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活性污泥的几个指标0

更新时间:2024-04-13 00:5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评价活性污泥的几个指标 (1)、MLSS(Mixed Liquid Suspanded Solid)

指1L曝气池混合液中所含悬浮固体干重,它是衡量反应器中活性污泥数量多少的指标。它包括微生物菌体(Ma)、微生物自生氧化产物(Me)、吸附在污泥絮体上不能被微生物所降解的有机物(Mi)和无机物(Mii)。由于MLSS在测定上比较方便,所以工程上往往以它作为估量活性污泥中微生物数量的指标。在进行工程设计时,希望维持较高的MLSS,以缩小曝气池容积,节省占地和投资,但MLSS浓度也不能过高,否则会导致氧气供应不足。一般反应器中污泥浓度控制在2000~6000mg/L。

(2)、MLVSS(Mixed Liquid Volatile Suspanded Solid)

指1L曝气池混合液中所含挥发性悬浮固体含量,它只包括微生物菌体(Ma)、微生物自生氧化产物(Me)、吸附在污泥絮体上不能被微生物所降解的有机物(Mi),不包括无机物(Mii)。所以MLVSS能比较确切地反映反应器中微生物的数量。一般情况下处理生活污水的活性污泥的MLVSS/MLSS比值在0.75左右,对于工业污水,则因水质不同而异,MLVSS/MLSS比值差异较大。 (3)、SV%

污泥沉降比,曝气池混合液在量筒中静止30min后,污泥所占体积与原混合液体积的比值。正常的活性污泥沉降30min后,可接近其最大的密度,故在正常运行时,SV%大致反映了反应器中的污泥量,可用于控制污泥排放。一般曝气池中SV%正常值为20%~30%。SV%的变化还可以及时反映污泥膨胀等异常情况。所以SV%是控制活性污泥法运行的重要指标。 (4)、SVI

污泥体积指数,指曝气池混合液经30min静止沉降后1g干污泥所占的体积,单位为ml/g。

SVI=混合液30min沉降后污泥容积/污泥干重 =(SV%×100)/MLSS

SVI反映了污泥的松散程度和凝聚性能,SVI过低,说明污泥颗粒细小紧密,无机物多,微生物数量少,此时污泥缺乏活性和吸附能力。SVI过高则说明污泥结构松散,难于沉淀分离,即将膨胀或已经发生膨胀。 (5)、污泥负荷

污泥负荷是反应器设计和运行的一个重要参数,它指单位活性污泥所能去除的五日生化需氧量,单位是kgBOD5/kgMLSS。进行工程设计时,对于污泥负荷的选择需要考虑预期运行的处理效率和出水效果、曝气量、泥龄等参数。根据污泥负荷的大小可分为三种情况

低污泥负荷 0.1-0.25kgBOD5/kgMLSS BOD去除率90~95% 常污泥负荷 0.3-0.6kgBOD5/kgMLSS BOD去除率85~98% 高污泥负荷 1-5kgBOD5/kgMLSS BOD去除率50~60%

对于城市生活污水生物处理,低污泥负荷法和常污泥负荷法之间无明显的分界,而常污泥负荷法和高污泥负荷法之间则分界明确,根据污水处理厂的一些运行资料,污泥负荷在0.6kgBOD5/kgMLSS到1.0kgBOD5/kgMLSS之间时,丝状菌有相对的生长优势,而丝状菌的生长使污泥结构松散,最终导致污泥发生膨胀。但是当污泥负荷高于1.5kgBOD5/kgMLSS时,反应器中食料充足,非丝状菌也能获得足够的营养而生长,所以污泥又不易膨胀。

1

某些有机污水生物处理实例概况

工厂 污水性质 池型 BOD去除率(%) 污泥浓度MLSS(g/L) 污泥负荷(kgBOD5/kgMLSS)

焦化厂 含酚污水 吸附再生 〉90 4.0 0.45 织袜厂 印染污水 合建式完全混合 95 5.0 0.2 污水站 城市污水 合建式完全混合 90 2.5 0.72 污水站 城市污水 吸附再生 90 1.5 0.40 电石厂 含酚污水 吸附再生 87 2.8~3.5 /

印染厂 染色污水 分建式完全混合 90 5.5 0.48

(7)污泥龄:污泥龄是指污泥在反应器中的平均停留时间。其单位是d。 污泥龄=反应器中污泥总量/每d排放的剩余污泥量(d)

污泥龄和污泥负荷有关,当有机负荷低时,有机物大部分被完全氧化成CO2和水,只有少部分用于合成微生物菌体,所以剩余污泥量小,污泥龄较长。当有机负荷高时,污泥合成较快,剩余污泥量大,污泥龄就较短。

