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东南亚

更新时间:2024-03-01 07:5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东南亚》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利用地图确定东南亚的位置和范围,分析东南亚位置的特殊性,特别是马六甲海峡位置的重要性;利用东南亚地形图分析东南亚的地形特征,认识主要的国家、河流,分析主要城市的分布与地形、河流的关系;明确东南亚的气候类型及特点,并分析这种气候对东南亚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东南亚的旅游资源。

2.引导学生探究并认识河流与城市分布的联系、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位置与气候形成的关系。让学生明白日常消费习惯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从而树立地理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念。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境观。

3.通过阅读“方便面对东南亚红猩猩的影响”材料,增强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的观念,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认识东南亚的华人文化,提高对东南亚的亲切感和学习兴趣,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认识东南亚的位置、地形及气候特点、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气候对农业生产和

生活的影响。

2.教学难点

理解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东南亚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策略

这部分教学内容非常丰富,既有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探究,又有人文地理中农业及旅游业等知识的拓展。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基础,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技能出发,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充分利用时政要闻、教材、地图册上的景观图片等教学资源,将地理学习设计成为一次拯救行动(地理考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考察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技能,以及地理归纳的基本方法和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地理信息间的相互联系,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地理,学习终身有用的地理。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地理教材、地图册、其他学习用具。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与马航失联相关的文字内容及图片,带学生回顾马航事件的影响。

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在老师的引领下,感受到东南亚的国家有一天可能会与自己产生联系,甚至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会与整个世界息息相关,激起学生学习、认知东南亚地区相关地理知识的兴趣。

教师:机上载有239人,其中227人为乘客(包括两名婴儿),12人为机组成员。乘客中有中国大陆152人和1名婴儿,中国台湾1人,马来西亚38人,印尼12人,澳大利亚7人,美国4人,法国3人。此外机上还有新西兰、乌克兰、加拿大、俄罗斯、意大利、奥地利和荷兰人。同学们,当你看到“乘客中有中国大陆152人和1名婴儿,中国台湾1人”时,你想到什么?想要做什么?假如他们的生命还在,你愿意做拯救他们的上帝吗?怎么做?想要更多地了解马来西亚这个国家,找到那架载有154名同胞的飞机,让我们再来看看海上搜救地图,搜救范围更接近哪一个地理分区呢?

学生读图回答预设:东南亚。

教师:要想尽快搜救到那架飞机,我们有必要熟悉东南亚的一切信息,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任务开始东南亚的学习吧。

板书:东南亚

设计意图:以国际新闻为引子激情导趣,引发学生对马来西亚及东南亚的好奇心,提高学习的兴趣,增强热爱祖国、认知世界的情感和使命感。 讲授新课

教师:那架飞机是在哪里起飞的呢?我们可以确定失联的飞机最后的活动区域就在东南亚。那里有怎样的自然环境?有多少国家?气候如何?等等。要想成功解救失联飞机上的同胞,我们要做许多准备工作。我们分成几个东南亚考察小组,大家分组做好营救准备,考察内容的全面与否、知识运用是否准确,将直接影响我们的搜救工作。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小组加入。 出示小组:

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小组加入。(在相应的学生姓名栏里写上自己的名字)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兴趣和特长分组,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活动一:考察准备(二步)

步骤1──推选小组长、制定考察方案,明确分工。 教师布置任务

(1)教师建议根据平时表现选择思考敏捷、敢于担当的同学做组长。 (2)引导学生根据考察的具体方向,制定考察方案,并准备相应资源。 (3)引导学生根据考察方案,设定不同的角色,分派具体任务。 (4)教师要求小组长口述考察方案及设计意图,其他小组给出评价。 学生完成任务

(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要求推选组长、制定考察方案并明确分工。 (2)小组长口述考察方案及设计意图。

(3)听取其他小组的考察方案,并给出评价及建议。

设计意图:磨刀不误砍柴工,此环节帮助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树立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

步骤2──读取组内考察提示,完善自己的考察方案的具体内容 教师布置任务

(1)提供“考察提示”

(2)引导各小组根据考察方向,初步完善考察方案的具体内容。 (3)引导学生口述考查内容的调整情况及原因。 (4)要求其他小组认真听并积极评价。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认真参考考察内容提示,完善考察方案的具体内容。 (2)小组长口述考查内容调整情况及原因。 (3)认真听取其他小组的口述,并积极评价。

设计意图:制定考查内容的过程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重要环节。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并积极参与讨论是终身学习、发展的必要能力。此环节的设置也是为了弥补学生只考察组内知识的单一性缺陷问题。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活动二:全面考虑问题,寻找组间联系

教师布置任务

(1)整理好自己组内考察结果。

(2)根据事物间的联系,特别是地理信息间的相互影响,找出与自己考察内容相联系的地理信息组,并说明有什么联系,地理信息间相互影响的结果是什么? (3)找出联系,准备交流汇报时一起汇报。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整理组内考察结果。

(2)找出与自己组考查内容相联系的知识点,探究相互联系。 (3)准备汇报。

设计意图:教学中采用学生分组探究的方法,能够激发同学们的探究兴趣,探究的指向性较强,有利于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但是,这样的学习方式,往往会导致地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得不到深入探究,而且学生学习的知识不够全面。教学中“活动三”这个环节的设计,就是为了引导学生重视地理信息间的相互联系,使学习的知识更加全面。 活动三:课堂展示组内考察结果,组间相互评价、学习 步骤1:汇报、巩固、评价 教师布置任务

(1)出示汇报要求:①将本组考察结果准确描述,并带领大家理解、巩固你们的考察结果(引用金点子口袋内的信息);②本组考察内容与哪一组内容有联系?有什么联系? (2)引导并鼓励学生积极、准确地汇报考察结果,并引导大家做好知识巩固。 (3)及时评价小组的合作考察情况。 (4)引导学生组间互相评价、学习。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

(1)认真汇报考察结果和知识间的联系。 (2)采取一定的方法带领大家巩固考察结果。 (3)认真听取汇报,积极评价、学习。 步骤2:教师点拨、总结 课堂小结

在东南亚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阅读了教材、地形图、景观图片、时政图片等资料,通过小组合作,我们不仅学习了东南亚的位置、地形、气候、城市分布、农业特点以及旅游资源等的基础知识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更重要的是我们掌握了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式、方法,也就是世界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和思路。 六、教学反思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对世界地理中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以及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感悟,对于地理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在前面的学习中也有所接触。与七年级上学期世界地理总论中基础知识的学习相比,在这学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中,更应重视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的培养,培养自己敢于设计学习思路、然后积极主动探索的学习品质。因此,课上我主要是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学习方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展开小组合作探究。教师课堂上的重要任务就是利用地形图、景观图等多种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同时通过这些相应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学会合理使用多元化的资源进行探索、学习。如果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能够做到游刃有余,那么在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就会逐渐养成自主或合作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素养,为后续的地理学习积累宝贵的学习经验。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fi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