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让国人误解了几十年、几百年的基本常识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2-27 03:5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南方朋友对于东北的误解 做以下更正 “??当中国人习惯于每天扛着锄头下地干农活的时候,满洲人(东北人民)已经习惯每天去工厂上班,然后领取工资了??”

——张学良的日本顾问于1927年的日记。

本人在南方生活3年,对于内地居民的知识面经济观念偏重政治地理概念较模糊的普遍现象有较深体会。也碰到不少次尴尬难以回答的幼稚甚至低级问题。由于媒体的 歪解宣传,政史学家的大汉中原思维,内地人一提到北方就统一想到东北、华北、西北、等等普遍印象,我们能理解绝大部分关内人对东北了解的太少。可是却在东北论坛里面大谈特谈,严重者更是大骂特骂,看来不仅滑稽,更让人觉得知识面见识太狭隘了。今天搜集些部分资料和我个人的总结,请所有到东北论坛里的关内人包括不了解家乡的东北人先扫扫盲。认真看看下面几点再发言。

1、大部分内地人人认为东北的工业是新中国解放以后由 中国建设的。其实这是很大的误区,东北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已经是东亚的繁华的工业地区,而且经济也十分繁荣,后来的满洲国富强程度更是超过了日本本土,东北成为亚洲最繁华最富强的“国家”。1945年时东北的GDP占中国的85%,而当时中国内地(包括上海,台湾)仅仅占中国整体的15%。所以请不要再 说是新中国建立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就连日本侵占,苏联支援建设都是后来的事情,东北经济的繁荣和富裕规模雏形完全是有东北人自己建立的,是东北王张作霖时 代的民族工业兴起之时就开始的。

当时东北三省到处现代能源几乎均全面开发起来,造飞机、造船、造火车、人造石油、开矿山、化工业、食品业、服装业、轻工业全面开始发展、兴修铁路、公路,也建立了中国当时唯一拥有海陆空三军且全副世界先进装备的东北军。至此,俄日欧才距上次八国联军侵华后,全面开始再次盯住东北的。而中国直至今日不愿向国民公正这个事实:至少顺序该是这样的,因为军法时期张作霖时代的东北富裕了,才有了日俄争夺东北,再后来前苏联战败后,才是日本侵略东北,然后才是日本在东北经济繁荣的基础上继续建设东北,尤其是满洲国时期,经济建设更是达到了世界惊人的满洲速度!直至45年GDP占据了中国的85%,

然后才是国共两党争夺东北,接下来才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当时亚洲最富裕的东北工业地区上不懂经济的胡乱规划了今天国人所谓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值得一提的是,东北百年来,无论是张作霖的军阀战争,俄国侵占,日本侵略国内所谓的掠夺,满洲国的水深火热等,却都保证了当时世界领先的经济增长和速度,也保证了上世纪前三十年世界最大的向满洲移民潮,所谓的闯关东!倘若东北当时真的水深火热,会有上千万的关内人冒死前去移民吗?而直到国共争夺,再到新中国接管后东北才遭到了真正严重的破坏,无论从经济,工业基础,资源环境的污染,森林的砍伐,包括建国后对东北100个城市 杂乱无章的重新乱建设,当时亚洲最先进的曾与华盛顿齐名的长春,当时远东的金融中心与巴黎称为姐妹城的哈尔滨,世界闻名工业地带东方鲁尔沈阳和完全由德国规划建设的大连均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沦落为国内2、3线城市。)

而国共两党那时在关内忙于内争连关内都争不过来,更别说参与当时国 际形势极其复杂的东北地区这个真空地带。接下来,随着日本从东北侵华后,(其实早在抗战八年之前,日本就已在东北发动战争3年了,如果当时政府把东北看作 中华一分子,至少该在史书上称为抗战十一年才对,至少前三年是东北人自己打的,后八年是东北人联合国内同胞一起打的)。而随着日本全面侵华战败的1945 年,东北当时作为想要国际共管区域被日,国、共拆台后,国共才为了夺天下方首次拿出血本来争夺东北这块肥肉的。至于建国后的共和国长子,大家可想而知了,共产党坐取渔翁之利,再不给东北各美名就更说不过去了。该贴详看日志里《不为认知的东北》

毛泽东也说过:要想得天下,必须不惜一切争夺东北。

新中国成立得有几个大城市啊,得有工业呀,去东北找找城市规划的经验,找找发展经济的经验吧。

如果关内拿不下来,先定都长春。

2、很多关内人认为东北人蛮不讲理,是“野人”的故乡。更是笑掉大牙,东北的犯罪率在中国算是比较低的,比起关内所谓发达地区的广东,比起关内的其它地区,东 北的犯罪率都很低。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东北人都比较有正义感,而且敢于与犯罪份子做斗争。前不久看新闻,说的是吉林某地有一伙外地人(省籍是关内某省)当街抢劫,却不想被当地人围攻并扭送派出所。这些外地人说:以前在别的地方从来没有人阻拦,没想到在东北栽了。

