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带三维目标)

更新时间:2023-03-08 09:08:58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 重点难点

品位诗句,指导朗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2、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诵读古诗三首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借助诗文注释,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⑴敬亭山:你能说说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⑵作者是唐代的李白:那你能背一首李白写的古诗吗? ⑶景物描写:众鸟、孤云、敬亭山 二、分步解读,感悟诗情

1、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画一画这两句。 ⑵、理解?众鸟?: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 ⑶、理解?孤云?:说一说为什么只画一片云? ⑷、理解?尽?和?去?:看一看老师的画面(空白的画面)。 ⑸、品析:

并不是同学们画错了,而是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动态的画面,而我们所画的是静止的画面,可见作者用字的精妙。

过渡:众鸟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诗人李白一个人了,难怪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

2、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⑴、悟:原本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非常?(板书:独)

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过渡: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难道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独吗?读后两句。

三、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理解?相看?: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可见这里的?相看两不厌?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足呢? ⑵、理解?看不厌?:

①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足?──景美 ②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 ⑶、品析:

李白把敬亭山当作了──神,所以看不厌,而敬亭山看李白看不厌,这又是为什么呢?敬亭山也把李白当作了──神。而神总是?超凡?的,神总是?脱俗? 的。

⑷联系《夜宿山寺》和《望庐山瀑布》更深地体会超凡脱俗、寄情山水。 四、品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⑴感悟:既然找到了自己的朋友,而且是那么知心的朋友,李白还孤独吗?这时候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⑵品析:

那《独坐敬亭山》中的?独?是不是作者用词不当啊?以?不独?写?独?又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

⑶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带着高兴的心情读。 五、表情朗读,升华诗意

1、古诗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实在抒发作者的感情,就让我们也带上作者的感情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2、背诵全诗。 3、默写全诗。

六、回顾总结,受之以渔

以前,我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们的讨论,或者是画诗、表演来学习古诗,今天,我们又是怎样学诗的呢?学生自己总结:晓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还有画一画的方法。

七、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表面)独 (内心)不独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你知道洞庭湖吗?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景象?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4、老师送一组词: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二、精读会意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2)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看一看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简介相关资料

1、背诵有关描绘春天景色的诗句。 2、齐读诗题:忆江南 3、介绍诗人和创作背景: 二、初读全诗,感知词的特点

1、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流畅。 2、初步感知词的特点: 3、指名读。(重点提示?谙?这个生字的读音)。 三、自学交流,探究诗意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五、作业布置

展开想象,把?日春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景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可以写,也可以画。) 【板书设计】 赞美

忆江南────好词

思念 教学反思

2、桂林山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感情朗读课文;熟练有感情的背诵课文;注意分号的用法。

(二)过程与方法: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脑中想象这种美丽景色。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感情朗读课文。2、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漓江水

的静、清、绿。 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出示挂图或放映课件图像,教师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

导语:那么,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读一读。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①自读全文,学习字词。 ②读准字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导语:我们先来欣赏漓江的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①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齐读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根据课堂实情,教师点拨:为什么开头先提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在读议中让学生体会,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③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学生谈对排比句的感性认识)注意通过范读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三个?啊?的变调。能背的可以看着画面当堂背诵。 巩固识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边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匚?。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 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

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作业布置

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导语: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

②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画一画,结合插图来欣赏。

③互相交流:课文怎么写桂林山的特点的?(和第二自然段比较,也是用这样的段落句式) 特点之一?奇?。?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指导学生读出感受,理解词语,并展示泰山和香山的图像,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通过图像,让学生感受到?秀?得郁郁葱葱,色彩明丽。 特点之三?险?。重点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指导学生通过字面、结合语句领会。

④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二、山和水相映的景象(学习第四自然段)

导语: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再看看图片,当山和水相映衬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作者又有什么感受? ①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②理解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③引导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说自己的体验。 三、指导背诵

用师生引读的方法练习背诵。

四、作业布置

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反思:

3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学习课文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以学生的?春游?创设情境。?老师当导游,带你们到金华的双龙洞游玩,好吗?汽车开动着,看看那里的景色怎么样。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学们现在下车,我们一边登山一边欣赏这优美的景色吧广这一创设的春游情境不知不觉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兴趣盎然。

二、整体感知,拟定郊游 教师让学生通读全文,在课堂练习本上拟出游踪,请一生到黑板前画出导游图,教师和其余学生一起协助修正、定图。从整体上感知全文,拟出游览路线,学生头脑中有清晰思路,为下面的分景点学习打好基础。 三、游览景点,挖掘特点 紧紧扣住每个景点不同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想象等多方面感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 (一)领悟美,感受情──学习?路上? 1.课文中哪些是写路上的?

2.把描写路上美的句子找出来,想想美在哪里?全班齐读这些美句。

(教?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这句话写作顺序怎样?这么多颜色,你感觉怎么样?这么美的句子值得我们好好品读。(学生比赛回答、比赛读) 4.为什么?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哪位同学能读出溪流变化?

5.闭上眼睛,听老师把前三个自然段朗读一遍,边听边欣赏路上的美景。(二)扣词句,抓特点──学习?洞口?、?外洞?

过渡:路上景色如画,但我们目的不在这里,我们目的在双龙洞。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2.?突兀森郁?什么意思?从这个词可看出洞口什么特点? 3.?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说明外洞什么特征?

三)入情境,悟特点──学习?孔隙?

过渡:参观完了外洞,顺着泉源,我们来到了孔隙。

1.请两位同学前去探探路。这两位同学合适吗?这两位同学不合适可看出孔隙什么特点?

2.船怎样进出孔隙呢?(师生齐读?船两头系着绳子……船就出来?) 3.请一同学上讲台,把黑板当小船,模拟作者是怎样进孔隙的?体验作者当时的心情。

4.分组朗读,读出好奇、紧张心情,看哪一组读得最好。(教师点评朗读) (四)驰想象,析特点──学习?内洞?

过渡:仰卧小船进孔隙,行了两三丈水程,我们就到了内洞。 1.?双龙?其实是什么?(教师点学生回答)

2.谁知道石钟乳、石笋?能不能想象一下石钟乳、石笋的形状,愿想什么就想什么。

3.默读,找内洞特点。四、着眼泉水,总结全文 (一)一路游玩过来,哪几处见到泉水?

(二)我们就是沿着溪流参观双龙洞的。双龙洞游览完了,我们可以坐车回去了,请大家回味一下我们的游览路线怎样?

(三)学完课文后,我们知道作者是用什么顺序组织全文的?(师生概括写作特点)

五、畅谈感想,学写游记

(一)双龙洞游完了,你有什么话好说,有何感想?

(二)以此文为范例,做一篇游记。

教学反思

4* 七月的天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3、提出学习方法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

描写景物: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 描绘方法:

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 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a. 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

b.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

c.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 d.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

e.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4)朗读四自然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a.?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b.?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c.?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d.?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e.?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一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能具体明白地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二)过程与方法: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教学重难点

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句,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能具体明白地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不知不觉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看窗外,春光多美好。我知道,同学们最想去春游了,记得往年我们去了哪里?今年我们还要去,不过需要由大家自己来安排。

二、准备计划

先读读课文里的这段话,想想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准备纸笔,稍作记录。比如:去的时间、地点,怎么去,需要用到什么交通工具、搞些什么活动,带什么器具等等。

三、分组讨论

恐怕一个人拿不定主意,咱们分小组进行。看哪一组计划得周密、妥当,咱们就听从他们的意见。每人稍做准备,谈谈自己的计划,再由小组长统一意见,推选一人做好发言交流准备。 四、制定春游方案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师生评议。最后由班长综合大家意见,制定出一个春游 方案。

五、我的发现 分角色读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用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交流后进行摘抄。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学到过类似的句子? 六、日积月累

