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挺的故事

更新时间:2024-02-19 14:25: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铁军军长 叶挺

铁军军长—叶挺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呵,给你自由!

我渴望着自由,

但也深知道——

人的躯体那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我只能期待着,

那一天——

地下的烈火冲腾,

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这是一首诗,一首悲壮的著名诗篇——《囚歌》,是叶挺在囚室里写下的。用现在还比较流行的话来说算的上是海归,是泡过“洋水”的人物。在没去国外前他已经是个大人物了。1988年他被中央军委确定为36位开国军事家之一。2009年9月,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叶挺被评为“新中国百位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究其一生,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新四军重要领导人之一,是闻名国内外的军事家,他带领的独立团在北伐中被誉为“铁军”,他参与指挥南昌起义并出任前敌总指挥,参加广州起义时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中又出任新四军军长,后在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他拒绝蒋介石的威逼利诱,

写出了著名的《囚歌》以明志;抗战胜利后,叶挺获救出狱后被中国共产党重新接纳为党员,他与夫人李秀文以及秦邦宪、邓发、王若飞等同志在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而不幸遇难。叶挺作为军人,北伐期间南昌起义,广州起义都有参与,1927年8月1日与周恩来、贺龙、朱德、刘伯承等领导南昌起义,任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一军军长。起义军进入潮汕地区,在寡不敌众而遭失败的情况下,叶挺等护送病中的周恩来转移到了香港。1927年12月11日从香港回到广州出,任工农红军总司令领导广州起义。

后来起义失败,辗转再次到了当时的苏联,一个他留学学习的地方,在苏联的留学学习逐渐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期间,叶挺是在孙中山和廖仲恺以及中共领导人周恩来的支持下付诸实践的派赴苏联留学的第一名国民党军人,也是班里唯一的非共产党人。在这之前,即叶挺认识其后来的夫人李秀文后,渐渐受到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渐生了去苏联留学的愿望,并在那坚定了共产主义信念,并在1924年底,叶挺在莫斯科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个前途未知却满是活了和承载着远大理想的党。这也是为什么在起义失败并流亡在国外度过五年后于澳门隐居,但却隐居一年后到福州帮助蔡廷锴、蒋光鼐等成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的原因之一。而且这个共产主义信念也是支持他在外流亡的生活的精神支柱,支持他度多了考以翻译德文为生,卖水果、青菜贴补家用的艰难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1月出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军长,被授予国民革命军中将军衔。出任新四军军长一职是国共处于和作阶段,但双方对于这军长的人选迟迟未定,毕竟新四军是新的军事力量,如果领导的是共产党人,国民党跑共产党控制了军队,而领导新四军的是国民党的话,共产党在日后和国民党闹翻了的话就会处于绝对劣势。抗战着的时候国民党要结

合共产党的军力就必须考虑新任军长要过的共产党这关,即共产党也同意这个人当军长。双方思来想去,他们想到了一个人,那就是叶挺。这就不得不说叶挺的一些故事了。

在成为共产党员之前,他是国民党党员,早期叶挺追随孙文革命,黄皮径战役,叶挺一举击溃了四倍于己的敌人,声名大振,北伐期间任第四军独立团任团长,率部北伐一路北上连续攻克数城并攻入武昌,因此叶挺被誉为“北伐名将”,所隶属之第四军也被称为“铁军”,后来成为共产党员,并参与起义,但蒋介石认为他是一个难得的将才,而当时叶挺因起义失败后,遭受共产国际的严厉批判,与党脱离关系,即他不是国民党党员也不是共产党党员,是自由人,无党派人士,蒋任命叶廷为军长一是叶挺是带兵的将才,二是想把叶挺吸纳回国民党,这也是为啥叶挺在皖南事变后事被俘并囚禁而不是被杀害的原因。毕竟当时蒋需要者样的军人来带兵打仗以剿共匪。而在中共方面,1937年11月,叶挺从上海辗转来到延安,受到热烈欢迎。毛泽东在窑洞门外迎接叶挺,称赞“你是我们共产党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这是对叶挺的充分肯定,这是给叶挺的很大鼓舞,叶挺在那次脱离党后虽未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其行动表明他是一个坚定共产主义理想的革命者,而中共也想叶挺成为中共的军长,所以叶挺就成为了新四军军长一职的不二人选。

