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更新时间:2024-05-04 22:4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湘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课程目标

(一)、本学段课程目标 知识技能

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符号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掌握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进行表述的方法。

2.探索并掌握相交线、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和圆的基本性质与判定,掌握基本的证明方法和基本的作图技能;探索并理解平面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投影与视图;

3.体验数据收集、处理、分析和推断过程,理解抽样方法,体验用样本估计总体的过程;进一步认识随机现象,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的概率。 数学思考

1.通过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述数量关系的过程,体会模型的思想,建立符号意识;在研究图形性质和运动、确定物体位置等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经历借助图形思考问题的过程,初步建立几何直观。

2.了解利用数据可以进行统计推断,发展建立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的特点。 3.体会通过合情推理探索数学结论,运用演绎推理加以证明的过程,在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能力。 4.能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问题解决

1.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2.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3.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过程中,能较好地理解他人的思考方法和结论。 4.能针对他人所提的问题进行反思,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态度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感受成功的快乐,体验独自克服困难、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具备学好数学的信心。

[键入文字]

3.在运用数学表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具有抽象、严谨和应用广泛的特点,体会数学的价值。

4.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勇于质疑,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本学期课程目标

教育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的推理。使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实事求是的态度。顽强的学习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的新思想。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145.146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共有学生96人,九年级上学期月考考试成绩不理想,落后面比较大,学习风气还欠浓厚。正如人们所说的“现在的学生是低分低能”,我深感教育教学的压力很大,在本学期的数学教学中务必精耕细作。使用的教材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湘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如何用新理念使用好新课程标准教材?如何在教学中贯彻新课标精神?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创新意识、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必须巧做安排。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四章,二次函数、圆、投影与视图、概率。这些内容都是初中代数、几何及概率统计中的重要内容,起作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对已学过的知识的巩固和加深,又是为今后学习奠定基础。 四、具体措施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适度安排教学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

2、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课堂。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

[键入文字]

看本质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6、教学中注重数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实际生活中蕴藏的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实习作业。指导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带动班级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7、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类分层布置分别适合于差、中、好三类学生,课堂上的提问照顾好各个层次的学生,使他们都得到发展。 8、把辅优补潜工作落到实处,进行个别辅导。

[键入文字]

1.二次函数的概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具体情景中二次函数的意义,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 2.能够表示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式,并能根据实际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分析和建立两个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验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描述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情感态度】

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二次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在实际问题中,会写简单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式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1.教材P2“动脑筋”中的两个问题:矩形植物园的面积S(m2)与相邻于围墙面的每一面墙的长度x(m)的关系式是S=-2x2+100x,(0

在上述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二次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形如y=ax2+bx+c(a,

b,c是常数,a≠0)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a,b,c分别是函数解析式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注意:①二次函数中二次项系数不能为0.②在指出二次函数中各项系数时,要连同符号一起指出.

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

例1 指出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

[键入文字]

222x(1)y=(x-3)-x2 ;(2)y=2x(x-1);(3)y=32x-1;(4)y=;(5)y=5-x2+x.

【分析】先化为一般形式,右边为整式,依照定义分析. 【教学说明】判定一个函数是否为二次函数的思路: 1.将函数化为一般形式. 2.自变量的最高次数是2次.

3.若二次项系数中有字母,二次项系数不能为0. 例2 讲解教材P3例题.

【教学说明】由实际问题确定二次函数关系式时,要注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例3 已知函数y=(m2-m)x2+mx+(m+1)(m是常数),当m为何值时: (1)函数是一次函数; (2)函数是二次函数.

【分析】判断函数类型,关键取决于其二次项系数和一次项系数能否为零,列出相应方程或不等式.

【教学说明】学生自主完成,加深对二次函数概念的理解,并让学生会列二次函数的一些实际应用中的二次函数解析式. 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下列函数中是二次函数的是( )

21322y?1?2xy?A. 2 B.y=3x+2x C.y=(x-2)-x3 D. x?2x?32.二次函数y=2x(x-1)的一次项系数是( )

A.1 B.-1 C.2 D.-2

k2?3k?2y?(k?3)x?kx?1 是二次函数,则k的值为( ) 3.若函数

A.0 B.0或3 C.3 D.不确定

4.若y=(a+2)x2-3x+2是二次函数,则a的取值范围是 .

5.已知二次函数y=1-3x+5x2,则二次项系数a= ,一次项系数b= ,常数项c= .

6.某校九(1)班共有x名学生,在毕业典礼上每两名同学都握一次手,共握手y次,试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它 (填“是”或“不是”)二次函数.

7.如图,在边长为5的正方形中,挖去一个半径为x的圆(圆心与正方形的中心重合),剩余部分的面积为y.

(1)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2)试求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键入文字]

(3)求当圆的半径为2时,剩余部分的面积(π取3.14,结果精确到十分位). 7.(1)y=25-πx2=-πx2+25. (2)0<x≤52.

(3)当x=2时,y=-4π+25≈-4×3.14+25=12.44≈12.4. 即剩余部分的面积约为12.4.

【教学说明】学生自主完成,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待学生完成上述作业后,教师指导. 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师生共同回顾二次函数的有关概念.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与同伴交流.

【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知识点,让学生大胆发言,进行知识提炼和知识归纳. 课后作业: 1.教材P4第1~3题.

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反思:

2 . 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第1课时 二次函数y=ax2(a>0)的图象与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描点法画函数y=ax2(a>0)的图象,并根据图象认识、理解和掌握其性质. 2.体会数形结合的转化,能用y=ax2(a>0)的图象和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ax2(a>0)图象的作法和性质的过程,获得利用图象研究函数的经验,培养观察、思考、归纳的良好思维习惯.

[键入文字]

【情感态度】通过动手画图,同学之间交流讨论,达到对二次函数y=ax2(a>0)图象和性质的真正理解,从而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1.会画y=ax2(a>0)的图象. 2.理解,掌握图象的性质. 【教学难点】二次函数图象及性质探究过程和方法的体会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1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一次函数的图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特征是什么?二次函数图象是什么形状呢?

