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矿产勘查规范简介及普查、详查工作要求(蒋年生)

更新时间:2023-03-08 08:41:00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简介及普查、详查阶段工作要求

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蒋年生

一、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简介 (一)规范的解释

在进行地质工作质量检查和强化地质工作质量时,我们时常强调要加强规范学习,按规范标准进行操作,但我们首先必须知道什么是规范,目前地质勘查行业有些什么规范。

按名词本义解释,规范即明文规定或约定俗成的标准。规范是行业内经过大量实践经验的总结而形成的对某项工作的最低要求,其中有些内容是必须严格执行的,有些是参照执行的,在规范文本中对必须执行的和参照执行的都有说明,比如正文大部分是必须执行的,而有些附件则是参考的,对于必须执行的,我们的工作必须达到最低标准要求,否则就难以通过验收。

在英文中,规范与标准、规定大体相当,英文翻译中可以为Code;Standard;Norm;Requirement;Rule等。 (二)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现状

从国际上讲,目前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可以分为二个体系,一个是前苏联形成的计划经济矿产勘查规范体系,一个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形成市场经济矿产勘查规范体系。我们国家90年代前都是采用前苏联的勘查规范体系,90年代后则逐步转向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勘查规范体系,并且随着前苏联的解体,除极少数仍在使用外,大部分国家也逐步放弃了原苏联的勘查规范,而转向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勘查规范体系中,如俄罗斯2003年采用全新的资源储量分类方案,其方案与中国资源储量分类标准基本一致。

就资源储量分类标准而言,目前在国际上仍然存在计划经济国家按控制程度划分的A、B、C(C1)、D (C2)、E级资源储量,目前已经很少用,但在文献中常见到;另一种则是市场经济国家的二维或三维分类方案。

为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于1997年发布的《联合国国际储量/资源分类框架》,其采用三维分类法,将资源储量分为111、

1

211、121、122、221、222、331、332、333、334共十类,目前中国基本采用联合国分类方案,只是多了6类,所以也不难理解;另外国际采矿冶金协会理事会(CMMI)于1997年提出了《国际储量定义》,其强化了储量的概念,将资源储量分为矿产资源和矿产储量二大类,其中矿产资源又分为矿产资源、推定的矿产资源、推测的矿产资源三种,矿产储量分为证实矿产储量与概略矿产储量二种,从矿产资源到矿产储量必须经过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阶段的转化。

市场经济国家一般并行两套资源储量分类方案,一种是政府制定并执行的,一种是矿业行会制定并执行的。政府制定并执行的以美国原矿业局/美国地质调查所1980年制定的资源储量分类方案为代表,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南非等国均仿照制定并执行,是为国家制定资源政策提交资料,其分类方案大体分储量基础、推测的储量基础、探明的次经济资源、推测的次经济资源、未发现资源,储量基础包括查明的储量和查明的次边际储量,推测的储量基础包括基础储量外推的可靠程度较低的原地查明资源。在这里需明确的是美国的储量基础与中国标准中的基础储量不是一回事,美国的储量基础包括了中国标准的基础储量和边际资源量(2M类),推测的储量基础则主要包括中国标准的中333、334资源量。

由行会制定并执行的,是通用标准,通常为矿业企业所采用,并作为上市公司必须执行的规范,是我们走向国际市场所必须了解和执行的。目前有代表性的是澳大利西亚采矿冶金协会/澳大利亚地质科学家协会/澳大利亚采矿工业理事会联合委员会(JORC)制定的“查明矿产资源和矿石储量报告规范”,以及加拿大冶金协会(CIM)的“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规范”和相配套的加拿大证券管理委员会(CSA)制定并执行的矿产项目披露国家规范(NI43-101 )。

中国的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主体是1999年颁发的《固体矿产资源量分类》标准,以及2002年颁发的《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与之相关的仍有效的矿产勘查规范或标准约有209种,各类标准齐全,现作为附件列表附后,方便大家查阅。

