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胚自己总结

更新时间:2024-02-29 19:3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组胚总结

组织学

石蜡切片术:取材和固定、脱水和包埋、透明、切片和染色、封片

HE染色方法:苏木精- 伊红染色法(HE染色法):苏木精为碱性染料,使染色质和核糖体着紫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使胞质和细胞外基质着红色。 过碘酸希夫反应(PAS反应):显示多糖和糖蛋白的糖链。

上皮组织特点:1、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2、细胞有极性,分游离面和基底面。3、一般无血管,有丰富神经末梢。4、基底面位于基膜上,基膜是半透膜。 重要上皮:

上皮类型 主要分布 功能 内皮扁薄光滑,利于血、内皮:心、血管, 间皮:单层扁平上皮 胸膜 润,利器官运动 单层立方上皮 单层柱状上皮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 未角化的 角化的 肾小管,甲状腺滤泡 胃、肠、子宫 气管、附睾 口腔、食管、阴道 皮肤表皮 吸收和分泌 吸收、分泌、润滑 保护、分泌 损伤修复能力强 保护、耐摩擦 淋巴流动;间皮光滑湿结缔组织由胚胎时期的间充质演化而来。

成纤维细胞:含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分泌物构成疏松结缔组织的各种纤维和无定形的基质,参与创伤组织的修复。

巨噬细胞:由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分化而来。吞噬作用、抗原提呈作用、分泌功能

R- 1

组胚总结

浆细胞:由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转化而来。含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即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肥大细胞:多位于小血管周围。功能:参与过敏反应。白三烯,颗粒内含有组胺,肝素,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血涂片染色方法:Wright(瑞氏)染色。未成熟红细胞称网织红细胞,煌焦油蓝染色。

中性粒细胞:最多的白细胞,炎症反应,趋化,杀菌吞噬功能

嗜碱粒细胞:功能:参与过敏反应。颗粒内容物肝素、组胺、白三烯嗜酸粒细胞:趋化、吞噬,抑制过敏反应;

根据软骨间质内纤维种类不同,分为透明软骨(胶原原纤维),分布在关节、肋软骨和呼吸道等处,具有较强的抗压性,一定的弹性和韧性。纤维软骨(胶原纤维束),分布在椎间盘、关节盂、关节盘耻骨联合的连接处,具有很强的韧性。弹性软骨(弹性纤维),分布在耳郭、外耳道,咽鼓管、会厌和喉软骨等处,较强的弹性。

骨板:骨质的结构呈板层状,称骨板,同一骨板内的纤维相互平行,相邻骨板的纤维相互垂直,增加了骨的强度。

骨单位:哈弗斯系统,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央管构成。

从骨骺端到骨干的骨髓腔,骺板依次分为四个区:软骨储备区、软骨增生期、软骨钙化区、成骨区。

肌节:两条相邻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由1/2I带+A带+1/2I带组成,是骨骼肌纤维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R- 2

组胚总结

骨骼肌收缩:细肌丝向粗肌丝的M线方向滑动,A带不变,I、H带变短 闰盘:心肌纤维内特有的连接结构。光镜下,闰盘为深染的粗线,它位于Z线水平,呈阶梯状,电镜下,闰盘的横位部分为中间连接和桥粒,纵位部分缝隙连接。闰盘不仅增强了心肌纤维之间的连接,而且有利于化学信息和电信号的传递是心肌纤维同步收缩,形成一个功能上的整体。

尼氏体:神经元胞质内的噬碱性小块或颗粒,电镜下,由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主要合成更新细胞器所需的结构蛋白、合成神经递质所需的酶类以及肽类的神经调质。

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电镜下由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三部分构成。化学突触以神经递质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电突触以电流作为信息的载体,促进神经元的同步活动。 星形胶质细胞: 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多分布在白质;原浆性星形胶质细胞多分布在灰质;构成血脑屏障的神经胶质膜。

少突胶质细胞:中枢神经系统有髓神经纤维的髓鞘

小胶质细胞:属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当神经系统损伤时,可转变为巨噬细胞,吞噬死亡细胞的碎屑。 角膜:角膜上皮是复扁