问题2 如何用描点法画一个函数图象呢? 【教学说明】 ①略;②列表、描点、连线.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探究1 画二次函数y=ax2(a>0)的图象. 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

【教学说明】①要求同学们人人动手,按“列表、描点、连线”的步骤画图y=x2的图象,同学们画好后相互交流、展示,表扬画得比较规范的同学. ②从列表和描点中,体会图象关于y轴对称的特征. ③强调画抛物线的三个误区.

误区一:用直线连结,而非光滑的曲线连结,不符合函数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 如图(1)就是y=x2的图象的错误画法.

误区二:并非对称点,存在漏点现象,导致抛物线变形. 如图(2)就是漏掉点(0,0)的y=x2的图象的错误画法.

误区三:忽视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抛物线要求用平滑曲线连点的同时,还需要向两旁无限延伸,而并非到某些点停止.

如图(3),就是到点(-2,4),(2,4)停住的y=x2图象的错误画法.

2探究2 y=ax2(a>0)图象的性质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y=x2, y ? 1 x, y=2x2的图象.

2【教学说明】要求同学们独立完成图象,教师帮助引导,强调画图时注意每一个函数图

象的对称性.动脑筋观察上述图象的特征(共同点),从而归纳二次函数y=ax2(a>0)的图

[键入文字]

象和性质.

【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象,从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y随x的增大时的变化情况等几个方面让学生归纳,教师整理讲评、强调. y=ax2(a>0)图象的性质 1.图象开口向上.

2.对称轴是y轴,顶点是坐标原点,函数有最低点.

3.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简称右升;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简称左降.

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

k2?k?4y?(k?2)x例 已知函数是关于x的二次函数. (1)求k的值.

(2)k为何值时,抛物线有最低点,最低点是什么?在此前提下,当x在哪个范围内取值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分析】此题是考查二次函数y=ax2的定义、图象与性质的,由二次函数定义列出关于k的方程,进而求出k的值,然后根据k+2>0,求出k的取值范围,最后由y随x的增大而增大,求出x的取值范围. ?k?2?0解:(1)由已知得 ? 2 ,解得k=2或k=-3.

?k?k?4?2

k2?k?4y?(k?2)x所以当k=2或k=-3时,函数是关于x的二次函数. (2)若抛物线有最低点,则抛物线开口向上,所以k+2>0.

由(1)知k=2,最低点是(0,0),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广东广州中考)下列函数中,当x>0时,y值随x值增大而减小的是( )

31A.y=x2 B.y=x-1 C. y ? x D.y=

4x2.已知点(-1,y1),(2,y2),(-3,y3)都在函数y=x2的图象上,则( )

A.y1<y2<y3 B.y1<y3<y2 C.y3<y2<y1 D.y2<y1<y3 3.抛物线y= x2的开口向 ,顶点坐标为 ,对称轴随x的增大而 ;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 .

4.抛物线y=ax2上的点B,C与x轴上的点A(-5,0),D(3,0)构成平行四边形ABCD,BC与y轴交于点E(0,6),求常数a的值.

[键入文字]

13为 ,当x=-2时,y= ;当y=3时,x= ,当x≤0时,y

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师生共同回顾二次函数y=ax2(a>0)图象的画法及其性质.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请与同伴交流. 课后作业:

1.教材P7第1、2题.

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反思:

3.二次函数y=ax2(a<0)的图象与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描点法画函数y=ax2(a<0)的图象,并根据图象认识、理解和掌握其性质. 2.体会数形结合的转化,能用y=ax2(a<0)的图象与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ax2(a<0)图象的作法和性质的过程,获得利用图象研究函数的经验,培养观察、思考、归纳的良好思维习惯.

【情感态度】通过动手画图,同学之间交流讨论,达到对二次函数y=ax2(a≠0)图象和性质的真正理解,从而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①会画y=ax2(a<0)的图象;②理解、掌握图象的性质. 【教学难点】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及其探究过程和方法的体会.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111.在坐标系中画出y= x2的图象,结合y= x2的图象,谈谈二次函数y=ax2(a>

22[键入文字]

0)的图象具有哪些性质?

12.你能画出y=- x2的图象吗?

2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探究1 画y=ax2(a<0)的图象请同学们在上述坐标系中用“列表、描点、连线”的方法

1画出y=- x2的图象.

2【教学说明】教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强调画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同学们完成后相互交流,表扬图象画得“美观”的同学.

11问:从所画出的图象进行观察,y= x2与y=- x2有何关系?

221探究2 二次函数y=ax2(a<0)性质问:你能结合y=- x2的图象,归纳出y=ax2(a

2<0)图象的性质吗?

【教学说明】教师提示应从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位置,y随x的增大时的变化情况几个方面归纳,教师整理,强调y=ax2(a<0)图象的性质. 1.开口向下.

2.对称轴是y轴,顶点是坐标原点,函数有最高点.

3.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简称右降,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简称左升.

探究3 二次函数y=ax2(a≠0)的图象及性质 学生回答:

【教学点评】一般地,抛物线y=ax2的对称轴是 ,顶点是 ,当a>0时抛物线的开口向 ,顶点是抛物线的最 点,a越大,抛物线开口越 ;当a<0时,抛物线的开口向 ,顶点是抛物线的最 点,a越大,抛物线开口越 ,总之,|a|越大,抛物线开口越 . 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

例1 填空:①函数y=(-2x)2的图象是 ,顶点坐标是 ,对称轴是 ,开口方向是 .

1②画出函数y= x2,y= x2和y=-2x2的图象,请指出三条抛物线的特点

2例2 已知抛物线y=ax2经过点(1,-1),求y=-4时x的值.

【分析】把点(1,-1)的坐标代入y=ax2,求得a的值,得到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再把y=-4代入已求得的表达式中,即可求得x的值.

【教学说明】在求y=ax2的解析式时,往往只须一个条件代入即可求出a值. 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键入文字]

1.下列关于抛物线y=x2和y=-x2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抛物线y=x2和y=-x2有共同的顶点和对称轴 B.抛物线y=x2和y=-x2关于x轴对称 C.抛物线y=x2和y=-x2的开口方向相反

D.点(-2,4)在抛物线y=x2上,也在抛物线y=-x2上

2.二次函数y=ax2与一次函数y=-ax(a≠0)在同一坐标系中的图象大致是( )

m?2m?6y?(m?1)x3.二次函数,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则m= .

