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条军规》读后感与分析,从文学、军事、政治三个角度小

更新时间:2024-04-05 06:00: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再读《第二十二条军规》,从文学、军事、政治三个角度小议

133班史国浩2013220058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高二。当时是老师推荐我们读的简略本。记得印象最深的就是这本书的第一个逻辑悖论——根据第二十二条军规,只有疯子才能获准免于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但你一旦提出申请,恰好证明了你是一个正常人,还是在劫难逃。第二十二条军规还规定,飞行员飞满25架次就能回国,但它又说,你必须绝对服从命令,要不就不能回国。因此上级可以不断给飞行员增加飞行次数,一如全书中卡斯卡特上校频繁地增加而你不得违抗。如此反复,永无休止。 那时听着,只当是一种思维陷阱和逻辑游戏,聊以消遣,所以当我真的面对厚厚一本《第二十二条军规》时,心里还很不情愿,因为听了很多同学说这本书的内容还是比较晦涩难懂的, 而且我之前也曾经读过一些二战的历史书籍,想想看我们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让这位海勒先生这么讽刺真的没问题吗?阅读的过程是残忍的。海勒用了一种类似于POV的写法(《于荒诞处见本质》——中国地质大学外语学院),几乎每一节都用一个人的名字命名,几乎每一节都是以拥有这个名字的人为中心,写他的故事,写他荒谬的生活,或者写他的死。在不同的章节里,尤索林经历着战友一个又一个的死亡,我们阅读着同一个士兵一次又一次的死亡。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只有死亡。 在这之后,我只有一个感觉——海勒先生是在幽默的外壳下为我们讲师黑暗绝望的战争中小人物的史诗。我们为,这便是黑色幽默手法的精髓展现。

一、战争的冷酷与官僚政治

“飞行”“不断增加飞行任务”“战争”??这些词的意义指向固然准确,却也充分暴露了语言的虚弱无力。带着自己之前对于二战仅有的经验和对科西嘉岛历史的理解,仔细想想,如果我没有经历过,我就无法想象这些冰冷的词到底意味着什么,所以才需要这一部厚达

五百多页的书,一页一页在眼前构建那个陌生又熟悉的世界。说它熟悉,是因为那些我们对于战争历史的教科书化和刻板化,只记得战争的发生时间,地点,主要战役和历史意义。而忽略了其背后的人性价值。说它陌生,则是因为我们对于战争始料不及的冰冷和残酷,对于情感的释放,对于感情的共鸣。读到最后,我才清楚意识到——“飞行任务”到底意味着什么?它意味一次一次的希望,一次又一次失望,直到最后永恒的绝望;意味着血雨腥风里的穿梭,眼睁睁看着身边的战友相继阵亡或“被阵亡”却无能为力,意味着每一个深夜被噩梦惊醒,歇斯底里的尖叫,依然德瑞卡医生等人冲不破军营上空浓重的黑暗;意味着人性和良知在卡斯卡特上校等人的强权逻辑面前的粉身碎骨,正义和坚守被打压被扭曲直到消失殆尽,一个永远永远不会终止的死亡怪圈。

在作者笔下的世界里,到处都被无形的而又无处不在的“第二十二条军规”统治。于是尤索林对追寻女人无能为力,露西安娜消失了、达克特护士要嫁医生、内特利的妓女追杀他;尤索林对他的伙伴无能为力,眼睁睁看着斯诺登的内脏喷涌而出却也无能为力、看着麦克沃特开机撞向大山之后丹妮卡医生被陷害死亡、看着内特利的飞机被撞,落入海中;尤索林对孩子也无能为力,他擅自离队,没有通行证,只能看着孩子挨打。在军规的统治下,在这些永远的、一次次的无能为力面前,尤索林怎能不绝望呢?

