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笔记重点整理

“中药药理学笔记重点整理”相关的资料有哪些?“中药药理学笔记重点整理”相关的范文有哪些?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中药药理学笔记重点整理”相关范文大全或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分享。

中药药理学重点(小抄版)

标签:文库时间:2024-06-01
【bwwdw.com - 博文网】

第一章

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和作用机制的学科。 中药药理学研究内容:

中药药效学研究中药对机体以及病原体的作用、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

中药药动学研究机体对中药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学科任务:阐明中医药理论,促进中药学发展,研制新药,实现中药现代化

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药性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四气的现代研究: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温热药兴奋、寒凉药抑制)、对物质代谢的影响、(温热药提高基础代谢率,寒凉药降低)、

寒凉药的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寒凉药具有抗病原微生物、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五味的现代研究:

辛:多含挥发油,其次是苷类与生物碱。

苦:多含生物碱和苷类。

甘:多含氨基酸、糖类、苷类和蛋白质等营养性成分。

酸:多含鞣质和有机酸。

咸:多含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

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毒副作用(中药毒性的种类):中枢神经系统毒副作用(乌头、莪术)、心血管系统毒副作用(川乌、草乌)、消化系统毒副作用(决明子、大戟)、泌尿系统的毒副作用(苍耳子、川楝子)、变态反应(地龙、天花粉)、造血系统毒副作用(雷公藤、斑蝥)、致畸,致突变致癌作用

中药药理学复习重点总结很好哦

标签:文库时间:2024-06-01
【bwwdw.com - 博文网】

★中药药理学的目的和任务?

答: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药药理研究和概貌,初步掌握中药药理的研究方法为进一步研究整理和发展祖国医药学打下一定基础.任务:(1)探讨中药防治疾病机理2.为进一步研究中药的复方配伍,改良剂型,分析传统的炮制原理,改革炮制工艺提供实验依据.3.发现心得有药用价值的中草药,扩大药源或发现传统药物的新用途,扩大药物的应用范围.

★中药四性药理作用表现哪几个方面?

★五味所含成分与药物功效?

答:五味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功效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1.辛味药辛温芳香,与所含挥发油有关.解表药含挥发油,具有发汗或

促进发汗的作用,并有改善微循环,抗菌抗病毒等作用.有利于表证的解除.理气药含挥发油,对消化道功能有调节作用.

2.甘味药能补能缓,能和中,与其所含机体所需营养物质有关.如大枣,党参,熟地,甘草等能补养人体,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 3.苦味药能燥能泄,与其含生物碱和甙类有关.

4.酸味药能收涩,多与其含鞣质和有机酸有关.

5.咸味药具有软坚散结,软坚润下等功效,与其含碘和无机盐有关. ★中药药理所特有的影响因素是什么?举例说明?

答:药物因素:

1.品种:不同品种,有效成分含量差异大,药理作用差异大.如青蒿,石

斛,大黄,贯众等.

中药药理学自测试题

标签:文库时间:2024-06-01
【bwwdw.com - 博文网】

中药药理学自测试题

一、选择题

[A型题](单项最佳选择题,即5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最正确的答案)

1、从对中药作用的影响而言,以下哪种论述是错误的

A、中药应采收有时

B、中药煎煮时间愈长,则煎出的成分愈多,作用愈强

C、中药经过炮制可增效或减毒

D、道地药材的药理作用一般优于非正品药材

E、同样的药物和剂量,如果剂型不同其药理作用强度也可不同

2、中药复方的毒性很低,设计中药药理实验时

A、不需进行急性毒性实验

B、需进行急性毒性实验

C、只需进行慢性毒性实验

D、不必进行毒性实验

E、不需进行慢性毒性实验

3、五味中药,小鼠分别口服LD50的大小顺序是1号>2号>3号>4号>5号,其中毒性最小的是

A、1号 B、2号 C、3号 D、4号 E、5号

4、中药药理实验中,常用四氯化碳造的是哪种模

A、发热 B、肝损伤 C、炎症 D、惊厥 E、疼痛

5、麻黄与桂枝配伍,其发汗作用

A、增强 B、减弱 C、互不干扰

D、增强,毒性增强 E、不一定

6、用0、5%~1%麻黄碱溶液滴鼻,消除鼻黏膜肿胀,作用机理是

A、兴奋β受体,收缩血管 B、兴奋β受体,扩张血管

C、兴奋α受体,降低

《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标签:文库时间:2024-06-01
【bwwdw.com - 博文网】

