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更新时间:2024-05-12 13:4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简 报

2007年第8期

----------------------------------★----------------------------------

本 期 目 录

●西北大学2007年学位授予仪式隆重举行 ●我校召开第八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学校召开会议安排研究生期末考试及2008年研究生招生工作 ●我校成功举办2007年研究生导师培训会 ●是导师,也是朋友

——在新遴选的研究生导师培训班上的发言 ●“宽进严出、宁缺毋滥”

西北大学研究生处编 2007年6月29日

认真做好2007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

西北大学2007年学位授予仪式隆重举行

6月26日,我校2007年学位授予仪式在南校区报告厅隆重举行。学位授予仪式由校党委副书记、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李映方研究员主持。校长孙勇教授,副校长、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惠泱河教授,学位评定委员会全体委员,各院系主管研究生工作的院长、书记和348名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获得者代表参加了学位授予仪式。

学位授予仪式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拉开了序幕,惠泱河教授代表西北大学第八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宣读了学位授予决定。孙勇教授为108名博士学位获得者代表授予了博士学位,惠泱河教授为160名硕士学位获得者代表和80名学士学位获得者代表授予了硕士和学士学位。硕士学位获得者刘静同学代表2007届各级学位获得者在学位授予仪式上发言,表达了对母校的感谢之情和报效祖国、报答母校的决心。

2007年我校共授予博士学位133人,硕士学位1073人,学士学位3029人。

本次活动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办,研究生处承办,是我校自2005年以来第三次学位授予仪式。

(学位学科办公室 李伟)

2

我校召开第八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6月18日下午,我校第八届学位评定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南校区新闻学院会议室召开。会议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惠泱河教授主持。

会议审议并通过了2007年上半年授予博、硕士及学士学位名单;审定通过新闻学院、法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对其组成人员进行调整的报告;审定通过2007年新增及资格认定的硕士生指导教师名单;讨论通过了《西北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通报了各院、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对本学科在读博、硕士研究生科研成果的规定。

本次会议授予博士学位133人(有三个月的异议期),其中经济学35人、文学4人、历史学19人、理学43人、工学30人、医学2人;授予硕士学位910人,其中哲学8人、经济学59人、法学54人、教育学11人、文学131人、历史学60人、理学256人、工学195人、医学15人、管理学121人;授予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42人(有一个月的异议期),其中经济学17人,法学2人,文学10人,历史学2人,理学2人,工学3人,管理学6人;授予专业学位硕士121人,其中工商管理硕士85人、工程硕士10人,高校教师 26人;授予学士学位3029人。

2007年我校共新增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43人(45人次),其中讲师2人;通过资格认定30人(34人次),其中校外兼职2人。

(学位学科办公室 李伟)

3

学校召开会议安排研究生期末考试

及2008年研究生招生工作

6月19日下午,学校召开专门会议安排研究生期末考试及2008年研究生招生工作。

首先,研究生处处长张云翔教授从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以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四个方面,总结了本学期研究生处的工作。他指出,本学期研究生处按照“调整结构、规范管理、注重创新、提高质量”的工作思路,深化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采取了许多新举措。在研究生招生方面,加大了监管力度和宏观调控力度;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推动了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建立了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检查机制;同时,为筹备研究生工作会议,安排了首届研究生学术月活动和研究生教育创新征文活动;在研究生的学位授予方面,实行全部学位论文 “双盲评审”,加大外审力度,对研究生在学期间科研成果规定进行了修订;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面, 2007年我校专业学位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新增为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新增集成电路工程和工业设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我校“十一五”规划提出研究生规模达到6000人左右,其中30%应是专业学位研究生。目前,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所占比例已达27%。

随后,张云翔处长对本学期研究生期末考试工作和下学期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他强调,正如种庄稼到了收割的季节一样,学期期末考试是对研究生所学课程知识掌握情况的检验,

4

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项严肃的工作。各培养单位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认真组织,切实做好本单位研究生考试的命题、监考、阅卷及试卷保存工作。

