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 图文

更新时间:2023-10-24 18:0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年级 主备人 夏俊美 执教人 2011-2012学年 上 学期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年级 主备人 刘心灵执教人 2011-2012学年上学期 课题 第一课时 信息窗1:(第一课时)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个性化 修改 课型:新授课 本课知识点: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目标: 1.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基本方法的全过程,体验其口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进行口算。 2. 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优化策略的思想方法。 3、 通过各种方法的比较,培养学生最佳优化方法的思想。 4、 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5、 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体验口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两位数乘整一位数口算的算理。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质疑问难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学具准备:常用文具、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谈话:请大家仔细欣赏图片,并要认真阅读下面的文字,看你从图中能得到哪些信息? 谈话:谁能交流你的看法?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谈话:根据我们得到的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把本节课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学生自主探究。 提问:3个月挖出多少万吨淤泥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能列出算式吗? 指名回答,板书:18 × 3 = (万吨) 学生尝试口算,指名不同想法的学生说一说他的思考过程。 2.小组讨论,交流口算方法。(教师巡视) 同学们真能干,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我们一起来比较一下这么多的计算方法哪种你最喜欢,哪种你认为最方便,为什么? 3.全班汇报,优化方法。 在学生比较交流中,教师引导得出(把其中的两位数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然后用另一个因数分别乘这个整十数和一位数,再求和。)比较受欢迎,这种方法比较好。 三、展示交流,内化提升 1.口算练习。(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的前两组) 指名说得数,并说一说每个题的口算过程。 2.连一连。(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 学生自主进行连线,全班共同订正。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连线。对于通过估算得出结果进行连线的,教师要给予表扬与鼓励。 3.解决实际问题练习。(完成自主练习第3题) (1) 学生默读题目,分析题中所给的信息,独立完成。 (2) 组织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思路。 (3) 全班反馈计算情况,如有错误共同订正。 4. 解决实际问题练习。(完成自主练习第4题) (1) 学生自己读题,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2) 全班汇报,并说说思考过程。 四、课堂总结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的口算乘法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收获?

2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年级 主备人 刘心灵执教人 2011-2012学年上学期 课题 第二课时 信息窗1:(第二课时) ——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个性化 修改 课型:新授课 本课知识点: 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教学目标: 1.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发现整百数乘整十数口算基本方法的全过程,体验其口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进行口算。 2. 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优化策略的思想方法。 3、 通过各种方法的比较,培养学生最佳优化方法的思想。 4、 在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5、 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体验口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整百数乘整十数口算的算理。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质疑问难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学具准备:常用文具、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我们已经掌握了整百数乘个位数、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这节课我们一起再来研究(板书课题: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学生自主探究 (课件出示:信息窗右下脚内容和自已提出的问题) 谈话:上节课咱们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艘泥驳船本周已经

3

运走淤泥多少吨? 提问: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能列出算式吗? 指名回答,板书:400 × 20 = (吨) 学生尝试口算,指名不同想法的学生说一说他的思考过程。 2.小组讨论,交流口算方法。(教师巡视) 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口算出来的? 除了这位同学说的方法,你还有其它的口算方法吗? 3.全班交流,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指导。 三、展示交流,内化提升 1.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后两组。 指名说得数,并说一说每个题的口算过程。 2.完成“自主练习”第5题 (1) 指名学生读题,并分析表格中提供的信息。 (2) 鼓励学生自主解决(1)、(2)小题。 (3) 通过小组讨论解决第(3)小题,使学生在交流中提出答案的不唯一性。 (4) 提问:你还想和谁去哪里旅游,需要花多少钱?说一说你的消费计划。 3.完成“自主练习”第6题 4.完成“自主练习”第7题 (1) 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理解统计表中的内容:表中给出了五种商品的平均日销售量。 (2) 自主解决第(1)小题。 (3) 解决第(2)小题时,需要引导学生根据9月份的销售量对10月份的销售量进行预测。交流时,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预测的,理由是什么。 (4) 小组内互相提问并解答,小组内无法解决的在班内交流时提出。 5.完成“自主练习”第8题 学生自主完成后班内交流,集体订正。 6. 完成“自主练习”第9题 学生自主完成后,重点交流发现的“凑十法“。 7.课外实践 让学生独立调查并完成统计表的填写,并让学生发现:按同样的速度计算,时间越长,跳的数量就越多,渗透函数思想。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4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年级 主备人 刘心灵执教人 2011-2012学年上学期 课题 第三课时 信息窗二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个性化 修改 5