24.已知点A(-1,y1),B(1,y2),C(a,y3)都在函数y=x2的图象上,且a>1,则y1,y2,y3中最大的是 .

5.已知函数y=ax2经过点(1,2).①求a的值;②当x<0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变化的情况.

【教学说明】学生自主完成,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当学生疑惑时,教师及时指导. 5.①a=2 ②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评:(1)y=ax2(a<0)图象的性质;(2)y=ax2(a≠0)关系式的确定方法. 课后作业:

1.教材P10第1~2题.

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本节课仍然是从学生画图象,结合上节课y=ax2(a>0)的图象和性质,从而得出y=ax2(a<0)的图象和性质,进而得出y=ax2(a≠0)的图象和性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键入文字]

4. 二次函数y=a(x-h)2的图象与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画出y=a(x-h)2的图象,并能够理解它与y=ax2的图象的关系,理解a,h对二次函数图象的影响.2.能正确说出y=a(x-h)2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a(x-h)2的图象的作法和性质的过程,进一步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态度】1.在小组活动中体会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2.进一步丰富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认识到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y=a(x-h)2的图象及性质. 【教学难点】

理解y=a(x-h)2与y=ax2图象之间的位置关系,理解a,h对二次函数图象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111.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y= x2与y= 2 (x-1)2的图象,完成下表.

2

112.二次函数y= (x-1)2的图象与y= x2的图象有什么关系?

2123.对于二次函数y= (x-1)2,当x取何值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当x取何值

2时,y的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归纳二次函数y=a(x-h)2的图象与性质并完成下表.

[键入文字]

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 例1 教材P12例3.

【教学说明】二次函数y=ax2与y=a(x-h)2是有关系的,即左、右平移时“左加右减”. 例如y=ax2向左平移1个单位得到y=a(x+1)2,y=ax2向右平移2个单位得到y=a(x-2)2的图象.

例2 已知直线y=x+1与x轴交于点A,抛物线y=-2x2平移后的顶点与点A重合.①水平移后的抛物线l的解析式;②若点B(x1,y1),C(x2,y2)在抛物线l上,且- 1 <x1

2<x2,试比较y1,y2的大小.

【教学说明】二次函数的增减性以对称轴为分界,画图象取点时以顶点为分界对称取点.

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二次函数y=15(x-1)2的最小值是( ) A.-1 B.1 C.0 D.没有最小值 2.抛物线y=-3(x+1)2不经过的象限是( )

A.第一、二象限 kB.第二、四象限 C.第三、四象限 D.第二、三象限

3.在反比例函数y=x 中,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则二次函数y=k(x-1)2的图象大致是( )

[键入文字]

114.(1)抛物线y= x2向 平移 个单位得抛物线y= 3 (x+1)2;

3(2)抛物线 向右平移2个单位得抛物线y=-2(x-2)2.

5.(广东广州中考)已知抛物线y=a(x-h)2的对称轴为x=-2,且过点(1,-3).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画出函数的大致图象;

(3)从图象上观察,当x取何值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取何值时,函数有最大值(或最小值)?

【教学说明】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巡视解疑. 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惑?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评:(1)y=a(x-h)2的图象与性质;(2)y=a(x-h)2与y=ax2的图象的关系. 课后作业

1.教材P12第1、2题.

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反思

5.二次函数y=a(x-h)2+k的图象与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h)2+k的图象.掌握y=a(x-h)2+k的图象和性质. 2.掌握y=a(x-h)2+k与y=ax2的图象的位置关系.

3.理解y=a(x-h)2+k,y=a(x-h)2,y=ax2+k及y=ax2的图象之间的平移转化.

[键入文字]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a(x-h)2+k的图象的作法和性质的过程,进一步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1.在小组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2.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性,感受通过认识观察,归纳,类比可以获得数学猜想的乐趣. 【教学重点】二次函数y=a(x-h)2+k的图象与性质.

【教学难点】由二次函数y=a(x-h)2+k的图象的轴对称性列表、描点、连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复习回顾:同学们回顾一下:

①y=ax2,y=a(x-h)2,(a≠0)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y随x的增减性分别是什么?

②如何由y=ax2(a≠0)的图象平移得到y=a(x-h)2的图象?

③猜想二次函数y=a(x-h)2+k的图象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及y随x的增减性如何?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探究1 y=a(x-h)2+k的图象和性质

1.由老师提示列表,根据抛物线的轴对称性观察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①y=- 2 (x+1)2-1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及y随x的增减性如何?

1②将抛物线y=- x2向左平移1个单位,再向下平移1个单位得抛物线

21y=- (x+1)2-1.

22.同学们讨论回答:

①一般地,当h>0,k>0时,把抛物线y=ax2向右平移h个单位,再向上平移k个单位得抛物线y=a(x-h)2+k;平移的方向和距离由h,k的值来决定.

②抛物线y=a(x-h)2+k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及y随x的增减性如何? 探究2 二次函数y=a(x-h)2+k的应用

【教学说明】二次函数y=a(x-h)2+k的图象是,对称轴是,顶点坐标是,当a>0时,开口向,当a<0时,开口向. 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

例1 已知抛物线y=a(x-h)2+k,将它沿x轴向右平移3个单位后,又沿y轴向下平移2个单位,得到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3(x+1)2-4,求原抛物线的解析式.

【分析】平移过程中,前后抛物线的形状,大小不变,所以a=-3,平移时应抓住顶点的变化,

[键入文字]

根据平移规律可求出原抛物线顶点,从而得到原抛物线的解析式. 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若抛物线y=-7(x+4)2-1平移得到y=-7x2,则必须( ) A.先向左平移4个单位,再向下平移1个单位 B.先向右平移4个单位,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 C.先向左平移1个单位,再向下平移4个单位 D.先向右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4个单位

2.抛物线y=x2-4与x轴交于B,C两点,顶点为A,则△ABC的周长为( ) A.45 B.45+4 C.12 D.25+4 3.函数y=ax2-a与y=ax-a(a≠0)在同一坐标系中的图象可能是( )

4.二次函数y=-2x2+6的图象的对称轴是 ,顶点坐标是 , 当x 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5.已知函数y=ax2+c的图象与函数y=-3x2-2的图象关于x轴对称,则a= ,c= .

