效益衰变规律和灰色区的形成;③农民对被动快速城市化的回避;④村镇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控制土地。

140、城中村对城市建设管理的负面影响有哪些?

答:①城市整体环境的恶化;②土地资源的浪费和远期更新成本的增大;③社会问题的滋生。

141、简述城中村的生命周期。

答:城中村并非永久存续的现象,其发展有自身的阶段性,从形成到消亡要经历四阶段:

① 聚落形成阶段:传统农村居住聚落,也可称为“前城中村”阶段;

② 城市边缘区阶段:城乡接触; ③ 城中村阶段:城乡冲突;

④ 城中村瓦解阶段:完全城市化;经过上述四个阶段,城中村完成了从形成、发展到消失的过程,因此,也称为城中村的四阶段“生命周期”。

142、引导城中村城市化的对策是什么? 答:①从发展决策入手,进一步集中城市决策权;②从城中村内在要求入手,启发、鼓励其自身进步;③从体制入手,改革土地、人口与城市管理体制;④从经济入手,将城中村纳入城市经济体系;⑤从文化入手,针砭城中村弊端,弘扬城乡融合与现代文明;⑥从法律入手,严肃处理城中村所滋生的违法现象;⑦从组织人事入手,培养高素质的村镇领导人;⑧借鉴其他城市处理城乡矛盾的经验。

143、城中村村民不愿意放弃农村户口的原因有哪些?

答:①村民教育水平低,即使“农转非”也不能改善他们在城市谋职难的处境;②农村户口可满足村民生育两胎的愿望,即使超生,也无开除公职之忧;③农村户口是参与村镇经济收入分红的条件;④农村户口拥有一定的宅基地配额,村民可建屋收取租金。 144、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意义是什么?

答:①实现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二元结构转换的需要;②“分久必合”——城乡复合系统发展的需要;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 145、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要点是什么? 答:①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和“平均化”;②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③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④城乡一体化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

146、传统的封闭式城市发展思路的不足有哪些?

答:①未能突破行政区隔的束缚严重限制城

第 11 页 共 15 页

市发展;②未能全面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影响的相关利益主体;③强调城市自身发展的影响。

147、区域协调的内涵和特征分别是什么? 答:① 区域协调问题大体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一个或多个城市或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为追求更多利益而需要与辖区之外的其他城市和地区进行协作的问题;二是一个城市或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和地区发生矛盾和冲突时,需要通过谈判或仲裁等方式达成妥协和调解的问题。

② 特征:从城市和区域协调的涵义出发,城市和区域协调节的基本特征饭两个方面即:必定发生在具有独立利益的个体之间;必定发生在各个体联系密切、相互影响程度很大的领域内,特别是公共领域内,如跨地界的基础设施建设、共有资源的利用、环境污染问题等。 148、城市群协调发展的益处有哪些?

答:⑴ 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壁垒消除,加快要素自由流通,有利于降低运行成本,也有利于资源在更大地域空间的有效配置;

⑵ 市场一体化会带来市场规模的扩大,使各城市有更大的可能获得规模经济,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率;

⑶ 一体化意味着城市内部竞争激化,迫使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开发利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这样又反过来会提升区域竞争力;

⑷ 各城市在一体化的信息平台上更有利于研发和生产的结合,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机会增多,创新的成功率提高,产生分割状态下所不能得到的效果;

⑸ 各城市以综合的力量,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来加强和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关系,更有利于融入国际市场;

⑹ 一体化使各城市对区域培养出归属感,进而凝成一种合力,可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

⑺ 一体化的区域把全球市场化为区域市场,有效地降低了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从而提升本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

⑻ 协调发展能使区域在经济与社会、环境之间取得平衡,维持地区的持续竞争力和魅力。 149、国外区域协调机构产生的必要性是什么?

答:①大城市人口和地域迅速扩展,城市需要新的发展空间;②地方政府组织机构过小;③城市之间各自为政。

150、西方区域协调机构的类型有哪些? 答:① 综合性的城镇群政府。这样的政府组织职能是在城镇群范围内行使类似于地方政府的综合职能;

② 仅有单项职能的专门机构。这类组织是几个地方政府的联合体,负责某专项公共服务; ③ 某一区域的专门管理机构。负责管辖某一特殊系统或地域,如港口、桥梁等;

④ 非政府的城镇群协调机构。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协调各城市、郡(县)之间的关系。 151、当前我国区域协调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①产业的分工与合作;②环境的治理与自然生态、人文资源保护;③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和共享;④共同的行为规则和标准的制定;⑤区域整体形象塑造与创新网络构建。 152、区域协调有哪些不同的调控模式? 答:① 强调控模式,以前苏联及东欧等社会

主义国家最为典型;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采用这种模式的以法国、荷兰、希腊及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为代表;

② 弱调控模式,这类国家对区域发展实施调控的力度较弱,一般对规划不作集中统一管理,也不强调区域发展的统一安排,各种规划由区域或城市自行编制;

③ 多元调控模式,对区域发展实行多元调控模式的国家以英国、德国、丹麦、意大利等国为代表。

153、区域协调的手段有哪些?

