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六上十五课青海高原一株柳教案大全

更新时间:2024-03-19 22:1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001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一、揭题导入

1、板书:柳 古人说“柳者,留也”,朋友分别时人们常常“折柳赠别”。古代很多文人墨客对柳树情有独钟,写下了很多关于“柳树”的古诗,你知道哪些呢?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现代作家(板书:陈忠实)也写了一篇关于柳树的文章,板书:青海高原一株柳 一起读一读,读时你想强调什么?

你了解青海高原吗?(简介:青海高原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在三、四千米以上,高原上长年是冻土,那里稀薄的空气和贫瘠的土壤使任何植物都难以生存。) 过渡:在作者眼中,青海高原上的一株柳是怎样的一株柳树呢?今天,就让我们登上开往青海高原的列车,一睹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风采。 二、读通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课文比较长,词语丰富,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书莫放“拦路虎”,我们一起来解决阅读中的障碍。 出示词串:

广袤无垠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 铺天盖地的电击雷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 粗实 坚硬 苍郁 深沉 巍巍然

艰苦卓绝 起死回生 没有抱怨 没有畏怯 顽强 毅力 韧劲 (1) 自由读,指名分三组读。

(2) 默读:思考一下这一组一组的词语分别描写了什么? 第一组写了青海高原的气候、环境。——恶劣 第二组写了这株柳树的外形。——独特

第三组写的是这株柳树的精神。——顽强的毅力与韧劲 板书:环境恶劣 外形独特 精神顽强

4、默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些段落分别描写了这些内容? 环境恶劣(3-4) 外形独特(5) 精神顽强(6-9)

5、自由读课文,选择最让你感动的一部分读一读,待会儿请你们读。 6、指名分小节朗读3-9小节。

引读:谁带我们进入荒芜、苍茫的青海高原?(读3-4) 谁给我们描述这独特的高原之柳?(读第5小节)

谁让我们感悟这高原之柳的生命伟力?这一部分比较长,我请两人合作读。(分别读6-7、8-9小节)

1

7、引读1、2小节:读到这里,我们发现这是一株柳,一株在—— ,这是一株神奇的——神奇到——(相机板书:神奇)

过渡:这株神奇的柳树生长在怎样恶劣的高原环境之中呢?默读课文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找出相应的句子。 三、重点研读3、4小节

(一)这株柳生长在怎样的青海高原上?谁来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

出示:(1)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的、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

1、师看图片讲述,面对这样的青海高原,你有什么感觉?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表达。(荒无人烟、荒凉、死气沉沉)

2、作者心头弥漫着的又是怎样的感情? 3、古典边塞诗词你读过吗?谁能背一背?

4、老师这里也有两首,谁来读一读?出示两首边塞诗词: 《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1、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青海高原的悲壮、苍凉。 2、让我们通过读来感受。齐读这段话。 3、在如此苍茫、悲凉的青海高原上,我们的眼前突然出现了这样一株大柳树,你是什么感觉?(惊讶、半信半疑、激动)

4、作者的这种感觉在文中是怎么表达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句子: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

“哦”是个很普通的语气词,但却是个多音字,有三个读音,当它表示疑问、惊讶的时候读第二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过渡:为什么作者会不由得发出这一声惊叹呢?因为这是他在高原上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 出示:(2)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没有树族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的苍茫。

1、指名读。

2、相信现在你一定对这个“哦”字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谁来说?(是啊,“哦”一词,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在荒凉的高原,能见到一株绿树,人们一定会为之兴奋不已,那是生命的颜色,生命的象征啊!)

3、难怪作者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引读:出示句子: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更难怪他在开篇就说这是一株(指板书神奇)——的柳树。

4、思考:作者是写柳树的,却花了不少的笔墨写了青海高原,你觉得有必要吗?为什么?(是的,作者花这么多的笔墨写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就是为了突出柳树坚强的品格。所以这里的环境描写起的是烘托的作用。板书:烘托) 四、总结全文 走进青海高原,每个人都感到苍茫、悲凉,但恰恰是在这片土地上,偏偏有一株柳树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这是为什么?下节课继续学习。 板书: 青海高原一株柳 陈忠实 环境恶劣 (烘托) 外形独特 神奇 精神顽强

2

002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一、回顾环境导入:

1、师: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青海高原的环境是异常的苍茫、恶劣,课文中用了许多词和短语来描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

2、可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却生长着一株柳树。这真是一株怎样的柳树?(神奇) 二、感知柳树的外形

1、神奇不神奇?看看就知道,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这棵神奇之树!

出示一段文字: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2、这是一棵树吗?有同学会说,这不是树,这是一段文字。它就是一棵树,这棵树躲在语言文字的后面,读着读着,这棵树的奇异之处就会从语言文字中显现出来,先自己读一读这段文字。 3、交流

A、一奇: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 生铁铁锭 男生读

B、二奇: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粗壮高大 齐读

C、三奇: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绿得苍郁,绿得深沉――嫩绿,草绿,鲜绿,但这株柳树却绿得那么苍郁,那么深沉,奇怪吗? 齐读。 过渡:

师:柳树是这样的高大粗壮,所以课文中说它是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板书:撑立 这个“撑”字,手掌用力就是撑。难道这个“撑立”仅仅是写柳树在高原上高大粗壮的样子吗?别急,我们再来读书,这一回,我们快速默读课文的六、七两个自然段,读完之后,你对“撑立”会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三、想象感悟释疑:(六、七自然段)

1、师:读了这两段之后中,你觉得柳树在高原上撑立容易吗?从哪些地方看出不容易呢?拿出笔来,把重点的句段划下来。可以在边上写写你的读书感受。 2、交流

(出示)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师:说说你读书的感受。(生:柳树生长要面临的两大困难是:持久的干旱和严酷的寒冷。) 师:你们知道高原上的干旱和寒冷有多严重吗?青海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被称为世界屋

3

脊,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在青海高原,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多度。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棵留下来了,我们真替他庆幸,好好读读这句话。 师: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它撑立的不容易? (出示)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交流感受

师:残酷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没有体验过,你们肯定想象不到它有多可怕。你们听(播放雷轰电击视屏)。

师:狂风呼啸,雷电交加,大雪纷风,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仿佛看到这株柳树那种可怜无助的样子了。你们看到它怎样可怜无助的样子了?你脑海中的柳树正在经受着怎样的摧毁? 生交流??