课型:新授课 本课知识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估算的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估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对估算的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体会估算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估算方法的理解,能体会估算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适当的估算方法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质疑问难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计算器 学具准备:常用文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2008年奥运会的帆船比赛在青岛举行,为了办好奥运会,全青岛人都积极行动起来了,连小同学也不例外,想知道青岛的小同学做了些什么吗?请看大屏幕。(出示情境图) 2.搜集信息。 师:仔细观察情境图,你看到了什么? 3.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为了美化青岛,青岛市政府向全社会发出了倡议书,还免费向市民发放树种呢,人们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植树造林。根据两位小同学的介绍,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奋进小学发了多少包树种?”探究估算的方法。 (1)引入课题。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哪位同学能列式?(223×18) 师:同学们,这是几位数乘法?(板书:三位数乘两位数) 师: 你想用什么方法算223×18? 学生列竖式计算、估算、口算、用计算器算都可以。 师:这些方法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要求奋进小学大约发了多少包树种?应该选用哪种方法算?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估算,好吗? (2)独立探究。 师:下面我们就开动脑筋,先自己想一想、估一估,然后把你的想法跟

6

同桌说一说,准备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 师:哪位同学愿意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算法: ①是把223看作200,把18看作20,200×20=4000,所以223×18≈4000。 ②把223看作220,把18看做20,220×20=4400,所以223×18≈4400。 ③把223看作200,18不变,200×18=3600,所以223×18≈3600。 (4)验证,总结方法师:好了,同学们想到了3种估算的方法,估算的结果分别是4000、4400、3600,奋进小学究竟发了多少包呢? 赶快用计算器算一算。 师:精确的结果是4104包,我们估算的结果都在4104包左右,看来同学们的方法都是合理的。 讨论:这几种估算的方法都是把因数看作什么数来估算的? 师总结:估算的时候,我们可以把两个因数都看作接近的整十、整百数,也可以只把其中的一个因数看作接近的整十、整百数,另一个因数不变。 比较:同学们比一比这两种方法,哪种方法更简便些? 达成共识:都看作整十整百数简便,这样口算起来更快。在估算的时候我们一般都选用这种方法。 (5)估一估: 98×22 317×21 2.解决问题“向阳小学发多少包树种?”,感悟估算的规律。 (1)交流估算方法。 师:下面独立解决“向阳小学大约发了多少包树种?”准备全班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的判断是正确的。根据刚才的判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先自己想想,然后在小组内说说。 发现:把两个因数都看小,估算的结果就少了;一个因数看小,一个因数不变,估算的结果也少了。 追问:如果两个因数都看大,结果会怎样?如果一个因数看大,一个因数不变呢? 三、展示交流,内化提升 1.教材35页第1题。 2.教材35页第3题 3.教材35页第4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年级 主备人 刘心灵执教人 2011-2012学年上学期 课题

第四课时 信息窗三(第一课时) ——三位数乘二位数 7

个性化 修改

课型:新授课 本课知识点: 三位数乘二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体会积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3、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质疑问难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情境图 学具准备:常用文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谈话: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谁来说说笔算的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 今天我们就用学过的方法来解决新的知识,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板书课题) 青岛是奥运的伙伴城市,为了迎接奥运,青岛现在新建了高速公路-东西快速路。从火车站到石老人现在仅需25分钟左右,能节约一半时间。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信息窗3的情境图)为迎奥运,青岛市要新建一条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历时15个月,平均每个月修建213米;二期工程历时12个月,平均每个月修建260米。 根据信息窗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高速公路二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问题怎样解决?如何列式? 学生尝试自己列式解决。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一: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1)师:算式中是三位数乘两位数,你准备如何解决? 教师了解学生做的情况,对少数独立计算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8