答:⑴ 法律手段。区域协调开展得较好的国家无一不以完备的法律为保障。

⑵ 财政和经济手段。主要是通过政府的投资、经济补贴、基金、诱导资金、减免税收等方式,来保障进行区域协调所需要的资金来源,这些手段往往也以法律和政策规定的形式出现。

⑶ 行政手段。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区域协调管理机构的设置;②行政权力的行使方式。

⑷ 规划手段。通过城镇体系规划和区域规划来协调区域发展中的各种空间和产业问题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⑸ 社会手段。主要是采用公众参与和广泛的社会支持,以动员各种社会资源参与规划,保证与监督区域规划的实施。

154、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①确定规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针;②合理进行生产力布局;③拟定区域人口和城镇居民点体系的发展规划;④统一规划区域性基础设施;⑤建立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⑥统一规划、综合平衡,以达到最优的社会效果。 155、如何判断什么是紧急状态?

答:判断紧急状态与否可以根据以下几个特征:①必须是现实的或者是肯定要发生的;②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③阻止了政权机关正常行使权力;④影响了人们的依法活动,必须采取特殊的对抗措施才能恢复秩序等。

根据引起紧急状态的原因不同,一般可以把“突发事件”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灾害引起的紧急状态;一类是由非自然因素引起的紧急状态。

156、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决策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决策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核心。决策系统的主要任务是:①制订突发事件处理预案,构建预案储备库;②对突发事件的性质、程度、潜在范围和影响进行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根据预案或紧急处理导则启动危机处理过程;③进而导入对事件处理的意志,不断调整细化对事件的判断;④从而对事件的处理做出敏捷的、具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的决策;⑤根据决策执行调整或重新制订决策以及总结突发事件运作绩效等内容。

157、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信息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信息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各个系统关联衔接的重要通道。信息系统的任务在于:

① 适时、适度地发布警情和公示,让住民获取有益、可信、清晰、及时、有权威和具有安定效力的信;

② 对突发事件的事前宣传;

③ 信息系统还必须肩负多部门、多层次、多主体之间的信息传递任务;

④ 信息系统还必须具有强化监控与即时反应突发事件特征性指标变化的功能,定期公布突发事件的现时状况,预测发生、发展及流行趋势,并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议。

158、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执行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执行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中最直观的表征。执行系统的任务在于对决策进行敏捷的、全面的贯彻。具体来看:

① 执行系统必须保障能够迅速启动预案,对于首次出现的情况应能够迅速转化采取近似处理方案;

② 即时反馈执行结果,并通过信息系统向决策系统进行执行反馈;

③ 处理,对执行中的短缺资源进行评估,并及时反馈至决策系统,采取替代或加大投入的方法来保障执行的绩效。

159、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中保障系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保障系统是突发事件管理结构体系的支撑。对于保障系统而言,其主要作用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①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物质资源保障;②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非物质资源保障,如信息库、数据库、人才库等等;③提供有效的作为绩效评估系统绩效的物质载体。

160、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何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

答:①宣传教育;②准备预案;③构建预警机制,推行公示措施;④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使官、产、学、民、媒之间的信息传递通畅。

161、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何做到快速反应?

答: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彻做到快速反应,就必须把握“快、准、齐、实”四个要点: ① “快”就是信息完整、准确和快捷,在此基础上,迅速召集突发事件处理队伍进行快速反应,赶赴现场处;

② “准”就是接到报告后,特别是到达现场后,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和事态现状进行综合分析,作出准确判断,拟定强有力的针对性措施;

③ “齐”就是对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要做到统一领导、统一方案、统一发布信息; ④ “实”就是调查处理方案确定之后,分工负责,狠抓落实,并且进行督促检查,督办到位。

162、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何实现社会经济生活的全面恢复?