(三)、澳大利亚JORC标准及加拿大NI43-101标准 1、澳大利亚JORC标准

JORC(The Joint Ore Reserves Committee)标准是由澳大利西亚(指澳大利亚、新西兰)采矿冶金协会/澳大利亚地质科学家协会/澳大利亚采矿工业理事会

2

组合的联合委员会于1989制定,而后1992、1996、1999、2004年分别修订,现为2004年版。

JORC标准规定了资源储量分类标准及各类报告编写内容及技术要求,包括正文、附表1和附录1。正文有13项共44条,如下表。

表1 JORC标准正文内容表

章节 1前言 2引言 3范围 4胜任与责任 5报告使用的术语 6报告—一般要求 7报告勘查成果 8报告矿产资源量 9报告矿石储量 10报告矿化充填物、残余物、矿柱、低品位矿化、储矿堆、矸石堆和尾矿 11报告煤炭资源量和储量 12报告金刚石勘查成果、资源量和储量 内容 对规范编制修订及与国际定义进行说明 对规范编写格式内容及采用进行说明 适用于ASX、NZX固体矿产各类公众报告 必须是会员并具备相关专业5年经验,报告由胜任人编写并署名负责 规定了相关资源量、储量的划分及术语 强化公众报告必含内容、变化时及时披露信息,每年必须修订一次。 提交早期勘查阶段编制的技术报告要求,不用估算资源量 提交推断的、控制的、探明的资源量报告要求 提交概略的、证实的储量报告要求 对提交涉及此类物质报告的要求 提交煤炭专门矿种的报告要求 提交金刚石专门矿种报告的要求 13报告工业矿物勘查成果、资源量和储量 提交工业矿物报告的要求 附表1以概要的形式列出了一套准则,作为编制勘查成果、资源量、储量报告时必须包含的内容(章节)。附表1包含了准则、勘查成果报告、矿产资源量报告、矿石储量报告、金刚石和其它宝石勘查成果与资源量和储量报告五个部分表格,准则适用于后续所有报告内容,其中勘查成果报告重点在于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矿产资源量报告在于建模估算各类资源量,矿石储量报告侧重可行性研究内容,金刚石和其它宝石侧重于此类矿床的特点。

准则包括了采样技术、钻探技术、钻孔样品采取率、编录、分样技术及样品制备、分析数据的质量及实验室测试、对采样和分析的核查、数据点的位置、数据间距及分布、按地质构造的数据方向、审计和复审等内容。勘查成果报告附表内容如下表2。

表2 JORC标准附表1中对勘查成查报告的内容要求

章节内容 内容要求 3

矿业权及土地权益 前人勘查活动 地质情况 数据综合方法 矿化厚度及穿矿厚度之间的关系 图解 平衡的报告 其它重要的勘查数据 进一步的工作 说明矿业权类型及土地所有权情况 对前人勘查活动评价并表示感谢 矿床类型、地质背景和矿化样式 数据的采用及综合处理方法 真厚度的计算及厚度采用说明 编制各类平面图、剖面图及说明 对需说明了的数据,如特高品位等进行平衡说明 有意义的数据,如物化探、体重测试等其它数据进行说明 对下一步工作提出计划 附表1中其它部分不再说明,其格式与表2相当。附录1为一般术语和同义词说明,内容较简单。

JORC标准已经成为国际范围内被广为认可的矿产资源量和矿石储量分类标准。世界上绝大多数矿业公司都使用JORC的3-2分类法,即:三类资源量(探明的

Measured Resources、控制的

Indicated Resources、推断的

Inferred Resources),两类储量(探明的Proved Reserves、概略的 Probable Reserves)(图1)

4

我国现行资源储量分类标准与国际规范大体相当,在大类上是可以基本对应的,现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中国大陆矿业企业所采用的中国资源储量分类标准与JORC标准有一个大体对应关系(表3),在公从报告中已采用。