自由朗读诗句。说说自己读懂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教师点评释疑。比一比,看谁背得多,背得快。 七、宽带网

1、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2、小组交流:介绍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3、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邀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习作

教学目标

培养生对景物的细致观察能力,爱上习作。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我们在校园里生活了三年,对环境应该很熟悉了,你能说说吗?你最喜欢哪个地方,比如校园的花坛,有哪些花草等,你经常在那里做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说,放开说,教师做适当补充指点)

小结:有的同学平时能够留心观察,说了自己的所见所想,讲得很具体,而有的同学疏于观察,我们要做善于观察的人。

然段,指名读,指导学生应抓住哪些词来读,比赛读,指名分角色朗读,齐读。 4、师:我想问问刚才读导游的同学,你说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5、再自由读全文,想想:我们倒底做了一件怎样愚蠢的事。 6、 比较句子,这两个句子有什么异同。 我们干了一件蠢事。

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事。

(我们的确是弄巧成拙的事,好心办成坏事,说是愚不可及。 重点句子的理解: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7、我们来观察一下插图,图上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说。 8、课文的第6、7自然段就描写了这样一幅画面,自己读一读吧。

9、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请再默读课文,想象一下,指名说一说。 如果当时你看到食肉鸟吃幼龟的那种情景,你有何感受。写几句话吧。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2、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当食肉鸟吃饱后发出欢叫声时,我们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指名说。 二、学习第8段

1、谁来读一读导游的话。

2、同学们,如果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得到了教训受到了启示,那么谁来说一说你得到的启示。

3、学生说完后,请大家找到《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的阅读提示,请找出‘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让学生齐读这句话。

三、总结全文

自由朗读全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事。教给学生方法,把各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本课的主要内容。

写作方法的指导:作者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文中的前后照应的写法,例如:颓丧——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 四、综合性学习

1、读课后的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说说活动方式和要求。

2、与好友商议,如何开展这次活动。全班交流,教师提出注意事项。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8个生字。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三)情感态度于与价值观: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 教学难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从中受到启示。 课前准备:查找有关黄河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扫除障碍 理清脉络

首先,要求学生带着如下问题初读课文: ①不懂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

②想一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接着讲什么? 然后讲什么?最后讲什么? ③哪个部分是课文重点讲述的内容?你根据什么确定这一部分是重点内容?

④把讲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的重点句子画下来。

教师通过巡堂查看,指名回答,了解学生自学情况,酌情予以指导。 二、细读课文 理解内容

1、把握重点让学生带着课后问题?根据课文内容,归纳一下黄河发生变化的两个方面的原因,再说说这两方面原因之间的关系?

2、细读课文第三部分重点段落,用笔勾画出能说明以上问题的有关词句。 3、然后分成四人小组议一议自己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理解。

课文中?一是……二是……?明确指出了黄河变化的两个原因,归纳一下:一是大自然本身的变化造成水土严重流失,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二是人为的因素,破坏植物,造成水土流失。第6自然段后面用了12个?越?字,具体地写出了这两方面相互作用的关系,水土流失形成的恶性循环:土壤的肥力下降,造成农作物减产;农作物减产了,人们就得多开垦荒地;多开垦荒地植物遭破坏,又造成水土流失。这样循环往复,黄河中的泥沙越积越多,以至黄河决口、改道的次

数就更频繁。

4、要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去体会这种恶性循环就是前文所说的?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解除这一忧患的关键是什么?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是什么??