在国民教育方面, 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东北从20年代起百名国民中拥有大学生比例至今仍是全国最高的,甚至一度超越东亚地区最重视教育的日本,朝鲜和台湾地区。所以才有了至今保留多张当年留学东北的朝鲜人、日本人、台湾人、俄国人的照片。著名的吉林毓文中学是朝鲜主席金日成读书的母校,至于哈工大、白求恩医科大、吉林大学,东北大学、大连海事等诸多名校都是那个时代就建设的,而当年东北大学的教授薪水更是高达北京大学教授的6倍之多。这点从东北至今仍拥有全国密度最高的科研机构、航天科学机构、医疗科研中心、遍地的大学就可以看出。以2004年长春为例,400万的城区人口中大学生的数量就有90万(当时大学生需将户口 转进长春的)。而除90万大学生外,长春2004年来自日、韩、朝、俄以及其他亚非拉第三世界的留学生就高达17万余即可看出东北在教育方面百年来的投入及影响。

20年代满洲全面教育的女子学校

城乡建设方面,直到今天,尽管在内地拖累东北60年后的今天,东北沉重的经济负担下,东北的城市化率仍然保持80年来占该地区的百分之五十以上,仅次京沪广深地区(须注意以上四个也仅仅是直辖市和特区而已,相比占中国十分之一面积的东北地区,如果再比不上东北的城市化实在说不过去了)。而工业人口占近一半(5500万/1亿)的东北地区我想怎么也称不上为野人的故乡吧。总比到处是民工不读书的家家用牛耕种庄稼的国内大多数省份要强很多吧。

民生方面:值得一提有趣的是,你很少在东北老人们嘴里提到像关内老人那样对旧社会地主的痛恨和旧社会的痛苦回忆。而东北无论城乡,往往能看到几乎所有家庭都 保存着20 30年前,60后甚至个别50后当年穿着高跟鞋、牛仔裤、蛤蟆镜,无论男女都烫着波浪发等当年时尚的摩登照片。换言之,从穿着品味、生活追求、时髦程度等等方面,以全国90后为基准,越是一代或上两代甚至上三代,东北的时尚程度就越要甩下关内至少10至30年甚至50年。

同样除此方面,在东北和关内的相比之下,其他诸如生活水平、见识多广、幸福指数、消费理念等等方面也是越往上一代或上两代或更往上追述,甩下内地的相差就越悬殊。今日流行的现代化产品、婚纱照、人们注重仪表、女性普遍化妆以试为对别人的尊重,东北在80年之前的20年代遍已兴起,而关内除上海之外,几乎均从80年代改革开放时才发展,甚至90年代后才开始大胆尝试,起步相对太晚。时至今日,东北人百年来享誉中国大陆地区最讲究穿着、爱化妆、美容、爱吃香肠、面包、啤酒等西方引进来的文化等多方面习惯。

而东北人普遍的大方、豪放、不拘谨、不做作、善于表达、善于沟通、性格幽默、善良、 能歌善舞能普遍特点。也呈现了整个社会的人性形态进化,学者也认为直到今天90年代末,才被关内大部分较发达地区追赶上。即便到今天,号称最有绅士和品味魅力的东方绅士,仍

在西方人眼中公认为是哈尔滨男性。在东亚,香港北京上海深圳男性均不靠前,而汉城东京男性也无法排名靠前,他们只是在国民素质和礼貌相对高些。何谈野人呢?

3、东北男人大男子主义? 有民族学者说,中国女性地位最高的地区为东北女性。全区也是中国计划生育普及最高的地区之一。在东北从78、79年以后起,独生子女遍占据了绝大多数家庭。东北也是全国重男轻女思想最轻微的地区。因此女性在东北家庭的地位非常高。老婆可以在丈夫同事领导的酒桌上大碗喝酒,吸烟,豪爽的帮助招待客人。东北家庭中,几乎所有家庭的丈夫都把挣来的钱 交给妻子去管。至于外界传言的打老婆,我偏偏觉得中原地区如山东河北河南安徽等地区、西北地区、广东地区、福建地区、贵州等等国内几乎觉得部分地区常常出现,因婴儿是女孩而遗弃,因老婆生不了儿子而在家庭没地位这一切的相关新闻几乎很少在东北出现。在东北人看来那些都是不可思议的。

东北男人属于在外面虎超超,回家怕老婆,在老婆孩子面前永远是家里挣钱却回家最没地位的代表性丈夫了。他们常常在老婆面前耍小聪明骗着老婆多做些家务并让老 婆哭笑不得。也常常在外面喝的醉醺醺晚上一到家就给老婆孩子带点小吃如同陪个不是一样。东北男人也是全国最顾家顾亲情的一个特点吧。所谓东北的大男子主义,应该解释为好面子、好逞英雄、好保护弱者、有同情心、尊重女性吧。

4、东北的闭塞。很多关内人看到中国地图,觉得东北在鸡头方向闭塞、偏远寒冷。也有的以为东北地形如同南方的大山大岭,正如古语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一样。国人也常认为边远地区交通不便利、封闭。其实,所谓边缘、边远,这完全是站在以中原或者更靠江南为中心才有了所谓的边疆。而东北,正东400公里之余是日本,正南隔鸭绿江是朝鲜和韩国,正西方是蒙古国,正北越黑龙江是俄罗斯,东北角方向越过俄罗斯远东地区白令海峡后80公里就是美国阿拉斯加、加拿大。只有西南角通过狭窄的辽西走廊越过山海关才是北京,之后才能到关内地区。

如果说边疆、边陲之类的话,若是按照国内那么讲,那么对于东北人来说,无论是站在哈尔滨、长春还是沈阳,东北人的边疆地区按顺时针方向从东开始如下:日本、朝鲜、韩国、中国关内、蒙古、俄罗斯、东欧、东北亚远东。在这些地区,距离东北最边陲,闭塞的地区只有两个,一个是东北的东北角美国阿拉斯加,另一个就是东北的西南角越过辽西走廊后山海关以外的北京以及更遥远的关内大部分地区。而至少东京、平壤、汉城、海参崴、乌兰巴托,都比广州深圳上海、西安、重庆、武汉要近得多,甚至东北乘船或飞机到美国阿拉斯加的直线距离也要比乘火车或飞机去云南的直线距离要近,那么中国关内才算是东北的边陲之地啦!