6.把抛物线y=(x-1)2沿y轴向上或向下平移,所得抛物线经过Q(3,0),求平移后抛物线的解析式.

【教学说明】学生自主完成,加深对新知的理解,教师引导解疑. 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惑?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评:①二次函数y=a(x-h)2+k的图象与性质;②如何由抛物线y=ax2平移得到抛物线y=a(x-h)2+k.

【教学说明】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小结,加深理解掌握y=ax2与y=a(x-h)2+k二者图象的位置关系. 课后作业

1.教材P15第1~3题.

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反思

[键入文字]

6. 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与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描点法画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

2.会用配方法求抛物线y=ax2+bx+c的顶点坐标、开口方向、对称轴、y随x的增减性. 3.能通过配方求出二次函数y=ax2+bx+c(a≠0)的最大或最小值;能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实际问题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的作法和性质的过程,体会建立二次函数y=ax2+bx+c(a≠0)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公式的必要性.

2.在学习y=ax2+bx+c(a≠0)的性质的过程中,渗透转化(化归)的思想.

【情感态度】进一步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 【教学重点】①用配方法求y=ax2+bx+c的顶点坐标;②会用描点法画y=ax2+bx+c的图象并能说出图象的性质.

【教学难点】能利用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公式,解决一些问题,能通过对称性画出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请同学们完成下列问题.

1.把二次函数y=-2x2+6x-1化成y=a(x-h)2+k的形式.

2.写出二次函数y=-2x2+6x-1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及顶点坐标. 3.画y=-2x2+6x-1的图象.

4.抛物线y=-2x2如何平移得到y=-2x2+6x-1的图象. 5.二次函数y=-2x2+6x-1的y随x的增减性如何?

【教学说明】上述问题教师应放手引导学生逐一完成,从而领会y=ax2+bx+c与y=a(x-h)2+k的转化过程.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探究1 如何画y=ax2+bx+c图象,你可以归纳为哪几步?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一般分为三步:

1.先用配方法求出y=ax2+bx+c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键入文字]

2.列表,描点,连线画出对称轴右边的部分图象. 3.利用对称点,画出对称轴左边的部分图象.

探究2 二次函数y=ax2+bx+c图象的性质有哪些?你能试着归纳吗?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b2b4ac?b抛物线y=ax2+bx+c= a ( )2 a ,顶点坐标为 x ?? ,对称轴为x=- 22a4a2(- b , 4 ac ? b ), 2a4a

bb当a>0时,若x>- 2 a,y随x增大而增大,若x<- ,y随x的增大而减小; 2abb当a<0时,若x>- 2 a ,y随x的增大而减小,若x<- ,y随x的增大而增大.

2a探究3 二次函数y=ax2+bx+c在什么情况下有最大值,什么情况下有最小值,如何

确定?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

例1 将下列二次函数写成顶点式y=a(x-h)2+k的形式,并写出其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对称轴.

1①y= x2-3x+21 ②y=-3x2-18x-22

4【教学说明】第②小题注意h值的符号,配方法是数学的一个重要方法,需多加练习,熟练掌握;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也可以根据公式直接求解.

例2 用总长为60m的篱笆围成的矩形场地,矩形面积S随矩形一边长l的变化而变化,l是多少时,场地的面积S最大? ①S与l有何函数关系?

②举一例说明S随l的变化而变化? ③怎样求S的最大值呢? 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北京中考)抛物线y=x2-6x+5的顶点坐标为( ) A.(3,-4) B.(3,4) C.(-3,-4) D.(-3,4)

2.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开口向上,图象经过点(-1,2)和(1,0),且与y轴相交于负半轴.

(1)给出四个结论:①a>0;②b>0;③c>0; ④a+b+c=0.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 . (2)给出四个结论:①abc<0;②2a+b>0;③a+c=1;

[键入文字]

④a>1.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 . 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惑?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评:

(1)用配方法求二次y=ax2+bx+c的顶点坐标、对称轴; (2)由y=ax2+bx+c的图象判断与a,b,c有关代数式的值的正负; (3)实际问题中自变量取值范围及函数最值. 课后作业

1.教材P15第1~3题.

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反思

7.不共线三点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用待定系数法列方程组求二次函数解析式.

2.由已知条件的特点,灵活选择二次函数的三种形式,合适地设置函数解析式,可使计算过程简便.

【过程与方法】通过例题讲解使学生初步掌握,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情感态度】通过本节教学,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教学难点】灵活选择合适的表达式设法.

[键入文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1.同学们想一想,已知一次函数图象上两个点的坐标,如何用待定系数法求它的解析式? 学生回答:

2.已知二次函数图象上有两个点的坐标,能求出其解析式吗?三个点的坐标呢?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探究1 已知三点求二次函数解析式讲解:教材P21例1,例2.

【教学说明】让学生通过例题讲解归纳出已知三点坐标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方法. 探究2 用顶点式求二次函数解析式.

例3 已知二次函数的顶点为A(1,-4)且过B(3,0),求二次函数解析式. 【分析】已知抛物线的顶点,设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a(x-h)2+k. 探究3 用交点式求二次函数解析式

例4(甘肃白银中考) 已知一抛物线与x轴交于点A(-2,0),B(1,0),且经过点C(2,8).求二次函数解析式.

【分析】由于抛物线与x轴的两个交点为A(-2,0),B(1,0),可设解析式为交点式:y=a(x-x1)(x-x2)..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91.若二次函数y=-x2+mx-2的最大值为4 ,则m的值为( )

A.17 B.1 C.±17 D.±1

2.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大致如图所示,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a<0 B.b>0 C.c>0 D.ab>0

第2题图 第3题图 第4题图

3.如图,抛物线y=ax2+bx+c(a>0)的对称轴是直线x=1,且经过点P(3,0),则a-b+c的值为( )

A.0 B.-1 C.1 D.2

4.如图是二次函数y=ax2+3x+a2-1的图象,a的值是 .

