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更新时间:2024-05-27 03:1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题目:(一)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题目:(二)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2、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3、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4、关键句子的作用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

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三)问答题型、常规答题术语及技巧 ★、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1、总起全文、2、引起下文、3、埋下伏笔、4、作铺垫、5、承上启下(过渡)、6、前后照应、7、首尾呼应、8、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注意:结合语句在文段中的位置再作选择回答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1、渲染气氛、2、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3、点明中心(揭示主旨)、4、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二十二)语句特色评价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作品风格: 柔婉 豪放 灵秀 庄严 绮丽 朴实 繁复 凝练生动等

题目: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

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题目: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①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②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题目: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题目:文段中事例的概括:

1、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 (某人做某事)

2、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

题目: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

要注意理清文章的线索,借助文章中的过渡性的段落、句子和词语,表时间变化的语句,表地点转换的语句,还要注意人物出场的先后顺序。 题目: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

说明??、揭示??、反映??等。 题目: 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指代的内容在“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的前面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题目: 开放性阅读试题的解答: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2、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3、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4、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5、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6、调动

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7、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8、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

这开放性类题目是送分题目,只要自圆其说,说得有理,即可得分,这类题目没有标准的答案。

第四部分、文言文复习 第一讲:文言文考点:

1、文学常识;2、内容理解;3、实词词义(重点实词义、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4、虚词用法;5、名句默写;6、句子断句;7、翻译句子

第二讲:重点虚词用法 1、之 ①助词“的”;②代词(他、它、他的??);③动词“去”、“到”;④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宾语前置的标志(如:何陋之有);⑥凑足音节,

无实义,不译;⑦定语后置的标志(如:马之千里者)

2、而 ①表修饰;②表顺接;③表转接;④表并列;⑤表假设(如:富而可求也)

3、以 ①用、用来;②来;③凭、靠;④因为;⑤把;⑥按照;⑦相当于“而”(如:卷石底以出) 第三讲:重点课文复习 第六单元 21、《论语》六则 1、通假字

①不亦说乎(说—悦 高兴) ②学而不思则罔 (罔—惘 迷惑不解) ③尊君在不(不—否 表疑问) ④宁可以急相弃邪(邪—耶 吗) ⑤著我旧时裳(著—着 穿) ⑥火伴皆惊忙(火—伙 伙伴) ⑦对镜帖花黄(帖—贴) 2、词类活用

①不耻下问(耻 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 ) ②门外戏(门外 名

词作状语:在门外)

③父异之(异 形容词作动词:感到惊异) ④父利其然也(利 意动用法:认为??有利)

⑤稍稍宾客其父(宾客 名词作动词:把??当宾客看待)

3、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学习态度,举例说明 一、二、三则主要涉及学习方法,四、五、六主要涉及学习态度。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即学习要复习。

“温故而知新”即在温习已学过的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新的体会。

“学而不思则罔”即学习与思考要结合。

(2)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即要谦虚好问

“学而不厌”即学习要不知满足,不断进取,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即随时随

地地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 4、归纳成语,格言。

温故知新,诲人不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2、《世说新语》二则 第一则、《期行》 一、古今异义词

1、太丘舍去(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2、相委而去(委 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屈、委托)

3、元方入门不顾(顾 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二、一词多义 期:

1、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 引: 1、下车引之 (拉) 2、属引凄异 (延长) 信: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信用) 2、

谓为信然 (确实) 3、与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三、文章主旨 文章记述陈元方与来客的对话。表现了陈元方的聪慧,懂得为人之道,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丧失朋友,失去友谊。

第二则、《乘船》 一、重点词义 1、所以

①本所以疑(......的原因) 2、舍

①王欲舍所携人(扔掉,抛弃) 二、古今异义

1、宁可以急相弃邪(可以:古义:能够,因为; 今义:表示同意) 三、文章主旨 《乘船》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任,答应别人的请求就要负责到底,不能失信于人。言必信,行必果。

23、《伤仲永》 一、一词多义 ㈠、“之”

1. 忽啼求之——代词,书写工具。 2. 借旁近与之——人称代词,他,仲永。 3. 传一乡秀才观之——代词,仲永写的诗。 4. 邑人奇之——代词,他,仲永。

5. 或以钱币乞之——代词,仲永的诗。 6. 余闻之也久——代词,仲永的事。

7. 于舅家见之——代词,他,仲永。 8. 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 ㈡“于”

1、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2、于舅家见之——介词,在。 ㈢、自

1、并自为其名:自己 2、还自扬州:从。 ㈣、闻

1、余闻之久也 ——动词,听说 2、不能称前时之闻 ——名词,名声

㈤、然

1、父利其然也 ——代词,这样 2、泯然众人矣 ——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

二、词类活用 ㈠、意动用法

1、父异焉(异——对?感到诧异) 2、邑人奇之(奇——对?感到惊奇。) 3、稍稍宾客其父(宾客——以宾客之礼对待。) 4、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可图。)

5、伤仲永(伤——对?感到哀伤,对?哀怜)

㈡、名词作状语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日——每天

三、古今异义: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是: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自从”,今为判断词。 )

2. 或以钱币乞之 (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人,今义为或许。 )

3.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古义是文采和道理, 今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

4. 泯然众人矣 (众人:古义:平常人、普通人, 今义:许多人,大家 )

5. 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 四、通假字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