师:这株柳树就在经受这样的摧毁,但它害怕了吗?(没有) 师:冻死过多少次,他又??复苏过来。 师: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

师:谁来读读这两句?生读: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 师:我仿佛看到它在咬着牙坚持。生读。它在熬,在挺。小组读。它这是在和死神较劲呢!齐读

师:柳树经受这样的摧毁仅仅是一次吗?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导读好“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多少”。 指名读 齐读

师:这三个“多少”写出了柳树经受的摧毁是多么的多和频繁。但柳树畏怯了吗?引出“又” 生:没有。

师:而是冻死过多少次―― 生:又复苏过来。

师:你们这个“又”字读得真好。被劈断了枝干而―― 生:又重新抽出新芽。

师: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次又一次―― 生:又起死回生。

师:用了几个“又”字? 生:四个。

师:这四个“又”字让我们感受到它的坚持是多么执着。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也许很多时候它被折磨得死去活来,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的时候,它会怎么鼓励自己? 生:我一定要撑下去,只要熬过这几次风雪就好了。 师:它就是这样给自己打气的。

生:其他柳树都死了,自己一定要活下去。

师:正因为有了这样一定要活下去,撑下去的信念,所以它才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让我们再合作来读这一段: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

生:又复苏过来。

师: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

4

生:重新抽出了新条。

师: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 生:起死回生。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撑立,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生:顽强。

师:会写这个词吗,写在黑板上。众生写。

师:同学们,这么多的词,都可以来诠释这个“撑立”。 四、比较体会精神:

师:同学们,让我们不妨像作者那样,再来发挥我们的想象。当这株柳树在高原的风雪雷电当中苦苦撑立的时候,它的同类,那些江南的柳树它们此时此刻可能在干什么? 生: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着婀娜多姿的身姿。 生:在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师:同是一株柳树,生活的环境却不同,可柳树抱怨了吗? 生:没有。

五、感悟品质,深化情感

师:让我们读课文的最后一段。生读。

师:这段话中的最后一句话,里面有两个数字不知道引起了你们的注意吗?一个是九十九,一个是一。

师:从这两个数字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师:“九十九”让我们感受到它经历的困难那么多,可它害怕了吗?“一”让我们感到它生存的希望那么小,可是它放弃了吗? 生:没有。

师:所以作者这样写。读。

生读: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六、首尾呼应,内化情感

师出示:这株柳树,它就这样咬着牙,撑立在有着―― 生: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木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师:它就这样坚忍不拔,永不放弃地撑立在有着―― 生: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的青海高原上。 师:它就这样撑啊撑,撑出了高原上壮丽的――风景

师:你们想不想再去看一看这道壮丽的独特的风景。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描写柳树样子的话。这一回你们读的时候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

生读: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师:这回你知道为什么它能长得这样的高大、粗壮了吗? 生读: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师:这回你肯定知道,它为什么绿得这么苍郁,这么深沉? 生: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 师:为什么它们这么坚硬?

生:因为在许多柳树苗中,只有这株坚强地活了下来,它经历过许多的磨难。 师:此时此刻,这株柳树像这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撑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情着崇敬的心情读读这段话,如果坐着读不能表达心情,让我们站着读。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 师:难怪作者在开始的时候这样写,咱们一起读。 生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5

这是突出柳树生长环境的不同,引出下文。

(3)作家说“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请问后面写到在平原在水边的柳树了吗? 有,写到了灞河柳。这是一种巧妙地写作方法——伏笔。

5、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去写“这一株柳树的神奇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 6、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归纳板书: 生长环境 外部形态 成长经历

设计理念: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就是对比。在这个环节,我利用文本第一、二节的语言,将对比渗透给学生,从而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意识。另外,在研读文本时,我注意到了“伏笔”。平时作文教学中,我们更为关注叙述和描写。然而对于六年级学生,完全可以将“伏笔”这样的写作技巧交给学生。“伏笔”都牵涉到文本后面内容,这样立足于全文,其实也是对学生朗读文本效果的一种检阅,给学生篇章感。 三、精读“神奇”,感悟韧劲。 (一)神奇之一:生长环境

这一株柳生长的地方不是平原,不在水边,而是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就是它的神奇之一,为什么呢?让我们走进青海高原。

1、指名读3、4小节,写青海高原的哪些词句令你印象深刻,你可以说,也可以读出来。 学生扣关键词句交流。 教师相机补充:

(1)青海高原的图片,说说看到什么?

(2)资料:青海高原夏秋两季经常连续干旱,最冷的时候可达零下二十多度。春有频繁沙尘暴,夏天有雷暴、冰雹小如黄豆,大如鸡蛋。青海高原上的土有一个特别的名称:冻土,也就是死亡之土。

(3)随机讨论:你想到了哪些表现悲壮苍凉的边塞诗词。(读课文) 师相机吟诵:天使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 师生将描写青海高原的段落改编成诗的形式。(改好后指名读。)

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连绵的

铁铸一样的青山 赭红色 起伏的原地 看不到 任何一棵树

没有树族的原野 简洁而开阔 也异常的苍茫

设计理念:捧读教材中对青海高原的描写,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诗一般的意境。恰好我也经常带领我们班的学生吟诗写诗改诗。于是,我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将它改编成诗的形式,学生通

11

过朗读将之前交流的内容整合,更容易读出高原的苍茫之感。此般设计也想给学生体验平铺语言与诗歌语言两种不同形式的交互,感受语言表达形式之美。

(4)小结:这就是荒无人烟、死气沉沉、环境恶劣的青海高原。齐读诗歌。

(5)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想一想,作者写柳树,为什么用这么多篇幅,写青海高原?

(这是环境描写,与这一株柳对比,衬托出柳树特点,为下文表现柳树韧劲做铺垫。)

2、过渡:所以作者在青海高原上看到这一株柳的时候——“哦”的一声,这“哦”的一声中有什么?(预设:惊讶、疑惑、敬佩)他心中会想——?(学生自由说,教师相机评价。) 3、书上写出了作家最想说的话:“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读出各自情感。)

4、小结:是啊,在环境如此恶劣的青海高原之上生长起来的一株柳树,难道不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吗?

齐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再齐读课题。

(二)神奇之二:外部形态

过渡:这是怎样的一方壮观、独立的风景?让我们把镜头拉近,聚焦这一株柳树的样子,感受 它的神奇。 出示:“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荫;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炼;它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1、这一株柳就藏在语言文字的后面,你从它的样子感受到了它的神奇之处了吗? 2、交流:

(1)“两合抱粗、浓密、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粗实而坚硬?”这些外形的描写说明了什么? 两合抱粗:用手比较。

百十余平方米:和教室大小比较。

树干:看插图,从颜色和画法入手。 树叶:补充古诗——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我们一般写柳树会写什么?(柳叶、柳条) 颜色一般用什么?嫩绿、翠绿等。如:以上诗歌等。

(在交流中,让学生体悟出青海高原一株柳强大的、旺盛的、执着的、顽强的生命力。) 设计思考:这个教学环节中,将文本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相对比,给小学生最具形象化的思维,有助于他们对文本抽象化语言的理解。同时重视并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其置身于当前的语言环境,使其产生比较,从而强化突出现有的知识与方法,达成学习目标。因此,在这处教学中,我还设计了两个问题:“一般我们写柳树会写什么?”和“我们形容柳树的绿,一般会用什么词语?”激发学生勾起对已有知识经验的回忆,并与眼前的文本内容对比,从而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之感。而且,教材中的插图其实是“无声胜有声”的语言,利用好它可以对语言文字起到强化、补充和升华的作用。这里将书本的语言文字与书上插图进行对比,使学生在文本与图片之间寻找契合点,升华心中感悟。

(2)柳树是这样的粗实坚硬,苍郁深沉。所以课文中说它是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 你怎么理解巍巍然撑立的?