[键入文字]

5.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点(0,3),(-3,0),(2,-5),且与x轴交于A、B两点.

(1)试确定此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2)判断点P(-2,3)是否在这个二次函数的图象上?如果在,请求出△PAB的面积;如果不在,试说明理由.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惑?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评: 3.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三种表达式的形式. (1)已知三点坐标,设二次函数解析式为y=ax2+bx+c. (2)已知顶点坐标:设二次函数解析式为y=a(x-h)2+k.

(3)已知抛物线与x轴两交点坐标为(x1,0),(x2,0)可设二次函数解析式为y=a(x-x1)(x-x2). 课后作业

1.教材P23第1~3题.

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反思

8.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横坐标与一元二次方程两根的关系. 2.理解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个数的关系. 3.会用二次函数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4.能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解决综合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二次函数与方程之间的联系,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键入文字]

【情感态度】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索出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感受数学的严谨性,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①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 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教学难点】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1.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实数根,就是二次函数y=ax2+bx+c,当 y=0 时,自变量x的值,它是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 横坐标 .

2.抛物线y=ax2+bx+c与x轴交点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根的判别式的关系:当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 无 交点;当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 一 个交点;当b2-4ac>0时,抛物线与x轴有 两 个交点.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探究1 求抛物线y=ax2+bx+c与x轴的交点 例1 求抛物线y=x2-2x-3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分析】抛物线y=x2-2x-3与x轴相交时,交点的纵坐标y=0,转化为求方程x2-2x-3=0的根.

【教学说明】求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坐标,首先令y=0,把二次函数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求交点的横坐标就是求此方程的根.

探究2 抛物线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思考: (1)你能说出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x轴交点个数的情况吗?猜想交点个数和方程ax2+bx+c=0(a≠0)的根的个数有何关系?

(2)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的个数由什么来判断?【教学说明】 抛物线y=ax2+bx+c(a≠0)与x轴的位置关系 有两个公共点 只有一个公共点 无公共点 [键入文字]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根的情况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无实数根 b2-4ac的值 b2-4ac>0 b2-4ac=0 b2-4ac<0 探究3 利用函数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提出问题:同学们可以估算下一元二次方程x2-2x-2=0的两根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学点评】-1<x1<0,2<x2<3.

探究4 一元二次方程与相应二次函数的综合应用 讲解教材P26例2

【教学说明】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a≠0)的某一个函数值y=M,求对应的自变量的值时,需要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M,这样将二次函数的知识和前面学的一元二次方程就紧密联系起来了.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广东中山中考)已知抛物线y=ax2+bx+c的图象如图所示,则关于x的方程ax2+bx+c=0的根的情况是( ) A.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B.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C.有两个同号的实数根 D.没有实数根

2.若一元二次方程x2-mx+n=0无实根,则抛物线y=-x2+mx-n图象位于( ) A.x轴上方 B.第一、二、三象限 C.x轴下方 D.第二、三、四象限

3.(x-1)(x-2)=m(m>0)的两根为α,β,则α,β的范围为( ) A.α<1,β>2 B.α<1<β<2 C.1<α<2<β D.α<1,β>2

4.二次函数y=ax2+bx+c与x轴的交点坐标为(1,0),(3,0),则方程ax2+bx+c=0的解为 .

5.(湖北武汉中考)已知二次函数y=x2-(m+1)x+m的图象交x轴于A(x1,0),B(x2,0)两点,交y轴的正半轴于点C,且x21+x22=10.

(1)求此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5(2)是否存在过点D(0,-2)的直线与抛物线交于点M、N,与x轴交于点E,使得点M、N关于点E对称?若存在,求出直线MN的解析式;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教学说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和二次函数与x轴的交点个数之间的关系是相

[键入文字]

互的,根据根的情况可以判断交点个数,反之也成立.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惑? 2.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点评:

①求二次函数自变量的值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关系; ②抛物线与x轴交点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个数的关系. ③用函数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根”;

④二次函数问题可转化为对应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问题. 课后作业

1.教材P28第1~3题.

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反思

9.二次函数的应用(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分析和表示不同背景下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并能利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运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过程,进一步体验运用数学方法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体会二次函数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1.体验函数是有效的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数学是解决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2.敢于面对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碰到的困难,积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用抛物线的知识解决拱桥类问题. 【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抛物线的知识来解决. 教学过程

[键入文字]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通过预习P29页的内容,完成下面各题.

1.要求出教材P29动脑筋中“拱顶离水面的高度变化情况”,你准备采取什么办法? 2.根据教材P29图1-18,你猜测是什么样的函数呢?

3.怎样建立直角坐标系比较简便呢?试着画一画它的草图看看! 4.根据图象你能求出函数的解析式吗?试一试!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探究 直观图象的建模应用

例1 某工厂的大门是一抛物线形水泥建筑物, 大门的地面宽度为8m,两侧距地面3m高处各 有一盏壁灯,两壁灯之间的水平距离是6m,如 图所示,则厂门的高(水泥建筑物厚度不计, 精确到0.1m)约为( )

A.6.9m B.7.0m C.7.1m D.6.8m

【教学说明】根据直观图象建立恰当的直角坐标系和解析式.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某溶洞是抛物线形,它的截面如图所示.现测得水面宽AB=1.6m,溶洞顶点O到水面的距离为2.4m,在图中直角坐标系内,溶洞所在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是( )

151512151512A.y= 4 x2 B.y= C.y=- 4 x2 D.y=- 4 x2+ 54 x2+ 52.某公园草坪的防护栏是由100段形状相同的抛物线形组成的,为了牢固起见,每段护栏需要间距0.4m加设一根不锈钢的支柱,防护栏的最高点距底部0.5m(如图),则这条防护栏需要不锈钢支柱的总长度至少为( ) A.50m B.100m C.160m D.200m

第2题图 第3题图

3.如图,济南建邦大桥有一段抛物线形的拱梁,抛物线的表达式为y=ax2+bx,小强骑自行车从拱梁一端O沿直线匀速穿过拱梁部分的桥面OC,当小强骑自行车行驶10秒时和26秒时拱梁的高度相同,则小强骑自行车通过拱梁部分的桥面OC共需 秒.

