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布线

更新时间:2024-02-29 17:3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综合布线基础 1.1 智能建筑

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与建筑技术的结合愈加密切,智能建筑或智能大厦(Intelligent Building )的产生和形成蓬勃兴起。

智能建筑包含三大基本组成要素:即楼宇自动化系统(Building Automation System,BAS)(Communication Automation System,CAS)(Office Automation System,OAS)。而国际上,智能建筑的综合布线常常又分为若干子系统:中央计算机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楼宇设备自控系统、保安管理系统、智能卡系统、火灾报警系统、卫星及共用电视系统、车库管理系统、局域网系统和综合布线系统。

国际上通用的布线系统有: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PDS)、智能大厦布线系统(IBS)和工业布线系统(IDS),其原理的设计方法基本相同。但PDS适用于商务及办公自动化环境,IBS适用于大楼环境控制和管理环境,IDS适用于工业通信环境。而PDS即为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综合布线,本教案也以此为重点。

1.2 综合布线标准

1.2.1标准图示

1.2.2 各地区标准

国际标准

1995年国际化标准组织下的ISO/IEC/JTC1/SC25WG3 委员会发表一份名为“用户建筑通用布线标准”,编号为ISO/IEC 11801。此标准规定了墙上插座、水平配线{100Ω、120Ω、150Ω}、跳线的技术标准,但对于楼层配线架连接模块和垂直配线线缆方面未作规定。

国内标准

2000年2月建设部发布的由信息产业部主编的两个规范。<<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编号为GB/T 50311-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编号为GB/T 50312-2000。两个规范适用于UTP线缆,屏蔽线缆也定义到FTP线缆。

美国标准

EIA/TIA-568A:商用建筑物通信布线标准,其规定范畴相似于ISO/IEC 11801,,1995年10月颁布。1998年颁布了TIA/EIA-568B。两标准均适用于UTP和FTP线缆。 TIA/EIA-569:商用建筑物通信通道和空间标准。 TIA/EIA-606:商用建筑物布线管理标准。

TIA/EIA-607:商用建筑物布线接地和连接标准。 TIA/EIA-570A:家居布线标准。

TIA/EIA-TSB-67:非屏蔽双绞线布线系统传输性能现场测试规范。

欧洲标准

EN50173:基于ISO/IEC 11801标准,由欧洲电气技术委员会{CENELEC}颁布。 EN50167:水平布线电缆标准。 EN50168:工作区布线电缆标准。 EN50169:主干布线电缆标准。

加拿大标准

CAST529:相似于ISO/IEC 11801的布线标准。

大洋州标准

AS/NZS3080:相似于ISO/IEC 11801的布线标准。

1.2.3 电磁兼容的标准

电磁兼容{Electromagntic Compatibility,EMC}指用电设备和设备所处的电磁环境之间的关系。 关于电磁发射的电磁兼容标准:88/378/EEC 关于信噪比测试的电磁兼容标准:89/336/EEC

1.3 综合布线系统组成

1.3.1 工作区子系统

工作区子系统是连接各种终端设备的布线区域。它由终端设备到信息插座之间的设备组成,包括连接跳线和适配器{11801:1995{E}规定不属工作区}。图示:

1.3.2 水平子系统

水平子系统是连接工作区信息插座和垂直子系统的部分。它由一端连接到信息插座的线缆和端接在楼层配线间的配线架设备组成,包括水平线缆、转接点(选用)、配线架和信息插座

1.3.3 通信管理间子系统

通信管理间子系统是以交连、互连方式连接垂直子系统和水平子系统的纽带,完成同一楼层组网架构。它所处的物理空间通常称为管理间或楼层配线间,它包括输入输出设备和辅助设施设备等。

