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人才培养

更新时间:2024-03-06 17:2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国内外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以及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统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和中外人才培养的不同来发现我们国家在统计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然后借鉴外国的培养模式并且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改善我国的教育制度、人才培养方式。切实贯彻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发展路线,使更多的青年人更快更好的投入到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字: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

引言: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及网络通信技术日新月异,我们已经步入知识经济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突出的表现在人才的竞争上,要想取得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持续竞争力,必须注重高级人才的培养,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持。培养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各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加强素质教育,倡导个性张扬,构建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代高等教育和人才发展的必然选择。

社会各方面对统计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专门为社会培养统计专门人才的高校统计学专业,必须对原有的统计学专业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使自己培养的学生适应社会各方面的需求。

一、 我国统计人才培养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应试教育,而这种教育造成我国大批学生“高分低能”,已是不争的事实。2005年,11名内地高考“状元”在面试环节被香港大学拒之门外,港大提出的理由是不愿录取“书呆子”。因此加快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迫切需要改革的课题。

现在大部分高校对于统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多数还是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培养,基础课加专业课的培养形式屡见不鲜,但是殊不知这样的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只会照搬课本知识,而缺乏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能力,以至于进入社会之后由于缺乏社会经验,而且专业知识无处可用,成为大家眼中的书呆子。课程设置方面太多的必修课程,以至于学生没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选择自己喜欢或者需要学习的内容,并且有的选修内容太多注重绩点、成绩,而忽略了课程本身的价值,“分分学生的命根”这样的传统观念早已深入人心。

而且大多数的企业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在校成绩,各种证书的等级和数量等等。当然毋庸置疑,证书和成绩也是说明学生能力的一个方面的指标,但是这不能成为考察一个人是否符合人才要求的标准。太多的关注成绩,只能让更多的学生越来越失去实践的能力,把更多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书本知识上,更加会造成实践性人才的缺乏。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课程建设及其一般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探索、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体系,建立起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以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这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 企业对统计人才的要求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是我国著名的特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经营范围几乎遍布全国各省市,并扩展到北美、东欧、西亚和非洲等50多个国家。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十分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作出科学的经营决策,是关系到企业成功的关键,也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中心问题。因此,如何改进企业统计管理,加强人才培养,是管理层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多年来,大凡探讨企业统计改革的文章都要谈到统计人才的培养问题,普遍认为企业统计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固然重耍,但并不是所有的统计工作都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来完成,如果我们要求企业的全部统计人员都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务实的做法应该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用全新的观念来构建一支适合不同层次需要的企业统计人才队伍。

他们的观点也代表了我国大多数大中型企业对于统计人才标准的要求和期望。他们认为,合格的企业统计人员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第一,应具有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修养,爱岗敬业、积极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意识;第二,企业统计人员无论是否是统计专业毕业,都应具备统计及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胜任统计工作;第三,企业统计人员既需要懂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熟悉市场,并能进行市场调查和搜集市场信息的“外向型”统计人员,又需要熟悉政策具有统计预测能力,并能进行科学统计分析研究的综合统计人员;第四,要具有更加广博的知识结构,了解和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WTO规则等相关领域、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提高统计工作的效率与效果。当然,上述素质要求应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和层次有所侧重。

所以在企业的角度他们也是需要实际能力高于考试成绩的人才来参与到他们的发展中去,这也提醒我们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更多地注重知识的应用和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而不是只单单关心成绩的高低,成绩好固然重要,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锻炼自己把专业知识和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满足企业发展要求。 三、 中外人才培养模式对比

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和高等教育体制的不同,中西方在人才培养理念、模式和方法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别。

1.外国高等教育“宽进严出”,而我国则是“严进宽出”。

国外入学和毕业的政策上,大多高校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以英国为例,无论是本地学生还是留学生,只要经过资格审查,就有机会进入高校学习,尤其是攻读硕士研究生。但是在学期间,大学实行严酷的淘汰制度,高等教育的淘汰率非常高,达30%,优胜劣汰已成了规律。而我国的高校招生基本上是以高考为依据,这一选拔方式能够快速、方便地选择出成绩优异者,但从科学的人才评价角度看,这种单一考试成绩指标不可能对人的全面素质和能力做出评价,而且不利于对学生人学前的教育进行良好的引导。这也就是所谓的“严进宽出”的教育政策。显然,这种培养模式存在明显的缺陷。

