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会考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更新时间:2024-04-07 18:5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二化学会考复习——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

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

一. 氧化还原反应 (一) 理解概念

1. (具有) (本身) (发生) (变为)

氧化剂————氧化性————被还原————还原反应————还原产物

(具有) (本身) (发生) (变为)

还原剂————还原性————被氧化————氧化反应————氧化产物 例题1:氢化钠是一种离子化合物,它可以跟水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H+H2O=NaOH+H2 ↑ ,此反应的氧化剂是( )

A.NaH B.H2O C.NaOH D.H2 答案:B

例题2:下列各组物质之间反应时,水作氧化剂的是( )

A.Na和 H2O B.O2和 H2O C.Fe和H2O D.Cl2 和H2O 答案:A、C

2.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3.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有电子的得失(或转移)。

4.氧化还原反应与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分解、复分解、置换)的关系: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不一定为氧化还原反应 复分解反应一定为非氧化还原反应 置换反应一定为氧化还原反应 (二) 应用

1. 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

原则:化合价升高总数(失电子总数)= 化合价降低总数(得电子总数) 练习 1) I2 + HNO3 —— HIO3 + NO + H2O 2) S + KOH —— K2S + K2SO3 + H2O 3) NH3 + Cl2 —— N2 + NH4Cl

4) KMnO4 + HCl —— KCl + MnCl2 + Cl2↑ + H2O 5) CuS + HNO3 —— Cu(NO3)2 + H2SO4 + NO↑ + H2O 6) FeS + HNO3 —— Fe(NO3)3 + S + NO↑ + H2O 2.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方法:根据化合价反应前后是否有变化。 3.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比较氧化能力(或还原能力)强弱

例题:根据下列反应 H2SO3 + I2 + H2O = 2HI + H2SO4 2FeCl3 + 2HI =2FeCl2 + 2HCl + I2

3FeCl2 + 4H NO3 = 2FeCl3 + NO↑+ Fe(NO3)3 + 2H2O

判断氧化剂的氧化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 还原剂的还原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 。[分析]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能力: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剂的还原能力:还原剂>还原产物

H2SO3 + I2 + H2O = 2HI + H2SO4 氧化性:I2 >H2SO4 还原性:H2SO3 >HI 2FeCl3 + 2HI =2FeCl2 + 2HCl + I2 + H2SO4 氧化性:FeCl3>I2 还原性: HI> FeCl2 3FeCl2 + 4H NO3 = 2FeCl3 + NO↑+ Fe(NO3)3 + 2H2O

1

氧化性:H NO3 > FeCl3 还原性:FeCl2> NO

答案:氧化剂的氧化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H NO3 > FeCl3> I2 >H2SO4 还原剂的还原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H2SO3 >HI> FeCl2> NO 4. 常见氧化剂氧化能力顺序,相应还原剂还原能力顺序:

氧化能力:KMnO4 > Cl2 > Br2 > F e3+ > I2 >S 还原能力:Mn2+ < Cl

< Br

< Fe2+ < I

< H2S

强氧化剂与强还原剂相遇可反生氧化还原反应;反之,不反应。 例如:Cl2与Br 、Fe2+ 等可反应,F e3+ 与I 、H2S等可反应; I2与Br 、Fe2+等不可反应,Br2与Mn2+、Cl等不可反应。

5. 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的表示法及有关计算

例题:写出铜与浓硝酸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关系和数目,若有4摩硝酸被还原时,有 摩 被氧化。若转移1摩电子时,未被还原的硝酸 摩,参加反应的硝酸 克。

2e [分析]化学方程式为:Cu +4 H NO3== Cu(NO3)2 + 2NO2↑+ 2H2O,其中铜是还原剂被氧化,硝酸是氧化剂,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出相应关系:

未被还原 —— 参加反应—— 电子 被还原 —— 被氧化 2 H NO3 —— 4 H NO3 ——2e 2 H NO3 —— Cu 2mol 4×63g 2mol 2mol 1mol y z 1mol 4mol x

x=2mol y=1mol z=126g

二. 化学量

( ) ( ) 气体体积 (L) 微粒个数 (标况) (个) 物 质 条件:气体、标况

的 ( ) 量 ( ) 物质的质量 物质的量浓度 mol (克) (mol/L) (

例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22.4升氧气中,一定含有6.02×1023个氧分子

B.80克氢氧化钠溶解在1升水中,得到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摩尔/升 C.18克水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占22.4升。