研究生处副处长王强对2008年研究生招生工作进行了布置,强调按照教育部文件精神,2008年我校硕士研究生招生命题按一级学科进行。

校党委副书记李映方作了重要指示。他指出,今年是研究生教育质量年,研究生处在调整结构、强化过程管理、加强导师培训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他对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提出三点要求:第一,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的教育、管理,提高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教育新形势的认识。第二,各院(系)党总支要切实抓好研究生的考风建设,研究生辅导员要加强对研究生的诚信教育。第三,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科学地调整各学科专业研究生结构。

最后,惠泱河副校长作了总结讲话。他指出,一是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以及导师应当对当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有明确地认识,理清思路,转变观念。二是加强研究生考风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党政领导应高度重视此项工作,齐抓共管,落实到位。三是要高度重视研究生招生工作。培养质量能否提高,生源是基础。从2008年起,我校招生工作实行一级学科命题,各培养单位要认真做好规划。四是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既是调整我校研究生结构的重要途径,也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研究生科 杨涛)

5

我校成功举办2007年研究生导师培训会

6月7-8日,我校2007年研究生导师岗前培训会在北校区留学生楼多功能厅顺利举行,邀请了校内外八位专家作了专题报告。共有130余名2006年新遴选的博、硕士研究生导师及各院、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负责人参加了培训。

6月7日下午的培训会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副校长惠泱河教授出席并主持。校党委书记张炜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博士生导师史启祯教授,著名经济学家、博士生导师何炼成教授先后作了报告。

惠泱河副校长指出,学校举办研究生导师岗前培训,表明学校对研究生教育的高度重视,反映出学校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结合“研究生教育质量年”以及研究生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举办研究生导师岗前培训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他说,根据研究生教育的本身规律和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如何理清学校、院系、导师以及研究生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关系和责任,是这次培训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他强调,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校如何建立起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是我校研究生教育能否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张炜书记作了《关于研究生教育的几点认识》的报告。他在对我校研究生教育发展及我国研究生教育状况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改革研究生培养体制,调动研究生及其导师的积极

6

性,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核心。他总结了新的研究生培养体制的三大特点,一是要以科研项目和科研团队为基础,把研究生组织到科研活动中,并充分挖掘他们的创新能力;二是改进研究生教师指导制度,由那些具备科研能力的教师与团队,承担培养研究生的主要任务;三是以科研经费作为培养研究生的主要来源,“三助”(助研、助教、助管)特别是助研应成为研究生学习生活费用的主要来源。关于导师队伍建设问题,他明确提出要确立以人为本、严格管理的意识,区别对待,分类管理,采取“放、激、逼”的不同方式。“放”即对一流的学者,对大师、未来的大师,在学术考核上要“放”,释放他们的创新能力。干扰式的管理只会扼杀大师的根基。对大部分大师和准大师,“放” 也许是最好的管理。“激”即通过管理来激励鞭策大多数导师,激发他们的创造力。“逼”即对于暂时处于后进者,严格要求,用“逼”的办法,挖掘他们潜在的创造力。

史启祯教授作了题为《是导师,也是朋友》的报告。他从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关系定位的角度入手,指出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应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导师应重视引导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重视培养学生提出研究课题、合理规划研究课题的能力。以“群养比单养好”的比喻强调了良好的学术团队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同时史启祯教授还希望建立导师与研究生之间良好的朋友关系,因为研究生在从导师那里获取知识的同时,导师亦可获得优秀的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上对自身的帮助与促进,师生间的朋友关系会进一步促

7

进二者学术上交流。

何炼成教授的报告题目是《突出创新、肩托新星、攀登高峰——培养经济硕士、博士生的几点体会》。他指出,对研究生的培养应突出创新培养,鼓励观点创新,提出了自己的“三不”方针,鼓励和支持研究生“不唯师”,一定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提倡研究生与导师间的学术争论;同时要培养出优秀研究生,必须提出高标准和远大的目标,并始终从严要求。他最后强调,导师应承认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客观规律,相信好的学生一定会取得高于自己的学术成绩,教学相长、学术平等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所有导师必须认识和把握的原则。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校党委副书记李映方教授出席并主持了6月8日下午的培训会。陕西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秘书长、省学位办主任孙朝同志,著名历史学家、博士生导师彭树智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张国伟教授分别作了专题报告。