5、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最后一段,并归纳出科学家设计的治黄方案的要点。通过抓重点词、句的读议,使学生加深对课文重点内容的理解。 三、回顾全文,落实重点

1、引导让学生再读全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能把黄河的变化过程揭示得这么具体,使人读了课文就能清楚地了解这一变化过程。让学生懂得文中主要是用了大量的数字说明,如?黄河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含沙量相当于长江的68倍?,?从上游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量达16亿吨?,?4亿顿沉积在下游河道中?,?有的河段高出两岸农田3——4米,甚至高出10米以上?,?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这些确凿的发人深省的数字使得文章内容具体生动,有很强的说服力,黄河的?表现?怎不令人忧虑!人们再不注意保护大自然,将受到大自然更多的、更恶劣的惩罚。这些材料数据的获得,靠的是作者平时的观察积累。顺势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只要善于发现,仔细观察,注意积累,作文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 四、结合课文 讨论交流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要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

(黄河的变化给我们的教育是惨重的,给我们的反思是深沉的。警醒我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3、引导学生举出人类破坏大自然而受到惩罚的例子,说说怎样才能保护好大自然。

板书设计 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以前 适宜生存

现在 忧患河 人类资源破坏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11、蝙蝠和雷达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等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

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重点]

帮助学生理解飞机夜航与蝙蝠飞行之间的联系。 [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蝙蝠探路,飞机上雷达导航的原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等词语。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分两步出现) 1.示图,认识蝙蝠,介绍蝙蝠。 2.示图,认识雷达,简介雷达。 3.引导学生思考课题:蝙蝠是一种夜间飞行的哺乳动物,雷达却是一种现代化的推测装置,它们是不是同一类事物呢?(不是)课题用一个?和?字把蝙蝠和雷达两种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块儿了,为什么会联系在一块呢?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来弄清楚。 二、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正音)

2.自由读课后作业题(1)中的词语,联系课文上下文理解词义。有困难的可查字典。

3.处理自学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三、按小组分自然段齐读课文。 要求读得比较流畅。 四、默读课文并思考:

1.初步说出课文主要内容。2.课文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读后边讨论,边板书。

五、根据板书,引导学生讨论分段: 1.课文该怎样分段?说说你的根据。 2.概括段意,拟出小标题。 六、指名分段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2、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速读课文。(读后要求说出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 二、讲读课文。

(一)指名读第一段。了解课文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及问题的解答。 (二)阅读第二段。

思考:1.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做了几次试验,都是怎样做的?试验说明了什么?给学生出示一表格,在自渎的基础上试着填: 试验次数 试验方式 试验结果 试验结论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第二段哪句话是主要的句子。 3.简介常识性课文的一般叙述方式。 (三)阅读第三段。 1.找出这段的主句。

2.围绕这句话,课文是怎样具体叙述的?再读课文。要求: (1)读懂有关词语。

(2)说出蝙蝠是怎样凭着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 3.学生口述蝙蝠凭着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过程。

4.启发学生说出蝙蝠的嘴所具的特殊本领?发出超声?,耳朵的特殊本领是?接收超声?。

5.科学家揭开的秘密回答了课文前面提出的这个问题? 6.练习朗读。

(四)自由轻声读课文第四段。(要求学生根据上段学习方法进行自学) 1.找出这段的主句。

2.夜航的飞机是怎样靠雷达探路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边读边填写) 3.这段的叙述回答了前面课文提出的哪个问题? 4.练习朗读。

5.总结。同学们学得真好,这个板书是我们师生共同完成的,课文开始提出的问题,通过同学们的认真学习,已经完满地解决了(边讲边擦掉???号)。 (五)看课题,引导学生说出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

(六)启发学生联系课外阅读中了解的有关仿生科学的知识进行交流。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3.讨论: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难道他不怕吗?为什么还能应变自如,毫无惧色呢?

(卫国战争中,全国人民都投入到保卫家园的斗争中,全国人民怀着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进行不屈的斗争,小孩就是由于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才能临危不惧,坦然自若。) (三)指读第三段,讨论

1.游击队潜伏在哪里?他们怎么知道德国兵来了? (通过小夜莺的歌声传送的情报得知德国兵来了。) 2.由此可见,小夜莺是第一次传递情报吗? (不是,小夜莺显得老练,看来在战争期间,他已是一位出色的游击队员了。) (四)默读第四段,思考

1.游击队是怎样把敌人消灭的?

