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h-bzsza农学《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更新时间:2024-05-26 05:2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 .~

① 我们‖打〈败〉了敌人。 ②我们‖〔把敌人〕打〈败〉了。

《作物栽培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S1011101 适用专业:适用于农学专业 课程性质:专业课 开课学期:第六学期 总 学 时:116学时

教学时数:理论课学时数100学时,实验课学时16学时,实践课学时120学时

一、编写说明

1、 课程简介

本课程为农学门类农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主要讲授作物栽培学总论,着重作物栽培的理论基础,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环境的关系,进行合理调控,制定高产、优质、低耗的栽培技术体系。各论主要以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规律及其环境的关系,突出重点兼顾全面。课堂采用启发式,重点讲授教材的要点、重点和难点,并介绍作物栽培的最新科技动向。要求学生掌握主要作物高产栽培的理论基础与技术,即掌握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土壤等自然资源和所投入的生产资料,获取作物最优品质、最佳产量和最高效益的栽培理论与技术。

2、 地位和任务

作物栽培学是农学门类农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它的任务,是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与技术,阐明各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客观规律及其与生活条件的相互关系,综合研究农作物的栽培理论和技术措施,实现在作物高产、稳产、优质、低成本的目的。

3、 总体要求

通过该课程学习,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作物的器官建成,产量、品质形成的基本规律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及农艺措施的原理、效应等理论,初步具备制订大面积作物生产的技术措施,进行实际技术指导和从事作物栽培科学研究的能力。

本课程还设有实验课和田间教学实践课,以加深理解学习实验技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丰富实践经验,为农业生产服务。

4、 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要求在修完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农业化学、土壤学、遗传学、育种学、耕作学等课程后开设此课程。

5、 修订的依据

本大纲修订主要依据2003年制定的本科生教学计划进行。

二、教学大纲内容

第一章 作物栽培学总论

1、教学目的:总论详细阐述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营养特性、产量与品质的形成过程,作物栽培与农业生态系统的关系,目的使学生了解“作物—环境—措施”三者的辨证关系,全面了解作物栽培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科学。

2、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作物的起源及分类及我国种植业分区 一、作物的概念

二、作物的起源和起源中心 三、作物分类

四、我国种植业分区

第二节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方法 一、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二、作物栽培研究法 第三节 作物生长发育 一、作物的生长发育 二、作物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三、作物生育的一般进程和器官同伸关系 第四节 作物群体及其结构 一、作物群体

二、作物群体的层次结构与光能利用 三、作物群体结构及物质生产的影响因素 第五节 作物的产量和产量潜力 一、作物的产量及产量的形成 二、产量形成的生理机理 三、作物的产量潜力

第六节 作物产品的品质及形成 一、作物产品的品质

二、影响作物产品品质的因素 三、提高作物产品品质的途径

3、 本章的基本要求:

明确本章各节内容中涉及的基本概念;了解作物的起源、分类、分布和我国的种植业分区及作物栽培学的一般研究方法;掌握作物生长发育、群体发展动态、产量和品质的形成及其与环境条件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认识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的机理、作物的产量潜力、障碍产量的品质提高的因素及提高产量和品质的途径。

4、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本章的教学了重点是: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作物群体结构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和影响作物群体物质生产因素;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形成规律及提高产量和品质的途径。

(2)教学难点

本章的教学难点是:作物生育的一般进程和器官同伸关系;作物群体的层次结构与光能利用;产量形成的生理机理。

5、 自学指导:参考文书:郑培尧 杨守仁 作物栽培学概论

沈秀英 董钻 作物栽培学总论 于立河 李金峰等 粮食作物栽培学

第二章 小麦栽培

1、 教学目的: 通过对春小麦植物解剖学、生长发育的生物学基础和栽培生理学基础的重点讲解为学生掌握春小麦现代化栽培技术铺建良好的平台,通过主要栽培组件的精要讲解为学生以后的科学研究、技术指导和推广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2、 教学内容: 绪论 一、起源 二、进化

三、小麦的分布情况 四、栽培区划

第一节 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一、小麦的一生

二、小麦的感温性和感光性 三、种子构成及萌发出苗 四、小麦的根系 五、分蘖与成穗 六、小麦的茎 七、小麦的叶 八、结实器官的形成 九、开花与结实

第二节 小麦的品种与利用 一、春小麦生产的气候生态条件 二、黑龙江省小麦生态类型种类 三、小麦生态类型与光温反应型的关系 第三节 几项主要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一、合理轮作是小麦高产前提 二、提高整地质量是小麦高产的基础 三、 科学施肥是小麦高产的关键 四、合理密植是小麦高产的保证 第四节 小麦品质

