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民间舞现状及发展措施

更新时间:2024-04-22 13:3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艺术基础知识舞蹈篇期末论文

试论中国民间舞蹈的发展措施

学生所在系(院) 专 业(方向) 年 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姓名

完 成 时 间: 2013年 6 月 20日

文管系

文化市场经营与管理

2011级 张 颖 20111429 谢宫燕

目录??????????????????????????1 摘要??????????????????????????2 关键词?????????????????????????2 一.中国舞蹈现状分析???????????????3 二.中国民间舞蹈艺术特征????????????????3 A、民间舞蹈发展的即兴性、继承性、群众性、娱乐性?????3 B、民间舞蹈的民族性、色彩性、多元性、适应性???????4三.民间舞蹈注意事项???????????????????4 A、民间舞蹈的挖掘????????????????????5 B、民间舞蹈的传承与保护?????????????????5 C、民间舞蹈创新?????????????????????6四.民间舞蹈的发展措施??????????????????6 A、民间舞蹈的大众性???????????????????6 B、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6 C、民间舞蹈的商业性???????????????????6 D、民间舞蹈的教育????????????????????7 结论??????????????????????????7 参考文献????????????????????????8

1

摘要:

我国是一个文化资源丰富,也是一个艺术渊源的国家,民间舞是中国传统舞蹈,艺术的源泉。多姿多彩的中国民间舞蹈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流传至今。以绚丽的风采深得中国各民族人民和世界各国朋友的喜爱和珍视,被誉为世界舞蹈宝藏中的瑰丽之花。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要求越来越高,这给舞蹈艺术提供了很大的发展前景。但是就目前来说,我个人认为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的舞蹈之路,必须结合自己民族特色,加以创新,富有内涵价值。才会越走越长,越走越好。必须借助政府和社会、学校三方面力量来一起共同努力。不能被商业扭曲舞蹈的文化精神内涵价值。我认为中国舞蹈的发展必须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并且保留原有味道。要想中国的舞蹈面向大众,面向世界,那么也必须借鉴别国优秀之处,取长补短。

让中国舞蹈文化产业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树立品牌意识,形成产业链。优秀的民族民间舞蹈才有真正有出路,才能真正有价值的被开掘。才能走向世界!

关键词:中国舞蹈;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品牌意识;文

化精神内涵

2

一. 中国舞蹈现状分析

中国舞蹈种类丰富,彰显了不同的人文历史特色。但就中国舞蹈现状来说,我个人认为存在几方面问题。

第一,全球化会使处于弱势的本土舞蹈受到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已愈演愈烈。经济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带来了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令人目不暇接。它不仅带来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而且还会带来思想文化、道德价值观念乃至生活方式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认识到,在吸收其他国家优秀文明的同时,必须注意弘扬和发展本国特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使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不仅是经济的需要,也是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文化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然而,中国国内的舞蹈市场很大程度上都被外国舞蹈作品占据,中国舞蹈的发展遇到了一定的困境与阻力。因此中国舞蹈如何抓住“全球化”这一契机,如何利用“全球化”发展自己,应该往什么方向发展,成为了当前重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中国舞蹈受到大量的流行性和传播优势的文化样式的排挤,甚至使中国本土舞蹈难寻立足之地。民族性流失。不同民族,由于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方面的背景差异,积淀了不同的文化传说。目前,受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现代文艺理念的影响,中国民族民间舞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变化,西方的动作、节奏、叙事等手法,冲击着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展,其形式化,民族性的元素减弱。“一个民族总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上的特点,赋予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代表本民族的标志”而民族民间舞这一特有的风俗文化的发展现状让人担忧。现在众多舞蹈打着民族民间舞的名义,却完全没有民族舞的内涵,壳是民族性,而魂却已完全不具备民族性。

第三,商业性太强,错误引导,炒作泛滥。无法让我们真正感受到舞蹈的魅力与精神灵魂,例如:一些选秀节目和企业因为商业利益,故意恶意炒作,错误引导消费者等。

第四,中国在舞蹈方面不是很注重品牌,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与系统的文化产业链。我认为应该将民间舞蹈形成文化产业,我认为应该将民间舞创作一种故事、主题,形成一种品牌意识,带动其他产业链。如:美国的《猫》是非常出名的,不仅形成文化产业,也带来可观的利益。

二.中国民间舞蹈艺术特征

A、民间舞蹈发展的即兴性、继承性、群众性、娱乐性。

3

在远古时期,舞蹈便作为一种肢体语言存在,易于为广大群众所掌握。民间舞蹈动作姿态的规范性较弱,可变性较强,在大体一致的步伐、动作、节奏、韵律下,不同舞蹈者可做各种即兴的发挥。以言传身授的独特方式继承流传,其表演性质常常和群众性的自娱活动紧密相连。许多种类的民间舞蹈都可以形成成千上万人的大型舞会。而在内涵里,民间舞蹈作为文化积淀的传承手段,其自身的层面有了本质的飞跃。因此,民间舞的继承性成为中国民间舞蹈发展基本特征之一。