2.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

(小孩子完成这次任务后,又坐在原来的地方,执行新的任务,小孩有高度的负责精神和警惕性。)

3.最后一节起什么作用?(照应了开头并点了题,这歌声……有什么区别,这句赞扬了小夜莺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小情报员。) (五)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浏览课文,找一找有几处环境描写?

2.以歌声的地方有几处?(可见这篇文章思路清楚,以歌声为线索,另外准确的环境描写也起到了烘托中心的作用。) (六)总结扩展

1.这篇文章读后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2.你觉得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热爱自己的祖国。) 六、布置作业

1.造句即便……也……

2.学习写人物动态的句子,画在书上。

板书设计: 13夜莺的歌声 起因:引敌发现 主动接近 巧答盘问 取得信任

经过:诱敌进伏击圈 机智勇敢的 巧妙报告敌情 爱国主义精神 结果:全歼敌人 夜莺又叫 教学反思:

14小英雄雨来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了解雨来为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 (二)过程与方法: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了解课文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 重点: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 难点:了解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雨来为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提出自学要求。

《小英雄雨来》是一篇小说,篇幅比较长,内容较多。学习这类课文首先要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哪些人物等等,因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阅读课文:

1、熟读全文,抓住主要内容。

2、理清结构,了解事情的情节变化。 3、抓住细节描写,揭示人物思想。 二、检查自学。

1、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 2、PBS——?字词?。(读读) 三、指导读第一部分。

1、自读课文,思考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限时)

2、交流。这一部分主要讲雨来游泳本领高。写得好的句子:?芦花开的时候……在柔软的芦花里?。?每到夏天……露在水面上?。 3.给这一部分加小标题。(标题可以在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概括,也可以选用课文中的语句。这一部分的小标题可以概括:游泳本领高或者?望着妈妈笑?) 四、指导读第二部分。

1、思考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画出你认为写得语句。(限时)

2、交流。这一部分主要讲雨来上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写得好的句子:?女老师走到……翻开书?。?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3、给这一部分加小标题。(小标题:上夜校或者?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五、指导读第三部分。

1、自读课文,思考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 2、交流。这一部分主要讲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 3、加小标题。(掩护李大叔或者?把缸搬回原地方?) 六、指导读第四部分。

1、自读课文,画出描写雨来心理活动的句子,思考:敌人是怎样对待雨来

的?雨来是怎样同敌人斗争的?这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限时) 2、交流。

板书: 敌人:盘问 哄骗 利诱 威胁 毒打 雨来:应付 不上当 不屈服

(机智勇敢)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读课文一遍。 二、指导阅读第五部分。

1、自读课文,画出写得美的句子,想想这部分主要说的是什么,小标题怎样概括。(限时) 2、交流。(小标题河沿上的枪声或者?有志不在年高?) 3、有感情地朗读。

三.指导阅读第六部分。

1、自读课文,画出描写水中雨来的句子,想想这部分主要说的是什么,小标题怎样概括。 2、交流。(小标题机智逃脱或者?雨来没有死?) 3、有感情地朗读。 四.归纳中心。

课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聪明机智,为了掩护革命干部,机智地同敌人作斗争。歌颂了少年雨来热爱祖国、不畏强敌的斗争精神。 五.讨论:课文是按怎样的叙述顺序表达文章中心的? 1.课文的表达顺序是什么?板书: 雨来 游泳本领高 ↘

上夜校 ↘

掩护李大叔 ↘

智斗强敌 ↘

村民夸奖

勇敢机智 ↘

(热爱祖国) 脱险 2.?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在文中出现了几次,都是在什么情况

下出现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雨来有哪些优秀品质?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4.在抗日战争时期像雨来这样的小英雄就他一个吗?谈谈你的认识. 六.有感情地朗读描写还乡河、芦花村和小英雄雨来的句子。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教学目标:

知识要求: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信中都写了哪些内容;积累印象深刻的词句。

能力要求: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举出例子说明?世界并不太平?;展开想像,体会中国孩子和平的真挚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思想品德要求: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要坚决反对各种战争;体会孩子呼吁和平、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感情。

