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大作业地域文化--苏南文化

更新时间:2024-05-04 02:5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附件

江苏开放大学 形成性考核作业

学 号 2016100400056 姓 名 孙亚

课程代码 020110

课程名称 地域文化

评阅教师 赵朦

第 二 次任务 共 四 次任务

江苏开放大学

1

第二单元 苏南文化考核题

得 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苏南文化指以古吴地苏锡常__吴___文化为基础,宁镇__金陵___文化为补充的地域文化。

2.公元前472年,越相范蠡在今南京城南古长干里筑_城于古长干里_,此为南京建城之始。

3.无锡人称__梁溪____河为母亲河,久而久之河名成了无锡的别称。 4.隋开皇十五年(591年)置润州,因城东有___润浦____渡口而得名。 5.刘勰所著的《 文心雕龙 》是中国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

6.镇江地区的__南朝_____陵墓石刻距今已1700多年,数量之多、形制之大、雕刻之精美、保存之完好,均为全国罕见。

7.苏州市水域占总面积的__42.5%____,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是著名的江南水乡。 8.昆曲发源于__江苏太仓码头____,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

9.无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___商朝____末年。 10.常州的__盛宣怀____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和“中国商父”。

11.世界名曲《二泉映月》作者瞎子___阿炳___和南鼓王___朱勤甫___等是道教音乐的杰出代表。

12.张公洞,相传汉代__张道陵____曾在此修道,唐代______曾在此隐居,故名。 13.扬中市,因位于__长江_____中下游的江中而得名。

14.提出师法唐宋,“文从字顺”文学主张的_ _唐顺之_____,与___归有光____、王慎中并称嘉靖三大家。

15.三星村遗址位于__金坛_____区朱林镇西岗三星村,相当于长江下游地区崧泽文化早期到__马家浜_____文化中晚期。 得 分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2

1.六朝古都

南京早在我国唐宋以前就称“六朝古都”。所谓“六朝”是指:

南京早在我国唐宋以前就称“六朝古都”。所谓“六朝”是指:(1)三国吴。孙权称王,定都建业(今南京)。(2)东晋。公元317年,逃亡江南的西晋皇族司马睿被拥戴在建康(今南京)当皇帝,建立东晋政权。(3)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均定都建康(今南京)。故南京史称“六朝古都”。

2.南京白局

南京白局是南京地区的古老曲种,元曲曲牌中的“南京调”是白局的古腔本调,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形成于元朝末期的云锦织机房,盛衰随着南京织锦业的发展变化而起落,是一种极具浓郁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说的是最正宗的城南老南京话,唱的是明清俗曲和江南民调,揉进了南京秦淮歌妓弹唱的曲调,因其曲种收调众多,唱腔丰富多彩,所以又有“百曲”之称。

3.镇江锅盖面

锅盖面,中国十大名面之一,也称镇江小刀面,被誉为“江南的天下第一面”,是江苏省镇江市地方特色传统美食。

锅盖面用的面条是“跳面”。所谓“跳面”,就是把和揉成的面放在案板上,由操作人员坐在竹杠一端,另一端固定在案板上,既上下颠跳,又似舞蹈,似杂技,反复挤压成薄薄的面皮,用刀切成面条。

做法通常是:将面粉揉好后擀成薄片,再用刀细切,与锅盖一起下锅煮熟,捞起放入调好佐料的碗里即可。

特点是软硬恰当,面的柔韧性好,老少咸宜。

4.苏绣

苏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是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其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无锡、常州等地。刺绣与养蚕,缫丝分不开,所以刺绣,又称丝绣。清代确立了“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为中国四大名绣。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 得 分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无锡文化的特征。

答:1、一脉相承的吴文化特征。彭祖墩、阖闾城、鸿山三大遗址发现,在考古学上无可争议地证明无锡是吴文化发祥地的论说。三大遗址分别为新石器时期、春秋时期、春秋战国吴

3

越时期,印证了无锡文化发展史的一脉相承,由刚及柔,刚柔并济和吸纳、包容、开放、适时顺变的文化特征。 2、工商文化成为近代无锡城市的主流文化。无锡民族工商业实业家的成功范例与民间“趋利”价值观的相互影响、大上海的文化经济辐射等造就了无锡的“工商文化”。无锡是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和乡镇企业的重要发源地,留存工业遗产繁多,是国内工业遗产富集的重点城市之一。 3、水文化赋予无锡人以灵性。山、湖、河、城浑然一体的自然景观与几千年的文化内涵相互融合,山清水秀之灵气,人与自然的和谐,形成了无锡人推崇自然、保持朴素的审美情趣,陶铸了无锡文化精明、细致、缜密的人文特征。 4、无锡使用的语言属于吴方言。

