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感

更新时间:2024-02-16 11:10: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观后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观后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观后感(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周恩来说的一句话,那是在一天修身课上,魏校长问大家:“同学们,你们想谁什么而读书呢?”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吃饭而读书!”还有的说:“为赚钱而读书!”??问到周恩来时,他站起来,清晰而坚定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听了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年轻人,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这是寒假期间,我在家里电视节目上看到的一个>故事。

当我看完了这个节目,我感受到周恩来是个伟大的人,不愧是我们中华的周总理!我敬佩他!我崇拜他!高尔基也曾经说过:读书使人进步。所以我们要努力读书,读好书,让自己进步,只有自己进步了,整个社会和国家才能进步。

我以前也问过自己:为什么要读书?为谁而读书?当时我给自己的答案是:为父母而读书,为老师而读书,考出好成绩回报父母和老师。但是,看完了这个节目,听完了周总理的话,让我的想法大大改变了,我也要为国家而读书,为国家的强大而读书,长大以后要做国家的栋梁,要为国家奉献自己,让国家变得更加强盛!让我们的人民更安康!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观后感(二)

四一班 雷银芳

在一所普通的中学,在一个普通的教室里,老师问同学们:“你们是为什么而读书?” 台下哗然,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他们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的目光太短浅了。而周恩来总理,展望中国受尽的屈辱,在麻木不仁的同学中,脱颖而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想,再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眼中,一定闪烁着一种光,这是一种清晰的光,一种伟大的光,从这如宇宙般浩瀚伟大的的神光中,似乎看到了新中国的希望。 是的,他做到了,他远渡重洋,东渡日本······为的只是这无比远大的理想:中华,崛起,读书。他的理想实现了,中国这条东方巨龙已经觉醒,正在腾飞,正在向新时代迈进。 现在生活安逸,有不少同学已经沉迷于网络中,陶醉在漫画中。可他们有没有想过,新中国是怎样崛起的!是无数革命先辈的付出,才有了中国的今天。中国不是建立于我们手中,就不能让他在我们手中毁掉! 时代的步伐飞速迈进,中国这条东方巨龙已经醒来,将有我们是它的威力发挥到更强;东方的天际刚露出一点红,将有我们来迎接明天的太阳,我一定要好好读书,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观后感(三)

前几天,我们学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我受益匪浅。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周恩来听伯父说中华不振,便想探个究竟,在租界的所见所闻,周恩来明白了伯父说的话的含义。所以在修身课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铿锵有力的话不仅语惊四座,还表达了周恩来远大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

我对“上修身课”这一部分内容感触很深。在修身课上,大多数同学回答说:“读书是为了当官,为了发财,为了有饭吃。”其实这些都是为了个人的利益,为自己着想。可周恩来说:读书是为了中华的崛起!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他把个人的利益放在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后面。当时的周恩来才十三岁,就这么忧国忧民,他说的这番话连校长都为之一振。他这种“人小志大”的精神使我深深折服。

梁启超曾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我们这些少年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如果我们从小不立下远大的理想和人生目标,不思进取,贪图玩乐,那我们就像在大海中迷失的小船,没有了航行目标,那后果将是多么的可怕和严重。所以说,理想对我们而言,就是人生的指南针,指引着我们向一个方向去努力,去奋斗!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少年周恩来身上的人格魅力。再联想到我自己,说来真是惭愧啊!>我的理想三天一小变,五天一大变,今天想当发明家,明天又当动物学家,再不就是改变心意要当科学家,妈妈经常对我说:理想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一旦深思熟虑地考虑成熟,树立了理想,就要为它的实现而去努力,甚至付出毕生的精力。所以作为小学生的我现在不确定也很正常,重要的是从小把科学文化知识学好,为实现理想而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学习当中,我常常马虎大意,不求甚解。这些都是我需要克服的缺点。在生活当中,我经常向爸爸妈妈乱要东西,和周恩来省吃俭用的性格截然相反。

学完这篇文章后,我暗下决心:一定要以革命先辈为榜样,学习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发扬好的革命传统,让自己的缺点少点再少点。加油吧!同学们,让我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篇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赵冰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学重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设计思路】

学生刚由三年级升到四年级,在自主感悟课文内容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初拿到教材的时候,有点担心:生怕自己在课堂上,上成不切合实际的喊口号的,帮学生形成一种虚假的情感。这可是误人子弟的做法。于是,在细细琢磨中,我决定让学生充分了解当时历史背景,中国所处的社会地位.有了这些历史背景的了解,学生就了解了周恩来为什么会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设计亮点】

一、授之以渔,指导词语学习方法

在教学“铿锵有力”一词时,我没有请学生单单读《词语手册》

中的解释,而是要求学生从字形、读音、语境等方面多角度的思考“怎样的语气才是铿锵有力的”。学生不仅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还能在朗读中读出自己对词语“铿锵有力”的理解。这样的词语学习与阅读教学浑然一体。

二、以点带面,指导抓关键词感悟

在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时,孩子们都能从妇女的悲惨遭遇、洋人的无所畏惧和巡警的耀武扬威中感受到中国任人欺凌的遭遇。当孩子们都把注意力放在情感诉说上时,我请学生关注文中的一组关联词“不但不——反而——”,并请学生用上这一组关联词说一说妇女、洋人、巡警的遭遇和言行。这既是对文本内容的总结,也是句式的练习,同时一系列的排比句也有利于学生情感的迸发。

三、首尾呼应,指导朗读循序渐进

课文的题目读了三次,一次是课一开始的齐读,要求学生读准确;第二次朗读是在学习了“清晰而坚定”和“铿锵有力”以后,请学生效仿周恩来“清晰而坚定”、“铿锵有力”地读一读;第三次是在课结束的时候,学生对中华不振有了深切的体会,也感受到了周恩来立志振兴中华的原因,此时再读是带着对周恩来的敬佩,学生是在明自己的志,说自己的话,喊自己的心声。

【教学不足】

1. 课堂上的朗读多是以个人朗读的形式进行,朗读的次数较少,很多想读却没有读,实在应该创设机会让孩子们发声;

2. 课堂上孩子们举手很积极,发言很踊跃,这也导致我的注意力始

终在举手的孩子身上,忽视了班级中的后进生,他们的发言机会微乎其微,同时留给他们思考的时间也不多,这也造成他们在课堂上不敢举手的现象。作为教师,必须心中有学生,有每一位学生。课堂上需要关注不同接受能力的同学的感受,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给不同程度的孩子们展示的机会。

篇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后感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令我深有感触。文中的中华不振,意思是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起来,还受别人的欺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wv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