民间舞是在一种群体化的自我审美中来完成继承文化的过程。它从最初的个体感情抒发,演绎成群众集体创作的成果,又从最初的田间地头式的劳动讴歌发展成为一种自我娱乐,并在娱乐中接受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的陶冶,因此群众性和娱乐性就必然构成了中国民间舞蹈发展的另一基本特征。这一点在如今尤为明显,观看舞蹈表演早已成一些社会阶层陶冶情操、娱乐欣赏的一种方法。由于其常在特定范围内流传,受外界影响甚少,虽在不断变化发展中,但其风格特色相对比较稳定,改变缓慢。

B、民间舞蹈的民族性、色彩性、多元性、适应性

每个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特点的舞蹈艺术。没有一门艺术可以像民间舞那样,能够最直接、最生动、最富感染力,也是最直观地表现该民族人民的性格、气概、气质、生活方式、本质精神、物质文化、生存状态乃至宗教信仰等等一切。它的一切内在精神气质、形式结构和风格特色都是该民族的精神、信仰、心理审美意识所决定和赋予的。自娱性与表演性的并轨决定了民间舞具有更广阔的空间。民族民间舞以其新颖的视角、全新的编排、深厚的韵味、浓郁的民族舞风,深入挖掘本民族文化内涵。民间舞是一个深邃的文化载体,又具有广阔的适应性,历史上,曾被统治阶级改编宫廷舞蹈、舞台艺术舞蹈,可以为宗教弘扬教义;可以为戏曲所吸收和运用。同时,又在民间艺人的执著追求、广泛吸收其他艺术成分中,使原有的形式不断创新,按照本身的规律不断发展。始终和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反映人们的喜怒哀乐,寄寓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因此,继承与发展民间舞蹈艺术,必须树立突出民间舞蹈的民族性这一基本思想。在继承中批判,在批判中创新。根据各民族的个性,思想观念,风格习惯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保持与发扬广大群众所喜爱的舞蹈表现手法(如生动活泼,载歌载舞等)和舞蹈表演的动律、姿态神韵和节奏等特点,是我们要重点探究和注意的。

三.民间舞蹈注意事项

4

要想我国民间舞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能够走出自己风格与走向世界,那么必须应该找到民间舞蹈更好的发展方法,才能屹立在世界之林,让世界看到我们的民族惊艳之宝。

A、民间舞蹈的挖掘

民间舞蹈遗产的继承与发展,首先取决于挖掘。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播在挖掘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邀请掌握民间舞蹈专长的艺人到演出团体来,安排专人重点学习,组织舞蹈演员集体向艺人学习民间舞蹈作品和素材;组织同一地区,各种流派的艺人同台演出,它可在民间艺术家的演出中,从一些即兴的表演里,发现他们在艺术活动中,所具有的独特的创造性。挖掘民间舞蹈还要借助媒体的力量扩大民间艺术的影响力,让民间艺术摆脱从不登大雅之堂的窘境,从而能像现代舞蹈一样走进荧屏,走进人们的视野。另一个原因则在于广大艺术工作者对民间舞蹈艺术的长期忽视。可以借助电视媒体和各级地方电视台开设了各种形式的舞蹈推广类节目,例如:CCTV舞蹈大赛、上海新娱乐电视频道的《舞林大会》这些节目在选拔优秀舞蹈选手的同时也无形中将多样的舞蹈艺术传播出去。

B、民间舞蹈的传承与保护

(1)媒介传播是民间舞蹈艺术传承的重要通道。

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要在原生态民间舞蹈的基础上允许不同的尝试和创新。这既包括舞蹈内容上的创新也包括传播手段上的创新。

(2)可以组织建立中国民间舞蹈研究、实践机构以加强中国民间舞蹈的研究。

这种研究、实验不仅仅是理论的而且是民间舞创作、教学、演出、实际研究、营销等一条龙的艺术组织。在全球化的形势下针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发展方向、舞蹈动作、实践教学和演出市场开发等等艺术工作进行研究和实践其主要就是充分发挥“集团军“的作用用集体的智慧解决实际问题。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利用一切切实可行的手段吸引国内、国际一流优秀创作、表演和管理人才创造多个演出实力强大的、国际品牌的中国舞蹈艺术表演团体。注重对艺术新一代接班人的培养,将民族民间舞蹈结合到课堂教学中:针对各民族不同的风格特点以及能够达到的不同训练目的,将各个训练内容进行细化。由专业的教学机构进行统一的编辑并制定出相应的学习计划。用发展、创新的意识来看待民间舞蹈创作。发展着的民族民间艺术文化舞蹈是时间和空间共存的艺术,具有文化的特质和传播承载的个性特点。随着时间和空间的不断推进,民间舞蹈