一、小麦籽粒品质及提高品质的意义 二、 栽培技术与小麦品质

3、 本章的基本要求:

要学生掌握春小麦的植物解剖学基础,对于小麦的各个器官的形态特征和生长动态有所掌握,为以后学习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春小麦的生长发育特性和栽培技术的生理学基础较好的掌握,只有对生长的原理精通的掌握才可能有的放矢的进行栽培组件的设计和生长的人工调控;最后介绍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的各个组件以及生长生产因素的分析方法和基本的调控手段。

4、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重要集中在三个部分:第一,小麦的植物解剖学基础;第二,小麦生长的生物学规律和栽培的生理学基础;第三,春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的主要组件。

5、 自学指导:自学参考书:

[1] 星川清等. 栽培植物的起源与传播.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2] 余松烈. 山东小麦.农业出版社,1990

[3] 王缨、戚昌瀚. 作物栽培学通论.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 [4] 杨守仁、郑丕尧. 作物栽培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1989

[5] 山东农业大学主编. 作物栽陪学(北方本,上册).农业出版社,1980 [6] 王树安等. 作物栽培各论(北方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第三章 水稻栽培

第一节 绪论(概述)

1、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水稻生产概况;水稻植株体形成过程、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水稻在国民生产中的地位以及国内外水稻生产概况;水稻在我国及我省的发展前景。 2、教学内容:

一、 水稻生产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

1、 水稻种植面积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位置; 2、 水稻是高产稳产的细粮作物 3、 水稻生产副产品用途极广;

4、 稻田养殖等对人们生活改善很重要; 二、 种稻条件与水稻的生产潜力

1、 水分条件 2、 温度条件 3、 水稻的生产潜力 三、 国内外水稻生产概况 (一) 世界水稻生产概况 (二) 中国水稻生产概况

1、种稻历史悠久 2、 种植区域辽阔 3、 品种繁多 4、 经验丰富

(三)黑龙江省及黑龙江垦区水稻生产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水稻是高产稳产的细粮作物 2、种稻条件 3、水稻的生产潜力 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 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

6、自学指导:我国水稻种植区域的划分情况及其区域特点 第二节 栽培稻的分类

1、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栽培稻的类型划分及划分标准。 2、教学内容:

一、 栽培稻的祖先与起源地

1、 栽培稻在植物学分类上的地位;

2、 亚洲栽培稻与非洲栽培稻的区别及起源地;

3、 普通栽培稻的祖先与起源地,普通栽培稻与野生稻的关系; 二、 普通栽培稻的类型划分与划分依据

1、 籼稻与粳稻; 2、 早、中、晚稻群;

3、 水稻、陆稻、深水稻、浮水稻; 4、 粘稻、糯稻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栽培稻与野生稻的关系;

2、栽培稻(普通栽培稻)的类型划分与划分依据;

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 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

6、自学指导:栽培稻的各类型间的区别与联系

第三节 水稻的生长发育

1、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水稻生长发育的相关概念与内涵; 2、教学内容:

一、水稻的生育期与生育时期 1、水稻生育期

2、水稻生育时期

二、水稻的温光反应特性及其应用; 三、 水稻生长发育类型;

四、 水稻的生长发育特点;(补充内容)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水稻的生育期概念; 2、 水稻三性及其应用;

3、 水稻三种生长发育类型的区别与联系; 4、 水稻生长发育特点;

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 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

6、自学指导:水稻生育时期的不同划分方式

第四节 稻的器官建成

1、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水稻的器官建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以期为栽培技术的实施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理论依据; 2、教学内容:

一、 种子萌动和幼苗生长;

1、 种子萌动的过程和条件; 2、 幼苗生长的特点和条件; 二、 叶的生长;

1、 叶的形态结构; 2、 叶的生长发育规律; 3、 叶的功能;

4、 叶片长、宽、寿命与叶态; 5、 叶生长与发育的条件; 三、 分蘖的生长;

1、 何为分蘖;

2、 分蘖生长发育规律; 3、 田间群体茎数动态; 4、 有效分蘖与无效分蘖; 5、 分蘖发生的条件; 四、 根的生长;

1、 根的种类; 2、 根的发生规律;

3、 影响根系生长与发育的条件; 4、 黑根及其防治; 五、 茎的生长;

1、 茎的结构;

2、 茎的分化发生规律; 3、 茎的生长与倒伏; 六、 穗的生长;

1、 穗的结构; 2、 穗分化发育规律; 3、 外部形态鉴定;

4、 幼穗分化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七、 抽穗、开花、灌浆、结实;

1、 水稻抽穗、开花;

2、 水稻灌浆、结实; 3、 水稻成熟过程; 4、 灌浆结实与环境条件; 5、 水稻空秕率的形成与防治;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水稻幼苗生长的特点;

