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和八纲辨证

更新时间:2024-05-23 11:4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百度首页|登录注册

新闻网页贴吧知道音乐图片视频地图百科文库 帮助

首页分类频道特色百科玩转百科百科用户百科校园百科合作 手机百科个人中心 收藏50 辨病论治 编辑

中医诊疗疾病的一种基本方法,即根据不同疾病的各自特征,作出相应的疾病诊断,并针对不同疾病,进行相应的或特异的治疗。一种具体的病往往具有特定的病因、病机和症状,因而显示其特异性,并反映在病因作用和正虚邪凑的条件下,体内出现一定发展规律的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的全部演变过程。因此,辨病论治可以把握疾病的基本矛盾变化,有利于从疾病的全局考虑其治疗方法,而且还能采用某些特异性治法和方药,进行特异性治疗。 目录 1概述

2与辨证的关系 3沿革 1概述

中医诊疗疾病的一种基本方法,即根据不同疾病的各自特征,作出相应的疾病诊断,并针对不同疾病,进行相应的或特异的治疗。一种具体的病往往具有特定的病因、病机和症状,因而显示其特异性,并反映在病因作用和正虚邪凑的条件下,体内出现一定发展规律的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的全部演变过程。因此,辨病论治可以把握疾病的基本矛盾变化,有利于从疾病的全局考虑其治疗方法,而且还能采用某些特异性治法和方药,进行特异性治疗。 2与辨证的关系

各种疾病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可以形成不同的,或由于患者的年龄、体质、饮食习惯等个体差异,以及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使某种疾病既便在同一阶段,也可表现为不同类型,形成不同的证。因此“病”和“证”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辨病与辨证结合运用,既识病,又辨证,则既可把握疾病的发展规律,注意不同疾病的不同特点,又能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差异,并注意到不同疾病在某些阶段所表现的共同证候。因此,辨病论治和既不可相互割裂,也不可相互代替,二者相结合是目前中医临床最常用的诊治疾病的方法。 3沿革

辨病论治伴随着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而产生。如疟、疥、蛊、龋等20余种疾病的名称在殷墟甲骨文已有记载;西周《山海经》有瘿、痔、痈、疽、痹等23种固定病名;长沙《五十二病方》共载医方 280多个,所治疾患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种疾病 100多种;甘肃武威汉墓出土的木简《治百病方》,记载了治疗内、外、妇、五官各科疾病的医方30多个。这些记载体现了古代根据具体疾病,采取针对性治疗的辨病论治思想。至,所记载的病名已达 300多个,其中有的较详细地论述了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发展转归、传变及预后,并提出治疗原则;对有的病种作了专病专篇讨论,如“热论”、“痿论”、“疟论”、“痹论”等。《内经》中除采用针灸治疗外,还提出13首中药方剂,如生铁落饮治癫狂、乌骨丸治血枯等,体现了

专病专方的论治思想。《内经》中辨病论治的理论已比较系统,其临床运用也较具体,表明辨病论治的原则和方法已得到了确立。其后历代医家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发展了辨病论治的思想和方法, 如唐代、宋代、记载了大量的病名及相应的治疗方药。东汉的《伤寒杂病论》则将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融为一体,以阐述外感病与内伤杂病的诊断与治疗,创立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对后世中医理论与临床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后,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发展形成了伤寒、温病等学派,以及内、外、妇、儿、五官、骨伤等学科。 诊断学

? 诊法 ? 四诊 ? 症状 ? 内证 ? 外证

? 四诊合参 ? 司外揣内 ? 审症求因 ? 平人 ? 望诊 ? 望神 ? 得神 ? 失神 ? 假神 ? 烦躁 ? 但欲寐 ? 昏厥 ? 神昏 ? 望色 ? 五色 ? 色泽 ? 常色 ? 主色 ? 客色 ? 病色

? 善色 ? 恶色 ? 五色主病 ? 面色 ? 面色萎黄 ? 身目俱黄 ? 颧红 ? 面色红 ? 泛红如妆 ? 面色青

? 面色白 ? 面色苍白 ? 面色淡白 ? 面色黧黑 ? 面色晦暗 ? 面垢 ? 口唇青紫 ? 口唇红肿 ? 口唇淡白 ? 真脏色 ? 病色相克 ? 须发早白 ? 望形态 ? 肥胖 其他科技名词 相关文献

中医医院建筑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呈现-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3年 第2期 (2) 基于功效和毒性的细辛化学成分研究进展-中国药物警戒-2013年 第1期 (3)

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辨治思路与方法-中国医药指南-2012年 第36期 (3) 以上文献来自于

>> 查看更多相关文献 词条标签:

中医药学诊断学辨证

如果想提出功能问题或意见建议,请到意见反馈;如果您要 举报侵权或违法信息,请到投诉中心;其他问题请访问百度百科吧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1396次

编辑次数:4次 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2013-12-26 创建者:百科ROBOT 词条贡献榜 辛勤贡献者: ↑伤城↓

? 2014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百科协议 | 百度百科合作平台

辨证论治-百科首页>浏览词条

编辑摘要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是对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明疾病病因、性质、病位和邪正之间关系,并将其概括、判断为某种证型,再确定相应治疗原则和方法的过程。[1] 基本内容 编辑本段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又称辨证施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 辨证即是认证识证的过程。证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反映的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这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证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疾病的本质。所谓辨证,就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两部分。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 , 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基本原则。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如脉象、舌象),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加以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施治,则是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既辨病又辨证,但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将重点放在“证”的区别上,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例如,感冒是一种疾病,临床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但由于引发疾病的原因和机体反应性有所不同,又表现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不同的证型。只有辨清了感冒属于何种证型,才能正确选择不同的治疗原则,分别采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或清暑祛湿解表等治疗方法给予适当的治疗。辨证与那种对于头痛给予止痛药、对于发热给予退烧药、仅针对某一症状采取具体对策的对症治疗完全不同,也根本不同于用同样的方药治疗所有患同一疾病的患者的单纯辨病治疗。

中医认为,同一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型;而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能出现同样的证型。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就可以分别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

治”的原则。“同病异治”即对同一疾病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法。例如,麻疹初期,疹未出透时,应当用发表透疹的治疗方法;麻疹中期通常肺热明显,治疗则须清解肺热;而至麻疹后期,多有余热未尽,伤及肺阴胃阴,此时治疗则应以养阴清热为主。“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性质相同的证型,因而可以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法。比如,心律失常与闭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但均可出现血瘀的证型,治疗都可用血府逐瘀汤进行活血化瘀。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原则,正是辨证论治实质的体现。

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大概有以下几种,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

12.1 八纲辨证

中医学在历史上所形成的辨证分类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八纲辨证。八纲是辨证的总纲,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就是运用八纲通过四诊所掌握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以辨别病变的部位、性质、邪正盛衰及病症类别等情况,从而归纳为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比如一个患者主诉头痛,那么首先要分清头痛的性质,是虚性头痛还是实性头痛,是外邪侵犯引起的头痛还是脏腑本身病变引起的头痛。

阴和阳是八纲的总纲。当见到属于抑制、沉静、衰退、晦暗等表现的里证、寒证、虚证一般归属为阴证,比如面色皓白或黯淡,精神萎靡,倦怠乏力,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胖嫩,舌苔白,脉象沉迟无力。而当临床上见到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表现时,多为体内热邪壅盛或脏腑阳气偏亢,诸如面红目赤、烦躁不安、发热、口渴喜冷饮、声高气粗、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象洪数有力这一组症状。

表和里用以概括病证表现部位的深浅和病势的轻重。表证病情较轻,多表现为皮肤等表浅的症状,比如鼻塞流涕,咳嗽咽痒;里证病情较重,多表现为脏腑等严重的症状,腹胀疼痛,便秘或腹泻。

寒和热是指疾病的性质。寒证大多是人体的生理机能衰退或对有害因素的适应性反映能力低下的表现,比如畏寒喜暖,痰涎清稀;热证大多是对有害动因反应能力旺盛的表现,诸如发热、烦躁,痰涎黄稠。

虚和实是人体与致病因子相互斗争状态的反映。虚证表现为正气(指一般物理机能和防御机能)不足,是全身机能或某种重要脏器功能衰弱表现;实证是邪气有余(病症多表现急剧,显著,为机体与有害动因剧烈斗争的反应)。

八纲辨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六纲可分属于阴阳,八纲应以阴阳为总纲。第二,八纲病症可互相兼见,如表寒里热,表实里虚,正虚邪实等。第三,八纲病证可在一定条件下,向对立面转化。一般有阴证转阳(表示病情好转),阳证转阴(表示病情恶化),由里出表(表示病势向愈),由表入里(表示病势发展),由虚转实(预后良好),由实转虚(预后较差),热证变寒(表示正虚),寒证变热(多为邪实)。

12.2 气血津液辨证

气血津液是脏腑正常生理活动的产物,受脏腑支配,同时它们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一旦气血津液发生病变,它不仅会影响脏腑的功能,亦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反之,脏腑发生病变,必然也会影响气血津液的变化。气血津液辨证可分为气病辨证、血病辨证和津液辨证。