孙朝主任对我国历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及获奖者的情况从社会学角度进行了分析,提出改进评选制度和研究生培养制度方面的建议。他指出,在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被培养者的个人某些特殊素质、博士生培养单位所具有的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政府和社会对高层次优秀人才的支持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评选制度,他从评选制度和专项资助制度两方面提出了建议:关于评选制度,应通过加大评选后续工作的力度,创建新的制度,以扩大评选工作的参与程

8

度和影响力;建立全国性的获奖者交流机制,或成立一个联谊会的组织,或定期举行交流会议,或举行颁奖大会。关于专项资助制度,建议由国家有关部门统筹安排,将教育部的专项资助制度加以推广,使得所有的获奖者都能获得后续性的专项资助。资助经费可设置专项经费,列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建议教育部建立有关检查措施,加强监督,对配套资金不能到位的单位要有一定的制约。

彭树智教授作了题为《培育研究生的学术自觉意识》的报告。他介绍了自己多年来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记工作手记的习惯及好处,指出自己多年培养研究生的体会,集中到一点就是时刻关注导师自身的责任,尽力尽心尽责地提高研究生的质量。引导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从事国内外学术前沿的课题研究是导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学术自觉是最核心的问题,导师要引导研究生从学术自发走向学术自觉,使他们在实践中体悟治学的真谛。培育学生的学术自觉主要是培养学术生长点的学术自觉、培养学科建设上的学术自觉和培养学派建设上的学术自觉。

张国伟院士以《境界〃学问〃育人》为题,从21世纪对人才的新要求切入,指出社会及科学的发展都需要新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导师应要求研究生力戒浮躁,脚踏实地,真正做学问、读书、实践、思考、探索和创造。而新世纪对导师的需求也正在发生着改变,为人师表,注重素养品德与真才实学,具有现代的广阔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及专长,适应新形势,在

9

教学、实践、研究、探索竞争中不断进取,进入境界,教学育人,作快乐教师都日渐成为新世纪对导师的要求。

培训会上,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花玲教授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的实施情况。

最后,李映方副书记作了总结发言。他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状况以及当前我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三方面强调,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要进一步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在教书的同时注重育人。李映方副书记指出,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大部分研究生在学习阶段和导师相处的时间最多。导师不仅在业务上对研究生的科研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导师的一言一行对研究生的道德品质培养都有强烈的潜移默化作用。最后,李映方副书记感谢各位专家精心准备,为新遴选的研究生导师作了精彩的报告。他充分肯定了研究生导师培训工作的意义,希望对研究生导师的培训及考核工作能从制度上再加以完善和改进,为促进我校研究生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次研究生导师培训工作得到了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及相关职能处室的大力支持,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在百忙之中就各自的报告作了精心而充分的准备,在会上就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作用提出了极具建设性的观点。

(学位学科办公室 李伟)

10

是导师,也是朋友

——在新遴选的研究生导师培训班上的发言

化学系 史启祯

前几天,研究生处李伟老师到我办公室,要我在今天这个场合发个言。我感到为难,想把这个任务磨蹭掉。李老师说,发言的几个人都是校领导提名的,她使出了这个撒手锏,我只得就范。现在的招生目录上还有我的名字,其实我已经不招生了,将打算报考我的考生都推荐给教研室的中青年教师,他们当中已有7位是博士生导师。这就是说,在指导研究生长达24年的道路上,我已经接近终点。我担心的是,今天的对话会不会成为终点线与起跑线之间的喊话。接受这个发言任务时有些顾虑,原因就在这里。面对新遴选的各位研究生导师,拿不准发言内容会不会显得不合时代。所以需要做个说明:我讲的只是亲身体验,连“经验”的层次也到不了,只能供大家参考。依照发言题目,分别说说“导师”和“朋友”这两种身份。

