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更新时间:2023-10-02 10:3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师备课问题剖析

备课历来是教师最主要的工作之一,它作为教学活动的准备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和保证,又是减轻学生负担的根本途径。然而受传统教育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在备课中出现了种种不合理的现象,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我在备课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1、备课中系统性体现不强。教师备课都以行为主义的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他的指导思想不是用系统论而是靠实践经验,他的依据是本课时教材内容而非着眼于知识的整体结构。他的任务是准备教师如何去教而非学生如何

去学,他的目的是完成知识的传授而非能力的培养。

2、千篇一律,缺少团队合作精神,缺乏创意。从调查中发现81%的教师在平时都是个人备课,只有在公开课或课堂教学比赛时才采用集体备课形式。在平时的教案抽查中,我们见到的似乎都是拷贝、克隆的教案,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这些备课既没有标新立异的鲜明特色,更没有一丝一毫个性的张扬。只有在带有极强功利性的教师备课评比中,才能见到为数不多渗透

新理念,体现新设计,包含新思路的好教案。

3、一味追求形式,手段单调,忽视备课的内质。78%的教师还延续着固有的备课方式――书写,只有12%的教师采用了现代化的备课方式――电脑备课,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在一些地方甚至为教师印刷了具有固定格式的备课本,教师备课按格填空,填满即可。领导抽查教师备课也仅看其是否

符合规范要求,环节是否齐备,抄写字迹是否工整,数量是否达到要求,能否作到一课一个详案等。在整个备课过程中,教师只有20%的精力用于钻研教材、了解分析学情,80%的精力用于抄写教案,本末倒置已至于此,

令人心惊。

4、不切实情,照搬他人。有些教师备课中只认教参,不从学生的实情出发,一味地照抄名师授课录、现成的教案集;或别人的教学程序、模式,他们依据教参确定教学目标,定位教学重点、难点、构思教学方法,设计

教学流程,不敢越雷池一步,把教参、名师教案集的内容绝对化。 究其原因是学校在备课管理中方法不当,观念陈旧。他们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例行公事,导致了教师“上有对策,下有政策”,抄教案成了他们对付检查的良策,在这种功利的驱动下,备课就成了一种负担和摆设,

备课的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二:解决策略 (一)基本特征

1、备课要在设计层面上集中反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特别是学习理论的研究成果。备课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是如何将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传播学理论、系统科学等基础学科的研究成果应用于设计教学系统的学问。 2、备课要体现教学活动的创造性。备课要讲求创造,备课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备课应为营造这种创造性提供理论空间。早期的备课简化了目标、方法、条件之间的关系,构筑了封闭的理论框架,

不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现代教学思想指导下的备课应该反映目标、方法和条件之间的多对多的关系,并揭示影响这些关系变化的要素,构筑开放的理论框架。

3、备课要对教学现象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早期的备课对教学现象缺乏较强的解释力,这突出表现在当我们教师按照理论设计的教学方案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时,在设计层面找不到解释的理由。这时人们往往将失效的设计归咎于教学的复杂性、设计者的技能水平低下、设计者教学观念落后等等因素。实际上造成不良备课的最根本原因是我们教师没有将基础学科的研究成果吸纳到自身的理论体系中使其成为可以直接利用的方法性成分,进而造成备课理论的解释不足。

4、备课要提供发现教学问题、分析问题和教学问题的方法。备课有两种设计取向:一种设计取向是从学习理论出发,建构理想的教学系统模型,并按照这个理想的模型来设计实际的教学系统。另一种设计取向是从教学现实出发,分析现有教学系统的现状,发现问题和问题的根源并着手改善教学系统,使之能够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后一种设计取向更务实更可取。备课的核心内容是发现教学问题、分析教学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5、备课要提供控制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备课本不能只是个系统方法的空架子,还应包括已被证明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模式等方法性成分。备课本中所提供的方法、策略和模式不是单纯的技巧和流程,这些方法性成分必须要被纳入到目标——方法——条件的框架中考察。

6、备课要提供寻找解决教学问题新方案的方法。教学设计活动有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根据教学问题和教学条件创建解决方案的过程。第二个层次的活动集中体现了教学设计创造性的一面。因此,备课应提供寻找解决教学问题新方案的方法。 (二)基本要求

备课要厚积薄发,要善于抓牛鼻子。换言之,就是要努力备好“八要素”。 1、大纲要找准落脚点; 2、备教材要吃透潜在点; 3、教师要消除未知点; 4、备学生要摸清已知点; 5、备程序要巧设过渡点; 6、备练习要抓住相关点; 7、备教法要切中契合点; 8、备教具要选准穿插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3w5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