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报编校合一 php

更新时间:2023-03-08 05:56:34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高校学报在编校合一的运作中如何保证编校质量

蒋椆媛,韦家朝

(1.广西财经学院 学报编辑部,广西 南宁 530003; 2.广西大学 学报编辑部,广西 南宁 530004)

[摘要] 高校学报也是出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编校质量同样不可忽视。而高校学报现行的编校合一制度与行业规范相悖(?),难以保证编校质量。在一时无法改变运作模式的情况下,对编校合一的运行模式要进行诸多改善,要正确认识校对的地位和作用,要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要有合理的经费投入。而编校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于有适应现代编校发展的优秀编辑人员,优秀编辑人员则来自合理的制度和长期的锻炼培养。 [关键词]高校学报;编校合一;出版物质量;编辑;校对

近年来出版物编校质量下滑到了不可容忍的地步,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专家学者,都看到了出版物质量问题的严重性。2007年是新闻出版总署提出的“出版物质量管理年”,然而,截止目前,我们认为状况并没有明显改善。高校学报也是出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编校质量同样不可忽视。本文拟就高校学报在编校合一的运作中如何保证编校质量的问题提出一些笔者的见解。

一、高校学报编校现状:编辑力量不足,校对力量缺乏

高校学报作为学术期刊,以其科学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学术性构成自己的特征。高校学报是我国重要的出版力量,编校质量不容忽视。目前受整个出版大环境和高校出版小环境的影响,学报的校对工作作为保证期刊出版质量的重要环节,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重编轻校”的现象一直在延续着,校对质量不够高仍是重要问题。1997年6月,新闻出版署以新闻出版署署长令的形式发布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第十一条明确规定:“坚持校对制度和‘三校一读’制度。”第十一条同时明确规定:“终校必须由本社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职校对人员担任。”这一规定,也是“三校一读”这一校对运作基本制度的重要内容。“三校一读”制的核心是:校次不可随意减少,终校不可由非专业校对人员或初级专业校对人员担任。2005年3月,中国出版工件者协会发布了《图书校对工作基本规程》。作为行业规范的《图书校对工作基本规程》,是出版物校对工作基本制度、操作程序的规范性文件。其中规定:“出版社必须配备足够的

1

2

专职校对员(编校人员配备的科学比例为3:1,不应少于5:1)” 有的出版机构除了按要求配足专职校对员之外,还设立了1∶9的专职质检员。充足的校对质检人员为出版物质量提供了保障。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出版物的质量保证离不开校对工作。然而,据了解,多数高校学报编辑部的情况却是:编辑人员不足,校对人员更无。学报编辑部由于所谓编制的限制,往往没有配备足够的专职编辑和校对人员,学报编辑部的工作人员常常在超负荷的情况下工作,既当编辑,又当校对,以所谓的“编校合一”模式运行。

二、存在问题:与行业规范相悖,难以保证编校质量

2004年12月,新闻出版总署发布《图书质量管理规定》。2005年3月,中国出

版工作者协会发布了《图书校对工作基本规程》。这两个文件相继发布,对于出版物的质量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在《规程》前言中有言:“我国出版事业迅猛发展,需要制订校对工作规程,作为规范校对工作的基本准则,以保障校对工作的有序化和校对质量的优化。”由于校对处在编辑发排后和印制开机前的重要环节,是出版物编校质量保障体系的最后防线,因此,出版物的编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对工作的质量。《图书校对工作基本规程》是出版物校对工作基本制度、操作程序的规范性文件,理应得到出版机构的严格执行。规程,顾名思义,是对某种工作制度、工作程序所作的规范。新闻出版总署对《规程》的规范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规程》对促进图书出版行业制度建设,提高图书编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规程》是校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校对工作客观规律的反映,是现代校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具有针对性强和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第十一条也规定:“出版社每出一本书,都要指定一名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专职校对人员为责任校对,负责校样的文字技术整理工作,监督检查各校次的质量,并负责付印样的通读工作。”责任校对制是从总体上保证校对质量的重要措施。这里说的是图书的出版,其实对高校学报的出版也是适用的。