据美国航空 航海 大陆架最近的中国地区在东北

在此介绍下东北的交通,国内常说边陲之地、边疆落后之类的话,却忽略了大部分国家

边疆地区往往是国际化思维最明显的地区。而东北更优越在于她不仅占于东北亚区域6国中心,更是世界三大平原之一。(世界三大平原分别为亚马逊平原5600000 南美洲,东欧平原(俄罗斯平原) 4000000欧洲,西伯利亚平原2600000 亚洲),而东北平原正是西伯利亚平原的部分之一。其余的三江平原、嫩江平原、松花江平原、辽河平原等等东北草原平原黑土地集中连片,广袤千里。

外东北海岸线绵长,超过国内目前从天津到广西的海岸线距离。如果说中国对外,无论是海运、陆路运输、航空运输。至少到欧洲、北美洲,东北都是中国距离这些地区最近的地区。东北也是亚欧大陆桥世界最长的西伯力亚铁路直达太平洋西岸的最东端。百年前,距离欧洲最近的亚洲大都市哈尔滨,从哈尔滨站就已出售哈尔滨发往欧洲各国各大城市的火车票。火车车次,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中国和世界隔绝使国民也都忘记了。东北到日本的海上航线,到朝鲜、韩国的火车也不再日日通行,到俄罗斯的20几个口岸,5条铁路车次也少了太多,到欧洲的火车客运更是被社会主义的帽子给割断。

(100年前通往欧洲的西伯利亚铁路、中东铁路支线,大连至哈尔滨段也是中国第一条铁路,

当时从哈尔滨站就已出售发往欧洲各国各大城市的火车票)

时至今日,再建国60年后的今天,东北60年间即便国家没投入一公里铁路的建设直到今天,东北凭着百年前铺设的密集铁路公路网仍在中国各地区独占熬头。

东北至今仍是县乡通火车最多的地区。东北老百姓乘火车出行历史长达90年左右,比国内平均早至少50年以上,相当于半个世纪。

东北:包括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面积124.0万平方公里,是中国能源、钢铁、木材和粮食生产基地。铁路营业里程14180.2公里,占全国铁路营业里程的18.4%,铁路网密度114.4公里/万平方公里,其中,滨洲—滨绥、哈大和沈山组成“才”字形主通路,加上平齐、大郑、沈吉、长图、哈佳、京通、京承锦、集通、通让等30多条干线,路网结构完善。但东北地区不少主要干线能力紧张,相关线路客货分线和强化改造前期工作仍在紧张进行。

1900年的中国铁路,中国仅2条,分别是东北绥芬河至满洲里、哈尔滨至大连

上图为1945年中国铁路网

上图为2007年中国铁路网

公路方面,我国80年代落成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号称神州第一路的沈大高速(沈阳至大连)。我国最长的沿海公路环渤海滨海大道均在东北地区。地方密集的国道占7条,省道,密集的公路网,97年实现村村公路通的东北三省足以证明东北区内平坦一望无际的地形。

沈大高速是中国内地第一条通车的高速公路,也是中国内地第一条八车道高速公路,全长348公里,1990年完工时为全部四车道、全立交、全互通。

5、东北人懒、脏、土?

这一点我能深刻的理解国人的误解。正如央视播放的赵本山剧本,几十年的农村题材。就如同西方人看我们国家总想起红高粱一样的心里吧。

我个人觉得说东北人懒惰,就如同说欧洲人懒是一个概念。在东北,发达的工业体系、良好的社会保障、丰富的自然资源、天下粮仓的生活环境,使东北人培养了小富即安的普遍心理。东北也是全国贫富差距最小的地区,更是全国人民生活幸福指数最高的地区。即使国企倒闭最艰难的几年里,东北人们仍乐观的做着小生意,活着孔雀东南飞创出了自己的小天地。在东北,退休金4000-6000左右人民币的老人比比皆是,东北人均占有商品房面积的比率、人均拥有私家车、人均拥有奢侈品、人均旅游里程、人均饭店餐饮消费数额、人均服装消费在全国至今仍旧是最高的地区之一。我个人认为,东北人能否做到为了赚钱不顾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孩子教育、亲情友情爱情而成为金钱奴隶象国内同胞一样来讲,能否说东北人的生活态度是进步文明的还是落后野蛮的暂时还不能给出坚决的态度吧。

东北人脏?土?我走过全国大部分地区,没有一个地区城市有着东北大中小城市街道上密集的高中低档洗浴中心、浴池。东北商品房内的洗手间浴室似乎也都比上海、杭州、南京的普遍的要大些。东北人爱洗澡、喜欢护理发型、爱擦皮鞋是出了名的,似乎没有一个地区人的皮鞋、头发、衣服再比东北人身上干净整洁了。这一点不知是日韩继承了东北,还是东北继承了日韩。也可能是各民族祖先不同时期的紧密结合就形成的习惯吧。就连200年前满族人发明的旗袍如今都能得到世界公认代表亚洲东方女性最美的形体服装,足以说明东北人爱美是自古以来的。

