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盈余管理研究

更新时间:2024-05-24 19:0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分类号:密级: .z 8工《7.z 6 硕士学位论文 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盈余管理研究 Research on coIIlpany’s eaming management wim accounting policy choice 年 学 号:——四07310301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天津财经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敝储龆驰穹函乞 签字日期:少卜钞乎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天津财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天津财经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学位做作者答名:船守妇易刷程轹 签字日期易吖·年,月2二日 签字日期:加/, 工作单位: 电话: 通讯地址: 邮编: 内容摘要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在运用一定的会计方法和手段,为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而做出的会计选择行为。会计政

策选择与盈余管理关系紧密,有着一定的共性,二者的主体均是企业管理当局,空间范围均是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之下。虽然会计政策选择可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但是并非所有的会计政策选择都涉及盈余管理,也并非所有的盈余管理都涉及会计政策选择。盈余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方式是会计政策选择,而会计政策选择的结果将影响到企业的盈余。利用实证方法分析上市公司运用确认销售收入、应收款项和固定资产折旧等方式进行盈余管理,得出两大行业存在正向盈余管理,四大行业存在反向盈余管理行为。对企业盈余管理进行分析可以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会计盈余的有用性和会计行为的形成机制,进一步验证会计行为的经济后果以及会计盈余的信息含量,从而有助于完善监管政策和会计准则,改善公司治理,优化市场的资源配置。 关键词:会计政策会计政策选择 盈余管理 Abstract Eanlings managemem is an eIlte印rise in the use of c酣ain accoul】【ting methods aIld meallsfor the realization of meir own utili够maximization a11d the ma)【imization of co叩orate Valuemade to t11e acCounting choice behaVior.Choice of

accollIlting policies锄d earnjngs maIlag锄咖ties,there is a cenain Co删〔Ilonality;both are the main business mallagemeIlt authorities,thespatial extem of all tllat is lawfhl lHlder the preIllise of compliallce.AlⅡ10u曲me choice ofacC0uIlting policies t0 achieve nle pu印ose of e枷ngs manag锄eIlt,but not all of me accou而ngpolicy choices relate to eamings manag锄ent,but also not a11 of tlle e锄in笋manag锄ent arerelated to me accounting policy choices.Eanlings mallagement is觚import锄t way ofaccounting policy Choices,but t11e results of tlle accollllting policy choices will a彘ct C0啦orateeanlings.AnalySis of t

he use of eI】叩irical methods t0 use to confim salcS of listed compaIlies,receiVables and fixed懿sets d印∞ciation approach t0 eanlings maIlagement,?t、)I,o m旬orindustries,there is a positiVe earllingS management,four major iIldllstries,mere is the reVerseeanlingS mallageIIlent behaVior.Analysis of co印orate earnjngs maIlagement c锄be a de印_er1evel uIlderstanding of the use如lness of accounting eanlings锄d acco硼【ting practiceS of thefomation mechaIlism,and缸恤er Validation of tlle economic consequeIlces of acc0瑚恤gpmctices aIld acc0删ng eamings infomation cont∞t,thlls helpiIlg to improvc tlle regulato巧

policies aIld aCcounting staIldards, improving corporate goVenlaIlce,e11llaIlce me marketallocation of resources.Key words:Accounting poKcy; Accounting poUcy choice; Eaming management ¨第2章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的基本理

论?????????????9 2.1会计政策选择的基本理论???????????????.9 2.1.1会计政策??????????????????..9 2.1.2会计政策选

择?????????????????11 2.2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12 2.2.1国外盈余管理的基本理

论?????????????..12 2.2.2国内盈余管理的基本理论?????????????..13 2.2.3国内外基本理论的异

同??????????????.13 2.2.4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14 2.3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的关

系?????????????15 2.4利用会计政策

选择进行盈余管理的方法???????????15第3章盈余管理的动因、类型及利弊分

析???????????????.18 3.1盈余管理的动因分析????????????????.18 3.1.1国外盈余管理动

因???????????????..18 3.1.2我国盈余管理动因???????????????..19 3.1.3国内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之比

较??????????.20 3.2盈余管理的类型分析????????????????.20 3 3.2.1调增利润??????????????????.20 3.2.2调减利

润??????????????????.20 3.2.3利润平

滑??????????????????.2l 3.3盈余管理的利弊分

析????????????????.2l 3.3.1盈余管理的积极影响???????????????22 3.3.2盈余管理的负面影

响???????????????23 3.4盈余管理的利弊权衡及相关建议?????????????.23第4章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的盈余管理实证分