一 “导师”这个身份

1、导师不是老板

请看24年前这张照片,站在我两旁的是我最早招收的两位硕士研究生,一位名叫师彦龙,另一位名叫申建坤。这是两个很棒的学生,读研期间,在美国化学会主办的《J Am Chem Soc》、 《Organometallics》、 《Inorg Chem》等国际一流化学杂志上发表了5篇学术论文。正是由于他们二人和后来几位研究生的出色工作,才有了我个人学术生涯的第一个峰期。从这个侧面讲,是研究生垫起了我的学术地位。

11

研究生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国内外都是如此,再正常不过了。我在这里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作为导师,不应当像老板使用雇员那样,将研究生当作劳动力去使用。有些研究生戏称导师为“老板”, 但不能将戏称当真。导师和老板的界线在哪里?我个人以为,界线在于能否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也许大家已经读过研究生处制定的文件,它们特别注意培养程序和过程,就是这个意思。研究生处的主要成果是人才,如果只看发表多少篇论文,那就无异于科研处了。

2、找到正确答案的过程与正确答案本身同样重要 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师生关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师生关系。这是因为,导师交给研究生的论文题目,答案在研究过程的结尾。在开始阶段和研究过程中,导师和学生一样,面对的都是未知。

孔子有一句名言,叫做“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多闻”和“慎言”这两个词的含义比较清楚;“阙疑”的含义则是:把疑难问题留着,不下判断。我喜欢这句话,但如果将其用到与研究生之间的学术讨论,似乎过于拘谨了一点。在学术讨论中,导师完全可以放开一些。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系统查阅文献的是学生,直接观察实验现象的还是学生,不能要求导师说的话是金科玉律。导师的作用是,利用自己宽广而深厚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做出判断。即使你对答案胸有成竹,也不一定直接回答学生,而宁愿列出多种判断,供他们自己做出选择。我想强调的是,找到正确答案的过程与正确答案本身同样重要。这让我想起“teacher”这个英语单词。你查字典,这个单词既

12

可译为“老师”,也可译为“导师”。按我的理解,“老师”与“导师”的区别可能在于,前者是回答学生问题的,后者则是与学生一起面对未知、引导学生经历从未知求解答案的过程。

这里涉及一个“学术民主”的概念。应该说,孔子是有这个概念的,表现在他喜欢采用讨论的方式与弟子进行交流。孔子当时具体怎样做,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但电视画面留给人们的印象是:孔子端坐高位,弟子们下席面对;学生发问,老师作答。学生面对的俨然是一位权威,这种“学术民主”就打了折扣。在当今研究生的培养中,位置也许可以颠倒过来,学生在上面讲,导师在下面听,导师提问,学生做答。通过这种问答,引导学生逐步逼近正确判断。

3、重视培养提出研究课题和合理设计研究方案的能力 我们经常提到,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对的,但对研究生这样的学生,就显得不够了。他们(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当中很大一部分人将会进入学术或科技开发研究领域,承担创新研究的责任。对他们而言,往往需要自己提出研究课题,并合理设计研究方案。大家可能记得,美国《科学》杂志2006年评出10大科学进展,破解庞加莱猜想被名列榜首。这个科学难题的破解,涉及几个各自独立的研究小组,其中包括中国的一个小组。但是,去年的最高数学奖却授予了俄罗斯的一位数学家,因为解决该难题的总体方案是他提出的。