2.在教学模式方面,外国实行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我国实行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年学分制。

美国大学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教学方式提倡灵活多样,目的在于启发和诱导。实行的是完全学分制,学生拥有对专业、课程、时间、教师、学习方式等全方位的选择。所设的课程横跨多个学科,强调科学的广度和深度,给学生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国学生选课范围狭窄,每学年选修的课程固定,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来安排课程,导致学分制实质上还是学年制,因此,其并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选择。课堂上虽然多了一些老师跟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但依然还是以老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方法。

3.课程设置方面,面国外实行的是“通识教育+专业课+选修课”,我国只注重专才的培养,忽视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共同的知识基础。通识教育是一个柔性的课程体系,没有一个统一的程式化模式,融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于一体。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起来,使学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基础。我国高等教育更重专业性,尤其20世纪50年代之后学习苏联模式之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性更加突出,许多“螺丝钉”似的人才被培养出来,专业过分细化,这一点从我国历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就不难看出,20世纪80年代中期,专业总数一度达到1343种,足见其分类之多。虽然之后几经调整,至1998年专业目录中的专业总数缩减为249种,但专业化的教育影响仍然深刻。

4.师资建设方面,国外本科教学师资队伍高水平化和国际化,国内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国外大学十分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他们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聘请知名的专家学者任教,一方面又鼓励本校教师成为国际教授,并且大学有严格的聘任和晋升制度。此外,欧美国家的高等教育十分重视国际化,注重大学教学、科研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广泛的视野空间。

近几年来,我国开始重视教师的聘任选拔工作,但大学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大学在人才的引进和教师的选拔、聘任上还没有形成制度化。另外,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虽然已开始了国际

化的合作,并且国际化合作与交流的步伐不断加快,但是高等院校的国际化方面还比较薄弱,无论是师资构成、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还是在经费来源上,和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5.我国本科教育在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与国外还存在较大差距。

现在的趋势是,研究性学习开始受到普遍重视。而我国一般还是“粉笔+课堂+书本+考试”的传统模式,本科生几乎很少参与科研项目,而且,对于研究方法论方面的教育也很缺乏,本科教育基本不涉及,即使进入研究生阶段,方法论教育也不是作为一门正规的课程列入课程学习当中。

四、 外国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21世纪,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支持。培养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各国高等教育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加强素质教育,倡导个性张扬,构建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代高等教育和大学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和高等教育体制的不同,中西在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和方法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别。如何借“他山之石”,来构建和优化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中国大学教育国际化的重要课题。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个系统工程,首要的是教育理念,其次是可操作的稳定模式,这涉及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组织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学习方式等多个要素,每一个要素都要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目标后,围绕这个目标进行模式构建[14]。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目标因学校发展历史、特色、未来发展战略定位各不相同,但这一目标必须符合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其实现过程必须寝循人的发展规律。努力为国家、为社会培养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科技运用、推广、转换能力的人才。 五、 如何改善教育模式 加强人才培养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进行高等教育改革,也始终在探索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和比较中西方大学的创新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借“他山之石”来优化和更新中国大学教育,这对中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不无裨益的。

(一)设通识教育课程,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调统一,彻底落实学分制

通识教育是一种柔性的课程体系,没有一个统一的程式化的模式,因此,高校应该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设置课程。尤其是在本科生的课程设置上,应该融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于一体。大学前两年应不分专业,设置通识课程,课程内容必须涉及到各个学科领域,夯实基础。大学后两年,分出专业,设置专业课和选修课,规定必修学分和选修学分,形成自由选课制,鼓励和要求学生选修外专业的课程,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倡弹性学制,对于修满学分的学生,允许提前毕业,力求把学分制落到实处。 (二)引进竞争机制.实行末位淘汰

在我国,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的培养,都非常重视入学考试,而忽略了对学习过程的考查,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欲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建立适当的淘汰机制。在学位的授予上,应严格把关,对学业成绩差、业务能力低、学术水平凹的学生,学校坚决不能授予学位,始终要让学生有一种危机意识,以此来激发大学生进取的斗志,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优化大学教师的师资队伍,完善教师的聘任和晋升制度,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梅贻琦校长这一精辟概述道出了大学的真谛,被认为是大学须秉持的基本办学理念。大师是大学的支柱,更是大学的灵魂。大学要发展、要创新,就必须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聘请名师,加强中青年教师的职前职后培训,健全导师制,对内部教师的晋升和职称的评定要公开化、透明化,从而完善教师的聘任和晋升制度。此外,一流的大师不光有渊博的知识,广阔的视野,更重要的是有一流的教育方法,能够循循善诱,寓教于乐,对学生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给学生的是潜移默化的感染,而不是传统的“填鸭式”的灌输。要尊重学生,尊重个性,尊重人格,因为素质教育不