表3 中国资源储量分类标准与JORC标准的转换对照表

2、加拿大NI43-101标准

加拿大冶金协会(CIM)编制的“矿产资源储量分类规范”与JORC标准基本相当,这里不再复述。但为了更细化相应的规范要求,加拿大证券管理委员会(CSA)制定了矿产项目披露国家规范NI43-101,以及加拿大采矿冶金和石油协会于2003年编制了《矿产资源量和矿产储量估计的最佳实务指南》,NI43-101主要规定的披露地质报告的要求,《最佳实务指南》则对如何估计矿产资源量和矿石储量进行规范,这两个文件均在国际地质报告编制中具有参考意义。

NI43-101包括正文、附件A、附表43-101F1、附加政策43-101CP等内容。其中附表43-101F1规定了报告编制章节内容要求,是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地

5

(3)加工技术性能研究

普查阶段一般不作矿石选冶试验,只是收集资料进行类比研究。对已发现的矿产,应与邻区同类型已开采矿山,从矿石物质组成、主要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结构构造、嵌布特征、粒度大小、有害组分及影响选冶条件等因素进行全面的类比,并就矿石加工选冶的性能作出概略评述。只在不可类比或新类型矿石才进行可选(冶)性试验或实验室流程试验,新类型是指我国以前没有生产过或没有成熟生产工艺流程的矿石类型,其试验程度应达到实验室流程试验程度。如大埠头锰矿普查时就进行了矿石选冶试验。

(4)开采技术条件

普查时因为矿体尚未控制,矿体特征尚未查清,还达不到做开采技术条件工作的前提,因此不做专门开采技术条件工作。即使遇到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床,也只做少量地表水体调查和钻探专门水文工程编录,其它专门性工作不布置。

5、资源量估算

由于普查是为详查做准备的,推断的与预测的资源量只是为详查加密工程提供依据,所以资源量估算总体可以宽松。

工业指标一般采用一般工业指标,只有在没有推荐工业指标参考或新类型矿床无类似工业指标时,需要进行试算对比,报资源储量主管部门审批。

资源量估算方法可以取简单方法。

矿石体重参数一般要求做30个小体重样,可能类比,也可以做少量体重样,通过类似矿石选取体重值即可。

矿体的连接允许多解性,在地质条件分析不矛盾的情况下,以矿连矿是允许的,也就是说,普查资源量估算可能从宽,特别(333)网度控制方面可以适当放松。

(三)详查阶段工作要求

本详查阶段工作要求主要是以为矿山建设服务提供资料为目的而提出的,所以比规范在控制程度、矿山开采技术条件和矿石加工技术条件等方面提高了要求,因此不能完全对照规范执行。

1、地质填图

按规范总则,需填制1:10000-1:2000比例尺的地质填图,由于矿种及矿床类

11

型的不同,可能存在不同的填图比例尺要求,但对于金属矿床而言,进入详查阶段显然1:10000比例尺偏小,需要填制1:5000-1:500比例尺地质图。矿体出露地表的,至少应填制1:2000地质图,若进行露天开采的可以填制1:500比例尺地质图。填图的目的是要查明矿区地质背景和详细圈出矿化体、蚀变体、含矿体,基本查明成矿地质条件,所以在填图时应将含矿地质体作为填图单元划出,与成矿有关的岩性段也应作为填图单元划出。

需要强调的是,相配套的测量工作应跟上,在填图时,我们强调同比例尺地形图,有些矿区用的是放大几倍的地形图,则是不合适的,特别有矿体露头的矿区,一定要测量地形图。

2、方法手段选择及工程控制程度

详查阶段主要是加密工程控制,在方法手段选择上,主要是加密探矿工程,因此此阶段一般不做物化探工作。

对于地表出露的矿体,槽探工程需加密一倍工程控制,即控制的矿块应加密至探明的网度,推测的矿块应加密至控制的网度。

钻探仍然是详查阶段最重要的手段,需要按控制的、推断的网度系统布置。其中需注意的332矿块的分布,有些矿区详查虽然达到(332)比例要求,但其分布极不合理,实际也未达到详查的目的。