工作区、水平布线和通信间图示 1.3.4 垂直干线子系统

垂直干线子系统也称为楼内主干系统,是由设备间和楼层配线间之间连接线缆组成。主要采用大对数双绞铜缆或光纤,两端分别端接在设备间和楼层配线间的配线架上。

1.3.5 设备间子系统

设备间子系统是用于一栋大楼的组网系统。通常分为计算机设备间和交换机设备间。

室内主干、设备间子系统图示

1.3.6 建筑群干线子系统

建筑群干线子系统也称园区子系统,是由两个及两个以上建筑物之间的布线线缆组成,实现建筑物彼此之间信息交换。它包括建筑群之间的铜缆、光缆、干线配线架,以及防止电缆的浪涌电压进入建筑内弱电系统的电气保护装置。

一级星型结构的园区主干图示

二级星型结构的园区主干图示

1.3.7 管理子系统

管理子系统不是一个布线系统中的具体物理组成,而是对其它布线子系统文档、标识等的一个管理手段。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a.信息点分布、拓扑结构、记录

b.路由和空间分布、线缆系统、接地和连接 c.标识及色标

1.3.8 TIA/EIA-568A和ISO/IEC 11801两大标准组成表述对比

TIA/EIA-568A ISO/IEC 11801 Main Cross-Connect (MC) 建筑群子系统 Interbuilding Backbone 设备间子系统 垂直干线子系统 Campus Distributor (CD) Campus Backbone Intermediate Cross-Connect(IC) Building distributor (BD) Intrabuilding Backbone Horizontal Cross-Connect/ Building Backbone 通信管理间子系统 Telecommunication Closet (HC/TC) Floor Distributor (FD) 1.4 接地系统

1.4.1 接地要求

综合布线接地应与通信间、设备间的应用设备接地系统一并考虑。符合设备要求的接地系统也一定满足综合布线接地的要求。

机房或设备间的接地,按其作用的不同可分为直流工作接地、交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防雷保护接地、防静电接地、屏蔽接地。通常我们用接地电阻的大小来表示接地装置(接地体和接地线)同大地结合的好坏。GB2887-89《计算站场地技术要求》对以上各种接地作如下规定:

直流工作接地电阻的大小、接法根据不同设备的要求而定,一般要求电阻不大于4Ω; 交流工作接地的接地电阻不大于4Ω; 安全保护接地的接地电阻不大于4Ω; 防雷保护接地的接地电阻不大于10Ω;

防静电、屏蔽接地的接地电阻不大于100Ω。

通常我们把防雷接地单独设置一个接地装置,而其它接地共用一个接地装置,它的接地电阻不应大于其中最小值。为了防止雷击电压对综合布线及其设备的反击,要求防雷接地装置同其它接地装置保持一定的距离。另外在处理设备的接地时要注意下面两点:信号回路和电源回路,高电平电路和低电平电路不应使用共地回路;灵敏电路的接地应各自隔离或屏蔽,以防止地回流和静电感应的干扰。

1.4.2 综合布线接地

一、电缆接地

在建筑物的线缆入口区,建筑内的设备间、通信间都应设置接地母排。建筑物引入电缆的屏蔽层必须焊接到线缆入口区的母排上;室内屏蔽主干电缆的屏蔽层必须用4mm2多股铜线连接到设备间或通信间的接地母排上;非屏蔽主干线缆应敷设在金属管或金属槽内,金属管(槽)接头应连接牢固,以保持电气连通,所经过的通信间或设备间用4mm2辫式铜带连接到接地母排上。