答:在突发事件的影响逐步消除的过程中,另一个功能是实现社会经济生活的全面恢复。这一功能的实现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①恢复生产、生活;②应对突发事件周期性特征中的下降、回复阶段,进行全面的宣传,通过包含媒体、政界等多方、多重的影响,提升住民预期,改变和提升外界对地方的预期;③坚决避免事件“死灰复燃”现象的发生,强化扫尾工作;④逐步实现突发事件相关资源和“生产”能力,从“战时”向“平时”的转化。

163、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对风险进行管理的步骤是什么?

答:①对城市的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列举出可能出现的风险;②对这些风险进行确认,排除不存在的风险;③对各种风险列举在管理目录中;④对列出的风险进行横向分类与纵向分级。

164、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如何进行危机判断?

答:①对可以预见且时间和资源允许处理的

第 12 页 共 15 页

风险,尽量减少其发生的可能;②对可以预见但可能发生概率较低的风险,可以进行投保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③对现在没有表现出来,但其爆发总存在一定征兆的风险,采取建立预警系统对其监控;④对那些完全不可预测到的风险,则必须建立起一个有效、完善的危机处理机构,以对随时出现的风险进行处理和灾后恢复。

165、如何进行危机的评估?

答:①计划与情报部门应及时、积极地对危机事件进行调查和信息收集,确保在较短时间内,将准确的信息传递给危机应对机构的指挥者;②根据获取的信息,对危机事件进行评估;③对危机的起因进行调查,找到危机爆发的真正原因,并确定主要危机;④危机反应计划的制定。

166、危机计划制定过程中的要点是什么? 答:① 在现有的可利用人员水平上,确定危机处理的领导小组,并保证其他非危机处理部门能够正常的运转;

② 谨记变化应比计划快。危机事件中,不确定性很高,类似于“做什么”、“如何做”的教条似的计划是不可取的;

③ 将危机指挥和协调部分写入计划当中。在制定适当的危机反应计划之后,应遵循计划的大原则、大方向,在危机应对机构的统一调度、安排与协调之下,对危机事件进行迅速、果断的处理。

167、处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所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答: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第一原则是迅速地阻绝传染,将可能发生的危机尽可能缩小;其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理还要注重对公众的实时传播,即时准确的公示信息是避免猜测、恐慌的最佳方案。

168、城市信誉危机突发事件的处理原则是什么?

答:城市信誉危机突发事件处理,必须首先注意启动停止策略,即使危机事件和谣言立即打住,不能令其再发展,并着手调查处理危机事件。其次,保障在突发性事件中,必须也只能有一个权威声音。政府恰恰可以承担这个角色,它的权威性和可靠性,也最终会导致其他小道消息“闭嘴”。作为传播主体的政府与具有最大传播效果的大众传媒这一主流传播渠道的结合,则是政府传达声音的最佳选择。

五、论述题

1、试述市政的特征。

答:① 政治性。市政实质上是一种国家管理活动,或者说是国家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市政必然具有国家管理的属性,体现着国家的利益和意志,国家管理的性质决定着市政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从一定意义上说,市政活动是一种城市的政治活动;

② 历史性。市政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内涵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进,近代以来,城市逐步成为政治、经济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心,成为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先锋力量;

③ 系统性。市政是个大系统,是一个由各要素、各环节组成的有机整体,市政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之间,彼此依赖,形成有机的组合关系,市政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制约,联为一体,围绕着同一的市政目标,发挥出市政的整体功能;

④ 综合性。市政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管理活

动,现代城市作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具有集中、开放、多元、有机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市政管理具有突出的复杂性和综合性;

⑤ 动态性。市政不仅是组织、制度、体制等面的静态结构,而且也是一个有序运行的动态过程。 2、试述市民参政的意义。

答:① 市民参政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切入点。城市政治民主化,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本质要素,也是市政管理现代化的基本标志之一; ② 市民参政是市民当家作主的集中体现。在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

③ 市民参政是廉政建设的推进器。政治腐败必须通过政治和法制的手段与途径最终加以解决,而市民参政是立法建制的民意基础,是监督政府执法行为的重要的政治力量。

3、试述我国市民利益表达的主要途径。

答:① 个人联系渠道。这是一种最为传统的表达方式,即在特定情况下利用家庭、学校、社区等地区范围内的各种血缘、地缘、事缘、学缘或其他非正式关系,来接近有关市政决策的人物,直接反映其利益要求。

② 代理人或代表渠道。即在城市政治系统内居于特殊地位并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个人,通常由他所的集团推选出来,进入城市权力系统内部,担任市政治或行政职务,直接参与政策制定,作为一个定社会集团利益的代理人。