(2)全班交流:请学生板演各种解法,这些做法都对吗? ①估算:213≈200 200×15=3000 ②列竖式计算 交流结果:估算是大约值,不是精确值;列竖式计算结果精确,可以用。 (1)板演同学分析竖式的写法,全班同学评价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分析算理,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 (2)运用估算进行检验。 (3)小结方法。对照着竖式,小组内说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是怎样的? 2.解决问题二:高速公路二期工程全长多少米? (1)学生先估一估,再列竖式计算。 (2)学生自主解决,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会有两种竖式: 2 6 0 2 6 0 × 1 2 × 1 2 5 2 0 5 2 2 6 0 2 6 3 1 2 0 3 1 2 0 (3)交流: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想法?你觉得哪种算法更简便? 通过交流比较,学生明确: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数数两个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3)同桌互相说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 三、展示交流,内化提升 教科书38页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年级 主备人 刘心灵执教人 2011-2012学年上学期 课题

第五课时 信息窗三(第二课时) ——三位数乘二位数的练习 9

个性化 修改

课型:练习课 本课知识点: 三位数乘二位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体会积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3、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质疑问难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情境图 学具准备:常用文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巩固认知 1.口算训练 200×3 3×26 6000×20 18×3 2×25 40×200 11×400 70×20 8×18 19×5 50×300 210×40 2.估一估,算一算。 106×27≈ 178×16≈ 206×28≈ 880×40≈ 3. 笔算 148×15 850×17 209×18 (1)因数的位数与积的位数有什么关系? (2)集体订正,209×18与前面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如何解决呢? 二、组织交流,探究新知 1.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 板书竖式。 2 0 9 × 1 8 1 6 7 2 2 0 9 3 7 6 2 2.教师小结:着重解决当乘到0的时候,该如何解决。

10

课型:新授课 本课知识点: 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能用综合算式解决含有两级运算的应用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3、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 4、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解决问题策略的优化能力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质疑问难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情境图 学具准备:常用文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同学们,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青岛开展了许多与奥运有关的活动,(出示课本全民健行活动的图片)如果以后还有这样的活动,你会参加吗? 请同学们再仔细的观察情景图,你都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交流: (1)老爷爷以每分钟70米的速度走了30分钟,又以每分钟60米的速度走了30分钟。 (2)老爷爷参加个人组健行活动,全程为10000米。 (3)小丽一家每分钟走52米,走了47分钟。 (4)小强一家每分钟走50米,已经走了47分钟。 (5)参加家庭组健行活动行程为5000米。 2.刚才咱们同学观察的非常认真,了解了这么多信息,那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数学问题: (1)还要走多远才能走完10000米? (2)小丽一家已经走了多少米?离5000米终点还有多远? (3)小强一家离5000米终点还有多远? (4)现在小强比小丽少走多少米?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现在我们

16

就一个一个来解决吧。 下面我们先来关注一下我们的小伙伴小丽和小强吧,现在小丽比小强少走多少米? (要求;先独立思考,列出算式,然后把你的做法在小组内交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做法。) 全班交流:哪个小组能把你们组讨论的算式交流一下? 师找两种不同算法的同学把算式扮演到黑板上,让学生自己当老师讲解列式的原因,并讲出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50×47=2350米 52×47—50×47 52×47=2444米 =2444—2350 2444—2350=94米 =94(米) 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都积极的参与探索与合作,经过你们自己的努力列出了算式而且对做法表达的非常清楚,真棒!上面这两种列式方法都对,一种是分步算式、一种是综合算式,以后在做题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做。注意在使用综合算式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像上面的综合算式中,有乘法、有减法,要先算乘法后算减法。 哪个同学帮妈妈到超市买过菜?买过什么?怎样买的?(学生交流) 我们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了让学生能亲自实践,组织学生到超市体验,出示学生到超市买菜的录像: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你能从中了解那些信息? 出示:西红柿3千克,每千克4元。 大白菜8千克,每千克2元; 豆角2千克,每千克6元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全班交流) 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以后做题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做。 观察黑板上的两个综合算式,与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在计算时应该按怎样的顺序进行? (学生与同位交流,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师:小结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生进一步巩固。 三、展示交流,内化提升 1.请同学们看书上46页的第一题,(指名板演,全班订正) 2.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球吗?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学校买来了这么多体育用品,看书47页第3题,从表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表格,全班汇报了解到的信息。 根据了解到的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选择一个问题自己进行解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的愉快吗?有哪些收获?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年级 主备人 刘心灵执教人 2011-2012学年上学期 课题