在成为军长后,叶在新四军参谋工作会议上发表了《现代战争的性质特点与指挥》演讲,并在《抗敌》杂志正式发表,成为他留下的唯一一篇重要军事论著,若不是飞往延安途中飞机失事,这为将领将会更加有光芒,当年新华社说的是失事,但在现在有那么一个所谓真相,说他是所谓的真相是因为一这个真相还有待考证,二就是在1956年,叶挺的儿子叶正大从苏联留学回国,周

恩来和邓颖超在中南海西花厅的家里宴请他。席间,周恩来曾告诉叶正大:当年我们怀疑是国民党特务做的手脚,但是没有证据。而这个“真相”中表明,叶挺是被暗杀的,而凶手是国民党军统特务,无独有偶2006年,某家报纸发了篇文章,说“四八空难”是国民党军统特务一手制造的。这位军统特务在死前说,当时国民党空军调度科科长王平是军统安插在空军中的眼线,他得知共产党举足轻重的人物要坐飞机时,向南京的顶头上司报告,军统方面安排中美特别合作所特工队队长杜吉堂执行此次任务。他们派人假装成机修人员,在飞机的高度表和磁罗表反面放了磁铁,最终导致了这场空难。隐居台湾多年的杜吉堂在临终前,最终吐露了隐藏多年的真相。但后来媒体通过各种渠道询问,答案都是根本没有“杜吉堂”这个人。所以关于叶挺的死还是认为是意外事故,一国共会谈期间,彼此行动都是透明的,父亲他们离开重庆,报纸都有公开报道,国民党一些官员还到重庆机场送行,所以所谓国民党特务刺探到了这一条情报,是无稽之谈。其二,驾驶这架C-47的是美国“飞虎队”的飞行员,国民党特务应该不会有如此胆量,连美国人也一起害!所以还是称之为意外比较适合。

说到叶挺的死,就不的不说另一个人的死了,那个人就是高敬亭,杀高敬亭是叶挺军长仅依据个别人的诬告,就以“违令”罪名将高敬亭拘捕。事后瞒过新四军实际领导人项英和延安的我党中央,直接向蒋介石请求处死高敬亭。这是这位“北伐名将”的最大失误,而为了大局,无论是新四军内部还是我党中央,都默认了这件事。且这个事件使新四军的正副军长之间形成了永远也无法磨灭的裂痕。虽叶挺一生中做了这么一件大错事,但其一生正气,热情爱国。 皖南事变,在遭国民党军重兵包围的严重情况下,叶挺指挥部队奋起突

围,浴血奋战8昼夜之久,在奉派与国民党军交涉时被扣押。扣押期间蒋介石威逼利诱,叶挺的好友陈诚劝其前往缅甸御敌的请求,但叶挺拒绝了,而且是坚决的拒绝。在叶挺被扣押后, 蒋介石抢先以国民政府军委会名义发布命令,污蔑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该军番号,将叶挺“革职”、“交军法审判”。周恩来在重庆《新华日报》开“天窗”上愤然发表吊唁题词和诗句,揭露蒋介石反共阴谋,“皖南事变”轰动世界。毛泽东起草《中共中央军委命令》,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宋庆龄等知名人士也愤怒指责国民党罪行。顷刻间,全国掀起抗议浪潮。蒋介石急忙命令顾祝同劝降叶挺,在监禁期间顾祝同及上官云湘到李村囚室“探望”叶挺,还在司令部设宴款待叶挺,以“第三战区副总司令”高官厚禄相诱,让叶挺发表个声明,指皖南事变乃项英不服从军令所至。叶挺表示“头可断,志不可屈。”而一段时间后梅文鼎入囚室探望叶挺,转告中央对他的关怀和信任,使叶挺深受鼓舞,让梅转达对中央的感谢和誓死决心。这足以表达叶挺对共产党的耿耿忠心,而其后来拒绝蒋介石的行动很好的说明了他那颗赤子之心。虽被囚禁在隐蔽的地方,但还是让中共发现了囚禁的地方。1946年3月4日,经中共中央多方努力,叶挺始获自由,出狱后第二天即电告中共中央,请求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但世事难料,4月8日,叶挺自重庆飞返延安,途中不幸遇难。可怜一坎坷骁将 。4月12 日,军民千人送灵队伍抬着叶挺等13名死难烈士棺材启程,向岚县机场进发。风沙弥漫,哭声震天。天地间,响起陈毅深沉悲壮的《哭叶军长希夷同志》诗。