高校学报“编校合一”的编校模式,既不符合行业规范的要求,也严重影响了学报的编校质量。如果按照质量标准认真查阅,与当前图书市场上“无错不成书”情形相对应,“无错不成刊”的学报不在少数。笔者最近为准备资料随手翻看了广西几家知名高校学报,一家学报一篇不到两万字的论文,仅仅是序号与标点符号组合发生的错误就达到125处,错误超标60多倍。另一家学报一篇7000字左右的论文,编校方面的差错达14处,差错也超过合格标准的20多倍。有一家学报的某期目录页竟有4个

页码错误、3个标题错误、3个作者姓名错误及几个标点错误,几乎达到惨不忍睹之境地。而实行交叉校对,设立责任校对的《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基本没有发现什么差错。这充分说明校对的重要作用。然而,在现今形势下,要高校严格执行有关部门的规定,按照规定建设学报编辑部,给予学报编辑部合理的地位和编制,一时很难办到。编辑人员少、编辑兼做校对工作这种编校合一的模式还会长期存在。因此,怎样在编校合一的模式下提高学报的出版质量,保证编校质量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三、在编校合一的运作中如何保证编校质量

校对在出版流程中,处在编辑后、印制前的关键环节,是质量保障体系的最后防线,任何轻视或忽视校对工作的观点和做法都是错误的。编辑和校对是完善学报出版过程的一个整体,同时又是学报出版工作中两个不同的环节,有着不同的工作范围与职责。由于高校学报编校合一模式在短期内是不可能取消的。 “但是,编校合一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不对编校合一模式进行改进和完善,逐步消除其弊端,就会影响学报的出版质量。”面着手进行:

(一) 树立尊贵的职业尊严

教育部2002年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学报编辑部的建设,这是办好学报的关键。高校社科学报编辑部是校属院(系)一级的学术机构,由学校直接领导,由一名党委书记或校长分管。学报编辑人员是学校教学科研队伍的一部分,应列入教学科研编制,享受与教学科研人员同等的待遇。对于长期从事学报编辑工作,爱岗敬业,为办刊做出突出贡献的主编,副主编或骨干编辑,应纳入学校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队伍的建设计划,为其提供从事科研的条件和给予必要的奖励。”据了解,真正完全按此要求来办的高校为极少数,大多数高校学报编辑没有享受教育部规定的待遇,有少数学报编辑部只是一个没有任何级别的单位,而且,有的高校学报编辑人员在经济待遇上也不及教学人员。学校对编辑人员的不重视,表现在另一方面就是认为编辑不过是看看稿,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编辑,将一些不适合在其他岗位工作的人员安置在编辑部,而没有考虑到这是一个职业技能要求很高、责任心要求很强的专业技术岗位。高校学报编辑身处此境难以产生职业尊严,不安心工作,编辑部人员流动性比较大,更难以提高业务能力。高校首先应该端正思想,调整政策,使学报编辑部成为一个在高校与教学科研部门享有平等地位的部门,为学报编辑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提供科研经费,使他们在学习提高、职称晋升方面与教学、科研人员享有同等待遇,使学报编辑拥有职业尊严,能够热心

[1]

在编校合一的模式下,为保证刊物编校质量,应该从下面几个方

工作,安心工作,并以自己的职业为荣,“让大家愿意在你那里工作”

[2]

通过长期的业

务活动和学习使自己的业务素质得到提高,从而提高学报的编校质量。

(二) 选聘合格的编辑人员

高校学报的校对质量与编辑素质息息相关,校对质量取决于编辑素质。目前受整

个出版大环境的影响,学报的校对工作作为保证期刊出版质量的重要工作环节,也到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时候了。若要提高学报校对质量,最大限度地降低差错率,根本的途径就是提高编辑素质。这是由学报编辑工作编校合一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提高学报的校对质量,根本的途径是提高编辑素质。探讨编辑素质的文章已经不少。由于高校学报科学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学术性的特征。可以说这对高校学报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是思想品德上的要求。编辑工作是“为他人作嫁衣”的工作,而周期性的

校对工作又是学报编辑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校对工作既枯燥,又紧张,只有那种淡泊名利、具有无私奉献、“甘做人梯”、爱岗敬业的崇高品质的人才能在校对这种枯燥无利的工作中专心致志,全身心地投入,才能把一个个错误及时纠正过来,才能保证校对的效率和质量。一个追名逐利、心性浮躁、急功近利的人即使掌握了编辑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也是不能够踏踏实实地做好编校工作的。

