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松江)区2011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

更新时间:2023-10-07 22:2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徐汇(松江)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

l.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卷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卷与试卷在试题题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 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6分)

上海城市文化的多歧性格

⑴海派文化作为以上海为中心的地域文化,具有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海派文化究竟是什么?七十多年前一场京派与海派的争论,鲁迅先生一锤定音: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是“商的帮闲”。从此,海派文化被绑定在商业、消费、休闲的定位上。这样的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却不是海派文化的全部,甚至不是主流。 ⑵事实上,在海派文化之中,有非常复杂的各种互相对立、互相冲突和互相渗透的元素。上海既曾经是自由派文化的大本营,又是左翼批判文化的故乡;上海有悠久的知识精英启蒙传统,也有同样源远流长的市民消费文化传统;上海是一座世界主义的城市,被人讥讽为“崇洋迷外”,但在近代历史之中,又是爱国主义、抵制洋货运动的发源地;上海拥有近代中国最发达的市场资本主义的历史遗产,又有着长达半个世纪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深厚传统。这一切,都塑造了上海城市文化的多歧性格。 ⑶上海城市文化的本土渊源之一,是明清以来的江南文化。江南文化的传统便是士大夫文化与市民文化的互相交融,俗中有雅,雅中有俗。这一雅俗共赏的江南文化传统承继到近代,使得上海的城市文化,不像京城的士大夫文化那样纯粹的大雅,也不像北方民俗文化那样彻底的大俗。近代的北京是一个二元的世界,大学里的教授与胡同里的骆驼祥子们,绝不可能欣赏同一种文化。但上海不一样,上海的文化人与市民阶层在文化上处于同一个世界,既过着世俗的生活,又力图附庸风雅,风雅与世俗,精英与大众,这些两歧性的文化元素在海派文化这里获得了一种奇妙的结合,彼此嵌镶,形成了独特的上海文化性格。

⑷上海城市文化海纳百川,包容万象,很难用一种确切的概念来定位。作为近代中国最大的、开放的城市,上海是一个移民的大熔炉,一个文化的大熔炉。所有的地域文化、宗教传统和高级文明,到了上海以后,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最后都失去了其本真性,演变为极具都市风格或东方神韵的“海派”。北京容纳得了异己,各种多元文化、区域文化可以在京城以原生态的方式独立相处,互不相关又彼此竞争。而上海文化的向心力太强,各种亚文化来到上海之后,都被代表着都市文化的上海文化所改造,所同化,多元逐渐趋同,呈现出同质性趋向。上海文化的缺点是没有独一无二的东西,一切都似曾相识,又有点陌生;但另一方面,没有特点本身,又是上海文化的最大特点。 ⑸相对于中国的其他城市,上海的城市年龄比较年轻,她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诞生并迅猛发展。上海的成功在于抓住时机,敢于求变求新。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上海的“与时俱进”更是显露无遗,所有的观念、所有的建筑与所有的商品,都要同全世界最先进、最时髦的水准接轨。这种精神,成就了上海的摩登、时尚和辉煌,也使得上海城市文化流质易变,缺乏底蕴;灵活有余,定力不足。有见世面、识大体的聪明,而缺乏北方古城那种自信、稳重的气象。

第1/10页

www.xkb123.com 北京中育未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新课标123

⑹海派文化扎根于日常生活之中,海派是世俗的,也是务实的。上海人像英国人一样,不喜欢高谈阔论,不喜好抽象的理念教条,他们更相信日常生活升华出来的理性,信奉的是拿实实在在的“货色”出来。同时,上海人将平凡的职业视为志业,在繁琐的俗务中做出美感,做出情调,做出诗意。这一点上海人又像法国人,不满足于平庸的日常生活本身,总是在追求世俗背后的浪漫、实用背后的格调。上海人身上流淌着明清士大夫的精神血脉,日常生活不一定奢华,但一定是精致的;情感或许不真诚,但一定是浪漫的。

⑺上海时尚,但不前卫;上海叛逆,又不偏激。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庸性格和中道哲学,淘洗了那些偏激的传统,留下了中间的市民文化和小资文化,市民阶级是务实的,小资文化是浪漫的,而这两种城市文化在上海又没有绝对的界限。