析???????..25 4.1模型的选择???????????????????25 4.1.1海利模型The Healy Model(Healy 1985)?????????25 4.1.2迪安哥勒模型DeAngelo Model(DeAngelo 1986)??????.25 4.1.3琼斯模型The Jones Model(Jones 1991)????????.26 4.1.4修正后的琼斯模型The Modified Jones Model???????.26 4.2实证研究分析??????????????????.27 4.2.1数据的来源和样本选取标

准?????????????27 4.2.2各行业盈余管理工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28第5章基于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盈余管理的建议和结论????????34 5.1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34 5.2完善财务信息披露体系???????????????..35 5.3改进和加强审计监

督????????????????.36 5.4结论?????????????????????37参考文

献??????????????????????????????38后

记????????????????????????????????????????.40 ■ 第1章 导论 1.1问题的提出 盈余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际经济学和会计学界兴起的一个前沿性研究课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据《证券时报》和联合证券公司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中,使用关联方交易的占55.56%,利用会计政策选择的占44.44%①。近些年,国家为了遏制上市公司通过关联方交易进行盈余管理,先后出台并完善了《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非货币性交易》、《债务重组》等准则。国内研究上市公司采用关联方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文献也较多,相比之下,对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来进行盈余管理的研究文献就少了许多。本文旨在利用证券市场上的数据,对我国上市公司通过会计政策选择行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从而能够得出一些有用的结论。 1.2相关研究综述1.2.1国外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盈余管理的文献综述 戈登(Gordon,1964)是第一个提出公司经理人员选择会计政策有经济动因的西方学者,他的研究表明,企业管理人员并非遵循配比原则或者使所报告的利润最大化,而是使各期利润均衡化,管理人员通过选择会计政策或者改变企业筹资、投资、

经营决策方案等,使各期收益保持稳定增长,这种假设也称之为收益均衡化假设。自戈登之后涌现出了大量的对会计政策选择进行检验的文献。这些文献对公司管理人员选择一组特定的会计政策产生会计报表的经济动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针对戈登的投资者不能够识别因会计政策不同而造成的盈余差异,也就是说不能够对各种备选会计政策计算的盈余做出充分的调整的假设,波尔和桑德(Ball,1972&SuIlder,1975)对此所做的实证研究指出,就整个市场而言,对于因会计政策不同而造成的盈余差异,投资者是能够做出反应和调整的。这一结果与有效市场假说相一致,说明经理人员可能不①乇怀栋,秦江萍,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与盈余管理【J】.商业研究,2004年第2l期:l知16是为了平滑收益或者使盈余呈现增长趋势而选择会计政策。 沃茨和斯密尔曼(watts&Zimme衄all,1986)根据经济学的契约理论对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盈余管理的经济动因提出了著名的三大假设:1.补偿汁划假设。指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补偿计划的公司经理为扩大个人效用更可能选择将未来的盈余转移到现在的会计程序,以便提高其报酬的现值;2.债务契约假设。指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越接近违反债务契约条款的公司,为避免违约成本,越可能选择将未来的盈余转移到现在的会计程序;3.政治成本假设。指在其他条件相

同的情况下,公司规模越大,越可能选择将现在的盈余递延到将来的会计程序,以避免因高额利润而受到政府的管制。 基于三大假设,西方学者们利用某一特定会计政策选择的盈余管理问题,对上述三大假设进行了检验。如迪克曼和斯密斯(Dyckman&Srnjm,1979)对石油天然气公司油井勘探成本核算的会计政策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实证结果证实了债务契约假设和政治成本假设在石油天然气公司是成立的。达利和威格兰(Daley&Ⅵgeland,1983)对研究开发费是否资本化的会计政策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结果与补偿计划假设和政治成本假设吻合。达利威和斯密斯(Dhalival&SIIlith,1982)对折旧会计政策的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结果与三大假设吻合。哈格曼和斯密杰维斯基(Hag锄an&zmijewsl(i,1979)对存货会计政策的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结果与分红计划假设不一致,但与政治成本假设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对单一特定会计政策选择的盈余管理问题所进行的实证研究,虽然其结果大多数与三大假设一致,但也存在研究结果相互矛盾的情况。原因可能是企业可以利用一组会计政策的选择进行盈余管理,而不一定局限于某一特定会计政策的选择。譬如,公司可以利用折旧会计政策的选择进行盈余管理,但也可以利用存货计价会计政策的选择进行盈余管理,也可以二者同时使

