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一)

更新时间:2024-04-15 09:4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期末作业考核

《自然地理学(一)》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气压梯度

答:气压梯度是一个向量,它垂直于等压面,由高压指向低压,数值等于两等压面间的气压差(△P)除以其间的垂直距离(△N)。 2.季风

答:大范围地区盛行风向随季节变化而发生显著改变的现象。雨热同季是季风气候的特征,主要分布在东亚和南亚地区。温带季风气候是亚洲特有的气候类型。 3.天文气候

答:天文辐射所决定的地球气候带。 4.牛轭湖

答:如果河床弯曲度愈来愈大,同一河床的上下游河曲彼此非常接近,形成了很狭窄的曲流颈,遇到特大洪水时,河道自然裁弯取直,裁弯取直后形成新的直河道,使老河道断流。被淤塞的老河道形成一个新月形的湖泊,称为牛轭湖。深切曲流的截变取直后,被废弃河曲环绕的基岩孤山称离堆山。 5.逆地形

答:在褶曲构造地貌类型中,与构造形态一致的地貌,如向斜谷、背斜山,称为顺地形,而与构造形态相反的地貌,如向斜山和背斜谷,称为逆地形。 6.冰劈作用

答:脉冰一经形成,便会由于冰体冻张对围岩的巨大压力,使裂隙不断扩大,这种作用亦称冰劈作用。

二、图表分析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从温压场配置的垂直剖面图,分析该气压系统的垂直结构特点、成因及类型。

等压面 等温面

答:该图是冷低压。其特点是温度场的冷中心与气压场上的低压中心对称配置,中心气压阶小,周围大, 愈高系统愈强。从地面到 500 百帕高度,气压的性质保待不变,因为冷低压中心的温度低,所以低 压中心的气压随高度降低较四周更快,愈到高空低压愈强。

2.标出下图河流阶地的级数和成因类型。

答:

答:A:分水岭;B:侵蚀阶地,是以河流侵蚀作用为主形成的阶地;C:基座阶地,是在河床下切深度超过了原来的冲积物厚度的情况下形成的;D:内叠阶地,是在新阶地形成时,河流恰好下切到该阶地冲积物的基底,而侧蚀范围较前期的侵蚀范围较小的情况下形成的;E:上叠阶地,河流下切的深度小于该阶地冲积物的厚度,河流侧蚀范围比前期侵蚀范围较小的情况下形成的;F:河漫滩。

其中E(上叠阶地)和D(内叠阶地)都是堆积阶地。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绘图说明山谷风的形成。

答:山谷风的形成原因及风向如下图所示:

山谷风是在大范围水平气压场比较微弱时,由于山地热力因子而形成的。白天,山坡上获得太阳辐射能多,气温比同高度自由大气增温强烈,暖空气沿山坡上升,谷地上空的空气则下沉,形成一个热力环流。由谷底沿山坡上吹的风,称为谷风(见图a);夜间,山坡辐射冷却,使近坡面的空气迅速降温,冷空气从山顶顺山坡流人谷地,谷底的空气因辐合而上升,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顺山坡流入谷地的风,称为山风(见图a)。

2.简述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成因、分布及特征。

答:由于终年受西风带的影响,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40-60度大陆西岸,终年下雨均衡,气温温和。

3.简述喀斯特地貌发育地基本条件。

答:水:溶蚀力,流动性;岩石:可溶性、透水性。

4.绘图说明新月形沙丘的形成过程。 答:下图为新月形沙丘的形成过程

新月形沙丘(Crescent dune或barchan)指平面形态呈新月形的横向沙丘。迎风坡较缓,坡度在5~20°;背风坡较陡,一般在28~34°,多为沙丘沙的自然休止角,亦称落沙坡。顶部有一弧形沙脊,沙脊的中部最高,向两侧形成顺风延伸的翼角。沙丘高几米至十几米,宽达几十米至几百米。背风坡的前部多为低平的马蹄形风蚀洼地。

新月形沙丘一般是在单一风向作用下,由盾状沙堆演化而来。沙堆在供沙丰富的情况下不断增高,气流因在沙堆上部受到压缩,流速逐渐加大,在进入背风坡时气流发生扩散,风速相应地减小,与此同时,气流还会从背风坡坡脚流向气流流速最大而静压力较小的沙丘顶部,从而产生涡流,并将携带的砂粒堆卸下来,构成落沙坡,在落沙坡坡下逐测成马蹄形洼地。新月形沙丘刚形成时,落沙坡较小,弧形沙脊还没有与沙丘的顶部相吻合。随着迎风坡的沙粒不断向前搬运,落沙坡不断接受堆积,弧形沙脊不断增高,最后弧形沙脊的顶部与沙丘的顶部完全一致,成为沙丘的最高点,这时便发育成典型的新月形沙丘。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季节性活动规律及对我国夏季降水的影响.

答:平均而言,每年2—5月,主要雨带位于华南;6月份雨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使江淮一带进入梅雨期;7月中旬雨带移到黄河流域,而江淮流域处于高压控制下,进入伏旱期,天气酷热、少雨,如果副高强大;控制时间长久,将造成严重干旱。副高南侧为东风带,常有东风波、热带风暴甚至台风活动,产生大量降水,因此7月中旬后,华南又出现

一次雨期。从7月下旬到8月初,主要雨带移至华北、东北地带。从9月上旬起副高脊线开始南撤,降水带也随之南移。

2.论述单向横向环流的形成原因及其地貌意义。

答:河道水流在向下游进行纵向运动的同时,还进行着垂直于主流方向的横向运动,它的表流(表层横向水流)与底流(底层横向水流)流向相反,并在纵向水流影响下形成螺旋状水流,其在过水断面上的投影为封闭的环形,故称横向环流。横向环流又分为单向横向环流、双向横向环流以及复合横向环流。 单向横向环流的形成,首先是弯曲河段的流水受到横向作用力,即弯道离心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使水自凸岸流向凹岸,形成具有一定横比降并向凸岸倾斜的水面,位于凹岸底部的流水受到了较大的压力,因而两岸间底部水层水层产生了压力差。由于底部水流的惯性离心力较小,压力差的作用大于离心力的作用,故底部流水自凹岸流向凸岸。这就是单向横向环流形成的主要原因。地转偏向力在北半球作用于

右岸,在南半球作用于左岸,与弯道离心力有时相互叠加,有时相互抵消。

在横向环流的作用下会使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河流发生侧向移动,河床上出现的深槽与浅滩与常也此有关。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2pq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