二、配线架(柜)接地

设备间、通信间的配线架和机柜应可靠地接到相应的接地母排上。

配线架和机柜到接地主母排的直流电阻不得超过1Ω,并要永久性地保持连通

系统中有多个同种作用的接地母排应相互连接,以减小接地母排之间的电位差和防止电气连接性能中断,如图示。

第二章 综合布线介质

2.1 铜介质系统

综合布线铜介质系统主要包括同轴电缆、双绞线、连接硬件和信息插座等。

2.1.1同轴电缆系统

典型的同轴电缆中心是一根单芯实体铜导线,外面一层发泡绝缘材料。绝缘层的外面包裹一层金属屏蔽层,金属屏蔽层有网状形的,也有密集形的。在外层为绝缘外皮。

同轴电缆根据网络应用不同分为基带同轴电缆和宽带同轴电缆。一般基带同轴电缆的屏蔽层是用铜做成的网状形的,其特性阻抗为50Ω,比如RG-8(粗缆)和RG-58(细缆)等,它常用于基带或数字信号传输。一般宽带同轴电缆的屏蔽层是用铝冲压形成的密集形的,其特性阻抗为75Ω,比如RG-59等。它既可用于数字信号传输也可用于模拟信号传输。

计算机网络一般选用RG-8(粗缆)和RG-58(细缆);有线电视采用RG-59线缆。但由于IEEE802.3定义了包括双绞线和光纤的介质在10Mbps局域网应用,粗缆和细缆的故障较高而被淘汰。

2.1.2双绞线系统

一、双绞线

通常采用的双绞线线缆是由多对双绞线构成。双绞线的材质、缠绕密度、扭绞方向和绝缘材料都直接影响线缆的特性阻抗、衰减和近端串扰。双绞线分类如下:

1.双绞线按传输带宽分类:

TIA/EIA-568A Category 3 Category 5 ISO/IEC 11801 Class C Class D 传输带宽 ≤ 16MHZ ≤100MHZ Category 5e Category 6 Category 7 Class D Class E Class F ≤100MHZ ≤250MHZ ≤600MHZ 超5类 UTP线 6类 UTP线 6类系统产品的双绞4线对电缆和RJ45连接器等都没有变化。布线系统体系结构和定义也没有变化。而其他几乎所有的方面都有改变。整个符合目前草案的6类系统要求所有的厂家真正重新设计他们的产品。新的电缆构造形式是,在电缆中建一个十字交叉中心,把4个线对分成分别的信号区。这样可以提高电缆的NEXT(近端串扰)性能,还可以减少在安装过程中由于电缆连结和弯曲引起的电缆物理上的失真。许多厂家都增加了电线的交叉部分区域,从24AWG改为23AWG,以尽力把衰减损耗减至最小。很多厂家顺着线对增加了每米长度内的纽绞数,电缆中4线对的各个线对之间纽绞数的差别又提高了NEXT性能。在跳线插头上也有很大的衰减。所有的厂家都在为他们的6类系统插座设计特殊的插头,以提供额外的频率补偿,使配对的线对符合规范。有些厂家通过在插头里插入塑胶来把电线分隔开,另一些则在插头中插入印刷电路板(PCB)。

三类、五类大对数双绞线

在传输性能上,除了超5类系统规范中的参数外,6类系统规范中又增加了一些性能参数。它们是插入损耗(替代衰减)、插入损耗偏差、纵向转化损耗(LCL)和纵向转化传输损耗(LCTL)。6类和超5类系统中的参数的性能标准都得到了增加,一般超过频带3~10dB。超5类系统的0dB PSACR点规定为大约130MHz,而6类系统则规定为大约202MHz,但安普的六类线带宽可达到250MHZ,安普的布线线缆中还有三类、五类大对数双绞线,其包装为25对、50对、100对等,三类大对数双绞线主要用于语音(电话)的主干线缆,而五类大对数双绞线主要用于区域式布线结构中的水平布线,以后章节会讲述到。

2.双绞线按特性阻抗分类:

特性阻抗是双绞线对于高频信号的负载阻抗,分为100Ω、120Ω、150Ω。其中在TIA/EIA-568A标准中未规定120Ω双绞线,而TIA/EIA-568B和ISO/IEC 11801标准均支持这三种双绞线;150Ω STP-A双绞线是一种四芯两对双绞线缆,主要运用在Token Ring网络中也称“IBM线缆”。

3.双绞线按包装结构分类:

UTP{Unshielded Twisted Pair}:非屏蔽双绞线

FTP{Foil Twisted Pair}:屏蔽双绞线,在双绞线外包裹铝箔纸。

SFTP{Screened Foil Twisted Pair}:屏蔽双绞线,在FTP线铝箔纸外包裹一层金属编织网。

STP{Shielded Twisted Pair}:屏蔽双绞线,在每对双绞线外包裹铝箔纸包裹,然后在所有双绞线外一层金属编织网,该种线缆的传输性能是最高的。如图示:

UTP线缆 FTP /SFTP线缆 STP-A线缆 4.双绞线按保护材料分类:

PVC线缆:其绝缘材料和外皮采用聚氯乙烯材料,一种有烟、阻燃型。燃烧时释放有毒卤素氧化物和CO气体,烟较大。

LSZH{Low Smoke Zero Halogen}线缆:低烟无卤型,有一定的阻燃性.过一段时间会燃烧释放CO气体,烟较小。

LSHF-FR{ Low Smoke Halogen Free,Frame Retardent}线缆:低烟无卤阻燃型。不易燃烧,释放CO气体少,低烟,不释放有毒卤素氧化物。

5.双绞线按导体直径分类:

通常我们是以美国的线规(AWG)标准对线缆分类的。双绞线按每一芯裸铜导体直径为参照对象,目前双绞线的直径由24AWG(0.511mm)到22AWG(0.608mm)用得比较多。

二、双绞线结构特性及重要参数 1.双绞线结构特性

线缆双绞作用是为了抵消外界干扰。CAT5E双绞线能抵抗30MHZ以下的外界干扰。如图示:

线缆的铝箔屏蔽主要针对高频干扰信号。

屏蔽线缆中的金属线主要用在屏蔽系统的接地。

2.双绞线的重要参数

双绞线重要参数是衰减和串扰。衰减{Attenuation}是电缆本身的电阻、电容和电抗因素使得电缆一端向另一端传输时对信号的阻碍作用。串扰{Crosstalk}是一条多对数双绞线传输信号时一对线对另一对线产生的干扰。其参数要求如下表:

频率(MHz) 20 31.25 62.5 100 最大衰减(dB/100m) 8 10.3 15 19 最小近端串扰(dB/100m) 41 39 33 29 三、铜介质硬件连接件

其硬件连接器主要包括适配器、配线架、模块和跳线等,器件的选用应同线缆的特性阻抗相匹配。

同轴 BNC头 同轴 F头 超五类非屏蔽模块 超五类屏蔽模块 110 XC 配线架 110 XP 配线架 110 XC 配线架是用来端接垂直与水平布线的大对数双绞线或语音的水平布线的四对双绞线,而110 XP配线架一般是用来端接数据的垂直与水平布线的四对双绞线,有的工程也用来端接语音的水平布线的四对双绞线。

110XC配线架之间的跳线 110XC和110XP配线架之间的跳线 110XP配线架之间的跳线 2.2 光纤系统

2.2.1光缆结构

光缆根据使用场所不同分为室内光纤和室外光纤,如图示{单芯}:

2.2.2 光纤结构

光纤分为两层,结构由内向外分别为纤芯和包层,如图示:

多模 62.5/125μm 多模 50/125μm 单模 9/125μm 纤芯是用石英玻璃或塑料拉制而成。它的折射率小于包层的折射率。按几何光学全发射原理光线被束缚在纤芯中以发射方式进行传输。纤芯直径为单模9μm、多模50μm和62.5μm,而纤芯加上包层的直径无论单模多摸均为125μm

2.2.3 光纤模的概念

如图示。入射角为零的光线称为零次模光;入射角小的光线称为低次模光;入射角大的光线称为高次模光。因而能传输三种模次光的光纤叫多摸光纤;只能传输零次模光的光纤叫单摸光纤。

2.2.4光纤传输光波长同带宽关系

多摸光纤一般用850 nm或1300 nm波长光做传输信号;单摸光纤一般用1310 nm或1550 nm波长光做传输信号。因为在实验室中发现多模和单模光纤在传输以上波长光时,其衰减最小。波长同带宽关系见下表:

多 摸 62.5/125 160 MHZ·KM 500 MHZ·KM --------------- --------------- 50/125 500 MHZ·KM 500 MHZ·KM 波 长 850 nm 1300 nm 1310 nm 1550 nm 2.2.5 光纤介质硬件连接件

单 模 -------------- -------------- 500 MHZ·KM 500 MHZ·KM 面板ST 适配器 面板SC 适配器 6口SC-ST 耦合器 6口ST-ST 耦合器 耦合器一般有单口和多口组合板的,用于安装在光纤配线架,耦合器的种类一般有ST-ST、ST-SC和SC-SC。

机柜式光纤配线架 第三章 综合布线设计基础

3.1综合布线原理图

布线原理图如下:

3.2 综合布线拓扑结构

综合布线主要采用分级星型拓扑结构。对一个具体的综合布线工程,其各子系统的种类和数量由建筑群或建筑的相对

位置、区域大小及信息点密度而定,并非每个子系统都要设立。

3.3 综合布线布线结构

在综合布线系统工程中布线结构的不同主要是基于电子设备位置不同和信息插座的连接与分布方式不同。常见的主干布线结构有:分布式网络结构(Distributed Network Architecture, DNA);集中式网络结构(Centralized Network Architecture, CNA)。常见的水平布线结构有:家居布线(Home Run Cabling);区域分布布线(Zone Distributed Cabling) 3.3.1 分布式网络结构

分布式网络结构(DNA)是TIA/EIA和ISO标准所支持的基于星型拓扑的主干布线结构。它支持多厂家多型号产品的应用环境,其结构原理和设备连接如下图:

分布式网络结构设备连接图 DNA结构优点:

? 对于大型建筑物或多建筑群组网较理想 ? 受TIA/EIA、ISO国际标准支持 ? 主干布线使用材料较少

DNA结构缺点:

? 电子设备处于分布状况,增加运行和管理难度 ? 使得主干的移动、增加和改变增加了难度 ? 管理的时间和费用较高 ? 设备端口利用率较低 3.3.2集中式网络结构

集中式网络结构(CNA)是不受TIA/EIA-568A和ISO标准支持而是得到TIA/EIA-568B中的TIA/EIA/TSB-72支持。它定义的是水平布线为光纤到桌面的主干布线且设备均需集中放置、管理。其结构原理和设备连接如下图: CNA结构优点:

? 受TIA/EIA/TSB-72标准支持

? 使得主干的移动、增加和改变增加了较容易 ? 设备端口利用率高

? 电子设备处于集中状况,管理的时间和费用低 CNA结构缺点:

? 主干布线使用材料较多 ? 只适用于较小的布线网络 ? 初始安装费用较高

在实际工程中的CAN结构已应用到双绞线系统中。

集中式网络结构原理图

集中式网络结构设备连接图 3.3.3 家居布线结构

家居布线结构是水平布线的延伸,其原理如图示:

3.3.4 区域分布布线结构

区域分布布线结构也是水平布线的延伸。主要针对大开间,而且工作区常常由于办公区功能划分的变化而常改变的开敞式办公区,其原理如图示:

第四章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指标

系统设计指标是指综合布线相对独立的通道及其线缆和连接器件的技术性能指标。它可作为系统测试和验收的依据。

4.1 通道应用分类及性能要求

通道应用分类及性能要求见下表:

类别 ISO 11801 A B C D E 主干光纤 TIA/EIA568A 3类 4类 5类 6类 最大带宽 100 KHz 1MHz 16 MHz 100 MHz 250 MHz 3类 2000 200 100 双绞线传输距离(m) 100Ω 100Ω 4类 3000 260 150 100Ω 5类 3000 260 160 100 100 100Ω 5e类 3000 260 160 100 100 光纤传输距离(m) 多模 水平线100 水平线100 2000 单模 3000 4.2通道传输性能指标

