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论

更新时间:2024-04-21 21:0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章 概论(略)

一、什么是地质构造?列举一下你见到过的地质构造现象。 二、为什么要学习《构造地质学》,怎样学好《构造地质学》? 三、学习《构造地质学》的意义。

第二章地质体的基本产状及沉积岩层构造

一、倾斜的岩层露头宽度受哪些因素影响?

倾斜岩层露头的宽度取决于岩层的厚度和产状及地面的坡向和坡角几个因素。

二、层理的概念、类型和识别标志?

概念:层理是沉积物在沉积时形成的在层内的成层构造,由层面所限定。

类型:按照纹层的形态,以及纹层与层系界面的关系,将层理划分为水平层理、平行层理、交错层理和波状层理。

识别标志:层理可根据岩石成分、结构、色调、原生层面构造等在垂向上的变化进行识别。

三、如何用地层的原生构造判断地层的顶底面?

1、交错层理:根据前积纹层的形态及层系面截切的关系可以判断岩层的顶、底面。前积纹层的顶部多被截切,与层系面呈高角度相交,下部常逐渐变缓收敛,与底面小角度相交或相切。

2、递变层理:在一个单层中,从地面到顶面粒度从粗到细。 3、波痕:用于确定岩层顶底面的主要标志是振荡式浪成波痕,振荡式波痕呈对称的尖脊圆谷状,尖脊指向顶面,圆弧指向顶面。 4、层面暴露标志:常见的暴露标志有泥裂,雨痕等。

泥裂使岩层在剖面上呈“V”形裂缝,裂缝被上覆地层填充,使填充地层的底面形成底面脊状印模,楔状裂缝和脊状印模的尖端均指向岩层底面。雨痕被上覆沉积物填充掩埋并成岩后,在岩层顶面上会留下下凹坑,在上覆岩层底面形成突起印模。

5、生物标志:主要是藻类形成的叠层石、古植物的根系等。 叠层石均具有上穹起的叠积纹层构造,穹状纹层的凸起方向指向岩层的顶面。古植物的根系分叉方向指向底面。

6、底面印模:当水流在松软沉积物表面流动时,它对沉积物表面的侵蚀,或所携带坚硬物质对沉积物表面的刻画,而在软沉积物表面上留下凹坑,其后砂质沉积物沉积在其中,成岩后就在砂岩底面保留了下来,称底面印膜或铸型。印模保存在砂岩的底面上。 四、说明地层不整合的类型和地质意义?

类型:异岩不整合,角度不整合和假整合(平行不整合)。

地质意义:不整合接触从一方面记录了地壳运动的演化历史,不仅体现了岩层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也反映了在时间上的发生顺序,因而地层不整合接触关系是研究地质发展历史,鉴定地壳运动特征的和时期的一个重要依据

不整合面是一个构造软弱带,宜于岩浆和含矿溶液活动,故常可形成各种热液型矿床,也有利于石油,天然气和地下水的储集。 五、不整合是怎样形成的?如何识别角度不整合?

1、不整合的形成: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有明显的地层间断,即先后沉积的两套地层之间有明显的地层缺失就形成了不整合

2、不整合的识别:首先确定不整合可以从①古生物方面:化石反映出生物演化的不连续性(种、属的突变),生物群落迥然差异。②沉积方面:存在侵蚀面、古风化壳、古土壤以及Fe 、Mn、 P、 Ni,稀土或铝土矿等,底砾岩。③构造方面:产状,变形变质程度。④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方面的标志。

然后如不整合面的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同则为角度不整合。 六、岩层与岩体有几种接触关系?具有什么特点?

1、异岩不整合:它是分隔年轻沉积岩层与下伏结晶岩系(变质岩或侵入岩)的沉积接触面。特点:①下伏岩系形成于地壳深处,并经过剥蚀作用,上覆岩系形成于地表环境;②两套岩系之间经过长期的间断;③两套岩系之间往往有底砾岩存在。

2、侵入接触:它是粘性流体和固流体贯穿围岩运动时形成的。侵入接触面指围岩与侵入体的分界面。侵入体可以是岩浆,也可以是沉积岩(底劈)。

第三章 构造研究中的应力分析基础

一、基本概念:

应力:趋向于使某一物体变形的作用,他用力的作用与面积有关。P=F/A(F为作用力,A为面积,P为应力)