第九课时 信息窗五 ——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第二课时) 17

个性化 修改

课型:练习课 本课知识点: 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能用综合算式解决含有两级运算的应用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3、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 4、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解决问题策略的优化能力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质疑问难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情境图 学具准备:常用文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过不小心把别人的书或文具盒装进自己书包的经历吗?(有)遇到这种情况你是怎样处理的? 生1:把书送到他家。 生2;让他到我家来拿。 生3;第二天换给他。 师:还有其它做法吗? 生;我是这样做的;我们两先通电话,约定同时从家走,在路上碰头。 师:能到前面演示一下吗? 找两个学生到前面演示。(要求;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你能发现哪些信息) 汇报:1、他们是迎面走的 2、他们碰头了 3、他们是同时走的 4、他们走的快慢不一样。 、、、、、、、、 根据学生的汇报,师重点让学生明白“同时”、“相对”、“速度”、“相遇”这几个词的含义。并板书出这几个词。 师;刚才同学们观察的不错,请同学们再观察一下,你从中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18

二、自主探究: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数学问题,老师根据刚才的演示和同学们提的问题,编了一道题,出示: 小华和小玲从自己家里相对走来,小华每分钟走50米,小玲每分钟走40米,走了5分钟。他们两家的路程是多少米? (1)450米(2)400米(3)无法确定(4)500米 同学们想一想,如何解答这个问题? 师;现在出现了不同的选择,下面请不同选择的各方各自说说你们选择的理由,好吗? 生1:用速度×时间,也就是(50+40)×5得出两人5分钟行了450米,所以,两家之间的路程是450米,选(1)。 生2:不对,题目中并没有明确说小华和小玲走了5分钟后相遇,也没说运动的结果,那两人行的路程就不一定是两家之间的路程,所以选(3)。 生3:还有,题中并没有说两人是同时出发,也就是说两人不一定都走了5分钟,因此无法确定两家之间的路程是多少米。 师:到底哪种结果对?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 对,刚才有的同学审题很仔细,大家应该向他们 学习,选答案(1)的同学明白了吗? 那么要使选项(1)成为正确答案,原题要做怎 样的修改? 生:可以把“小华与小玲从自己家里相对走来” 改为“小华和小玲同时从自己家相对走来。” 找两种不同做法的同学板书到黑板上,然后讲一下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50×5=250米 (50+40)×5 40×5=200 米 =90×5 250+200=450 米 =450米 三、巩固练习: 课本47页第4题。同学们认真读题,独立完成。 师:同学们想一想,如果将“5分钟后两人相遇”改为“5分钟后两人还相距50米”,这会是一种什么情景?这时两家之间的路程又该如何列式?(全班交流) 四、课堂总结: 今天学了什么内容?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用了哪几种方法? 师小结:通过练习我们发现,解决问题时,审题一定要注意从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时间及结果等要素中去分析运动物体的行程或两地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年级 主备人 刘心灵执教人 2011-2012学年上学期 课题