③ 集团参与渠道。在我国城市中,集团参与渠道是一种方兴未艾的市民利益表达渠道,即通过职业集团对市政管理和决策施加有效影响,实现其利益要求。

④ 市民监督渠道。市民监督是维护市民利益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即通过政治、行政、经济、法律和舆论的监督,防止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侵害市民的合法权益,危害市民个人和整体的利益。 21、试述土地利用规划所遵循的原则。

答:① 效益原则。即应全面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生态三方面的效益;

② 市场调节与计划控制相结合;

③ 动态原则。土地利用规划应随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旧有的规划在一定时间内有指导作用,但从长远看可能会成为有效利用土地的障碍;

④ 协调原则。土地利用规划涉及许多复杂部门,牵动方方面面的利益,必须由多个部门共同参与才能保证顺利完成并有效贯彻实施。 4、试述我国城市政府的基本职能。

答:① 经济职能是指城市政府利用经济、财政、金融、法律和行政手段。从宏观上对城市经济进行调控、仲裁和服务,目的在于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良性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物质的丰富和生活的改善;

② 社会职能主要是指城市政府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目的在于维护良好的社会公共秩序,促进城市社会的良性发展,为市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安全、福利、保障、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公共服务;

③ 规划职能即城市政府依法制定的土地开发、资源优化、建设布局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中长期发展计划,目的在于预测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为城市建设和管理提供思想、政策和制度依据;

④ 建设职能即城市政府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组织规划项目的建设和实施,进而落实城市规划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计划;

⑤ 管理职能是在城市政府的各种规划项目落实以后,保证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秩序,

维护城市能源、道路、交通、安全、市容、环境、卫生、防灾、消防等城市事务的正常秩序,对城市各项事业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和监督,包括决策管理、过程管理、绩效管理、法制管理等内容,目的在于为广大市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

5、试述我国传统市政管理职能的特点。 答:① 经济管理职能广泛而突出。管理城市经济曾经是我国城市政府的首要职责,与此相适应,我国城市政府管理经济的机构庞大,部门林立,既有综合性的经济管理部门,又有专业的经济管理部门;

② 对其负责的事务管理控制程度高。表现为控制面广和控制程度高,而且还几乎都借助强制性的行政手段;

③ 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服务职能较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这种特点较为突出,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市政社会保障职能也逐渐得到了加强,但目前仍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④ 独立性的职权较少。表现为中央集权过大,城市政府的权力无法律保障,上级可以随意解释或随时上收与下放权力,使城市政府难以适应,难以调动城市的积极性、主动性;

⑤ 职权与职责相脱节。表现为许多方面有权者不负责,或者负责者又无权力以及有责而无利等。

6、试述城市发展战略的内容。

答:① 战略依据。城市发展战略的依据就是城市制定发展战略时的基础和发展条件,包括城市发展的环境,城市的经济、社会资源禀赋情况和城市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等;

② 战略愿景。城市的战略愿景即城市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最终将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在总体的战略愿景下,城市发展战略还可以形成一定的发展目标体系;

③ 重点战略。重点战略是作用于对实现战略目标具有关键、主导意义而目前发展又比较薄弱,需要特别加强,且在发展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的经济环节、产业部门或管理领域的战略举措。

④ 战略措施。战略措施是针对实现战略过程中的矛盾所采取的策略和具体措施,由于矛盾的性质和内容不同,策略和措施也有很大差异;

⑤ 战略反馈。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多阶段的动态过程,前一个阶段的战略措施的结果以衣外围环境的变化,将形成下一个阶段发展的基础状态。

7、试述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答:①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城市人工环境的建设,必然要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这种改造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已经到了不能再继续下去的程度;

② 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保持城市发展过程的历史延续,保护文化遗产和传统生活方式,促进新技术在城市发展中的应用,并使之为大众服务,努力追求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和新科学技术运用之间的协

第 13 页 共 15 页

调等,都是城市规划师的历史责任;

③ 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城市是时代文明的集中体现,城市规划不仅要考虑城市设施的逐步现代化,同时要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居民文化生活的需求,为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创造条件。

8、试述如何对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答:① 使基础设施建设从事业型转向企业型,从根本上说,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进行再生产一个组成部分,是城市进行物质生产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它本身就是生产性的建设; ② 使基础设施从福利型转为营利型,长期将城市基础设施当作非生产性的福利事业,结果造成了公用事业单位不讲经济效益,只花钱不挣钱,缺乏财力,靠国家养活,导致了这些单位的长期亏损经营,挫伤其生产积极性,把它纳入商品化的轨道,进行营利经营,对于增强其内部活力极为重要,这是城市基础设施实现转轨换型的关键;