瞳孔括约肌、瞳孔开大肌:括约肌收缩使瞳孔缩小,开大肌收缩使瞳孔开大 睫状肌:近物,肌收缩,睫状小带松弛;远物,肌放松,睫状小带紧张 膜盘:是由外节基部一侧的胞膜向胞质内陷形成,膜中有能感光的镶嵌蛋白 视细胞:视锥,感受强光和颜色;视杆,感受弱光中央凹:是视觉最敏锐的部位,只有视锥没有视杆

R- 3

组胚总结

视盘:无感光细胞,为生理盲点

浦肯野纤维:浦肯野纤维也称为束细胞,组成房室束及其分支,参与心系传导,分布于心室的心内膜下层。。

大动脉(弹性动脉)中膜厚,含大量环形排列弹性膜,弹性膜之间有弹性纤维相连。弹性腔作用把心脏间断性射血变为连续不断的血流。

中动脉(肌性动脉)平滑肌纤维丰富。平滑肌收缩和舒张可调节身体各器官血流量。小动脉和微动脉平滑肌纤维的舒缩,能显著地调节局部组织的血流量和血压。 连续毛细血管:主要以质膜小泡方式在血液和组织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分布:肌组织、结缔组织、外分泌腺、神经系统、胸腺和肺等(各种屏障)。 有孔毛细血管:胃肠粘膜、某些内分泌腺和肾血管球

血窦:内皮细胞基膜不完整或缺如,内皮细胞间隙大,利于大分子物质甚至血细胞出入血管。主要分布于骨髓、肝脏、脾脏及一些内分泌腺内

表皮的分层(5层):(从基底到表面)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角质颗粒)、透明层、角质层

非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生成黑色素)、朗格汉斯细胞(抗原提呈细胞) 淋巴细胞再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过程:外周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内的淋巴细胞可经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于全身,它们又可以通过弥散淋巴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再返回淋巴组织或者淋巴器官,如此周而复始,使淋巴细胞从一个淋巴器官进入另一个淋巴器官,从一处淋巴组织进入另一处淋巴组织,这种现象称为淋巴组织再循环。 (2)意义:利于识别抗原,促进免疫细胞间的协作,使分散于全身的免疫细胞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的统一体。

R- 4

组胚总结

胸腺:形成初始T细胞的场所

淋巴结:功能1过滤淋巴液 2进行免疫应答(淋巴结副皮质区淋巴细胞主要为T细胞,故又称胸腺依赖区)

淋巴液的流动:输入淋巴管—被膜下窦和小梁周窦 皮质淋巴组织—髓窦—输出淋巴管

小梁周窦

脾:白髓:包括:1、动脉周围淋巴鞘:是弥散淋巴组织,是胸腺依赖区,相当于淋巴结的副皮质区,但无毛细血管后微静脉(T细胞)。2、淋巴小结:又称脾小体,主要由B淋巴细胞构成,3、边缘区:含T细胞B细胞及较多的巨噬细胞脾的作用:滤血、免疫应答、造血

分泌细胞:含氮激素分泌细胞(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滑面内质网和线粒体)

甲状腺滤泡包括1、滤泡上皮细胞(甲状腺素)2、滤泡旁细胞(降钙素):促进成骨细胞的活动。

甲状旁腺包括1、主细胞,分泌甲状旁腺素,作用于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升高血钙2、嗜酸性细胞

肾上腺:皮质包括1球状带 盐皮质激素(醛固酮等),保钠排钾2束状带 糖皮质激素(皮质醇)糖异生,抑制免疫应答和抗炎症作用。3网状带 雄激素,少量糖皮质激素。

肾上腺髓质包括髓质细胞(又称嗜铬细胞)分泌1肾上腺素,主要促进糖、脂代谢,使血糖升高,血管扩张。2去甲肾上腺素,使外周阻力血管收缩,血流加速,升高血压。

R- 5

组胚总结

垂体:由腺垂体和神经垂体组成。腺垂体:1.嗜酸性细胞 :(生长激素细胞分泌 生长激素 、催乳激素细胞分泌催乳素);2.嗜碱性细胞:(促甲状腺激素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细胞分泌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3、嫌色细胞