用来进行盈余管理。因此利用单一会计政策的选择检验三大假设有其局限性。针对这一缺陷,斯密杰维斯基和哈格曼(Zmijewski&Hagenll锄,1981)率先利用一些特定会计政策(折旧政策、存货政策、养老金成本的摊销政策以及投资税减免政策)的组合选择问题,对三大假设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为三大假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赫尔撒森和利特维奇(HolthauseIl&Le缸wich,1983)研究了报酬契约、债务契约、政府管制行为和政治透明度与会计政策的关系,他们不仅试图说明两种变量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更试图做出解释。他们的研究表明,企业管理人员在会计政策选择中,既非像人们一贯认识的那样,笃信稳健主义,也不是追求收益数据的均衡化。他们认为会计政策选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主要有:簿记成本、政治成本、契约成本和管 2制成本等。从机会主义角度看,由于每个人是理性的“经济人”,管理人员会选择使其自身效用最大化的会计政策:从有效率的组织安排来看,由于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结合,会计政策选择的核心是使契约成本(包括代理成本、监督成本、担保成本等)最小化。 对于上述三个假设的验证有单一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政策组合选择之分。单一会计政策选择只是验证诸如加速折旧法或者直线折旧法等与三个假设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降低了验证工作的有效性。尽管有此

缺陷,还是能够证明债务契约假设和规模假设,但是与分红计划假设有一定的出入,还存在着研究结果相互矛盾的情况,原因可能在于企业可以利用组合的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盈余管理,而不一定局限于某一特定的会计政策选择。 海利和波尔普(Healy&Palepu,1990)对经理改变会计政策是否是为了避免违反债务契约中对股息的限制做了研究.他们用可供发放股利的资金与己支付股息的比率来考察企业违反债务契约的情况。他们发现,样本组同对照组相比,会计政策的变化频率并没有什么差别。另一方面,他们发现那些将要违反股利发放这一限制条款的公司往往减少甚至不发放股利,似乎只有当不能以较低成本解决的时候,公司才改变会计政策来回应这种潜在的违约行为。 斯维尼(SweeIley,1994)的研究发现,那些处于不履行债务契约临界状况公司的经理人员(通常是在净值、营运资本方面的限制)会采取可以提高收益的会计政策。她检验了实际上违背债务契约的样本组和对照组,指出那些违反债务契约的公司抢先在违约之前就改变了会计政策,而且同对照组比较,绝大多数改变了的会计政策都是为了提高收益。违约组还采用一些可以提高现金流量的会计政策(比如,后进先出法和与退休金相关的变化)。然而,只有40%的违约公司在实际违约前后的一段时间内改变会计政策,而且这种典型分析无法就违约公司是否采用了使收益增加的

会计政策提供统计上的显著性证据。 迪安哥勒(DeaIlgelo.et al,1994)就现实中会计政策选择与违反债务契约之间关系的显著性进行了研究。他们选择76家出现财务困难并减少股利发放的公司作为样本,还有29家因为债务契约的约束而减少股利发放的公司。假定面临债务契约潜在约束的公司比没有这类的约束公司更有动机采取增加收益的会计政策。他们发现,两个样本组在会计政策选择上没有统计上的显著差异,而且得出结论:会计政策选择反映出公司陷入财务困境,其并非为了避免违反债务契约或粉饰公司的财务困境。同斯维尼(sweelley,1994)一样,样本受到选择偏误的影响,而且对债务契约假设的检验结果是混合的。研究者明确地指出,因为样本公司在研究期间重新协商了他们的大部分契约,所以很难将任何会计操纵的证据同任何涉及契约,比如债务契约的证据结合起来。 3 一些论文致力于验证会计政策选择的盈余管理是否影响了股票价格,途径是关注那些有可能论证的、有较明确动机的特殊情形,而不是依赖那些还没有明确定义的目标,比如收益平滑、收益最大化、规避损失等。佩里和威廉姆斯(P畔Wilii锄s,1994)进行了类似的研究,结果发现同迪安哥勒(DeAngelo,1986)的研究不同,证据表明管理当局操纵主观应计部分以低报收益,可能是基于降低股价的目的。他们认为研究结果不同的