这些年来我招收的博士研究生,以西安地区的高校在职教师为主。面对这些在职教师,我的指导工作可以比较放手。但有一条,要求他们必须自己申请科研基金。我花费很大精力帮

13

他们修改基金项目申请书,与他们一起讨论如何提出并规划研究课题。这样做不是为了节省我的科研经费,而是为了让他们掌握在学术界生存的必要本领。

这一策略也用于其他青年教师的培养。做事情总得扬长避短,13年前来我们西大时,我已59岁,年龄成了无法弥补的短项。如果仍将目标瞄准个人的学术论文,等待我的只能是失败!但我有长项。当时不像现在,能招收博士研究生的专业和导师都很少。利用这个时间差,我们采取多种措施,让无机教研室年龄线之内的青年教师全部取得了博士学位。刚才张炜书记在发言中提到,今后的博士研究生生源要瞄准高校在职教师,提高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但在我们这里,已经没有可开发的资源了。我在前面讲过,教研室除我之外,还有7位博士生导师,这几年毕业的博士生已经成为他们当中的主力,这些年轻人全都独立拿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我一向主张,一个学科的兴旺需要多支点支撑,这个目标在我们这里大体实现了。有了这么多年轻人,没有了我一个,对大局不会造成任何影响。去年学校奖励了100篇SCI源刊论文,无机教研室占了30篇。我特别想要说的是,在这30篇中,属我名下的只有1篇,这是我多年前曾经企盼出现的局面。设想一下,如果我名下29篇而他人名下只有1篇,那该是多么可悲!

4、让你的研究组保持良好的运转状态

多年来指导研究生的一条体验是,群养比单养好。大家不要发笑,这里所说的“养”是指“培养”。建议各位把自己的研

14

究组搞好,让它保持良好的运转状态,这会带来不少好处。

首先是省劲。一道简单的算术题,一年招一个博士生和两个硕士生,三年达到平衡后,研究组将有9个学生,接近部队的一个班。到那个时候,高年级帮助低年级,博士生帮助硕士生,想想会省去多少劲。其次是有利于相互间进行交流。学生们成天在一起,一个学生得到新结果,自然会招惹其他学生的关注与讨论,天天Seminar, 没有Seminar形式的Seminar, 很多问题学生们自己就能解决,效果特好。第三个好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优良学风。在一个学术氛围良好的集体里,谁还好意思经常迟到或早退?你不能保证招来的学生个个都会努力学习,有了一个运转良好的小组,即使招来个把“欢乐小子”或“阳光女孩”,也会受到熏陶,做出很好的工作。

在我们那里,高胜利教授、王尧宇教授、赵建设教授、王惠教授、李珺教授的研究组,都是管理得很好的研究组。我走进他们的实验室,都会被那种良好的气氛所感染。这些年来,国内时不时有学术造假的报导,这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警觉。我觉得,建设一个学术氛围良好、透明度高的集体,可以大大缩小学术造假的空间。

二 “朋友”这个身份

以上从四个方面说了“导师”身份。这里讲述一个故事,说说“朋友”身份。我一直不理解,英语中为什么把“Story”这个单词与“谎言”联系在一起。也许是因为小说、电影、电视连续剧中讲述的故事都是编出来的,都是假的。今天这个故事,却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写进名人自传的故事。

15

故事发生在美国西北大学的巴索罗教授和他的关门弟子申建坤博士之间,前者在2002年出版了他的自传,香港凌天出版社出版了自传的中译本。为了了解故事的梗概,请大家随我阅读几段相关的文字:

从1987年起我不再招收研究生了。然而,当我的好朋友史启祯教授要我务必接受他的一个学生时,我破例同意了。……申建坤成了我的关门弟子,他是史先生那里最好的学生之一,也是我的最好的学生之一。

他获得博士学位时,正赶上就业市场对化学博士需求低迷。他一时找不到工作,我又留他做了两年博士后。博士后快结束时,我给工业界的几个朋友打电话,告诉他们建坤非常出色,发表了21篇论文,……每一个朋友都说:“有你这么好的推荐,我们愿意立刻雇用他。不过,公司正在削减长期基础研究经费,目前不雇用化学博士。”