③ 使城市基础设施由保险型转为竞争型;④ 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人治型转为法治型;⑤ 城市基础设施的管理应当科学化。 9、试述中国城市成长中的问题。

答:① 城市用地数量增长过快。我们通常用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来衡量城市用地的相对数量,近年来,我国城市用地迅速扩张的现状也是不容忽视的;

②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在城市空间过度扩张的同时,由于没有足够经济内容的充实和支撑,使得城市成长不经济的问题表现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低下;

③ 城市新区开发的倾向严重。自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逐步推行以来,国内一些城市有一种大规模、成体系、与旧城不连续的新区开发的倾向,这些新区开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增长和带动轴心,但是如果不能在新区开发的同时积极推动老城的更新升级,很有可能出现西方内城衰退的不良后果,而且,一旦新区开发的资金不能到位运转,后续的利用没有保障,也很可能造成土地的闲置和浪费;

④ 城市空间结构不合理。在我国城市成长的过程中,城市空间结构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状况,某种程度上,这些不合理的现象还在继续产生;

综上所述,在我国城市成长的过程中,已经表现出了城市成长模式以外延型为主,城市成长速度过快,城市成长空间结构失衡,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下,不同规模等级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差别较大等问题。 10、试述中国传统的城市经济管理体制的主要特点。

答:① 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和单一的经营方式;

② 在经济决策结构方面,经济活动的决策权高度集中于政府手中,企业没有多少经营自主权;

③ 在经济调节结构方面,主要通过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管理,市场机制的作用微小;

④ 在经济利益结构方面,实行统收统支、统负盈亏,过分强调国家利益,忽视劳动者个人和企业的利益,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

⑤ 在经济组织结构方面,按行政系统和行政区划来组织经济活动。

11、试述中国传统城市经济管理体制的主要弊端。 答:① 政企职责不分。造成城市经济管理的行政化,传统城市经济管理体制把企业作为行政机构的附属物,否认企业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地位,导致政府对企业管得过多,管得过死;

② 条块分割,城乡分割。造成城市经济组织结构的封闭化和分割化,从而严重违背了城市经济的基本特征和运动规律,分割了城市经济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影响了城市综合性功能的形成和发挥; ③ 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造成经济调节方式的单一化,导致了经济调节方式的单一化,妨碍了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④ 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造成城市经济主体丧失从事经济活动的内在动力;

⑤ 排斥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造成城市经济生活的单调和呆板,传统城市经济管理体制不切实际地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的单一所有制结构,把非公有制经济当作资本主义尾巴统统割掉,结果导致城市经济生活的单调和呆板,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妨碍了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 12、试述城市社区管理的内容。

答:① 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这是指由社区内司法、警察、安全、消防等部门组成的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及由社区居民组成的从事治安保卫工作的自治性组织(如治保会、联防队、门栋关照小组等组织),为创造安全有序的良好社会环境,而对社区内的社会公共秩序、户口、特殊行业(如旅馆业、旧货业等)、道路交通、消防及法制和安全教育进行的管理;

② 社区环境卫生管理。这是由街道环卫所及各房管所、园林所及社区内各单位组成的市政管理委员会以及群众自治性组织和全体社区成员,为谋求适合居民身心健康的和谐环境,而对生活垃圾、污水、粪便处理工作,道路清扫工作,植树种草等绿化工作,以及环保宣传工作等等进行的管理;

③ 社区卫生保健。这主要是指由街道卫生科、计划生育委员会及地段医院和社区内企事业单位的卫生保健部门,组织发动社区成员,为保证社区居民的身心健康,而对卫生防疫、计划生育、老年人保健、妇幼保健和少年儿童保健,以及心理咨询、社区康复等工作进行的管理;

④ 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这主要是指由社区自治性组织和各专业性团体,以及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发动全体社区成员,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小区、文明里弄、文明楼和文明家庭等活动,进一步完善调解、帮困、服务网络。同时,做好教育、科学、文化、艺术、体育及传媒的发展规划,以生态环境物质文明为基础,加强理想、道德、法制教育,提倡科学的生活方式,形成文明的社区社会风尚。 13、试述城市规划管理中的行政法制原则。

答:行政法制原则也即行政法基本原则,它是贯穿于行政法之中,指导行政法制定和实施的基本准则。

⑴ 行政合法原则。行政法首要的和基本的原则是行政合法性原则,它是社会主义法制原则的体现和具体化。

⑵ 行政合理原则。行政合理原则的宗旨在于解决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合理性问题;