12

(巍巍然:这株柳树的高大粗壮、也说明了青海高原上的异常苍茫。 比较:它巍巍然直立在高原之上。(直立:笔直地站立。)

它——

约有两合抱粗 树叶浓密

枝干粗实而坚硬 叶子苍郁而深沉 它巍巍然撑立 表现出

强大的生命伟力

撑立 这个“撑”字,手掌用力就是撑。从撑立中你感受到什么?——柳树的顽强磅礴的生命力。

(3)朗读:出示对比的改编诗歌段落。

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上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下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苍茫的青海高原上 师引:当别的柳树在春风里婀娜多姿,拂堤杨柳醉春烟的时候,这一株柳撑立在——(读上诗) (4)小结:青海高原荒无人烟、死气沉沉、环境恶劣,而这一株柳树用撑立诠释了自己顽强磅礴的生命力。

所以说: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5)齐读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

(6)读课文第五自然段,引出“锻铸”。

◆“锻铸”是什么意思?(锻,将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使之熔化;铸,将熔化的金属倒进模子里,冷却凝固。)

◆怎么把“锻铸”用在这一株柳树身上呢?(根据学生回答评价:对生命的考验、捶打、磨砺) 3、小结:这就是这一株柳的生长经历,请问,作家亲眼看到了吗?(这是作家的想象) 这节课所学的生长环境、外部形态都是写实,从哪些地方看出了严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呢?下节课让我们从写实走进想象。

设计思考:这部分的教学中,我将文本中的“撑立”与“直立”让学生比较,使学生在词语的对比学习中体会作家用词的精妙。之后再回到前面这一株柳树的生长环境上,体会“撑立”的深刻内涵。而由“锻铸”一词的词义和用法去发挥学生联想,学生的脑海里自然将柳树与钢铁的形象联系到一起,从而感悟出它们之间内在相通的意蕴,即:青海高原一株柳与钢铁之间共有的那坚忍不拔的意志力。

13

005教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3、领悟文章言物托志、对比的写作方法,并适时进行迁移运用。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2、领悟文章言物托志、对比的写作方法,并适时进行迁移运用。 教学难点:

14

1、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2、领悟文章言物托志、对比的写作方法,并适时进行迁移运用。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新课:

1、师: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青海高原的环境是异常的苍茫、恶劣,课文中用了这些词和短语来描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

2、师: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却长着一株柳树,这是一株(生读)。 3、文中的第五自然段写出了这株柳树的形态。(齐读)

4、这样的一株柳树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上,让作者对它的生长过程产生了无限的猜测与想象。 二、学习第六、七自然段。

1、自读课文六、七自然段,找出描写柳树生长过程的句子,并作简单的批注。 2、交流,指名回答:你觉得这株柳树生存下来容易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出示)(1)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散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

(2)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续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3、活下来是个奇迹!长得如此粗壮茂密,充满生命伟力更是不可思议的奇迹!可我们知道,这番奇迹的诞生,它得经受多少番艰难的锻铸呀!作者继续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师引读第7小节。这是一株( )的柳树。 三、学习课文第八自然段。

1、作者由眼前的柳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家乡的柳树,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8自然段,找一找描写家乡柳树的句子,说说家乡的柳树有什么特点?(极易生长、婀娜多姿、风情万种) 2、出示:同是一株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

3、讨论: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为什么又用了许多笔墨写到家乡灞河边的柳树呢?(烘托、对比)

4、全班交流。指名回答。 四、学习课文第九自然段。

1、同是一株柳树,它们的命运和生活道路竟然有着天壤之别,然而,这株柳树它抱怨了吗?畏怯了吗?它是怎样做的?生自读第九自然段。

师:同学们,这段话中有两个数字不知道是否引起了你们的注意。一个是九十九,一个是一。 师:从这两个数字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师:“九十九”让我们感受到它经历的困难那么多,可它害怕了吗?(生:没有)“一”让我们感到它生存的希望那么小,可是它放弃了吗?(也没有)

师:引读这株柳树没有 ——也没有——而是聚合——以超乎想象的——终于——。 师: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难怪作者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 2、生读:(出示)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你认为这仅仅在说柳树吗?

3、看到这样的柳树,你想到了哪些人? 4、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五、总结。

15

同学们,我们读懂了柳树的顽强,读懂了作者的用心,读出了自己的理解,收获了做人的智慧,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学会读书。今天我们一起和作者进行了一次让人激动的精神之旅。相信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都会坚强地去面对,争取最后的胜利。 最后老师想送几句话和大家共勉,出示:

就算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只有扼住命运咽喉的人,才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 六、作业。

1、将自己学完这篇课文后的感受写下来。

2、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并抓住事物的特点,运用形象贴切的词语来描写。特别是运用联想与想象,使语言更加活泼,富于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附板书: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高原柳 平原柳 ( 对比 ) 生存环境 (想象) 极易生长 (顽强 不屈不饶) 《青海高原一株柳》文本解读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全文首先用两个自然段点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和这株柳树的巍然撑立写出其强大的生命伟力,继而猜测和想象那株柳树存活、长粗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体现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毅力,接着又写了家乡灞河柳树的极易生长,从侧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于与命运抗争。最后以震撼人心的话语点明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从而揭示出人生哲理。

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词句堆砌华丽,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写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如文中把青海高原一株柳与家乡灞河柳树作了比较,第6、7、8三个自然段的想象占据了文章的一半,有力地写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意象。 虽然六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柳树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学过关于咏物、表现生命力强的文章,但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侧重通过环境的描写、多角度的比较来咏物并表现人生哲理的文章。还由于学生对青海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普遍缺乏感知和体验,再加上课文中只是运用语言直接描述,因此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是教学的难点,而在此基础上对青海高原一株柳精神实质的朗读感悟和解读以及人生哲理的把握是教学的重点。 006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3、领悟文章言物托志、对比的写作方法,并适时进行迁移运用。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

16

力。

2、领悟文章言物托志、对比的写作方法,并适时进行迁移运用。 教学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新课:

1、师: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青海高原的环境是异常的苍茫、恶劣,课文中用了这些词和短语来描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

2、师:在这样的环境下却长着一株柳树,这是一株(生说)。 3、文中的第五自然段写出了这株柳树的形态。(齐读)

4、这样的一株柳树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上,它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呢?作者对它的生长过程产生了无限的猜测与想象。

二、学习第六、七自然段。

1、默读课文六、七自然段,找出描写柳树生长过程的句子,把其中体现柳树神奇的句子画下来。并作简单的批注。 2、交流,指名回答。

(出示)(1)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散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持续干旱)

(2)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续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绝不宽容)

3、活下来是个奇迹!长得如此粗壮茂密,充满生命伟力更是不可思议的奇迹!可我们知道,这番奇迹的诞生,它得经受多少番艰难的锻铸呀!作者继续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师引读第7小节。这是一株( )的柳树。

(三个“多少次、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等) 4,、你就是那株柳树,发挥你的想象,你会怎么做? 三、学习课文第八自然段。

1、作者由眼前的柳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家乡的柳树,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8自然段,找一找描写家乡柳树的句子,说说家乡的柳树有什么特点?(及易生长、婀娜多姿、风情万种) 2、出示:同是一株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

3、讨论: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为什么又用了许多笔墨写到家乡灞河边的柳树呢?(烘托、对比) 4、全班交流。

四、学习课文第九自然段。 1、生读第九自然段。

师:这段话中的最后一句话,里面有两个数字不知道引起了你们的注意吗?一个是九十九,一个是一。

师:从这两个数字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师:“九十九”让我们感受到它经历的困难那么多,可它害怕了吗?“一”让我们感到它生存的希望那么小,可是它放弃了吗? 生:没有。所以作者这样写。

17

2、生读:(出示)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你认为这仅仅在说柳树吗?

3、看到这样的柳树,你想到了哪些人? 4、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五、总结。 同学们,我们读懂了柳树的顽强,读懂了作者的用心,读出了自己的理解,收获了做人的智慧,这才是我们真正的学会读书。今天我们一起和作者进行了一次让人激动的精神之旅。相信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不管遇到怎样的坎坷都会坚强地去面对,争取最后的胜利。 在这节课的最后最后老师想送几句话和大家共勉,出示: 就算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只有扼住命运咽喉的人,才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 六、作业。

留心观察周围的一种事物,适当展开合理的想象,使文章的语言更生动,内容更丰富。 附板书: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高原柳 (言志托物)

(想象)生存环境(恶劣) 顽强 不屈不挠 (对比)平原柳:极易生长 教学反思: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全文首先用两个自然段点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和这株柳树的巍然撑立写出其强大的生命伟力,继而猜测和想象那株柳树存活、长粗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体现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毅力,接着又写了家乡灞河柳树的极易生长,从侧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于与命运抗争。最后以震撼人心的话语点明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从而揭示出人生哲理。

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 教学中我抓住如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一、扣住“神奇”,总领全文。

为什么称“青海高原这株柳是一株神奇的柳树”?我抓住这条主线展开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了落脚点,并依据课文特点采用了比较、想象、图片创境设情等方法体会“神奇”,同时巧妙地抓住每节最后一句话让学生感悟作者情感的提升,也感染了学生自己。说、读、悟融为一体。

在初步体会柳树长粗过程的语句的基础上想象柳树遇到高原风雪、雷轰电击以及其它灾难的情景,并扣住“多少”“一次又一次”用想象读增强体验,然后抓住“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通过说和读来感悟作者情感的进一步提升。 二、 抓住来历,发挥想象。

课文的第6、7两个自然段的想象柳树的来历占了文章很大的篇幅,有力地写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意象。虽然六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感悟和品析能

18

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柳树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学过关于咏物、表现生命力强的文章,但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侧重通过环境的描写、多角度的比较来咏物并表现人生哲理的文章。因此,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读第6自然段的语句并抓住“有幸萌发”“保存生命”“继续存活”三个方面体会柳树的神奇,然后用“(什么条件下)??其它的??而只有??”的句式灵活地说一说在这三个生长过程中柳树的神奇,接着通过朗读和体会“奇迹般”“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来感悟作者的情感和提升学生的情感。 三、引导对比,意会主旨。

在教学第8自然段采用了对比读的方式比较两种柳树在外形特点、生长过程、吸引人处等方面的不同,然后抓住“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一句话来体会它们之间的本质不同处,并说说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对自己的命运它是怎样做的,从而使情感又一次升华。并逐步渗透到人生哲理的感悟,这既是情感上的感悟,也是学法上的指导。 四、整体回顾,体会哲理。

小结上文的学习,引出“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体会“九十九条死亡之路”。探讨柳树是靠什么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以“这篇课文仅仅是在写柳树吗?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在平等对话中揭示人生哲理。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 抗争,就会成就自己辉煌的人生。 感受教学成功体验之余,我也觉得课堂存在许多缺憾: 一、课堂容量大,体会不够充分。我在处理这篇课文时,为了体现这次我校教研活动的主旨“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读写结合”,而选择两课时教完课文,但是课堂容量很大,明显有“赶”的现象,朗读和体会仍不够充分,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环节,有点到即止的缺陷。

二、课堂上关注不到部分学困生,他们的思维跟不上,缺少自我思维、感悟的时间,以致给他们发言的机会很少。以后在自己的课堂中对重点内容应放慢一点节奏,让大多数学生能充分感悟,能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

三、在深入地与文本对话的同时,如果能兼顾一下作者的体验,让孩子们不仅能走进这株柳树的内心,更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产生共鸣,相信这节课会更厚重。

另外,课堂上的过度语言不够简练、课件不够精美、引入不够自然、有点唐突等等,都是我的不足之处,希望听课的老师能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谢谢!

007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3.凭借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不抱怨命运、敢于同艰难环境作抗争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是教学的难点,对青海高原一株柳精神实质的朗读感悟以及人生哲理的把握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过程:

19

一、感受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咱们一起来读题目。

2.上节课,我们一同走近了苍茫的青海高原。连续的干旱,严酷的寒冷,飞沙走石、风霜雨雪、雷轰电击,恶劣的环境让人倍感悲壮和苍凉。下面让我们再次去感受来自青海高原苍茫的气息吧。谁来读这些词语。

生读: 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异常苍茫。

听了你的朗读,我们仿佛看到,在广袤无垠的青海高原上,寸草不生的山峰成了寂寞的风景,静止的云团在无声地叹息,目力所及,没有任何一棵树的青海高原成了生命的禁区。 带着你独特的感受,我们一起来读这组词。

(点评:一组词和短语的出示,不仅是几个词语和短语单一呈现,这些词是对课文中描写青海高原环境的段落高度的概括,教师在备课时敏锐地捕捉这些词语,然后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感情朗读中生成形象的画面,再加上教师生动的描述,这样就能把学生再次带入到青海高原那恶劣的环境中,为下文认识青海高原上那一株生命力顽强的柳树作好铺垫。) 二、感知柳树外形的神奇

1.就在这莽莽的高原之上,生长着一株柳树。在作者的心目中这是怎样的一株柳树呢?(板书:神奇)请大家轻轻地打开课本,快速从文中找出作者描述的话语。

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我们一起读。为什么作者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书中是怎样描述这棵神奇的柳树的。

(点评:抓住“神奇”这个文眼,引出文章的中心句,从整体上引导学生去感知课文,体会柳树的神奇。)

2.轻声读一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这株柳树。不动笔墨不读书,拿出笔,在字里行间记录下你思维的火花。

3.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柳树的?