正应力:垂直于作用面的应力分量为正应力;压性为正,张行为负。 剪应力:平行作用面的应力分量为剪应力;若使物体有顺时针的转动趋势(右旋)为负,若使物体有逆时针的转动趋势(左旋)为正。 静岩压力:地球内部在不同深度处单位面积地球内部压力基本上保持平衡,其数值与该处上覆岩石的重量相等,称为静岩压力

主应力:单位体表面上剪应力分量都为零,即三个正交截面上没有剪应力作用而只有正应力作用,这种情况下的正应力。称为该点的主应力。

应力椭圆:描绘地质体的二维应力状态,一点的应力矢量的矢端或矢尾的轨迹所确定的椭圆。

应力椭球:描绘岩体内的某一点的三维应力状态,一点的应力矢量的矢端或矢尾所定的椭球。

应力场:受力物体内的每一点都存在与之对应的应力状态,物体内各点的应力状态在物体占据的空间内组成的总体。

莫尔应力圆:表示某一点所受到的正应力和剪应力的大小和分布状态。

二、物体内部假想的面是任意方向的吗?

随情况而定,当我们需要研究某一特定的面时,如考虑某假想面只有张力或剪力作用时,此时不是任意方向的;如果只考虑一般情况时,可是任意方向的。

三、什么是剪应力互等定律?

在一点的两个互垂截面上,剪应力必然成对出现;其大小相等,转向相反(指绕该点转动的方向),二者的作用线均垂直于互垂截面的交线。

四、单轴应力状态的概念

当σ1,σ2,σ3中有两个主应力为零,而另一个不为零时,称为单轴应力状态

五、单轴莫尔圆及其物理意义,双轴应力莫尔圆及其物理意义? 单轴应力莫尔圆上任一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就代表了二维空间中某一截面的正应力和剪应力大小,从而根据两个应力分量的比值来判断断层的稳定性,即

①当?=0?时, ??=?1,??= 0;静水压力 ②当?=90?时,??=?2,??= 0;

③当?=45?或135?时,??= 最大值,为 (?1—?2) / 2; ④当?1=?2,?= 0时,为均压无剪应力。

双轴应力莫尔圆代表了三维空间中某截面上的正应力和剪应力,根据?1、?2、?3的关系判断应力情况,即 应力情况:?1>?2 =?3 =0; 静

水压力:?1= ?2 = ?3>0; 三轴压应力:?1>?2 > ?3>0; 双轴压应力:?1>?2 >?3=0; 平面压力(拉压应力):?1>?2 =0> ?3; 纯剪应力(等值拉压应力):?1= —?3 , ?2 =0 第四章 变形岩石应变分析基础 一、概念

变形:地壳中岩石受到应力作用后,使岩石体的初始形状、方位和位置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叫变形。

刚体变形:岩石原始体积和形状保持不变,主要发生平移或(和)旋转,地质体内部各点相对位置没有变化。

非刚体变形:岩石的形状或(和)体积发生了变化,地质体内部各点相对位置产生变化。

应变:是指变形前后物体的形状、大小或物质线方位的改变量。 连续形变:如果物体内从一点到另一点的应变状态是逐渐改变的,则称为连续形变。

不连续形变:如果物体内从一点到另一点的应变状态是突然改变的,则应变是不连续的,称为不连续形变。

线应变:地质体两质点间的长度在变形后的改变量与原长之比,称为为线应变。

一般用e表示:e=(L1-L0)/L0 ①

①式中L0和L1分别代表变形前和变形后线段的长度。伸长应变为正值、缩短应变为负值。

剪应变:变形前相互垂直的两条物质线,变形后其夹角偏离直角的改变量称为角剪应变? ,其正切称为剪应变? 。

应变椭球体:设想在形变前岩石中有一个半径为1的球体,均匀变形后成为一个椭球体,以该椭球体的形态和方位来表示岩石的应变状态,这个椭球体称为应变椭球体。

主平面:包含任意两个主轴的平面叫主平面。

弗林图解:用应变椭球体三个主轴的半轴长比作为坐标轴的二维图解a=X/Y=(1+e1)/(1+e2) b=Y/Z=(1+e2)/(1+e3) 坐标原点为(1,1) 弗林指数:k=tanα=(a-1)/(b-1)