2、 水稻叶的功能及叶的生长发育规律;

3、 分蘖发生规律、田间群体茎数动态及有效分蘖的判断; 4、 黑根及其防治; 5、 茎的发生规律与倒伏; 6、 幼穗分化的外部形态鉴定; 7、 影响水稻灌浆结实的因素; 8、 导致空秕粒形成的原因及预防; 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 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

6、自学指导:水稻的生长发育与器官建成 第五节 水稻的产量与产量构成

1、教学目的:通过讲解水稻产量类型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为水稻高产、优质、高效益生产技术体系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撑。 2、教学内容:

一、 水稻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 二、 水稻的产量构成与产量构成因素; 三、 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

3、教学重点与难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 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 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 6、自学指导:水稻产量形成

第六节 水稻的施肥与灌溉技术

1、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水稻的吸肥规律及水分需求规律,为合理施肥、合理灌溉提供理论依据; 2、教学内容:

一、 水稻需肥规律及施肥技术 二、 水稻需水规律及灌溉技术 3、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水稻需肥规律; 2、 水稻需水规律; 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 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

6、自学指导:水稻的施肥技术与灌溉技术; 第七节 水稻旱育稀植技术

1、教学目的:通过讲解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及生产力分析,为小麦高产优质高效生产的技术体系的创建找到切入点。 2、教学内容:

一、苗床制作,建设规范化秧田; 二、种子处理与准备; 三、秧田管理; 四、移栽技术;

五、本田管理(水、肥、植保技术)

3、教学重点与难点:1、水稻苗床管理;2、水稻本田管理; 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 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 6、自学指导:水稻栽培技术

第四章 玉米栽培

1、教学目的:介绍玉米在国民经济和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作用,玉米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掌握玉米科学施肥方法和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 述

一、玉米生产的基本情况。 二、玉米在国民经济重点地位 三、玉米的分布与区划 第二节 玉米的生长和发育 一、玉米的生长发育阶段 二、玉米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三、玉米的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环境条件 第三节 玉米器官形态特征与生理功能 一、根系 二、茎 三、叶 四、花 五、种子

第四节 玉米雌雄穗的分化过程 一、雄穗的分化过程 二、雌穗的分化过程 第五节 玉米的类型

一、根据籽粒的形体和结构划分 二、根据生育期划分

三、根据株高、籽粒颜色、用途划分 第六节 玉米生长的土壤基础 一、玉米丰产的土壤条件 二、深耕、改土的作用与方法 三、玉米整地技术

第七节 玉米的矿质营养与施肥 一、玉米合理施肥的生理基础

二、玉米一生对各种养分的需求规律 三、施肥量的确定 四、施肥技术 第八节 灌溉与排水 一、玉米对水分的需求 二、玉米的灌溉 三、玉米的排水

第九节 合理密植与种植方式 一、密度的确定

二、合理密植的生育指标 三、合理密植的幅度 四、合理密度的计算 五、合理密度与种植方式 第十节 播种、田间管理与收获 一、玉米的播种 二、田间管理 三、收获

3、本章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玉米的栽培生理基础,因地制宜地指定玉米栽培的生产措施。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掌握玉米在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的生长发育特性、对环境条件的基本要求以及为满足其基本要求而采取的栽培措施。难点是各项栽培措施的生理依据。

5、自学指导:优质专用玉米的品质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参考书:

于振文 主编 作物栽培学各论 中国农业出版社 北京 2003年4月 胡昌浩 主编 玉米栽培生理 中国农业出版社 北京1995年5月 赵可夫 编 玉米生理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济南 1982年2月

第五章 大豆栽培 第五章 大豆栽培

1、教学目的:

了解大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意义,大豆的起源。掌握大豆形态解剖特征,大豆个体发育与产量形成机理。了解大豆对环境条件的要求,掌握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大豆的形态解剖特征及类型 第三节 大豆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 第四节 大豆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第五节 大豆产量限制因素 第六节 大豆的栽培技术

第七节 东北地区推广的大豆栽培模式 第八节 夏大豆的生育特点和栽培要点

3、本章的基本要求:

了解大豆产量形成形成机理,辨证对待不同形式的高产栽培技术。理解大豆产量的限制因素,掌握适用与不同地区的大豆高产栽培技术,为现实生产服务。

4、教学重点与难点: ①根瘤菌形成过程和固氮机理

②大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大豆群体生物产量的积累过程。 ③环境条件对大豆生产影响。 ④大豆产量的限制因素。 ⑤大豆高产关键技术。

5、自学指导: [1] 王树安等. 作物栽培各论(北方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2]任德华等,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 [3]张瑞忠等,大豆高产栽培技术,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4]董钻,大豆产量生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三、教学时数的分配