⑻这就是上海城市文化的真实面相,她的优点就是她的缺点,她的现实便是她的过去。然而,已有的文化性格和精神气质,不是一个城市不可变易的宿命,未来的上海是什么样的都市,一切有待于上海自身的选择。这不仅是一个城市的选择,也是每一个新老上海人的选择。 1.“骆驼祥子”是 (作家名)小说中的主人公,第⑶段中“骆驼祥子们”指代 (2分) 2.第⑷段再一次提到“北京”,其用意是 (3分) 3.第⑸段中“与时俱进”一词加上引号有哪两层意味?(2分)

4.对本文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本文开头否定了鲁迅先生对“海派文化”的定义 B.“海派文化”因同化了各种亚文化,没有任何特点 C.城市年龄轻、发展快对上海城市文化有正负两面影响 D.“海派文化”中务实与浪漫彼此嵌镶,没有绝对的界限 E.本文结尾表达了改变上海城市文化未来走向的愿望

5.联系全文,概述形成“上海城市文化多歧性格”的多重因素。(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11题。(20分)

谁正与你擦肩而过

⑴我的车蹬得飞快,快得让我来不及看清这城市的任何一张面孔。无数攒动的人头和背脊,在我前面突然出现又在我身后匆匆隐没。他们连同他们身后的背景对我都是模糊的,而我在他们眼里,也只是个匆匆掠过的身影。

⑵丁字路口,我不得不放慢了速度。

⑶一个人正在试图横穿马路。他穿着件洗旧的汗衫,驮着一只大蛇皮袋,满身灰黑的汗水在夏日毒烈的阳光下熠熠发光。城市的每一个轮子都在高速运转,城市不会因为一个第一次进城的乡下人而放慢速度。

⑷他试探着迈了一下腿,又瑟瑟地缩了回去。 ⑸找死!一个人从车里探了一下头,骂。

⑹他越发狼狈,每一根神经都在颤抖,他可能感觉到了城市离死亡的距离有多近,或许

第2/10页

www.xkb123.com 北京中育未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新课标123

只有一步,甚至是半步,这比从乡下到城市的距离,不知要近多少。为了来到这座城市,他可能已经穿越了内地的好几个省份。一个农民,千里迢迢风尘仆仆地来到城市,当然不是来找死的,而是找活。他有点儿心虚地站在那儿,眼睛一会儿盯着大街,仿佛要在这拥挤的城市里觅出一条路来,一会儿又看看大街对面,仿佛只要穿越了这条大街就能抵达他的彼岸。 ⑺他试探着又迈了一下腿,这次他没有缩回去,但他那缩头缩脑的样子真像一只过街老鼠。那个驮在背上的大蛇皮袋在肩上左右摇晃着,这是一个比他本人更大的障碍。离他最近的一辆车开始减速,“当心啊!”车里传来一句提醒。很多车开始拐弯,想绕开他,这个高速运转的城市瞬间竟显得有几分犹疑。还有最后几步时,这个中年人突然发力,往前一蹿,站在了马路对面的路口上。他长吁了一口气,仿佛是一个快要溺死的人,终于从死亡的边缘渡到了生的彼岸。

⑻突然,他被人推了个趔趄,险些摔倒。手一松,肩上的蛇皮袋轰然掉在地上。

⑼我坐在自行车上,蹁着腿歪在路边看,看客当然不止我一个。推中年人的是一只漂亮的手,白皙,光洁,十指修长。你看着这样的手会联想到钢琴高雅的键盘。推人姑娘的白色连衣裙的胸口上有一片脏污,这无疑是那个中年人驮着的大蛇皮袋蹭上去的。 ⑽中年人站稳之后,看到眼前姑娘胸前的脏污,拙拙地说了句“对不起”。姑娘瞪着他,去死!一声骂。中年人的脸猛地抽搐了一下,愣在那。那姑娘见中年人再不说什么,觉得无趣,骂骂咧咧余怒未消地走了,背影像大多城里姑娘一样高傲而又性感,一边走一边拍打胸前那片脏污。

⑾中年人转身看到了我,不知怎么盯了我一眼,我忽然感到脸上被刺痛了一下,他的眼神里透出的不是尖利,而是怨恨,还有些绝望。我想,在这快速穿行的茫茫人海中,他和她或许再也不会有这样擦肩而过的机会,而这件事,很快也会成为仅仅只是在记忆中发生过的。记住的可能不是某个地方,某个人,而是疼痛。