非旋转变形:应变主轴方向在变形前后的方位没有变化。 旋转变形:一如果应变主轴方向在变形前后的方位有改变叫。 非共轴递进变形:各增量应变椭球体的主轴始终与有限应变椭球体的主轴不一致,这种应变也叫非共轴递进应变。

共轴递进变形:各增量应变椭球体的主轴始终与有限应变椭球体的主轴一致,这种应变也叫共轴递进应变。 二、刚体变形与非刚体变形的分析方法

1、刚体变形分析主要是指平移和旋转,平移是岩体内所有各质点均沿着平行路径运动。主要是沿着不连续面进行的刚体的平移运动用位移矢量来表示,位移矢量用两个参数表示,即运移距离和运移方位;而旋转是引起地质体内各质点绕一共同轴的运动的一种刚体运动,旋转可用旋转轴的方位、旋转方向、旋转量来表示。

2、非刚体变形是物体内质点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应变分析是指非刚体运动的分析就是应变分析,主要是分析应变,应变是指变形前后物体的形状、大小或物质线方位的改变,非刚体变形分析主要是指共轴递进变形和非共轴递进变形,均匀形变和非均匀形变的分析。 三、均匀应变及其应满足的条件

均匀应变:在联系介质中,如果形变前任一取向之线上的质点变形后仍然在一条直线上,者这样的型变称为均匀形变.

满足的条件①变形前存在于非刚行体内的直线,变形后仍为直线;②变形前相互平行的线,变形后仍然平行;③变形前的圆球变形后为椭球。

四、纯剪切与简单剪切的条件

1、纯剪切的条件是指应变主轴方向在变形前后的方位没有变化,即变形中不发生体积变化且中间应变轴应变为零。

2、简单剪切的条件是指应变主轴方向在变形前后的方位有改变,变形中不发生体积变化且中间应变轴应变为零。 第五章 岩石的力学性质 一、概念:

屈服强度:从弹性行为到塑性行为转折点的差应力值,也叫屈服应力。这个转折点叫弹性极限。

极限强度:塑性变形期间所能受到的最大差应力值。

蠕变:在恒定应力作用下,应变随时间持续增长的变形称为蠕变。 松弛:在恒定变形情况下,岩石中的应力可以随时间不断减小,这一现象称为松弛。

微破裂作用:是一种实现脆性变形的基本变形机制。岩石在显微和超显微尺度上发生破碎和碎裂时,微破裂一旦形成,其尖端就成为应力集中的场所,而扩展连接,成为宏观破裂,产生碎裂作用和碎裂流。 碎裂作用:微破裂形成后,通过连接、扩展、局部密集成带,使岩石沿断裂破裂成碎块,当应力继续增大,碎块进一步破裂和细粒化,产

生高度破碎的碎块和粉晶集合体,这一过程称为碎裂作用。 碎裂流动:即碎裂流,当应力继续增大,高度破碎的碎块和粉精重复破碎,粒径不断减小,相互之间产生摩擦滑动和刚体转动,能承受大的变形和相对运动,这种变形过程称为碎裂流。

位错滑动: 在超显微的原子尺度上,在一个晶体的整个滑移面上,并没有同时发生滑动,而只在应力集中区首先发生(晶体缺陷),然后扩张到整个滑移区,直到最后与晶粒边界相交,在那里产生一个小阶梯为止,这种现象叫位错,而通过位错而在滑移面上传播的过程叫做位错滑动。

位错蠕变:在较高温度下(T>0.3Tm),位错较易发生,位错又通过恢复和重结晶作用,从而导致颗粒尺度上的塑性变形。

压溶作用:也称为溶解蠕变,与扩散蠕变相似,但它是一种有流体参与的塑性变形过程。这种变形矿物内部晶格并没产生塑性变形,主要在不变质或浅变质的地区产生。 二、岩石强度的影响因素

岩性因素主要是岩石的能干性因素、围压 、温度、流体压力、 应变速率;岩石的强度还受岩石的裂隙、节理、层面的影响和围压、温度、空隙流体、应变速率的影响 三、最大张应力破裂准则

当作用于材料的外力超过其所能承受的最大张应力时,材料就会沿最大张应力作用的截面发生破坏。这一准则适用于围压小的环境,主要是单向拉伸的脆性破裂。 四、库伦破裂准则 五、库伦-纳唯叶破裂准则

