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更新时间:2024-04-16 23:0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题目:中国失业问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课程名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目 录

一、绪论............................................................ 2 (一)失业的含义.................................................... 3 1、根据失业的表现形式来进行分类..................................... 3 2、根据劳动力供求现状进行分类....................................... 3 3、根据失业形成的原因进行分类....................................... 3 (二)失业界定...................................................... 4 1、失业界定的国际标准............................................... 4 2、我国对失业的界定................................................. 4 二、我国日益严峻的失业问题及其所带来的影响.......................... 4 (一)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 5 (二)失业加剧将对经济与社会所造成的影响............................ 6 1、失业对经济的影响是直接的......................................... 6 2、阻碍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6 3、影响社会稳定..................................................... 6 三、中国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6 (一)自然原因——人口总量过大...................................... 7 (二)体制原因——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 7 (三)结构性失业.................................................... 7 (四)摩擦性失业.................................................... 8 (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影响原因...................................... 8 四、我国当前失业问题治理政策........................................ 8 (一)宏观经济政策管理.............................................. 9 1、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 9 2、使用宏观经济管理的潜在问题....................................... 9 (二)微观社会治理方法............................................. 10 1、实行工资补贴政策,以增加就业岗位................................ 10 2、鼓励发展非正规就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增加就业岗位.......... 11 3、健全劳动力市场,疏通就业渠道,改善信息不对称不完全问题.......... 11 4、加强教育,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11 五、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一、绪论

失业问题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目前,发达国家的失业人数持续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失业状况也不容乐观。

(一)失业的含义

失业是指劳动年龄以上、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时期内没有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或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时间达不到规定标准)、正在寻找工作、如有工作可在两周内应聘就业的人员。判断是否为失业人员的主要标志有五个:一个是劳动年龄内;二是有劳动能力,即在身体和智力上可以从事社会劳动;三是调查时期,国际上通行的调查时期一般为一周,如果调查对象在调查周内没有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或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时间不到一小时,即确定为失业,而我国劳动部门则规定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劳动者在一个月内从事有报酬的劳动不足15日者就也失业者;四是正在寻找工作;五是如有工作可以在两星期内应聘就业。

失业类型可以因研究问题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划分方法,根据我国的失业现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划分: 1、根据失业的表现形式来进行分类

显性失业,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表现出明显的分离。显性失业主要表现为我国城镇的公开的登记失业,即失业的劳动者到政府劳动部门进行登记以取得失业补助和就业帮助。

隐性失业,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处于隐蔽性存在状态。主要包括两大部分:(1)农村潜在失业。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耕地的减少和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因种种原因没有转移到第二、三产业,而滞留在农业生产领域,形成潜在的失业。(2)城镇国有企业中的隐性失业。在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由于吸纳了大量的无效劳动力,导致国有企业人浮于事,劳动效率低下;“三个人的活五个人干”,因而形成劳动者在劳动岗位上的“在职失业”。

2、根据劳动力供求现状进行分类

总量性失业,指由于劳动力供给在总量上大于需求而形成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指劳动力供给的素质结构或区域结构与社会的需求结构不相适应而导致的失业。

3、根据失业形成的原因进行分类

自愿性失业,指一些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因学习、家务、个人能力及家庭收入等原因而自愿处于不工作状态;磨擦性失业,指劳动者在寻找就业岗位的过

程中,因信息和成本等原因而暂时处于失业状态;季节性失业,指劳动者所从事的职业带有季节性,如农业种植、锅炉工等,造成劳动者在一定的季节中有工作,而在其他的季节中处于失业状态。 (二)失业界定 1、失业界定的国际标准

