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如何积累作文素材(1)

更新时间:2023-03-08 10:01:2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抓好学生作文积累素材

作文时,学生常感到无话可说, 甚至感到头痛,他们不是不知道该怎样写,而是不知道该写什么,没有写作的“源泉”,就如同没有原料的工厂,生产不出产品一样,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种情况的出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缺乏对日常生活中事物的观察与发现,从而造成了大事没有、小事放掉的局面,当然就没什么内容可写了。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应从如下方面去积累材料: 一、要注重生活积累

首先是观察目的的明确性,观察对象的确定性。学生的观察力还不是很强,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很肤浅,不分主次。所以,在观察前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如为了写“跳绳”,我组织了一次跳绳比赛。比赛前告诉学生:观察别人跳绳前作了哪些准备,姿势如何,怎样跳的,获得名次的同学又有什么表现等。 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被观察的事物称为对象,其余的事物则成为背景。一般规律是: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则观察的对象就越突出。这些都应让学生有一定的了解。

二、要注重知识的积累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适合学生的书籍。如我们高中的学生可以推荐他们看科普、名篇佳作等读物;也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向他们推荐读物。这样,联系课文内容积累下来的语言材料,学生印象深刻,感觉真切,说话作文时就信手拈来,脱口而出,文思泉涌,妙笔生花。课外阅读也是学生积累语言的良好渠道。

三、要注重情感和写作技能的积累

孩子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物质文明发达、信息通讯渠道十分通畅的今天,每个孩子在生活中都会有自己独到的见闻和感受。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孩子创造了千姿百态的心理世界,如果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写出他们多彩的生活和独特,思想感,那么就不怕学生写不出真话、实话、自己话。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应常“换” 常“新”, 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活动“情有独钟”。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喜欢的魅力在于不断更新”吧!在活动中多观察,教师一定要现场指导,先让学生说观察到的事物,然后纠正其观察的不足及语言组织的不足,使学生及时、准确、生动地把观察到的事物“翻译”成语言,使他们养成仔细观察、捕捉观察素材、认真思考的好习惯,从

而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四、要注重写日记,积累素材。

把每天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字数不在多少,重要的是通过写日记,懂得了更加细心地去观察周围的事物和人,其思想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得到良好的自我锤炼。对生活、身边的人、周围的事物产生了更多的理解爱。写日记能调整情绪,舒缓心情,记录下成长历程中的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在写日记的过程中积累了素材。

五、要注重创设情境,积累素材

1. 开展游戏,打开思维局限。在小学阶段,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就是游戏式教学。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活泼轻松的学习气氛,学生往往能够热情地参与,在不知不觉中打开思维的局限,从而改变作文内容的模式化。

2. 音响作文,打开联想之门。作文素材的积累不仅仅凭借语言和文字,还需要调动各种感官去领悟和联想。学生一旦打开联想的空间,获得由此及彼的通感,就会在无形中扩大作文素材的数量,作文的内涵和深度也随之增加。在教学中,我借鉴宁波杨琳老师的教学设计,对学生进行了一次音响作文的训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声音效果,让学生联想到树枝摇曳,落叶狂舞的场景,进而想到那些在风雨中不屈不挠的人物形象和画面,最后感悟到“阳光总在风雨后”的美丽境界。

3. 走出课堂,打开自然空间。作文要从生活中汲取养分。尝试着走出课堂,让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步骤地带领下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在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寻找作文的素材。我们在五年级开展了一次有计划地采访本校教师的活动。事先先让学生找好采访的目标,预约采访时间,接着准备所要采访的问题,然后带好录音机、笔和本子开始采访。学生对这样的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许多问题设置得直率、活泼。而通过这样的形式,师生间有了真诚的沟通和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采访过后,师生间的感情更融洽了,学生们仿佛忽然间长大了许多,很多学生发自内心地感慨道:老师们原来都很辛苦,他们是真心为我们好的。于是,大家自愿写了采访作文。积累是写作的源泉,是写作的前期准备,更是写作成功的前提。生活中作文素材俯首可拾,我们要鼓励学生用心观察,勤于思考,注意积累,到用时方可信手拈来,下笔有神。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6c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