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山西民歌民俗在旅游中的深度开发

更新时间:2023-10-25 14:2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山西民歌民俗在旅游中的深度开发

作者:王飞

来源:《文化研究》2015年第02期

一、山西河曲民歌的历史

追溯河曲民歌的历史渊源,其实在唐宋时期就很流行了。而她真正盛行则是在明清之初。河曲民歌中的山曲何时形成尚无记载。但在山曲基础上形成的\二人台\,据考已有二百年左右的历史。方志中就有明代河曲\户有弦歌新治谱,儿童妇老尽歌讴\的记载,足见其歌唱传统的久远。河曲县历来以农耕为本,历史上十年九旱,饥荒严重,交通闭塞,逐步构成了民俗民间文化生长和传承的特殊地理环境。从而孕育和催生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河曲民歌这一珍贵的艺术品种。它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传唱与孕育期,久唱不衰。 二、河曲民歌的产生、发展、高潮及衰落 (一)河曲民歌的产生

河曲民歌的产生于劳动大众之中,河曲人唱的山曲绝大多数是他们的亲身经历和身世的抒发,河曲民歌就是河曲人民的心声。歌曲高亢、嘹亮、悠长、舒展。是在封建社会劳苦大众的呐喊和怨恨,是离别的凄苦、生活的哀愁、情人间的相思、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世态炎凉、生活艰难,悲苦无助的被压迫者只能“学会唱歌解心宽”。当满腔的忧愤、悲苦无法排解的时候,就只好“心里难活唱一声”了。由此交织汇集便产生了河曲民歌。 (二)河曲民歌的发展和高潮

河曲民歌的发展有过一次高潮,历史曾给河曲一个很大的机遇,五十年前河曲民歌曾经有过一次很大的荣耀,1953年,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一行八人组成的采访对赴河曲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大规模调查研究采访活动。此次采风活动收集了400余首民歌曲调,4500余首歌词,45出二人台,写出各种专题报告10余份,随后整理出版了《河曲民歌采访专集》。这是解放以来第一次由专业音乐工作者对传唱于山野田间的民歌曲调进行系统的采集整理并加以文字记录。从此河曲便有了“民歌的海洋”的美誉。原本传唱于民间的《割莜麦》、《泪蛋蛋好比水推船》、《走西口》等河曲民歌成了专业音乐学院课堂上必唱的经典之曲,河曲民歌逐渐被全国人民所熟知并引起了音乐工作者的重视。 (三)河曲民歌的衰落时段及原因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开始河曲民歌开始衰落。分析其原因可以从山曲的歌种说起,河曲典型的民歌是一种自娱性的歌种,算是一种“野种”,小农经济时代,人们的劳动形式比较松散,农田里的庄稼汉劳作之余歌以自娱是很自然的。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开始,整个社会文化生活不断发生剧烈的变化,民歌的大部分内容已经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加之现代传媒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k90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