气病辨证一般概括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四种。气虚证,是指体内营养物质受损或脏腑功能活动衰退所出现的证候。夏天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自汗、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这些症状在活动后加重,这是典型的气虚证,这是因为暑湿耗气,可以适当采取防暑降温的措施。当然空调并不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可以用一些中药代茶饮,如荷叶(鲜品最佳),香薷等清暑、益气的药品。

血病的常见证候,可概括为血虚证、血瘀证和血热证。以血瘀证为例,凡体内血行受阻,血液瘀滞,或血离于经而瘀阻于体内所引起的病变证候,均属血瘀证。症状:局部痛如针刺,部位固定,拒按,或有肿块,或见出血,血色紫暗,有血块,而色晦暗,口唇及皮肤甲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等。这组症状的出现多见于疾病的后期。

各种原因所致水液代谢障碍,或津液耗损证候,均可称之为津液病。津液病变,一般可概括为津液不足和水液停聚两方面。以水液停聚证为例,水液停聚多由肺、脾、肾和三焦等脏腑功能失常,使津液代谢发生障碍,造成水湿潴留,而形成痰、饮、水肿等病证。“饮”是中医特有的病名,指积存于体内的津液变化为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停积于不同部位而有不同的证候。以溢饮为例,溢饮是由于阳气不振,脾肺输布失职,水湿成饮,流溢于四肢肌肉所造成的一组证候。症见肢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见发热恶寒而无汗,咳喘痰多上逆,胸满气促,倚息不得平卧,浮肿多见于面部,痰津多而色白,苔白腻,脉弦紧。

12.3 脏腑辨证

这是临床最常用的辨证方法,就是结合八纲、气血津液辨证等其他辨证方法,对疾病的症状、体征及有关的病情资料进行分析归纳,

从而确定病变的脏腑部位、性质等,并据此做出正确的治疗方案。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内伤杂病,亦为其他各科辨证的基础。以心为例,当我们见到心慌、胸闷气短、面色淡白,脉虚或结带,基本断定这是心的一组证侯,如果是心气虚,则还有神疲乏力,活动后症状加重;如果是心阳虚,还有畏寒肢冷、舌淡胖等症状;心血虚则加上失眠多梦、头晕眼花、面色萎黄;但是脏腑辨证不是简单的叠加,要四诊和参,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脏腑辨证大致可以分为单独脏病,单独腑病,脏腑兼病。腑病中以胃为例,胃脘灼痛,消谷善饥(有强烈的饥饿感),返酸,口渴喜冷饮,或有口臭,牙龈肿痛出血,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象滑数,中医将这一组症状称为胃热证。脏腑兼病就是同是出现两个脏腑的不同症状,心慌,健忘,失眠多梦,头晕健忘,食欲不振,腹胀,大便稀溏,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既有心血虚的症状,又有脾气亏损的症状,这样同时并存的两脏证候称为心脾两虚证。这样脏腑辨证像一张疏而不漏的大网,将各自独立的症状连接起来,利于临床治疗。

12.4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论治方法,是东汉张仲景在《素问·热论》所谓“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的认识基础上,并结合外感病的临床病变特点而总结出来的,为中医临床辨证之首创,为后世种种辨证方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六经辨证,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不同证候,按疾病的不同性质分为三阳病证和三阴病证六个证型,实际上是以阴阳为纲,三阳指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三阴指太阴病证、厥阴病证、少阴病证。通俗来讲,凡是抗病力强、病势亢盛的是三阳病证,反之,抗病力衰减、病势虚弱的为三阴病证。

外感风寒邪气,首先从皮毛和肌肤侵犯人体,沿着经络由表及里地传达至脏腑。发热、头痛、出汗、怕风、脉象浮缓,这就是太阳病证,《伤寒论》中最经典的方剂“桂枝汤”,也是初学者必备的方剂之一,是治疗太阳病证的有效办法。

以“太阳经病”为例,太阳主表,为诸经脉的藩篱。太阳经脉循行于项背,统摄营卫之气。太阳之腑为膀胱,贮藏水液,经气化由小便排出。风寒侵袭人体,多先伤及体表,正邪抗争于肤表浅层所表现的证候,即太阳经证,是伤寒病的初起阶段;若太阳经病不愈,病邪可循经入腑,而发生太阳腑证。腑证有蓄水、蓄血之分。太阳,亦称“隆阳”,是阳气旺盛之经。太阳的防卫作用,主要靠命门之火温煦,以启动膀胱的气化。盖阳气循膀胱经脉达于肌表,敷布于全身。又太阳处于他经之外,故主表。脏腑之俞穴均位于足太阳经上,卫阳借助俞穴以统各经营卫的运行,故太阳可统摄营卫。由于太阳经气行于一身之外,犹如院落之篱笆,所以称太阳为六经之藩篱。“太阳”只是一个名称,太阳主表,肺亦主表,二者关系密切。太阳主表是因阳气敷布于外,而肺之所以主表,主要在于肺津滋养于皮毛。体表的阳气与津液相辅相成,共同发挥卫外的作用。太阳病的发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邪自外入,一是病由内发,且二者往往互为因果和转化。邪自外入者,多因卫阳不足,风寒等邪乘虚而入,太阳首当其冲,卫气奋起抗邪,卫邪相争于肌表,致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的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里出表。所谓由阴转阳,是指少阴病阳复太过,病转太阳之腑,因太阳与少阴相表里;由里出表多指阳明兼太阳病证。太阳病以邪气实为主,故其性质按八纲归类属表证、实证、阳证