⑶ 行政效率原则。遵循依法行政的种种要求并不意味着可以降低行政效率。廉洁、高效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要求,提高行政效率是国家行政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

⑷ 行政统一原则。行政统一原则分为三项内容:①行政权统一;②行政法制统一;③行政行为统一; ⑸ 行政公开原则。行政公开原则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原则在行政法上的体现,我国行政公开的原

则是:国家行政机关的各种职权行为除法律特别规定的外,应一律向社会公开。 15、试述城市污染治理的主要瓶颈。

答:① 思想观念的转变相对滞后。在错误的发展观指导下,人类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的开发,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水平低,不考虑环境容量的承载能力任意排放污物;

② 污染治机制尚不健全。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私人成本远低于社会成本,厂商和消费者具有向外排污的内在冲动;

③ 技术水平不高和经费不足仍是污染治理的强硬约束。中国现有垃圾处理技术仍下分低下;

⑤ 污染治理的公众参与度不高。

14、试述我国城市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答:①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② 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③ 转变城市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方式为主的完善的经济调控体系,保证城市经济的健康运行;

④ 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⑤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市居民提供同中国国情及市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16、试述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

答:①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该原则有三层涵义,一是城市的环境保护规划与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结合;二是城市的环境保护规划与城市规划相结合;三是全面规划城市的环境保护工作;

② 综合利用、化害为利。这是指全面和充分地利用各种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既充分地利用资源和能源,又减少环境污染;

③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城市环境一旦污染便很难恢复,因此保护环境应以预防为主,但预防不可能完全避免污染,对已经存在的污染必须治理,因此要防治结合; ④ “三同时”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在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时,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⑤ 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防治污染不仅仅是政府的职责,也是全体社会组织和市民的职责;

⑥ 污染者负担原则。指污染和破坏环境造成的损失,由排放污染物和造成破坏的组织或个人所承担;

⑦ 除了上述原则以外,城市环境保护与管理还应始终坚持一个总的原则,即可持续发展原则。

17、试述引导城中村城市化的对策。

答:① 从发展决策入手,进一步集中城市决策权;② 从城中村内在要求入手,启发、鼓励其自身进步;③ 从体制入手,改革土地、人口与城市管理体制;④ 从经济入手,将城中村纳入城市经济体系;⑤ 从文化入

第 14 页 共 15 页

手,针砭城中村弊端,弘扬城乡融合与现代文明;⑥ 从法律入手,严肃处理城中村所滋生的违法现象;⑦ 从组织人事入手,培养高素质的村镇领导人;⑧ 借鉴其他城市处理城乡矛盾的经验。

22、试述市政管理体制的内容。

答:市政管理体制包括的下四个方面的内容:① 市建制体制。实际上是国家为了便于对城市地区的管理而设置的一级政权机构。② 市政府构成体制。包括城市国家政权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我国城市国家政权由市人及其选举产生的市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市人民检察院组成,通常概括为“一府两院”。③ 市行政管理体制。包括市行政领导体制、市行政管理跨度和管理层次的有机结合体、市政府各职能部门与本级政府与上级对口业务部门的权责关系及其运行机制等。④ 市公共事务管理体制。也称市权力系统权责关系,即在城市公共事务管理系统中,政府、事业单位及企业单位之间的关系定位。城市公共事务管理,不同于单纯的城市政治管理,它不能不涉及与市政公共管理有关的事业、企业单位的性质和职能。 以上四方面的内容中,市建制体制是市政体制存在的前提,市行政管理体制则是市政体制研究的重点:而市政体制的核心问题则在城市公共事物管理过程之中,各部门如何实现其职能。

18、试述区域协调的手段。

答:⑴ 法律手段。区域协调开展得较好的国家无一不以完备的法律为保障。一些国家大都制定有对区域规划的基本任务、组织、管理进行界定的基本法,作为编制区域规划和综合开发计划的依据,并在实施中制定相关的具体法律、法令以及政策作为保障。⑵ 财政和经济手段。主要是通过政府的投资、经济补贴、基金、诱导资金、减免税收等方式,来保障进行区域协调所需要的资金来源,这些手段往往也以法律和政策规定的形式出现。⑶ 行政手段。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区域协调管理机构的设置,在这方面不同国家的情况有很大差异,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强力健全型、松散组合型和折中型几种类型。②行政权力的行使方式,一般是通过审批、发放许可证、签订合同等,鼓励或限制某些地区、某些项目和企业的发展。⑷ 规划手段。通过城镇体系规划和区域规划来协调区域发展中的各种空间和产业问题是十分有效的方法。⑸ 社会手段。主要是采用公众参与和广泛的社会支持,以动员各种社会资源参与规划,保证与监督区域规划的实施。 19、试述突发事件管理的功能体系。