国际劳工组织于1982年的国际劳工统计大会上对于失业的定义为“失业指在调查期内达到一定年龄并满足以下条件者:(1)没有工作,即未被雇佣同时也未自谋职业者;(2)目前可以工作(有工作能力),即可被雇佣或自谋职业者;(3)正在寻找工作,即在最近特定时期已经采取明确步骤寻找工作或自谋职业者”。因考虑了各成员国自身的社会制度、宗教文化背景以及就业政策和就业观念等诸多因素,上述界定标准中并没有明确失业统计的具体口径和范围,允许各个成员国根据自己的国情确定失业统计的具体标准,如调查期的长短、劳动年龄界限、有无工作界限等。大多数国家在具体操作时将“调查期”界限为16周岁以上,“没有工作”指在调查期内工作时间不满1小时。 2、我国对失业的界定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因为没有承认社会主义下的失业现象,所以我国向来不进行统计工作,统计报表中才开始设置“富余人员”和“下岗人员”指标,1993年正式设置并公布“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和“城镇登记失业率”指标。近年来,通过劳动部门和统计部门的多次联合工作,对失业作了如下界定:“失业”是指在规定的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内无业并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其中,“在规定的劳动年龄”,下限为《劳动法》所规定的年满16周岁,上限为按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劳动能力”,在有争议的情况下,以国家指定的劳动能力鉴定机构的鉴定为准;“调查期”,指报告期末之前的两个完整周;“无业”指在调查期内没有从事超过一小时的任何社会劳动,也没有获得工资收入或其他劳动报酬和经营收入;“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指有工作愿望,并且采取在职业介绍机构登记、刊登求职广告、求聘、托人介绍或为自谋职业做准备等具体方式求职。

二、我国日益严峻的失业问题及其所带来的影响

(一)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

2014年1月24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人社部新任新闻发言人李忠介绍说,2013年城镇新增就业稳定增长,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10万人,比2012年多增44万人。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1%左右的较低水平,四季度末为4.05%。

李忠指出,2013年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基本平衡,根据对100个城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分析,2013年市场求人倍率(市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延续了往年求略大于供、保持基本平衡的态势,一直稳定在1以上。

其中重点群体就业扎实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总体平稳,组织实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做好未就业毕业生信息衔接和服务接续,加大就业见习和职业培训力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与2012年基本持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体稳定,据对10省500个行政村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监测数据,2013年四季度末在外务工人数为27.23万人,同比增加0.13万人。2013年失业人员再就业566万人,比2012年增加14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80万人,与2012年基本持平。

另外,2013年企业用工总体稳定,据对全国21736户企业的失业动态监测显示,2013年12月末共有岗位1672.08万个,比2012年末减少了1.33%。从全年情况看,企业用工总体上较为平稳。

下面,来介绍以下从1986年到现在,我国失业问题的现状: 1、城镇失业人数及失业率呈现上升趋势 2、失业人员总量大 3、新增就业压力大

4、农村富余劳动力严重而且转移困难 5、结构性就业问题突出

中国就业问题之所以日益严峻,还因为面临着结构性的就业矛盾。在城市,在总量矛盾突出的情况下,下岗失业人员由于受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制约,再就业越来越困难,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越来越低,失业人员的失业周期也越来越长,逐渐形成一批基本生活难保、再就业十分困难的困难群体。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在不断减缓,原因之一也是因为结构性就业矛盾。

(二)失业加剧将对经济与社会所造成的影响

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失业问题与经济增长问题是密切相关的。当出现失业时,就意味着经济出现衰退。如果通过一定的宏观经济政策,抑制经济衰退并使经济正常增长时,失业问题就会得到解决。也就是说,只要经济达到潜在的增长率,就会有充分就业。而我国的情况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有着明显的不同,这就是我国存在着一个绝对过剩的劳动力。

失业问题是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甚至政治问题,对失业者及其家庭来说,失业意味着经济拮据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由于收入下降,失业者将被迫降低消费水平与消费质量,失业者的家庭更容易出现危机,并减少失业者子女受教育的机会。同时失业强烈打击失业者的自尊心,他们感到自己不适应社会的要求,并成为社会的负担。失业负面影响主要有: 1、失业对经济的影响是直接的