第十课时 回顾与整理 19

个性化 修改

课型:复习课 本课知识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 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 2、熟练掌握混合运算的方法和步骤。 3、巧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有关问题,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灵活性。 4、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乐于学数学。 5、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 6、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 回顾、整理本单元知识,使单元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教学难点: 巧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质疑问难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情境图 学具准备:常用文具 教学过程: 一、回忆呈现,查漏补缺 谈话:同学们,这单元我们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先自己回忆一下,你能想起哪些关于“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 学生交流教师有重点的板书: 1、三位数乘两位数德口算、估算、笔算(通过个别题目加以板演、呈现知识) 2、积的变化规律: (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到原数的多少倍,积也扩大(或缩小)到原数的多少倍。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个因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它们的乘积不变。 3、三步混合运算。 二、自主练习,拓展延伸 课本综合练习: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你们还有哪些理解困难的问题吗?可以提出来。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年级 主备人 刘心灵执教人 2011-2012学年上 学期 课题

第十一课时 我学会了吗? 20

个性化 修改

学科 数学 年级四 主备人 潘贞 执教人 2010- 2011学年上学期

课题 信息窗3---管理(第三课时) (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 个性化 修改 一、课型:练习课 二、本课时知识点: 除数是两位数用“四舍”法试商的方法及竖式计算。 除数是两位数用“五入”法试商的方法及竖式计算。 三、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笔算能力,能正确、较熟练地进行笔算。 2、准确的估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商,学会调商,增强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学生进一步了解验算的重要意义,掌握验算的方法,初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 掌握除数是两位数试商的方法及竖式计算。 五、教学难点: 能正确、较熟练地进行除数是两位数的竖式计算。 六、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法、自主探究法、谈话法、练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七、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小黑板。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复习导入 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那这节课同学们就到习题王国里去展示一下身手吧!(板书出示) 1、口算游戏。(自主练习10题) 30÷10 42÷3 120÷40 150÷50 210÷30 60÷4 540÷6 900÷50 360÷30 960÷4 720÷8 360÷60 全班一齐口算集体订正 2、判断对错。(自主练习5题) 下面的商对吗?正确的商是多少? 70 7 40 9 40 5 68)5 4 6 43)3 7 6 39)2 3 2 4 7 6 3 8 7 1 9 5 (二)、解决问题 合作学习 1、计算比拼。(自主练习7题) 162÷39 568÷47 196÷23 490÷16

46

80÷18 762÷29 472÷23 176÷11 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计算在课堂练习本上,最后集体订正。 想一想: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可能是几位数? 2、计算并验算。 (自主练习13题) 96÷32 310÷62 87÷29 240÷48 117÷13 568÷71 108÷12 224÷28 (三)、巩固练习 拓展应用 1、野营:报名的三年级有134人,四年级有118人。每18人需要一口锅。(自主练习8题) ⑴、需要准备多少口锅? ⑵、三、四年级各需要多少顶帐篷? (练习时,应指导学生看清图意,找准数量关系,再解答) 2、下面是几位手工编织者编织拖鞋的情况。请将表格填完整。(自主练习9题) 李芳 赵敏 张林 李梅 范青 工作总量(双) 128 145 141 306 112 工作时间(天) 32 29 47 51 28 工作效率(双/天) (这是一道巩固常见数量关系的题,练习时,先引导学生先说一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的含义,待了解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后,再计算填表) 3、先生用820元买了20箱饲料。上网后发现,该产品从厂家直接购货,每箱32元。他一共多花了多少钱?(自主练习11题) 4、心脏的跳动很有规律。一般情况下,婴儿每分钟跳动140次;幼儿每分钟98次,;成年人每分钟72次。心脏每跳动一次就排出大量血液。正常情况下,一个白天(12小时)大约可排出420万毫升的血液。(自主练习12题) ⑴、婴儿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约是成年人的多少倍? ⑵、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通过一些练习,除法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希望继续努力。