332矿块的分布,一般是为满足矿山先期开采返本的需要,为了这个目的,332矿块的应布置在浅部、主要矿体、品位较高的地段,并且需适当集中,如果分布在矿区深部或矿块较为零散,就没有意义了。332比例的要求一般是满足矿山3-5年生产要求即可,在实际操作中,一般小型和零星分散矿床达到30%即可,中型矿山达到25-30%即可。

详查阶段坑探是必要的,主要是用于验证钻探结果、追索矿体矿化的连续性以及为矿石加工技术试验提供样品。坑探布置一般以地形为先决条件,但也结合首采地段及未来为矿山生产所用。坑探工作量一般不会太多,主要原因是施工时间长,难以在详查期完成,另外也难于管理,并存在安全隐患,所以详查阶段虽可以布置坑探,但必须将目的写清楚,并论证布置位置及工作量依据。

由于详查为矿山生产建设服务,在勘查范围与深度上,除非矿体分布范围非常大,难于一个开采系统开采,可能分段详查外,一般要求是整体详查。整体详

12

查需控制矿体的总体规模,沿走向矿体同样要封边,沿倾向一般控制到200-300米范围(达到控制程度),500米范围适当控制(达到推断程度)。对于先期开采主矿体周边的小矿体或小矿体群应加密工程控制,使其达到首期开采的目的。

详查阶段应适当注意有部分工程对构造进行控制。如由于开采布局的影响,对于主要破矿断层应有一定工程加以控制,主要破矿断层是指错断矿体达20-30米以上距离的断层,其影响了开拓巷道布置。对部分影响矿体开拓系统布置的褶皱,应该有专门工程基本控制到褶皱轴部。

3、研究程度 (1)地质研究程度

详查阶段地质研究程度要求基本查明成矿地质背景条件,查明含矿地质体的规模、产状和形态特征,查明矿区主要矿化类型以及矿体的控矿因素。此阶段,主要解决矿体的连接问题,通过详查阶段工作后,对于主矿体的连接应该是肯定的,若对主矿体的连接存在着疑问,则说明矿床研究程度和控制均未达到详查阶段要求。

(2)矿石质量

详查阶段矿石质量必须是查明的。

详查阶段必须有大量的测试资料,足以说明矿石主要成分的分布及变化特征,说明矿石的物质组成和化学成分,一般需要有矿石全分析、矿石多元素分析结果资料,以及岩矿鉴定资料。

查明矿石物质组分,首先需划分矿石类型,对矿石物质组分的查定及矿体的控制是按不同矿石类型进行的,所以划分矿石类型是前提。矿石类型划分通常根据不同矿物组分组合、成因类型、组分高低(贫富矿)、氧化程度等进行划分,而在勘查过程中最容易出问题的是将不同类型矿石圈连在一起;但在划分不同矿石类型后,若在采选冶方面没有区别,也无法分采分选,则划分不同的矿石类型就没有意义。

详查阶段对矿石中各主要矿物的赋存状态及选冶走向需要查明。现在许多矿区详查,对物质组分的查定常通过矿石选冶性能试验研究时给出的物质组分查定结果加以说明,一般未作专门组分查定研究,一般情况下,这种做法是可以的,但需注意的是,矿石选矿样是否有代表性,所做物质组分查定样是否满足数量要

13

求,所以最好还是应该设计部分工作进行物质组分查定。

共伴生组分由于估算了资源量,所以必须说明其利用的性能,在选矿试验时,一定要提出要求,对共伴生组分是否可分选,是否有单独产品,不能分选,是进入什么精矿产品中,品位多少,回收率如何应该加以说明。

由于详查阶段多对伴生组分采用组合分析,组合分析结果也应该有内外验检验结果。

(3)加工技术性能研究

详查阶段一般需要做矿石选冶试验。对生产矿山附近的或有成熟工艺和先进技术指标、有类比条件的易选矿石可以进行类比评价,不做矿石选冶试验;一般情况下易选矿石应按不同矿石类型进行矿石可选(冶)性试验或实验室流程试验;对难选矿石或新类型矿石应进行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或者做半工业试验,做出能否工业利用的评价。