其次,是性格气质上的要求。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灵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编校人员在心理气质上应该心性平和,具有自制、镇静、安静、不急躁的品质。根据气质心理学的分析,编校人员应该选择抑郁质的人担任,他们可以很好地胜任胆汁质者难以胜任的工作。校对工作的性质与特点要求校对者必须有默默努力工作、任劳任怨、细心、认真、沉静、不求名利的心理素质,才能“沉”得下去,“坐”得下来,“校”得进去。校对者应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与情绪,既要精力集中,又要快中求精。掌握好校对的节奏与进度,尽量降低疲劳程度,排除来自主观与客观方面的干扰,提高工作效率。在实现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性情急躁,难以静心审读的人,校对上的差错往往无法避免。而一个人的气质性格具有稳定性,难以通过纪律、制度去要求、去改变。因此,在工作安排上应该考虑到职业特点对人性格的要求,做到用人所长。在编辑部的建设上还要注意培养健康向上的编辑群体心理。对于每一位编辑,都应该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努力把自己的刊物办好办精,团结携手,达到心理相容。“心理相容是编辑集体成员特征最协调的结合,这种结合保证了刊物的成功和个人对工作的满意”。

[3]

因此,我们每一位编辑应培养自己有健康向上的群体心理。

再次,是业务素质上的要求。业务素质要求编辑必须成为一个编辑家。编辑学者

化的要求已是大势所趋。编辑学者化,首先应该是“编辑学”的学者,其次是指编辑学外其他某门学科的学者。学报的综合性还要求编辑应该是“杂家”,是博学之士。学报编校的文章,可以说是古今中外,无所不至。如果知识面过窄,学问太少,对于跃入眼帘的不熟悉的词语中的错误就难以发现。所以只有不断汲取文化知识的编辑才担当得起校对的重任。熟悉掌握编辑业务的基本功,以编辑学家的目光进行校对,就能准确地把握住学报排版的标准化、规范化。正确使用校对符号,熟悉字体、字号及其他印刷材料,就能够灵活处理版式规格,使布局更加美观合理。编辑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素质。编辑要自觉地下大功夫,系统掌握现代汉语、语言学、修辞学、逻辑学和写作知识。语言文字功夫是经过长年积累而成的,要养成良好的勤学好问的习惯,经常向字典、词典请教,在校对过程中,注意把常见的文字、语法、逻辑等差错归类,长期坚持。这样在校对中才能游刃有余。编辑还要掌握相关外语。否则,无论以怎样的敬业精神,也只能扣住原稿机械性地校对,难以发现问题,终会闹出笑话。编辑现代化要求编辑还应掌握“电脑语言”, 掌握现代文献搜索方法。通过文献搜索进行文献资料、专业术语核对可以使编辑的知识领域无限延伸,轻松胜任不同知识领域文稿的审读、校对。熟悉电脑排版工作,掌握汉字输入法中常见错误的规律,也可使校对工作产生事半功倍之效。

(三)正确认识校对的作用

什么是校对?有学者认为应该将“校对”界说为:“图书、报刊出版工作中的一个环节。根据原稿或定本核对校样,如果原稿等参照物有误,即使校样与其相符,也应一并订正,以保证出版物的质量。”

[4]

这里反映了现代校对功能的变化。学报编辑部在学报

出版工作中要正确认识校对在出版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视校对队伍的建设。“无论原稿形式如何变化,排版工艺如何改进,校对作为出版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是不可缺少的。”

[1]

随着现代校对理念的更新,校对功能的转变,校异同的功能已经逐步弱化,校是非的功能上升为校对的主要功能。校对也不再是简单的劳动,而是复杂的创造性精神劳动,具有创造性、审读性。在校对过程中,其创造性、审读性表现在:其一,消灭文稿在录排过程出现的错漏,保证作者劳动成果不错、不漏地转换成印刷文本;其二,发现文稿本身可能存在的错漏,弥补作者创作和编辑加工的疏漏。校对工作以猎错为出发点,以大胆质疑为特征,以纠正错误为目的,其地位独特,作用重大,是编辑不能取代的。

关于校对的地位和作用,《图书校对工作基本规程》有专门的论述,表达了两个重要观点:其一,校对处在图书质保障体系中最后防线的位置。编辑工作的疏漏,可以

由校对来弥补和完善,而校对工作的失检则无可挽回地成为图书成品的差错。由于校对的特殊地位,校对事实上成为最重要的出版条件。其二,校对是一门独特的学问和技术,是编辑不能取代的独特专业。这一点许多人存在误解,以为校对不过是字对字,认得字的都可以干,因而总是想搞“编校合一”。