[键入文字]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惑?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评.

3.建立二次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1)根据题意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2)把已知条件转化为点的坐标.(3)合理设出函数解析式.(4)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函数解析式.(5)根据求得的解析式进一步分析,判断并进行有关的计算. 课后作业

1.教材P31第1、2题.

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反思

10. 二次函数的应用(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探索实际问题中两个变量的过程,使学生理解用抛物线知识解决最值问题的思路.2.初步学会运用抛物线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优化问题的探究过程,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发展我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加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能够分析和表示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并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求出实际问题的最值.

【教学难点】二次函数最值在实际中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键入文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1 同学们完成下列问题:已知y=x2-2x-3

①x= 时,y有最 值,其值为 ; ②当-1≤x≤4时,y最小值为 ,y最大值为 .

【教学说明】解决上述问题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又是本节课解决优化最值问题的理论依据.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教学点1 最大面积问题

阅读教材P30动脑筋,回答下列问题.

1.若设窗框的宽为xm,则窗框的高为 m,x的取值范围是 . 2.窗框的透光面积S与x之间的关系式是什么? 3.如何由关系式求出最大面积?

例1 如图,从一张矩形纸片较短的边上找一点E,过E点剪下两个正方形,它们的边长分别是AE,DE,要使剪下的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和最小,点E应选在何处?为什么?

例2 讲解教材P31例题

【教学说明】通过例题讲解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最值,首先要找出最值问题的二次函数关系式,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为理论依据来解决问题. 例3 某商店将每件进价8元的某种商品按每件10元出售,一天可销出约100件,该店想通过降低售价,增加销售量的办法来提高利润,经过市场调查,发现这种商品单价每降低0.1元,其销售量可增加约10件.将这种商品的售价降低多少时,能使销售利润最大?

【分析】找出进价,售价,销售,总利润之间的关系,建立二次函数,再求最大值.列表分析如下:

关系式:每件利润=售价-进价,总利润=每件利润×销量.

[键入文字]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如图,点C是线段AB上的一个支点,AB=1,分别以AC和CB为一边作正方形,用S表示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当C是AB的中点时,S最小 B.当C是AB的中点时,S最大 C.当C为AB的三点分点时,S最小 D.当C是AB的三等分点时,S最大

第1题图 第2题图

2.如图,某水渠的横断面是等腰梯形,底角为120°,两腰与下底的和为4cm,当水渠深x为 时,横断面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 .

3.某经销店为某工厂代销一种建筑材料,当每吨售价为260元时,月销售量为45吨,该经销店为提高经营利润,准备采取降价的方式进行促销,经市场调查发现:当每吨售价下降10元时,月销售量就会增加7.5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每售出1吨建筑材料共需支付厂家及其他费用100元,设每吨材料售价为x(元),该经销店的月利润为y(元).

①当每吨售价是240元时,计算此时的月销售量;

②求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不要求写出x的取值范围); ③该经销店要获得最大月利润,售价应定为每吨多少元?

④小静说:“当月利润最大时,月销售额也最大.”你认为对吗?请说明理由. 【教学说明】1.先列出函数的解析式,再根据其增减性确定最值.2.要分清利润,销售量与售价的关系;分清最大利润与最大销售额之间的区别.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惑?

2.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评:能根据实际问题建立二次函数的关系式并确定自变量取值范围,并能求出实际问题的最值. 课后作业

1.教材P31第1、2题.

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反思

[键入文字]

11—12.章末复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本章重要知识,能灵活运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梳理本章知识,回顾解决问题中所涉及的数形结合思想,转化化归思想的过程,加深对本章知识的理解.

【情感态度】在运用本章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回顾本章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难点】利用二次函数的相关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过程

一、知识框图,整体把握

【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回顾本章知识点,展示本章知识结构框图,使学生系统了解本章知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时,边回顾边建立结构框图. 二、释疑解惑,加深理解

1.由于y=ax2+bx+c配方后可得y= ,所以y=ax2+bx+c的图象总可由y=ax2平移得到. 2.对于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可以通过建立二次函数模型来解决. 3.利用二次函数解法实际问题时,自变量的取值范围要结合具体问题来确定. 三、典例精析,复习新知

例1 下列函数中,是二次函数的是( ) 1A.y=8x2+1 B.y=x2+x C.y=(x-2)(x+2)-x2 D.y=ax2

【解析】选A.选项A符合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是二次函数,正确;选项B不是整式形式,错误;选项C不含二次项,错误;选项D,二次项系数a=0时,不是二次函数,错误.

例2 抛物线y=-(x-1)2是由抛物线y=-(x+3)2向 平移 个单位得到

[键入文字]

的;平移后的抛物线对称轴是 ,顶点坐标是 ,当x= 时,函数y有最 值,其值是 . 例3 如图为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 在下列说法中:①ac<0;②方程ax2+bx+c=0 的根是x1=-1,x2=3;③a+b+c>0;④当x>1时,

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正确的说法有 .(请写出所有正确说法的序号) 例4 利用一面墙(墙长为15m)和30m长的篱笆来围矩形场地,若设垂直墙的一边长为x(m),围成的矩形场地的面积为y(m2).

(1)求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2)怎样围成一个面积为112m2的矩形场地?

(3)若要围成一个面积最大的矩形场地,则矩形场地的长和宽各应是多少? 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江苏扬州中考)将抛物线y=x2+1先向左平移2个单位,再向下平移3个单位,那么所得抛物线的函数解析式是( )

A.y=(x+2)2+2 B.y=(x+2)2-2 C.y=(x-2)2+2 D.y=(x-2)2-2

2.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中,其函数y与自变量x之间的部分对应值如下表所示:

点A(x1,y1),B(x2,y2)在函数的图象上,则当1<x1<2,3<x2<4时,y1与y2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y1>y2 B.y1<y2 C.y1≥y2 D.y1≤y2

3.(湖北咸宁中考)对于二次函数y=x2-2mx-3,有下列说法: ①它的图象与x轴有两个公共点;

②如果当x≤1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则m=1; ③如果将它的图象向左平移3个单位后过原点,则m=-1;

④如果当x=4时的函数值与x=2008时的函数值相等,则当x=2012时的函数值为-3. 其中正确的说法是 .(把你认为正确说法的序号都填上)

4.如上图所示,二次函数y=-x2+2x+m的图象与x轴的一个交点为A(3,0),另一个交点为B,且与y轴交于点C. (1)求m的值;

[键入文字]

(2)求点B的坐标;

(3)该二次函数图象上有一点D(x,y)(其 中x>0,y>0),使S△ABD=S,求点D的坐标.