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药药理学

英文名称:Pharmac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课程性质:专业课、独立开课

适用专业:中药学

课程简介:该课程是中药学专业本科生教学的必修课程,中药药理学是采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的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本门课是中药专业的专业方向课,总学时为54,其中课堂讲授22 学时,实验32 学时共8 个实验。实验课的教学目的是验证课堂理论,使学生掌握中药药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科研方法,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为中药事业和新药开发打下基础。

考核方式:单个实验考核:预习报告(设计方案)占30%,操作过程与结果占50%,实验报告项目占20%。

综合成绩:平时成绩占20%,试验考核占80%。

实验教材及参考书:张大方主编的《药理与中药药理试验》,

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 年9 月第二版。

实验一中药药理实验设计及基本实验技能训练、类别: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要求

1.掌握中药药理实验设计的基本知识

2.中药药理实验报告的基本要求

3.中药药理实验样品的注意事项

4.中药药理实验制剂的浓度表示法

5.中药药理基本实验技能

中药药理实验研究设计和基本实验技能训练(2

药理学笔记整理归纳

标签:文库时间:2024-06-01
【bwwdw.com - 博文网】

摘自啄木论坛,方便记忆。

/bbs/read.php?tid-53809
药理学笔记总结1

药物作用:药物与机体细胞间通过分子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有其特异性。量效关系:药物剂量与其药理作用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受体:存在于细胞膜上、胞浆内或细胞核上的大分子蛋白质,它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传导与放大系统,触发随后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TD50/ED50或TC50/EC50称为治疗指数,此数值越大越安全。ED95与TD5之间的距离的距离成为安全范围,越大越安全。

第一重点:药物的药理作用(特点)与机制
1. 毛果芸香碱:M样作用(用阿托品拮抗)。缩瞳、调节眼内压和调节痉挛。用于青光眼。
2. 新斯的明:胆碱脂酶抑制剂。用于重症肌无力,术后腹气胀及尿潴留,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肌松药的解毒。禁用于支气管哮喘,机械性肠梗阻,尿路阻塞。M样作用可用阿托品拮抗。
3. 碘解磷定:胆碱脂酶复活药,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常用解救药。应临时配置,静脉注射。
4. 阿托品:M受体阻滞药。竞争性拮抗Ach或拟胆碱药对M胆碱受体的激动作用。用于解除平滑肌痉挛,抑制腺体分泌,虹膜

药理学重点汇总笔记全

标签:文库时间:2024-06-01
【bwwdw.com - 博文网】

药理学

一、名词解释:

1 不良反应:对机体带来不适,痛苦或损害的反应。

2 血浆半衰期:是指体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表示药物消除速度的一种参数。

3 选择性作用: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多数药物吸收后,只对某一. 两种器官或组织产生明显的药理作用,而对其它组织作用很小甚至无作用,药物的这种特性称为选择性。

4 激动剂:药物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它兴奋受体产生明显效应。

5 拮抗剂:药物与受体亲和力较强,但无内在活性,故不产生效应,但能阻断激动药与受体结合,因而对抗或取消激动药的作用。

6 部分激动剂:本类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较强,但只有弱的内在活性,能引起较弱的生理效应,较大剂量时,如与激动药同时存在,能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

7半数致死量(LD5o):如以死亡为指标,则称为半数惊厥量或半数致死量。

8 安全范围: 有人用1%致死量与99%

有效量的比值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5%致死量与95%有效量之间的距离称为药物的安全范围。

9 生物利用度 :指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生物利用度高,说明药物吸收良好,反之,则药物吸收差。

10 首关消除: 口服某些药物时,在胃肠道吸收后,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进入体循环前被肠粘膜及肝脏酶代谢灭活

药理学重点汇总笔记全

标签:文库时间:2024-06-01
【bwwdw.com - 博文网】

药理学

一、名词解释:

1 不良反应:对机体带来不适,痛苦或损害的反应。

2 血浆半衰期:是指体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表示药物消除速度的一种参数。

3 选择性作用: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多数药物吸收后,只对某一. 两种器官或组织产生明显的药理作用,而对其它组织作用很小甚至无作用,药物的这种特性称为选择性。

4 激动剂:药物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它兴奋受体产生明显效应。

5 拮抗剂:药物与受体亲和力较强,但无内在活性,故不产生效应,但能阻断激动药与受体结合,因而对抗或取消激动药的作用。

6 部分激动剂:本类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较强,但只有弱的内在活性,能引起较弱的生理效应,较大剂量时,如与激动药同时存在,能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

7半数致死量(LD5o):如以死亡为指标,则称为半数惊厥量或半数致死量。

8 安全范围: 有人用1%致死量与99%

有效量的比值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5%致死量与95%有效量之间的距离称为药物的安全范围。

9 生物利用度 :指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生物利用度高,说明药物吸收良好,反之,则药物吸收差。