答:⑴ 预防。①宣传教育;②准备预案。根据既有的和潜在的事件设立多重务选预案,缩短反应时间;③构建预警机制,推行公示措施。预警就是为了缩短政策时滞,以及渐渐推行公示措施,建立健全突发事件报告系统;④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使官、产、学、民、媒之间的信息传递通畅。⑵ 准备。就总体而言,准备包括根据预案制订应急防范方案,落实应急防范的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从组织队伍、人员培训、应急演练、通讯装备、器材物资、检测仪器、交通工具等方面加以落实,做到有务无患。⑶ 反应。反应是处理突发事件的主要“舞台”,反应的要旨在认清级别的基础上,实施快速反应。⑷ 恢复。是实现社会经济生活的全面恢复。包括:①恢复生产、生活;②应对突发事件周期性特征中的下降、回复阶段,进行全面的宣传,通过包含媒体、政界等多方、

多重的影响,提升住民预期,改变和提升外界对地方的预期;③坚决避免事件“死灰复燃”现象的发生,强化所扫尾工作;④逐步实现突发事件相关资源和“生产”能力,从“战时”向“平时”的转化。⑸ 总结。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还必须十分关注对突发事件处理的总结,这里所指的总结,并非单一强调对经验教训的总结,而是把总结提升为突发事件管理的一个功能元,把危机管理的理念拓展到城市和区域管理的方方面面中去。

25、试述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

答:① 综合性,综合性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特点,它涉及许多方面的问题;

② 法治性、政策性,城市规划既是城市各种建设的战略部署,又是组织合理的生产、生活环境的手段,涉及国家的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众多部门。特别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都必须以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为依据; ③ 地方性,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是城市政府的主要职能,其目的是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要根据地方特点,因地制宜地编制;同时,规划的实施要依靠城市政府的筹划和广大城市居民的共同努力;

④ 长期性、经常性,城市规划既要解决当前建设问题,又要预计今后一定时期的发展和充分估计长远的发展要求;它既要有现实性,又要有预见性; ⑤ 实践性,城市规划的实践性,首先在于它的基本目的是为城市建设服务,规划方案要充分反映建设实践中的问题和要求,有很强的现实性。其次是按规划进行建设是实现规划的唯一途径,规划管理在城市规划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最后,城市规划的实践性还在于其可实施性,应当在规划编制时,考虑城市的财力和能力,不能盲目提出过高的要求,同时,为了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要注意城市规划自身的弹性。

20、试述突发事件处理的一般程序和手段。

答:⑴ 确认危机来源。在城市遭遇突发事件的时候,第一步就是要确认危机的来源,要去积极地管理风险,而不是等待风险的出现。

⑵ 危机判断。接着,我们就应该对这些风险的类型进行判断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① 对可以预见且时间和资源允许处理的风险,尽量减少其发生的可能;

② 对可以预见但可能发生概率较低的风险,可以进行投保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

③ 对现在没有表现出来,但其爆发总存在一定征兆的风险,采取建立预警系统对其监控;

④ 对那些完全不可预测到的风险,则必须建立起一个有效、完善的危机处理机构,以对随时出现的风险进行处理和灾后恢复。

⑶ 预警系统的建立。危机是由于不确定性的大量存在而引起的,具有相当强的突发性和偶然性。一套完善的危机预警系统是很必要的,这可以保证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有效、真实的传递,也便于监管者及时做出反应。

⑷ 危机应对。危机管理对速度的要求是很高的,反应的时间越短,越能证明城市处理危机的能力; ① 第一波反应:对危机的反应。A)危机的评估。危机管理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要选择合适的响应策略,当危机爆发之后,由于信息不明,时间紧迫或是不确定哪些物资或人员处于危机之中,这时对危机的评估显然格外的重要;B)危机计划规定过程中的几个要点,在现有的可利用人员水平上,确定将危机处理的领导小组,并保证其他非危机处理部门能够正常的运转,谨记变化应比计划快,将危机指挥和协调部分写入计划当中。

② 第二波反应:危机后的恢复。危机的背后,有

着一个大大的问号,危机暴露出了城市存在的众多弊病、缺点和问题,危机过后的第一件任务就是去研究危机爆发的原因。 30、试述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

答:①确定规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针;②合理进行生产力布局;③拟定区域人口和城镇居民点体系的发展规划;④统一规划区域性基础设施;⑤建立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⑥统一规划、综合平衡,以达到最优的社会效果。