5

应把目光投向时代,投向四周。民族舞蹈文化正处在一个变化和发展的时期,它不是永恒不变的,我们要用发展、创新的意识来看待民间舞蹈创作,必须要坚持传统与现代意识相结合。民族民间舞蹈的民族性、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风格、民族韵律以及民族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等,必须在真正理解民族舞蹈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本质的基础上,以现代的审美理念、研究的态度、前瞻的意识和发展的眼光,紧紧抓住民族化的特征,认真分析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透过宝贵的民族文化财富,追求更深层次的文化底韵。

C、民间舞蹈的创新

我认为要想把民间舞推向世界,那么必须形成一种品牌,一种文化。还可以带动其他产业链,把民间舞创作一种舞蹈故事,加入中国元素,神话、中国历史人物的故事,如:花木兰替父从军等,故事中把民间舞元素创入作品中,以舞蹈形式来创作一种文化产业。

四、民间舞蹈的发展措施

民间舞蹈文化代代相传,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自身而日臻完善,民间舞蹈的精髓得到了充分的发掘和发展,与此同时,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方向形成了明确的目标:

A、民间舞蹈的大众性

(1)通俗文化方向。不分自娱性还是演艺性,以通俗为主要特征,并且特别重视自娱性舞蹈,这就是戴爱莲先生主张的“民族舞蹈大家跳”。这个方向是以已经形成了的、具有一定题材及固定了的形式和传统的民间舞蹈为基础的。

B、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

精英文化方向。主要是演艺性舞蹈,以高雅为主要特征,重视技艺,从民间舞中吸取营养,发掘民族精神,提炼动作元素,这就是以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间舞系为代表的“学院派”民间舞。这个方向是以民歌、史诗中存在的思想和主题,以现代的形象所创作的表现舞蹈家艺术思想感情和观念的舞蹈新作品。

C、民间舞蹈的商业性

文化产业正在迅速发展,但是产业的眼光往往限于那些容易进入市场的品种上,对民族舞蹈的关注远远不够。我们应该把它形成一种文化品牌意识,形成产业集群,同时带动后续产品开发,形成循环文化产业链。

所谓文化产业链,。以内容为核心,驱动文化产品的制造,拉动批发和营销,带

6

动后续产品开发。不少创意产业的企业都通过发展规模经济租“一体化战略”来形成产业链,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如上海东方卫视推出了“舞林大会”栏目,让众多的影视明星与专业舞者搭档,在短时间内速成一段比较完整的舞蹈。“舞林大会”利用的就是各地明星的超强的聚敛力和舞蹈本身特有的艺术感染力。不仅让明星们参与其中、体会到了舞蹈的快乐与幸福,让舞蹈成了他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热点话题,也让广失电视观众感受到了“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也可以把舞蹈演绎得非常完美”,为舞蹈的普及教育做了很好的宣传和影响,一度掀起了“全民舞蹈”的热潮。期待有更多“舞林大会”“舞林争霸”出现,期待能像“超级女声”那样,打出自主品牌、造新商业模式、开发产业链条、联合多种产业形成以“舞蹈文化”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就我国而言,发展文化产业要制定相应的发展对策,以加快产业集群的形成。

D、民间舞蹈的教育

我认为民间舞蹈是我国舞蹈宝藏中的瑰丽之花,那么就应该让每个中国人了解,因为这是我国优秀的文化资源。我认为可以在小学、初中、高中课程中开设艺术鉴赏课与地方文化资源课,作为了解来学习。那么在大专院校、本科、硕士、博士等相关专业可开设艺术鉴赏、地方性文化资源课进行深入学习和探讨。

结论:

综上所述,民间舞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浓郁的地方特色,没有国家和地域的界限。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更应该关注、尊重、爱护这一属于中国的自豪。中国民间舞蹈要想发展的越来越好,越走越远。那么必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借鉴别国优秀经验。同时要注重民间舞的挖掘、继承和创新。不单单只是供人们观赏的舞蹈,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不仅形成一种文化内涵,也可以形成一种品牌。可以让人们心灵受到震撼。那么我们更应该注重这一方面,应该加强教育,熟知我国的文化资源,掌握和了解我国的文化资源,也要重点培养专业人才,来将民间舞创新,可将民间舞元素融入创作故事中。我国应该注重品牌意识,让中国民间舞树立核心竞争力。使民间舞大众性、附有文化内涵,同时结合市场商业来赢利。让中国民间舞成为一种文化产业,那么必须加强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共同有序创作,注重艺术授权。不断创作新的故事,融入民间舞蹈元素,大胆创新中不丢失自己独特的个性,要与时俱进,使其成为文化品牌,带动更多的其他产业链。那么,我相信我国的民间舞蹈定会让中国倍感骄傲,更能让世界喝彩。

7

参考文献:

1, 引自〈〈辞海〉〉缩印本1805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 2, 引自刘延立译文,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舞蹈分编委1982年印 3, 引自《中国舞蹈发展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年印 4, 引自《舞蹈学习资料》 第10辑 第1——53页 5, 引自《舞蹈欣赏与创作》桂迎,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6, 引自《全球化与中国教育》,王啸,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7, 引自.《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罗雄岩.上海音乐出版社.

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qgw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