(交流)这句话从整体上写柳树;这句话写的是干;这句话写的是叶。板书:树 干 叶 4.在作者的笔下,柳树的树、干、叶给你什么感觉?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把这种意思读出来。 高大粗壮 粗实坚硬 苍郁深沉 5.交流。

6.这株高大粗壮的柳树仿佛就出现在咱们的眼前。咱们连起来读读这段话,一边读,一边想象它高大粗壮的样子。

(点评:圈画批注是不少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指导学生阅读习惯的做法。然而怎么批,怎么注,批什么,注什么,教师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标。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能批注出、概括出柳树的外形及其特点,对高年级学生而言,这个能力的训练不可谓不重要!) 7.小结:这株柳树的外形是如此的与众不同,难怪作者说——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指名读,齐读)

(点评:学生自读自悟中感知柳树外形的神奇,再来齐读中心句,目的是让学生读出柳树神奇的气势,并进一步在脑海中形成青海高原一株柳神奇的形象。) 三、感受生长经历的神奇

1.面对这株柳树,作者仅仅觉得它的外形神奇吗?让我们跟随作者对柳树生长经历的猜测和想象,用心地读一读课文第六、七自然段,划出你觉得神奇的语句,读一读。 2.你找到了哪一句。指名读。

20

3.同学们,在柳树艰难的生长历程中,遭受到怎样的挫折和坎坷?(板书:干旱、寒冷、风雪、雷电)此时不妨让我们也像作者一样,放飞想象的翅膀,来到青海高原,设想一下 (出示填空)

当漫天飞舞的风雪肆虐地席卷高原时,柳树被 ,可是它 ;

当铺天盖地的雷电无情地劈断枝干时,柳树被 ,可是它 ;

当连续几个月不下一滴雨,大地干裂开来时,柳树被 ,可是它 ;

当 时,柳树。 指名回答。

(点评:课文中,这一段的描写给学生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教师要利用这些留白,引导学生想象。设计这样的句式训练其主旨是唤起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学生头脑中才能立体地呈现抗拒自然魔力的画面,也才能更深切地体会到这青海高原一株柳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顽强生存的不易。其实这样的训练在相关的阅读教学中俯拾即是。恰当地实施这样的训练必然会丰富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是啊,漫天飞舞的风雪压不垮坚强不屈的柳树,铺天盖地的雷电折不断不屈不挠的柳树,连续持久的干旱渴不死坚韧不拔的柳树。

5.带着这样的感受,把刚才找到的句子再美美地读一读。 6.交流。

7.这真是一株令人 的柳树!

(点评:设计这样的训练,目的是让学生把对柳树的神奇的认识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综合概括出来,再联系文本中的重点词句,结合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升华对柳树于艰难中坚强不屈求生存的精神的认识。)

8.这株柳树就这样以一个强者的姿态在青海高原上生根,发芽,在青海高原的风雪雷电中愈挫愈勇。让我们再来共同感受一下:(齐读六、七段)

9.干旱,寒冷,高原风雪,雷轰电击,每一次都会给予这株柳树致命的打击,在如此的危险和艰难面前,他表现得多么顽强。难怪作者会不由自主地从内心发出这样的赞叹——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指名读,齐读)

(点评:想象、揣摩、感悟中,再次齐读中心句,这样不仅是神奇的青海高原一株柳的形象出现在头脑中,柳树的精神、意志将烙印在学生的心中。) 四、对比中感受神奇

1.同学们,我们跟随作者的想象,了解了这株柳树在高原的雷电风雪中努力寻求生存的经历,与此同时,它的同类——那些平原柳树,它们又是怎样的一番经历呢?

2.作者对家乡灞河的柳树也有一番描述。请大家轻读课文第8自然段,划出描写家乡柳树的句子,想一想家乡柳树有什么样的特点。

3.阳光、雨露、和风、细雨,灞河的柳树一片又一片地惬意地生活着。读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看出,作者为什么要花笔墨写家乡的柳树?指名说。

以后我们的习作中也要学习这种写作手法。文中用家乡的柳树与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比较,告诉我们(引读):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

4.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面对干旱、高寒、风雪、雷电,为保存生命,付出了多少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呀!此时此刻,作者不仅觉得这株柳树神奇到令人望而生畏,更多的是——望而敬畏了!

21

(点评:联系生活实际,回忆身边平原柳的生活境遇,让学生在对比中对青海高原一株柳产生崇敬之情,“望而生畏”到“望而敬畏”的情感油然而生。) 五、感悟精神,由物及人。

1.自由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有哪些震撼你心灵的体会。 说感受。齐读。

2.课文学到这儿,作者对柳树的赞叹之情再次涌上我们的心头:(引读)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现在你能深切地体会为什么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了吗?尽量使用课文中的语句来思考。 句式:因为这株柳树 ,所以“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点评:阅读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但是对教材中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也是非常重要却常常被忽视的一环。设计这样的训练,让学生对整篇文章的语言和情愫有了一个回顾,同时也达到了情感上的升华。此时神奇的青海高原一株柳不光它的形象、它的精神已经种进了学生的心田,更成为学生今后人生中的精神引领。)

3.此时此刻,当我们再次面对这株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的神奇的柳树时,你心中还仅仅是一株柳树吗?你想到了什么?

(点评:有效的阅读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学生此时的情感喷薄而出,自然而然会畅所欲言,真情流露,不能自己。)

4.是啊,这株柳,让我们想到了很多,我们都应当像这株柳一样,把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一次又一次的磨难,当作是生活的磨砺,只有这样,坚韧不拔,永不放弃,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才能成为真正的勇士!