47

学科 数学 年级四 主备人 潘贞 执教人 2010- 2011学年上学期

课题 信息窗4---丰收(第一课时) (除数是不接近整十数的笔算) 个性化 修改 一、课型:新授课 二、本课时知识点: 除数是不接近整十数的笔算。 三、教学目标: 1、掌握除数不是整十数对的除法的试商方法,能教熟练的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2、掌握除法中常见的数量关系。 3、培养归纳、综合概括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重点:熟练地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五、教学难点: 难点:除数是不接近整十数的除法的试商方法。 六、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法、自主探究法、谈话法、练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七、教具准备: 情境图、小黑板。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观察情景图,提出问题 某村2003年几种农作物产量情况 农作物名称 数量(公顷) 花生 24 大豆 36 红薯 31 土豆 18 1、平均每公顷花生的产量是多少吨? 2、平均每公顷大豆的总产量是多少吨? 总产量(吨) 120 108 899 378 (二)、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 除数是不接近整十数的试商方法 问题一:平均每公顷花生的产量是多少吨? 1、理解题意 由“单产量×数量=总产量”这一关系可推出: (1)总产量÷数量=单产量 (2)总产量÷单产量=数量 所以列式为120÷24= (吨) 2、探索120÷24的试商方法 方法一:估算

48

120÷24≈6 120÷20=6 方法二:口算 因为120和24数字比较小,直接利用口算就能想到 24×(5)=120 所以120÷24=5 方法三:运用“四舍”法把24看成20试商。 6 5 24 120 24 120 144 120 方法四:利用一位数乘法,把24看作25试商。直接用乘法 25×5=25 想商,一次就确定商。 问题二:平均每公顷大豆的总产量是多少吨? 1、理解题意 根据“总产量÷单产量=数量”也用除法计算, 列式为108÷36= (吨) 2、探究试商方法 方法一:运用“五入”法把36看做40试商 方法二:把36看做35试商 (三)、巩固练习 拓展应用 1、自主练习1 出示题目,明确题目要求。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上黑板计算。 全班交流,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2. 自主练习2 这是一道数学计算与人体知识相结合的练习题,让学生弄清楚是以“亿”作单位,让学生独立解答。 集体交流,让学生充分体会15亿和7亿是多大的数目,感知骨髓的巨大作用。 3、自主练习3 根据试商情况,快速找出准确的商。 4、自主练习7 这是一道走进生活的题目 谈话: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让你解决哪些问题? 让学习读出信息,独立解答两个问题。 全班交流。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五)布臵作业 笔算。 450÷18= 864÷36= 633÷21=

49

学科 数学 年级四 主备人 潘贞 执教人 2010- 2011学年上学期

课题 信息窗4---丰收(第二课时) (除数是两位数的估算) 个性化 修改 一、课型:新授课 二、本课时知识点: 除数是两位数的估算。 三、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解决实际问题,能比较熟练的估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2、在探索中进一步感受估算的作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重点:估算的步骤。 五、教学难点: 难点:确定省略哪一位后面的尾数。 六、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法、自主探究法、谈话法、练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七、教具准备: 情境图、小黑板。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观察情景图,提出问题 某村2003年几种农作物产量情况 农作物名称 数量(公顷) 总产量(吨) 花生 24 120 大豆 36 108 红薯 31 899 土豆 18 378 1、平均每公顷花生的产量是多少吨? 2、平均每公顷大豆的总产量是多少吨? 3、估计一下,平均每公顷红薯与土豆的产量,哪种高? 谈话:前两个问题我们已经解决了,这节课我们解决第三个问题。 (二)、合作探究 解决问题 教学: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估算方法 (一)问题导入: 根据信息图所提示的信息估计一下,平均每公顷红薯与土豆的产量,哪种高? 1、理解题意 根据“单产量×数量=总产量”这一关系分别列式求出各自的单产

50

4、自主练习第7题,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独立思考。先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践踏草坪的原因,同时要对学生进行绿色环保教育——爱护花草。 四、回顾整理,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思考,回顾学习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感受。 板书设计: 1、 两点间的距离 2、两点间线段最短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垂直线段最短, 它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31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年级 主备人 李正祥 执教人 10 - 11学年 上学期 个性化 课题 我学会了吗 修改 课型:复习课 复习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本单元知识点——线段、射线、直线,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等知识的理解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复习重点、难点: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教具:直尺 三角板 课件 课时:一课时 复习过程: 活动一 上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知识并汇报 活动二 练习: 1:你能说出下面每组的两条直线之间是什么关系吗 2、在下面的字母中找出互相平行或互相垂直的线段。 E F H K L N Z 3、 经过A点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A 4、经过A点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A 5、选择题 ①把5厘米长的线段向两端各延长10米,得到的是一条( )。 A.直线 B.线段 C.射线 ②.手电筒射出的光线,可以看成()。 A.直线 B.线段 C.射线 ③组成一个角的两条边是()。 A.直线 B.线段 C.射线 ④两条相互平行的直线之间,能画()垂线。 A.1条 B.无数条 活动三: “我学会了吗?”学生自己看图,理解题意, 你能接着完成这幅画吗? 图中的哪些线可以看作线段和射线? 哪两条线是互相平行的?哪两条线是互相垂直的?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32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 主备人 潘贞 执教人 2010-2011学年 上 学期