后来我带着建坤参加了一个学术会议,会上找到寇纳公司的一位朋友,我告诉朋友,建坤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化学家,绝对是那种我愿意与其共事的人。我们谈得非常好,会议结束前,朋友悄悄告诉我说,目前公司没有空缺,不过很快会有一个人退休,到时他会注意公司是否需要补缺。

一两个月后,运气果真来了,建坤收到公司邀请面试的信函。我告诉建坤别担心,要他多了解公司的科研情况,更重要的是,要表现出对那些科研项目的确感兴趣。

再过了一个星期,建坤收到公司的聘书,我们两人都很高兴。……他现在是公司设在新加坡的一个实验室的主任,手下管了20多个员工,……工作很好,待遇也丰厚,享受着令人尊敬的地位。他常回美国总部开会,每次回来都请我吃饭,我们一起喝着他带的Barolo牌名酒,高高兴兴地聊一个晚上。……

对我来说,这是停止招收研究生的大好时机,即常言所说的“见好

16

就收”。

故事讲的全是学术以外的事情,但却折射了巴索罗教授在研究生指导工作中作为学生朋友的那一面。

1980年代初期,我本人曾在他那里作过两年访问学者,他是我的Supervisor, 不是导师与学生的关系。但我心目中他却是导师,至少是个准导师。我同样受过他朋友般的关照。大家也许知道我在2001年获得的那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翻译出版了4本国外精品教材。但肯定不知道,几本教材的原版大都是他提供的。他供书的速度如此之快,几乎与新书在美国上市的时间同步。

我还想顺便提及,巴索罗曾经7次访问中国,包括访问我们西北大学。第一次访问期间受到方毅副总理的接见。他是对中国十分友好的一位美国科学家,在自传中译本前言中是这样说的:在我到访的所有国家中,中国对我来说第二重要,仅次于我父母的故乡意大利。

这位老人前不久辞世,享年87岁。《美国化学工程新闻》杂志发布消息,纪念这位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化学会前主席。我选择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讲述导师加朋友这个主题,也含有追念的成分。

今天学校在这里举办新遴选研究生导师培训班。我开始招收研究生时,没有参加过这样的培训班,24年的导师经历多半是“凭感觉”走过来的。而且这种感觉是局部的:没有读过硕士和博士学位,缺乏作为“受体”的经历,不知道作为学生,会喜欢什么样的导师和什么样的指导。发言内容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包涵。

17

“宽进严出、宁缺毋滥”

认真做好2007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

我校1987年获得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可在70多个专业开展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涵盖经济学等9个学科门类。截止目前,已授予662名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

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属非学历研究生教育,在学习时间和学习形式上学校更多的兼顾了在职人员的特点,采取了相对灵活的方式;但对其学位授予质量严格把关,始终坚持“宽进严出,宁缺毋滥”的原则,坚持以质量为核心,严把同等学力人员学位授予质量观。我校自1999年开始实行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制度,由申请者提交硕士论文一式三份,研究生处送往全国各高校或研究院所,其中送省内一份,省外二份;寄送原则是选择具有相关学科、专业博士点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多年的实践证明,“双盲评审”制度是确保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

今年,我校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共57人,涉及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工学、理学等7个门类13个学科专业。送审论文共171本,分别寄送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17所高校。学位论文评审意见统计结果如下:

18

2007年同等学历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论文评审基本情况

评审结果 论文份数 1份 2份 3份 同意答辩 4人 25人 23人 修改后答辩 27人 6人 0 推迟答辩 8人 0 0 不同意答辩 1人 0 0 论文评审通过者47人,占82%;未通过者10人,占17%;其中三份评审意见中有一份为修改后答辩的27人,占47%,需提交修改说明后方可进行答辩。

2007年我校授予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42人(5人因其它审核未通过),具体如下: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国民经济学 经济法学 国际法学 文艺学 新闻学 考古学与博物馆学 分析化学 人文地理学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环境科学 企业管理 行政管理 合 计 学科专业 授予人数 17 1 1 2 8 2 1 1 2 1 1 5 42人 (专业学位科 何 翔)

1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c23g.html

Top