六、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

在文学作品中,还有不少像《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样的文章,《白杨》和《白杨礼赞》都是很典型作品,文章将贴在我们学校网站的学生天地栏目里。相信大家能从这些课外阅读中感受更多语言文字的魅力,体验伟大精神的崇高。

(点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它需要一个很好的结合点,也需要一个恰当的平台。这其中教师的引领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人们常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因此,教师要尽力发挥文本的作用,引领学生细细咀嚼文本,引导学生走向更广阔的阅读天地,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这样才能够实实在在地让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这样的阅读才是真阅读、大阅读,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板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 树 高大粗壮 干 粗实坚硬 叶 苍郁深沉

神奇 ? !

干旱 寒冷 风雪 雷电

008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2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3、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大量的文本语言实践(读、思、议、悟)来领会作者文字中的思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领悟柳树在青海高原上生长的神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复习 1、听写词语

2、回忆上节课内容,理解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 二、反复读课文,理解柳的特点,感受柳的伟大 (一)学习第一部分

1、学习1、2节 ,听播音器播放课文朗读1、2节,思考理解:神奇、望而生畏、伫立 等词语意思。

2、轻声朗读3、4节,感受青海高原艰苦的生存环境。

3、出示小黑板:“在青海高原,??悲壮和苍凉”学生谈感受,体会青海高原的悲壮、苍凉。 想一想:走在青海高原上作者面对的是什么?心头弥漫着的又是怎样的感情?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听第五节录音,想一想:这一节主要介绍了这株柳的什么? 2、默读第6、7节,想想这株柳树经历了哪些困境和苦难。

3、口述“我”想象的内容:(一粒柳絮??抛洒??恰遇??有幸??) (一团团柳絮??抛洒??一片??只有??) 4、为什么说这是不可思议的奇迹?

5、教师配乐读第八节,理解同一株柳树,命运相差何其远。 6、学习作者对比的写作方法,想想两地柳树的命运差别。 (1)平原和水边的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2)这株柳树的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7、学生齐读第九节,谈谈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在恶劣的环境中,不要被困难吓倒,要发扬抗争精神,坚强不屈。)

三、对比感悟,体味文章的主旨 。第二节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高原上”请问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作者为什么会对它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 四、课堂作业

1、你认识了哪些具有青海高原那株柳树品质的人?他们哪些地方感动了你? (霍金、桑兰、海伦.凯勒等)

2、根据对青海高原一株柳的认识仿写一段话,突出所写事物的优秀品质。 五、板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该组课文的主题是“人与自然”。《青海高原一株柳》以酣畅淋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平常的柳树,但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作斗争。课文笔触优美,想象大胆,文中神奇的柳树历经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本文以读为主,通过多种读法去感受柳树的伟大。

23

009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赏析与之相关的古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朗读与理解,体会青海高原的风貌,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内容:课文第1-5自然段

教学重点:通过知识的对比性学习,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通过欣赏与交流,感受青海高原苍茫、辽阔、贫瘠的风貌。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观察、欣赏、讨论、感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备:模式2 资源类型:网络资源 教学说明:学习第一课时前,已经在早读课检查了学生对课文的预习情况(包括生字、朗读等)。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进“青海高原”

1、教师出示课件资料:中国地图,向学生介绍青海高原。学生感受体验 2、教师出示课件资料:青海高原的图片。学生欣赏,然后说说所见所感。 3、提问:你知道哪些描写边塞的诗词?学生交流。

4、教师出示课件资料:古诗三首。学生研读,欣赏。谈谈对边塞高原的不同感受。 5、引导:找出文章中描写青海高原的句子。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句子后,读一读。

6、指导进行句式训练:站在这里,我看到( ),觉得( )。学生尝试练习。(在此过程中,师相机出示图片。)

7、在学生进行句式练习时,相机指导理解词语:广袤无垠、青石嶙峋、凝滞、铁铸、深邃。学生交流理解。

8、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青海高原的句子。 二、认识寻常的“一株柳”

1、教师课件出示图片:一株柳。学生欣赏后,介绍自己见到的柳树。

2、引导:柳树也是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的至爱,同学们知道哪些描写柳树的诗句呢?学生交流,诵读。

3、教师课件出示:古诗三首。(师小结:柳—留也。所以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它就与离愁别恨相依相偎了。)学生研读,欣赏。

4、师课件出示:柳树的简介视频资料。学生观看后交流所得。 三、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

1、师导语:这样袅袅婷婷、婀娜多姿、随风起舞的柳树,你能想象到,它竟然把家安在了苍茫、贫瘠、恶劣、没有一棵树的青海高原之上吗?(不能)

是呀,就连我们的大诗人王之涣也在《凉州词》里这样说:“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所以,我们的作者陈忠实先生这样说:?? 学生与老师一起朗读第1、2自然段

24

2、提问:这株柳给了你什么感受?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在这过程中,指导理解词语:望而生畏。)

3、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给我们突显了他的感受?学生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1、2自然段。

5、设问学生,见到这高原上唯一的一株柳树,你会有什么表现?学生交流。 6、提问:作者又是怎样表现的呢?学生回答。并理解作者的惊讶。

7、导语:下面就让我们一睹这株神奇到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树真面目”。(课件出示)学生观察。(师相机指导观察的方法。)

8、学生小组交流观察所得。教师补充,评价。

9、引导:看看作者对柳树的介绍。学生朗读第5自然段。

10、生命意义的拓展:同学们,这株柳树是如此的不同寻常。它浓密、粗实、坚硬、苍郁、深沉。你见到的仅仅是一株柳树吗?学生思索后交流。 11、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四、质疑结课

1、导语:站在这株柳树面前,敬畏、震颤之余,我们不禁要问??学生提问。 2、导语:作者也和我们一样,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学生朗读。

3、小结:它为什么选择如此贫瘠的高原?它是怎样来的?又是怎样生成的?它经历了哪些困难和挫折?抑制不住的猜测与想象便又在我们的心头弥漫开来。 五、板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

高原:苍茫、贫瘠、恶劣、没有一棵树 柳:袅袅婷婷、婀娜多姿、随风起舞 浓密、粗实、坚硬、苍郁、深沉 设计思路: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

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词句堆砌华丽,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写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如文中把青海高原一株柳与家乡灞河柳树作了比较,第6、7、8三个自然段的想象占据了文章的一半,有力地写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意象。

虽然六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侧重通过环境的描写、多角度的比较来咏物并表现人生哲理的文章。还由于学生对青海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普遍缺乏感知和体验,再加上课文中只是运用语言直接描述,因此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选取了极具感染性的图片、视频,自制了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运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0010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识记字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研读“广袤无垠、寸草不生、悲壮和苍凉、撑立、一次又一次”等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这株柳树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

25

的人生哲理。

3、初步了解运用想象和对比突出主题的写作方法。

4、养教训练点:能从课文中的柳树品格联系自身,在自己心中种下热爱生命、坚毅顽强、敢于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品格。