活性污泥池运行中常见的问题 (一)污泥膨胀

污泥膨胀是指活性污泥质量变轻、膨大,沉降性能恶化,在二沉池中不能正常沉淀下来,SVI异常增高,可达400以上。导致污泥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两种。

①因丝状菌异常增殖而导致的丝状菌性膨胀。主要的丝状菌有球衣菌属、贝氏 硫细菌、以及正常活性污泥中的某些丝状菌如芽孢杆菌属、某些霉菌等 ②因黏性物质大量积累而导致的非丝状菌性膨胀。 当出现污泥膨胀时,可考虑采取以下措施。

①杀灭丝状菌,如投加氯、臭氧、过氧化氢等的药剂。 ②改善、提高活性污泥的絮凝性,投加絮凝剂如硫酸铝等。

③改善、提高活性污泥的沉降性、密实性,投加黏土、消石灰等。 ④加大回流污泥量并在其回流前进行再生性曝气。

⑤使废水经常处于好氧状态,防止厌氧反应的发生,如预曝气。 (二)污泥上浮

(1)污泥脱氮上浮 在曝气池负荷小而供氧量过大时,出水中溶解氧可能很高,使废水中氨氮被硝化菌转化为硝酸盐,此过程称为硝化。这种混合液若在二沉池中经脚较长时间的缺氧状态(DO在0.5mg/L以下),则反硝化菌会使硝酸盐转化成氨和氮气,此过程称为反硝化。反硝化过程中形成的氨重新溶于水,只有氮以气体形式存在于水中。当活性污泥上氮气吸附过多时,由于比重降低,污泥就随气体浮上水面。

防止污泥脱氮上浮的办法有:减少曝气,防止硝化出现;及时排泥,增加回流量,减少活泥在沉淀池中的停留时间;减少曝气池进水量,以减少二沉池中的污泥量。 (2)污泥腐化上浮 在沉淀池内污泥由于缺氧而腐化(污泥产生厌氧分解)。产生大量甲烷及二氧化碳气体附着在行泥体上,使污泥比重变小而上浮,上浮的污泥发黑发臭。

造成污泥腐化的原因有:二沉池内污泥停留时间过长;局部区域污泥堵塞。解决腐化的措施是加大曝气量,以提高出水溶解氧含量;疏通堵塞,及时排泥。 此外,曝气池结构尺寸不合理,也能引起污泥上浮,主要是污泥回流缝太大,

2

使大量微

气泡从缝隙中窜出,携带污泥上浮;还有导流区断面太小,气水分离较差,影响污泥沉淀。

(三)混合液溶解氧不足

现象:活性污泥呈灰黑色,污泥发生厌氧反应,污泥中出现硫细菌,出水水质恶化。

原因:①负荷量增高;②曝气不足;③工业废水的流入等。

对策:①控制负荷量;②增大曝气量;③切断或控制工业废水的流人。 (四)SV值异常

①污泥沉淀30~60min后呈层状上浮(污泥上浮),多发生在夏季。 原因:硝化作用导致在二沉池中被还原成N2,引起污泥上浮。 对策:减少污泥在二沉池的HRT;减少曝气量。

②在沉淀后的上清液中含有大量的悬浮微小絮体,出水透明度下降。 原因:污泥解体,曝气过度;负荷下降,活性污泥自身氧化过度。 对策:减少曝气;增大负荷量。 ③泥水界面不明显。

原因:高浓度有机废水的流入,使微生物处于对数增长期;污泥形成的絮体性能较差。

对策:降低负荷;增大回流量以提高曝气池中的MLSS,降低F/M值。 (五)SVI值异常

原废水水质的变化与运行管理不善都会使SVI异常。

三、活性污泥法运行中需要测定的主要项目

(1)反映污泥情况的项目 污泥沉降比--最好2~4h测定一次,一般而言,以SV<

30%为好

;污泥指数--在标准活性污泥法里,以SVI=50~150为理想,达到200以上则认为污泥可能膨胀;曝气池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或MLVSS--标准活性污泥法中,通常MLSS=1500~2000mg/L。生物相的显微镜观察--好的活性污泥在显微镜下看不到或很少看到分散在水中的细菌,看到的是一团团结构紧密的污泥块;不太好的活性污泥,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丝状菌,亦可看到一团团污泥块;很差的活性话泥,则丝状菌很多;鞭毛虫和游动型纤毛虫只能在有大量细菌时才出现;固着型纤毛虫(如钟虫),存在于有机物很少,BOD5在5~10mg/L左右

的废水中;轮虫在水质十分稳定、溶解氧充分时才出现。

(2)反映污泥营养的项目属于污泥营养的测定项目有:BOD5;出水氨氮(至少1mg

/L);