授课内容及学时分配表

章 节 第一章 授课内容 栽培学总论 作物的起源及分类及我国种植理论课周数 理论课时数 实验课时数 总课时数 4 20 3 21 第一节 业分区 4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实验一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四章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方法 作物生长发育 作物群体及其结构 作物的产量和产量潜力 作物产品的品质及形成 作物冦层分析 小麦栽培 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 小麦的品种与利用 几项主要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小麦品质 水稻栽培 绪论(概论) 栽培稻的分类 稻的生长发育 稻的器官建成 水稻的产量与产量构成 水稻的需水与需肥规律 旱育稀植栽培技术 玉米栽培 概述 4 4 2 2 4 4 20 12 2 4 2 22 3 2 2 9 1 1 3 3 4 2 2 2 2 4 24 24 24 4 20 2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第十节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玉米的生长和发育 玉米器官形态特征与生理功能 玉米雌雄穗的分化过程 玉米的类型 玉米生长的土壤基础 玉米的矿质营养与施肥 灌溉与排水 合理密植与种植方式 播种、田间管理与收获 大豆栽培 概述 大豆的形态解剖特征及类型 大豆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 大豆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大豆产量限制因素 大豆的高产栽培技术 东北地区推广的大豆栽培模式 夏大豆的生育特点和栽培要点 4 2 6 0.5 0.5 1 2 2 2 2 20 2 4 4 2 2 3 2 1 4 24 实验课内容与学时分配

序号 实 验 内 容 实 验 目 的 认识禾谷类作物的共同形态01 禾谷类作物形态观察 特征,了解及掌握一、二禾谷类作物的划分特点。 02 03 04 05 水稻幼苗秧苗素质考察 小麦 小麦 玉米形态特征及类型的识别和生产效了解水稻幼苗生长发育中应注意的形态指标与壮苗标准 熟悉玉米各部分的形态特征; 2 2 2 2 2 学时 周次

能分析 了解玉米主要亚种的果穗和籽粒的特征; 熟悉并掌握分析玉米籽粒产量的方法。 了解植物种子脂肪含量的测06 作物种子脂肪含量的测定 定方法,进一步明确不同类型作物种子脂肪含量的差异。 2 07 大豆春播出苗质量的调查 了解大豆春播技术以及质量检验方法 4

实习内容与安排

序号 实 习 名 称 实 习 内 容 整地、施肥、种子准01 旱田作物播种技术 备,生育期的确定,播种方法 水稻苗床规范化制作02 水稻育苗前准备 与水稻育苗前种子处理 育苗期间的几个关键03 水稻育苗期间管理 时期的掌握与管理措施 了解水稻育苗前需做的准备工作,为育壮苗打基础 掌握育苗的几个关键时期,并抓住各期的管理重点,采取相应措施达到育壮苗目的 将理论上的分蘖生长规律应用于实践,与田间管理措施等具体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 掌握水稻幼穗分化过程水稻幼穗分化过程与05 水稻长穗期田间管理 外部形态的联系及田间管理措施 与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了解其田间鉴定方法,以便更有效的实施栽培措施 水稻灌浆成熟过程生06 水稻结实期田间管理 长发育规律及田间管理措施 了解此期间对产量形成的重要性,并初步掌握此期的田间管理内容 2 2 2 4 4 实践教学目的 掌握主要农作物的播种技术要点 20 学时 周次 水稻分蘖期生长发育04 水稻分蘖期水肥管理 规律应用及水肥管理措施

初步掌握水稻理论测产07 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调查 水稻理论产量与实测产量的估算及各产量与实测产的要求与内容,了解水稻产量形成过程关系 08 09 主要农作物的形态识别及田间管理 中耕作物的田间管理 作物器官的形态特征及生理特性 定苗、除草、中耕及水肥管理 了解并掌握作物 的特征及与栽培管理的关系 掌握不同作物田间管理的主要技术环节 20 20 6 构成因素的调查方法 与水稻生长发育各时期 叶龄、叶龄指数调查、通过对各个指标的调10 作物生育过程调查 作物产量测定与产品品质测定 植株形态调查、生育时期调查 11 产量构成因素分析,田间测产、考种 查,评价栽培技术措施和品种特性 评价栽培措施对作物产量及品质的作用。 20 20 四、主要参考书目:

1.粮食作物栽培学 于立河、李金峰、郑桂萍主编,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 2.作物栽培学各论 北方本(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于振文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4 3.作物栽培学 北方本 王树安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

五、主要编写人员:

总 论:李金峰

小麦栽培:于立河,郭 伟 水稻栽培:钱永德 玉米栽培:杨克军 大豆栽培:张玉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7p8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