(4)开采技术条件

详查阶段必须布置专门的水工环地质工作。一般情况下,主要是水文地质工作。对矿床开采可能影响的地区(矿山疏排水水位下降区、地面变形破坏区、矿山废弃物堆放场及其可能污染区),开展详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基本查明矿区的开采技术条件。选择代表性地段对矿床充水的主要含水层及矿体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钻探试验研究,初步确定矿床充水的主(次)要含水层及其水文地质参数、矿体围岩岩体质量及主要不良层位,估算矿坑涌水量,指出影响矿床开采的主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问题;对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的复杂性做出评价。

专门的水工环地质工作,需要配套做一些试验工作,必须做岩石力学试验、水质分析等。

5、资源量估算

详查阶段提交的资源量是用来开采利用的,总体原则上资源量估算应偏紧,在控制程度上为矿山未来开采减少风险。

工业指标需要审批,需要地勘单位进行工业指标试算对比,由主管部门审批下达。

资源量估算方法尽量取最合适的方法,并且划分小块段。

14

矿石体重参数一般要求按不同类型分别做30个以上小体重,湿度高或空隙度高还需做大体重核正。

估算的资源量只有332、333,一般不允许出现334及其它类别的资源量。

附件1 中国矿产地质勘查标准目录

A、国家标准:现行有关的有49种(不含测试技术方法标准)

1.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 GB/T17412.1-1998 )

2.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 GB/T17412.2-1998 )

3.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 GB/T17412.3-1998 )

4.地质图用色标准( 1/500000 ~ 1/1000000 )( GB6390-1986 ) 5.区域地质图图例( 1/50000 )( GB 958)

6.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GB/T 13908-2002 ) 7.固体矿产资源 / 储量分类( GB/T 17766-1999 ) 8.大洋金属结核矿产勘查规程( GB/T 17229-1998 ) 9.水文地质术语( GB/T 14157-1993 ) 10.工程地质术语( GB/T 14498-1993 )

11.岩溶地质术语( GB/T 12329-1990 ) 12.综合水文地质图图例及色标( GB/T 14538-1993 )

13.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 GB/T 12328-1990 )

14.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GB/T12719-1991 )

15.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 1 / 50000 )( GB/T 14158-93 )

16.地下水资源管理模型技术要求( GB/T 14497-1993 ) 17.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 GB 15218-94 ) 18.海岸带综合地质勘查规范( GB10202-1988 ) 19.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 GB/T11615-2010 ) 20.农田灌溉水水质标准( GB 5084-1985 ) 21.生活引用水卫生标准( GB 5749-1985 ) 22.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 14848-93 )

23.地球物理勘查技术符号( GB/T14499-1993 ) 24.地球物理勘查名词术语

25.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符号( GB/T14839-1993 ) 26.地球化学勘查术语( 1 /200000 )( GB /T14496-1993 ) 27.摄影测量与遥感术语( GB/T 14950-1994 ) 28.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 GB/T 15968-1995 )

29.1 / 500 ,1/1000 ,1 /2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 GB 6962-1986 )

15

30.1/5000,1/10000,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T15661-1995 )

31.1/5000,1/10000,1/25000,1/50000,1/100000地形图要素分类及代码(GB/T15660-1995 )

32 .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GB/T18341-2001)

33 .1 / 500 ,1 / 1000 ,1 /2000地形图要素分类及代码( GB 14804-1993 ) 34.1/500 ,1 /1000 ,1/2000 地形图图式( GB /T7929-1995 )

35.1 /500 ,1 / 1000 ,1 /2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 GB 7930-1987 )

36.1/ 500 ,1 / 1000 ,1 /2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 GB 7931-1987 )

37.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13989-1992 ) 38.大比例尺地形图机助制图规范( GB14912-1994) 39.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1991) 40.1/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GB/T5791-1993)