篇二:革命小故事

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儿童团团长海娃

这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12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监视着前边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鸡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小队长。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他赶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后面伪军也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远,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着疼拉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海娃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

朱德的扁担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

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赵一曼

赵一曼出生于封建地主家庭。少年时代就接受了先进思想,勇于向传统观念和反动势力作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培养教育下,经过长期革命斗争锻炼,成长为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宝贵生命,成为全国最著名的抗日英烈之一。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无数党员干部和进步青年惨遭杀害。革命形势急转直下。许多人宣布脱离了共产党,军校里的学生中也有一部分出现了动摇。 赵一曼却坚决地表示: “不,我决不回头,我要战斗下去,继续奋斗下去。”军校决定由留在后方的叶挺率领第11军第24师赴前线攻打叛军,并把军校全体同学编为中央独立师,赵一曼随军校女生队被编为政治连,受叶挺指挥,开赴前线。五月十七日早晨五点钟,女生队分两路出发,一路到金口,一路到纸坊。我们高举‘中央独立师’军旗和许多面锦旗,号兵吹着进行曲,向望山门车站前进。”赵一曼和女生队沿途张贴标语,向群众宣传“我们是革命的

军队,是保护人民大众的”。在炮火连天的火线上,赵一曼和女生队的学员紧跟作战的男学员部队,投入了紧张的抢救伤员的工作。不顾子弹在头上尖叫,把受伤的战友抬下火线,热情地为他们包扎、换药、喂药。这次从出征到返校共34天。在这34天里,赵一曼“历尽艰难困苦,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

“宋庆龄守信用的故事”一次,妈妈给小庆龄讲了“自食其言”的故事。春秋战国时,鲁哀公的身边有一个重臣叫孟武伯,他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说话不算数。因此,鲁哀公对他很不满。一天,哀公举行宴会招待群臣,孟武伯和哀公的宠臣郑重也参加这次宴会。孟武伯向来不喜欢郑重,在宴会上借机出郑重的洋相,便问道:“郑先生怎麼长得越来越胖了?”哀公听到后,便插嘴道:“一个人常常吃掉自己的诺言,当然会长肥呀!”在座的大臣一听就知道哀公并不是批评郑重,是在暗中指责孟武伯说话不算数。

妈妈的故事是教育她说话要算数,要谨守诺言。对此小庆龄铭记心间。 一个星期天,宋耀如准备带著全家去朋友家作客,孩子们大都穿好了礼服就要出发了,只有宋庆龄仍在钢琴前弹奏著那动听的旋律。

母亲喊道:“孩子们快走吧,伯伯正等著我们呢!”

听到妈妈的喊声,宋庆龄立即合上琴盖,跑出房间,拉著妈妈的手就走,刚迈出大门,突然又停住了脚步。

“怎麼呀?”一旁的宋耀如看到庆龄停住了脚步,不解地问道。

“今天我不能去伯伯家了!”庆龄有些著急地说。

“为什麼不能去,孩子?”倪桂芝望著女儿说。

“妈妈,爸爸,我昨天答应小珍,今天她来我家,我教她叠花。”庆龄说。 “我原以为有什麼非常重要的事情呢?这好办,以后再教她吧!”父亲说完,便拉著庆龄的手就走。

“不行!不行!小珍来了会扑空的,那多不好呀!”庆龄边说边把手从父亲的大手裏抽回来。

“那也不要紧呀!回来后你就到小珍家去解释一下,并表示歉意。明天再教她叠花不也可以吗?”妈妈说。

“不!妈妈,您不是常说要信守诺言,我答应了别人的事,怎麼可以随意改变呢?”宋庆龄不停地摇著头说。

“我明白了,我们的罗莎蒙黛是一个守信用的孩子,不能自食其言是吗?”妈妈望著庆龄笑了笑,接著说:“好吧,那就让我们的罗莎蒙黛留下吧!”