岩石抵抗破裂的能力不仅与该截面上的剪应力有关,而且与该截面上的正应力有关。产生剪切破裂的极限剪应力为: τ= τ0+μσn,又可写成:τ= τ0+σntanυ

τ0为当σn=0时岩石的抗剪强度,又称内聚力,对于特定的岩石它是常数;σn是剪切面上的正应力;μ为内摩擦系数;υ为内摩擦角。 六、格里菲斯破裂准则

脆性材料的断裂是由小的、无定向裂缝扩展的结果。在双轴应力状态下,裂缝(假设为扁平的椭圆裂缝)开始扩展的判断式为:

To为单轴抗张强度的数值,τn和σn分别为剪裂面上的剪应力和正应力。 第六章 劈理 一、基本概念

透入性:某一构造要素如果在某一地质体中呈均匀连续弥漫整体的分布,这种构造现象就叫透入性

劈理:一种将岩石按一定方向分割成平行密集的薄片或薄板的次生面状构造

二、简述劈理的结构

具有域结构:亦即劈理域和微劈石相间的平行排列。①劈理域:劈理域常是由层状硅酸盐或不溶残余物质富集而成的平行状或交织状的薄条带或薄膜,故称劈理域,也称薄膜域。劈理域的存在,使岩石具有按一定方向劈开的性质。②微劈石:微劈石是夹于劈理域间的窄的平板状或透镜状的岩片,亦称透镜域。 三、简述劈理的分类

1、传统的分类:流劈理,破劈理,滑劈理。

2、结构形态分类:连续劈理,不连续劈理。

3、产出的构造背景分类:轴面劈理,层间劈理,顺层劈理,断裂劈理,区域性劈理。

四、劈理的形成作用有哪些?

1、机械旋转:片状矿物在变形过程中旋转到与压缩垂直的方向上。 2、定向重结晶:矿物易于在垂直最大压应力方向上进行重结晶作用 3、压溶作用:在垂直最大压缩方向上,溶解出的物质迁移堆积 4、晶体塑性变形:晶内滑移作用使得晶体形态产生优选方位(平行于主应变面XY)。

五、简述破劈理与节理的区别。

破劈理:也叫间隔劈理,指岩石中一组密集的剪破裂面。 节理:是岩石中的裂隙,是没有明显位移的破裂。

破劈理与剪节理的区别只是发育密集程度和平行排列程度的不同,当其间隔超过数厘米时,就称作剪节理了。因此,从其愿意来看,破劈理和剪节理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但在显微程度上,沿破劈理细缝中可观察到粘土等不容残余物质,形成劈理域。(详见书第68页) 第七章 线理

一、线理:岩石中发育的具有透入性的线状构造。 二、线理的分类

1、根据成因:原生线理、次生线理

2、根据线理作为运动学的关系:a线理、b线理 3、根据相对尺度:小型线理、大型线理 三、小型线理的类型及应变意义

类型:拉伸线理、矿物生长线理、皱纹线理、交面线理。

应变意义:在挤压、拉伸和压扁等情况下,构造变形中的坐标系a 、b 、c轴的方位与应变椭球体主应变轴X、Y、Z轴(或A、B、C轴)的方位一一对应,互为一致。这种情况下形成的拉伸线理、矿物生长线理等的方位既能代表变形岩石中物质的运动方向,又能代表岩石有限应变椭球体的最大主应变轴X轴的方位。其他情况下,会有所改变。(详见书85页)

四、大型线理的类型及应变意义

类型:石香肠线理、窗棂构造、杆状构造、铅笔构造、压力影构造 应变意义:石香肠线理、窗棂构造和皱纹线理等的方位则代表了岩石有限应变椭球体的中间应变轴——Y轴的方位。但在简单剪切变形中两者并不一致。(详见书85页) 第八章 褶皱的几何分析

一、褶皱与背形向形、背斜向斜的区别

褶皱是岩石或岩层受力而发生的主要由岩石中各种面状要素(层理、层面等)所显示的弯曲变形。 背形是指褶皱面上凸式弯曲;

向形是指褶皱面下凹式弯曲;

背斜是核部有老地层、翼部由新底层组成的褶皱; 向斜是核部有新地层、翼部由老底层组成的褶皱。 二、对褶皱在正交剖面上的描述

1、转折端形态描述:圆弧褶皱(转折端为圆弧形弯曲的褶皱)、尖棱褶皱(转折端为尖顶状,常由平直的两翼相交而成)、箱状褶皱(转折端宽阔平直,两翼产状较陡、形如箱状)、挠曲(在平缓岩层中,一段岩层突然变陡而表现出褶皱面的膝状弯曲) 2、翼尖角的大小:

平缓褶皱:翼间角小于180°,大于120° 开启褶皱:翼间角小于120°,大于70° 中常褶皱:翼间角小于70°,大于30° 紧闭褶皱:翼间角小于30°,大于5° 等斜褶皱:翼间角为5°到0° 3、轴面产状:

直立褶皱;轴面直立,两翼倾向相反,倾角近相等 斜歪褶皱: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反,倾角不等 倒转褶皱:轴面倾斜,两翼向同一方倾斜,一翼地层倒转 平卧褶皱:轴面近水平,一翼地层正常,另一翼地层倒转 翻卷褶皱:轴面弯曲的平卧褶皱 4、褶皱的对称性

对称褶皱:褶皱的轴面与褶皱包络面垂直,而且两翼的长度基本相等 不对称褶皱:褶皱的轴面与褶皱的包络面斜交,而且两翼的长度不相等

三、对褶皱在平行枢纽方向上的描述

1、枢纽的产状:水平褶皱(枢纽倾伏角近水平,约0°—5°),倾伏褶皱(枢纽倾伏角倾斜,约5°—85°)、倾竖褶皱(枢纽倾伏角直立,约85°—90°)

2、褶轴:圆柱状褶皱、非圆柱状褶皱。 四、褶皱的位态分类和褶皱的形态分类

1、位态:①直立水平褶皱:轴面直立,枢纽水平

②直立倾伏褶皱:轴面直立,枢纽倾伏 ③倾竖褶皱:轴面直立,枢纽直立 ④斜歪水平褶皱:轴面倾斜,枢纽水平

⑤斜歪倾伏褶皱:轴面倾斜,枢纽倾伏,产状不同 ⑥平卧褶皱:轴面、枢纽均水平

⑦斜卧褶皱:轴面倾斜,枢纽倾伏,产状相同

2、形态:平行褶皱、 相似褶皱、 顶薄褶皱、底辟褶皱 五、褶皱的组合型式有哪些?

阿尔卑斯式褶皱、侏罗山式褶皱、日耳曼式褶皱

第九章 褶皱的成因分析 一、基本概念、

纵弯褶皱作用:岩层受到顺层的挤压应力作用,而引起的弯曲作用。 横弯褶皱作用:岩层受到与岩层垂直的应力作用发生弯曲的行为 剪切褶皱作用:又称滑褶皱作用,是岩层沿一系列与层面交切的密集面发生不均匀的剪切形成的相似褶皱

柔流褶皱作用:固态流变状态下的褶皱作用,发生在具有高韧性和低黏度的岩石中,岩石发生粘滞性流动,从而形成柔流褶皱

膝折褶皱作用:是一种兼具弯滑褶皱作用和剪切作用两种特征的特殊的褶皱作用

毕奥特主波长理论:初始主波长与应力大小没有直接关系,主要与强硬层与介质的粘度比的立方根成正比;与强硬层原始厚度成正比 中和面褶皱作用:由于层的切向长度变化而形成的褶皱

接触应变带:强硬层发生褶皱时,其周围的软弱层发生不同的构造反映,强硬层所能影响到的周围软弱层的范围,叫接触应变带 顺层褶皱作用:由平行层面的剪切而调节层的弯曲,分为弯滑褶皱作用和弯流褶皱作用

二、简述纵弯褶皱的应变分布形式与小型构造。

纵弯褶皱内各部分的应变特征取决于岩层的弯曲方式,亦即弯曲方式不同,则纵弯褶皱内的应变分布型式和小型构造就会不同。

弯曲方式可分为:

1、中和面褶皱作用特点:①是一种平面应变;②形成平行褶皱;③外弧伸长,内弧缩短,岩层中部有一中和面。④褶皱面上的线理有所变化。

其形成的小型构造为:劈理(韧性很小的岩层),张裂(韧性稍大的岩层),剪裂(韧性更大岩层)

2、顺层褶皱作用特点:①是一种平面应变;②形成平行褶皱,没有中和面;③褶皱面上线理与褶皱轴的夹角在变形前后不变;④在弯流褶皱的正交剖面上,转折端无剪应变,拐点剪应变最大。

