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走近法治天地评价检测

更新时间:2024-04-22 14:3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单元评价检测(四)

(第四单元) (45分钟 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生活中,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有多种,下图《让座》体现的是 ( )

A.纪律

B.道德

C.法律

D.友情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行为规范的认识。给老人让座,属于道德要求,靠人们的信念、习俗和社会舆论的力量发挥作用,因此,B符合题意。

2.温馨家庭,其乐融融,家庭成员各负其责;优美校园,书声琅琅,教学秩序井然;红灯停,绿灯行,人人文明出行……有序的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这是因为

( )

①法律只为人们当前的生活服务 ②生活中的矛盾和纠纷需要法律加以调整 ③法律赋予每个人相伴一生的权利和义务 ④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生活需要法律的理解。分析题肢可知,②③是对生活需要法律原因的正确表述,符合题意;①观点表述错误,法律不仅服务于人们的当前生活,而且指导着人们未来的生活;④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

3.下列对法律的理解,观点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每一部法律都是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颁布的 B.法律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尺 C.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治理国家的法律 D.法律为我们的成长提供文明有序的发展空间

【解析】选C。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原始社会没有法律,国家产生之后,统治阶级开始有意识

1

地创制法律,因此,C观点错误;A、B、D都是对法律的正确理解。

4.(2016·德州学业考)山东破获案值5.7亿元非法疫苗案,截至2016年4月13日,各地已立案192起,刑事拘留202人,相关责任人被问责,多名涉案人员被撤职、降级。对此案的处理 ( ) ①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安全 ②彰显了依法治国的坚强决心 ③维护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④根除了药品领域的安全隐患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法治意义的理解。依法严惩非法疫苗案涉案人员彰显了依法治国的坚强决心,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有利于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①②③均是正确的;④的说法太绝对,不能入选。

5.法治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下列表述中,能体现这一要求的是 ( )

A.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B.近墨者黑,近朱者赤

C.法定职权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D.法通国脉千秋稳,律顺民心九域兴

【解析】选C。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法治。A体现了法律的规范作用,与题意不符;B启示我们要慎交朋友,与题意不符;C体现了政府要依法办事,符合题意;D体现了法律的作用,与题意不符。

6.(2016·贺州中考)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大会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十三五”规划纲要,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通过了慈善法等。大会通过慈善法表明法律 ( ) A.是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 B.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C.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D.为生活制定规矩

【解析】选C。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法律的特征。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慈善法,这体现了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 7.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下列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 A.中共中央批准每年12月4日为法制宣传日 B.环保部门倡导不要随意丢弃废电池

2

C.刘汉犯黑社会性质组织罪、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 D.国务院决定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解析】选C。解答本题要明确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指靠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保证实施。据此分析可知,A、B、D都不能体现这一观点。C刘汉被判处死刑,体现了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8.《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第33条规定:“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假借慈善名义或者假冒慈善组织开展募捐活动,骗取财产。”这一规定直接体现了法律

( )

A.对人们的行为起规范作用 B.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C.对人们的行为起保护作用 D.能够杜绝骗捐等行为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法律作用的理解。从题干材料中“禁止……开展……活动”可看出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让我们懂得不应该做什么。因此,A符合题意;B、C观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D观点绝对化,应排除。

9.从2015年3月到2016年12月,最高检在全国范围部署开展“破坏环境资源犯罪专项立案监督活动”和“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专项立案监督活动”,严肃查办一批破坏环境资源犯罪和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背后的职务犯罪。这表明 ( )

①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

②法律是批判、预测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准绳 ③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④法律通过制裁违法犯罪分子,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法律的作用和特征的理解。最高检在全国范围部署开展“破坏环境资源犯罪专项立案监督活动”和“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犯罪专项立案监督活动”,体现了国家治理离不开法律;对违法犯罪分子的严惩,体现了法律的强制性和保护作用,因此①③④符合题意。②观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

10.(2016·福州中考)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进一步落实了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这体现对未成年人

3

的 ( ) A.家庭保护 C.社会保护

B.学校保护 D.司法保护

【解析】选D。本题考查未成年人保护。四大保护的区别主要是保护的实施主体不同,材料中的实施主体是人民法院,属于司法保护,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

11.漳州市中小学校、幼儿园每周都有一堂安全知识教育专题课,内容根据时令特点而不断变化:春秋两季有预防疾病专题讲座,夏季有防溺水教育,冬季有防煤气中毒、用电事故教育。开展这些活动 ( ) ①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学校保护 ②有利于增强未成年人的安全意识 ③能完全避免未成年人意外伤害的发生 ④有利于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能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分析题干中“中小学校、幼儿园每周都有一堂安全知识教育专题课”等关键信息可知,①②④是对其的正确理解和表述,符合题意;③观点绝对化,应排除。故选C。

12.我国新颁布实施的反家庭暴力法明确规定:监护人实施家庭暴力严重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益的,法院可根据被监护人的近亲属、居委会、村委会、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等有关人员或单位的申请,依法撤销其监护人资格。之所以要依法处理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行为,是因为 ( )

①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犯 ②一些家庭对未成年子女监护不力 ③未成年人犯罪不应该承担法律责任 ④我国法律只对未成年人实施特殊保护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监护人实施家庭暴力严重侵害被监护人合法权