宋耀如夫妇放心不下家中的小庆龄,在客人家吃过中午饭,就提前匆匆地回到家中。一进门,宋耀如高声喊道:“亲爱的罗莎蒙黛,你的朋友小珍呢?”

宋庆龄回答说:“小珍没有来,可能是她临时有什麼急事吧!”

“没有来,那我的小罗莎蒙黛一个人在家该多寂寞呀!”倪桂芝心疼地对女儿说。

“不,小珍没有来,家中虽然只有我一个人,但是我仍然很快活,因为我信守了诺言。”宋庆龄辩解道。

听了小庆龄的话,宋耀如夫妇满意地点了点头。

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沫源县出现了一位全国闻名的抗日小英雄,他的名字叫王二小。

王二小牺牲时才七岁,在日本鬼子扫荡一条山沟的时候,为了掩护几千名老乡和干部,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气急败坏的日本鬼子把王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干部和老乡脱离了危险,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牺牲了。王二小的动人事迹很快传遍了解放区,每一个老乡都含着眼泪,歌唱二小放牛郎,《晋察冀日报》在头版报道了王二小的英勇事迹。晋察冀边区的文艺战土方冰和劫夫很快创作了后来传唱全中国的著名儿童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

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

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

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九月十六那天早上,

敌人向一条山沟扫荡,

山沟里掩护着后方机关,

掩护着几千老乡。

正在那十分危急的时候,

敌人快要走到山口,

昏头昏脑地迷失了方向,

抓住了二小要他带路。

二小他顺从地走在前面,

把敌人带进我们的埋伏圈,

四下里乒乓乒乓响起了枪炮,

敌人才知道受了骗。

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

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

我们那十三岁的二小,

可怜他死得这样惨。

干部和老乡得到了安全,

他却睡在冰冷的山间,

他的脸上含着微笑,

他的血染红蓝的天。

秋风吹遍了每个村庄,

它把这个动人的故事传扬,

每一个村庄都含着眼泪,

歌唱着二小放牛郎。

八女投江的抗日小英雄王惠民

1925年生于黑龙江省林口县刁翎镇的四合村。因父亲“王皮袄”参加“抗联”并任第五军军部副官,房屋被日寇烧毁。她和弟弟妹妹们跟着妈妈到处躲避日伪汉奸的追捕,王惠民12岁时就随父亲上山参加“抗联”第五军。不久,她爸爸英勇牺牲了,小惠民在战场上表现更加英勇。1938年10月下旬在乌斯浑河激战中,她为祖国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献出宝贵的生命,当时只有13岁。

权一腔热血洒太行

1942年5月25日凌晨,一场激烈的战斗在山西辽县(今左权县)展开,3万日军精锐部队将八路军总部包围于辽县麻田以东的南艾铺一带。

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人,八路军总部领导当机立断,分兵突围。几经搏杀,八路军总部安全突围。但是,年仅37岁的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在率领部分机关干部突围时,不幸壮烈牺牲。作为八路军的高级将领,左权放弃了一切个人突围的机会,舍生取义,尽忠职守,将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太行山脉。

敌人退去后,总部警卫连战士登上十字岭,买了附近老乡的棺材,找到了左权的遗体并就地掩埋。但左权的英灵并没有得到安息,日军截获到我方“左权失踪”的电报又杀了回来,在十字岭挖出了左权的棺材,打开后给遗体照了相,登在了敌伪报纸上。敌人的暴行一时间让山河失色,大地举悲,复仇的呼声响彻华北。1942年10月10日,八路军总部在河北涉县莲花山下挑选了一块风景秀丽之处为左权举行公葬仪式,参加公葬的除八路军总部和129师总部的全体同志外,还有五千多军民。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罗瑞卿在墓前说:“给烈士们行礼并没有完事,今后还要做3件事情,第一件是报仇,第二件是报仇,第三件还是报仇。” 一时间“为左权报仇,誓将抗日战争进行到底”的呼声响彻天地。