10 首关消除: 口服某些药物时,在胃肠道吸收后,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进入体循环前被肠粘膜及肝脏酶代谢灭活

中药药理学教材 - - --第六章 泻下药

标签:文库时间:2024-06-01
【bwwdw.com - 博文网】

第六章 泻下药

第一节 概述

一、中医传统理论

定义:凡能引起腹泻或滑润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功效:泻下通便、消除积滞、通腑泻热、祛除水饮

适应证:主要用于热结便秘、寒积便秘、肠胃积滞、实热内结以及水肿停饮等所呈现的里实证候。

性味:多苦寒或甘平,多入胃、大肠经。

分类:根据其泻下程度的不同,分为攻下药,主要有大黄、芒硝、番泻叶和芦荟等;润下药,主要有火麻仁、郁李仁等;峻下逐水药,主要有牵牛子、商陆、芫花、大戟、甘遂、巴豆等。 二、里实证

里实证主要是由于肠胃实热内结、阴亏津枯,或水饮内停所致的一类证候。从现代医学角度看,肠胃实热内结的证候见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蛔虫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等多种急腹症,也见于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症见高热、腹痛、谵语、神昏、烦躁、惊厥等。阴亏津枯的证候多见于老人、幼儿及产后便秘者,并可见于大病后期及临床各科手术后体质虚弱者,肠推进性蠕动减弱而引起便秘。水饮内停证候与现代医学的胸膜炎、肝硬化腹水、右心功能不全时的表现相似,主要表现为胸腹部积水。总之,里实证的主要病因是胃肠道蠕动功能减弱、病原微生物感染等,其病理过程包括便秘、发热、腹痛、炎症竺。 三、主要药理作用

2019主管中药师-专业知识讲义-中药药理学-第十一单元 止血药

标签:文库时间:2024-06-01
【bwwdw.com - 博文网】

中药药理学——第十一单元止血药

基本知识

凡能促进血液凝固,制止体内外出血的药物——止血药

止血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作用于局部血管

槐花收缩局部小血管,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毛细血管对损伤的抵抗性;三七、小蓟、紫珠收缩局部小血管;白茅根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促凝血因子生成

大蓟促进凝血酶原激活物生成,小蓟含有凝血酶样活性物质;三七增加凝血酶含量;白茅根促进凝血酶原生成;艾叶、茜草等通过促进凝血过程而止血。

作用于血小板

三七增加血小板数,提高血小板的黏附性,促进血小板释放、聚集;白及增强血小板因子Ⅲ的活性;地榆增加血小板功能;蒲黄、小蓟、紫珠、仙鹤草增加血小板数而止血。

抗纤维蛋白溶解

白及、紫珠、小蓟、艾叶抗纤维蛋白溶解而止血。

常用药物

三七

功效:散瘀止血,消肿定痛

成分:三七皂苷、黄酮苷等。止血有效成分为三七氨酸。

药理作用

1.止血

止血作用通过:增加血小板数量、增强血小板功能,还与收缩局部血管、增加血液中凝血酶含量有关。宜生用。

2.抗血栓

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三七皂苷,主要是人参三醇苷Rg

1

抗血栓形成作用环节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酶和促进纤维蛋白溶解过程。能提高血小板内cAMP的含量,减少TXA

2

的合成,从而抑制Ca2+、5-HT等促血小板聚集的活性物质释

护理药理学复习重点

标签:文库时间:2024-06-01
【bwwdw.com - 博文网】

选填,简要介绍文档的主要内容,方便文档被更多人浏览和下载。

药物的基本作用可分为兴奋和抑制,前者是指使机体原有功能增强,后者是指机体原有功能减弱.

药物具有双重性,即能预防疾病也能引起疾病.

治疗作用有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不良反应(庆大霉素引起的神经性耳聋,肼屈嗪造成的红斑狼疮)包括: 副反应;毒性反应;停药反应; 变态反应;后遗效应; 继发反应;三致反应.特异质反应,

副反应:是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是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毒性反应:指药物在用要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或机体对药物敏感性过高时产生的危害性反应。

停药反应:长期应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是原有的疾病没有的症状出现的现象

变态反应的特点是变态反应与药物固有的效应和剂量无关,一般不可预知。

耐受性:机体在连续多次用药后,对药物反应性降低,必须加大剂量到原有的疗效。

耐药性:指长期应用化学药物治疗后,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治疗指数是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LD50/ED50)

受体的特点包括特异性,灵敏性,可逆性,饱和性和多样性

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称为亲和力,内在活性是指药物与受体结合后,药物产生效应的能力。根据药物与受体结合产生的效应不同,将作用于受体的药物分为激动药,部分激动药和阻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