在东北,经常会出现,领导的家属去世了,同事们的老婆们听说后要先去美发店把发型做一下,再换身素雅的服装在到现场去帮忙,甚至跟着鬼哭狼嚎,虽然讽刺,但足以体现东北人既虚荣、注重仪表,又情感丰富外表高贵内心朴实、心胸宽阔等特点!虽说让南方人理解不了,但能看出东北人对精致的态度。

就拿沈阳来讲,2009年荣获中国大陆奢侈品消费除北京、上海之外的第三大城市。(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上海的奢侈品购物当中存在相当一部分来自世界各地包括全国各地精英权

贵包括旅客前行购买,而沈阳的奢侈品消费群几乎全部集中在沈阳100公里半径内8大城市的2000万人口和吉林黑龙江两省少部分人群前行购买,商家也惊叹东北人的购买力,甚至看好东北消费更广阔的空间) 至今,国内一线城市的所有大商场,恒隆广场、星摩尔购物中心、百盛、新世界、苏丹、IKEA、奥特莱斯等大型购物中心。有着全国十大商业街的太原街和百年中街,全国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五爱市场集中的沈阳;闻名东亚的长春;远东、欧亚、闻名北半球国家的哈尔滨中央大街、各种奢侈品高档商品城,包括在东北100 多年的秋林公司,所映射的东北人对世界名表的亲赖及消费能力,足以证明东北人对形象极生活品质的追求了。

20年代的东北人 看讲究的穿着和气质

2003年哈尔滨街头,看皮肤发型、穿着、气质

6、很多关内人以为东北人和中国北方地区一样,不种水稻,不吃大米,每天吃面食。在东北吧里还有一个贴子,说:“你们东北人一日三餐吃面条和大蒜,不觉得口臭吗”,真是让人笑掉大牙。东北的大米是中国最好吃的,相信在南方的东北人最有感触了。我很多朋友在南方呆久了,最馋的居然是东北的米饭,用他们话讲,南方的米粒又小又不饱满,还没有水份,真是难吃啊。这一点在南方各大超市,如果留心看下什么品牌的大米最贵就不用了。

东北的粮食种类有10几种,水稻、玉米(世界两大玉米带,另一个是美国)、大豆、高粱、谷子、糜子、稗子、麦子、荞麦、荆子,玉米就有10种左右,粘玉米、白玉米、五月先玉米、黄玉米、黑玉米、油玉米等等,粮食商品化率一直高居中国之首。现在的东北为国家提供的商品粮占全国的1/3,几年后东北提供的商品粮将占到全国1/2以上。

真的希望国内同胞能多看看新闻就知道了。(当然新闻上也很少有关于东北正面的消息报道)

7、东北人吃白菜土豆长大?

有文章《东北是真正的鱼米之乡?》

东北境内,有着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辽河、嫩江、五大连池、兴凯湖、呼伦湖、贝尔湖、月亮泡、查干湖、松花湖等众多江河湖泊,境内有着三江平原、松嫩 平原、辽河平原(统称为东北平原)广袤而肥沃的土地,是我国重要的粮仓。除此之外,著名的科尔沁草原、呼伦贝尔草原和松嫩草原等都在东北区内。呼伦贝尔草原以辽阔、富饶和美丽著称,是中国唯一能有大面积的人们想象中的蓝天、白云、绿草、鲜花美景的地方,是成吉思汗起家的地方。

东北地区江河密布、水叉纵横,且均为冷水,水产口感极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乌苏

里江水产极为丰富,鳌花鱼、鳇鱼、胖头鱼、鲟鱼、东珠(珍珠)等等久负盛名,还有特产大马哈鱼,最大的长达四、五米,重达七、八百公斤。这种鱼在鱼汛中数量极多,简直达到惊人的程度,再有就是这里的野生鱼种类繁复,而且大鱼多,鱼大了就浑身都是宝了,鱼肝、鱼脸、鱼唇、鱼肠、鱼皮都是菜。在东北,为了捕一条鱼,一张大网往往就要几百人拉。正因为鱼的品种繁多,全鱼宴,开江鱼 等南方见不到的冬季活鱼。火遍了东北亚各国,却不为国内人知。实为可悲。

东北南部的渤海湾渔场是中国四大渔场之一,鱼蟹等海鲜种类十分繁多,出产珍贵海鲜。海参以辽宁出产最好,因此海参极品为辽参,几乎成了海参的代名词。海蜇以营口鲅鱼圈为最佳。丹东的东沟飞蟹更是享有盛誉。煮熟时有各色花斑,味道更鲜美。至于渤海对虾更是独享尊贵品质。需要强调的是,吃海鲜在东北并不是城市居 民的专利。由于交通四通八达,在东北中部、北部、东部不太偏僻的县城和城市,集贸市场都可以随便买到。在西部,也可以在城市的酒店里吃到。

东北有占全国百分之70的原始森林。松籽、蘑菇、木耳、山葡萄、人参以及有着养生功效的众多野果。全区有野生动物1000余种。除飞龙、雕、天鹅、东北虎、 鹿、紫貂等30余种珍稀动物外,经济价值较高的还有林蛙、花尾棒鸡等。森林野生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共有2400多种,可食用植物1000多 种。东北药用动物80多种,种类多、数量大。其中鹿茸、麝香、熊胆、田鸡油、虎骨等都是世界驰名的贵重药材。东北野生动物供