小交通员潘冬子

1934年秋,主力红军撤离中央根据地。参加了主力红军的父亲出发前给冬子留下了一颗闪闪的红星。冬子把它当作宝贝似的收藏了起来。

红军一走,大土豪胡汉三又回来了,柳溪又陷入了白色恐怖之中。冬子的母亲作为游击队的交通员,走东村奔西庄地传达着党的精神。在一次行动中,冬子妈被胡汉三的“靖卫团”围困在燃烧着熊熊烈火的草屋内……母亲的从容就义,使小冬子突然长大了许多,他怀揣爸爸留下的红星,承担起了游击队交通员工作。他为山上游击队筹盐,巧妙地躲过了“靖卫团”的搜查。冬子还机灵地做了米店的伙计,搞到了确切的情报,破坏了胡汉三的搜山计划。冬子在沉着自如地对付了胡汉三的多次试探和盘问后,抓住良机,砍死了胡汉三。

1938年,江南游击队准备开赴抗日前线,冬子和父亲又见面了。他带上那颗保存了多年的红星,成了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

雷锋故事—添砖

有一个星期天,雷锋肚子痛,他趴在床上忍了一会,想硬挺过去,但又一想,明天还要出车,这样疼下去可不行,赶快爬了起来,跑到卫生连。 值班医生问了问病情,按了按肚子,给了些药片,嘱咐说:不要紧,回去用热水袋压一压肚子,好好休息休息就好了,可别再累着呀! 雷锋往回走,路过一个建筑工地,工地上那热烈的劳动场面,一下子把他吸引住了。他心里赞叹着:嘿,真了不起,不久以前,这里还是一片煤渣地,现在就要盖起高楼大厦了。在这里劳动的人,个个汗流浃背,干劲十足。砌砖的和运砖的,展开了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扩音器里响着一个尖嗓子姑娘的声音,鼓动得整个工地热气腾腾的。 他正要离开这里,忽听得那尖嗓子姑娘喊道:??砌砖的同志大显身手,以惩每小时一千二百块的速度,打破了过去的纪录,运砖的同志加油呀!雷锋回身一看,见运砖的两人一辆小车,一个拉一个推,个个干得挺欢,还是供不上砌砖的需要。他忘了肚子痛,跑到推砖场,操起一辆小车就干起来。他一个推一辆车,装得满满的;上坡时挺费力,几个工人赶来帮助他,有个工人问道:同志,谁叫你来的?雷锋笑着逗他说:你们叫我来的呀!我们?是呀,你们为了社会主义,干得热火朝天,就不许我来吗? 雷锋觉得能为社会主义建设添一块砖,也是好的,他越干越高兴,推着小车跑得飞快,一口气推了十几车,脸上的汗珠子直淌,衣服全湿透了。工地上的人都很纳闷:哪儿来了这么个解放军战士,干得这么带劲!有的说:嘿,真了不起,解放军同志干什么都是好样的! 有一位工人端来一碗水,对雷锋说:同志,喝碗水,休息一下吧。 雷锋说:不累,谢谢。接过碗,一饮而尽,用手背抹了抹嘴,又推砖去了。运砖供应不上的情况很快转变了。当雷锋刚刚装好一车砖的时候,尖嗓子的广播员甩着辫子跑出来,问雷锋:喂,同志,你是哪个部队的?叫什么名字?你问这个干啥?你给我们带来很大鼓舞,大家要求写篇稿子表扬表扬你。雷锋说:我今天没事儿,到这儿干点活是应该的。有啥可表扬的。说罢,推上车就走。广播员感动地望着他的背影,自言自语:还向我保密哩,我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oa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