仔细读完了教科书上节选的《第二十二条军规》第三十二章。我认为第二十二条军规已经不仅仅是一条军规,它无时无刻,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更像一条拖着黑色尾巴的魔鬼,总在矛盾最紧张的时候出现,只需要卡斯卡特上校轻描淡写说一句:“根据第二十二条军规??”就能不费吹灰之力平息了士兵们的反抗,“结束”一个人的生命。它诡笑着让士兵证明自己是疯子,迫使士兵继续执行飞行任务,不择手段只为实现更多的军功,士兵的生命不过是升官发财的工具。它可以随时增加内容,随时修改条列,即使卡斯卡特上校在士兵面前一再强调自己是多么的大无畏,多么的愿意虚心接纳别人提出的建议,可在他内心深处,那丧失了军规的严肃性,却又添了一层狰狞,它的

存在是如此荒诞可笑,却让人无可奈何,甚至让人害怕恐惧。说到这里,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象征已经浮出水面,正如作者自己说过的那样,“在《第二十二条军规》里,我也并不对战争感兴趣,我感兴趣的是官僚权力结构中的个人关系。”第二十二条军规,代表着专制和残暴,代表人性的丑恶和愚昧,官僚政治的荒诞和对人的迫害,它压榨人的所有价值直到一滴不剩,盘剥人的尊严,扭曲人的心智,某种程度上,它比战争更为可怕,如果说士兵还会为了保家卫国的信念而奔赴战场,但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存在只会让人对国家彻底绝望,战争也就失去了它本该有的意义。

另一方面,《第二十二条军规》所代表的官僚政治也采取政治教化对人洗脑,从而获得最大化的利益,如书中提到当尤索林的战友几乎全部阵亡时,又调来了一群年轻的战士,他们单纯天真,面对五十次的惊人飞行任务丝毫不惧,还一心一意想为国捐躯报效人民,此处的约赛连有一段内心独白“他们年轻,生机勃勃,这不是他们的过错??它应当对他们有耐心,等到他们中有一两个阵亡,其余人受伤时,他们就会成熟起来。他发誓要更加忍让,更加仁慈。”其实蒙昧的人是最可怕的,只有鲜血的冲刷才能迫使他们睁开眼睛,然而这些无辜的生命枉死异乡,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里,却没有人能给他们一个交代。

但纵使有黑暗地统治和暗无天日的训练任务,以主角约赛连为代表的一小群人,则是这个黑暗世界中闪烁着的零星光芒。约赛连很清楚这是一场多么荒谬的战争,也确信自己的生命属于自己,面对四处泛滥的所谓爱国主义,他选择勇于面对自己的心,毫不掩饰对生命的珍惜和爱护,约赛连也是领队轰炸员,但被降了职,原因是他毫不在乎自己是否命中目标。他早就拿定了主意,或是永久生存,或是在求得永生中死去。他每次上天执行飞行任务,唯一的使命便是活着返回来。”有人说他是贪生怕死,但请注意这句话“或是永久生存,或是在求得永生中死去。”约赛连的要求其实很简单,要么活下去,要么怀着对生命的向往死去,他不止一次地唾弃第二十二条军规营造的自欺欺人的价值观,而选择忠于自己的意愿——即活下去的意愿。去完

成莎士比亚先生几百年所提出的那个“生,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所以重要的不是活不活,而是心还在不在。哪怕他战死沙场,但他的心至少还向往生存,从这个意义上讲,约赛连是永生的。

二、人性的解读

在全书的讲述中,约赛连在军中的处境其实非常微妙,因为他敢于反抗,常常做出一些别人无法理解的行为,比如一次飞行任务,他们遭到火炮的猛烈袭击,约赛连飞机中的尾舱手斯诺登不幸被炮弹打中腹部,内脏流出,死相极惨,这对约赛连造成很大的精神刺激,回营后约赛连脱去军装,一连好几天赤身裸体,甚至这样子去参加阅兵仪式。对于这个行为,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看法,而我认为,脱去军装这个动作本身就意味着对官僚制度和军权专制的反抗,赤身裸体象征人回到自己最自然最本真的状态,即自由,尊严,独立。约赛连敢于裸体参加阅兵仪式,则是他的勇敢和无畏,他很清楚想要打破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怪圈需要的是强有力的抗议甚至反抗,没人敢做第一人,于是他承担了这个责任。约赛连赤条条一个人独自来往于黑压压的人群中,渺小又醒目,像一粒随时会被黑色巨浪吞噬的白沙,他终究还是坚守下来,最终凝固成一幅怪诞又悲凉的画面。 给我们以震撼。小说的最后似乎有了希望。尤索林兴致勃勃地计划着逃走,计划着寻找“小妹妹”,然后他再一次成功地躲开了内特利的妓女的追杀,跑走了。但这样的结局与其说是“希望”,倒不如说是尤索林对这个社会的彻彻底底的“绝望”。