肉量也很大。另外东北产的鱼皮衣 鱼皮鞋 鱼皮包遍地都是等等。就可想而知了。

答疑

1、东北人吃面?错,东北人的确也吃面,但绝对不是以面食为主。山东、河南等地是以面食为主。因为他们那里比较干旱,很少地方可以种植水稻而东北基本可以说风调雨顺、土地肥沃、细粮、粗粮等都有。东北农业水产业的发达往往不如南方的“鱼米之乡”那样广为人知,仅仅黑龙江省的三江平原一年出产的粮食作物就足够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这四个直辖市的居民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300多万将士当年的口粮。我们的主食是米饭,当然东北有很多山东移民,所以对于面食我们当然可以接受。按照

比例来说,一周七天,六天米饭一天面食。

2、东北的冬天很冷? 对,如果只是按照气温来说,东北的冬天的确很冷,零下20多度,的确很冷。但是东北的冬天很好过,东北的暖气很好,屋外穿上羽绒服很保暖,屋内穿T恤,正常情况下,基本屋内温度都是20度以上。相比较深圳的冬天,屋内屋外一个温度,真的很难熬,不知道各位南方朋友是否发现,在南方东北人冬天很怕冷;在东北很多南方人却很抗冻。

3、东北人野蛮、没文化?错,很多东北人的确脾气急噪、爱发火,但这就是东北人豪爽的性格的体现,不像南方人那么精明、有城府,心里明明恨谁也不表现出来。至于说东北人没文化,那真的是天大的笑话!!!每一万人有多少大学生的排名,这个我不说,我只是说:以辽宁为例,高重工业带来的是高城市率,辽宁的城乡人口比例接近1:1,除了直辖市外,南方哪个省份能达到?而高城市化率带来的是高教育普及程度东北的城市化水平领先全国,仅次于四个直辖市,东北三省的大学生、科技人员比重 和每万人中医院病床数均居全国领先位置。目前辽宁每4500人中就有一个大学生,吉林是4700,之后才是江苏6000人,浙江6500人,关键是这些人 没能在在东北发挥作用、体制束缚了人的观念,又进一步束缚了人,把南方人叫来也一样发挥不了作用。最后转贴一些各位南方朋友被误解的东西这些是我们从传统的以中原江南中心史观主导的文学、历史教材中读不到的东北。知道了这些,您还会盲目地迷恋南方吗?

4、马克思在谈到俄国从中国攫取了黑龙江流域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时说:“俄国获得了从鞑靼海峡到贝加尔湖的最富庶的地区”,而在中国传统史书、文学中,关内中国人认为那只是荒寒之地,足见中国人小国心态之不可救药。

5、美国《华盛顿邮报》评论:“满洲是全亚洲最富饶的地方”,没被采空时的我们和中国比什么?

6、日本人惊羡东北的富饶,好不容易从俄国手中抢到东北这个征服亚洲的基地后,专门拍了一个影片《啊!满洲》

7、1945年抗战结束前,满洲国的工业产值已经超过日本本土,而当时的日本是世界第3大经济体。1939年满洲国的铁路里程突破10000公里,而中国总共才多少呢?经苏联红军进东北掠夺走了近80%后,再加上国共战争的严重破坏,东北的工业产值1949年仍遥遥领先,钢产量占全国90%。而传统教科书说“旧中国工业主要集中在上海等大城市或局限于一隅”,天哪!100万平方公里的东北大地就这样被忽略了。满洲国的建设成就虽然多是日本设计,但毕竟是东北人民建设的成果,毕竟是前期张作霖时代东北人民自己建设的经济,一样的人民,为什么现在的东北不能成为世界第三经济体,反倒被南方人耻笑,要人家来振兴?

8、从小地理书就告诉我们:东北的冬天漫长而严寒,却没有告诉我们没有暖气的南方冬天是如何阴冷,有暖气的东北是如何温暖,夏季的南方是如何蒸笼,华北是如何烤炉,东北的夏季是如何凉爽、东北的秋季是如何灿烂、冬季是如何象童话世界般纯洁,而南方则是如何防止传染病到处滋生。

9、在绝境中孤苦伶仃地坚持抗战的东北抗联的历史地位一直很尴尬。我们被教科书和文艺作品多遍告知:八路军消灭日寇1000多人的平型关大捷是多么意义重大,国民政府调集70多万正规军消灭日军2万多人的台儿庄战役是多么伟大,可是,在四年前的宁安县渤海国都城古道上,镜泊湖畔的东北义勇军(多是些山林队)只700多人,消灭关东军教导团和辎重团7000多人,击毙田野少将。这些您读到了吗?东北地区什么都不缺,如果不是改革开放中央把注意力放在南方、如果不是国有企业在改革关键时刻把钱都放在南方、如果不是把大部分对南方的优惠政策产生的财政空缺让东北来顶、如果不是共和国的长子,那么,几百年前的女真人(满族前身)被关东滋养的身强体壮、金戈铁马开创了大金十六世纪的满