失业人员增多、失业率的上升,表示经济处于衰退时期,并导致消费的萎缩和厂商利润的下降。从宏观经济来看,失业表明一部分资源没有得到利用,愿意工作并有能力工作的人没有被用于生产和经济活动。同时大量的失业者没有工作,其他的就业者不得不为维持这些失业者及其家庭付出代价,比如增加了社会保障的支出与现存企业运行成本。 2、阻碍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国有企业改革需要宽松的环境,而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国有企业的富余人员无法从企业转移出去,致使企业改革难以进行。如为实现国有企业三年脱困,国家实行了债转股政策。但是,一些已经得到债转股政策的企业却因难以剥离非经营性资产和转移企业的富余人员,而使企业的债转股方案受阻,新公司无法注册,企业的债转股改革被迫流产。 3、影响社会稳定

失业也使社区及社会付出沉重代价。失业严重的社区经济萧条,税收下降,公共服务与福利下降,人际关系紧张、犯罪活动增加。失业对个人来说是一出悲剧,对社区来说是造成紊乱和紧张的一个原因,对社会整体来说是一种资源的浪费。长期的高失业率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政权乃至制度的安危。 三、中国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人口总量过大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面对十分庞大的劳动力队伍,目前全社会的工作岗位的总数量是十分有限的。也就是说,我国失业问题将长期存在,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劳动力总量过剩型失业,这是由于过去的人口告诉增长和工业化进程中出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导致的。以2000年3.56亿农业从业人员计算,农业剩余劳动力总数约为2.36亿,分20年转移,平均每年的超过1180万,这还不包括每年1000万左右城乡劳动力自然增长(平均每年新增劳动力1700万,减去退出劳动力队伍的老年人900万)。两项合计,每年净增的劳动力供给为2000万。但以90年代末GDP增长的城镇就业弹性系数为0.25、GDP年均增长8%和2000年末城镇从业人口2.13亿来计算,城镇每年的劳动力需求量为426万,不足500万,即使加上农村自己创造的非农产业就业机会,离2000万的劳动供给量,缺口仍非常大。 (二)体制原因——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就是效率经济,而市场的效率就是要通过一部分企业、一部分人的破产、倒闭、失业来使有限的资源向优势企业、群体集中,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国有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效率优先”的原则,就要做到有进有退。面临市场的竞争,就必须把多余的低效职工释放出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企业的效益,于是就有大量的职工下岗、失业。同时,我国正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竞争促进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在竞争中一些企业因经营不佳而减产、停产甚至破产,也必定会引起失业。具体的表现是国有企业每年有500万以上的下岗职工。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生产1000万吨钢的人力投入,鞍钢是24万人,宝钢是1.6万人,而日本的新日铁只需0.6万人。 (三)结构性失业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出现阶段性变化,进入了结构变换和升级的时期。一是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对城镇人员就业必然会产生挤出效应。二是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以往依靠大量资源和人力投入发展经济的办法被结构调整冲击。三是产业结构升级与劳动力素质提高不同步之间的矛盾: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向第二

产业转移,第二产业由于技术水平和资本密集程度提高,不能吸纳足够多的低素质、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特别是表现在年龄偏大的普通劳动力身上。与此同时,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产业结构原因,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及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的矿区就业矛盾将特别突出。 (四)摩擦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经济运行中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动而引起的失业。在一个动态的经济中,各行业、各部门与各地区间劳动力需求的变动是经常发生的。这种变动必然导致劳动力的流动,在劳动力的流动过程中,总有一部分人处于失业状态。例如,人们从一个城市迁移到另一个城市后,原有的工作失去了,而新的工作一时又没有找到,或者人们对现有的工作不满意,想寻找新的工作而暂时失业,等等。这类失业主要是由劳动力的流动引起的,所以这种失业的存在也是正常的。

(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影响原因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金融危机已经由美国华尔街波及实体经济层面,对失业问题的影响将陆续浮现。国际劳工组织(ILO)总干事胡安?索马维亚2008年10月20日发出警告称,到2009年底,全球金融危机有可能使世界失业人口猛增2000万。到2013年底,失业人数更是增加到2500万。

遭受金融危机冲击,中国就业形势愈发严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农民工的影响。受金融风暴的影响,中国的东部沿海出现了一些外向型中小企业倒闭,并因此造成一些工人失业,大部分农民工返乡。