5.某商场销售某种品牌的纯牛奶,已知进价为每箱40元,生产厂家要求每箱售价在40元~70元之间.经市场调查发现;若以每箱50元销售,平均每天可售出90箱,价格每降低1元,平均每天多销售3箱;价格每升高1元,平均每天少销售3箱. (1)写出售价x(元)与平均每天所得利润W(元)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每箱定价多少元时,才能使平均每天的利润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 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本堂课你能完整地回顾本章所学的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吗?你能用二次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吗?你还有哪些疑问? 课后作业

1.教材P37第3~6题.

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反思

[键入文字]

15. 圆的对称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实验操作,使学生理解圆的定义.

2.结合图形理解弧、等弧、弦、等圆、半圆、直径等有关概念. 3.圆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 4.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举出生活中常见圆的例子,经历观察画图的过程多角度体会和认识圆. 【情感态度】

结合本课教学特点,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美育渗透.激发学生观察、探究、发现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重点】

圆、等圆、弧、等弧、弦、半圆、直径等有关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圆、等圆、弧、等弧、弦、半圆、直径等有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圆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许多物体都给我们以圆的形象.

1.观察以上图形,体验圆的和谐与美丽.请大家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圆形. 2.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用圆规画圆,体验画圆的过程,想想圆是怎样形成的.

【教学说明】学生很容易找出生活中关于圆的例子,通过画圆,有利于学生从直观形象认识上升到抽象理性认识.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圆的定义 问题

如教材P43图所示,通过用绳子和圆规画圆的过程,你发现了什么?由此你

能得到什么结论?

【教学说明】由于学生通过操作已经得出圆的定义,教师加以规范,有利于加深印象.

[键入文字]

如右图: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所形成的圆形叫做圆.固定的端点O叫做圆心,线段OA叫做半径.以点O为圆心的圆,记作“⊙O”,读作“圆O”.

注意:圆指的是圆周,不是圆面.

【教学说明】使学生能准确地理解并掌握圆的定义. 2.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一般地,设⊙O的半径为r,点P到圆心O的距离为d,则有 (1)点P在⊙O内d<r (2)点P在⊙O上d=r (3)点P在⊙O外d>r 3.与圆有关的概念

弦: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如:线段AB、AC) 直径:经过圆心的弦(如AB)叫做直径. 注:直径是特殊的弦,但弦不一定是直径. 弧: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

?如图,以A、B为端点的弧记作,AB,读作:弧AB.

注:①圆的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把圆分成两条弧,每一条弧都叫做半圆.

?②大于半圆的弧,用三个点表示,如图中的ABC,叫做优弧.

?小于半圆的弧,用两个点表示,如图中的AC,叫做劣弧. 等圆:能够重合的两个圆叫做等圆.

注:半径相等的两个圆是等圆,反过来,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等弧:在等圆或同圆中,能够互相重合的弧叫等弧. 注:①等弧是全等的,不仅是弧的长度相等. ②等弧只存在于同圆或等圆中.

【教学说明】结合图形,使学生准确地掌握与圆有关的概念,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4.圆的对称性

(1)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圆心是它的对称中心.

(2)圆是轴对称图形,任意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圆的对称轴.

【教学说明】上述两个结论是通过教材P44探究1、2而得出来的,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体会,必要时可通过画图或折叠圆心纸片演示. 思考

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如果车轮不是圆的(如椭圆或正方形等),坐车人会是

[键入文字]

什么感觉?

【分析】把车轮做成圆形,车轮上各点到车轮中心(圆心)的距离都等于车轮的半径,当车轮在平面滚动时,车轮中心与平面的距离保持不变.因此,车辆在平路上行驶时,坐车的人会感到非常平稳.

如果车轮不是圆的,车辆在行驶时,坐车人会感觉到上下颠簸,不舒服.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在Rt△ABC中,∠C=90°,AB=3cm,BC=2cm,以点A为圆心,2cm长为半径作圆,则点C() A.在⊙A内 B.在⊙A上 C.在⊙A外

D.可能在⊙A上也可能在⊙A外 2.(1)以点A为圆心,可以画____个圆. (2)以已知线段AB的长为半径,可以画____个圆. (3)以A为圆心AB长为半径,可以画___个圆. 3.如图,半圆的直径AB=________.

第3题图

4.如图,图中共有____条弦.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师生共同回顾圆的两种定义,弦(直径),弧(半圆、优弧、劣弧、等弧),等圆等知识点.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请与同伴交流. 课后作业

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2.1”中选取. 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反思

[键入文字]

第4题图

16. 圆心角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圆心角的概念. 2.掌握圆心角与弧及弦的关系定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圆心角的概念及定理的探究,从而认识到几何中不同量之间的对等关系. 【情感态度】

在探究过程中体验获取新知的喜悦,提高探究能力和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弧、弦、圆心角之间关系的定理及推论和它们的应用. 【教学难点】探索定理和推论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探究1如图中,时钟的时针与分钟所成的角与时钟的外围所成的圆有哪些位置关系? 【教学说明】这里让学生关键指出两点:一是角的顶点在圆心,二是两边与圆相交.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圆心角概念

顶点在圆心,角的两边与圆相交的角叫圆心角.如图,∠AOB叫做 ?AB所对的圆心角,?AB叫做圆心角∠AOB所对的弧.