2.简述常州文化的特征。

答:1、历史厚重,崇尚创造。常州地方文化源远流长,溧阳上黄镇水母山发现的“中华曙猿”,成为探索人类祖先发祥地之一的第一手实物资料。分属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圩墩、寺墩、新岗、三星村等新石器时期的遗址是常州悠久历史的明证。常州人崇尚创造,在学术、文学、书画、戏曲、教育、科技、医学、园林等方面独辟蹊径,形成了有自己传统特色而又处于先进水平的丰富成果。 2、重文兴教,人文荟萃。常州经济发达,文化灿烂,有“文教被于吴、吴尤盛于延陵”的盛誉。常州儒风蔚然,人文荟萃,大批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史学家、实业家从这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同时也形成了一批以诗礼传家的书香门第和名门望族。 3、兼容并蓄,经世致用。常州优越的地理区位,易得风气之先,形成了广泛交流的开放性格局。常州历代人才辈出,有常州词派,常州学派,常州画派,孟河医派等诸多开创先河的创举。经世致用则成为常州文人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人生信念。形成了善汲纳、务实效、争一流、重信诺的优秀人文精神。 4、常州使用的语言属于吴方言。 得 分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南京文化的特征。

答:一是凝重的历史沧桑感。南京先后有过金陵、秣陵、建业、建邺、建康、丹阳、归化、白下、上元、江宁、集庆、应天、南京、天京等几十个名称,这在中外历史上是极为少见的。 二是文脉相承的龙凤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龙凤又变异为皇权的象征。作为十朝都会的南京,深受皇权文化的影响,也表达了人们对南京的繁荣昌盛,对和平、团圆、幸

4

福、美满生活的寄托和憧憬。这在龙蟠路、双龙街、丹凤街、凤凰街、凤凰台、凤游寺、仪凤门等地名中得到了充分展示。 三是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在南京历史上,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都很繁荣。栖霞山、祖堂山、唱经楼、清凉山、鸡鸣寺、观音阁、承恩寺、五台山、西善桥、东善桥、三茅宫、蒋王庙、北极阁、洞神观、静海寺、天妃宫、礼拜寺巷、天堂街等地名留下了辉煌的宗教遗迹。 四是“唯才是举”的科举文化。在中国实行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在南京的地名中留下了永久的记录。例如成贤街、夫子庙、贡院、四牌楼、三牌楼、沈举人巷、朱状元巷、秦状元巷、上江考棚、下江考棚、状元境、三元巷、文德桥、文昌巷等。 五是浓郁的古商业文化气息。城市经济的兴盛,形成了城市工商业者、农户、士子、官宦、艺人和流动性商贩等多层的复合群体。颜料坊、红花地、踹布坊、估衣廊、纱帽巷、木屐巷、评事街(原名皮市街)、油坊巷、糖坊桥、胭脂巷、闺奁营、黑簪巷、宰猪巷、鸡鹅巷、冬瓜市、菱角市、鱼市街、铜作坊、瓦匠营、木匠营、箍桶巷等地名就是明证。 六是朱门豪宅的士族文化和异彩纷呈的平民文化。如周处街、谢公祠巷、王府巷(皇甫巷)、汉府街、常府街、程阁老巷等显示了士族文化的特征。桃叶渡、莫愁湖、螺丝桥、胭脂井、大中桥、点将台、逸仙桥、中山门、蕃人河、三步两桥、斗鸡闸、虫人街、劳劳亭、狗耳巷、破布营等,彰显了平民文化的特征。

2.试述苏州文化的特征。

答:1、厚重辉煌的吴文化底蕴。苏州是吴文化的发祥地,查山、崧泽等地遗址下层出土的文物距今已有5900多年;苏州建城已有2500多年历史。苏州价值取向多元的传统,容许和鼓励“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园林、丝绸、服装、刺绣、灯彩、木刻、盆景、绘画、医药等方面均获得较高的成就。 2、海纳百川的水文化特征。苏州濒临长江和太湖,浩瀚的长江和太湖水,碧波万顷,浩浩荡荡,成为苏州文化的发生和发展之流。水是柔和的,但能克刚。苏州人以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广阔胸襟容纳各个方面的各种事物,呈现出新旧杂糅的文化景观。刚柔相济,包容开放,精细雅致成为苏州城市精神的丰富内涵。 3、崇文、仁爱的传统。“状元群”、“院士群”人文现象的出现,说明苏州具有滋养和吸引智者的优越山水环境与发达的经济条件,也反映了苏州人积极进取、永不满足的心态。苏州人怀着克己仁爱之心,最先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响亮口号。 4、秀外慧中,精细雅致。苏州城市建设的特点之一是“网状”。从苏州园林秀

5

丽典雅的造境,可以看到水乡泽国的地理环境对苏州人的影响。秀慧、细腻、雅致是苏州城市精神最富特色和最具深刻意蕴的概括。 5、苏州使用的语言属于吴方言。

完成日期:2017年 5 月 8 日 得分:

评阅时间:2017年 月

课程名称:江苏地域文化 评语:

第 二 次任务

6

丽典雅的造境,可以看到水乡泽国的地理环境对苏州人的影响。秀慧、细腻、雅致是苏州城市精神最富特色和最具深刻意蕴的概括。 5、苏州使用的语言属于吴方言。

完成日期:2017年 5 月 8 日 得分:

评阅时间:2017年 月

课程名称:江苏地域文化 评语:

第 二 次任务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bi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