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阶》评课稿

更新时间:2023-10-12 22:3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台阶》评课稿

感谢左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优课的展示课。她的这节课之所以能获得推优并录制视频,我感觉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能根据课标和文章体裁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

《台阶》这一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从体裁上说,它属于小说。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因此,左丽老师的教学目标和重点的设定是符合小说鉴赏的要求的: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把握情节。2、指导学生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把握父亲性格特征,体会作者感情。3、引导学生理解父亲,热爱父亲。教学重点:1掌握概括情节的方法。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感情。

(二)能从教材实际和学生的学情出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和教学方法。

从教材的安排来看,这篇课文处在八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本单元的课文(《阿长与<山海经>》《背影》《台阶》《老王》《信客》)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单元要求,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美的情操;《台阶》叙述的是一位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了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现在的学生可以说是在蜜罐里长大的,享受着亲人的百般呵护,他们能否理解文中父亲为一幢高台阶的新屋而耗尽了一生?他们又能否理解新屋造好后,父亲为什么却变得“烦躁”了,变得“自闭”了,变成了一幅“若有所失”的模样,觉得“不对劲”了?所以,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的写法应是

本文的难点。这要求学生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走进父亲的心灵世界,思考中国农民的生存现状。所以,左丽老师为本课设计了两个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的感情。2.探究父亲形象的典型意义。同时,结合本单元的实际和这篇课文的特点,确定了本文的教学方法:品读法、探究法。

(三)能发挥自身的最大优势,努力打造极富个性的教学课堂。

课下与左丽老师交流的时候,她说,朗读是她的强项。她懂得在这样的课堂,利用自己的优势来带动其他教学环节。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她首选“品读法”。

“品读”中强调一个“品”字。阅读是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读得有情,才能品得有味。左丽老师在这一点上,给学生做了很好的示范。这个环节的功夫到了,学生就有了一定的审美体验,就会满含深情地“打量”这个造台阶的父亲。所以,她在精选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品味欣赏,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同一个情景反复体会、玩味,争取让学生获得独特的感受。这个“品”字,不仅仅体现在“精选”段落的诵读上,而且体现在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课文改写的那首诗上,老师通过诵读,让学生对课文再品味,把学生对父亲的感情引向一个新的高潮。通过品味完成了第三个教学目标:“3、引导学生理解父亲,热爱父亲。”同时也解决了教学的重点“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感情。”这样通过“品”就实现了本节课的情感目标。

这样,通过品读,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在“读”中深化,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拓展,就避免了架空分析,以讲代读的学风,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得到很好的交融。

(四)能把欣赏文章的权利下放给学生,努力打造学生自主合作

探究的课堂。

通观一节课,老师能很好地把握“导”的尺度,努力把欣赏文章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课堂学习的主人,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创造力。不论把握情节,还是赏析形象,不论探讨主题,还是写作拓展,都注意了学生的活动。尤其是能通过有效问题的设计,如“本文为什么以台阶为题”这一既有过渡又有深度的问题,来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抓住全文关键的一句“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引导学生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难点——本文的主题和父亲形象的典型意义,让合作探究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 (五)能紧扣教学内容和学生活动进行恰当的点评。

越是开放的课堂,教师的随机点评就越能体现一个老师的教学功力。教学环节的调控,教学内容的完成,教学目的的实现,无不与老师的点评密切相关;学生活动的热情,学生课堂的气氛,学生积极性的发挥无不与老师的随机点评密切相关。这一功力,可以凸显一个老师的随机应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有老师对文本的个性化的解读能力。这节课左丽老师始终都在巧妙使用“点评”这一有效的教学手段。利用点评,她完成了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利用点评,她与学生一起对精选的段落进行了分析,完成了对父亲这一典型形象的把握;利用点评,她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探究主题,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可以说恰到好处的点评“点”亮了她的课堂,让她展示了自己的教学功力与魅力。 (六)能用简洁的板书凸显本课的主题。

本课题目是“台阶”,板书设计也是台阶式的,每一个台阶都凸显父亲的某一性格特征,而这些性格特征不是随意地罗列在那儿,而是结合父亲奋斗的历程和本文主题,层层呈现的,“谦

卑”是骨子里边的,所以在最底层,依次是“辛苦,坚韧、要强”,这一设计,正如文章的题目,它是有深意的。教学是一门艺术,即使在多媒体发达的今天,板书的作用,仍不可低估。

教学是门令人遗憾的艺术,完美无缺的课几乎是没有的。本课也难免有一些令人遗憾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虽然努力寻找最佳切入点,想找准一点,解决一课,让四十分钟的时间做到最合理的利用。但寻找的切入点一直觉得不是太理想。这也给老师们留了一个课题,本课到底从哪儿切入就最能构建我们的高效课堂了?有没有比左丽老师的设计更合理的设计呢?在以后教学中,我们到底如何找准一节课的切入点来打造我们的高效课堂呢?这一点遗憾,希望能成为我们教学的研究课题,让我们在不断探索中,实现教学设计的创新。

(二)因为是评优课,处于时间上的担心,老师还是不敢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读去说,为了确保课程能顺利进行,并节省时间,左老师设计了一些问题,比如在品读父亲形象的时候,用了填空的形式:品读第 段,父亲的 , 我读懂了父亲的 。这种形式,虽然很好地实现了对课堂的调控,但很显然容易限制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放而不开,比如上课时有的学生感兴趣的不是父亲身体的某一部分,而是里边的环境描写或其中的某个句子,可由于老师这一模式的限制,学生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三)课堂虽然进行了合作探究,但涉及文章主题部分,因担心时间不足,有些浅尝辄止,仓促了事。

(四)本文很多段落和细节,文笔优美,意蕴深刻,但由于担心时间不足,不敢让学生尽情诵读,虽然用了品读法,但总体感觉,读得还是有些欠充分。

总之,评优课不同于常态课。常态课,这节课讲不了的下节课还可接着上,可评优课就是有限的45分钟,要在有限的45分钟内,把一节课的主要内容解决了,并且还要把老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素质和教学才能充分展示出来,是很不容易的事。时间和内容上存在很大的矛盾,但这个矛盾的解决,可以考验老师的多项能力,如果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也把容量与时间的矛盾考虑进去,并能把这个矛盾恰到好处地解决了,力争让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优质高效,那语文教学中“少、慢、差、费”的问题就会逐渐减少,打造高效课堂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以上所言,是我对这节评优课的思考,再次感谢左老师给我们上了这节评优课的展示课。希望老师们借这次评优课的东风,在课改的路上迈出崭新的一步!

谢谢大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5ne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