出水磷(至少1mg/L);溶解氧(不低于l~2mg/L);二沉池出水DO不低于0.5mg

/L。

(3)反映污泥环境条件及处理效果的项目水温、pH值、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

有毒物质。

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①污泥膨胀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好氧池内的污泥负荷较低,丝状菌的比表面积比菌胶团大,在营养料受到限制和控制的状态下,比表面积大的丝状菌在取得底物的能力方面要比菌胶团微生物强,导致污泥膨胀。解决办法:适当增加进水量、减少好氧池内的污泥量、向好氧池内补加碳、氮、磷。二是好氧池内

3

的污泥负荷较高,很容易造成好氧池缺氧,在缺氧的条件下,有利于丝状菌的优势生长,导致污泥膨胀。解决办法:增加好氧池的污泥浓度、曝气量,适当减少

进水量。

②沉淀池出现大块污泥上浮,上浮污泥带有淡铁锈色、不臭并附有小气泡,经分析为污泥反硝化所致。解决办法:加大回流比、缩短泥龄、增加污泥负荷、多排

泥。 一

1. 向好氧池注入清水(同时引入生活污水)至一定水位,并注意水温。

2. 按风机操作规程启动风机,鼓风。

3. 向好氧池投加经过滤的浓粪便水(当粪便水不充足时,可用化粪池和排水沟内的污泥补充。),使得污泥浓度不小于1000mg/L,BOD达到一定数值。

4. 有条件时可投加活性污泥的菌种,加快培养速度。

5. 按照活性污泥培养运行工艺对反应池进行曝气、搅拌、沉降、排水。 6. 通过镜检及测定沉降比、污泥浓度,注意观察活性污泥的增长情况。并

注意观察在线PH值、DO的数值变化,及时对工艺进行调整。

7. 测定初期水质及排水阶段上清液的水质,根据进出水NH3-N、BOD、COD、NO3-、NO2-等浓度数值的变化,判断出活性污泥的活性及优势菌种的情况,并由此调节进水量、置换量、粪水、NH4Cl、H3PO4、CH3OH的投加量及周期内时间分布

情况。

8. 注意观察活性污泥增长情况,当通过镜检观察到菌胶团大量密实出现,并能观察到原生动物(如钟虫),且数量由少迅速增多时,说明污泥培养成熟,

可以进生产废水,进行驯化。 二、活性污泥的驯化步骤

1. 通过分析确认来水各项指标在允许范围内,准备进水。

2. 开始进入少量生产废水,进入量不超过驯化前 处理能力的20%。同时

补充新鲜水、粪便水及NH4Cl。

3. 达到较好处理后,可增加生产废水投加量,每次增加不超过10~20%,同时减少NH4CL投加量。且待微生物适应巩固后再继续增生产废水,直至完全停加NH4Cl。同步监测出水CODcr浓度等指标,并观察混合液污泥性状。在污泥驯化

期还要适时排放代谢产物,即泥水分离后上清液。

4. 继续增加生产废水投加量,直至满负荷。满负荷运行阶段,由于池中已培养和保持了高浓度、高活性的足够数量的活性污泥,池中曝气后混合液的MLSS达到5000mg/1,此过程同步监测溶解氧,控制曝气机的运行,并进行污泥的生物

相镜检。

三、调试期间的监测和控制

在调试及运行过程有许多影响处理效果的因素,主要有进水CODcr浓度、pH值、温度、溶解氧等,所以对整个系统通过感官判断和化学分析方法进行监测是必不可少的。根据监测分析的结果对影响因素进行调整,使处理达到最佳效果。

4

1、温度

温度是影响整个工艺处理的主要环境因素,各种微生物都在特定范围的温度内生长。生化处理的温度范围在10~40℃,最佳温度在20~30℃。任何微生物只能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生存,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可大量生长繁殖。在污泥培养时,要将它们置于最适宜温度条件下,使微生物以最快的生长速率生长,过低或过高的温度会使代谢速率缓慢、生长速率也缓慢,过高的温度对微生物有致死作用。

2、pH值

微生物的生命活动、物质代谢与pH值密切相关。大多数细菌、原生动物的最适pH值为6.5~7.5,在此环境中生长繁殖最好,它们对pH值的适应范围在4~10。而活性污泥法处理废水的曝气系统中,作为活性污泥的主体,菌胶团细菌在

6.5~8.5的pH值条件下可产生较多粘性物质,形成良好的絮状物。

3、营养物质

废水中的微生物要不断地摄取营养物质,经过分解代谢(异化作用)使复杂的高分子物质或高能化合物降解为简单的低分子物质或低能化合物,并释放出能量;通过合成代谢(同化作用)利用分解代谢所提供的能量和物质,转化成自身的