41.1/5000,1/1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B/T13990-1992) 42.1/5000,1/10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B/T13977-1992) 43.1 / 500 ,1 / 1000 ,1 / 2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范( GB 15967-1995 )

4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1993)

45.地质矿产勘查测量术语(GB/T17228-1998) 46.天然矿泉水地质勘探规范(GB/T13727-1992) 47.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分类(GB/T19492-2004) 48.饮用天然矿泉水(GB8537-2008)

49.矿产资源综合勘查评价规范(GB/T25283-2010) B、行业标准(132项):

1、 1/250000地质图地理地图编绘规范(DZ/T0191-1997)

2、 1/20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及图式(DZ/T0160-1995) 3、 1/50000区域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则(DZ/T0157-1995) 4、 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0)(DZ/T0179-1997) 5、 区域地质及矿区地质图清绘规程(DZ/T0156-1995) 6、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DZ/T 0001-1991) 7、 1/250000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Z/T 0246-2006) 8、 1/1000000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规范(DZ/T 0247-2009) 9、 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DZ/T 0151-1995) 10、1/50000海区地貌编图规范(DZ/T0235-2006)

11、1/50000海区第四纪地质图编图规范(DZ/T0236-2006) 12、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细则(1/50000)(DZ/T0158-1995)

13、 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0000、1/25000、1/10000、1/5000)(DZ/T0175-1997)

14、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0-2002)

16

15、 钨、锡、汞锑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1-2002)

16、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4-2002) 17、铝土矿、冶金菱镁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2-2002) 18、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5-2002)

19、砂矿(金属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8-2002) 20、 稀有金属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3-2002) 21、 稀土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4-2002) 22、铀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199-2002) 23、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0215-2002)

24、 高岭土、膨润土、耐火粘土矿地质勘查规范(DZ/T 0206-2002) 25、玻璃硅质原料、饰面石材、石膏、温石棉、硅灰石、滑石、石墨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07-2002)

26、磷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9-2002) 27、硫铁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0-2002)

28、重晶石、毒重石、萤石、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1-2002) 29、盐湖和盐类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12-2002)

30、冶金、化工石灰岩及白云岩、水泥原料矿产地质勘查规范(DZ/T0213-2002)

31、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DZ/T0033-2002) 32、 固体矿产勘查 原始地质编录规定(DZ/T 0078-93)

33、固体矿产勘查 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DZ/T 0079-93) 34、 固体矿产勘查报告格式规定(DZ/T0131-1994) 35、地质矿产钻探岩矿芯管理通则(DZ/T0032-1992) 36、固体矿产勘查档案立卷归档规则(DZ/T0222-2004) 37、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DZ/T0216-2010)

38、煤田地质填图规程(1/50000、1/250000、1/10000、1/5000)(DZ/T0175-1997)

39、固体矿产普查勘探 地质资料综合整理规范(1980年颁布实施) 40、矿区矿产资源出量规模划分标准

41、岩石矿物鉴定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DZ/T0130.2-1994) 42、岩矿分析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DZ/T 0130.3-1994)

43、 1/50000和1/200000化探样品分析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DZ/T 0130.6-1994)

44、岩矿分析试样制备规程(DZ 0130.13-1994) 45、煤层气田开发方案编制规范(DZ/T 0249-2010) 46、煤层气钻井作业规范(DZ/T 0250-2010) 47、水文测井工作规范(DZ/T0181-1997)

48、地下水资源数值法计算技术要求(DZ/T0224-2004) 49、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规范(DZ/T0225-2004) 50、区域水文地质普查规范(试行)

51、工程地质编图规范(1/500000~1/1000000)(DZ/T0095-1994)

17

52、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0000~1/200000)(DZ/T0096-1994) 53、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000~1/50000)(DZ/T0097-1994) 54、沙漠地区工程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100000~1∶500000)(DZ/T0059-1993)