幸运的是,约赛连并非孤独,在他身边还有一群类似的朋友——羞怯懦弱但对现实越来越不满并最终爆发的年轻牧师,粗犷豪迈敢和上司针锋相对的邓布,刚开始满腔爱国之心后来逐渐质疑外部世界的富家公子内化特,随和大度讨人喜爱的爱尔兰小伙,以及老实憨厚毅力惊人的奥尔。或许他们都不像约赛连对现实有极为深刻敏锐的洞见,但至少在这个光怪陆离物欲横流的世界中,依然保持自己一份赤子之心,他们彼此吸引团结在一起,虽然未明确界定,却也形成一个和外界明显不同的小联盟,一个无论从气质还是精神上来看都和第二十二

条军规军规截然相反的小联盟,尽管在强大的体制和腐败的人心面前显得不堪一击,但就如雪中送炭一样给读者深刻的印象甚至会心一笑的温暖,另一方面作者的笔触其实轻快俏皮,描写到约赛连一群人时,妙语连珠,笑点频频,常令人捧腹,且对比以卡斯特上校为代表的丑态百出的官僚集团,讽刺之辛辣,笔力之劲道,许多段落更是堪称绝妙,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比如丹妮卡夫人一章,作者对于夫人在两度接受其丈夫和卡斯卡特上校的信时那不同的心里描写,以及最后丹妮卡夫人放弃选择,远走他乡,前往密歇根州隐居的结局。从描写上来说,无论是约赛连一群人还是官僚集团的人或者其他配角,数十个角色粉墨登场,都是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足见作者对文字的高超驾驭力。

在本书的第三十七章,我认为,尤索林的逃跑是一种正义、人道的行为, 不仅有意识地保全了自己,负起了对自己的责任,更是有意识地为其他小人物树立了榜样, 负起了对其他小人物的责任。他在选择、塑造自我形象时,也为其他小人物选择、塑造了形象。他的公然反抗必然会激起那些曾经像他样犹豫不决的人的斗志,从而瓦解这个颠倒黑白的体制。尤索林和奥尔的选择、行动告诉人们: 世界固然荒诞, 但要逃离那种生活、实现自己的自由也是可能的。尤索林的选择、行动经历了向自己负责到向自己、他人负责的转变, 这一转变的意义不仅在于尤索林对世界荒诞性的清醒认识及不断采取的选择、行动, 更在于尤索林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在这个荒诞的境遇,只挽救个人的生命是不够的, 还一定要挽救同他一样处于荒诞境遇中的更多的人。这种认识是一种质的飞跃,使尤索林的选择、行动从一种个人主义的行为转变为人道主义的行为。尤索林正是萨特所定义的境遇中一位能够勇敢承担自由选择责任的真正英雄。

三、创新的叙事手法所展现的震撼

说起丹妮卡夫人一章,我还想说一说我在完成小组展示作业过程中的一些感受——本书的叙述手法。作者掘弃了传统小说的线性叙述手段,打乱时间地点,将事件分割成若干部分有意识穿插其中,以回

忆,对话,叙述在再现事件,行文布局看似无迹可寻,甚至会让初读者摸不着头脑。但实际上处处透露出作者的匠心独具。

第一:用这种散乱的结构充分表现出现实世界的荒谬和混乱; 第二:作者会通过形式的安排将某个事件的艺术表现力发挥到最大,例如:全书前半部分反复提到在飞机尾舱惨死的那个飞行员,但都是一笔带过,没有详细说明,我们甚至不知道他是怎么死的,在倒数第二次提到那个飞行员时,作者说他是“内脏流了满地而死”,通过前面的铺垫后,此处的说明尤其显得触目尽心。

而看到本书快要完结也就是全书的氛围最压抑最黑暗的部分,作者忽然单独拿出一章回忆当时那一幕的场景,用极详细而平实的文字将整个事件还原一次,作为读者,经过前文作者不厌其烦的铺垫后,此刻的我们就像是陪伴约赛连走过这漫漫长路的一个老朋友,却只能眼睁睁看着约赛连再去承受一次,可以说约赛连当时所能体会到的痛苦,恐惧,恶心,绝望??也通通承担到读者的身上,刻骨铭心,鲜血淋漓,发人深思。