垂体-门脉系统:(垂体上动脉——初级毛细血管网——垂体门微静脉——次级毛细血管——静脉窦)

具体:由大脑动脉环发出的垂体上动脉从结节部进入神经垂体的漏斗,在该处形成绊状的毛细血管网即第一级毛细血管网,这些毛细血管网再返回结节部汇集成数条垂体门微静脉下行至腺垂体远侧部再次形成毛细血管网即第二级毛细血管网,垂体门微静脉及其两端的毛细血管网共同组成垂体门脉系统。

下丘脑和腺垂体的关系:腺垂体是独立的内分泌腺,它分泌的激素调节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及性腺的分泌活动,同时,腺垂体的功能活动受下丘脑的控制。下丘脑弓状核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释放激素或者释放抑制激素,通过垂体门脉系统调节腺垂体的分泌。

下丘脑与神经垂体的关系: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内大型神经内分泌细胞轴突经漏斗终止于神经垂体的神经部,构成下丘脑神经垂体束,也是神经部无髓神经纤维的来源。激素在神经内分泌细胞胞体内合成,在垂体神经部贮存并释放入有孔毛细血管。因此下丘脑和神经垂体为一整体

视上核和视旁核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加压素)和催产素。抗利尿激素主要促进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液浓缩。催产素可引起子宫平滑肌收缩,有助于孕妇分娩,还可促进乳腺分泌。

赫令体:指存在于神经垂体神经部轴突内的由大量内分泌颗粒聚集而形成的结构。

R- 6

组胚总结

光镜下呈大小不等的嗜酸性团块。这些内分泌颗粒来源于下丘脑视上核和视旁核的分泌性神经元,内含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

食管:粘膜上皮为复扁 胃:粘膜上皮为单柱,有表面黏液细胞组成

胃底腺:壁细胞:分泌盐酸和内因子及组胺;主细胞:又称胃酶细胞,强嗜碱性,分泌胃蛋白酶原,经盐酸作用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 小肠表面积的三级放大

环行皱襞:由粘膜和粘膜下层向肠腔突出形成。肠绒毛:由上皮和固有层结缔组织向肠腔突出形成。

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的指状突起,密集排列形成光镜下的纹状缘。 吸收细胞:游离面光镜下可见纹状缘,电镜下由微绒毛构成,微绒毛表面有一层细胞衣,主要由细胞膜内镶嵌蛋白的胞外部分构成,有参与消化糖类和蛋白质的双糖酶和肽酶,还有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胞质可将脂类物质结合形成乳糜微粒。 杯状细胞:散在于吸收细胞间,分泌粘液,有润滑和保护的作用,十二指肠至回肠末端,杯状细胞逐渐增多。 胰腺:外分泌部为纯浆液性复管泡状腺

胰岛(内分泌部):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细胞的糖原分解为葡萄糖,抑制糖原生成,血糖浓度升高);B细胞分泌胰岛素(促进肝细胞、脂肪细胞等细胞吸收血液内的葡萄糖,使血糖降低);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直接作用于邻近的胰岛细胞,抑制其分泌;PP细胞:很少,分泌胰多肽。

肝:(最大的腺体)肝细胞有三个功能面:血窦面,细胞连接面,胆小管面。血窦面和胆小管面有发达的微绒毛,使细胞表面积大,利于和血液进行物质交换。1、粗面内质网合成血浆蛋白。2、滑面内质网膜上有多重酶,使肝细胞获取的有

R- 7

组胚总结

机物在上面连续的合成、分解、结合和转化等反应。3、高尔基体参与胆汁分泌。 窦周隙:肝血窦内皮与肝板之间的狭窄间隙,是肝细胞和血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肝的主要功能有:①合成与储存:如合成糖原、血浆蛋白质,②分泌胆汁;③解毒功能:对外源性、内源性的有毒物质可通过转化和结合作用使毒性减低或消失;④防御功能:库普佛细胞吞噬消化异物;⑤造血功能:病理情况下肝有恢复造血的功能。 肝内的血液循环