55、岩溶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1/200000)(DZ/T0060-1993) 56、冻土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1/200000)(DZ/T0061-1993) 57、红层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1/200000)(DZ/T0062-1993) 58、黄土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1/200000)(DZ/T0063-1993) 59、岩土体工程地质分类标准(DZ/T0219-2004) 60、省(自治区)环境地质调查基本要求(1/500000)(试行) 61、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0032-1992)

62、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程(DZ/T 0221-2006) 63、滑坡、崩塌监测测量规范(DZ/T 0227-2004)

64、水质分析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DZ/T0130.4-1994) 65、地质灾害分类分级(试行)(DZ0238-2004)

66、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Z/T0245-2004) 67、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2004) 68、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40-2006) 69、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DZ/T0241-2006) 70、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20-2006) 71、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06)

72、 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0223-2007) 73、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规范(DZ/T0225-2009)

74、地球物理勘查图图式、图例和用色标准(DZ/T 0069-1993) 75、区域重力调查技术规程(DZ/T 0082-2006) 76、重力调查技术规定(1/50000)(DZ 0004-1991) 77、大比例尺重力勘查技术规范(DZ/T0171-1997) 78、1∶500000海区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图编图规范(DZ/T0237-2006) 79、 浅层地震勘查技术规范(DZ/T0170-1997)

80、垂直地震剖面法勘探技术标准(DZ/T0172-1997) 81、航空磁测技术规范(DZ/T0142-2010) 82、地面磁勘查技术规程(DZ/T0144-1994) 83、 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DZ/T 0071-1993) 84、1∶500000海区磁力异常(△T)平面图编图规范(DZ/T0234-2006) 85、电阻率剖面法技术规程(DZ/T0073-1993) 86、电阻率测深法技术规程(DZ/T 0072-1993) 87、 自然电场法技术规程(DZ/T 0081-1993)

88、地面甚低频电磁法技术规程(DZ/T0084-1993) 89、时间域激发激化法技术规定(DZ/T 0070-1993) 90、直流充电法技术规程(DZ/T01086-1997) 91、地面瞬变电磁法技术规程(DZ/T01087-1997)

18

92、大地电磁测深法技术规程(DZ/T0173-1997) 93、井中激发激化法技术规程(DZ/T0204-1999)

94、电偶源频率电磁测深法技术规程(DZ/T0217-2006) 95、煤炭地球物理测井规范(DZ/T0080-2010) 96、水文测井工作规范(DZ/T0181-1997)

97、地球化学勘查图图式、图例和用色标准(DZ/T0075-1993) 98、地球化学普查规范(1/50000)(DZ/T0011-91) 99、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DZ/T0167-2006)

100、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技术规程(DZ/T0248-2006) 101、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DZ/T 0145-94) 102、汞蒸汽测量规范(DZ 0003-1991) 103、地质遥感术语(DZ/T0206-1999)

104、卫星遥感图像产品质量控制规范(DZ/T0143-1994) 105、 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1/50000)(DZ/T0151-1995) 106、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定(1/50000)(DZ/T0190-1997) 107、航空遥感摄影技术规程(DZ/T0203151-1999)

108、物探化探遥感勘查技术规程规范编写规定(DZ/T0195-1997) 109、 含煤岩系钻孔岩心描述标准 沉积构造部分 (DZ/T0002.1-1991) 110、含煤岩系钻孔岩心描述标准 岩石成因类型部分 (DZ/T0002.2-1991) 111、含煤岩系钻孔岩心描述标准 岩性岩类部分 (DZ/T0002.3-1991) 112、含煤岩系钻孔岩心描述标准 煤岩煤相部分 (DZ/T0002.4-1991) 113、水文地质钻探规程Z/T0148-1994) 114、地质岩心钻探规程(DZ/T0227-2010) 115、地质勘查坑探规程(DZ/T0141-1994) 116、工程地质钻探规程(DZ/T0017-1991)

117、液压冲击回转钻探技术规程(DZ/T0053-1993) 118、定向钻进技术规程(DZ/T0054-1993)