重点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展开想像,体会中国孩子和平的真挚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信中都写了哪些内容;积累印象深刻的词句。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996年11月,一个中国孩子给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写了一封信,你知道为什么吗?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看看孩子在信中写了哪些内容?他为什么要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写信? 二、 联合国简介

三、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 中国孩子雷利为什么要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写信? 2、 信中主要写了什么事? 四、自学生字词 1、 读准字音 2、 记清字形 3、 理解词义 五、 学习课文

1、 学习信的第一自然段,讨论:这段中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2、 读读这一段

六、 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要坚决反对各种战争;体会孩子呼吁和平、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感情。

教学过程: 继续学习课文 1、 默读课文,找出信中哪些内容是作者回忆的?从他的回忆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 小组讨论,全班讨论

3、 点拨:爸爸的嘴张着,孩子想到了什么? 4、 读最后一个部分课文

a、 五十一年前和五十一年后各指哪一年? b、 五十一年后是什么情况?读读课文 c、 举例说说你对这段的理解

d、 老师用现在发生身边的事实说明?世界并不太平? 5、 讨论对作者呼吁的理解 6、 带感情读课文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16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学习这首诗,理解诗句的含义,了解诗的结构,初步懂得诗歌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维护世界和平,制止战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从而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含义。

2、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画面中讲的是什么事?(战争给儿童带来了悲惨地生活。)你有什么感想?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呼唤和平的诗歌-《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 二、自学诗歌,完成以下要求

1、自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查阅工具书。 3、想一想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意思?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请几位学生逐节读诗歌,注意正音。注意:?茵?的读法。 2、检查对部分词语的理解情况。

3、诗歌主要讲了孩子们呼唤和平的心声,希望全世界的儿童都能有洁白的教室,平稳的课桌,都能在鲜花中读书,共同享受美好的春天。表达了人们对世界和平的期盼。

四、学习一至四小节

1、自由读第一小节诗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诗中?这究竟是为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2、指导朗读第一小节,注意读出节奏。 3、齐读第二小节,思考这一小节讲什么? 4、默读三、四小节,学生读后交流:

课文中四次提到?这究竟是为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指导朗读一至四小节。 五、学习第五小节

学生自由读第五小节,讨论交流:作者的心声是什么? 六、总结课文

1、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韵律和节奏。 3、?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七、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组织学生读课后阅读链接,感受呼唤和平这是世界人们的共同心愿。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战争中的儿童的资料,坚定学生维护和平,反对战争的信念。

3、组织学生办小报《战争与和平》。 4、学习读选读课文《黄继光》 板书设计:

16﹡ 和我们一起享受春天 有洁白的教室

世界和平的期盼 平稳的课桌 鲜花中读书 ……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互相交流。能发现这些比喻句表达的不同的感情色彩。读成语,了解成语的含义,并能试着运用。

2、过程与方法:写一篇看图作文,通过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认真观察图画,想象当时的情景,想象要丰富合理。培养学生写作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宽带网,了解战争带来的危害,同时,通过课外阅读、看电影电视、听故事、参观展览等形式了解为和平而战的英雄人物。 教学重难点:口语交际、习作练习。

课前准备:收集自己准备的新闻、英雄人物的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互相交流。

2、了解新闻。 一、小小新闻发布会 1、激趣导入:

同学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不断改变。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里,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新闻的存在。想一想,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知道新闻?(看电视、看报、听广播、上网等) 2、你最喜欢看什么新闻?指名说。

3、看新闻有什么好处呢?举例说一说。

4、既然新闻有这么多的好处,假如让你来讲新闻,你们认为应该讲清楚什么呢?

5、那我们就来开一个?小小新闻发布会?。

规则:1、先在四人小组内讲新闻,讲后每人评议另外三人,讲得怎样,最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到班上讲新闻。

2、各组代表在班上讲新闻,讲完后班上同学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最后举手表决评选出三名?最佳新闻发言人?。

6、小结延伸: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那你们打算以后该怎么做呢?