4.2.1特性阻抗

特性阻抗是电缆及相关连接器件组成的传输通道的主要特性。它与一对(两根)电线之间的距离和绝缘导体的电气特性有关。综合布线系统中双绞线及其连接器件的特性阻抗有100Ω、120Ω和150Ω几种,其正常误差为±15%。该参数不仅同线缆质量有关,还与施工有关系。

4.2.2 回波损耗(Return Loss ,RL)

它是衡量通道特性阻抗一致性的参数。如果通道中所用的线缆或相关连接器件特性阻抗不匹配,就会造成信号反射,被反射到发射端的一部分能量会形成干扰,导致有用信号失真。它通道中线缆及其连接器件的特性阻抗和线缆的物理结构相关,同时也与施工有关系。

4.2.3 衰减

由于导线存在阻抗,它会阻碍信号的传输,从而形成信号的衰减。信号衰减的衰减用单位长度上信号减少的数量来度量(dB/m或分贝/米),它表示源端信号传递到接收端信号强度的比率。该参数也与施工有关系。通道衰减值见下表:

4.2.4 串扰

串扰就是一对双绞线缆在传输信号同时对相邻线对产生的感应信号。串扰又分为近端串扰(Near End cross Talk,NEXT)和远端串扰(Far End cross Talk,FEXT)。在10Mbps和100Mbps网中,由于远端串扰值较小,因而一般不考虑它。在1000bps中由于传输信号同时运用到四对线缆,此时应考虑到任意三对线对另一对线造成的近端串扰,称为综合近端串扰(Power Sum Near End cross Talk,PSNEXT)。同时还应考虑到任意三对线对另一对线造成的远端串扰,称为等电平远端串扰(Equal Level Far End cross Talk,ELFEXT)。如图示:

近端串扰示意图

近端串扰最小值表

远端串扰示意图 4.2.5 衰减串扰比

衰减串扰比(Attenuation to Crosstalk Ratio ,ACR)是在同一频率下链路的信号衰减与近端串扰损耗的比值,是用于确定线缆通道可用带宽的一种方法。ACR值是近端串扰损耗值同衰减值之差,单位用dB表示,A CR值越大越好。ACR的最小值如下表: 频率(MHz) 最小ACR(dB) 1 4 10 16 20 31.25 62.5 100 4.2.5 传输时延

--- 40 35 30 28 23 13 4 传输时延是一根线缆中传输信号最快的线对同最慢的线对所用时间的差值,标准要求在100 MHz的信道内传输时延必须小于45ns。它的性能同线缆的长度以及材料的一致性相关。如图示:

4.3综合布线设计等级

综合布线的设计等级应根据客户对近期和远期通信业务、计算机网络应用的需求而定。 4.3.1 基本型设计等级 基本配置如下:

? 每个工作区一个信息插座;

? 每个信息插座的配线是一条4对非屏蔽双绞线线缆; ? 接续设备采用夹接式交接硬件(110A); ? 每个工作区的干线电缆至少2对对绞线。 4.3.2 增强型设计等级 基本配置如下:

? 每个工作区两个或以上信息插座;

? 每个信息插座的配线是两条4对非屏蔽双绞线线缆;

? 接续设备采用夹接式交接硬件(110A)或插接式交接硬件(110P); ? 每个工作区的干线电缆至少3对对绞线。 4.3.3 综合型设计等级

基本配置是:在基本型或增强型系统的基础上增加光纤系统。

第五章综合布线工程设计

5.1工作区

综合布线系统中,一个独立的需要设置终端设备的区域称为一个工作区(WA)。工作区主要由终端设备以及连接到信息插座的跳线和适配器等组成。一个工作区的服务面积可按10m2设置,也可根据客户要求或具体的应用环境而定。工作区中的信息插座和电源插座的最大距离为1米。在材料计算时一般要计算终端设备双绞线跳线,假如是光纤到桌面系统,就应该是光纤跳线。一般我们无须考虑语音(电话)的跳线,因为购买的电话均配有跳线。适配器的选用主要针对不同于RJ45接口的设备,没有特殊的说明,一般不予考虑。