119、地质勘查钻探岩矿芯管理通则(DZ/T0032-1992) 120、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规范(DZ/T0034-1992) 121、 物化探工程测量规范(DZ/T0153-1995) 122、地面γ能谱测量技术规程(DZ/T0205-1999) 123、地面沉降水准测量规范(DZ/T0154-1995) 124、地下水质检验方法(DZ/T0064.1~80)

125、同位素地质样品分析方法(DZ/T0184.1~22)

126、 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DZ/T 0130.1~16-2006) 127、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规则DA/T 41—2008 128、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万)(DZ/T0179-97) 129、物探化探异常数据文件格式(DZ/T0129-94) 130、地质图件数字制图工作规程(DZ/T0226-2002)

131、图文地质资料扫描数字化规范(试行) SZ 1999001-2000

132、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汇交格式要求(国土资发〔2006〕210号)

19

C:中国地质调查局颁发部门标准(不含计算机数据处理规范): 1.固体矿产预查暂行规定( DD 2000-01 ) 2.固体矿产普查暂行规定( DD 2000-02 )

3.1 / 25 万遥感地质调查技术规定( DD 2001-01 ) 4.1 / 25 万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暂行)( DD 2001-02 )

5.固体矿产预查和普查工作中物化探遥感工作要求( DD 2001-03 ) 6.固体矿产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和经工程验证的资源量估算技术要求(内部试行)( DD 2002-01 )

7.遥感地质解译方法指南( DD 2006-03 )

8.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 DD 2006-04 ) 9.矿产资源遥感调查技术要求( DD 2006-05 )

10.矿产资源开发遥感监测技术要求( DD 2006-06 ) 11.环境地质遥感监测技术要求( DD 2006-0726) 12.遥感解译地质图制作规范( DD 2006-02 )

13.青藏高原艰险区(B 类区)1/5 万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DD 2003-01 )

14.1/250000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 DD 2004-01 ) 15.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 ( DD 2004-02 ) 16.地质调查 GPS 测量规程 ( DD 2004-03 ) 17.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试行)( DD 2004-04) 18.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技术要求( DD 2005-01 ) 19.区域生态 地球化学评价技术要求( DD 2005-02 ) 20.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样品分析技术要求( DD 2005-03 ) 21.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试行)( DD 2006-01 ) 22.地面沉降监测技术要求( DD 2006-02 ) 23.岩矿石物性调查技术规程( DD 2006-03 ) 24.古地磁测试技术要求( DD 2006-04 ) 25.遥感影像地图制作规范( DD 2011-01)

27.成果地质资料管理技术要求( DD 2010-06) 28.实物地质资料馆藏管理技术要求( DD 2011-05)

附件2:加拿大NI43-101地质报告章节内容 1. 标题页 2. 目录 3. 摘要 4. 前言

5. 借鉴其他专业专家的成果(免责说明) 6. 资产描述及其位置

7. 交通、气候、当地资源、基础设施及自然地理 8. 历史

9. 地质环境(地质背景)

20

10. 矿床类型 11. 矿化 12. 勘查 13. 钻探

14. 取样方法和途径

15. 样品制备、分析及安全性 16. 数据核实 17. 邻近资产

18. 选矿和冶金实验

19. 矿产资源和矿石储量估算 20. 其他有关数据和信息 21. 解释和结论 22. 建议

23. 参考文献 24. 日期和签字页

25. 开发性资产和生产性资产用技术报告的补充要求26. 图件

21

10. 矿床类型 11. 矿化 12. 勘查 13. 钻探

14. 取样方法和途径

15. 样品制备、分析及安全性 16. 数据核实 17. 邻近资产

18. 选矿和冶金实验

19. 矿产资源和矿石储量估算 20. 其他有关数据和信息 21. 解释和结论 22. 建议

23. 参考文献 24. 日期和签字页

25. 开发性资产和生产性资产用技术报告的补充要求26. 图件

2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gbf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