原因在于样本的组成不同。 艾里克森和王(Ericl(son&waIlg)还把公允价值观当作盈余管理的基本原理,但是在公允价值观下组成“公允”价格的范围颠覆了任何文献证明的股价和收益之间关系。也就是说,投资银行提供一个“公允”价格,幅度可以在中值附近增减25—50%,范围的大小可能包括价格的任何变化,否则这些变化会归咎于盈余管理。类似的,佩里和威廉姆斯 (Pen可&Willi锄s,1994)以及许多对会计政策选择经济后果进行研究的学者认为,有着机会主义心理动机的经理人员,有在某种特定情况下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然而,他们没有再去探究其它可能的解释。 同美国证监会主席亚瑟李维特(Anhllr Levitt,1998)的观点相一致能,卡兹尼克 (KaszIlik,1999)发现,那些进行盈余预测的经理人员会使他们的报告盈余接近他们的预测。他指出那些高估盈余的管理人员会大量利用可以增加收益的应计项目。从表面看来,管理当局做出这样的选择是为了避免由于公布的收益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而导致市场的负面反应。然而,样本公司操纵应计项目的动机同样符合薪酬和债务假设。 一些研究者还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检验:如果经理人员认为信息使用者错误地把报告利润当作经济收益率,他们是否会采取行动。格威尔(GaV既et.a1,1995)论证了当可操纵应计项目调整前的收

益跌落至临界点下(在奖金计划中)时,经理人员会选择增加收益的应计项目,反之亦然。这同海利(Healy,1985)奖金假设是相矛盾的,而且作者认为收益平滑假设可以更好的解释此现象。在相关的研究中,迪房德和帕克(DeFond&Park,1997)也发现了一些证据:如果当前的收益不好而预期未来收益是较好时,经理人员出于保住自己工作岗位的动机会在当前的收益中“借用未来的收益”,反之亦然。经理人员就是用可操纵应计项目来使收益平滑。然而,他们的研究结果要依赖于他们对未来收益和可操纵应计项目估计的正确性,而且他们也受到样本选择误差的影响。 博格斯特尔和迪切夫(Burgstalller&DichcV,1997)指出,经理人员明显在通过盈余管理来避免收益的减少和损失。他们的理论依据是交易成本理论,而不是有效契约理论或者管理的机会主义理论。他们提出,利益相关者的交易原则就是选择收益高的公司而不是收 4益低的公司,以及投资者在评价报告收益的内容时并不是完全理性,这一点同预期理论是一致的。 上述研究全都对通过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盈余管理提出了论据,但没有验证股票价格对这些选择的反应,即没有研究会计政策选择是否有经济影响。在另一方面,Baml(1999)等发现,经过对风险和增长控制后,在一个时间序列内,收益增长较快的公司要比收益没有增长的公司获得更高的价格

回报。这些证据是同成功的盈余管理相联系的,然而他们并没有明确地对盈余管理进行检验,而且也没有提出收益模式一定归咎于盈余管理。戴维斯 (DaⅥs,1990)通过部分重复和延伸宏(Hong,1978)等关于购买法和权益法选择的研究后发现,采用购买法的公司在宣告公司合并前到完成的这段时间里获得超常收益,使用权益法的公司获得正常的市场回报,他的结果同Hong等是一致的。1.2.2国内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盈余管理的文献综述 我国关于会计政策选择方面的研究较西方要晚了很多。原因在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计划经济体制时代不存在会计政策选择问题,企业主要按照税收、财务制度以及其他有关制度的规定,进行资产计价和收益确认。20世纪80年代的会计改革及1992年的《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布,使企业有了选择会计政策的自主权,会计政策相关问题的研究才逐步开展起来,也逐渐引进和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 陆建桥(1999)通过应计项目来研究会计政策选择。他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22家亏损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这些公司在出现亏损年份及其前后年份是否采取了盈余管理行为,以免出现连续亏损三年的情况,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显示,这些公司在亏损及其前后年份普遍存在着调减或者调增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 王跃堂(2000)对1998年A股上市公司执行三大减值政策(除坏账准备外)的

情况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会计政策选择的因素不是西方的“三大假设”,而是证券市场的监管政策、公司治理结构、公司经营水平以及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同时还发现,有扭亏现象的公司执行三大减值政策的可能性更小,被“ST’’的公司执行三大减值政策的可能性更大。 唐松华(2000)探讨了选择的必然性、影响因素和立场等,认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权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一是平衡治理结构中各个利益相关者的需要;二是会计准则的不完全性;三是会计信息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企业选择会计政策时常常是基于各利益相关方合约的考虑,特别是与股东、债权人以及政府合约的考量,并认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权应属于企业管理当局。 吴东辉(2001)研究了国内上市公司在应计项目上的选择。在流动性应计项目的基础 5之上,以横截面Jones模型对反常应计项目进行估计。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传统实证会计理论三大假设的替代变量,即管制因素、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生成应计项目的能力对国内上市公司在应计项目上的选择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是,就企业如何结合涉及应计项目的交易与反常.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ow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