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 探究文本意蕴

更新时间:2024-05-16 16:2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散文阅读 :探究文本意蕴 ——尊重文本,立足自我

教学目标

1、掌握探究的原则和方法

2、掌握主要探究题型的探究要点

3、如何由表及里,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教学过程

一、掌握探究的原则 1.立足文本,尊重作者

探究题不论要求从何种角度探究,归根结底是基于对文本的准确理解,万不可脱离文本凭空发表意见。忽略文本材料,只是就题解题,往往断章取义。探究题具有开放性,但这种开放并不是完全的开放。其实无论题干如何开放,都必须扣紧文本的提示,领会作者的思想倾向,切不可天马行空,任意而为。必须依据文本所提供的有关信息,有所发现。必须尊重文本,尊重作者,尊重作者的观点。 2.观点鲜明,分析有理有据

既是探究,就应明正误、优劣、支持或反对态度,切不可模棱两可、东拉西扯、词不达意,或者简单武断、空洞偏激。既要阐明观点,又要作有理有据的分析。“理”与“据”应从文本中来,应从自己的生活和阅读积累中来。 二、掌握探究的方法 1.因形悟神法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用此法去探究就是看全文写了哪些材料,从中可以看出哪些思想情感。如2009年高考江苏卷《上善若水》探究题前两个答题要点就可以用此法得出。根据第4、5段文字“它绝不??它不会??都江堰不会??而都江堰仍旧??”可以悟出“都江堰是上善之作”。根据第9段文字“李冰??李冰的众多后任??他们与都江堰同辉”可以悟出“李冰及其后任者是上善之人”。 2.见微知著法

它要求善于从文本中的材料尤其是细微的材料中挖掘(探究)出丰富而深刻的意蕴。如《上善若水》探究题第三个答题要点“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就是由此法探究出。根据第7段作者“一想到黄河??”这些现实问题,不难觉察到作者写都江堰、谈李冰们的真正意图:都江堰及其修护者,在向今人昭示着“上善”的文化理念,即第三个答题要点。 3.内引外联法

此法类似于读书中的出入法,既要读进去,深入文本,读出自己正确而准确的理解;又要能准确联系生活、社会、积累的生活知识或阅读体验,有所拓展,有所联系,有所发现,即“跳”出来,读出自我,读出个性化感悟。有“入”有“出”,有“内”有“联”,文本才是活的,读者才能与作品、作者充分沟通和对话。 4.对立统一法

要善于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去探究文本深意。如文章论古,探究就要想到它的对立面——今;文章写的是对某类现象的忧思,探究则要想到它的对立面——呼唤或追求。 二、掌握主要探究题型的探究要点 探究文本意蕴题

(一)探究重要句子的丰富含意

1.文章开头说“石门的丰子恺故居也是一只缸”,结合全文内容探究这句话的深刻意蕴。 答案 ①丰子恺家是开染坊店的,染缸染出好布,故土故居“染”出丰子恺。 ②故居如缸,淡红深碧,丰子恺耳濡目染,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

③“缸”是丰子恺的成长环境,故居熏染了他做人的品格。

④丰子恺从故居走出,无论他到哪里,都会带着故乡的色彩和文化印痕。 【精要点拨】

探究文中重要句子的丰富含意与分析文中重要句子的丰富含意在答题方法上是相同的,都要抓住句中关键词语、结构层次、表达特色并联系上下文,只是前者在选取句子上不同,它一定选取最能涵盖全文主旨、情感或关涉文章的多数内容的句子作探究,不像后者可以选取一些关涉局部文字的句子。前者之所以叫探究,是因为它强调由浅入深、由表层到深层。一般而言,第一个点是该句的表层意思,第二个点是背后的意思,第三个点是与主旨、情感相关的意思,第四个点可能是结合背景或联系现实得出的意思。 (二)探究标题的丰富意蕴

2.请探究“打猴儿”的深刻寓意。

答案 ①人的命运像猴儿一样身不由己;②人在压迫下疲于奔命,结局悲惨;③人一旦拥有权柄,就有操控别人的欲望。 【精要点拨】

标题意蕴主要表现在:①标题自身义(表层义);②在文中的含意,主要包括引申义、象征义或比喻义;③主旨(情感)义。探究时宜由表及里,结合材料内容,尤其要关注照应标题、点明标题的文字,并联系主旨、情感,不难探究出其多重意蕴。 (三)探究文本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 (2014·安徽)《独木舟之道》(原文见本节专题一) 3.在本文中,“独木舟之道”不仅指独木舟行驶的水路与划独木舟的技巧,更指由荡舟引发的诸多感悟。请结合文本,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所悟到的“独木舟之道”。

答案 (示例)(1)独木舟之道即自然之道,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划独木舟有一种与大地和睦相处、融为一体的感觉;荡舟的过程中既能感受荡舟之乐,欣赏自然之美,也能从自然中获得精神启迪。

(2)独木舟之道即生存之道,体现了一种朴素的生活哲学。荡舟人背着行囊,远离家园,漂流荒野,就能直面生活的本质,懂得简单就是幸福,从而获得精神的充实与内心的宁静。 (3)独木舟之道即探险之道,就是崇尚一种敢想敢做的挑战精神。狂风暴雨和急流中,充满着变化多端、无法预测的险情,荡舟其中,能够真正感受自然的力量,激发出置生死于度外、抗争命运的勇气与豪情。