【教学说明】圆心角的定义实际可以简化为: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圆心角. 2.圆心角与弧、弦关系定理

探究1 请同学们按下列要求作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如图所示的⊙O中,分别作相等的圆心角∠AOB和∠A′OB′,将圆心角∠AOB绕圆心O旋转到∠A′OB′位置,你能发现哪些等量关系,为什么? 学生回答:

探究2 同学们思考一下,在等圆中,这些结论是否成立? 学生回答:

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 例1

教材P48例1

[键入文字]

【分析】在同圆中,由弦相等可以得到圆心角相等,从而使问题解决.学生自主完成. 例2

如图,在△ABC中,∠ACB=90°,∠B=25°,以C点为圆心,CA的长为半径的圆

?交AB于点D,求AD的度数.

?【分析】要求AD的度数,根据弧的度数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度数,故只需求出∠DCA的度数.

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浙江湖州中考)如图是七年级(1)班参加课外兴趣小组人数的扇形统计图,则表示唱歌兴趣小组人数的扇形的圆心角的度数是() A.36°

B.72° C.108° D.180°

?2.在⊙O中,AB所对的圆心角有___个,弦AB所对的弧有____条.若∠OAB=50°,则?AB所对的圆心角为_____度.

3.如图所示,⊙O1和⊙O2为两个等圆,O1A∥O2D,O1O2与AD相交于点E,AD与⊙O1和⊙O2分别交于点B,C,求证:AB=CD.

【教学说明】学生自主完成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检测对圆心角及相关定理的掌握情况.

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困惑.

2.教师强调:圆心角定理是圆中证弧等、弦等、弦心距等、圆心角等的常用方法. 课后作业

1.教材P56第1、2题.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反思

[键入文字]

17. 圆周角(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圆周角的定义,会区分圆周角和圆心角. 2.能在证明或计算中熟练运用圆周角的定理.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的过程,加深对分类讨论和由特殊到一般的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 【情感态度】

1.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思想方法,进一步提高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2.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圆周角的概念及圆周角与圆心角之间的关系,能进行有关圆周角问题的简单推理和计算.

【教学难点】分类讨论及由特殊到一般的转化思想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阅读教材P49-50,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的角中,哪些是圆周角?

2.顶点在______上,并且两边都与圆_________的角叫做圆周角.

3.在同圆或等圆中,_____或_______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______的一半.

4.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_______.

【教学说明】圆周角必须符合两个条件①顶点在圆上②两边与圆相交.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探究圆周角定理.

?1.同学们作出AB所对的圆周角,和圆心角,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 AB所对的圆周角有几个? 问题2 度量下这些圆周角的关系.

问题3 这些圆周角与圆心角∠AOB的关系. 学生解答:

[键入文字]

?【教学说明】①AB所对的圆周角的个数有无数个. ②通过度量,这些圆周角相等.

③通过度量,同弧对的圆周角是它所对圆心角的一半. 2.同学们思考如何推导上面的问题(3)的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①当点O在∠BAC边AB上, ②当点O在∠BAC的内部, ③当点O在∠BAC外部. ①②由同学们分组讨论,自己完成. ③由同学们讨论,代表回答.

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还可以得出下面推论:

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周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弧一定相等;

??3.讲例题:如图,(1)已知AD?BC.求证:AB=CD.

??(2)如果AD=BC,求证:DC?AB.

【教学说明】在今后证明线段相等的题目中又加了一种有弧相等也可以得到线段相等的方法了.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如图,在⊙O中,AD=DC,则图中相等的圆周角的对数是() A.5对

第3题图

?3.如图所示,已知圆心角∠BOC=100°,点A为优弧BC上一点,求圆周角∠BAC的度数. 4.如图所示,在⊙O中,∠AOB=100°,C为优弧AB的中点,求∠CAB的度数. 【教学说明】在圆中利用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推得角相等是灵活对角进行等量转换的关键,要特别注意等弧所对的圆心角也相等.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惑?

[键入文字]

B.6对 C.7对 D.8对

2.如图所示,点A,B,C,D在圆周上,∠A=65°,求∠D的度数.

第2题图

2.在学生回答基础上.

【教学说明】①圆周角的定义是基础.

②圆周角的定理是重点,圆周角定理的推导是难点. ③圆周角定理的应用才是重中之重. 课后作业

1.教材P56第3~5题.

2.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反思

18. 圆周角(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巩固圆周角概念及圆周角定理.

2.掌握圆周角定理的推论: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3.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 【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圆周角定理的推论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

在探索过程中感受成功,建立自信,体验数学学习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交流与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

对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及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这些性质的理解. 【教学难点】

对圆周角定理推论的灵活运用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键入文字]

1.如图,木工师傅为了检验如图所示的工作的凹面是否成半圆,他只用了曲尺(它的角是直角)即可,你知道他是怎样做的吗?

【分析】当曲尺的两边紧靠凹面时,曲尺的直角顶点落在圆弧上,则凹面是半圆形状,因为90度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解:当曲尺的两边紧靠凹面时,曲尺的直角顶点落在圆弧上,则凹面是半圆形状,否则工作不合格.

2.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3.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

【教学说明】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弦是直径都是圆周角定理可推导出来的.试着让学生简单推导,培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1.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角所对的弦是直径.如图,∠C1、∠C2、∠C3所对的圆心角都是∠AOB,只要知道∠AOB的度数,就可求出∠C1、∠C2、∠C3的度数.

【教学说明】∵A、O、B在一条直线上,∠AOB是平角,∠AOB=180°,由圆周角定理知∠C1=∠C2=∠C3=90°,反过来也成立.

2.讲教材P54例3

【教学说明】在圆中求角时,一种方法是利用圆心角的度数求,另一种方法是把所求的角放在90°的三角形中去求.

3.讲圆内接四边形和四边形的外接圆的概念.

如果一个多边形的所有顶点都在同一个圆上,这个多边形叫做圆内接多边形,这个圆叫做多边形的外接圆;圆内接四边形对角互补.

例1如图所示,OA为⊙O的半径,以OA为直径的圆⊙C与⊙O的弦AB相交于点D,若OD=5cm,则BE=10cm.

【教学说明】在题中利用两个直径构造两个垂直,从而构造平行,产生三角形的中位线,从而求解.

[键入文字]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rvd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