D.标准状况下,20毫升氨气跟60毫升氧气所含分子个数比为1:3

[分析] A.无标准状况条件

B.80克氢氧化钠溶解在1升水中,溶液的体积不等于1升 C.标况下水为液体,所以体积不为22.4升 D.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正确

[补充]1.标准状况的含义。

2

2.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浓度的相互换算。

1000mL×ρ(g/mL)×a%

C(mol/L)=

M(g/mol)×1L

3.反应热、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例如:2H2(气)+O2(气)=2H2O(液)+571.6KJ

2H2(气)+O2(气)=2H2O(气)+483.6KJ

(1) 热量多少与物质的聚集状态有关

(2) 热量多少与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计量有一一对应关系 例如:H2(气)+1/2O2(气)=H2O(液)+285.8KJ

三. 离子反应

1.本质:溶液中参加反应的离子的浓度迅速降低。

2.反应发生的条件:能发生氧化还原、能生成沉淀、气体、难电离的物质、发生络合等。 3.离子反应的规律 ①与H反应: 氢氧根:OH

- -

弱酸根:CO32、SO32、S2、ClO、SiO32、CH3COO、F、PO43、AlO2等 弱酸的酸式酸根:HCO3、HSO3、HS、H2PO4、HPO42等

②与OH反应:

金属阳离子:Al 3+、Cu2+、Mg 2+、Fe 2+、Fe 3+ 、NH4+、H +等 酸式酸根:HCO3、HSO3、HS、H2PO4、HPO42等

③产生沉淀:

Cl- -

+Br Ag -

CO3

CO32

CO32

Ca2+ SO32

-Ba2+ SO42

PO43

-SO32

Cu 2+

2+- OH Mg 2+Fe Fe 3+

④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Fe 2+

-3+

I O Fe 2

H2S

⑤发生络合:Fe3与SCN

Fe、Cu

MnO4(H+)

-I

Fe2 +

Cl2 NO3(H+)

NO3(H+)

H2S

Ag与NH3·H2O

I

Fe2

SO32 H2S

⑥其它: Al 3+ 与AlO2反应 Al 3+ + 3AlO2 + 6H2O = 4Al(OH)3 ↓ 4.离子方程式: ①含义:

a.代表某一个具体反应,如:氯化钡溶液和硫酸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Ba2+ + SO42 = BaSO4↓

b.代表一类反应,可溶性钡盐与可溶性硫酸盐反应,生成难溶的硫酸钡和可溶性盐。

Ba2+ + SO42 = BaSO4↓

②书写步骤:

写:根据事实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3

拆:可拆——可溶性碱、可溶性盐、强酸。

不拆——单质、氧化物、难溶性物质、气体、难电离的物质(水、氨水、弱酸) 删:删去等号两边相同离子或物质。 查:电荷守恒、电子守恒、质量守恒。 [练习]

⑴氢氧化钡溶液和硫酸溶液混合 ⑵氢氧化钾溶液和醋酸反应

⑶氢氧化钡溶液和硫酸铵溶液混合 ⑷ 碳酸钙溶于盐酸 ⑸ 实验室制氯气 ⑹氯气溶于水

⑺氯气通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 ⑻金属钠投入水中

⑼向氯化铁溶液中通入硫化氢气体 ⑽铁与稀硫酸反应

⑾硫化亚铁与盐酸反应 ⑿碳酸氢钠溶液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钙溶液 ⒀碳酸氢钠溶液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钙溶液 ⒁硫酸氢钠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混合显碱性 ⒂硫酸氢钠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混合显中性

⒃向氯化亚铁溶液中通入氯气 ⒄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⒅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少量二氧化碳气体 ⒆向溴化亚铁溶液中通入过量氯气 [答案]