五、文章主旨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大好的时机,努力学习,才能成才。 24、《木兰诗》

一、通假字: ①.对镜帖花黄:“帖”通“贴”,贴,粘贴。 二、古今异义:

①卷卷有爷名(爷:古义指父亲,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双兔傍地走(走:古义为跑,今义行走。)

③木兰当户织(户:古义为门,今义人家、门第。)

④出郭相扶将(郭:古义为外城,今仅用作姓氏。) 三、一词多义: 1、市:

a. 东市买骏马(集市) b. 愿为市鞍马(买)名词作动词。我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2、愿:

A、愿为市鞍马(愿意) b、愿驰千里足(希望)

四、词语活用: ①问女何所思。 “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 ②策勋十二转。 “策”名词作动词,登记。

③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骑”

动词作名词,战马。。 五、成语:扑朔迷离

原指难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认不清是男是女。现指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六、文章主旨

本诗通过对木兰替父从军,沙场征战和荣归故里的叙述,塑造了木兰这一爱家、爱国、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女性勇敢、刚毅、淳朴、善良的优秀品质。

第七单元 26、《卖油翁》 1、一词多义 ⑴ 之

①以我酌油知之(代词 这个道理) ②康肃笑而遣之(代词 指卖油翁) ③睨之(代词 指他射箭) ⑵ 以

①公亦以此自矜(因、凭) ②以我酌油知之(凭) ③以钱覆其口(用) ④不以疾也(如此,这么) ⑶ 而

久而不去(表修饰) ②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表转折)

③康肃笑而遣之(表修饰) ④卖油翁释担而立(表顺接) ⑷ 射

①汝亦知射乎(射箭) ②吾射不亦精乎(射技) 2、重点句子及翻译

①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你也会射箭吗?我射箭的本领不也很精湛吗?)

②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用铜钱盖在它的口上,慢慢地用杓子把油倒进葫芦,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不沾湿铜钱。) 3、文章主旨

通过记叙卖油翁与陈尧咨的对话和卖油

翁酌油的事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同时也劝告那些“手熟”的人,其实“手熟”还不是技艺的最高境界,没有骄傲自满的必要。 27、《三峡》 1、一词多义 ⑴ 自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⑵ 或

①或王命急宣(有时) ②或以钱币乞之(有人) ⑶ 绝

①绝巚多生怪柏(极、最) ②哀转久绝(消失、停止) ③沿溯阻绝(断绝) ⑷清

①回清倒影(清波) ②清荣峻茂(水清) ⑸疾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快) ②寡人无疾(病) 2、古今异义词:

1.或王命急宣 (或 古义:有时 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至于夏水襄陵 (至于 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 连词】承上启下(到了)

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3.虽乘奔御风 (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4.不以疾也 (疾 古义:快 今义:疾病)

5.良多趣味 (良 古义:真,实在 今义:好) 6.属引凄异(属 古义:连续 今义:属于) 3、通假字:

① 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 这里指中断) ② 哀转久绝(“转”通“啭”,婉转) 4、词类活用: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

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

②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③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降霜、下霜)

④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⑤素湍绿潭(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急流)

⑥林寒涧肃(寒,清凉;肃,寂静。寒、肃,在句中充当谓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5、重点语句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乘船)这么快。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实在是趣味无穷。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山丘,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搁了。

4、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的时候,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

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译:层层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7、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译: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空缺的地方。 6、文章主旨

这段文字尽管只有155个字,却写出了三峡七百里的万千气象。文章生动地描写了江水流经三峡时的壮观场面,描绘了两岸的景物;山石树木,飞泉哀猿,情景历历如绘,使人读后,宛如身历其境,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 28、《古文二则》 1、一词多义

⑴ 安

①安有寄千金(怎么) ②安敢毒耶(怎么) ⑵ 以

①有友某以千金寄之(把) ②此何以知(凭) ③师无以应(拿来) ⑶ 语

①故不语郎君(告诉) ②此中人语云(告诉) ⑷ 卒

①卒辇而致之(最终) ②卒或有所闻(最终) ③卒于官(死) ⑸ 难

①辟邪说,难壬人(驳斥) ②戴震难师(质问) ⑹ 就

①就傅读书(靠近) ②还来就菊花(靠近)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⑺ 言

日数千言不肯休(字) 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字)

③孔子之言(说的话) ④言事

无所依违(说话) 2、文章主旨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课文写蔡勉旃在友人“不立券”且不久即去世,其子又未闻此事的情况下,能够“坚持还亡友财”,表现了他“重诺责,敦风义”的品格。

《戴震难师》文章写了戴震读私塾时难住老师的故事,表现了少年戴震善于质疑和敢于质疑的精神。 29、《陌上桑》 一、古今异义

1.但坐观罗敷 (坐),古义;因为。 今义;坐下。

2.使君谢罗敷 (谢),古义;请问。 今义;感谢,道谢。 二、词类活用

1.罗敷喜蚕桑 (蚕桑),{名词作动词;“采桑养蚕”} 2.青丝为笼系(系),{动词作名词;“络绳”}

三、文章主旨 以浪漫主义手法叙述了采桑姑娘秦罗敷严厉拒绝太守调戏她的动人故事,赞美了她的勇敢、坚贞美丽、聪慧机敏、不畏权势、不慕富贵的高尚品格,也鞭挞了太守的丑恶嘴脸。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gp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