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3-03-08 06:27:24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院系 : 姓名 : 专业 : 学号 :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心理实验教学研究 试题(A)卷

考生注意: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评卷人 分数

得 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后给出 的四个选项中,请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心理实验与其它自然科学实验根本的区别是( )。 A.研究方法 B.研究对象 C.条件控制 D.实验设计 2.最早采用割裂脑方法对大脑进行研究的是( )。 A.杰瑞·利维 B.加扎尼加 C.斯佩里 D.罗兹维 3.小心视崖实验中用的被试年龄在( )。

A.4—12个月 B.5—13个月 C.6—14个月 D.7—15个月 4.将HEART这个词投射到一位割裂脑患者的视野中,其中右视野可以看到“HE”左视野可以看到“ART\,你认为患者口头报告看到了什么? ( )。

A.HE B.ART C.HEART D.患者无法报告

5.柯尔伯格是对( )发展的研究,归纳出道德阶段论来的。 A.道德认识 B.道德判断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6.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实验的自变量是( )。

A.说谎 B.原来观点的改变 C.奖励 D.被试对实验的评价 7.关于TAT测验,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它是一种技术 B.它适于临床应用 C.它的信度效度都较高

D.它的区分度难以确定

共6页(第1页)

8.在视崖实验中对有无深度知觉的判断是根据婴儿在( )来判断的。 A.母亲呼唤时的情绪表现 B.母亲呼唤时爬到深崖那边 C.母亲呼唤时爬到浅崖那边 D.听到母亲呼唤就爬过去 9.求助者在什么情况下,更容易得到帮助? ( )

A.大厅广众 B.媒体广泛宣传 C.闹市中帮助者目睹求助者 D.帮助者通过一般途径知道或目睹求助者状况

10.在阿希的从众实验如果将线条改为圆的面积,其结果会( )。 A.相同 B.相反 C.更显著 D.说不清

得 分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后给出

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所有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影响人们对经历过、但未有意识记的事件的回忆正确性的重要因素是( )。

A.经验 B.客观事实 C.诱导 D.时间 2.视崖实验中值得我们借鉴的方面有( )。

A.遵守了实验伦理道德 B.创造性地设计出实验装置 C.有效地选择了被试 D.较好地发挥出婴儿母亲的作用 3.旷场实验与自然实验法是这样的关系( )。

A.无关系 B.既联系又有区别 C.一个是总称一个是具体做法 D.有关系 4.下面哪些情况是在运用投射技术( )。

A.重构记忆 B.自由联想 C.编故事 D.摆设几个玩具人 5.对柯尔伯格理论的批评主要有( )方面。

A.道德行为与道德判断的关系 B.理论普遍适用性

共6页(第2页)

C.应用时的性别差异 D.被试的受教育程

得 分 三、判断题 每题2分,共10分。

1、心理实验的结论适用于各种情况。( )

2、心理实验是开展心理学研究获取数据的唯一方法。( 3、有效的结论取得是建立在周密的实验设计基础之上。(4、指导语对实验结果毫无影响。( )

5、对实验结论的评价主要是对实验设计的评价。( )

得 分

四、解释术语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大脑功能说

2.重构记忆 3.依恋 4.从众

5.责任扩散

共6页(第3页)

))

得 分 五、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柯尔伯格归纳出的道德发展水平与阶段

2.罗夏测验与TAT测验的联系与区别

3.产生“认知失调”的主要因素

4.实验报告分哪些部分?结果、讨论、结论三部分的关系是怎样的?

共6页(第4页)

得 分 六、综合题:(任选一题)每小题13分,共13分。

1.请指出下面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并说出它是反应时什么方法的经典实验,这种方法的原理是什么?

给被试看一个句子和紧接着的一幅图画,如“星形在十字之上,“*/+”,要求被试尽快地判定,该句子是否真实地说明了图画,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记录反应时。

实验应用的介词有“之上”和“之下”,主语有“星形”和“十字”,句子的陈述有肯定的(在)和否定的(不在),共有8个不同的句子。Clark和Chase设想,当句子出现在图画之间时,这种句子和图画匹配作业的完成要经过几个加工阶段,并提出了度量一些加工持续时间的参数。(详细内容见《认知心理学》 汪安圣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共6页(第5页)

2.请结合案例资料回答:

案例:原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斯基设计了一个实验:被试者是一些四年级、七年级和九年级的学生。给学生一张问卷,其中有几条关于道德问题的判断,学生应对这些判断表示赞成或反对。问题很简单,每个学生都能根据公认的准则作出回答。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把这些道德的判断列入一张更长的项目单之中,而在学生回答之前给予暗示,指明其他人都赞成错误的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极少数人接受暗示、屈从压力而改变其原来的主意,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改变主意。 (1)这一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各是什么?

(2)你对其结果进行讨论,然后做出结论来? (3)你对实验做一个评价?

共6页(第6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by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