所以说,六经辨证是分别从邪正斗争关系 、病变部位、病势进退缓急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的一种辨证方法,并且作为指导治疗的一种辨证方法。

参考资料: 1.

辨证论治

http://www.8hy.org/article-8287-1.html 开放分类: 中医 中医术语

搜搜百科词条内容均由用户创建和维护,不代表搜搜百科立场。如果您需要医学、法律、投资理财等专业领域的建议,建议您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我来评价:1分2分3分4分5分请评价词条评价: 3分 (共0人评价)

合作编辑者:

衡阳网 , ☆I服了ME☆ 词条信息

创建者: ☆I服了ME☆ 编辑次数:2 次

词条浏览:21792 次 最近更新:13.04.23 分享: 相关词条 病机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 鉴别诊断

症状,是病人自觉有各种异常的痛苦感? 诊断

概念 诊断(diagnosis) 从医学角度对? 寒热

释义 词目:寒热 拼音:hán rè 详细? 帮助提意见

Copyright ? 1998 – 2013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百度首页|手机知道|登录注册

新闻网页贴吧知道音乐图片视频地图百科文库经验 我要提问

首页 分类 公社 问医生 问律师 问作业 经验 买什么 个人中心手机知道

为什么中医教材都以八纲辨证为中心

2010-05-28 22:33gcl7535 | 分类:中医 | 浏览632次

我觉得很恶心的啊。我这辈子看病还就不说什么阴虚,阳虚了。人家他越说什么好,我还就偏不那么干了。丫的,劳资就认准《伤寒论》了。别的书不看。中医学院的教材真叫人恶心。呸!!! 分享到:

2010-05-29 09:53 提问者采纳

首先聊聊中医教材,它的来源主要是医宗金鉴,这个医宗金鉴的作者那,就是那些作家,根本没有行医的,所以现在有不少人看教材看不进去,比较绕人,也就说的糊涂,越学越糊涂,光有理论,治不了大病。大家以后看书可以看看那些真正是大夫,行医者写的书,比较明了,那可是真刀真枪的干啊。

这是我的心得,希望我的回答对大家有所帮助! 评论 | 0 0

挑战北京 | 七级 采纳率24% 擅长: 中医 肿瘤科 花鸟鱼虫 其他类似问题

2009-04-11 中医教材 10

2011-03-07 2012中医考研中医综合教材 16 2012-10-17 求中医教材! 2

2011-10-04 本科生中医专业教材 57 更多相关问题>>

按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其他2条回答

2010-05-28 23:24 散打啊的 | 八级

不太明白你说什么,伤寒论整本书就是讲的阴阳。。。阴阳分化为六经 ,也就是当今最NB的六经辨证。。不讲阴阳 的 那是 温病派 评论 | 1 0

查看更多其他回答 等待您来回答

0回答胃窦部糜烂肠子有炎症

0回答羚羊角颗粒是抗生素药物吗?

1回答泡脚除脚臭该怎么做?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呢 1回答泡脚除脚臭该怎么做?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呢 1回答泡脚除脚臭大家用什么?我都闹心死了

1回答泡脚除脚臭该怎么做?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呢 0回答胃热怎样能最快治疗好

1回答泡脚去脚臭一般都用什么?谁能帮忙一下呢 0回答泡脚除脚臭该怎么做?谁有高招教教我谢谢 0回答泡脚除脚臭该怎么做?谁有高招教教我谢谢 0回答泡脚除脚臭大家用什么?我真的挺烦的呀 0回答泡脚除脚臭大家用什么?谁有高招教教我谢谢 3回答百岁老人!!猜中药

0回答脚臭用什么泡脚?不知道有没有办法解决呢 1回答脚臭脚气用什么泡脚?这个问题实在解决不了 更多等待您来回答的问题>> 14079位知道专家在线答疑

张清伦医师 威县人民医院 41618

回答

高建达医师

高阳县庞口镇医院(一... 39919 回答

马金峰医师

河北省邢台威县人民医...39467 回答 免费向专家提问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85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