族人,以东北为基地开创了满清帝国解放战争中的东北野战军是所有野战军中装备最好的军队,共和国工业的开始是在东北走出去的。

还原一个真实的“奉系”和“伪满洲国” (2011-09-19 22:37:37)转载标签: 杂谈分类: 百年东北

918的时候,所有人都跟中秋节吃月饼一样喊一句勿忘国耻。也不知怎么个勿忘法。这些人大多丝毫不了解东北的近代史!就知道瞎吵吵。我们这个民族对待历史似乎比其他任何人都要更重视一些,甚至连法统都不靠选票不靠民意,靠历史,不然也不会整天强调所谓的“自古以来”。这样一来,当局篡改历史或者选择性无视某些历史的积极性也就高涨起来。对于这个“伪满洲国”,教科书上提之甚少,基本一句“3000万同胞沦为亡国奴,在日寇铁蹄下屈辱地抗争了14

年。”就全带过去了,这14年里发生的事情似乎也不多,三件:抗联打游击,挖矿万人坑,731人体试验,没了。1931年在满洲参加此三项活动的有

3000万人,1945年就暴涨到4500万了,看来关内有1000多万人偏好SM,着实在满洲找到了他们的乐土。

不要以为敏感词是近几年的新发明。

1985年长春电视台建台,拍的第一部电视剧叫《康德第一保镖传奇》,这康德不是哲学家,而是溥仪皇帝的年号,此剧一出遍遭光腚总局禁播,一因康德是敏感词,不和谐,二因康德皇帝保镖属于汉奸,严禁正面歌颂,本市电视台遂血本无归。

这样的环境下想了解点秽史以外的历史似乎很难,所以我们这个民族总是记吃不记打,一而再再而三地往一个坑里跌,简称坑爹。

但是近代史不像古代史,不太好编,尤其是日治时期的近代史,日本人数据记得详细,大楼盖得坚固,铁路修的瓷实,这些都是历史的见证,而且经历过这段历史的老人还有不少建在,我家里四位老人全部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东北,姥爷最年长,差不过跟李登辉一样大,奶奶在满洲国垮台的时候也17岁了,女子国高辍学,四位老人全部全程经历了“伪”满洲国十四年。我又好信儿,经常跟他们打听那时候的事情,这些平民百姓眼中的历史似乎跟教科书和抗战电影有给人的印象有些出入,而且还不小。此外,有很多无关紧要的零碎的历史片段TG是来不及和谐的,方方面面也能反映出当时的真实状况。

而对于奉系军阀张作霖,官方口径也是负面评价!不就绞死了你们李大钊么?不绞死你还留着你?我们东北怕苏联你不知道啊?

本文意在去掉执念,拒绝忽悠,正本清源,让世人看看“伪”满洲到底伪在何处!奉系军阀到底“坏”在哪里!

“伪”满洲国的成立并非社会的剧烈震荡,而是在东北原有的社会基础之上“统治者易主”的一种“外科手术”式改变,所以满洲国成立前的历史也有必要在此列出。

918前的东北——半殖民地与僭主政治的奇迹

三国争霸

有些地方产石油,有些地方产煤炭,有些地方产铁矿,有些地方产有色金属,有些地方有水利资源,有些地方土地肥沃,有些地方地势平坦,有些地方森林广袤,东北作为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占尽了以上所有的优越条件,这样的地区,世界范围来看也是屈指可数,基本都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而且直到

19世纪后半叶东北还处于人烟稀少的待开发状态,这自然引起了周围列强的觊觎,北有沙俄,东有日本,清国虽对东北拥有主权,但是无力控制,好在拥有地缘优势,离得近,人口多,在移民上抢占了先机。于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东北全境,上演了一出近代国际版三国演义,华日俄三族你方唱罢我登场,此消彼长好不热闹,其影响至今仍然留存在东北社会的方方面面,不说别的,如今日本遗孤和华俄混血的二毛子三毛子四毛子都并不鲜见。

1898年,沙俄的中东铁路贯通,1903年,中东铁路支线南满铁路贯通,从而形成了东北丁字形铁路大动脉,这火车道就从哈尔滨修到了“达列涅”(大连),途径长春、沈阳,如今的四大城当时就串成了串儿。东北的近代史也就围绕着这中东路和南满道展开了。你也许会问,不就是铁路么?有啥稀奇?铁路的意义在当时跟20世纪前半叶的汽车工业、20世纪后半叶的航空航天和21世纪初的移动通讯互联网Web2.0

一样,属于能够拉动经济增长,改变全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的新兴产业,谁掌握了铁路谁就掌握了财富和未来!

此前中国境内的铁路都是十几几十公里长,詹天佑的京张铁路不过200公里,而且那已经是1905年了。中东路南满道加起来有2400公里,它使东北先于中国所有地区迎来了真正的铁路时代!铁路修到哪里,资本主义工商业就跟到哪里,势力范围就划到哪里。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日本获胜,1905年《朴茨茅斯》合约签订,俄国将长春以南的一切特权让与日本,老罗斯福还因为调停这事儿获得了1906年的诺贝尔和平奖。但是“长春以南”包不包括长春居然在条约里没有说明,后来日本又出巨资把长春赎了下来。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来自南满海城的小个子张作霖异军突起,1916年张作霖被北洋政府命为奉天督军兼省长、东三省巡阅使,成为了实际上的东北王,与其说是王,不如说张是东北的僭主。至此,沙俄、日本、奉系军阀在东北三足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沙俄以北满的哈尔滨为据点,日本则以南满的大连为大本营、中部的长春为前哨,东北本土势力则集中在奉天的张作霖麾下!时至今日,这四座城市的人看待东北历史的角度都不同,哈尔滨仍然以浓郁的俄罗斯风情闻名天下,大连则是中国最亲日的城市,日本料理日资企业随处可见,而沈阳人则对大帅怀有始终不渝的情感,长春人比较精神分裂,因为这座城市坐落在G点上。

中东铁路哈尔滨车站,新艺术运动风格,此风格在20世纪初的欧洲非常流行!