(4)独木舟之道即自由之道,就是追求一种超越限制、摆脱羁绊的自由境界。独木舟小巧灵活,不受水域限制,荡舟人可以到达任何心驰神往的地方,充分享受划独木舟带来的自在与乐趣,体验到无拘无束的心灵自由。

(5)独木舟之道即传统之道,就是通过体验传统生活方式来反思现代工业文明。当独木舟穿行于渐趋荒僻的水道时,荡舟人与往昔旅者精神相通,感慨古老明智的生活传统的逝去,并对现代人远离自然的生活方式进行反思。 【精要点拨】

这类题探究多在“材料—意义(情感)”层面内展开,也就是看散文写了哪些材料,如不同的人、事、物、景,这些材料蕴涵了哪些不同的意义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并不是一回事。虽说有时是相通的,但答思想意蕴,诸如社会、自然、人生方面的哲理,重在答出其思想意义或道理;答情感意蕴题一般要带有明显的情感态度词,如热情、反对、期望等。 (四)探究阅读启示感悟 (2013·四川)《负重的河流》(原文见本节专题三考点二)

4.塔里木河带给我们很多启示。请结合文章,就河流与文化的关系谈谈你的思考。

【精要点拨】

这类探究题题干多要求“从文本中获得哪些启示或感悟”,有的还限定了启示感悟的角度,如从“写法”角度,或就“某某间的关系”,等等。解答这类探究题要掌握以下三个角度:①文本角度。就是要从文本中抽取语句,提炼认识与启示。还要借助文本中的相关语句提炼思想,认识体味。②个人角度。就是结合自己的理解去分析。③社会角度。作为一个社会人,应当具备的社会意识,就是为社会做些什么,承载的社会意义与担当。 探究创作意图题

5.文章以“吃杯茶,吃杯茶吧——”作结,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精要点拨】

这类探究题,主要有两个探究方向:

1.文章写作的设计意图:布局谋篇方面,重在对文章的线索、结构、艺术手法及创作效果等方面进行探究。

2.文章写作的社会意图:弘扬某种精神,针砭某种时弊等,重在对作品的影响加以探究。这是主要方向,题干多以“写作意图”字眼标明。

对于前者,主要是基于全文主旨、结构思路、艺术手法之间的关系判断,其探究内容多为对材料与材料、材料与主旨、标题与文本等关系处理意图或原因。答题的核心是联系文本,对两者关系从多角度、多方面作出准确的理解与分析。 对于后者,探究主要在“文本—作者”层面进行:

①联系作者看创作意图。主要角度有作者的生活经历、写作动机、人生态度、审美趣味、创作背景等。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创作背景”这个角度,它并不神秘,它就在写作时 间上,就在文本中的时代、社会材料中,就在文本写作对应的社会现实上。作者的创作意图有时主要是针对现实的。联系作品的背景、所要针对的现实甚至读者所处的时代,是不难发现其创作意图的。

②依据文本看创作意图。文本是判断作者创作意图的最主要依据。依据文本,就是看文本中作者的选材、写作的重心、结构的安排及他的议论抒情语句来探究其创作意图。这是高考考查的主要方向。

三、如何由表及里,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精要点拨】

文本的意蕴一般指隐含在文本表层意义之中的含义,即通常说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而深层意蕴则既包含文

本的深层含义,更指向哲学、美学、文化等方面的意义,以及民族心理、人文精神等。要挖掘出这些纵深层次的东西,除了具备较深厚的语文素养外,“由表及里”也是一条重要途径。所谓“表”,是指探究题涉及的文本中的基本内容,如《淡红深碧挂长竿》中的探究题,涉及文本所写的丰子恺画风与染坊、染缸的关系,这是向文本纵深开掘的依据与基础,以此为立足点,不断地向更深更广的意蕴开掘。这深处挖掘该怎么“挖”呢? 1.深层次挖。“深层次”一般有两个方向。第一,文本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民族心理”的主要内涵有:①精忠报国;②崇尚自然;③主静,中庸,稳重;④追求大一统;⑤安土重迁,叶落归根;⑥爱好和平,厌恶战争⑦知足常乐,吃亏是福。“人文精神”,主要指人的意义和价值、社会责任、个人尊严、人生理想等方面,核心是人的价值追求;另一方面指人性的关怀,如对生命的关怀,众生平等,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对苦难的悲悯情怀等,核心是人的关怀。文本深层意蕴最终会指向这些内涵,至于指向哪个具体内涵,可据“表”向这些内涵上靠。第二,学科理论与认识,这里主要指哲学道理(哲理)、美学文学原理、文化历史规律等。如《淡红深碧挂长竿》中的探究题,最深层次的意蕴就是阐明了艺术家创作、成长与故乡的关系,它最终归结到这一条文学基本原理:创作离不开生活。因此,有的文本深

层意蕴最终指向这些学科理论与认识。

2.换角度挖。有时,可以沿着一个方向深挖下去;有时,换个方向,换个角度思考,也是深层次挖掘。如《打猴儿》中的探究题,不仅要从“受打者”的角度挖掘,还要转换角度,从“打人者”的角度挖掘,如果不转换角度,是很难答准答全的。常见的角度转换有:①主动与被动的转换;②历史与现实的转换;③批判与希望的转换,比如文本批判了什么,其深层意蕴则可能是它在希望什么;④正面与反面的转换。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oxn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