具体的转变任务和步骤主要是:

① 实行市政职能的分解。就是对原有市政职能进具体分解,划分出哪些职能是应取消的,哪些需要继续保留,哪些是要下放或转移,哪些是需要充实加强的;

② 加强市政管理的法治化、制度化建设。市政管理是法治管理,各种市政决策都要依据法律,为此,必须首先建立和健全各种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

③ 科学配置市政职能职位。在对市政管理职能进行分解的基础上,要科学配置市政职能职位;

④ 加强市政职能岗位人员的业务素质训练。市政职能岗位人员必须符合市政工作要求;

⑤ 转变市政管理手段。市政管理手段要从过去单纯的计划手段、行政手段为主转向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特别是重视公共政策的使用,因此,加强公共政策的设计工作和其实施的管理艺术,是现代市政管理手段建设和我区市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26、试述在处理社区自治组织和城市政府各级相关机构的关系中所遵循的原则。

答:①面向社区,重心下移的原则;②事权下移,责、权、利配套的原则;③以人为本,资源整合的原则;④有利于扩大民主,依法自治的原则。

27、试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要点。 答:①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和“平均化”;②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③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核心;④城乡一体化要从人的需要出发,即“以人为本”。

28、试述城市边缘区的管理原则。

答:①更新观念,强化大都市整体意识;②加快改制步伐,理顺管理体制,尽快消除“二元结构”,转向一体化发展;③加强统一规划、建设,严格监督管理,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④推进小城镇建设,实行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双向城市化改造措施;⑤营造良好的社区生活环境。 29、试述当前我国区域协调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答:① 产业的分工与合作。为了避免在城市与周边地区展开恶性竞争,导致产业结构严重趋同和资源浪费的现象出现,需要在产业方面进行协调,即包括各城市在产业上如何进行分工合作,如何在产业政策进行衔接以提高区域产业的整体实力等内容。

② 环境的治理与自然生态、人文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具有公共性,各个主体城市或区域,在利用生态资源时都倾向自身利益最大化为了实现全社会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和建立良好的补偿机制,需要在各个主体间进行协调。

第 15 页 共 15 页

③ 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和共享。在交通和通讯联系日益发达的条件下,许多大型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可能服务半径已经超出城市或区城的范围,而且,所有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都是有一定的“规模门槛”约束的。

④ 共同的行为规则和标准的制定。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规则经济,只有制定一套公平公正,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则,才能界定和约束各利益主体的行为选择,保证良好的市场运行环境。

⑤ 区域整体形象塑造与创新网络构建。区域整体形象塑造与创新网络构建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国家之间的竞争反映为各国核心城市的竞争,也表现为区域之间的竞争要增强区域的整体竞争力,需要各个城市结成同盟,以一个整体参与对外合作交流和竞争,同时也需要以一个整体进行宣传和推介自己。

31、试述突发事件管理系统的组成。

答:根据突发事件的发展特征,突发事件管理的功能体系相应的可以分为预防、准备、反应、恢复、总结五个重要方面。

① 预防。是突发事件管理最为重要的功能要求,是重中之重,也是各个国家突发事件处理中最为关注的焦点;普遍来看,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主要从四个方面执行:宣传教育、准备预案、构建预警机制和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

② 准备。就总体而言,准备包括根据预案制订应急防范方案,落实应急防范的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从组织队伍、人员培训、应急演练、通讯装备、器材物资、检测仪器、交通工具等方面加以落实,做到有备无患;

③ 反应。反正的要旨在认清级别的基础上,实施快速反应。对于突发事件而言,能够实现快速反应是降低危害程度的最重要方面; ④ 恢复。在突发事件的影响逐步消除的过程中,另一个功能是实现社会经济生活的全面恢复;

⑤ 总结。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还必须十分关注对突发事件处理的总结,这里所指的总结,并非单一强调对经验教训的总结,而是把总结提升为突发事件管理的一个功能元,把危机管理的理念拓展到城市和区域管理的方方面面中去。

23、试述我国市政管理职能的改革?

答:我国经济体制方面的转轨性改革,要求市政职能要有相应的巨大调整,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在经过了由直接和间接、由微观向宏观、由计划向市场和职能转变之后,进一步把间接管理具体化,宏观职能与微观职能相结合,市场规制职能与城市服务职能相融合,仍然是市政管理的重要任务。过去我注重管制职能而忽视服务职能,现在应重视服务职能而较少地运用管制职能。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dvy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