南满铁路长春站 ,新古典主义风格。

南满铁路奉天车站,日本明治维新“辰野式”风格。 从哈尔滨到大连——日俄殖民地与东北资本主义的发展

首先要说,在TG土改以前,东北的土地一直是私有化的,而且地主的经营规模比中国关内要大得多。张作霖本人就是个大地主,张作霖在北镇有土地1100余垧,在黑山有土地500余垧,在通辽西有荒地12.6万垧,在辽河岸边有荒地4.5万垧,在黑龙江一面坡有地近2万垧。1垧地等于15亩。我爷爷跟我说,他太爷爷在清朝移民东北,到了他爷爷那辈,家里就有了60垧地,也就是900亩,900亩地在东北不算是大地主,小富农一枚。电视剧《闯关东》里也有这样的情节:朱开山一家在山东要饿死了,到了关东之后第一年过年桌上就摆上了热气腾腾的白面饺子,此外还有鸡鱼鸭肉满满一桌,这些可以说都是基本属实的,还有一集,朱家成了地主之后,长工耍赖不干活,理由是“都两天没吃肉了!”可见当时东北长工的生活水平(在吃上)比现在的韩国要高。

衡量某地的农业经济是不是小农经济的主要指标就是粮食商品率,

东北土地肥沃,地广人稀,与关内几千年的小农经济不同,东北的粮食生产在近代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商品率,不但自给不是问题,商品粮还大量的输出到关内和国外,东北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最初也依托东北发达的农业建立起来,以面粉和榨油工业最具代表性。

随着铁路的开通和外国资本的涌入,东北广袤无垠的黑土地的潜力被逐步地开发出来!

1908年,东北大豆在英国试销成功,同年沙俄纳坦索公司将东北大豆、小麦等粮谷五千吨输往美国,哈尔滨粮食交易所也在同年将在东北购买的1000吨大豆销往敖得萨。德国、意大利、荷兰、加拿大也先后取消对东北大豆进口的限制。从此,东北大豆对欧美的输出明显增加,东北粮食生产迅速被纳入世界市场中。1908年以后,东北的大豆三品输出不仅数量猛增,而且很快由向关内市场输出转向国外市场输出。1908年东北大豆输往日本者占35.9%,输往欧洲者占5.4%,输往中国关内者占总额的58.7%;1910年,输往日本者占12%,输往欧洲者占67%,输往南洋者占1%,输往中国关内者仅占

20%。东北大豆迅速成为中国出口贸易的拳头产品,“其声誉几超丝茶”。1909年,东北北部新垦区小麦的输出率为80%,大豆输出率为70%,东北迅速成为以面向国外市场为主的大豆商品生产基地和出口贸易基地。东北大豆在20世纪30年代一度占领了80%的全球市场份额!

豆城长春

长春土壤属于世界著名的肥沃黑土壤带,是种植大豆最为理想的土壤。到十九世纪末,长春的大豆种植面积占到了耕地的20%。

据统计,从1864年至1903年中东铁路通车前的39年里,长春经营口港出口的大豆,年均约11万吨,占营口港出口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20世纪初期,随着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的通车,长春的粮食、豆制品外运更加通畅,辐射半径明显加大,长春豆城的名气渐渐随着铁路线的延伸远播海外。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国际市场对大豆制品的需求量增大,长春的大豆贸易更加兴盛,在当时的南满铁路长春车站,大豆堆积如山,日夜不停地装车外运。

据统计,从1917年至1920年,长春每年平均出口大路51万吨,豆城的名气逐渐传遍日、俄、西欧和北美 。长春开始具有了国际色彩。

黑土地与东北大豆

中东铁路通车前后,大批俄罗斯人进入东北,在1902年时已经有3万人。俄罗斯人在东北对东北的商业工业进行了投资。最先投资的行业,当属面粉行业。早在

1900年,俄罗斯人就在哈尔滨的松花江边建立了拥有资本38.4万卢布的满洲第一面粉公司,随后,中东铁路公司又在第一面粉厂旁边建立了第二个面粉厂。

1902年,中东铁路公司将第二面粉厂转让给俄私营业主。同年,在哈尔滨俄罗斯人又建立了科瓦列夫斯基面粉厂。到了1903年,在哈尔滨相继建立了俄国面粉公司、波罗金面粉厂、东方公司面粉厂、捷秋克夫面粉厂等公司(同时也在长春投资建立了宽城子面粉厂)不仅仅面粉行业,其他行业俄人也多有渗透。俄罗斯人除了在东北其他地区建立了造酒厂外,在1903-1904年在哈尔滨马家沟也建立了造酒公司。(应为柴科夫斯基技师酿造所)

除了面粉和榨油行业,各种近代轻重工业也随着日俄资本的到来建立起来,1911年,本溪湖制铁工厂建立,仅晚于洋务运动的汉阳铁厂,不同的是本溪湖铁厂是股份制企业,不是官僚企业。1898年,哈尔滨中东铁路总厂建立,至今还在。

本溪湖铁厂的高炉

不仅仅是工农业和交通运输,沙俄与日本的殖民者在文化、教育、医疗、建筑、城市建设等等诸多方面为东北带来了现代化和西方文明,俄国本身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列强,但是来到哈尔滨的俄国移民则大多是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精明商人,犹太人占了很大比例,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的父亲就葬在哈尔滨。十月革命之后更是有大批白俄贵族避难哈尔滨,其中更不乏学者和工程师,他们不但建立了中东铁路技术学校(今哈工大),中东铁路商业学校等学校,更给东北带来了中国最早的电影院,中国最早的啤酒厂,中国最早的出租车,中国最早的交响乐团,哈尔滨“康季莲娜”乐器店当时中国名气最大的乐器商店之一。经营世界最新款的各种管弦乐器、乐谱和唱片,直到1966

年以后才消亡。时至今日,哈尔滨每年夏季都举办“哈尔滨之夏”音乐节,可见西方音乐在哈尔滨市民中广泛的接受程度!

