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的教学设计片段

“蒹葭的教学设计片段”相关的资料有哪些?“蒹葭的教学设计片段”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蒹葭的教学设计片段”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蒹葭公开课教学设计

标签:文库时间:2024-06-02
【bwwdw.com - 博文网】

《蒹葭》教学设计

梁翠林

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全诗。 2、领悟诗人的情感,赏析伊人的形象。 学习重点: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全诗。 学习难点:领悟诗人的情感,赏析伊人的形象。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大家知道中国诗歌的源头是什么吗?是《诗经》,这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记载,2500多年前的秦地,在一个长满芦苇的河畔,曾经吟唱着一首优美的歌谣《蒹葭》,你听??

老师配乐范读。

这是一首古老的歌谣,带着华夏先民简单、纯净、朴素的气息。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2500年前的秦地,会一会这首诗歌的作者,感受先人美妙的诗情,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二、 与诗人相遇——大声地朗读

今天与这位诗人相遇,我们要了解他,就要先读一读他的诗歌。

根据以往的经验,大家觉得要读出一首诗的美,首先要读出什么来?(生读:节奏、韵律) 那这首诗的节奏、韵律体现在哪里呢?请大家先大声地自由朗读一遍,并思考这个问题。 明确:1、押韵:第一章押“ang”韵,韵脚有苍、霜、方、长、央;

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 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

蒹葭公开课教学设计

标签:文库时间:2024-06-02
【bwwdw.com - 博文网】

《蒹葭》教学设计

梁翠林

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全诗。

2、领悟诗人的情感,赏析伊人的形象。

学习重点: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全诗。

学习难点:领悟诗人的情感,赏析伊人的形象。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大家知道中国诗歌的源头是什么吗?是《诗经》,这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记载,2500多年前的秦地,在一个长满芦苇的河畔,曾经吟唱着一首优美的歌谣《蒹葭》,你听

老师配乐范读。

这是一首古老的歌谣,带着华夏先民简单、纯净、朴素的气息。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2500年前的秦地,会一会这首诗歌的作者,感受先人美妙的诗情,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二、 与诗人相遇——大声地朗读

今天与这位诗人相遇,我们要了解他,就要先读一读他的诗歌。

根据以往的经验,大家觉得要读出一首诗的美,首先要读出什么来?(生读:节奏、韵律) 那这首诗的节奏、韵律体现在哪里呢?请大家先大声地自由朗读一遍,并思考这个问题。 明确:1、押韵:第一章押“ang”韵,韵脚有苍、霜、方、长、央;

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

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沚。

(读起来朗朗上口,要读准字音 读出韵律)

2、

蒹葭翻译

标签:文库时间:2024-06-02
【bwwdw.com - 博文网】

杨柳中心学校经典诵读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注释

①蒹葭(jianjia):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②伊人:那个人。③溯涸:逆流而上。丛:追寻。④溯游:顺流而下。⑤凄凄:茂盛的样子。(6)晞(XT);干。(7)湄:岸边。(8)跻(ji):登高。 (9)坻(Chi):水中的小沙洲。(10)采采:茂盛的样子。(11)已:止,干。(12)涘(si):水边。(13)右;弯曲,迂回。(14)沚:水中的小沙洲。 译文

芦苇茂密水边长,深秋白露结成霜。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一方。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崎岖又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水中央。芦苇茂盛水边长,太阳初升露未干。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那岸边。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险峻难攀登。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间。芦苇茂密水边长,太阳初升露珠滴。我心思念的那人,就在河水岸边立。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弯曲难走通。顺流而下去追寻,仿佛就在沙洲边。 赏析

为了自己心爱的

蒹葭翻译

标签:文库时间:2024-06-02
【bwwdw.com - 博文网】

蒹葭

Reeds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Reeds turn green, dew becomesfrost. The one I yearn for, is on the other shore.

Walking Upstream for him, I was blocked by the long pathalongside the tortuous river. Walking downstream for him, I seemingly see him standing in shallow water.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Reeds areflourishing, dew is glistening. The one I yearn for, is on the other bank.

Walking upstream for him, I was blocked by the perilous path alongside the tortuous river. Walking downstre

《关雎 - 蒹葭》练习

标签:文库时间:2024-06-02
【bwwdw.com - 博文网】

《关雎 蒹葭》练习

一、 基础知识。 1、填空:

《诗经》是 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 奉为经典,改称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 ,这些诗歌分为 三个部分。 2、给下列词语在括号中注音,然后解释:

睢鸠( ): 窈窕( ): 逑( ): 荇莱( ): 寤寐( ):

关雎蒹葭带答案

标签:文库时间:2024-06-02
【bwwdw.com - 博文网】

一、诵读点拨

本诗是一首四言诗,读时要采用“二二”拍,对诗中运用的重章叠句要格外注意,对诗中变换的词要通过重读进行强调,突出文章的抒情效果。要注意读好双声、叠韵的连绵词,多用拖音,将诗的音韵美充分表现出来。 二、知识清单

1.《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故又称“诗三百”。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民间歌谣、士大夫作品以及祭祀的颂词。《诗经》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颂”是祭祀宗庙的乐歌。《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2.赋,即铺写陈述客观事物或抒发主观思想感情的创作手法。 比,借助某些客观事物的形象打比方的创作手法。

兴,是一种借助其他事物开头,通过联想,引出主题的创作手法。

30.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一、翻译:

雎鸠鸟不停地鸣叫,在那河中沙洲上。文静美好的少女,小伙殷切的追求。 长长短短鲜荇菜

《蒹葭》诗词赏析(全面)

标签:文库时间:2024-06-02
【bwwdw.com - 博文网】

2.《蒹葭》

赏析全诗 1.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对心中爱人的追求。] 2.追求爱情,他有怎样的精神?