⑴ Ba2+ + 2OH + 2H+ + SO42 = BaSO4 ↓+ 2H2O

⑵ OH + CH3COOH = CH3COO + H2O

⑶ Ba2+ + 2OH + 2NH4+ + SO42 = BaSO4 ↓+ 2NH3·H2O

--

⑷ CaCO3 + 2H+ = Ca2+ + CO2 ↑+ H2O ⑸ MnO2 + 4H+ + 2Cl = Mn2+ + Cl2↑ + 2H2O

-⑹ Cl2 + H2O = H+ + Cl + HClO

⑺ Cl2 +2OH = Cl + ClO + H2O ⑻ 2Na + 2H2O = 2Na+ + 2OH + H2 ↑

---

⑼ 2Fe3+ + H2S = 2Fe2+ + S + 2H+ ⑽ Fe + 2H+ = Fe2+ + H2↑

⑾ FeS + 2H+ = Fe2+ + H2S ↑ ⑿ HCO3 + Ca2+ + OH = CaCO3 ↓ + H2O

⒀ 2HCO3 + Ca2+ + 2OH = CaCO3↓ + CO32 + 2H2O

⒁ H+ + SO42 + Ba2+ + OH

--

= BaSO4 ↓+ H2O = BaSO4 ↓+ 2H2O

⒂ 2H+ + SO42 + Ba2+ + 2OH⒄ OH + CO2 = HCO3

⒃ 2Fe2+ + Cl2 = 2Cl + 2Fe3+

4

⒅ 2OH + CO2 = CO32 + H2O

⒆ 2Fe2+ + 4Br + 3Cl2 = 2Fe3+ + 6Cl + 2Br2

四、常见题型

1.一种试剂检验多种物质

例题:能鉴别氯化铵、硫酸钾、硫酸铵、氯化钠四瓶无色溶液的试剂是( )

A.氢氧化钡溶液 B.硝酸钡溶液 C.硝酸银溶液 D.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A 2.离子共存问题

例题1:下列各组离子中,在溶液里不能大量共存的是( ) A.K 、Fe3+、Cl

B.Al3+、OH、SO42

C.Na+、NO3、HCO3

D.Na+、I、NO3

答案:B

例题2:在强酸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并且为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

A.K 、Na+、AlO2、NO3

B.Al3+、SO42、NO3、NH4+

C.K 、SO42、NH4+、MnO4 D.K 、Na+、S2、SO32

[分析]此类型题一定要看清楚题设条件,如 :溶液是否为酸性、碱性溶液;无色或有色溶液;离子间反应是否有反应类型上的限定(例如:由于氧化还原反应而不共存)。根据各项中给出的具体离子,按离子反应规律找出答案。 答案:B

例题3:无色溶液含有下列五种离子中的几种:K+、Ba2+、 Cl、CO32、SO42,取少量 此溶液,

加入氯化钡溶液后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向沉淀中加入稀盐酸,沉淀量不减少;向滤液中加入硝 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由此判断: 原溶液中有 和 离子,不能确定的有 离子。

[分析]加入氯化钡溶液后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向沉淀中加入稀盐酸,沉淀量不减少,说明有

SO42,无Ba2+、CO32;向滤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稀硝酸,沉淀

不溶解,说明有Cl,可能是原溶液中含有的或是引入的。 答案:原溶液中有K+、SO42,不能确定的是 Cl。

3.判断离子方程式正误

方法:①符合客观事实 ②电子得失守恒 ③电荷守恒、质量守恒 ④注意反应物间的量比关系 注意:落实前面的有关离子方程式。

第二部分 基础理论

[考试要求]

1. 了解原子的组成、同位素的概念,了解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涵义,掌握原子序数、

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关系。

2. 以第三周期为例理解元素性质及化合物的性质递变规律,会写常见分子或物质的电子式。 3. 了解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及其典型代表物。

[复习建议]同基本概念1——4,以下是考试说明中所涉及的知识点 (1)原子组成、同位素概念——第一册第118—122页

(2)1—18号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结构示意图——第一册第125—129页

5

(3)元素周期律——第一册第129—132页

以第三周期为例,分析元素性质及化合物性质递变规律——第一册第134—139页 (4)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第一册第143—147页

(5)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概念、典型代表物与主要物理性质的关系——第一册第

154—159

(6)电子式——第一册第144、149页

[重点内容及分析] 一. 物质结构 1.原子的组成

原子核(+) A 原子(ZX )

核外电子(—)

相互关系:

质量: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电量:原子中:原子序数 = 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离子中:原子序数 = 质子数 = 核电荷数 = 核外电子数

n

阴离子:A 电子数 = Z + n XZ-

质子(+) 中子(不带电)