2、金融危机引发IT业裁员潮。2008年10月21日,雅虎公司宣布将裁去现有15000名员工中的10%,以降低开支。这是全球盛吹金融寒风后,IT行业最大的一次裁员行动,也在业界的预料之中。

3、大学生就业受到影响。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多数企业选择裁员,轻装上阵,以度过难关。一般企业都亮起不招聘的红灯,除非“绝对需要”人才,而大学生大多没有多少社会经验和工作技能,这无形之中增加了他们的就业难度。

四、我国当前失业问题治理政策

(一)宏观经济政策管理

失业作为一种波动性、趋势性较强的一种宏观经济现象,其与经济整体的运行状况以及宏观经济政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事实上,宏观经济状况以及宏观经济政策能够显著影响的便是事业中的周期性部分。一般来讲,经济繁盛或者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趋向积极宽松时,失业率则趋近于下降;经济萧条或者政策从紧时,则失业上升,这是经济学中的真理之一。 1、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

一般来讲,政府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或者减税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举例来说,在2008年末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的袭击下,我国经济一度出现衰退危险,失业率出现猛涨迹象,此时政府提出了“四万亿扩内需的政策”,在外需萎靡的情况下力保内需,维持了总需求的基本不变,成功实现了经济的“保八增长”,也将失业率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这便是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成功例子。

宽松的货币政策则通过央行实现,央行可以通过降低准备金要求率、降低贴现率、规定较低的利率或者在公开市场上收购有价证券等方式向市场提供足量的流动性,加大货币的供给量,一定程度上可以扩大总需求,这在短期内对于刺激经济非常有效。

我国央行在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降低了准备金率以及基准利率,同时大量发放信贷,也是较为成功地拯救了下滑的经济以及攀高的失业率,当然目前楼市高企、资产泡沫严重的问题也与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无关系,也需要治理。 2、使用宏观经济管理的潜在问题

宏观经济管理也并非万能良药,事实上,对于一个经济体而言,让“看不见的手”——市场经济进行自我调节便是最好的方式,政府以及央行以少干涉为宜。 (1)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危害

当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时,一般会引发“挤出效应”,即政府的公共支出会使得私人部门的投资支出减少,即积极的财政政策一定程度上会改变经济的结构,伤害经济组分中私营成分。

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后,均衡产出上升,即经济增长率上升,与此同时失业率下降,该政策得到了意想中的效果。但是在货币政策不变的情况下,利率上升,而私营经济中的投资确实对于利率十分敏感的(企业一般通过借贷来扩张企业的

生产规模注释),利率的上升使得借贷的成本上升,这样便会使得一部分私人部分的投资被迫取消,便产生了“挤出效应”。 (2)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倾向

为了避免挤出效应,一般积极的财政政策都需要与宽松的货币政策配合使用,通过扩大货币供给量以避免利率的上升。

积极的财政政策与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配合使用的确有利于消除挤出效应,达到经济的增长以及失业的下降的效果,但是货币供给量的扩大在中长期内却会引起通货膨胀,这也是刺激经济的代价。

而且长期地讲,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却无法对经济增长以及失业率产生影响,失业率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将稳定在自然失业率这一水平上;短期内任何试图降低失业率的宏观经济政策或多或少都会到来不受欢迎的通货膨胀。这也是短期以及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所表述的内容。

实际上,笔者认为过多地依赖于宏观经济政策对失业率加以影响有降低经济自由度,扰乱正常市场经济的调控的影响,同时旨在降低失业率的宏观经济调控也往往无法避免挤出效应以及通货膨胀的不利影响,因此笔者认为更多使用微观领域的政策更有利于经济健康,是一种“细水长流”的方法。

当然,在经济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放任自流或者单纯使用微观领域调控无法扭转不利形势时,“大刀阔斧”的宏观经济管理便也是需要的了。而个中利弊的权衡取舍,则需要决策层的明智选择。 (二)微观社会治理方法