5.2 水平子系统

水平子系统是连接工作区至通信间的水平交接配线架的布线部分。它主要包括水平线缆、水平交接配线架、配线架跳线和信息插座等。 5.2.1 介质的选取

介质的选择应根据客户在网络应用上近期和远期规划的带宽要求相联系。下面就推建的几种介质带宽进行对比。

介质类型 100/120ΩCAT3 UTP 100/120ΩCAT5e UTP 100/120ΩCAT6 UTP 150Ω STP-A 多模光纤 5.2.2 布线距离

水平布线无论选取哪种线缆,其水平布线距离不得大于90米,两端跳线总和不超过10米,因而我们在确定信息插座的位置和确定水平路由时一定要注意长度问题。

线缆规格 24AWG 24 AWG 23 AWG 22 AWG 62.5/125μm 50/125μm 带宽 最大16MHz 最大100MHz 最大250MHz 最大300MHz 最大500MHz-km 最大500MHz-km 连接器类型 8针IDC 8针IDC 8针IDC 4针Data 双工568SC SC-D

5.2.3 确定水平布线路由

根据建筑物结构、用途来确定水平布线路由。一般应该参照建筑的相关施工或竣工图。

5.2.4 确定信息插座的位置及数量

信息插座的位置的确定同工作区的划分相同步的。应注意的是信息插座和电源插座的最大距离为1米,以及信息插座到通信间的水平线不得超过90米。

信息插座数量一般情况是参照家具平面布置图,征求客户的意见,通常每10平方米的可用空间作为一个工作区,

然后根据设计的等级统计。

5.2.5 确定线缆长度

线缆长度的计算公式是经验公式,在国内有许多的相关书籍有其不同的经验公式计算法。以下以AMP建议的经验公式进行计算,在工程多次使用,发现其计算比较准确。 一、确认布线方法和路由;

二、确认每个通信间所服务的区域; 三、确认建筑物平均每层的楼层高度h;

四、确认离该通信间最远的信息插座位置和其在施工图平面上的水平布线距离Lmax; 五、确认离该通信间最近的信息插座位置和其在施工图平面上的水平布线距离Lmin;

六、计算该通信间所服务的区域水平布线平均距离L平均=(Lmax+Lmin+4h)÷2,加上4倍楼高是由于每根线缆一般会上天棚,然后再下天棚;

七、计算该通信间所服务的区域水平布线总长L={L平均×(1+15%)}×N (N指该通信间所服务的信息点数量,15%是指端接容差量和路径上施工时上不可预见的位置、走向的变化);

八、整个系统的水平线缆长度数量就是所有通信间所服务的区域水平布线总长之和。

5.3通信间 5.3通信间

通信间是水平线缆同垂直线缆在物理或逻辑上的交接管理间,一个通信间管理服务的区域不能超过1000m2。每层楼的通信间最好在建筑平面的中间,不同楼层的通信间应在一条垂直线上。通常通信间的设置还应考虑以下方面因素: ? 空间尺寸:一般空间需求2-4 m2;

? 环境清洁;环境需整洁,并有相应的防尘措施

? 一般选用弱电井,如果没有弱电井应专门隔离一个场地; ? 安全性:通信间房屋的物理结构的安全;

? 防火措施:线缆的出入口应填充放火材料,通信间装饰应使用放火材料; ? 环境控制:通信间的人员进出应受网管人员控制; ? 照明:通信间应有足够的亮度,并便于维护和管理; ? 供电:尽量使用统一提供的UPS电源;并有后备电源; ? 线缆入口的施工措施; ? 接地。