正因为校对工作的独特性、重要性,学报编辑部配备专职校对人员是完全必要的。在无法找到经过专业培训的专业校对的情况下,即使无法配备专职校对人员,也应该充实编辑力量,使编辑有精力学习校对技能,完成和重视校对工作。

总之,要真正实现校对职能的转变,必须更新思想观念,把审读性校对工作和编辑工作同样地重视起来,提升审读性校对工作的地位,提升审读性校对员整体素质,使编辑能够同时胜任编辑和校对工作,使编辑和校对技能集中在一人身上,才能实现编校同一,编校合一。

(四)建立规范的校对制度

中国版协制订的《图书校对工作基本规程》作为行业规范已经发布施行。学报编辑出版作为出版行业重要的一部分,应该参照执行这一行业规范。学报出版重编轻校现象比较严重,以致出版质量下降,应该把校对工作摆在正确的位置上,结合学报编辑部的工作实际制定具有操作意义的校对制度,坚持“三校一读”“集体交叉校对”等校对基本制度。建立编校责任制、内部审读制度和奖惩制度,明确编辑人员职责,并制定合理的标准以评估检查编辑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通过建立编校责任制,避免因职责不清而相互推诿、无人负责的情况。责任校对还应在刊物上署名,以接受读者的监督,增强责任心和荣誉感。因失职而造成重大差错时,由失职者在刊物上署名更正。通过对刊物进行认真阅读,对编辑加工和校对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并将责任编辑的工作成效与个人利益联系起来,奖优罚劣,以激励编辑人员努力做好编校工作,提高学报的编校质量。

(五)采用完善的校对方式

高校学报一般由责任编辑自己校对自己编辑加工的文稿。这种校对方式由于让编辑人员反复阅读同一内容的文稿,容易造成心理疲劳和麻木,导致编辑人员对校样中的差错或遗漏视而不见的情况。“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可以在责任编辑自校的基础上增加互校环节,即责任编辑之间相互交叉校对。”

[1]

在互校时,由于文稿内容的变换,

角色身份的变换,编辑人员转换为校对人员,能把注意力集中放在字、词以及版面格式上,因而容易发现校样中遗漏的差错。在保证人工交叉校对的同时,还可以利用校对软件进行校对,排除人工校对有可能的疏忽。

强化内部管理,编辑部领导要知人善任,合理调度人员。校对调度是一门艺术,要了解各位编辑的心理素质、文化修养、知识层次结构和个性特点,在不同校次,对不同的原稿安排合适的校对人选。在校对期间保证人力和时间,使编辑人员在做校对时能够静心、安心、专心。每个校次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宏观与微观校对相结合。多人分篇校对时,同一文章应使编校不同人,以弥补编辑的疏忽。编辑部应制订适应自身条件和现代排版手段的“齐、清、定”要求而严格执行。严格编辑加工“齐、清、定”的要求,不达要求不准发稿。

(六)加大合理的编校投入

在现实学报编校工作中,编辑在校对环节投入的精力很大,往往还是在编辑人员不足的情况下进行,形成了长期超负荷工作。这不仅对编辑个人身体、事业有害,也必然难以保证编校质量。因此,提高编辑质量不可回避投入的增加。这种投入一个是编辑人员的合理配置,另一个是经费的合理增加。《图书校对工作基本规程》对校对报酬也有规定。在编辑部人员不足、又不设专职校对员的情况下,编辑兼任校对,应该按照校对付酬标准付酬,或是外聘校对以弥补人力的不足。《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就采用了外聘校对的做法,从其编校质量上看,这不失为一种经济有效的做法。

在高校学报编校合一的模式下,编校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有适应现代编校发展的好编辑,好编辑则来自合理的制度和长期的锻炼培养。

[参考文献]

[1]陆惠敏.正确认识高校学报编校合一模式[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6,(4):87-88. [2]杨牧之.编辑艺术[M].北京:中华书局,2006:188.

[3]邱玉梅.编辑心理矛盾的形成及其调适探微[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 (4): 116-120.

[4]黄湛.校对论——兼与《辞海》“校对”条商兑[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6,(6):97-9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nt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