⑿我是谁?我是偶然从这里经过的一个路人,是刚才围着看热闹的众人中的一个。连衣裙姑娘走了,围观的人怅怅的,散开去了。我有些后悔,又有些庆幸。如果我刚才一路猛蹬,可能就从一件事情前面冲过去了。但有些东西是命定般冲不过去的,你就是再不愿意看见也必须要面对。有时候,一个突发事件,一次偶然的相遇,会让你这个人,会给你的心底染上不同的色调。 ⒀这时,中年人用力扛起蛇皮袋准备离开,蛇皮袋上肩的瞬间,他听到身后传来一声“对不起”。他转身一看,原来大蛇皮袋触碰到一个姑娘手捧的鲜花,花瓣飘撒到地上,散发出似有若无的花香。

⒁说话的姑娘站定在路旁,看着中年人,似有几分无措。“是袋子碰落了花,还是花撞上了袋子?”中年人没搞明白,一声“对不起”让他有几分惶恐。他看着姑娘,嘴巴嚅动着,想说句什么又没说出来。看着姑娘再没说什么,他赶紧离开了路口。“好在没把人碰伤”,他边走边想觉得庆幸,肩上的蛇皮袋似乎轻盈了一些,脚步也坚定起来……

⒂我骑上车,拐了那个我原本就该拐的弯儿。许多人匆匆从我身边走过,我也从许多人身边匆匆走过。这时,谁正与你擦肩而过?

6.第⑴段反复运用“匆匆”一词的表达效果是 。(2分) 7.第⑸段画线句在语序上有变化,从语言表达的角度作赏析。(3分)

8.第⑺段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和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 (3分)

第3/10页

www.xkb123.com 北京中育未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新课标123

9.对文中“中年人”的“动作和心理”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第⑷段,“迈”腿“缩”腿的动作,表明中年人想尝试又害怕的心理 B.第⑺段,“当心啊”,善意的提醒给中年人过马路予极大的鼓励和勇气 C.第⑽、⑾段,被推后再挨骂,让中年人对这个城市有了些绝望的情绪 D.第⑾段,中年人被骂后将怨恨迁怒于“我”,转身“盯了我一眼”

E.第⒁段,姑娘的道歉让中年人有些意外,一时间不知该说什么

10.阅读第⑿段画线句的人物描写,辨析“围观的人”与“我”的心理差异。(3分)

11.结合作者的所见和所感,简析本文结尾句的多重内涵。(5分)

(三)默写。(任选6空填写,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6分) 12.(1)多情自古伤离别,__ __。(柳永《雨霖铃》) (2)___ _,官盛则近谀。(韩愈《师说》) (3)人有悲欢离合,__ __ 。(苏轼《水调歌头》) (4) __ __ ,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 (5)复行数十步,__ __ 。(陶渊明《桃花源记》) (6) __ __ ,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7)此情无计可消除,__ __ ,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

(8) __ __ ,决胜千里之外.(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四)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13—15题。(8分)

南 邻 杜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13.本诗与《 》一文中“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2分)

14.结合诗意,对“南邻”相关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南邻”锦里先生是个头戴“乌角巾”的乡里人 B.“南邻”一家人辛勤劳作,家庭不富却和乐知足 C.鸟雀台阶啄食不怕人,表明“南邻”家少有访客

D.江村、野渡、翠竹,“南邻”家周边环境如世外桃源 15.请从“虚实相生的意境结构”角度赏析本诗画线句。(4分) (注)虚实相生:逼真描写的“景、形、境”为“实境”,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为“虚境”。——出自《文学意境的特征》

第4/10页

www.xkb123.com 北京中育未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新课标123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18分)

⑴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臵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⑵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臵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陵始降时,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予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 ) .②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 ) . ③加以老母系保宫 ( ) . ④自分已死久矣 ( ) .

17.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①羝乳乃得归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B.①何久自苦如此 ②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

C.①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②今者项者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D.①子为父死,亡所恨 ②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 E.①且陛下春秋高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18.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6分)

①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②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19.根据文意,概述李陵劝降苏武的几点理由。(3分)

20.文章在叙述卫律劝降失败后,为何还详写李陵劝降苏武的片断?(3分)

第5/10页

www.xkb123.com 北京中育未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新课标12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jyu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