4

益的,法院可依法撤销其监护人资格说明,某些家庭对子女监护不力,存在着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因此①②符合题意;③④观点错误,应排除。

13.“恭喜你中大奖了!”看到这则信息,小王立即与对方联系并根据要求寄出1万余元,结果却没有等到兑奖消息。知道被骗后,小王应该 ( ) A.自认倒霉,忍气吞声 C.蒙骗他人,挽回损失

B.及时报警,依法维权 D.骚扰对方,出口恶气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依法办事的理解。遇到问题需要解决,应当通过法治方式表达自身合法的诉求和愿望,因此,B符合题意;A、C、D是法治意识淡薄的表现,与题意不符。 14.漫画告诉我们,跳广场舞 ( )

A.有益人的身心健康,要多跳 B.影响他人休息,应坚决取缔 C.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D.要懂得自觉维护他人合法权利

【解析】选D。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依法做事,主要考查学生的审图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漫画中的文字信息:广场是公共场合,我们在实现自身利益的过程中,还要自觉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因此,D符合题意;A、B两项做法不可取;C项与漫画寓意不符。

15.树立法律信仰就是发自内心地尊崇法律、信赖法律、遵守法律和捍卫法律。下列观点和行为体现这一要求的是 ( )

①小红因看不惯王某在小区内随意停车影响交通通行而将其车划伤 ②纳税是公民的义务,某私营企业老板总是主动纳税 ③因航班延误,部分乘客以维权为由大闹机场 ④王某作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坚决保守国家秘密 A.①②③ C.②④

B.②③④

D.①③

5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树立法律信仰的理解。分析题肢可知,①③观点和行为是法治意识淡薄的表现,不符合依法办事的要求,应排除;②④符合题意,是尊崇法律的体现。

16.某名人的儿子方某16岁,为寻找刺激,突发奇想给某机场拨打了“报警”电话,称一架航班有炸弹。警方立即调动了大批人员对机场进行安全检查,航班因此被延误5个小时,损失上百万。方某因此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上述材料告诉我们 ( ) ①公民要学法尊法守法,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②生活需要法律,法律保障生活 ③生活中公民不能开玩笑

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违法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A.①②③ C.②③④

B.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方某寻刺激,谎报航班有炸弹,说明其法治意识淡薄,应学法、尊法、守法,故①正确;由名人的儿子方某行为的后果可知,②④符合题意;③观点错误,应排除。 二、简答题(共10分)

17.2016年11月4日,浙江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了一起特大贩婴案,25名被告人结伙拐卖儿童,犯拐卖儿童罪,其中23人获刑,2名被告人免于刑事处罚。其中被告人章某辉参与实施拐卖儿童最多,情节特别严重,社会影响恶劣,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做出如上判决。

(1)法院对这起贩婴案的宣判体现了我国法律的什么特征?(6分) (2)依法严惩拐卖儿童行为体现了我国法律的什么作用?(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法律特征和作用的理解。第(1)问,结合材料中法院的判决等关键信息和设问的角度分析可知,这体现了法律具有强制性和普遍约束力;第(2)问,结合材料中法院对拐卖儿童行为的严惩和设问角度分析可知,这体现了法律的保护作用。

答案:(1)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2)法律通过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是我们的保护神。 三、漫画分析题(共12分)

18.赏析漫画《早有防范》,回答下面的问题。

6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树立法律信仰的理解。分析题肢可知,①③观点和行为是法治意识淡薄的表现,不符合依法办事的要求,应排除;②④符合题意,是尊崇法律的体现。

16.某名人的儿子方某16岁,为寻找刺激,突发奇想给某机场拨打了“报警”电话,称一架航班有炸弹。警方立即调动了大批人员对机场进行安全检查,航班因此被延误5个小时,损失上百万。方某因此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上述材料告诉我们 ( ) ①公民要学法尊法守法,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②生活需要法律,法律保障生活 ③生活中公民不能开玩笑

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违法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A.①②③ C.②③④

B.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方某寻刺激,谎报航班有炸弹,说明其法治意识淡薄,应学法、尊法、守法,故①正确;由名人的儿子方某行为的后果可知,②④符合题意;③观点错误,应排除。 二、简答题(共10分)

17.2016年11月4日,浙江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了一起特大贩婴案,25名被告人结伙拐卖儿童,犯拐卖儿童罪,其中23人获刑,2名被告人免于刑事处罚。其中被告人章某辉参与实施拐卖儿童最多,情节特别严重,社会影响恶劣,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做出如上判决。

(1)法院对这起贩婴案的宣判体现了我国法律的什么特征?(6分) (2)依法严惩拐卖儿童行为体现了我国法律的什么作用?(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法律特征和作用的理解。第(1)问,结合材料中法院的判决等关键信息和设问的角度分析可知,这体现了法律具有强制性和普遍约束力;第(2)问,结合材料中法院对拐卖儿童行为的严惩和设问角度分析可知,这体现了法律的保护作用。

答案:(1)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2)法律通过制裁违法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是我们的保护神。 三、漫画分析题(共12分)

18.赏析漫画《早有防范》,回答下面的问题。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3w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