【学习方法】单元整体推进式方法之一:一篇带多篇辐射式阅读,合作交流。

【学习重点】对青海高原一株柳精神实质的朗读感悟以及人生哲理的把握是教学的重点。 【学习难点】通过关键词语和语句来体会环境的恶劣。 学习过程:(学习内容) 一、 课前预习

温馨提示: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生字读正确,理解难懂的词语。 1.我会读 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 苍郁深沉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巍巍然撑立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苍凉 粗实坚硬 2.我会填 联系课文内容,从上面的词语中归类 描写柳树生长环境的词语有:用--------线标注

描写柳树形态特点的词语有:用﹋﹋﹋线标注

3. 我能把文中难写的字写得既正确又美观(虐 韧)

4.读课文后,我有几点疑问想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我的疑问: 二、合作探究

(一)走进柳树 感受神奇 抓住关键词语或者语句,感受柳树的神奇。

(二)走入柳树 感悟顽强 抓住重点语句,展开想象,小组内完成下面的填空。

当漫天飞舞的风雪肆虐地席卷高原时,柳树被 ,可是它 ; 当铺天盖地的雷电无情地劈断枝干时,柳树被 ,可是它 ; 当连续几个月不下一滴雨,大地干裂开来时,柳树被 ,可是它 ; 当零下几十度严酷的寒冷,持续不断升温时,柳树被 ,可是它 。 (三)对比柳树 感悟精神 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为什么用了许多笔墨写到家乡灞河边上的柳?

(四)感悟品质 深化情感 从柳树身上你得到的启示是 。 三、拓展阅读

白杨礼赞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

26

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思考:黄土高原上的白杨树和青海高原一株柳有什么相同之处?你从它们身上看到了什么?对你有什么影响? 。 四、相关链接:语文主题学习 28页 《柳色如梦》 【作业】

1. 推荐阅读《白杨礼赞》全篇;语文主题学习丛书。 2. 小练笔:学习这篇课文,写一篇读后感。 【自评】

字词( ) 有感情朗读课文( ) 我对课文的理解( )

0011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词语 3、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学习重难点: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

2、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一、课前延伸 1.预习生字词

(1)正确认读生字词 (2)描红

(3)熟练组词 2.预习课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标出文章的自然段。

(3)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和四字词语。

3. 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悟。 4.查找有关课文的资料 5.写出预习中不明白的问题 二、课内探究 (一)创设情境

1、回忆写柳的古诗,介绍柳树常识 (1)贺知章的《咏柳》 (2)结合影象资料介绍柳树

27

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

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 3、导入文题 (二)检查预习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

2、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将自己认 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 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3、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的什么内容? (三)合作探究 1、自学提纲

A、“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他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作者为什么会对他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 你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总结一下对这棵柳树的印象吗?

B、“命运给予它的是九十九条死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这句话仅仅是在写柳树吗?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C、本文作者仅仅是在写柳树吗?还在写谁?

D、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为什么又用了很多笔墨描写家乡灞河的柳树 ? ※早完成的同学,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画出来的句子。 (四)反馈交流,精讲点拨

1、从“神奇”“生命力顽强”两个方面体会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的强大生命力。 2.有感情地朗读。 (五)巩固拓展 1.巩固检测

(1)学习了本课,你最深刻的体会是什么? (2)听写生字词。 2.补充阅读 主题学习丛书

(六)、课后提升 1.学生作业 练习册 2.课后反思

朗读是教学的最基本的过程,是每个学生所必须达到的“情感”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境”,而这种心境也是情绪的倾向。学生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他有他的追求,他的需要。在课堂上让他们通过反复有感情的诵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在一系列的诵读感悟活动中,找到这种满足感我们在课堂上就应该为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来完成学习任务。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直抒胸臆,赞美柳树不抱怨,不怯,坚持抗争,顽强生存下来的品格。学习时引导学生探究:“命运给予他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引导学生说说由柳树联想到了生活中的那些人,他们身上具有柳树身上的那些品格。从而使学生明白: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公平,但只要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会产生奇迹。 板书设计: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惊现一方景观(壮观而独立) 神奇 粗壮 形状 枝干 叶子

28

生命力顽强 寸草不生 贫瘠 持续的干旱 严酷的寒冷 高原风雪 雷轰电击

0012导学案(1)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一、自主学习

1、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 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习生字。投影:

(1)根据课后生字表自学生字读音。 (2)指名读生字,及时纠正。 (3)自由读生字,同桌互相检查。 (4)再指名读。全班齐读。 3、解释词义。

(1)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2)班级交流. 二、合作探究

(一)根据中心句理清文章脉络,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1、小组内讨论交流 2、展示汇报

(二)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找出文中的一对反义词

(2)质疑: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疑问呢?这棵柳树究竟“神奇”在哪里?为什么令“我”“望而生畏”? 三、盘点收获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觉得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有哪些地方还可以做得更好?

四、达标测

1、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比比看,谁写得又快又好。

2.把词语补充完整。

29

风情多( ) ( )而生畏 广( )无垠

艰( )卓( ) 婀( )多姿 寸( )不生

不( ) 思 议 铺天( )地

0013导学案(2) 学习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一、自主学习 1.复习导入

(1)复述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齐读课文1-2自然段。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6自然度,感悟青海高原的恶劣环境和这株柳树的样子。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7-8自然段,感受这株柳树和

作者为什么又用了许多笔墨写到家乡灞河边的柳?灞河边的柳树的不同。 2.有感情的朗读。 二、合作探究

(一)学习课文3-6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3-6自然段,找出描写青海高原环境的句子,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2.找出描写柳树样子的句子,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3.高原上的一株柳生存下来容易吗?它经历了哪些困难? (二)学习课文7-8自然段

1.自由朗读这一部分,想想:课题是“青海高原一株柳”, (三)学习课文第9自然段

默读这一部分,说说你对“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这句话的理解。 三、盘点收获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觉得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有哪些地方还可以做得更好? 四、达标测试

1. 按要求写句子。

(1)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缩句)

(2)没有树族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和开阔。(保留句子的主干)

(3)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改为感叹句) 2.原文填空。

(1)、这株柳树没有 ,也没有 ,而是 以 生存下来,终于

30

0014导学案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听写课文的最后的一个自然段。 2、掌握对比的写作方法,反面衬托出文章的中心。

3、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4、能从课文中的柳树品格联系自身,在自己心中种下坚毅、顽强的品格。 教学重点:

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及顽强不屈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不仅是写柳树更是在写人,从而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

教学预设:

一、 紧扣“神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给作者最强烈的感受是(神奇)。 齐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理解“伫立”

二、 感受“神奇” 1、欣赏这株柳树

(1)出示: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2)指名读。(选自己喜欢的一句来读)

紧扣“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感受其粗大; “生铁铁锭”感受“坚硬”