接下来我们要考虑通信间内机柜的大小以及位置设定的问题。机柜主要用于安放水平交接配线架、主干交接配线架、理线环和设备等。通常厂家24口的非屏蔽110XC配线架的高度为1U(4.45厘米),48口的非屏蔽110XC配线架的高度为2U,16口的屏蔽110XC配线架的高度为1U,当然不同的厂家配线架的高度有一定的不同,比如AVAYA的超五类配线架是和理线环一体的,24口为2U高。理线环是用做管理跳线的,它的高度均为1U高。光纤配线架不同厂家或不同型号的光纤配线架高度差异较大,应该以产品手册为准,24口以下光纤配线架一般为1U高。机柜采用的是19英寸宽国际标准的机柜,其高度的确定应根据机柜内要安装的水平交接配线架、主干交接配线架、理线环和设备高度总和而定,并有一定的余留空间。

主干子系统

垂直主干用于连接通信间主干配线架和设备间主干配线架的连接线缆。垂直主干子系统主要包括垂直主干线缆、通信间主干配线架和设备间主干配线架,有的系统由于比较大可能设置有中间交接配线架。如图示:

5.4.1 介质的选取

介质的选择也应根据客户在网络应用上近期和远期规划的带宽要求相联系。下面就推建的几种介质带宽进行对比。

介质类型 100/120ΩCAT3 UTP 100/120ΩCAT5e UTP 100/120ΩCAT6 UTP 150Ω STP-A 光纤 线缆规格 24AWG 24 AWG 23 AWG 22 AWG 62.5/125μm 50/125μm 单模光纤 带宽 最大16MHz 最大100MHz 最大250MHz 最大300MHz 最大500MHz-km 最大500MHz-km 最大500MHz-km+ 连接器类型 8针IDC 8针IDC 8针IDC 4针Data 双工568SC SC-D 双工568SC 光纤在实际网络应用中长度同带宽的关系,见下表:

带宽(MHz-km) 光纤类型 网络应用 850nm/1300nm 62.5/125μm光纤 10/100BASE-T 155Mbps ATM 622 Mbps ATM 160/500 160/500 850nm/1300nm 2000/2000 300/500 最大长度(m) 1000BASE-T 160/500 1.2G ATM 2.5 G ATM 10/100BASE-T 155Mbps ATM 622 Mbps ATM 50/125μm光纤 1000BASE-T 500/500 1.2G ATM 2.5 G ATM 光纤类型 单模光纤 5.4.2 布线距离 如下图和表给出的数据:

网络应用 1310nm/1550nm 所有网络应用 1310nm/1550nm 3000/3000 500/500 带宽(MHz-km) 300/300 最大长度(m) 550/550 160/500 500/500 500/500 100/300 2000/2000 500/2000 220/550

介质 UTP(语音) UTP(数据) STP-A 多模光纤 单模光纤 A 800m 90 m 90 m 2000 m 3000 m B 500 m 500 m 500 m C 300 m 1500 m 2500 m

5.4.3 确定主干布线路由

根据建筑物结构、用途来确定主干布线路由。一般应该参照建筑的相关施工或竣工图,特别应注意的是主干布线的保护。

5.4.4 确定每个通信间主干线缆的数量

对于数据主干线缆的数量没有明确的规定,主要是根据带宽和造价而定。但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线缆的备份问题,如果对于重要的单位还应考虑不同路由上的主干线缆备份。如图示:

5.5 设备间

设备间是每座建筑物安装进出线设备,进行综合布线及其应用系统管理和维护的场所。设备间一般安放有大量同计算机网络相关的硬件和设备,通常情况按本地区计算机机房的设计规范来设计。而我国应按GB50174-93《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和GB2887-89《计算站场地设计规范》执行。

5.6接地

系统的接地问题已经在第一章中已讲述过。设计接地线缆路径时应考虑线缆自身阻抗问题;弱电系统接地网如果同强电系统接地网不是使用的是统一接地网,那么两者的距离不应小于20米。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pkj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