阳离子:ZX n 电子数 = Z - n

A2.三微粒的性质及作用

电性 相对质量 作用 质子 中子 电子 3.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要求:1-20号原子结构示意图、离子结构示意图必须熟记。 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 = 族序数 = 最高正价数 电子层数 = 周期序号

|最高正价数| + |最低负价数| = 8 ②离子结构 与He电子层结构相同的 与Ne电子层结构相同的 与Ar电子层结构相同的 上一周期阳离子比下一周期阴离子电子层数少2。

2.“阴上阳下”的关系:下一周期阳离子与上一周期阴离子电子层数相同。

6

阳离子 Li+、Be2+ Na+、Mg2+、Al3+ K+、Ca2+ H --阴离子 O2、F -S2、Cl --[小结]1.离子的电子层数与元素所在周期的关系:同周期阳离子比阴离子电子层数少1;

③ 化合价变化规律

Na Mg Al Si P S Cl Ar 以第三周期为例: +1 +2 +3 +4 +5 +6 +7

-4 ―3 ―2 ―1

注意:金属无负价,氟无正价。 ④原子半径、离子半径变化规律

原子半径 离子半径 二.元素周期律及性质递变规律 性质 原子序数 原子半径 失电子能力 得电子能力 金属性 非金属性 单质的还原性 单质的氧化性 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碱性 与氢气化合难易 气态氢化物稳定性 注:①不同周期不同族 ②位、构、性相互推导 例题1:下列叙述中,可以用来判断金属性强弱的是( )

A.一个金属原子失去电子的多少 B.1mol金属与酸反应放出氢气的多少 C. 金属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D.金属原子失去电子的难易程度

答案:C、D

例题2:下列各关系中,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C

B.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2OF2>I2

D.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LiOH

答案:A、D

例题3:对于同一周期从左到右的主族元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B.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

7

同周期从左到右 同一族从上到下 不同周期不同族 同周期(从左到右) 同主族(从上到下) C.最高正化合价逐渐增大 D.单质的熔沸点逐渐增高

答案:B、D

例题4:现有A、B、C三种元素,他们都是短周期元素。A元素是同周期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主 族元素;化合物AB中阴离子和阳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排布;C元素的原子比B元素的原子少 两个电子。写出它们的元素符号:A B C 。 答案:A.Na B.F C.N

三.化学键与晶体结构 化 学 键

三键 离子键 概念:

形成物质

非极性键 ( ) 形成分子

四晶体 离子化合物 共价单质 共价单质 共价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

离子晶体 原子晶体 分子晶体 原子晶体 分子晶体

共价键 概念:

极性键

形成物质

( ) 形成分子

金属键 概念:

金属单质 金属晶体

四.化学键与晶体结构、晶型与主要物理性质的关系

晶型 构成晶体的微粒种类 微粒间的相互作用 熔沸点、硬度 导电性 溶解性 举例 [小结] 1.物质的组成、分类

微观 宏观 分子 单质 2.物质 原子

离子 化合物

3.各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例题:判断正误:离子化合物一定含有离子键( √ ) 离子化合物只含有离子键 ( × ) 共价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 ( √ )

8

离子晶体 阴、阳离子 原子晶体 原子 分子晶体 分子 金属晶体 金属阳离子、自由电子 4.如何判断物质的晶体类型

(1)活泼金属(ⅠA、ⅡA)与活泼非金属(卤族、氧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盐、碱以离子键结

合,固态时为离子晶体。

(2)常见原子晶体 :金刚石、晶体硅、二氧化硅、碳化硅。

(3)非金属氧化物、含氧酸、气态氢化物、大多数有机物固态为分子晶体。 5.10电子分子:CH4、NH3、H2O、HF、Ne

例题:下列微粒中,与氢氧根离子具有相同质子数和电子数的是( ) A.Cl答案:B

6.电子式、用电子式表示物质形成

会正确书写下列分子或物质的电子式:N2、HCl、Cl2、CO2、NH3、H2O、Na2O2、NaCl、NaOH、HClO、NH4Cl、CH4、C2H4、C2H2、C2H5OH、CH3COOH、CH3CHO 7.晶型与熔沸点的关系

例题:下列晶体中,熔点最高、硬度最大的是( ) A.氯化钠 B.干冰 C.金刚石 D.碘 答案:C

8.化学式

组成式:不存在分子的,化学式即组成式.

分子式 :存在分子的,化学式即分子式(只有分子晶体是此情况)。

B.F

C.NH3 D.NH4+

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hx8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