[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的精神。] 3.他追求到了吗,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主人公反复去寻求心爱之人,可“伊人”宛在“水中央”、“水 中 坻 ”、“水 中 沚 ”。恍惚迷离,咫尺天涯,可望而不可即。所以主人公的心情是惆怅、失落的。] 4.这首诗是如何起兴的或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作用?

[蒹 葭 苍 苍 ,白 露 为 霜 。 ??蒹 葭 萋 萋 ,白 露 未 晞 。??蒹 葭 采 采 , 白 露 未 已 。

展现一幅萧瑟冷清的秋景,渲染了凄清落寞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感情。] 5.诗中哪些句子表明诗人的意中人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宛在水中央(坻、沚),极强的渲染可望而不可即的现实,有很强的表达效果。] 6、这首诗是怎样表现诗人执着的爱情追求的?

[从内容来看,每章前两句写景,点明节令,烘托气氛;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全诗回旋三叠,反复歌咏。诗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即,仍然神魂颠倒,执著专一。] 7、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仅仅是换了几个词语

蒹葭评课高

标签:文库时间:2024-06-02
【bwwdw.com - 博文网】

关雎评课稿设计

诗歌的讲解向来被视难题,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遇到

诗词,只是读读背背,讲解一下名句,体会诗歌的主旨罢了。因此关于诗词教学只是浮于表面,没有引领学生深入到诗歌的内涵,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可想而知,只是机械背诵而已。今天听了王利琴老师的《蒹葭》,深受启发,古诗歌如此教来,学生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肯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下面结合王老师的教学实录谈谈我得到的启发。

一、吟读《蒹葭》,疏通文意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诵读对理解诗歌有着重要的作用。王老师简洁导入后,马上进入了第一环节:一咏三叹吟读《蒹葭》

1、找学生朗读诗歌。这个环节看似简单但每一次的朗读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每一步教师都提出了不同的朗读要求,通过读准、读通、读出感情与韵味层层深入的朗读,为下面的译读奠定了基础。 从学生的朗读情况看, 老师课前的指导、要求很细致,不然读出感情这个环节学生不会做这么好。这样安排节省了课堂时间,扩大了课堂容量。

二、品读《蒹葭》 分析美丽

在充分理解诗的内容的基础上,王老师开始对诗歌内容进行赏析与品读,品读诗的音韵美,往复美、意境美、精神美、多义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逐步深入解读诗的内涵,教给学生学会欣赏诗歌,培

(50)《蒹葭》导学案

标签:文库时间:2024-06-02
【bwwdw.com - 博文网】

《蒹葭》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经》相关文学常识;

掌握朗读四字诗的节奏,熟读成诵。

2、能力目标: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3、情感目标:体味诗歌的音韵美、画面美、人性美、主题美、诗意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

审美情趣。

一、预习检测; 1、《诗经》是我国 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 篇,又称 。

2、 《诗经》共分 、 、 三个部分。《诗经》六义是:

二、自主探究:

1、学生自由练读课文,感受音韵美 2、配乐朗读;(板书课题) 3、指名朗读(让其他学生点评); 4、师生探讨如何感受音韵美?

(1)大都是四言的语句形式,朗读时采用“二/二”拍,读起来很整齐,有节奏感; (2)作品押韵:“ing”“i”“i”;

(3)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 5、赏读课文,感受画面美

6、自读课文,掌握重点字词(见课件) 三、合作交流;

1、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大家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个时间呢?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关于《蒹葭》诗歌的“意境美”表述

标签:文库时间:2024-06-02
【bwwdw.com - 博文网】

★ 《蒹葭》作品中描绘了那些景物?有何变化?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提示:主要描写了蒹葭、白露。

蒹葭:“苍苍、萋萋、采采”描绘出了蒹葭由颜色由青到白的变化(当然诗人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领略芦苇颜色的变化),这种夸张的描述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烈,更烘托出了诗人当时的心境越来越寂寞失意。

白露:“为霜、未晞、未已”形象地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水的过程,可以想见诗人黎明就来到岸边,可直到旭日东升仍未找到伊人。独自一人面对茫茫秋水久久徘徊,他的心情是多么惆怅焦急啊。

作用:衬托出苦苦寻找伊人而不见的一份内心的孤寂又伤感;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却也越加分明地显示出寻觅者的一份焦虑而又无奈、执着也沉静之情。

★ 如何解读“意境美”?

【解题示范】

作品借助三个意象,由自然景物的“蒹葭”“白露”这些特定意象所寓含的清冷迷蒙....的特点来映衬出伊人这一特定的人物内心深处的孤寂凄婉之情,从而融汇成一幅特定的秋.....晨思慕的画面来,给人以清冷朦胧、渺远无助的伤而不哀的意境之美。 .........................

【解题简析】

第1步:抓住特定的意象。即写什么。 ...

第2步:梳理出意象间的关系,即运用了什么手法联结起了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