其形成的小型构造:弯滑褶皱(剪切应变集中于层面之间,即弯滑作用形成的褶皱),弯流褶皱(剪切应变透入性地散布于整个层中,宏观上没有显著的滑动面,即弯流作用形成的褶皱)。 三、纵弯褶皱作用与横弯褶皱作用的主要区别

1、纵弯褶皱作用是指岩层受到顺层的挤压应力作用,而引起的弯曲作用,此时,岩层间力学性质的差异在褶皱形成中起着主导作用;在多层岩层的纵弯褶皱作用中,岩层的能干性以及,强硬层间的距离及褶皱层的接触应变带的宽度。

2、横弯褶皱作用是指岩层受到与岩层垂直的应力作用发生弯曲的行为,其特点如下:①褶皱岩层侧向上处于拉伸状态,各岩层没有中和面;②如果岩层具有一定韧性,可形成顶薄褶皱,如果是脆性岩层,可引发断裂,于背斜顶部产生地堑;若为穹状构造,可形成放射状或

环状正断层;③横弯褶皱作用引起的弯流作用使岩层物质从顶部向翼部流动。

第十章 节理 一、基本概念

节理:是没有明显位移的破裂面。

节理组:一次构造运动中统一应力场下,产状和力学性质相同的一群节理,叫节理组。

节理系:一次构造运动中统一应力场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节理组。 羽状节理:也叫雁列节理,是一组呈雁行斜列式的节理 二、张节理与剪节理的主要区别

剪节理①产状稳定延伸远;②平直光滑有擦痕;③共轭等距棋盘格;④穿切砾石胶结物;⑤主剪裂面可由羽状微裂面组成。

张节理①产状不稳定延伸不远,常呈侧列状;②节理面不平直光,且滑没擦痕;③张节理没有共轭等距和棋盘格特征;④张节理不穿切砾石胶结物;⑤张节理常被矿脉充填,但脉宽变化大;⑥有时追踪X型共轭剪节理,而成 锯齿状张节理;⑦张节理面的垂线方向代表σ3方位。

三、怎样根据张节理与剪节理的产状分析应力状态。

张节理是在垂直于节理面的张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因此,张节理面的垂线方向代表了σ3的方位;

剪节理通常以X型节理系形式,两组共轭剪节理的夹角为共轭剪裂角。两组共轭剪节理面的交线代表了σ2,两组节理的夹角平分线分别代表了σ1和σ2方向。 四、怎样对节理进行分期和配套:

1、节理的分期:①错开—被错开者早于错开者;②限制—被限制者晚于限制者;③互切—同时形成;④追踪,利用和改造—同时或稍晚;⑤共轭关系

节理的配套:①根据共轭节理的组合关系 ②根据擦痕、羽列、派生张节理确定的相对运动方向,判断共轭关系;③利用两组节理的相互切错,确定共轭关系;

④利用追踪张节理,确定共轭关系;⑤根据两组雁列张节理确定共轭关系。

五、试述与节理有关的构造。

1、雁列节理:是一组呈雁行斜列式的节理,这类节理常被充填形成雁列脉。

2、羽饰构造:羽饰是发育于节理面上的羽毛状精细纹饰,是在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小型构造。

3、节理充填脉:节理常成为矿物充填的场所,成为脉。可分为扩张脉和非扩张脉。节理充填物的纤维状晶体具有同向性和反向性生长。 4、节理擦面:有些节理面上有擦痕和纤维状晶体生长,有三种可能成因:(1)微小的摩擦滑动;(2)选择性结晶作用过程中纤维状晶体的生长;(3)上述的联合。

5、缝合线构造是一种与节理相似的小型构造,常见于不纯灰岩中。 第十一章 断层概论 一、基本概念:

断层: 地质体中顺破裂面发生明显位移的一种破裂构造。 断距: 指被错断岩层在两盘上的对应层之间的相对距离。

滑距:指断层两盘实际的距离,是根据错动前的一点,错动后分成两个对应 ...

注册或登录后查看完整内容 源地址:

http://blog.renren.com/GetEntry.do?id=475629335&owner=265546873 来源:王明明的日志 | 分享 88 | 浏览 1583 评论 | 分享 | 赞 | 举报

?上一篇: 男士香水 总有一款适合您伤《氓》之绝:下一篇?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也喜欢查看更多?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4o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