细胞物质;同时将产生的代谢废物排泄到体外。

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及生长因素为微生物生长的条件。废水中应按BOD5∶N∶P=100∶4∶1的比例补充氮源、含磷无机盐,为活性污泥的培养创造良好的

营养条件。 4、悬浮物质SS

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悬浮物,通过预处理悬浮物已大部分去除,但也有部分不

能降解,曝气时会形成浮渣层,但不影响系统对污水的处理。

5、溶解氧量DO

好养的生化细菌属于好氧性的。氧对好氧微生物有两个作用:①在呼吸作用中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②在醇类和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中需要氧。且只有溶于

水的氧(称溶解氧)微生物才能利用。

在活性污泥的培养中,DO的供给量要根据活性污泥的结构状况、浓度及废水的浓度综合考虑。具体说来,也就是通过观察显微镜下活性污泥的结构即成熟程度,测量曝气池混合液的浓度、监测曝气池上清液中CODCr的变化来确定。根

5

据经验,在培养初期DO控制在1~2mg/l,这是因为菌胶团此时尚未形成絮状结构,氧供应过多,使微生物代谢活动增强,营养供应不上而使污泥自身产生氧化,促使污泥老化。在污泥培养成熟期,要将DO提高到3~4mg/l左右,这样可使污泥絮体内部微生物也能得到充足的DO,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在整个培养过程

中要根据污泥培养情况逐步提高DO。

特别注意DO不能过低,DO不足,好氧微生物得不到足够的氧,正常的生长规律将受到影响,新陈代谢能力降低,而同时对DO要求较低的微生物将应运而

生,这样正常的生化细菌培养过程将被破坏。

6、混合液MLSS浓度

微生物是生物污泥中有活性的部分,也是有机物代谢的主体,在生物处理工艺中起主要作用,而混合液污泥MLSS的数值即大概能表示活性部分的多少。对高浓度有机污水的生物处理一般均需保持较高的污泥浓度,本工程调试运行期间MLSS范围在:4.4~5.6g/l之间,最佳值为4.8g/l左右。⑦进水CODcr浓度,进水

中有机物浓度对处理影响很大。

⑧污泥的生物相镜检

活性污泥处于不同的生长阶段,各类微生物也呈现出不同的比例。细菌承担着分解有机物的基本和基础的代谢作用,而原生动物〈也包括后生动物〉则吞食游离细菌。污水调试运行期间出现的微生物种类繁多,有细菌、绿藻等藻类、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原生动物有太阳虫、盖纤虫、累校虫等,后生动物出现了线虫。调试运行后期混合液中固着型纤毛虫,如累校虫的大量存在,说明处理系统有良好

的出水水质。

⑨污泥指数SVI,正常运行时污泥指数在801/mg左右。

活性污泥的性能指标包括:混合液悬浮固体 (MLSS),污泥沉降比(SV),污泥指数[污泥体积指数(SVI),污泥密度指数(SDI)]。

影响活性污泥性能的环境因素:溶解氧——溶解氧浓度以不低于2mg/L为宜

6

(2—4mg/L)。水温——维持在15~25摄氏度,低于5摄氏度微生物生长缓慢。营养料——细菌的化学组成实验式为C5H7O2N,霉菌为C10H17O6原生动物为C7H14O3N,所以在培养微生物时,可按菌体的主要成分比例供给营养。微生物赖以生活的主要外界营养为碳和氮,此外,还需要微量的钾,镁,铁,维生素等。

碳源--异氧菌利用有机碳源,自氧菌利用无机碳源。

氮源--无机氮(NH3及NH4+)和有机氮(尿素,氨基酸,蛋白质等)。 一般比例关系:BOD:N:P=100:5:1 好氧生物处理:BOD5=500——1000mg/l 有毒物质

主要毒物有重金属离子(如锌,铜,镍,铅,铬等)和一些非金属化合物(如酚,醛,氰化物,硫化物等)。

废水的厌氧处理主要用于高浓度有机废水的前处理,厌氧活性污泥的性质和组成如下:由兼性厌氧菌和专性厌氧菌与废水中的有机杂质形成的污泥颗粒。呈灰色至黑色,有生物吸附作用、生物降解作用和絮凝作用,有一定的沉降性能;颗粒厌氧活性污泥的直径在0.5mm以上。

培养初期闷曝能充分利用水中的有机物,因为初期污泥絮体还没形成或很小,污水进来后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闷曝延长停留时间使其利用这些营养物质自身生长,而且初期絮体沉降性能不好连续进出水容易造成新生污泥流失。

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f20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