肝门静脉→小叶间静脉→肝血窦→中央静脉→小叶下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肝动脉→小叶间动脉 肝动脉→ 小叶间动脉↗ 胆汁的分泌与排泄途径

肝细胞分泌胆汁→胆小管→小叶间胆管→左右肝管→总肝管→胆总管→开口于十二指肠

↘胆囊管→胆囊

门管区: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小叶间胆管 气管粘膜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导气部: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叶、段支气管、小支气管、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

肺导气部管壁的变化规律:

1黏膜层上皮:假复纤柱—单纤柱—立方;杯状细胞 多—少—无2黏膜层固有层:结缔组织--逐渐变薄;弹性纤维丰富3黏膜下层:结缔组织--逐渐变薄;皱

R- 8

组胚总结

襞 无—出现—明显 ;腺体 多—少—无4外膜:软骨环—软骨片—消失;平滑肌纤维--相对逐渐增多

肺泡:Ⅰ型肺泡细胞:覆盖面积大,参与气血屏障 II型肺泡上皮细胞又称颗粒肺泡细胞,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1降低肺泡表面张力2改善气道粘膜表面特性3维持肺泡结构相对稳定)

肺泡隔:相邻肺泡之间的薄层结缔组织,内有密闭的连续毛细血管和丰富的弹性纤维,弹性起回缩肺泡的作用。

肾:皮质迷路;髓放线。2髓质:肾锥体(底:与皮质相接;尖:肾乳头,突入肾盏)

肾小管:1)近端小管包括近曲小管、近直小管。功能:重吸收原尿的主要部位。2)细段-单扁上皮,水与离子通透。3)远端小管包括远直小管、远曲小管。功能:前者使间质内形成渗透压梯度(T-H蛋白)。后者吸收H2O、Na+、Cl-、Ca2+,排K+ 、H+、NH3,维持体液酸碱平衡;受醛固酮调控。

肾的血液循环特点是:1血流量大,流速快2、90%的血液供应皮质,进入肾小球后被滤过 3入球微动脉较出球微动脉粗,使血管球内压较高,有利于滤过 4两次形成毛细血管网,前者滤过作用,后者营养肾小管并重吸收营养物质5髓质内的直小血管髓秚伴行,有利于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及尿液浓缩。 精子发生的主要变化过程:

精子发生是指精原细胞经一系列分裂、分化阶段演化变成精子的过程,包括三个时期:

① 精原细胞增生期:精原细胞是最幼稚的生殖细胞,青春期开始后,精原细胞不断地分裂增殖,一部分成为干细胞,继续分裂和产生精原细胞,另一部分

R- 9

组胚总结

分化为初级精母细胞。

② 精母细胞成熟分裂期:此期二倍体的初级精母细胞经过两次成熟分裂,形成四个单倍体的精子细胞。初级精母细胞迅速进入第一次成熟分裂,但在分裂前期停留时间较长,经第一次成熟分裂后,产生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迅速完成第二次成熟分裂形成两个精子细胞。

③ 精子形成时期:1.核高度浓缩,核变长,构成精子的头部;2.由高尔基复合体形成顶体,位于核的一端 3.鞭毛形成 4.线粒体聚集,形成线粒体鞘 5多余的胞质残余体抛掉。

支持细胞:分泌雄激素结合蛋白(与雄激素结合,促进精子发生)和抑制素(反馈性的抑制垂体分泌卵泡刺激素)

睾丸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促进精子的发生和男性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维持第二性征和性功能)

原始卵泡:位于皮质浅层,数量多,体积小,处于静止状态的卵泡。呈球形,由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和周围一层扁平的卵泡细胞构成。 卵泡发育过程的形态和结构的变化:

卵泡发育经原始卵泡、生长卵泡和成熟卵泡三个阶段。在卵泡发育过程中,卵泡由幼稚逐渐发育成熟,变化规律为:

① 卵泡体积由小变大。②卵母细胞体积增大发育至成熟卵泡阶段,于排卵前,初级卵母细胞完成其第一次成熟分裂成为次级卵母细胞,立即进入第二次成熟分裂并停留于中期阶段③卵泡细胞由单层扁平变为单层立方形,且不断增殖为多层④卵泡膜形成于初级阶段,继而分化为内、外两层⑤透明带、卵泡腔、卵丘和放射冠相继出现,且逐渐增多。