有这样一种说法“哈尔滨三大怪,大列吧像锅盖,喝啤酒像灌溉,自行车把朝外”可见啤酒与面包这样的西方饮食在当时哈尔滨的普及程度,哈尔滨红肠在东北更是无人不晓,那位当年来自欧洲立陶宛的移民可曾想到自己创办的家乡风味在欧亚大陆的另一端能够历经百年经久不衰?!在建筑方面,哈尔滨也可以称得上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已被土共毁灭),从拜占庭到巴洛克,再到当时的新艺术运动,哈尔滨的老建筑多姿多彩,风韵十足!日本学者西泽泰彦曾撰文说:“哈尔滨新艺术运动建筑之集中,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如果我们称哈尔滨为‘新艺术运动建筑城市’,它是当之无愧的。”

当时的哈尔滨是多种族多文化的聚集区,东北人、俄国人、犹太人、东欧人也能够和平

除了东北大学,张作霖主政东北期间,各地在张作霖的支持下兴办了大量的职业学校,师范学校和中小学,张作霖时期,奉天的师范学校就已免收学费了,而且还发给伙食费,这些费用全由奉天省政府买单。人们常说,没有免费的午餐,可是奉天的师范学校不仅有免费三餐,而且标准还不低呢。例如奉天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生伙食早餐为大米粥、咸菜;中午大米饭、四菜一汤,两荤两素;晚饭四菜一汤,皆为素菜。星期六午餐改善伙食,有坛肉、木须肉、烧黄花鱼,烩海参等。另有其他如沈阳高等师范学校,伙食也是非常丰盛的。

东北大学旧址,其校园建筑不输给欧美大学

吉林大学校舍,梁思成亲自设计!满洲国时期为国立高等师范学校,现为东北电力大学教学楼。

沈阳同泽中学,其校园与欧美并无二致!

由于财政宽裕,奉军在当时中国的所有武装力量中是首屈一指的,实力高于蒋介石的“中央军”,奉军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支陆海空三军俱全的现代化军队,陆军30万人,亦拥有一定数量的坦克,海军水面舰艇21艘,3.22万吨,东北空军是中国最早的成规模空军力量,鼎盛时期有飞机300余架,东北航空工厂到1929年已经可以自行生产机身、尾翼、螺旋桨、发动机支架、部分航空仪表、照相器材等航空产品三四十种,后来满洲国在其基础之上成立满洲飞行机制造株式会社,生产飞机,再后来,这家工厂就变成了大名鼎鼎的沈飞!

1924年,奉天实现与德国、法国单向无线电通讯,1927年,奉天大型短波电台竣工,实现与欧洲双向通讯,奉天无线电台承接当时欧美与上海,天津,汉口,北京等地的国际无线电报业务,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无线电台。1931年上半年,东北已建成无线电台9座,正在安装5座,有线电报2.3万里,占非外资电报里程的98%。

当时东北的体育事业亦有发展,就读于东北大学体育系的刘长春在1932年代表中国参加洛杉矶奥运会,成为中国奥运第一人。

刘长春是东北人,毕业于东北大学体育系,参加奥运会也由张学良个人资助,据他讲,他的白色背心和黑色短裤代表东北的白山黑水。

纪录片《振兴东北》曾经这样提到“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东北已经成为中国农业最发达、工业最发达、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事实上把中国换成整个亚洲大陆都不为过。

当时的东北已经建立起发达的铁路网,现代的通讯和邮政系统(航空邮政),数座现代

化国际性城市,形成了以面粉、榨油、酒精、纺织、火柴、制瓷、皮革、烟草为主的轻工业,和以钢铁,金属冶炼,机械制造等为主的重工业,并初步发展了当时较为先进的汽车工业和航空工业!不借助外国教会建立了西式大学,教育和体育事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相较大中华区其他地区要高。

但是半殖民地与僭主政治结合也有着极大地弊端,首先没有一个稳定的政治体系,事实证明张作霖是个好僭主,但并不是一个出色的父亲,东北乃至整个大中华区的杯具全赖张学良。其次东北地区没有统一的金融体系,货币发行混乱,乡村和偏远地区土匪横行,不利于商品和资本流通。当时的东北正处于前现代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过渡阶段。不过正像弗里德曼在《资本主义与自由》中表述的那样,经济自由是政治自由所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而且事实上也是政治自由的一部分。当时的东北,显然是一个个人拥有经济自由的竞争社会。僭主在,民主还会远么?

献给山河壮丽的、无比富饶的满洲,以及生活于其上的,跟我说着同样语言的,可爱可气又可怜的,快被忽悠瘸了的同胞们。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il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