课题 第五单元、农田里的数学 (单元备课)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个性化 修改 一、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笔算除法,商不变的性质,除法中常见的数量关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5~97页。 2、本单元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简单口算、笔算,一位数乘多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乘法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学习,为后面学习四则运算和小数除法打下基础。为了让学生对社会有更多的了解,本单元教材选取了农业生产和现代科技的素材来研究除法计算。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还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 3、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口算和笔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笔算除法的试商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能比较熟练的估算、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性质;初步掌握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 2、在探索除法算理算法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3、经理探索用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进热爱生活的情感,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 信息窗1 2课时 信息窗2 2课时 信息窗3 3课时 信息窗4 3课时 信息窗5 2课时 回顾整理 1课时 拓展平台 1课时 综合应用 1课时 共计15课时

33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 主备人 潘贞 执教人 2010-2011学年上学期

课题 信息窗1---耕地(第一课时) (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一、课型:新授课 二、本课时知识点: 个性化 修改 1.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口算。 2. 学习三位数(几十几百)除以一位数商是三位数的口算。 三、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方法;能比较熟练的口算。 2、在探索除法算理算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探索的习惯,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五、教学难点: 计算时要“退位”。 六、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法、自主探究法、引导法、动手操作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七、教具准备: 情境图(图片)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口算 18÷6 100÷5 183÷3 35÷7 50÷5 100÷4 238÷7 129÷3 (2)简单说一说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二)、探索新知 合作学习 1.出示信息窗1 从古到今,农民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耕作方式 每小时耕地面积(平方米) 人力 6 耕牛 60 手扶拖拉机 96 四轮拖拉机 540 2.观察,你从中发现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手扶拖拉机平均每小时耕地面积是人力的多少倍? 四轮拖拉机平均每小时耕地面积相当于耕牛的多少倍? 四轮拖拉机平均每小时耕地面积相当于人力的多少倍?

34

3.引导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独立列出算式并思考算法, 教师板书算式96÷6 540÷6 540÷60 4.这些算式你们都会算么?想一想,应该怎么计算96÷6? (学生独立计算,小组内交流。) 学生计算并说出自己的方法,对于不同的方法要给与肯定。 如: (1)9个十除以6得1个十,余3个十,3个十加6得36,36除以6得6,10加6得16 (2)60÷6=10 36÷6=6 10﹢6=16 (3)有的学生可能用想竖式的方法。 师生共同总结方法,说一说。 5.出示小电脑问题:你会口算960÷6吗? ①学生口算,并说出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②师生共同总结方法。 (三)、巩固练习 拓展应用 自主练习 1.书p66的自主练习第一题:口算 学生口算完后,对比找规律,比较上下两排的算式,你发现口算方法有什么规律? 2.书p66的自主练习第二题:填表 学生口算,小组内交流。 3.书p67的自主练习第三题:口算 小组交流:买哪箱橙子更合算?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和我们以前学习的不同的是,今天的口算都需要“退位”,在信息窗我们自己提出的问题中,540÷60这个算式还没有解决,是我们下节课学习的内容。 九、板书设计: 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 手扶拖拉机平均每小时耕地面积是人力的多少倍? 96÷6=16 四轮拖拉机平均每小时耕地面积相当于人力的多少倍? 540÷6=90 四轮拖拉机平均每小时耕地面积相当于耕牛的多少倍? 540÷60=? 960÷6= 160

3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6s9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