仅仅要把学生看作是认知体,更重要的是要把学生看作是生命体孟,。因此,我们的教师不应再是传统 的“教书 匠”,而该成为 卓越的“艺术家”。

(四)高校及 内部院 系要准确 定位,分层管理

高校能否准确定位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也 是形成鲜明办学特色的基础。

然而,目前我国好多院校还不能够准确定位,不顾 自身的发展条件,盲 目升格,专科升本科,本科升综合,搞“大而全”。殊不知一流的大学靠的不是“大”,而是“精”。一所真正的大学,一流的大学应按照自身的科研实力、教学水平、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来制订符合自己发展的 目标计划。是研究型大学,就应该站在科技和知识的前沿,走科学发展研究之路 是教学型大学,就应该立足课堂教学的第一线,形成鲜明的教学特色 该加强学术性的就加强学术性,该走职业发展道路的就向职业发展的方向迈进。高校只有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各安其位,实现高等教育体系合理的纵向分流,才能摆脱和消除当前高校办学 目标上的混乱局面,扭转教学质量滑坡的现象。

权力的集中有利于管理的顺畅,然而却压抑了个性和创造性,影响了效率。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行政权力过于集中,院系权力明显偏小的问题。在课程设置、人事调动、事务的决策和经费的分配等等许多方面,院系无权决策,都要 由学 校统一管理。这严重影响 了学校的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也阻碍了广大教职员工 的创造性的发挥。改革和优化高校的管理机制,建立人才培养的合理模式,就必须降低学校管理重心,权力下放,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实行校、院、系分层管理,以此来调整院系发展的方向,提高大学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实现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

(五)走中外高校合作办学之路

中外合作办学是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 有效形式,其 目的就是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加快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和国际化的富有个性的优秀人才。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国内高校可以在学习和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 自身发展的特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机制和教学方案,吸收和内化国外优质教育资源,逐步使教师、教材和教育方法本土化,形成一种全新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长足发展。

人才资源是一种战略性资源,创新型人才的争夺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财富源于物质 资源”的时代将被“财富源于人力资源”的时代所代替。统计资料表明,“全世界平均每年有1.7万名科技专业人才定居美国,18.3万名外国学生进人美国大学就读,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人才争夺中处境十分不利,大量在本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专门人才源源不断地流人到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我国为例,在 1978一2003 年间出国留学的70.02万人中,回归率不到30%。”“这不能不说明 中国的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有大量的高规格、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作为支撑,而这些人才的培养无不依赖于大学创新素质教育的开展。大学素质教育、个性教育和创新教育已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

统计方法总结

09统计 汪秋月 32009121134

我们学过的统计方法主要有单样本和双样本卡方检验,k-s检验,w-m-m检验,位置的符号、符号秩检验,正态性检验等分布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单样本、多样本的方差分析,还有一些基本的描述统计分析等统计分析的方法。

学过的统计软件有很多,eviews,spss,sas,还有R语言,其中运用最熟练的就是spss了,因为spss是我们最早接触的统计软件,大二的时候就开始学习这门课程,而且董老师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也深深感染着我们,想不好好学习都不行,所以我对于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是最好的,而且在暑期实践的过程中,也多次用到spss来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更加增强了我们对于该软件的运用熟练程度。

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讲完必备的基础知识就鼓励我们亲手操作,每个同学都有上台操作的机会,巩固了我们所学到的东西,每两个礼拜有一次上机课程,也使得我们更加认真的学习,另外董老师对于我们的期末作业要求还是很严格的,每个人必须自己动手找资料找数据,背景资料和数据相结合,并且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论文成果,锻炼了我们对于知识的运用能力。 另外在软件的应用范围方面还是sas的范围更广一些,可能是因为我们学习软件的功能有限,但是在学习过的方法里边sas基本上包含了其他软件的所有功能,但是因为sas的软件安装步骤比较繁琐,占用空间大,所以一般不被大家广泛的应用,但是在学习了之后我还是觉得sas的用处最多,操作也不复杂,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ta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