10 R-

组胚总结

初级卵泡:卵泡细胞增生,由单层变多层,最里面一层呈放射状排列,称放射冠。初级卵母细胞与放射冠之间出现透明带。

次级卵泡:卵泡腔扩大,初级卵母细胞、透明带、放射冠及部分卵泡细胞突入卵泡腔内形成卵丘

成熟卵泡:在FSH作用的基础上,经LH刺激,次级卵泡发育成成熟卵泡,初级卵母细胞变大→完成减数分裂I→次级卵母细胞+第1极体 排卵:发生在月经周期的第十四天

黄体:颗粒黄体细胞(分泌孕激素) 膜黄体细胞(协同分泌雌激素) 月经周期:青春期开始,在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的作用下,子宫底部和体部的内膜功能层发生周期性变化,即每28天左右发生一次内膜剥脱、出血、修复和增生的过程,一个月经周期包括月经期、增生期和分泌期。 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和激素调节的关系

女性生殖器官的周期性变化是在神经系统控制下,受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调节。腺垂体分泌的卵泡刺激素,刺激卵巢中一批卵泡生长发育而分泌大量刺激素,刺激素使子宫内膜发生增生期变化;这时血液中高浓度的雌激素通过反馈下丘脑和腺垂体,抑制卵泡刺激素分泌,同时促进黄体生成素分泌,促使卵泡成熟、排卵和黄体形成,黄体分泌大量的孕激素和雌激素作用于子宫内膜而发生分泌期的变化。接着高水平孕酮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和腺垂体,抑制黄体生成素继续分泌,使黄体退化。黄体退化使孕激素和雌激素水平骤然下降,引起子宫内膜发生月经期的变化:同时对下丘脑和腺垂体产生反馈,在下丘脑和腺垂体分泌激素的影响下,又一批卵泡开始发育,如此反复循环。 或者:(女性生殖器官的周期性变化是在神经系统控制下,受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调节。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

11 R-

组胚总结

激素(GnRH),促使垂体前叶的促性腺激素细胞分泌FSH和LH,FSH促进卵泡发育成熟并分泌雌激素,LH促进卵巢排卵,黄体形成。黄体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子宫内膜在这两种激素作用下从增生期转入分泌期。血液中高浓度的孕激素和雌激素可以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抑制FSH和LH的释放。) 受精: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一般发生在输卵管壶腹。

受精的两个反应:顶体反应,精子释放顶体酶,溶蚀放射冠和透明带的过程。 透明带反应,精卵结合后,卵子浅层胞质内的皮质颗粒立即释放酶类,使透明带结构发生变化,特别是使ZP3分子变性,不能再与精子结合,从而阻止了其他精子穿越透明带,同时,卵子完成第二次减数分裂。

受精的意义:1、精卵的结合,恢复了细胞的二倍体核型,同时,来自双亲的遗传物质随机结合,加之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时曾发生染色体联合和片段交换,使新个体既维持了双亲的遗传特点又具有与亲代不完全相同的性状2、受精决定新个体的性别3、精子进入卵子,使卵子转入旺盛的能量代谢与生化合成,启动了胚胎发育的进程

血脑屏障:连续型毛细血管内皮、基膜和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起组成,功能:阻止血液中某些物质进入神经组织,但能选择性让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顺利通过,维持神经系统内环境稳定

血-胸屏障:为血液中的物质进入胸腺皮质所需通过的结构,可维持胸腺内环境的稳定。有下列结构组成:1连续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有完整的紧密连接,2内皮周围连续的基膜3血管周隙,内含巨噬细胞4上皮基膜5一层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

粘液-碳酸氢盐屏障(1)粘液层:不可溶性粘液凝胶(隔离上皮与胃蛋白酶;减

12 R-

组胚总结

慢H+向粘膜扩散)

(2)表面粘液细胞→ HCO3- →中和H+ →H2CO3 碳酸酐酶 CO2 + H2O 气-血屏障(或呼吸膜):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包括:肺泡表面液体层、Ⅰ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连续毛细血管基膜与内皮。