四、黑色幽默中的讽刺意味

读罢全书,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讽刺战争,在讽刺卡斯卡特上校为首的官僚主义和垄断政治。也许这本书的讽刺对象会变成资本主义的秉性。司务长米洛,凭借一己之力建立了巨大的企业,进行军用物资的买卖,还找到了德军为他运货,甚至作为战斗双方的导演打了一次攻防战。

以荒诞隐喻真理,对丑恶的、畸形的、非理性的的东西加以嘲讽,是作品的一大艺术特色。主人公为逃避飞行而做出的种种不合情理的事情,使周嗣的人认为他是个“疯子”。然而与那些在被二十二条军规束缚得没有选择余地的士兵来说,他却是一个头脑清醒的正常人。他不愿成为荒诞世界的牺牲品,也深知无法与生活中的邪恶相对抗,于是开始玩世不恭、逢场作戏,用玩笑和嘲讽来寻求精神解脱。

比如,他趁人不注意往食物中注入肥皂水,造成飞行员集体腹泻,因而飞行任务被迫取消;他替迈洛开飞机搞投机生意;又如他在授奖大会上,当别人都穿戴得衣冠整齐时,他为表示抗议,竟然裸体站在行列里。他看似嬉笑疯癫,实际上是“含泪的笑”。在一个疯狂、混乱的世界里,尤索林的行为无法作出自我的选择,他必然要做出一些看似混乱和疯狂的行动。然而他的精神世界却表现得冷静而清醒,那就是不做无谓的牺牲,活着回家。

用似乎“不可思议”来揭示实际发生的事物,从反面来揭示人物所处现实世界的本质,是作品的又一特色。如飞行大队食堂管理员迈洛,打着为士兵改善生活的旗号,整天做着投机买卖,大发战争横财。他在大队搞了一个从将军到普通士兵都是股东的联营机构,做没本钱的买卖,从大队所属的每一个食堂都拨出一架飞机和一个驾驶员专供他使用。迈洛的飞机从各处飞来,各种用途的战机如驱逐机、轰炸机、运输机都源源不断地在机场上降落,为正义而战的飞机专门用来运输由四面八方采购的香肠、马耳他的鸡蛋、西西里的苏格兰威士忌,迈洛居然成为欧洲不少城市的市长、马耳他的副总督、阿拉伯的酋长、非洲丛林的神灵等等,所到之处无不象英雄一样受到欢迎。最后,他甚至同美军当局签订了合同,跟德国军当局也签立了合同,从作战的敌对双方谋取巨额利益。在海勒的小说里,这些荒诞不经的、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东西,在一个荒诞的世界里,显得不但合乎时宜,而且存在得顺理成章。小说中诸如此类的荒诞讽刺,随处可见,其锐利的锋芒直指那荒诞的社会及其所造就的群体,让人在忍俊不禁、目瞪口呆之余发出一声喟叹。

海勒通过他的行为和思想。瓦解了人们心目中传统的的英雄形象,成为了黑色幽默中的“反英雄”的典型。尤索林这一人物让我们看到混乱世界中普通卑微的人们遭受桎梏而无法逃逸的悲哀。当后来他拒绝与上司交易,不愿作为“英雄”送回国时,我们又看到了他“纯净”的一面:“我不是要逃避责任,而是要承担责任”;因为在他看来,与上司的交易有违良知且有背叛战友之嫌。他最终选择了逃跑,离开

了那个令他疯狂和窒息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讲,尤索林的选择是合乎情理的,也是黑色幽默中的“反英雄”的必然归宿。

《第二十二条军规》看似描写战争,展现战争环境中形形色色的人的荒诞的内心世界,但它揭示的却是严肃深刻的社会问题。战争是荒谬的,它往往会使人失去尊严,也会让钻营之徒们飞黄腾达,名利双收。在海勒看来,无论战争还是军事官僚体制,全是人类本身的问题。第二十二条军规既是一项具体而荒谬的法律条文,也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的专制现实。它总是与压制他人的、腐败的官僚体制相伴左右,令人窒息而无法逾越。

读罢整本小说,也许尤所林的故事随着他的逃跑而结束了。但是我觉得小说里的故事并没有结束。小说中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小说中关于尤索林绝望的悲剧,在我们的生活中夜每天都在上演。每个人都被这样或者那样的“军规”束缚着,一系列的东西困扰着我们,我们越触碰,便会越无奈;越挣扎,“军规”就会收的越紧,直到最后我们都无奈又“绝望”地去接受。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35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