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中国古代文论试题

更新时间:2023-10-08 03:0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古代文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即《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发愤著书”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诗经》和《楚辞》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不平则鸣”论。

7.“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的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白居易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8.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家”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见《词源序》),又提出了“清空”和“意趣”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摹拟复古之风,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性灵”说的诗学主张。

11.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12.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境界”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庄子的) “虚静”说

(庄子的)“虚静”是中国古代有关创作构思的理论。“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学说。认为虚静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帅》里提出“坐忘;”“坐忘”就是“虚静”。(1分)这是要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存在,抛弃—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2分)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出只有达到虚静。

2.以意逆志:出自《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在鉴赏诗歌的时候读者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3. 知人论世:孟子提出的文学批评原则和方法。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

4. 发愤著书:出自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作家)怨愤郁结,借著书立说发挥疏通。“愤”指作家意有所郁结,心理上受压迫而不得伸展,怨愤郁结,借著书立说发挥疏通,这样才能恢复心理平衡。“愤”包含了个人怨愤的情绪,同时也显示了穷且益坚的意志,同时它又强调了创作者在逆境中奋起而不消沉的品格,以及极富于批判精神和战斗精神。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论语‘为政》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B )。” A.‘尽美矣,又尽善也’ B.‘思无邪’

C‘尽美矣,未尽善也’ D.‘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言于外。”这段诗论

出自( D )。

A.《论衡·艺增》 B.《孟子》 C《史记·屈原列传》 D.《毛诗大序》

3.提出所谓“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四外”说的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家是( D )。 A陆机 B.钟嵘 C皎然 D.司空图

4.“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尔何。”元好问的这首论诗绝句是( C )。

A.赞扬张华、温庭筠、李商隐诗有建安风骨,只是张华诗稍欠风力

B.批评晋代诗风流情多,风云气少,不如张华、温庭筠、李商隐诗歌有风骨和新意

C.认为张华、温庭筠、李商隐诗缺少“邺下风流”的建安风骨,主张诗尚壮美

D.批评张华诗缺少“邺下风流”,甚至没有温庭筠、李商隐有新意,主张诗尚婉约

5.“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这种比较符合诗歌创作和鉴赏规律的见解山自明代诗论家( A )。 A.谢榛的《四溟诗话》 B.李贽的《童心说》 C.王比贞的《艺苑卮言》 D.袁宏道的《序小修诗》 五、问答题

请简述司马迁在《史记》的写作中体现的实录精神,并结合学习过的文学史知识,谈谈其对后代的史学和文学产生过什么影响?

(一)“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中说: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5分)

(二)《史记》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作者曾受到汉武帝的残酷打击和 迫害,因而“发愤著书”,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公正和“实录”精神。例如在《史记》中,他并不发泄私愤,而是客观地记述武帝的事迹,既记述他的

功绩也不避讳其残忍和好大喜功,求仙访道和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实。对汉高祖,也既写了他的推翻暴秦、统一天下的伟大历史作用,他的知人善任、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风采。也揭露了他的虚伪、狡诈、残忍和无赖的流氓嘴脸,一本“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的精神。(15分)

(三)这种“实录”精神,对后世的史学产生过巨大影响,后世的许多史学著作,特别是所谓 的正史,如二十四史等,就不仅在体例上受《史记》影响,而且在写作态度上,也受到司马迁“实录”精神的影响;同时“实录”精神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杜甫的诗被成为“诗史”就说明了这一点。(5分)

一、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为政》) 2. 孟子提出了“以意逆志”说和“知人论世”说,这确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3.《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4.《毛诗大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5.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

6.陆机在《文赋》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说,主张诗歌重在抒发感情,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乎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

7.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提出了“兴寄”和“风骨”说,要求文章寄怀深远,言之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想鲜明、语言精警。 8.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提出了“诗穷而后工”说,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的自身特点联系

9.李清照在《词论》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张炎的《词源》则对词提出了“清空”和“意趣”的审美要求。

10.明代后期的思想家李贽主张文学要表现真心,提出了“童心”说;而后受其影响的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则提出了“性灵”说。

11.清代的李渔在《闲庭偶寄》中认为戏曲创作要“立主脑”这是指一部戏曲的

要有主要 人物和中心情节。

12.王国维在他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人间词话》中提出了著名的“境界说”,这是他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核心。

二、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 . 最先提出“养气”说的先秦思想家是( A )。 A.孟子 B.老子C.孔子 D.庄子

2 . 司马迁根据历史上的许多伟人因遭困厄而著书的事迹,概括出了( D )。 A.“不平则鸣”说 B.“疾虚妄”说C.“文章为时为事而作”说 D.“发愤著书”说

3. 提出作诗“取境”有难、易两种情况的古代诗论家是( B )。 A.南朝梁代的钟嵘 B.唐代的皎然C.明代的谢榛 D.清代的袁枚 4. 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诗论家是( C )。 A.唐代的司空图 B.宋代的严羽C.明代的袁宏道 D.清代的袁枚 5. 提出“格调”说的清代诗论家是( A )。 A.沈德潜 B.王夫之C.叶燮 D.王士禛

五、简答题(三题中只任选两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 孔子主张“诗可以怨”,请指出:什么是“诗可以怨”?结合文学史,谈谈他对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产生过什么样的积极影响?

答:(一)孔子在《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提出了“诗可以怨”。(5分)

(二)“诗可以怨”是说诗可以“怨刺上政”(《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语),实际上就是说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诗经》中许多民歌和一些文人作品就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讽刺和批判揭露,如著名的民歌《魏风》中的《硕鼠》、《伐檀》等,以及《小雅》中的《正月》,《十月之交》,《大雅》中的《桑柔》、《民劳》等,或揭露,或批评,或讽刺,或讽谕,都可以说是“怨刺上政”的作品。

(三)“诗可以怨”对我国后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iud.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