滤过屏障(或滤过膜)1、血管球有孔型毛细血管内皮细胞2、血管球基膜3、足细胞的突起及其间的裂孔隔膜。功能:双重选择通透血浆 (分子量和阳离子)。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包括单核细胞核由其分化而来的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血液:单核细胞、骨:破骨细胞、神经组织:小胶质细胞 肝巨噬细胞 肺巨噬细胞 结缔淋巴组织:巨噬细胞

胚胎学

胚泡组成:胚泡腔、滋养层(发育成胎盘)、内细胞群(发育成胚体) 胚盘:在第2周胚泡植入的过程中,内细胞群增殖分化形成,有两个胚层组成,也称二胚层胚盘,临近滋养层的柱状细胞为上胚层,靠近胚泡腔的一层为下胚层,两个胚层中间隔以基膜,胚盘是人体发生的原基。 简述中胚层的形成。

胚泡进入子宫内膜的过程称为植入,又称着床,植入时的子宫内膜处于分泌期,植入后子宫内膜发生蜕膜反应,此时子宫内膜改称蜕膜。 试述胎盘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1)胎盘的组成:胎盘是由胎儿的丛密绒毛膜与母体的基蜕膜共同构成,呈圆盘形。

13 R-

组胚总结

(2)胎盘的结构:胎儿面光滑覆盖羊膜,下方为绒毛膜结缔组织,脐血管分支行于其中,绒毛膜发出40~60根绒毛干,其分支出许多绒毛,绒毛结缔组织中含脐血管反复分支形成的毛细血管;母体面粗糙,为基蜕膜,细胞滋养层壳覆盖,并有绒毛干末端固着,绒毛间隙充满母血;胎血与母血之间互不相混,进行物质交换时,必须通过合体滋养层、细胞滋养层、基膜、薄层绒毛结缔组织及毛细血管内皮和基膜构成的胎盘屏障。

(3)胎盘的功能:①物质交换:胎儿从母血获得营养和O2,排出代谢产物和CO2;② 防御功能:胎盘屏障有选择性的通透作用,多数细菌,其它致病微生物不能通过;③ 内分泌功能:胎盘的合滋养层,第2周开始分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第2个月开始分泌人胎盘催乳素,第4个月开始分泌孕激素、雌激素,对维持妊娠起重要作用。 三个胚层的分化:

1、外胚层→神经管(中神经系统原基)→脑、脊髓神经垂体、松果体、视网膜

1.轴旁中胚层:背侧皮肤真皮、骨骼肌、中轴骨骼

2.间介中胚层:泌尿生殖系统

2、 中胚层 血管

体壁中胚层:胸腹部、四肢皮肤真皮、骨骼肌、骨骼、

3.侧中胚层:

结缔组织、间皮

3、内胚层→原始消化管:消化呼吸的上皮 五对咽囊的分化:

脏壁中胚层:原始消化管→消化呼吸系统肌组织、血管、

14 R-

组胚总结

第一对咽囊:伸长演化为咽鼓管,末端膨大演化为中耳鼓室 第二对→腭扁桃体 第三对:背侧份→下一对甲状旁腺 腹侧份→胸腺原基,内胚层细胞分化为胸腺上皮

第四对→上一对甲状旁腺 第五对→滤泡旁细胞 一些重要器官的原基:

肝胆→肝憩室,头支形成肝的原基,尾支形成胆囊和胆道的原基 胰:腹胰→腹胰芽 背胰→背胰芽

肝憩室:第四周时,前肠末端腹侧壁的上皮增生,形成一向外突出的囊状肝憩室,为肝和胆的原基。肝憩室迅速增大,很快长入原始横膈,肝憩室头支末端膨大形成肝细胞索、肝板及肝内胆管和左右肝管。肝细胞间出现肝小管,间充质分化为毛细血管网,形成肝血窦。肝憩室尾支发育形成胆囊及胆囊管,基部发育形成总胆管。 后肾的发生:

后肾为人得永久肾,起源于输尿管芽和生后肾组织。输尿管芽是左右中肾管近泄殖腔处向背外侧长出的一对盲管,反复分支,逐渐演变为输尿管、肾盂、肾盏和集合管。集合小管的末端诱导生后肾原基形成肾单位。生后肾原基:生肾锁尾端的中胚层。集合小管的末端诱导生后肾原基增生呈帽状包在集合小管的盲端上,帽状的生后肾原基逐渐分化成S形小管,一段连与集合小管盲端,一段凹陷膨大成肾小囊,与深入囊内的毛细血管球共同组成肾小体。S形小管延伸形成肾小管各段,生后肾原基外周部分分化成肾的被膜和肾间质。多囊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未接通 。

15 R-

组胚总结

睾丸的发生:Y染色体短臂上的性别决定区(SRY)表达睾丸决定 因子,在TDF诱导下,初级性锁增生为睾丸锁,睾丸锁之间的间充质细胞分化为睾丸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

在卵黄囊壁、体蒂和绒毛囊的胚外中胚层中,间充质细胞增殖,形成细胞团,称血岛,中央细胞分化为原始血细胞,为原始造血干细胞。 原始心房的分隔:

原始心房顶部背侧壁中央出现半月形矢状隔为第一房间隔,沿心房背侧及腹侧璧向心内膜垫方向生长,游离缘靠近心内膜垫有一未融合的小孔称第一房间孔。在其未闭合之前,第一房间隔上部中央形成的若干小孔扩大融合为第二房间孔,5周末一房间隔右侧从心房顶端腹侧璧长出新月形第二房间隔。此隔较厚,向心内膜垫生长,下缘呈弧形,当其前、后缘与心内膜垫接触时,下方留有一个卵圆形的孔,称卵圆孔。 简述胎盘的血液循环。

(1)胎盘的血液循环途径:子宫动脉经子宫螺旋动脉至绒毛间隙,通过胎盘屏障至绒毛的毛细血管,到胎盘静脉进入脐静脉。

(2)胎盘的血液循环特点:1)胚盘内有母体和胎儿两套血液循环系统。2)胎盘屏障将母血与胎血分隔,互不相通。3)母血含营养物质丰富,流速快,流量大,有利于物质充分交换。

儿出生后,胎盘血循环中断,肺呼吸开始,血液循环发生改变。 简述胎儿出生后血液循环的主要变化

1)脐静脉(腹腔内部分)闭锁,成为由脐至肝的肝圆韧带。

2)脐动脉大部分闭锁成为脐外侧韧带,仅近侧段保留成为膀胱上动脉。

16 R-

组胚总结

3)肝内静脉导管闭锁成为静脉韧带。 4)肺开始呼吸,动脉导管演变为动脉韧带。

5)肺开始呼吸,肺血循环使左心房压力增高,右心房压力降低,卵圆孔关闭。 胎儿血液循环有哪些特点

1)循环血液是混合血,但含氧量、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浓度在各段血管有差异。

2)循环途径有脐动、静脉,通过胎盘与母体血液进行物质交换,还有静脉导管、动脉导和卵圆孔。

心内膜垫:心房与心室之间原是以狭窄的房室管通连的。此后,房室管背侧壁和腹侧壁的心内膜下组织增生,各形成一个隆起,分别称为背、腹心内膜垫。 最常见的发绀形心脏病:法洛四联症。包括4个畸形:① 肺动脉狭窄;② 室间隔缺损;③ 主动脉骑跨;④ 右心室肥大。这种畸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动脉干与心球的分隔不均,致使肺动脉狭窄和室间隔缺损,粗大的主动脉向右侧骑跨在室间隔缺损处,由于肺动脉狭窄,造成右心室肥大 简述第3对咽囊的演变。

第3对咽囊的背侧份上皮增生,下移至甲状腺原基背侧,分化为下一对甲状旁腺。腹侧份上皮增生,形成左右两条细胞索,向胚体尾侧延伸,在未来的胸骨柄后方部位汇拢,形成胸腺原基,细胞索根部退化而与咽囊脱离。胸腺原基的内胚层细胞分化为胸腺上皮细胞,迁移而来的淋巴性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为胸腺细胞。

17 R-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amj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