叶子的“苍绿”;(重点理解“锻铸”) (3)齐读感受外形之神奇 2、感受青海高原

作者在哪见到的这株神奇的柳树?在青海高原他还见到了什么?读读2、3自然段

(1)“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 出示边塞古诗: 感受其“苍凉” 再读

(2)“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野,根本看不到任何一种树。没有树族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的苍茫。” 感受其“苍茫”“荒凉” 3、了解写法

作者主要写高原的柳树,三段中却有两段写了青海高原的环境,有这个必要吗?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

4、读;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三、感悟“顽强”

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理解“撑立”) 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容易吗?黙读6、7自然段,从哪你体会到了这株柳撑立在高原之上不容易。 1、风从遥远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随意抛撒到这里,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发

31

了。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撒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

紧扣“全毁了”,“ 只有”:不容易,奇迹

2、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补充:青海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它被称为世界屋脊,它的平均海拔在三千米以上。在青海高原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旱,一滴雨都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可达零下二十多度。可见青海高原的生存环境是多么恶劣。 紧扣“熬”“ 躲不过”“ 绝不宽容”

3、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1)什么叫“虐杀”?

(2)课件:感受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指名读) (3)面对——,柳树的怎样?(指名读) (4)仅仅只有一两次吗?引读

(5)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啊。(板书顽强)

(6)再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4、同一粒柳絮,如果它落在适宜它生长的江南,它的生长历程会怎样?指名读第8自然段。 5、既然陈忠实对高原上的这株柳崇拜到敬畏的境地,又为何对家乡的柳树如此怀恋,用上这么多笔墨呢?(对比反衬,坚毅、顽强)

如果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移植到江南,会怎样?(一语点到:成为一棵普通的柳树,不可能长得这么好,越是在恶劣的环境中越能够激发它的生机勃发。) 四、感悟精神,由物及人 齐读第9节

1、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你认为这仅仅在说柳树吗?

2、出示:这株柳树让我想到了 ,他(她)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命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终于 。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他(她)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

3、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这是一株柳树,一株神奇的柳树,一株望而生畏的柳树。他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让棵柳树,让这幅画面,让这种顽强长久在我们的心头回荡,永远激励着我们成长。同学们,读懂了柳树的顽强,读懂了作者的用心,读出了自己的理解,收获了做人的智慧,这就是我们需要的真正的学会读书。

0015教学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32

教学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青海高原一株柳》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正确认读文中的生字词,能流利地读课文。 2.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二、预习学案:(出示课件) (一)我会读

广袤无垠 青石嶙峋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粗实坚硬 苍郁深沉 巍巍然

艰苦卓绝 起死回生 顽强毅力 韧劲 (二)我知道 1.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______、青草_______的原野,_______、_______的山峰,_______的蓝天和_________的云团,心头便_________着古典边塞诗词的_________和________。 (三)我质疑

在预习过程中,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请写在下面

《青海高原一株柳》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二、合作探究

1.提出问题、小组讨论:

(1)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

(2)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有什么好?

(3)这株柳树是极其平常的柳树,为什么它生长在青海高原上就使它神奇? 三、拓展运用

1.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也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2.只有扼住命运咽喉的人,才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3.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 我愿,它能成为你生命中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四、小练笔

站在这株柳的面前,我不由的想到了(司马迁),他就像青海高原这株柳一样(顽强),(他在蒙受不白之冤之后,忍辱含垢,终于写成了不朽的巨著——《史记》)。

站在这株柳的面前,我不由的想到了( ),他(她)就像青海高原这株柳一样( ) ( )

33

《青海高原一株柳》课堂检测 一、看拼音,写词语。

duàn zhù nüèshā cuīhuǐ yì zhì bào yuàn ( ) ( ) (. ) (. ) (. )

yín s?ng rèn jìn wèi qiè jiān kǔ zhu? jué ( . ) ( ) ( ) ( ) 二、用“ ”画出正确的读音。

伫(zhù zhù)立 嶙(líng lín)峋 深邃(suí suì) 怀恋(niàn liàn) 相差(chā chà) 抛散(sǎn sàn) 赭(zhě zhù)红 苍(cāng chāng)茫 三、填合适的词。

( )的柳树 ( )的蓝天 ( )的树叶 ( )的云团

( )的原野 ( )的青山( )的河川 ( )的风景 ( )的精神 ( )的树叶 ( )的原地 ( )的寒冷 ( )的努力 ( )的柳絮( )的奇迹( )的山峰 四、阅读课文,根据原文填空。

1.这株柳树大约有 ,浓密的树叶 。树杆和树枝 , 。叶子 , ,自然使人 。它 。

2.这株柳树没有 ,也没有 ,而是 ,以 . ,终于 。命运给予它的是 ,它却 . 。

五、下面是几句关于“勉励”的句子,先填上关联词,再读一读。

1.( )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 )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2.( )扼住命运咽喉的人,( )能创造出生命的奇迹!

3.( )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 )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 你能再用两句名言或古诗等勉励人要用顽强的意志战胜困难吗?

① ② 六、按要求默写古诗。

1.赞美柳树的: , 。 , 。《 》作者 。

2.折柳送别的: , 。 , 。《 》作者 。

3.边塞悲壮、苍凉的: , 。 , 。《 》作者 。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文生字2遍。 四、板书设计: 15 青海高原一株柳 生长环境

神奇 生长过程 人生哲理 不同命运

34

0016导学案设计

本周养成习惯学会记录交流中的收获 学习目标:

1、我能把文章准确、流利、有感情地读给老师和同学们听,并背诵课文最后1自然段。 2、我能通过灞河之柳与青海高原这一株柳的对比,领悟青海高原这一株柳的“神奇”,同时领悟对比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

重点:我能通过灞河之柳与青海高原这一株柳的对比,领悟青海高原这一株柳的“神奇”。 难点:我能通过灞河之柳与青海高原这一株柳的对比,领悟青海高原这一株柳的“神奇”,同时领悟对比的作用。 学习过程: 自学金指针:

活动一:从数量对比看柳

1、默读课文第3、4自然段和第8自然段,分别划出和柳树数量相关的句子。 2、品读划下的句子,请用着重号标示出体现两处柳树数量差异的词语。 3、思考:同是一种柳树,为什么存在这种数量上的巨大差异? 活动二:从姿态对比看柳

1、默读课文第5自然段和第8自然段,分别划出写柳树姿态的句子。 2、品读划下的句子,请用着重号标示出体现两处柳树形态差异的词语。

提示:“婀娜多姿”、“风情万种”这两个词语分别是什么意思?它们一般用来描述什么?这里用来描写柳树体现了什么?“巍巍然”怎么理解?“粗实而坚硬”、“巍巍然”展现的又是怎样的形象?用在这里给你怎样的感受?

3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ii5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