二、我的发现

1、自由读句子,体会带点的词表达的感情。 2、同桌交流。

3、全班指名交流。

4、小结:两组带点的词表达的感情不同。 三、教学?日积月累?

1、指名读成语。全班齐读。 2、四人小组交流词语意思。

3、全班指名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说明。 4、读读记记成语。

5、读一读,注意观察每一横排有什么规律。 四、教学?宽带网?

1、朗读宽带网中的内容。

2、你在生活中还收集了哪些英雄人物的故事? 3、学生展开收集资料。

4、举办故事交流会,评选故事大王比赛。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写一篇看图作文,通过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认真观察图画,想象当时的情景,想象要丰富合理。培养学生写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课前搜集资料交流

同学们,课前我们收集了1937年左右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背景,谁来说一说。

二、结合图形读习作要求。 1、习作有几个要求?哪几个?

2、你认为这次习作的重难点是什么?(观察和想象) 三、根据观察,你想到了哪些问题? 1、这个小孩为什么要哭? 2、他的妈妈在哪里?

3、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

4、这个孤独的孩子以后的命运可能会怎样? 5、……

四、根据问题自编故事。 五、方法指导

1、仔细观察图画,结合图画内容介绍历史背景。

2、根据观察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编一个完整的故事,写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六、练习习作,指名交流,全班提出修改意见。 七、小组交流,评议谁讲得最精彩。

八、推选小组代表在班上交流,全班评议。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17触摸春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书写?浓郁、流连、小径、穿梭、流畅、引导、悄然、花繁叶茂、多姿多彩?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后三个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后三个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书写?浓郁、流连、小径、穿梭、流畅、引导、悄然、花繁叶茂、多姿多彩?等词语。

2、初步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已经度过了十个春秋,谁能描述一下你心中的春天。 从同学们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大家谈得最多的是通过眼睛所提供给我们的视觉形象。那么一些双目失明、失去视觉的盲人心中的春天又会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没有视力的盲人虽然不能用眼睛去观察春天,但是他们心中得春天也同样是多姿多彩、生机盎然的。因为他们是在用心灵出触摸春天。 二、 检查预习,认读生字。

1、 同学们已经在课前预习了课文,谁能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可以谈一谈你阅读后的初步感受。

2、 利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并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 3、 小组合作读课文互助互学,将课文读准、读通。 4、 指名朗读,进行评议。 三、 再读课文,自读自悟。 1、 自读,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请同学们试着说一说文中的小女孩安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 默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做出标注:写一写自己的感悟,画出不懂之处。 3、 教师组织全班同学交流读后感受,重点围绕?盲女安静特殊在哪儿?来谈。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2、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教学过程: 一、 自读课文

二、 品评人物,深化认识

说说通过仔细阅读,你对盲女孩安静有了怎样的认识,或者说一说你觉得她是个怎样的孩子?

三、研读语句,深化感悟

1、 明确研读内容:上节课我们初步读懂了课文的内容,交流了感悟,这篇课文有许多词句含义深刻,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到这样的词句,并认真揣摩言外之意。

2、 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研读结果。

3、 全班交流,教师点播使学生理解引向深入。

4、 总结理解句子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抓住重点词语理解)

四、 拓展阅读,升华情感

1、请同学们谈谈学习课文之后,有什么收获?

2、可爱的小姑娘安静虽然无法用眼睛看见多姿多彩的春天,却能用心灵触摸到。海伦.凯勒说:?世界上除了用眼睛看世界,还有一种内在视觉,那可能是真实的,那就是用心去看这个世界。?下面请同学们自渎?阅读链接?中的内容。 3、全班交流:?我?在树林中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

4、 同学们谈一谈对海论凯勒的认识和了解 五、 布置作业,课下延伸

1、 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抄写下来。 2、 课下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写读后感想。 教学反思: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p1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