1、实行工资补贴政策,以增加就业岗位

对于市场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来说,其最终雇佣的劳动力数量取决于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和其雇佣成本,当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等于其雇佣成本即工资率时,企业停止雇佣工人。而当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水平不变时,降低劳动力的雇佣成本就可以相应提高企业雇佣劳动力的数量。

然而工资具有向上调整的刚性是由经验所证明的铁律,将工资率调低以达到吸入更多劳动力的措施将会遇到来自现有劳动力得难以克服的阻力,因此,针对特殊人群的工资补贴政策就成了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增加劳动力需求的一种手段。政府在一定范围内针对特定人群(如下岗职工、长期失业者、低收入家庭等)给予

一定的工资补贴或类似的政策补贴,能够降低企业雇佣工人的成本,增加其因减少支付工资总额而获得的利润,从而鼓励企业雇佣更多的工人。 2、鼓励发展非正规就业,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增加就业岗位

非正规就业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人数比较多地集中在以下领域:一是微型生产性企业,二是城市社区服务企业,三是独立服务者。之所以说发展非正规就业是创造就业机会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因为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阶段,而经济结构调整所引起的就业结构的变迁,要求非正规部门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代替正规部门,成为吸纳就业、创造就业机会的主要部门。从国家政策对非正规就业的扶持上来说,政府应针对非正规就业的自身特点,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政策,既保护非正规就业者的合法权益,使非正规就业能够健康、合法地发展,同时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例如允许银行或者储蓄机构向创业者提供小额贷款等),保护非正规部门能够以平等的市场竞争者的身份参与市场竞争,促其得到充分的发展。

3、健全劳动力市场,疏通就业渠道,改善信息不对称不完全问题

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旨在发挥市场在配置劳动力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劳动力资源按照开放、竞争的原则在全社会范围内流动和重组,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之所以说完善劳动力市场对于治理失业非常重要,是因为一个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具有充分调节劳动力供求的功能。然而目前,我国的劳动力市场缺陷重重,因而在制度上对治理失业形成了一种障碍。因此,治理失业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建立起市场化的劳动就业制度,提高信息的通达度,使得劳动力供需双方更加了解,以促进劳动力在地区间、行业间的自由流动,减少由于制度因素引起的结构性失业以及摩擦性失业。

4、加强教育,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虽然我国产生大量失业的首要诱因是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但在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之后所形成的难于消化的大量结构性失业人口在很大程度上却要归因于我国劳动者技能水平和知识结构与现代科技发展的差距。从这一角度来说,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在当代形成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的劳动力资源对于治理失业来说是一项积极的措施。

5、优化失业保障体制以及一定的技能培训

对于失业者,首先是要扩大失业保障的覆盖面,确保失业者得到足够的经济保护免收饥寒之苦,加大失业保障金的财政投入,这一措施一定程度上也能防止由于大量失业给社会带来的稳定性问题。

同时,作为治理失业的一种措施,失业保障制度必须将促进失业者再就业纳入其功能范围。因此,应将失业保险金与再就业培训相结合,从而有效控制失业保险给付水平。技能培训能够给与失业者更好的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解决失业问题。 五、结论

作为一种改革的代价,失业所引发的后果不应该由失业者独自承担,而应由政府,改革收益者以及富人阶层来共同承担。要在全国特别是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行业、地区建立相应的失业预警系统,预测失业变动情况并及时报警。针对具体情况,准备应付的预案和计划。失业保险要准备足够的资金,尽快解决失业保险覆盖面太窄,资金不足以及失业保障金给付标准不明确等问题,提高抗失业风险的能力,保证失业人员的失业救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其中主要是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彦,吕青.:《社会保障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二版,P13-19 [2]章辉美:《社会转型与社会问题》,湖南出版社,2004年第4版,P36 [3]袁乐平:《失业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1版。P17

[4]杨守建:《青年就业的问题和对策》,中国青年研究,2005年第2期,P20 [5]郜风涛:《中国经济转型期就业制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版,P19 [6]赖德胜,孟大虎:《中国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社,2008年第3期,P18

[7]顾建平:《中国的失业与就业变动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年第3期,P15-2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4m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